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区域材料投放层次性哪些体现了层次性原则

【图文】幼儿园区域材料的投放与使用小班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幼儿园区域材料的投放与使用小班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64.40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幼儿园小班区域论文 【范文十篇】
幼儿园小班区域论文
范文一:小一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
观察对象 年 龄 刘畅 5岁 2013 年 9 月 性 别 女 建构区 梁志娟
所在区角 观 察 者
区域活动前,我先向幼儿介绍了建构区中提供的材料 ,幼儿当时 兴趣很高涨,也一同认识了材料颜色/形状以及如何拼搭.五位幼儿进 入了建构区:一开始,他们各自从积木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积木开始 搭,刘畅先选择了长方体的积木,并将积木横着放在地上,又去拿了一 块相似的积木,很快他将手上的积木也堆在之前的积木上 ,并高兴对 我说:然,小小班孩子的生成活动不如中班、大班的那样能产生 较多、 较好的成果, 它只是在平平淡淡的真实生活中自然地沉淀着、 积累着。但实践让我明白:教育并非演戏,取之于生活而又用至于 生活的经验才是最珍贵的,真正符合幼儿需要,有利于每个孩子提 高和发展的活动才是成功的。
小小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
观察对象 年 龄 陈烁 5岁 2013 年 11 月 性 别 男 绘本区 梁志娟
所在区角 观 察 者
今天中午吃过饭,我让孩子们到绘本区去看书,请他们选择自己 喜欢的绘本看,培养他们保护图书.爱看书的好习惯,孩子们都显得比
观 察 情 况 记 录
较高兴,刚开始还纪律很好,可是后来发生了好几件事情,几个小男孩 拿着书本当方向盘开车,还发出滴滴的汽车声音 ,还有的女孩子把书 本卷起来当话筒在唱歌 , 好几本书都掉在地上我却没有见孩子们把 它捡起来发现的都是他们踩过的脚印.。
评 价 与 分 析
孩子们在阅读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我觉得应该即使 去引导和纠正,因为孩子们形成了某种不良习惯后,要去纠正是一件 非常吃力的事情,我想,让孩子们去承受他们行为的后果是一种可行 的办法,让他们去体检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危险.
范文二:幼儿园托班区域活动初探
【摘 要】区域活动能促进托班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我们在“设置活动区域”、“投放活动材料”、“指导开展活动”等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尝试和体会。实践证明,我们开设的区域活动,幼儿非常喜欢。
【关键词】设置;投放;指导
0~3岁是婴幼儿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和潜能开发的黄金时期。蒙台梭利认为:“要帮助幼儿发展,我们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使其能自由发展的环境。”而丰富有趣的物质环境、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正是区域游戏的特色所在,它能较好地帮助婴幼儿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运动获得经验,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根据专家们对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以前的托班小班化的教育,非常不利于托班幼儿的发展,新的理念呼吁我们在托班应该减少集体活动,创设更适合个体发展的条件来促进托班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区域活动就成了促进托班幼儿发展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我在托班创设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新得:
一、设置活动区域
1.创设安全丰富的区域环境:
托班的幼儿第一次离开家,离开亲人,对陌生的环境充满了恐惧感。因此创设一个适合他们并且被他们所喜欢的环境显得尤为重
要。为了让幼儿能更快更好的融入新环境,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新家的环境创设上凸显了“童趣、安全、温馨、自主”的特点。 首先,我根据我班幼儿的人数及活动场地分别设置了娃娃家、阅读区、美工区(剪剪贴贴、涂涂画画、做做捏捏等),操作区(玩米、穿珠子等),认知区(给小动物喂食、颜色口袋、拼图等),建构区等六大区域,每个活动区4—5人,这样便于老师的观察与指导,一旦发生问题,能及时解决;又可满足幼儿交往与相互学习的需要。
其次,确定活动区的空间位置,选择最佳空间布置相应的区域。根据区域活动的特点,我们将美工区和操作区等游戏活动安排在一边,而将易受干扰的区域,如认知区、阅读区安排在教室的另一边,减少不同活动对幼儿的影响,使他们能更专注地进行自己的活动;在教室南窗前空间较大,我们把娃娃家放在这里,铺上地垫,用塑料大型积木做娃娃家的外墙,装上窗帘后,整个娃娃家看上去既漂亮又安全,半封闭的空间使它“家”味十足,改变了以往娃娃家都是狭小、压抑的局面;在教室东北角,设置为美工区,由于是角落,所以不用担心小朋友在信手图画时将颜料甩溅到其他幼儿的身上。
2.根据幼儿兴趣和教学主题确定活动内容:
许多老师都想方设法独具匠心的为幼儿开辟活动场所,可往往因利用不好或幼儿不感兴趣而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应。在带班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区域设置上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布置,是否适合幼儿的意愿,教师就不一定知晓,所以就形成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出现了没有人玩的现象。我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教学主题来
确定了活动的内容:孩子们都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于是我在美工区设置了“给喜羊羊(灰太狼)贴五官”,在操作区设置了“打扮白雪公主”(给白雪公主夹上彩色的夹子作裙子)。在教学主题《糖果甜甜》中,我设置了“糖果的家”,让幼儿根据糖果的颜色、形状分类摆放到相应的糖果盒中。在《鱼儿游游》中,我设置了“小鱼吐泡泡”让幼儿练习画圆形。在《响瓶玩玩》中,我设置了制作响瓶,教幼儿二指捏分红豆和绿豆,再根据标记制作红响瓶、绿响瓶,,,,这一系列活动的设置来源于幼儿,又是课程的升华,孩子们玩得不亦乐呼!
