清明时节雨纷纷改成词代表什么数字

数据一周 | 数说清明节:清明时节真的“雨纷纷”吗?
澎湃新闻 吕妍       数据一周,用数据视角回顾一周新闻。清明时节真的“雨纷纷”吗?       亲爱的澎友们,清明小长假里你的家乡下雨了吗?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清明时期降雨主要集中在湖北、江西、湖南等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唐代诗人杜牧为什么会写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当时的清明时节气象与今时有什么区别吗?       根据中国天气网《清明时节总是雨纷纷吗?》一文分析,杜牧迁官外放后,基本都是在江淮南部到江南北部地区度过的。根据《中国历朝气候变化》一书,隋唐时期的江南地区在620年~840年整体上处于湿润状态。而《清明》一诗,被解读为杜牧公元842年外放以后而作,因此他那时或许赶上了这个湿润期的尾巴。       再反观近几十年的降雨数据,中国天气网统计分析了部分省会级城市年和年的清明节当天降水次数。发现,长沙、南昌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年清明节下雨超过了30次,也就是半数以上的清明节都有雨。       1980年以后清明节下雨的次数少了,南方普遍比北方降水次数多。进入21世纪以来清明雨又多了起来。尤其是2010年以后,全国总体上清明节下雨的情况似乎还在增多。2011年~2014年的清明节,不仅是南方,北方不少地区也出现了清明雨。近60年人口死亡率的变化       清明扫墓是重要的节日传统。回顾近60年的死亡率数据,中国的人口死亡特征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口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年份,1960年更以25.43 的粗死亡率创下了近60年的最高值。       近三十年,死亡率稳定在7 上下。以2012年为例,7.2 的数值与加拿大相当,也只比东亚地区平均值7.1 高一点点。为什么墓地如此昂贵而紧俏?       虽然中国的死亡率属于较低水平,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死亡人数成为全球第一。根据中国殡葬协会的资料,中国每年去世人口已近1000万。       据中信建投研究报告,墓地服务是我国殡葬服务业中市场规模最大、增长最为迅速的细分市场。2012年墓地服务市场规模261.54亿元,预计2017年规模将达到583.25亿元,占殡葬服务业的58.7%。       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4)统计,2013年,全国殡葬服务机构总数4382个,比两年前增加了279个;殡仪馆1784个,比两年前增加了39个;公墓1506座,比两年前增加了100座;总体投资比两年前仅增长了5.9%。       即便如此,《殡葬绿皮书()》显示,全国大部分城市的现有墓穴都将在10年内用完。
(原标题:数据一周 | 数说清明节:清明时节真的“雨纷纷”吗?)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为什么清明时节会“雨纷纷”--商丘网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第13版:民土风情
为什么清明时节会“雨纷纷”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杜牧写下的这首《清明》诗,流传至今,成了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每到清明来临之际,都会被无数人朗诵吟咏。其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1000多年后,成了清明期间最深入人心的天气标签。&&那么,为什么清明时节会“雨纷纷”呢?它有没有科学依据?虽然民间有各种说法,但气象专家解释说,从专业角度讲,“清明时节雨纷纷”是有科学依据的。&&为什么清明时节“雨纷纷”&&众所周知,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表示春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交清明节气。《历书》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中国传统从清明起的15天内每隔5天分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与除夕、中元、重阳三节并称中国传统节日四大祭祖节日。&&每年的清明节都在4月5日前后,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茂盛之意。这时春回大地,百花争艳,万紫千红,满园春色。即便如此,到了清明时节,正是寒冷过去,春天来到的时候。其一,这时,来自西伯利亚、长期霸占江南的冷空气开始减弱,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北上。冷暖空气经常交汇,从而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其二,在春天低气压非常多。低气压里的云走得很快,风很大,雨很急,每当低气压经过一次,就会出现阴沉、多雨的天气。其三,清明前后,地球大气层里的水汽比较多,这种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结成毛毛雨。由于这些原因,因此清明前后下雨的天气特别多。&&清明节习俗&&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寒食——寒食节又名“禁烟节”“冷节”“百五节”,一般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晚于上巳节,早于清明节。汉代时在清明节的前三天举行,至唐、宋两代改在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禁烟火,只吃冷食。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十余年,介子推护驾有功。当重耳返回故国即位,介子推却躲入深山避官。重耳放火烧山希望逼出介子推,没想到却把他烧死了。后人为纪念介子推,便有禁火之举,并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民俗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了。