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质和自然地理哪个更有前途

“第四纪”相关内容,当前看到的是第1部分,涉及调剂信息,专业介绍,
第四纪相关信息共3条,当前1 - 15条 各位考生朋友:辽宁师范大学地处被誉为北方明珠、浪漫之都的大连市,正在跟从中国城市高潮创建现代化国际名城和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这里是海洋气候,风景宜人-春夏秋冬都是爱,留下冷暖在人间,适合青年才俊在此深造,所以欢迎各路环境工程,地质工程有志学子,调剂到我校做生态学和第四纪地质学...&&&&&&&&&&&&&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山大学...&&&&&&&&&&&&&日第四纪地质学(070905)研究方向:01全球变化指导教师:袁道先院士考试科目: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23自然地理学(参考书目:《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④433地质学基础(参考书目:《地质学基础》宋春青张振春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日&&&&热门标签共 1 页,当前第 1 页
Copyright &
Cnky.ne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考研网版权所有 ICP备号
中国考研网网络信息技术中心负责维护 QQ: 合作联系:  金翅:介绍下专业课的经验吧
  Zeolite:个人感觉地大的专业课就是地质地貌一门课.关于专业课,我建议大家复习的时候,先看下目录。地球科学概论这本书加上绪论一共13个章节,这些章节的内容可以进行细分。绪论肯定是很重要的,因为绪论主要讲的是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历史进程等。第一、二、三章主要才宏观的宇宙层面,地球表面,地球内部看地球的,这里面,第三章地球的内部圈层比较重要,是些地质学的基本内容。第4-9章是全书的主线和重点,主要讲的是不同的地质作用:第4章是概述,第5-6章是外力作用,第7章是内力作用,第8-9章是构造地质的内容。第10、11章是资源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内容;第12章是地球的演化,这一章很不重要,基本没考过,没空就可以不用看了。
  在明确了主线之后,就可以开始看书了。第一遍的时候,我是看小说那样,用一支铅笔,走马观花,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画下来,差不多用了一个月。在第二遍复习地概的时候,我基本上把地概和自然地理放到一起了,这两门专业课的重复点太多。但还是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地概侧重地质学,而自然地理学侧重地貌学(毕竟咱们考的是中国地质大学啊!) 首先,地概的前三章内容(绪论除外)基本是和地理学的行星地球和地壳这两章重复的,看书的时候可以两本书比对,当然还可以参考些其他书(我有参考《简明天文学》)从第四章开始,地概正式进入了地质学部分,这里建议大家参考夏邦栋的《普通地质学》和邱维理和宋青春的《地质学基础》,有很多东西地概这本书没有说明清楚(由于地概篇幅的限制),需要自己补充上去才好理解。地概的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是形成地貌的直接因素,因此这部分可以结合自然地理的地貌学来复习,比如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三角洲的地貌等。复习完这两章,可以专门看一本地貌学的书(我当时看的是严钦尚的《地貌学》),也相当于对于自然地理学最好的复习,至于地概的7-9章,在第二遍复习的时候,还是要结合《地质学基础》这类的书来阅读。我有个习惯,喜欢看书的时候,记笔记,就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写在一本专门的笔记本里,这样看完地概的第二遍时候,完成了一本笔记。复习的第三遍,是整理真题,因为参考了很多书,所以在整理真题的时候,像名词解释都是挑选最精炼,最好记的,建议大家抄完之后,可以再抄写在书上。而问答题也基本如此,参考了很多本书(不仅仅是地概这本书),然后理顺思路,字迹工整地抄写下来(当作是练字吧),到后面背诵的时候比较方便。还有一点,希望大家注意下,地概考题的重复率比较高,印象中有&干旱湖泊的四个形成过程&&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等题目,基本上都是年年重复的,这一点值得注意下。而地概也十分注意考核我们的实践能力(而我实践能力确实比较差),读图题,以及今年出现的&在野外鉴别岩石的方法&等都是考察我们的野外实习能力的,关于这些题目的具体应试方法,论坛里应该会有(而且我回答也不是很精确),这里就不赘述了。