二、投放活动材料
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区域活动的材料如果缺少经常的变化,材料单一不丰富,就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引发不起孩子去想去操作,从而阻碍了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教师应善于根据教育意图提供符合本班幼儿需求的材料,同时还要注意让材料更具多用性、安全性和开放性。
1.1 材料的目的性:
对于托班孩子而言,一些提高手指小肌肉灵活性和动手能力,培养生活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培养就较适宜放在区域活动中。因为2—3岁是动作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尽可能提供各种机会发展大、小肌肉的动作,有利于孩子们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潜能,从而促进身心整体发展。比如我在娃娃家里提供木珠、鞋带、吸管、玻璃线,让孩子
进行穿木珠、穿吸管的练习,提高手眼协调性;又如鞋带的练习,提提供孩子的目测能力;提供玻璃线,锻炼孩子的耐心和思维等等。 区域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指一个目标只能与一种材料对应,为了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性,我为孩子提供了穿木珠、穿吸管、抓手玩具等材料。这样做就达到了一个目标通过许多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同样一种材料也能够为达成多项目标服务,如提供给孩子一些袜子,既可以让孩子进行翻袜子,提高生活能力,又能让他们练习夹袜子,提高手眼协调性,还可以让他们袜子配对,提高分类能力。
因此,教师要将孩子的发展目标与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较确切地对应起来,有目的引导孩子进入到活动中,通过孩子的操作活动,使孩子逐步接近预定的目标。同时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的多种教育作用,进一步提高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1.2 材料的层次性: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预先作思考: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孩子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有浅入深、有易到难的要求,对于孩子而言,年龄越小,存在的差异就越大。因此给托班孩子提供的材料更应直观地体现出有简到繁、有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不同层次。例如:在“做面条”活动中,我提供了大量的白纸、剪刀和花边剪刀,让动手能力较差的幼儿直接撕纸做面条,让能力一般的幼儿用剪刀剪面条,
而让能力强的幼儿用花边剪刀剪面条。这样,不同的幼儿都能找到自己能完成的任务,也能模仿别人的操作。
1.3 材料的生活性: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的投入,这是,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这就要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应该生活情景性。 为托班孩子提供的材料力求源于孩子的现实生活,是孩子们平时能经常看得到的、接触到的、真实的材料。如《玩米》游戏中我准备大小的调羹、勺子、餐巾纸芯、饮料瓶、易拉罐、漏斗、正是这些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看到过,而在家里却没有机会或很少有机会碰到的材料,才将他们深深吸引。在活动中并创设情景如给长颈鹿、大象送米,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玩得是那么尽兴、那么愉快。
1.4 材料的效用性:
为了能更好的利用已有的材料,减少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浪费,我们会对一些幼儿已经使用过了,并且失去兴趣了的材料进行改良。比如:我用奶粉罐制作的“喂娃娃”投入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幼儿就对喂娃娃失去了兴趣,恰好我想尝试让幼儿使用剪刀,所以就在娃娃头的后面贴上蜡光纸,并且将它剪成一条一条的,作为娃娃的头发,让幼儿给娃娃剪头发,幼儿非常喜欢。
在提倡绿色环保的今天,我们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上也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比如:我们根据一个废旧盒子的形状,配上废旧的
鼠标,就做成了电脑;把两个盒子用包装纸粘在一起包一下就成了“娃娃家”的衣柜。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我感悟最深的是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只要老师肯动脑筋,那么就会有更多新的惊喜等待着你。
三、指导开展活动
1.活动区开放注意点:
(1)学期初:托班幼儿年龄小,注意易转移。新学期刚开学时,只需创设2~3个幼儿易操作的活动区,同时应提供大量相同的材料,这是由孩子的“从众心理”决定的。您也许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按照幼儿的需要设置了多个活动区,但如果这时你全部开放,孩子们反而不易形成活动的常规,还会发生争抢操作材料的现象。
(2)更换区域时: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各异,在进入下一个教学主题或更换区域时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区域都换成新的活动区,而是应该部分、部分地更换。这样,好奇心强、勇于挑战的幼儿会去选择新的活动,而能力发展相对较弱的幼儿还可以继续玩以前玩的材料。
2.帮助幼儿建立区域活动的常规:
托班幼儿年龄小,常规的建立可不是一触而就的,需要反复的强化才行。蒙氏数理是我园的一大特色,如何教幼儿进行数理工作呢?我首先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了“线上游戏”、“绕绕圈”等活动教幼儿认识蒙氏线、工作毯,然后再呈现已学过的数理材料供幼儿自由选取进行工作。在每个新活动区投入游戏时,我都首先向幼儿介
绍区域的名称及相应的一些规则:如进入娃娃家时,要把小凳子放在一边,然后自己脱鞋并将鞋子放入凳子下才能进入区域;玩米时要身体靠着桌子,把容器放在盆子里,防止米粒掉在盆子的外面;撕纸时把多出的纸放到在纸篓里。这些要求的提出不是空洞的说教,我利用了照片这个帮手,在每个区域都贴有幼儿正确示范的照片,这样孩子们一看照片就能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了。
托班幼儿很多时候没有收拾玩具的习惯,区域活动一结束就留下了一堆玩过的玩具、材料,如同硝烟弥漫的“战场”。一开始,我们老师整理,然后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整理,慢慢过渡到小朋友自己整理。我还利用“巧虎”中《大家一起收玩具》的歌曲,到结束活动时就唱起这首歌,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和自理能力明显增强,娃娃家的小朋友会将娃娃一个个放整齐,自己穿鞋;手工区的幼儿会把美工用具放在固定的地方,良好的常规使孩子们在一定范围内玩得更加愉快、更加自由。
3.鼓励和肯定幼儿的创新:
托班幼儿在活动时没有很明显的目的,往往会出现“跑题”或自创新的游戏方法,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就应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通过观察来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同时调整区角的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需要。
在操作区“分豆豆”的活动里,要求幼儿将不同的豆豆分拣到不
同的罐里。斯威玩了一会儿,就开始把罐中所有的豆豆全部倒到筐里,倒豆豆时发出了“沙啦啦”的清脆声音,他觉得声音很好听,便不断地把豆豆装满又倒回,还高兴地让同伴也来玩。几次试验后,他们发现小的豆如绿豆、赤豆要比大豆、蚕豆倒回去时发出的声音响,这时老师提醒说:“豆豆还会发出其他的声音呢?”二个小朋友便把豆子装到小罐里,或多或少,摇一摇,听一听,“豆豆装的少摇起来声音响,豆豆装满就不会响了”,他俩兴奋地告诉老师他们的发现。“分豆豆”变成了“摇豆豆”,孩子们却从中发现了许多的奥秘。放开手,让孩子自主尽情地发挥,他们的创造会让你眼花缭乱。
4. 将教学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
区域活动是集体教学的延伸,将教育要求巧妙地融于区域活动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孩子,能让孩子更放松地投入活动,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在美术活动《小鱼吹泡泡》中,有许多小朋友还不会画圆,为了让个别孩子有练习的机会,我们在“涂鸦区”设置了一块瓷砖墙,画上漂亮的小鱼,请小朋友用水彩笔在小鱼的周围添画泡泡。2~3个小朋友在老师的手把手的帮助下,一边念儿歌一边画,饶有兴趣,有的小朋友还把学过的小蝌蚪、水流也添画了进去,内容便更丰富了。计算活动“颜色分类”,我们将活动的延伸放在区域中,把小动物喂食的材料换成颜色片片,引导幼儿分类。嘉新不会区分颜色,把所有的片片不分颜色一股脑全倒到动物的嘴里,老师说:“哎呀,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小猫吃
了会肚子疼的。”他赶紧倒出来,开始挑黄颜色;老师又提醒说:“小兔没有吃的了,饿坏了,怎么办?”他说:“小兔爱吃萝卜,我给它吃红颜色的食物吧。小青蛙吃绿色的。”不知不觉中,红、黄、绿便被区分开来了。
5. 如何让幼儿开心的玩:
在投放材料以后,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个筐子的材料一投放下去,一个幼儿他就喜欢一个人占着,放在自己的面前,不喜欢给别人,而且自己也不玩。这样的情况既不利于其他幼儿玩也不利于他自己玩。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试过很多办法,比如讲道理,当时有用,一会就没有用。后来我发现,这其实跟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关,因为托班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分享的意识,我们何不给他们每人准备一份材料试试?我们就把同样的材料放在一个小箩筐里,并且准备了4、5份,这样每个幼儿只要去拿一个箩筐就行了,这就很好的解决了幼儿争抢的问题,而且同时还解决了玩具收拾的问题,因为他玩的这个箩筐就要求他自己收拾好了才能玩别的。