&&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清明节食俗&&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吃鸡蛋——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据介绍,清明吃鸡蛋习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民俗专家表示,这寄寓了人们对生命、生育的敬畏和崇敬之情。吃鸡蛋,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在农村的一些地区,还有儿童之间“撞鸡蛋”的习俗。倘若要探究清明节里吃鸡蛋、撞鸡蛋的象征意义,其中应该还寄寓着人们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吃馓子——中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中国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子推馍——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父母用杜梨树枝或细麻线将各种小面花串起来,吊在窑洞顶上或挂到窗框旁边,让孩子们慢慢享用。风干的面花,能保存到第二年的清明节。做面花是陕北妇女的拿手好戏,她们将发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种形状的面花。工具只是梳子、剪子、锥子、镊子等,辅料则是红豆、黑豆、花椒和食用色素。子推馍和面花除了自己食用,还用来馈赠亲友。母亲要给当年出嫁的女儿送,称为送寒食。&&蒸面燕——又叫做子推燕,用面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制作工序和蒸馒头差不多,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以纪念介子推。&&&另外,有些地区在清明佳节还有食蛋糕、青团子、乌稔饭、清明果、夹心饼、润饼菜、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食品的习俗。 (综合)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8热门推荐:
  一千多年前,唐朝诗人杜牧写下“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千多年后,这句诗成了清明期间最深入人心的天气标签。经历了千年的气候演变,现代的清明雨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杜赶上了唐朝湿润期的尾巴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虽然它预示着天气回暖、花红柳绿,却也常常“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如果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就叫“泼火雨”,也就是“清明雨”。小杜(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所写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虽说唐朝的气候数据不像现代这么好找,数据帝还是翻箱倒柜从一堆古籍和研究资料中挖了下宝。《中国历朝气候变化》一书显示:隋唐年间,中国东部季风区呈现“四湿”夹“三干”的特点,四个湿润期为公元590年~640年、710年~740年、810年~820年、880年~900年。
  小杜,生于803年,卒于852年,828年二月在洛阳中进士,走上仕途。可以说,他年轻时处于中国气候相对湿润的时期,数据帝推测他从小就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清明时节雨纷纷”。不过,他做官以后中国的气候总体变得干燥。
  《清明》一诗,被解读为他政治上受到排挤,公元842年外放以后而作。842至852年,他基本都是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浙江北部一带度过,也就是江淮南部到江南北部地区。根据《中国历朝气候变化》一书,隋唐时期的江南地区在620年~840年整体上处于湿润状态。杜牧那时或许赶上了这个湿润期的尾巴,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诗句。
  题外话:历史上温暖湿润的时期,往往是中原王朝鼎盛的时期(粮食丰收、国力强盛)。一旦气候转为干旱、寒冷,中原王朝通常会衰落,寒旱导致粮食歉收,引发内部农民起义,同时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向南迁徙。古代的气候变化也影响着社会的变迁。
  1980年以后清明雨少了
  千年以后,我们常常在清明节不见雨纷纷,清明雨在近现代发生了什么变化?数据帝统计分析了部分省会级城市年和年的清明节当天降水次数。发现,改革开放以后清明节下雨的次数少了。并且,南方普遍比北方降水次数多。特别是长沙、南昌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年清明节下雨超过了30次,也就是半数以上的清明节都有雨。
  从节气特点看,清明节所处的清明节气在4月5日前后开始,4月20日前后结束,正是4月中上旬。从常年4月中上旬降水日数分布来看,也确实证明江南地区在清明节气期间最爱下雨。这个特点,从长江中下游沿线以及江南更多城市的降水数据中也能反映出来。
  不过,进入21世纪以来清明雨又多了起来。特别是北京,年清明节降水次数已经和杭州、南京、武汉一样多。尤其是2010年以后,全国总体上清明节下雨的情况似乎还在增多。2011年~2014年的清明节,不仅是南方,北方不少地区也出现了清明雨。
  2015南方可见清明雨
  今年清明节(4月5日),北方不会下雨,南方像长江中下游沿江以及江南的广大地区会出现降雨,而且雨还不小,恐怕不只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要雨哗哗了。像湖北、安徽、江苏、湖南、浙江等局地有暴雨,不排除雷雨、大风甚至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这里的小伙伴最好避开清明节当天踏青、祭扫等户外活动。
  而且,雨水过后,近来江南地区疯狂偏高的气温也会回归到正常水平,只不过这个回归很极端,一天可以降温10-20℃。清明假期结束后,7日~8日江南北部的长沙到南京一线,最高气温可能跌破10℃,可能会有一种“夏转冬”的穿越感,脱下去的秋裤可以穿回来了。
面向都市科技青年们的社交网站。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