  关于自然地理学,我只把伍光和的书认真看了两遍,这本书太精炼了,把我大学里学过的部门地理全部压缩了。伍光和这本书的主线基本是总论+各个部门自然地理+人地关系,其中分论最重要的还是地质学和地貌学,暑假的时候,我有把各个部门地理学(比如气象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水文学等)这些书找出来,然后系统地看一遍,到第二遍复习的时候,就尤为侧重地貌学了。接着还是使用地概的方法,整理真题,然后背诵。在整理自然地理学的真题中,我觉得13种成土过程,各种土壤的概念可以结合起来记忆,即有如何的成土过程,就会形成相应的土壤。但对于自然地理学,我觉得考试题目很活,比如今年就出现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意义&这样的题目(30分),因此在复习时候,建议大家可以不要完全拘泥于课本,可以适当参考些相应的论文,比如第四纪地质学,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结合这种前缘信息,可能会给评阅老师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
  从总体来说,我英语,专业课的复习方法几乎都是整理历年的真题笔记,然后抄写,背诵。但这种比较&笨&的方法也是因人而异,上述的方法,仅供参考,切勿模仿,各位学弟学妹在复习过程中,肯定会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复习方法的。
  金翅:介绍一下复试的经验吧。
  Zeolite:如果可以的话,我的复试经历绝对是一本大仲马的小说了。
  虽然考研成绩出来之后,基本知道自己可以进复试,但却不知道自己排名,心理也没有谱。而且今年的地大复试的时间又偏晚,虽然是在一个傍晚看到复试名单的(电话是第二天周六早上10点通知我的),那时感觉自己去地大仍有一定风险。于是我先和我们学院的老师说明了情况,希望我们学院给我一个预留的研究生名额,并且先参加了本学院的复试。就是说,我来地大复试之前,先参加了调剂志愿的复试,(这可能是研究生招生制度本身不完善的地方吧),学院的老师也答应了如果我能够上地大的研究生,就可以不回本校读;倘若地大没上,本校的老师则愿意留下我继续深造(这个过程我要非常感谢本学院的老师!)。这里给大家的意见是,如果时间可以的话,在去第一志愿复试的时候,事先和本院老师打声招呼,把退路找好,如果万一第一志愿没法去,再调剂回本校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可能是和我保守的性格有关吧,因为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所以就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这一点仅供大家参考。
  到去地大复试之前,我主要做了几个工作,首先是写好自己英文简介,最好简单点,但又有个人特色;其次是在三月份的时候,我把那本复试科目的书《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系统地看了一遍,并且做了一些英文摘录,比如各种地貌的英文注释等,我都用专门的笔记本抄写下来了;第三,把近几年的英语六级听力重新练习了几遍(学校网站上有通知要考英语听力),像当时准备六级考试听力那样;最后还有些成绩单,个人简历等材料等。
  在去复试的时候,在论坛找到了历年复试笔试的题目,并在当晚做了些整理,然后第二天去学校的时候,再认真看(笔试是在晚上)。今年笔试有一道题目是这样的,&简述地质构造形成的碳循环效应&,这道题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因为当时看到题目的时候,感觉自己要完了,这道题确实一点也不知道如何下手,好在当时其它三题都答完了(地理学笔试四道题,都是简述,一题可以写一面A4,我拿到题目之后,从我会的开始写)。等我最后复试完,回福州的时候,问了我的老师这道题,他说这道题可以从岩溶作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去理解(在考试的时候几乎是把喀斯特给抛之九霄云外了),如果12级考地理学的同学再碰到此题,则可以从上述的思路回答。
  好在笔试不是很重要的,因为还有面试。记得我当时是57个地理学同学中第一个进去的(有时候感觉自己的人品实在不行&&.),但由于在本校研究生已经面试过一次,因此这次面试的场景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紧张。面试的四个老师没有我报考的导师,但抽到的题目是地质景观的,这里建议大家练习下英译汉,(我的翻译水平实在太烂,当时我几乎翻译不下去了)老师会让你翻译一段,还会选一个英文单词问你意思(当时老师问我的是UNESCO是什么意思,我十分侥幸地回答出来了)。关于导师,我刚到的时候有去办公室里见他一面,到我全部面试完之后,准备回福州的前一天,再次去找他一次,仅作告别之意。建议大家如果有熟悉的学长、学姐,还是最好问问导师的情况,毕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尤其是复试的前一两天,在复试的时候最好别去私下找导师,这样有点不好。
  从总体上感觉,地大地理学的复试有点繁琐,时间有点长(将近一周),但考核内容比较全面,老师也比较和蔼可亲。这个过程中,我收获良多,除了在笔试、面试过程中得到了锻炼之外,还结交了许多朋友,和地大的老师、朋友交流,让我受益匪浅。
  金翅:最想感谢的人
  Zeolite: 最感谢家人一直对我的支持!