四、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困惑
虽然我在托班区域活动的创设以及材料的投放方面有了些许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操作时幼儿人数多如何能顾及全体,又能照顾到个别幼儿?如何使发现幼儿的存在问题并且使幼儿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如何提高自身的指导水平,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等等。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是外烁的,而只能通过“赖以发展
的机体本身”,从内部形成,儿童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育必须致力于发展儿童的主动性,教师应当明确智力训练的目的就在于“造就智慧的主动探索者”。我们创设区域,提供给幼儿各种各样的材料,就是为了让幼儿主动去操作、探索,从而建构自身的认知经验。综上所述,我认为区域活动非常适合托班的幼儿,而我们运用的方法让幼儿在宽松、自由、自主的环境中,得到了自主而开心的学习。
范文三:试论幼儿园小空间班级区域设置的策略
一、小空间班级内涵
“小空间”一词源于我园建园久,班级空间较小,格局差,是个一眼就可尽收眼底的活动空间。概括地说,小空间班级是指实际可利用空间面积相对较少、远远低于最佳合理的空间密度2.32平方米、在区域活动开展方面有着诸多的局限性,在区域设置安排上有一定困难的班级。
二、小空间班级设置存在的问题
1、空间设置方面很多教师能考虑到区与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特性,合理安排空间,但没充分挖掘。2、教师敢于思考、敢于创新,但想法往往会脱离客观实际。3、教师能发挥区域之间的联动作用,但没有充分挖掘相互之间的联系,没有将作用发挥到最大效应。4、区域游戏中教师还没有充分放手,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完全自主性的活动。
三、小空间班级区域设置的策略
1、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应在现有条件上,尽可能的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域环境,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学前儿童游戏》、《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游戏》等书籍,使教师明确区域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环境为依托。了解区域环境创设的原则应是:开放性、合理性、科学性等:通过学习《学前儿童游戏》,使教师对环境的有利用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通过学习理论、讨论,加强了教师对小空区域创设的理解,为实现观念、
行为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2、优化空间策略。区域隔断,收放自如。班级空间较小,所以区域隔断是可收,可放的。这样班级的弹性空间就相对变大,孩子的活动空间也相对变大。如小班的娃娃家隔断,使用的是纸箱盒子,撕开贴上粉色的即时贴,装饰上漂亮的图案,打开或合拢都很方便。建构区里的纸筒隔断,用胶枪粘在一起,收的时候把它朝着墙边一放既美观又收的方便:充分利用好公用的空间。即地面空间,教室内外的地面上可以画上各种图形、数字。在活动室的地板上贴上数字。让幼儿根据组别来对应数字自觉排队。室内空间小不适合幼儿进行大的运动,将过道充分利用起来。在室外的过道,可以创设了一条马路,积极利用地面空间,为孩子创造游戏的条件,让幼儿在小的过道里同样可以玩一些与音乐,语言相结合的游戏:充分利用好墙面、柜面。班级的墙面、柜面可利用性很强,就像会说话的墙,可以变成幼儿游戏,娱乐的桥梁。幼儿可以在墙裙瓷砖上进行绘画、涂鸦、撕贴等美工活动。还可以将一些可操作的材料放置在墙面上进行数学活动,如走迷宫,找图形,按数取物等。幼儿只需要坐在小椅子或地垫上就可以操作,简单又有效的利用了墙面。
3、重视活动规则制订。小空间的班级,孩子的空间密度大,游戏时回油阀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和散乱行为。吵闹、冲撞的事情就会时有发生。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规则的建立不是教师一味地提要求,幼儿被迫去接受,而是通过情景设置、协商、讨论等方法,让幼儿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让他们真正内化规则、体验规则,这
样才能使幼儿真正理解并主动遵守规则。在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对孩子遵守规划情况的观察记录、加强对每个区域活动规则适切性的研究,及时适当地调整,保证规则的有效性,让规则成为活动秩序的真正保证。
4、分工合作形成默契。小空间班级的孩子活动时,有室内、有室外,因此两位教师之间的分工合作就显得更加重要。谁在内,谁在外,在内在外各主要观察、指导什么区域、哪些孩子,两人之间如何适时交换,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活动之前有一个安排,活动之中不断磨合,活动之后进一步反思改进,然后逐步形成默契。
四、取得成效
1、几个转变。一是从固定性到可收放性的转变。二是从封闭性到开放性的转变。三是从粗糙性到精致型转变。以上的转变较好改变了过去环创内容单调、统一,小中大班几乎无差别的问题,体现了环创内容的日益丰富和个性化,突出了不同年龄班级幼儿特点。
2、两个亮点。一是多方互动,游戏玩起来(例如:大班的美食一条街,让很多的孩子流年忘返。)
二是快乐游戏,区域“动”起来(例如:小班的社会性区域,可以根据主题不断变化游戏内容。)
3、四点成效。一是孩子们在开放性的环境中获得活动体验。“公共区域”将整个走廊充分合理的利用起来,材料得到了共享,幼儿有了更大选择范围,更多层次、更综合化的材料,不仅增加了材料数量,更增进了材料的挑战性,从而为幼儿的创造性、合作性活动
提供了更多体验的机会。平行班之间的游戏内容时合时分,形式多样,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游戏材料。二是孩子们在自由的活动中实现自主性发展。在环境创设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一些材料,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动手动脑,学会自己去寻找答案,回答教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
三是通过学习实践教师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最为重要的是倾听幼儿,倾听幼儿最丰富的含义是使孩子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教师应该“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并逐步向教育行为转化,教育技能得到提高,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四是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实现了家园共育。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合作。在区域环境创设过程中,家长也成为环境创设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赏者、响应者、参与者和创设者。家长们常常会主动把一些废旧或觉得区域中会用到的材料收集起来带到班里,丰富了我们的区角材料。
【作者单位:淮安市师院附小深圳小区幼儿园 江苏】
范文四:摘 要:幼儿园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形式已成为完成幼儿园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之一。它通过教师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得到发展,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知识、技能教学。   关键词:问题;实践;探索;反思   随着新教育理念的课程实施,一个新的教育名词展现在我们眼前,主题活动是适应幼儿需要和发展,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主题来组织教育,开展教学活动。本学期以研究主题背景下的小班区域活动的内容为切入口,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在探索和实践中,我根据主题的内容,收集了自己已进行过的区域内容,发现在主题背景下的活动内容很多,特别是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及参与性很高,给我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动力。   一、存在问题   在实践研究中我发现,小班区域游戏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区域活动学习性成分太浓,而生活性、游戏性成分淡,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降低了他们的操作摆弄以及自主探索的兴趣。   2.区域主题活动材料虽然丰富但缺乏层次性、针对性、递进性及幼儿的动手、动脑的机会。   3.我们只关注了五大领域,而忽略了区域的整合功能。   二、实践、探索、反思   针对上述问题,为更好地探索在主题背景下小班区域的特点,我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   1.贴近幼儿的生活,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在主题背景的区域活动中对认知活动的过于关注,增强对幼儿情绪、情感健康、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培养,这些对幼儿的一生快乐健康地成长均是无比重要的。   2.区域材料的投放中,根据主题中所涵盖的内容来设计、挖掘活动材料   在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关注幼儿的差异性。首先,仔细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了解他们在活动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其次,了解活动环境是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宜不同水平的幼儿,学具的数量是否充足等。再次,注重观察指导过程,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指责、不轻易批评幼儿。最后,提供的材料随幼儿的兴趣变化而不断调整。   3.在同一主题开展中,要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应不同层次的材料   材料的投放千万不能“一刀切”,应通过观察,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在开展“小小蛋儿把门开”的主题活动中,为了使区角活动真正落到每个幼儿的身上,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我所提供的材料就必须满足不同层次的幼儿,我改变了以往总是事先设想幼儿在同一性质的材料上可能出现的不同能力层次,而后一一做上标记的教育行为,我认为游戏中的层次不应该由教师来主观地加以划分,而应该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一种自然体现。我们的任何一份材料都必须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不断发现,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操作行为,从而不断地产生新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投放材料时,始终把低结构的材料作为首选,而尽量淡化我们的目标,还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度。幼儿的创造力确实令我惊讶。此外,成品、半成品和原始材料的分别投放也体现了我对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不同估计。   二期课改提出“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在对小班开展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开展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主要是扮演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引导者以及玩耍伙伴这样的一些角色。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有着他特有的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方式。由于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需要创设了适应幼儿发展的支持性环境,让每个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注重幼儿的学习过程,丰富了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体验,为他们提供了充分活动和表达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发现幼儿在健康、认知、交往、社会情感艺术、游戏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范文五:准备:娃娃家同类的布娃娃、毛绒玩具、烹饪用具、餐具、塑料食物、婴儿用品等三、四份。模仿烹饪食物、照顾娃娃、收拾屋子等。
1、喂小动物。将纸板箱或鞋盒装饰成小动物,嘴部挖空,用较大的塑料勺子将塑料泡沫块、干蚕豆、玻璃珠等作为食物给小动物喂食,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2、用筷子夹物。如夹花生米、蚕豆、玻璃珠,循序渐进地训练手指的灵活性。
3、扣纽扣。准备缝有各种纽扣的小衣服,供幼儿解开、扣上。
4、穿木珠项链。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1、挂图。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1—2页《幼儿园也是我的家》第3—6页《阿文的小毯子》、第15—16页《橡皮膏小熊》,录音带。
2、各种与主题相关的图书。
3、提供玩具电话两部。供幼儿自由交谈。
1、海绵画。把海绵切成各种形状。蘸上颜料,在纸上轻拍、挤压和摩擦。
2、撕报纸,随意撕、贴。
3、橡皮泥塑。提供橡皮泥、模具(可用硬纸板围粘成各种形状),供幼儿压印或捏塑。
4、画线路图,画出上幼儿园的途径,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1、盖瓶盖。准备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瓶子和瓶盖,为瓶子盖上合适的瓶盖,发展比较能力,提高手指和手腕的转动能力。
2、找朋友。准备多种图片,将生活中配合使用的物品两两相配,如锁和钥匙/花和花瓶、碗和筷子等。
玩具区提供汽车、积木、有声响的小动物等玩具或幼儿自带的玩具,供幼儿自由地玩耍。
范文六:幼儿园如何构建小班区域活动环境
08:01:07 作者:佚名 来源:幼儿园 网友评论 0 条
分享到: 腾讯微博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网易微博 更多 1
摘要: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必须注重各种因素的合理运用。本文从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特点入手,探讨开展区域活动的各种积极因素,注重区域环境的作用发挥,挖掘环境、材料、人际三大因素的积极效应。构思了学习环境、材料环境、人际环境的区域氛围,介绍设计区域活动的特点和建构方式,实现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幼儿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从着眼于表面,着眼于眼前,逐渐转向关注深层、关注长远的发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 区域活动就是一种以个别化学习为主的方式,幼儿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里,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自主地进行学习和积累。它作为一种自由、开放,操作性强的个体学习活动,关注的是对孩子自主学习方法的获得、解决问题和探索问题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它重视对学习的兴趣,特别是个性化兴趣的满足,使学习的原动力得到最大的激发,更为幼儿创新精神、创造潜力的发挥构建了宽广的操作平台。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幼教界的关注。随着区域活动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对区域活动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探求创设区域活动的最佳方式和途径,以达到使幼儿身心愉悦、全面发展的目标。
幼儿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家,来到幼儿园,陌生而焦虑、恐惧而恋亲的心理会影响他们参与活动的情绪。为此,要给幼儿一个“家”的感受和体验,就得发挥环境的功能,让环境与幼儿直接对话,让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使幼儿在具备有良好的、温馨的环境中获得快乐,获得知识。
区域活动作为个别活动的或活动的前期准备和延伸,蕴涵着诸多的因素,它包括环境、材料、幼儿、等,而环境则是区域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它所赋予的暗示、引导、规范、协调和控制幼儿的行为等的自治因素,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幼儿们的操作、探索欲望。因此,牢牢把握住区域环境的氛围营造,对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是非常关键的,也是为幼儿创设区域活动提供保障。
一、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几个明显特点
1、喜欢从事模仿性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模仿性特点。
2、思维直观,形象具体,喜欢色彩鲜艳,有声响,呈动感,但操作方式,操作程序相对简单的玩具、用具等。
3、喜欢独立游戏、平行游戏等。
4、活动显得比较安静。
5、自主性尚未获得充分发展,大多数活动需要在的引导下进行。
6、乐意进行重复性活动。
7、活动较易受周围环境的干扰,注意力容易转移。
8、满足于操作过程。
9、真实与虚拟不分。
二、区域活动设计思路
根据以上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特点分析,我把区域活动设计在学习环境、材
料环境和人际环境三大体系中。
1、区域活动中的学习环境
所谓区域的学习环境,就是根据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地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进行个别的、自主的学习的区域环境。它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培养幼儿入区活动的兴趣,依托环境的作用,认识周围生活和客观事物,学习生活,学习交往。
根据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在儿童普遍面临生活能力差的情况,区域的学习环境围绕从生活区入手,立足社会活动区、感官区,丰富科学人文区、美工区和创造探索区为宗旨,各区域间采用平面、立体、悬挂张贴式的整体结构形式为界限布局,体现学习环境美观、有序的效果,对幼儿所渲染的环境氛围浓厚,在吸引幼儿进行活动的同时也便于的管理。
有了一定的界面结构,就可以把相关的区域设置其中。日常较为固定的活动内容设在生活区、社会活动区和感官区,而科学人文区和创造探索区是随主题活动的开展逐渐深入。固定的区域设在活动室的最里处(靠窗取光),如,科学人文区、感官区则较为固定而独立,需要安静,同时立体界面的区域能暗示幼儿要集中注意力;社会生活区就相对集中在平面界限的活动区内。不同颜色的塑料地毯,便于幼儿进行区域的区分;玩沙玩水相应设置在盥洗间附近,便于幼儿取水和洗手;走廊和楼梯拐角等设置运动娱乐区,易于幼儿开展活动。