  最感谢考研论坛给我提供了一个和大家交流的平台!
  最感谢学院的老师在复试给我提供的无私帮助!
  最感谢学长学姐,考研战友,学弟学妹对我的鼓励和帮助!
  金翅:考研一年最难忘的事
  Zeolite:无疑是和战友们参加了考研教室2011年跨年演唱会,并且我独唱了一首歌,在考研教室开启2011年的第一秒钟,真的非常有意义!
  金翅:送给学弟学妹的话
  Zeolite:要最终评价一个人,不能看他在顺境中如何意气风发,要看他在逆境中如何乘风破浪!学弟学妹们,坚持+努力=2012年考研的成功!加油!
  金翅:怎么知道考研论坛的
  Zeolite:一个考研战友告诉我的。(在备考的时候,考研论坛和研招网,地大的官网几乎成了每天我必定会访问)
  金翅:论坛中最难忘的一件事
  Zeolite:今天,居然被版主翅膀采访!(有种名人的感觉,哈!)
  金翅:平时有什么爱好
  Zeolite:看美国电影(悬疑,剧情类的),欣赏曼联队的比赛,研究心理学,打乒乓球。
  金翅:最喜欢的一个体育方面的明星
  Zeolite:保罗斯科尔斯(唉,只可惜今年他退役了!)
  金翅:假期有什么计划
  Zeolite:休息一阵子,看看书,陪陪家人(到京城之后,回家的估计最多只有寒暑假了)。
  金翅:自我评价
  Zeolite:动手能力差,理论水平还可以。意志力和恒心不错,但有时候性子太急,略有偏执的倾向。
  后记:这篇访谈录采访的很辛苦,大部分都是Zeolite一个人在说,后来几经修改才完成,在此对Zeolite表示感谢。祝在研究生阶段顺利。
  帖子地址: 转载请注明本帖地址。
  ※ 来源:考研论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相关信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论坛新帖:
考研帮最新资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热点文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热门话题
课程预告,帮学堂出品
考研帮地方站王乃樑文集_PDF图书下载_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王乃樑文集编辑组_在线阅读_PDF免费电子书下载_第一图书网
王乃樑文集
出版时间:2006-10&&出版社:学苑&&作者: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王乃樑文集编辑组&&页数:339&&字数:370000&&Tag标签:无&&
王乃樑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地貌学家,中国构造地貌学的奠基人,北京大学地貌专业的创始人。他的学术思想、研究风格和科研实践对我国地理学和地貌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位科学家和教育家,先生心里只有对科学的执著、对学生的热爱和对国家的赤诚,丝毫没有自己的名利和地位。当年,为了国家建设事业的需要,为了探求自然的秘密,他带领青年教师和我们这些年轻的学生,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论身处长江、黄河的激流险滩,还是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无论面对青藏高原的凛冽寒风,还是西北戈壁的炎炎烈日,他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和乐观态度,让我们至今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王乃樑先生生平学习地理学的回顾与前瞻一、通 论
一些沉积学的方法在区域地形研究中的应用
关于河流阶地
地貌学基本问题
我国新构造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构造地貌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与动向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0f a geomorphological GIS:a case study in the Ordos region of China 中国的基本构造地貌单元二、各 论 关于张伯生先生“从黄土线说明黄河河道发育”一文的意见 南口山前平原地貌与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及其对于新构造运动与气候变迁的反映 三门系地层的岩性特征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出山处新生代沉积相与地貌结构 陕西蓝田地区灞河中游地貌结构及其发育历史 呼伦贝尔盟达赉湖的形成及其变迁的初步分析 北京西山山前平原永定河古河道迁移、变形及其和全新世构造运动的关系忆导师王乃糅教授——九十诞辰纪念后记