如:我班的社会生活区包括“娃娃家”、“小医院”、“宝宝理发”,科学人文区包括“图书角”、“观察角”,操作探索区包括“构建角”、“益智角”,美工区包括“涂涂画画”、“做做玩玩”,运动娱乐区为“玩沙玩水”。
学习环境分布图
以上设计体现如下几个特征:
(1) 界面性
界面性是指各活动区之间的界限划分,它由平面、立体、悬挂张贴等形式组合。
平面界限的划分,就是通过地面的不同颜色、图案或质地划分的不同区域。如,在多设的并列角“娃娃家”和“小医院”、“建构角”等就是利用不同颜色的塑料地板进行界限的,幼儿们在活动时一目了然。
立体界限的划分,就是运用架子、柜子、钢琴或其他物体进行隔离所划出的不同区域,形成的封闭或开放的空间,它适合幼儿的视线和高度,体现动静布局。在便于幼儿区分和辨认区角的同时,也能及时观察、控制幼儿的活动情况。
悬挂张贴式界限的划分,就是用画有各种相关活动区的图片或装饰物进行界限划分,帮助幼儿区分的不同区域。如,利用幼儿们搜集的银杏叶、自画像串挂起来进行区域划分,幼儿们就非常喜欢。
(2) 相容性
所谓相容性是指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以互不干扰和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的原则合理设置。如,“图书角”和“观察角”放在一起(安静型),“建构角”和“娃娃家”放在一起(动态型),玩水、玩沙放在一起(靠窗近水)。
(3) 转换性
所谓转换性即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如,“娃娃家”的角色活动可能会延伸到“建构角”,科学区的观察活动可能会延伸到美工区等,各区间还应有
一定的通道便于幼儿走动。
(4) 暗示性
暗示性就是利用环境的创设,充分发挥区域的暗示作用,让环境成为沉默的“提醒者”。默默地发挥着它特殊的、潜在的功能,通过环境的暗示,可以避免由于幼儿拥挤而引起的争执和矛盾,还可以提醒、指引幼儿进行合适的行为。如,“图书角”的墙面上画有两个娃娃一起看书的图像,暗示和引导幼儿要共享材料,安静、认真地。
2、区域活动中的材料环境
材料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材料投放恰当与否,决定着幼儿的活动方式和知识、经验的获得。幼儿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必须具有他们乐于接受并能暗示、启迪他们开始学习,走向生活的作用,是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提高。
材料投放所体现的特点:
个性化: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力求突出个性化,赋予幼儿极大的选择和自由度,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符合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自由地选择。面对不同需要的幼儿,我们提供的材料必须有层次特点。种类上的层次,如:“娃娃角”以提供学习生活为主,而并列的另一个“娃娃角”则增加学习交往的内容,旨在为不同认知需求的幼儿服务;成型上的层次,如,“做做玩玩”所提供的纸可以是成型的白板纸,也可以是不成型的白板纸,供不同程度的幼儿选择、操作;质地上的层次,如,“益智角”里提供的各类材料,幼儿可以根据各自的能力进行活动等。
多样化:体现丰富性、可变性和可操作性的多样化特点,减少小年龄幼儿为争夺玩具而发生矛盾。生活角是训练幼儿手指手腕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可提供各种颜色的夹子、穿线板、碎布制作的纽扣鱼、毛毛虫等供幼儿操作,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小玩具,小年龄幼儿也特喜欢。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乡土化:幼儿的学习充满着情感色彩,曾经经历的、生活化的、情景性的环境,更能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因此,利用本土资源作为活动区域的材料,使幼儿能够感受乡土环境氛围,在熟悉的材料操作中学习本土文化。
材料环境分布图
区域名称预投材料环境暗示
社会生活区1、相应的儿童家具,生活用品,医疗器械,家用电器(自制),家乡特色食品;
2、各种纸盒,塑料药瓶;
3、镜子,梳子,各种洗涤塑料瓶,电吹风(自制),彩条旋转直桶(自制)等 1、小脚丫(进区标志);
2、剪贴各种小房子,小朋友与父母的生活照。
科学人文区儿童画报,图书(低龄读物),图片(识物卡),观察物(植物、动物)等;画有两个娃娃看书的图片等。
操作探索区1、体积大质地软的积木;
2、洗净的易拉罐,饼干盒;
3、穿线板,纽扣鱼,毛毛虫,熊宝宝,兔宝宝(供幼儿喂食练习);
4、各式动物鞋样(配对练习);1、各种塑料管,塑料绳(供幼儿排序练习)等各种练习示意图(不同颜色);
2、剪贴大家一起玩的图片等 。
美工区1、质地不同的纸、蜡笔、剪刀、固体胶、颜料、抹布、块面塑板(供幼儿作品展示);
2、小碗、蛋糕盒(供幼儿练习撕纸),橡皮泥等;悬挂彩链(进区标志)等 运动娱乐区1、大塑料盆两只(装沙装水),各种塑料小娃娃;
2、塑料瓶、碗、杯、木板,玩沙工具,擦手毛巾等;剪贴玩沙工具(进区标志)等。
3、区域活动中的人际环境
区域活动中, 与幼儿,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积极有效的互动能促进幼儿探索的欲望和迎接挑战的信心。
(1) 幼儿与互动
的角色是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鼓励支持幼儿的学习和探索精神,使幼儿体验成功。与幼儿建立密切的和谐关系,共同参与操作活动,用亲切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启发帮助幼儿进入角色,引导和鼓励幼儿及时将操作中的发现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并使幼儿将语言与操作发现联系起来,帮助幼儿发展口语能力。观察在先,介入指导在后,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对幼儿的活动做出科学的评价。
(2) 幼儿与幼儿互动
区域活动中幼儿之间进行交往、互动、合作,这样的学习更加富有意义,能激起幼儿更高水平的思维,互动中幼儿间会互相受影响、鼓励、模仿,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并获得成功。如,平行活动中的交往更能促进幼儿间的互动。
(3) 幼儿与环境互动
在区域活动中环境所赋予的自治因素,使幼儿与环境互动对话,环境发挥了暗示引导作用,规范、协调并控制幼儿的行为。如,“图书角”墙面上画的两个娃娃看书的图片,暗示幼儿安静,协调同伴,材料共享;“建构角”的小脚丫标志,控制幼儿的入区人数等,使幼儿在区分辨认不同区域的同时,规范了他们的行为。
幼儿能够在自主、自由,充满温馨与亲情的学习环境中;在赋予自治因素的材料环境中;在充满师幼互动的人际环境中顺利地开展区域活动,愉悦、快乐、自然、伴随他们走过幸福的童年,这是我为幼儿创设区域活动的初衷。
在为幼儿设计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考虑的区域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应该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年龄层次上,需要不断地拓展延伸,使价值得到全方位的实现。在从幼儿学习生活的起点中,还可以利用平行班、中、大班所创设的区域内容,依托不同风格的学习环境、材料环境、人际环境,以小依大,以大带小,让小班幼儿充分感受人际环境的温暖和亲切,感受不同的学习环境、材料环境,对获取知识和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幼儿开展学习、交往,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功能。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幸得到浙江师范大学郑和导师的悉心指导,使我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提高,促进了我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受益匪浅。使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杨丽珠.学前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
[2] 丁海东.学前游戏论.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264-280页
[3] 刘焱.学前原理.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143-148页
[4] 刘焱.幼儿园游戏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第320-322页
[5] 虞莉莉.幼儿园区角活动设计与指导().浙江出版社,2001.第1-6页
[6] 陈家行.在“区域”中成长——对幼儿园区域的实践与反思.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第11-13页
声明:学前谷-中国婴幼儿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来源: http://www./
范文七:老师在贯彻指南中的解决案例
随着对新《纲要》学习贯彻的不断深入,使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及其重要而深远的作用。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要进行不断深入的实践、反思和改进,让每个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结伴、自由活动,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也使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也得到培养。
星期一下午,区域活动即将开始。我请幼儿坐好,给他们分配区域活动的项目。当老师正在讲述“我们今天的活动有娃娃家、美工区、建筑区、操作区,,,,”时,好多幼儿说:“我要做娃娃家妈妈,我要做娃娃家爸爸等等”,不住兴奋高声喊起来。我就马上说,“如果你们声音这么吵,那我们今天就不要玩区域游戏了。”此时,所有的幼儿都没声音了,等着我给他们分配。我就一个一个区域的分配,我说:“要玩娃娃家的举手”,幼儿们就刷刷的都举起了小手,我就请了2个能力强的幼儿和2个能力弱的幼儿去娃娃家。其他区域我也是先请幼儿举手,我在来请,一般每个区域我都会请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和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在活动中,玩游戏幼儿的声音比较响,我就一直提醒幼儿声音轻一点,声音轻一点,可是作用好象不大。还有我请幼儿把玩具宝宝送回家,有的幼儿没有这个意识,不把玩具送回家,有的幼儿会把玩具报案拨送错家,因此,我在讲评的时候就重点说了幼儿整理玩具这个点。通过我与幼儿的讨论,幼儿们也知道了要看盘子上的标志给玩具宝宝送回家。
这是一次区域活动的实录,在活动中,我就依幼儿的兴趣请他们去各自的区域游戏,我和幼儿都是主动的,相互互动的,而不是教师的指派,你你你去哪个区域,你你你去哪个区域,我是根据幼儿的意愿给幼儿分配的。由于玩区域的时间不长,所以幼儿对于玩具整理的规则不清楚,标志也不会看,通过了我与幼儿一起讨论,幼儿们就知道了,要把玩具宝宝送回家,不然玩具宝宝要哭的。因此,在一段时间的区域游戏,幼儿渐渐的有了整理玩具的习惯,而且知道玩好一样就送回去,去拿另一样材料出来玩。这主要还是需要教师的指导,才能让幼儿明白区域游戏的规则。对于玩区域游戏,幼儿的声音比较响,我就放一些音乐给幼儿,告诉他们玩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不能超过音乐,不然我们的小耳朵要坏掉的。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该理解幼儿,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问题都有他的原因,要深入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及发展水平,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和幼儿一起真正投入到每一个活动中,与他们共同成长。要善于倾听孩子,懂得包容孩子,学会支持孩子。当孩子对一事物感兴趣时,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我们更应该细微观察、及时察觉,分析孩子行为产生的背景和真实意图。我觉得,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才能解读他们的一言一行,才能及时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把握机会引导孩子,把他们的学习兴趣推向更高层次。
教师作为教育者,对幼儿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幼儿也是一个能动体,只有尊重幼儿,激发幼儿的学习内驱力,以幼儿为中心展开教学,教育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我们提倡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互动关系,要学会尊重幼儿,发现幼儿的潜能,这样师幼互动的关系才能和谐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小班幼儿的教育活动,老师的每一个教学目标的达成,都要渗透在游戏中才能进行。例如,《娃娃家》主要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并使幼儿在游戏当中慢慢地建立和懂得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区域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学习的舞台,在不同的区域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区域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自由活动、自由游戏,幼儿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小朋友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他们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是教师难以在其他教学中见到的,幼儿的潜能得到真正发挥,区域活动是幼儿自己的活动,所探索的问题是他们真正想知道的东西。因此,当周浩宁提出:“我要喂娃娃”。这完全是孩子发自内心的想法和愿望,教师应满足孩子的愿望并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幼儿探索活动,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让孩子在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中,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让教师在研究、探索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范文八:观察目的:娃娃家角色的分配
观察对象:玩“娃娃家” 的五位幼儿,尹可欣、王若语、余子星、付梓坤。 观察时间::50一11:20
观察地点:小一班教室“娃娃家”活动区
观察实录:
今天是尹可欣、王若语、余子星、付梓坤这四位小朋友玩娃娃家。娃娃家的角色牌有两个,爸爸和妈妈。孩子们进区后,一会儿传来了争吵的声音, “我要当妈妈,我就要当妈妈,我不当宝宝。”原来是尹可欣和王若语小朋友都争着要当妈妈,而其他三个小朋友都已经分配好角色了,睁着大眼睛看着这两位小朋友。我一走近,小朋友们马上用求助的目光看着我。我蹲下身子问尹可欣和王若语:“你们为什么都要当妈妈呢?”可欣抢先回答:“因为我最喜欢妈妈,我觉得当妈妈好玩一些,我想做菜。”小语也说:“我也喜欢妈妈, 当宝宝不好玩。”想到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个故事《幸福的一家》,我就马上问娃娃家的宝宝:“为什么说是幸福的一家呢?家里有些什么人?”一旁的“爸爸”余子星说:“有爸爸、妈妈和哥哥。” “哥哥”坤坤也在一边补充道:“家里还有宝宝呀!”我接着说:“对啦!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是因为我们有一大家的人,大家在一起相亲相爱!”可欣点点头说:“我也觉得,我们家也是这样的。”小朋友们都点点头,我接着说:“在我们的家里,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今天娃娃家的宝宝们也是一家人,小朋友们要当好每一个角色,我们来试试当不同的角色好不好?”小朋友都说好。我转过头看看边上那两个分配好角色的小朋友说:“爸爸和哥哥真棒,不争不抢的选好自己的角色。”我又看看可欣和小语说:“老师提个建议,今天可欣来当‘妈妈’,小语当‘宝宝’,到下一次游戏的时候我们就互换角色,看看谁当的‘妈妈’或者‘宝宝’当的好?可以吗?”通过调节和劝说,可欣最终当上了“妈妈”,小语当上了“宝宝”。刚开始“宝宝”还撅着小嘴巴,可过了一会儿,“宝宝”就开心的投入到角色中去了,,,,
1、孩子们到娃娃家,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如:已有两位小朋友自己分配好角色了。)
2、我们有时经常会问孩子最喜欢家里的谁?大部分孩子都回答的是妈妈。虽
然小班的孩子还不能用语言去表达。但孩子们心中就是觉的妈妈是温柔漂亮能干的,相比之下,宝宝在孩子们的心中分量比妈妈要稍逊色一些。所以当有“妈妈”和“宝宝”的角色选择时,就会出现以上案例中的一幕:两个孩子都争着当“妈妈”的角色。
3、我最初是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自主的权利,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角色。所以让“娃娃家”的孩子们自己分配。其实孩子们对于角色扮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有的孩子碰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就会争论不休,这也与孩子自我为中心的状态有关。
1、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加强孩子的亲情观念的培养,知道家里的成员都是很重要的。
2、孩子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出现,并用亲切的语言和适宜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比如:两个孩子都争选“妈妈” 的角色,我及时的用回顾故事的方式,让孩子停止了争吵。并加以提问,加深孩子们对家庭角色的认识。
3、教师还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去分配角色,不能硬性的指派孩子去担当什么样的角色。我用建议的方式让两位孩子协商和分配谁当“妈妈”,虽然孩子刚开始还是有点不高兴,但当孩子投人到游戏当中的时候,能马上忘掉不开心,这也是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4、小班孩子在自选角色这个规则意识上是比较薄弱的,孩子无法协商角色的选择时,教师要酌情参与指导,制定轮换角色的规则,并用图片的形式记载孩子表演过角色的轨迹,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担任自己喜欢的角色。当孩子得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时,要给孩子提出游戏的要求,让孩子学会珍惜自己的机会,同时对能自主协商分配角色和谦让的小朋友进行表扬。帮助小朋友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遵守规则,加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5、在评价环节,运用情景再现法,让全班孩子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把遵守规则内化,逐步培养他们自愿、自觉的遵守轮换规则的好习惯。