书摘学习地理学的回顾与前瞻
我从事地理学教学、研究工作从1941年算起迄今已经半个世纪多一点了。说来也荒唐,人们要问我地理的内容是什么,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社会上为什么需要地理学,并且为什么似乎比许多科学还更早在历史上出现,我并不能思想明晰、理直气壮地回答。坦白地说,学地理并非我的初衷。在高中时我就想将来学物理,上大学以后,一年级时遇到普通物理课,学习成绩还并不太坏,但是到了二年级学习中级物理,我突然明白我不善于抽象思维,学物理、数学不会有广大前途。因为还不肯离开理科,就选择了数、理、化、生、地序列的地学系。那时我们大学里,地质、地理、气象是合成一个系的。而我到了三、四年级,主修又选了地理专业,因为我觉得地理学描述性比较强,而我自己自封地认为我这方面还有一点长处,所以做这样的选择。和我中学同班的同学中志愿将来学物理的很多,当然很多人后来并没有读物理系。其中有一位我至好的朋友,他转为读气象。他是中国近代气象学(该行的人更愿意用大气物理一词,那样把气象学也就包括进去了)的奠基人之一。我常想,他要是如愿以偿地人了物理系,后来的成就不会这么大。
我在地理组毕业后,对于地理学到底特色是什么仍然不太理解。专业课程有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和中国、外国的区域地理课。课与课的关系是松散的,没有哪个课是哪个课的基础问题。同一门课的内容前后互相依赖也不清楚。区域地理课只是资料堆砌,讲区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远远不够。我同时上地质组的地貌学课,那时称为地文学。地貌学内容在地理组的自然地理课中也有,并且是主要一部分,但它还是太简略,远不如地质组的地文学内容丰富。自那时起,我就想以后我要在地貌学方面多下工夫,对地理学的其他部门不感兴趣。虽然我毕业以后留校任教,担任的教学就是区域地理讲授,我也只能堆砌一些资料。
年间,我有幸考取那时国民党政府主持的公费留学考试,考取了中法交换生的地理学名额。中国学生去法国由法国政府提供学费、生活费,法国学生来中国由中国政府提供学费、生活费。我先学一年法文,然后去巴黎大学听课。法国的传统,地理学放在文学院。我去那里听Cholley教授的地貌学课。他口才很好,主要理论也是Davis的侵蚀轮回学说。同时我在巴黎大学理学院看到有一个“自然地理与动力地质实验室”,那里有两位主讲教授,都是专长沉积学的,有一位讲师和实验人员。两位教授是:Prof.Lutau和Prof.Boureart,讲师是Andre Cailleux,实验员有Can—dilleau,Mademoiselle Dupplaix.,后者管重矿分析。我对比这个实验室,也可以说是教研室,和文学院的地理系,觉得前者更符合我的学习理想。好在我虽考取中法交换生的地理名额,并不限制我非去地理系不可。我去Laboratoire de Ge0graphie Physique et de Ge0logie Dynamique申请在那里听课,并作一篇相当于硕士的小论文:这在法国称为Dipl6me d’etudessuperieures。我的公费只规定为两年,要读博士学位至少三四年工夫,并且要求论文有几百页的分量。那时巴黎大学博士学位还分国家博士和大学博士;国家博士更难些。我那时和许多留法同学一样,都急于回国报效,所以更不想读博士。上述自然地理与动力地质教研室的Bourcart教授同意接受我为上述学位的候选人,但他委托Cailleux(喀约)做我的论文实际指导人。那时喀约虽为讲师,已有许多学术著作,他在研究地貌作用在沉积物留下的信息方面很有心得。他教我怎样从沉积的构造、分选、矿物组成、颗粒形态(如砾石磨圆度、砾石的扁平度)、砂粒表面特征等等来恢复当时沉积物所经历的动力过程。圆麻、表面像磨玻璃的石英砂粒是风的作用的肯定证据。我回国以后在我的教学中也就大为宣传喀约的研究方法和学说。在他的指导下,我以法国罗瓦河下游的新生代松散沉积与古地理为题于1951年通过了硕士论文。当年年底我就回国了。那时中国刚经过一个翻天覆地的革命,我以极兴奋的心情回到我的母校——清华大学地学系地理组工作。我不再讲授区域地理,而开始教地貌学。1952年秋我来到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任教,继续教地貌学。