范文九:〔关键词〕 幼儿教育;区域活动;区域设置;材料投放;  教师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72—01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以及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如何更好地满足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实现“玩中学”、“做中学”就成为幼儿教师不懈的探究和追求。下面,我就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我在小班开放式区域活动建设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实践中的体会。  一、开放的区域设置  瑞吉欧认为,开放的环境是幼儿园的第三位教师。因此,应该变封闭式的区域设置为开放式,强化教育环境设计中能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探索的重要方面,增强幼儿自主游戏的意识。  1.气氛上必须是开放的、非正式的、结构松弛的。教室不能成为讲堂,而是能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由游戏的场所。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区域的范围、布局和功用。开放的区域能使幼儿在游戏中玩得更加自由大胆、积极主动,更富有创造性。  2.区角活动的设置应是自由的、开放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区角进行活动,在没有任何约束和负担的情况下,自由交往,还可以进行自我调节需求。  二、开放的材料投放  区域活动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幼儿学习、游戏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幼儿自由探索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探索情况及时创设环境、提供相关材料,并考虑怎样合理利用材料。材料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质量,关系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在区域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丰富的、有层次的材料。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容易让幼儿玩得分心,玩得花眼。因而,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2.有价值、可操作的材料。幼儿的认识和能力都是在操作和活动过程中建构的,通过探索、探究,幼儿自己寻找操作材料的方法、步骤来归纳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3. 需要合作游戏的材料。小班幼儿个人意识较强,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常常会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所以对幼儿进行协商、合作教育十分重要,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中,教师虽然比较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但针对性不强,而区域活动的特殊性恰恰弥补了集体教育的不足。  三、开放中的教师指导  《纲要》中特别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由此可见,环境的创设与教师的指导是幼儿能否在区域活动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  1.改变提问方式,变“封闭式”提问为“开放式”提问。在区角活动中,游戏前的导入部分和游戏后的讲评过程两者都很重要,并且应该有各自的侧重点。在这两部分里,教师应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幼儿,让他们来说、来介绍。  如,“昨天我们玩了什么游戏?”“游戏中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做游戏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的?”等等,孩子有一百种语言,我们的提问就给他们机会来诠释。  2.改变引导方式,变“单向”引导为“多角度互动”。活动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在教师的反馈和组织引导中。我们通过材料的出示、话语的引导,让孩子们在预设和生成中得到平衡的发展。 “生生互动”是需要依靠教师来引发的。如,教师在介绍瓶盖画制作时,有幼儿不明白瓶盖作何用,教师没有给他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其他的孩子,让同伴来告诉他怎么办。随后在幼儿玩游戏之前,教师提示孩子“如果你会玩,你可以告诉你的好朋友你是怎么做的”。教师可通过“有什么感觉,发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想出了何种方法,是怎么做的,需要什么帮助”等引导语,唤起幼儿对探索过程的回忆和体验,并借此引发生生互动。在这样的互动中,幼儿不仅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推广了好的经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编辑:郭裕嘉
范文十:幼儿园小班区域游戏设计
一、区域游戏设置的背景
“快乐幼儿园”活动是小班孩子进入幼儿园学习的第一个主题。小班孩子从各个家庭齐聚到幼儿园,开始他们的社会生活,在这个小小的“社会”里,孩子们要学习独立做事;和陌生人交往;集中注意力听讲;安静地坐一段时间等等。可是,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丰富的书,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或爱哭鼻子;或古灵精怪;或胆怯;这么多孩子要在一个集体中生活,难免会上演许多“小故事”。那么,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喜欢上幼儿园呢?我们结合主题活动的进行,开展了多种区域性游戏。
区域活动是一种以个别化学习为主的教育方式,幼儿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里,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自主地进行学习和积累。通过让孩子用眼睛、手、口、耳,尤其是用心去接触与感受幼儿园的人、事物与气氛,逐渐学习与人交流,建立同伴关系,顺利跨出社会生活的第一步。
二、区域游戏设置的兴趣点——依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置区域
小班孩子年龄小,好模仿,但他们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在模仿中同样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主体意识,渴望像成人那样参加活动,他们会在假想的情景下反映真实生活。
如: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创设了三个平行的娃娃家。随着主题不断丰富环境及游戏材料。刚开始,我们在娃娃家的墙上挂上全家福照片,引导孩子们说说家里有谁;数数家里有几口人;从而让孩子关注自己的家。我们请孩子带一些自己喜欢的布娃娃或小动物放在娃娃家里,让孩子抱抱娃娃、小动物;喂娃娃、小动物吃饭等。
三、区域游戏设置的成长点——依据小班孩子的发展目标设置区域
1.依据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目标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3~4岁幼儿的小肌肉技巧的发展目标是:剪纸;用手指头粘画东西;模仿画圆圈、画直线;用积木垒高;会扣纽扣、解纽扣;会玩序列游戏等。为此,我们设置了“益智区”“生活区”:有串珠,拧拧乐,找朋友,4片拼图,插鱼鳞,造高楼;“美工区”:撕纸,小鱼吐泡泡,涂涂画画等。
2.依据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目标
小班幼儿正进入飞速发展期,逐步能用简单的句子与别人交往,喜欢听故事,尤其爱重复听故事。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设置了“语言区”。
如:在游戏初期,我们在活动区投放了“小乌龟上幼儿园”的故事磁带,很多孩子围在收录机旁一遍一遍地听,维持了大约一个星期左右。有的孩子听到最后小动物们在一起唱唱跳跳,他们也拉起小手蹦蹦跳跳,共同感受着认识新朋友的快乐。为了满足孩子表达的欲望,我们还在语言区里放置了两部电话机。为了让孩子们在打电话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快乐和满足,同时也能促进语言发展,我和孩子先玩打电话,在与孩子们打电话的过程中逐渐将基本的礼貌用语传递给孩子。再过一段时间,我给电话机上贴上班上孩子的大头贴,让孩子给同伴或自己的好朋友打电话。有了这样的情境,孩子们打电话的热情更高了,忙得不亦乐乎。
四、区域游戏设置的生长点——依据园本材料设置区域
新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随着区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社区成了我园园本材料的资源库。我们收集了手套、袜子、各种绣线、草莓盒等,并将这些孩子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运用到区域游戏中,成了我园的特色游戏。
(一)注重环境的创设
区域活动作为个别活动的教育或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期和延伸,蕴涵着诸多因素。环境则是区域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它所赋予的暗示、引导、规范、协调和控制幼儿的行为等自治因素,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操作、探索欲望。
如:娃娃家的创设,这让刚刚离开家庭生活的小班孩子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之前一直在家庭环境中成长,他们的大多数认知经验、生活经验都跟家庭有关。我们还合理利用空间,多创设几个娃娃家,让孩子觉得在幼儿园就像在自己的家一样。幼儿园是安全的,也是快乐的。
(二)注重游戏的指导
1.语言指导法
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持久性很差,或是因为看到材料不知道怎么玩而放弃活动,或是对原有材料的玩法已经不感兴趣。因此,需要我们老师运用语言去鼓励、启发幼儿继续探索和思考,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
2.榜样示范法
小班初期的幼儿区域活动的特点是没有目的性,在选择入区时往往不知所措。教师可以在游戏过程中与幼儿操作同等材料,即平行游戏,使幼儿得以观察、模仿。也可以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模仿能力强的孩子,促进同伴间的学习。
(三)注重游戏的评价