我在法国的时候发现欧洲的地貌学课多半在地理系讲授,地理系多半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包括经济地理)两大部分。少数欧洲的地理系只设自然地理部分。回国以后我发现,因为受到政治上极左思潮的影响。国内本来就不兴旺的地理学人文部分更受到许多清规戒律的束缚,许多人文地理方面的课程开不出来,或者课程内容(包括资料与观点)受到限制。自然地理许多课程内容与相关学科如气象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学等不免重复,那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怎样才能有特色,科研如何做出成绩都成问题。而地貌学在地理系课程中可以说“一枝独秀”,1956年学习苏联的榜样,在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还建立了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1958年我们请来苏联专家指导,一时国内许多地理系,甚至有的地质系都派教师来我专业学习。50年代我们参加了许多重点科研项目,如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研究,从地貌学角度对三峡坝址的地区稳定性问题进行论证。50~60年代我们专业培养了几百名学生,他们的大多数或成为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某一方面贡献卓著的专家,或为某一方面重点建设的负责人。截至“文化大革命”,我们专业的事业和我个人的境遇可以说是一帆风顺;我满足于此,对地貌学如何发展,尤其对地理学如何发展想得不多。
无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地理学,尤其是地貌学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招生来源不旺,毕业后的出路用他们的专业训练来衡量,不尽理想。为扭转逆境,系名作了更改,改为城市与环境学系。人类环境总的来说,就是地理环境。觉得地理一词在社会上“臭”了,遂代之以环境,前边冠以城市就更吸引人。走市场经济的路就得讲市场效用,权宜之计就不能考虑名称是否全面。
地理学面遇的危机使我郑重思考什么是地理学,它的任务是什么的问题。我觉得人生不免有权宜之计,但不能满足于权宜而不顾长远的利益。我承认有的学科比较先进,有的比较落后。对待理论上、方法上、应用的前途比较落后的学科不能取消、“砸烂”了事。只要某一学科经过长时间的考验,觉得社会还是需要它的,虽然有缺陷,也应当积极地去充实它、改造它。地理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人的社会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学科。因为有兼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特色,所以它虽然不够精确,别的学科不能代替它。定性描述是地理学常用的方法,这不能说是它的落后处。尤其现在有了遥感和多种摄取现象的先进技术,地理学已经可以很精确地描述了。
地理学作为中、小学的课程也是兼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的内容的。它是一个公民必备的常识,在一个人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都离不了这些常识。它和数理化的中学课程相比,显得浅显易懂,因而有通俗、肤浅之讥。就是大学的地理课程内容,在理论和方法两方面也还有欠精确。这和它的研究对象的性质有关。因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很多难以用数值表示,难以用实验来重演。我们不能因为地理学存在着落后的方面就取消它,也不能甘于它落后面的存在而不努力去改进它。事实上,由于有关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学的充实和提高,已经显露端倪。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当今地理学面遇危机之际,我们正可以应用这句格言。