1.个体过程性评价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的制约,多数以教师评价为主,能力强的幼儿,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需要教师多激励其创造性的发挥:“你这么聪明,下次肯定还能做出更好的”等等,使其永远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好的。能力弱的幼儿,评价是为了其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建立与提高:“你的想法真不错,待会儿小朋友肯定都会向你学习”。评价的时间可以是灵活机动的,可以在活动结束时进行,也可以贯穿在整个活动过程之中。
2.集体交流式评价
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言的能力差, 我们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平等的语气及一问一答的方式引导幼儿自发地交流,让孩子们共同分享活动成功的体验和快乐。
孩子是“活”的,让我们的区域活动也活起来,使之成为幼儿自己的活动。让幼儿想自己所想的,做自己想做的,说自己想说的,玩自己想玩的。手的操作,脑的思考,经验的获得,才会有创造的发明,才能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进步。总之,我们在实践中,学会了用幼儿的心去创设区域,经不断的努力使自己具备敏锐及客观的观察力,科学合理地评价幼儿的活动,用幼儿的情去参与活动,让每个平凡的角落萌发不平凡的创造力。
大班的幼儿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科学经验,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不但喜欢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用什么做的?”等等,他们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这一阶段的幼儿他们也能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在科学活动中也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不断增强。科学活动区作为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活动方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它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学习科学活动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科学区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活动中不同材料、教师不同方式的指导,使孩子之间存在的诸如发展速度、认知风格、表征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尊重和提高。在科学区活动中,幼儿能真正体验到小淘气玩科学的乐趣。其实,在科学区中,科学材料的提供与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投放,促实验顺利开展
从幼儿的认知水平上看,幼儿认识事物具有直观形象特点,认识事物多信赖于感知觉,而幼儿周围的物质世界中物体的形、色、声、味等为幼儿感知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材料要体现所学概念的属性特征,能把幼儿所学的概念转化为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动,使幼儿对概念属性获得的较为丰富感性经验,使幼儿获得较为科学的概念和经验。教师在提供科学区活动材料之前,我们要充分考虑是否源
于孩子生活的熟悉材料,是否取材身边丰富多样的材质,是否精心过测算提供材料的数量,这样确保投放材料的科学性,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能够有效顺利地开展。
● 活动片段一:
科学材料:土豆宝宝历险记
投放背景:大班幼儿对“沉”和“浮” 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也具有同伴之间互相合作实验的经验,一次区域活动玩水时,一位幼儿问道:“老师,怎样才能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不能。”很多幼儿大声回答。此时我联想到“死海”上物体漂浮的现象,便利用这个有趣的科学现象设计了材料《土豆宝宝历险记》。以科学实验的方法,既能满足幼儿动手的需要,又能让幼儿在动手过程中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还能够从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提供的材料有糖、盐、味精、土豆、贴有红黄绿线的一次性透明杯子、记录纸、记号笔、温水等。基本玩法是让幼儿先将温水倒入三个透明杯子中,然后分别倒入糖、盐、味精三种白色物体,并将三个土豆宝宝投放进去,最后引导幼儿观察土豆在三个容器中的情况,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孩子们对这个游戏兴趣盎然,但是从记录纸上我发现他们实验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有的观察到
土豆都沉下去了,有的观察到放进去的土豆有的浮上来,有的沉下去。孩子们互相交流着自己的发现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发现不同呢?”
孩子们的疑问让我知道了自己在提供材料上有失误,我提供的材料有问题,提供的土豆的大小和盐、糖、味精的量之间的比例是有差异的,孩子在进行操作时出现了不同实验结果的情况,所以老师在提供材料时一定要谨慎,应该尽量减少影响孩子试验的无关因素。后来通过与中学物理老师的交流取经,我也顿悟到其实提供土豆在这个实验中并不是很科学,如果投放小鹌鹑蛋的话会更科学,实验的干扰因素会更小,也就会更顺利。
在科学区的材料投放过程中,不仅教师的语言要科学,必须让孩子客观地了解到实验的具体内容,又要在提供材料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因素,这样孩子才能在操作、探索的过程中积累该材料所特有的属性,形成科学的概念。
二、分层投放,推幼儿共同成长
科学是幼儿在操作中将科学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科学区中,允许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速度、精确度上的差异,允许先操作完的幼儿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没有一视同仁,给孩子反思消化的空间更广。科学区角的层次性也突现在材料的提供上,如在让孩子玩“称一称”的玩具时,我投放了天平称、电子秤、秤杆,以及用于称量的物体如黄豆、玩具、珠子,刚开始让孩子一一学会使用这些称量工具,当孩子会使用称量工具以后,让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称量工具称相同的物体,或者用同一个称量工具称不同的物体,并加以比较,让每一位孩子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 活动片段二:
《土豆宝宝历险记》投放科学区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对它的喜爱还是一如既往,幼儿之间也呈现出不同的操作层次。凯凯神气地对我说:“老师,你看,我已经做好实验了。”“你发现了什么?那个救土豆宝宝的白哥哥是谁呢?”凯凯详细地向我讲述了他实验的结果,看着他的记录纸完成得非常好。为了继续增加部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我又在这个活动中投放了一大一小的两个土豆宝宝,并向幼儿提出疑问:“在放有盐的水中,你觉得大土豆会浮上来还是小土豆会浮上来?”以疑激趣,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同时也提升了不同孩子的发展水平。
三、隐性投放,助幼儿有效学习
引导性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百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在科学区中我们能够经常看到材料上的隐性标志。
提示三:用红、蓝、绿三种颜色的粘贴纸区分三个透明杯,引导幼儿能够根据杯子上的颜色标记正确放入相应的糖、味精和盐,力求实验效果的科学。同时三种颜色的标贴纸又能很好地提醒幼儿该把温水倒到什么水位。
四、情境投放,促幼儿快乐活动
兴趣在人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变得日益重要,过去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等教育方法已被社会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让幼儿主动学习,热爱学习。所谓游戏情境就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创设的情节和环境。情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在科学区中,情境创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幼儿“玩”,而是在于引发、支持与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
● 活动片段四:
《土豆宝宝历险记》材料的操作目标是在实验中发现土豆能在盐水中浮起来的现象,乐于探索科学现象,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如果单单靠简单的操作实验往往会让幼儿显得有些枯燥。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土豆宝宝”历险记的动画故事作为辅助材料投放在区域中,以“是谁救了土豆宝宝”为引子让幼儿边
看故事边进行操作,让幼儿置身于有趣的情境中,这样能进入角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看故事片段《土豆宝宝历险记》
由于科学区活动中,以幼儿的个别探索发现为主积累科学经验,这就更需要教师也进行个别观察,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分析材料可调整的地方,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区域材料投放层次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