前边说过,我过去很长时间仅满足于地貌学的活动。近来,我从地貌学想到整个地理学,有以下几点认识:地理学的特色在于它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所以地理学专门人才的训练需要非常广博的基础,懂得一些人文地理,还须学习一些自然地理,除数、理、化的一般科学基础外,还需要掌握对于地理学特别有用的技术、方法、卫星影像、航空照片判读、素描与地图编绘等。由于时间不够,两方面的地理课只能习其梗概,主要习其原理,知识细节只能有待于研究生阶段或在工作岗位上自学。为了使学生能有个主修方向,在他们三四年级之际可以让他们选修地理各专业之一的专门课。这种课程必须精选,不能像过去本科就分专业时那样,各专业对别的专业有排他性,把本专业所能想到的专门课程都抖弄出来,甚至巧立名目以多取胜。地理学还有一个特殊性,就是它是区域科学。在某些部门地理学的某些方面,也许有些原理性的成就,但是地理学的特殊贡献在于它的区域研究成果,应用价值也主要在此。多年来区域地理课时兴时衰。兴盛的时候多半是社会上有区域研究任务的时候。社会上不时兴了,区域地理课程便被批判为一堆资料的堆砌,何必由教员来罗里罗嗦地向学生念经式地灌输。理想的区域地理研究在于它能揭露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能说明这些联系和作用的时空变化。这不是仅罗列资料所能解决。讲好这种课必须教员本人对某个区域有深入研究和体会,能掌握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原则。把这些讲给学生,指导他做一个小区域研究的总结,这门课必然获得成功。
教改大势所趋是取消本科学生学习以分专业为主的制度。我想大家都有同样的问题,就是地理学的各个部门、各个研究方向如何发展,如何培养后备军。答案只有一个,靠从研究生中培养。在各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中,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并且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是互相依赖的。尤其现在由于改革开放,学术界也在更新换代。对于各专业的基本原理、方法,有经验的教师虽然纯熟掌握,但对于国际前沿的新技术、新方法就可能一时跟不上。这就主要靠研究生等年轻一代来主攻。
对于各专业如何跟上国际前沿的潮流,我只对地貌学有些想法。这些想法由来已久,限于自己的能力和环境条件,始终未能实行。简言之,地貌学要现代化,要科学化,要使它能服务于生产,就必须大大加强地貌现代过程的研究。影响一个地点的、哪怕是一种地貌过程,如流水的因素是太复杂了,并且瞬息而变。要想定量地叙述这一过程,不但方程式难以列的出来,就是列出方程,在过去也难以求解。现在有了高速的计算机,计算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存在的问题是你怎样确定影响—个地貌过程,或多种综合过程的因素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比重。地貌学研究工作的第一步还是要定性地列出影响一个地貌过程的各种因素。也还需要根据各种遗留的讯息演绎推想地貌过程的历史演变。根据历史和现状外推将来的变化也是地貌学的重要任务。在应用方面,地貌学者特别应注意地貌过程与人类生产活动的相互关系。基于以上考虑,我觉得以后研究生的指导不应当限于一个导师,而应当组织一个导师组,联合指导,使研究生多方面接受新的理论和方法。当然总负责的导师只能是一个人,最后才能集中和统一。
王乃樑先生作于日
王乃樑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地貌学家,中国构造地貌学的奠基人,北京大学地貌专业的创始人。他的学术思想、研究风格和科研实践对我国地理学和地貌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集有先生四个方面的代表性论著:①地貌学的基本理论与问题;②构造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问题;③中国构造地貌;④区域地貌研究案例。读者可以从中了解王乃樑先生广博的知识、深湛的科学见解,了解先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了解先生的敬业精神和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总计1条)
&&&&王乃樑是我国著名的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家,自然地理学家,这本文集中精选了不少好的文章,值得参考阅读,珍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 201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四纪地质年代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