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砟轨道路基与轨道工程有哪些特点

路基上的无砟轨道系统支承层与底座板区别有哪些?
&&& 路基上的无砟轨道系统支承层与底座板区别有哪些?
(1)支承层无两布一膜滑动层、高强挤塑板以及钢筋。
& & (2)支承层直接浇注在路基基床表层上。
& & (3)路基上支承层施工无需设置临时端刺区、后浇注带等施工结构和工序。
& & (4)支承层需每隔2.5~5m 进行切缝处理,切缝深度至少10cm。
我来说两句 ()
Copyright & 2007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手机:不均匀沉降对无砟轨道路基动力特性的影响--《铁道标准设计》2014年10期
不均匀沉降对无砟轨道路基动力特性的影响
【摘要】:为探讨不均匀沉降对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动力特性的影响,建立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路基系统的三维动力有限元模型,计算并对比分析有病害和无病害条件下路基的竖向动应力、动位移及振动加速度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路基不均匀沉降导致无砟轨道路基的动力响应幅值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发生明显的改变,且主要集中在支承层宽度范围、路基面以下0~1.5m深度内。由不均匀沉降引起路基动应力幅值可达100kPa,为无病害路基的3倍以上,动加速度幅值为无病害路基的2倍以上,在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沉降区域将加速扩大,对路基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U213.244【正文快照】:
1概述目前,国内外大量的研究人员从理论[1-2]、试验[3-4]、数值计算[5-6]等方面对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动力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由于在高速列车荷载作用下无砟轨道路基动力响应异常复杂,现有的研究工作仍滞后于工程实践,其中关于铁路路基病害对其动力特性影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彭华,张鸿儒;[J];工程地质学报;2005年02期
叶朝良;于炳炎;李卫国;;[J];路基工程;2005年06期
王其昌,蔡成标,刘伟平,杜洪;[J];铁道标准设计;1999年12期
张泉;罗强;;[J];铁道标准设计;2006年02期
吴波;;[J];铁道标准设计;2008年04期
程博华;;[J];铁道建筑技术;2011年02期
王立军,张千里,赵洪勇,吕宾林;[J];铁道建筑;2005年07期
梁波;孙常新;;[J];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09期
董亮;赵成刚;蔡德钩;张千里;叶阳升;;[J];土木工程学报;2008年10期
梁瑶;蒋楚生;;[J];铁道标准设计;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谷音;刘晶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郑晓峰;张向东;兰常玉;;[J];安徽建筑;2010年01期
杨坪;叶为民;张亚为;;[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陈震;徐远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冯青松;雷晓燕;练松良;;[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刘晶波;刘祥庆;杜修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6期
孙海峰;景立平;孟宪春;王宁伟;;[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3期
王朝令;刘争平;;[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2年02期
杜兴华;高扬;;[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1期
张国斌;巨建民;;[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晶波;闰秋实;杜义欣;伍俊;;[A];第六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刘满林;刘升传;丁桂伶;王连俊;;[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周晨光;孔宪京;邹德高;胡志强;;[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杨强;刘耀儒;常强;冷旷代;周维垣;杨若琼;;[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袁明;雷震宇;吴宪迎;;[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卢华喜;梁平英;吴必涛;;[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刘晶波;杜义欣;闫秋实;;[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刘晶波;杜义欣;闫秋实;;[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邹德高;徐斌;孔宪京;;[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吴敬朴;;[A];铁道科学技术新进展——铁道科学研究院五十五周年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立峰;[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施烨辉;[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何伟;[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孙海峰;[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胡萍;[D];中南大学;2010年
林宇亮;[D];中南大学;2011年
杨宇;[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傅玉勇;[D];天津大学;2012年
罗强;[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聂志红;[D];中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立杰;[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林辉;[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滕宇蛟;[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唐武;[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王辉;[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赵欣;[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张学东;[D];兰州大学;2011年
邓帅;[D];中南大学;2011年
胡奇凡;[D];中南大学;2011年
黄敏;[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庆元;李斌;范浩;;[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付鹏程,王刚,张建民;[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3期
杨新安;[J];地质科技情报;2002年04期
苏艺,许兆义,王连俊,闵冬丽;[J];工程地质学报;2003年03期
彭华,张鸿儒;[J];工程地质学报;2005年02期
陈鹏;高亮;马鸣楠;;[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8年05期
刘晶波,王振宇,张克峰,裴欲晓;[J];工程力学;2002年03期
梁波,张艳美,韩自力;[J];工程力学;2004年01期
刘晶波;王振宇;杜修力;杜义欣;;[J];工程力学;2005年06期
董亮;赵成刚;蔡德钩;张千里;叶阳升;;[J];工程力学;2008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聂志红;[D];中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宣言;石现峰;王澜;;[J];铁道建筑;2008年04期
刘艳青;;[J];铁道建筑;2008年07期
;[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石现峰;宣言;王澜;;[J];中国铁道科学;2008年04期
贾振功;;[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8年04期
范学波;;[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08年04期
赵东田;;[J];铁道建筑技术;2008年05期
杨艳丽;陈秀方;;[J];铁道建筑技术;2008年05期
汪晓臣;沈东升;史天运;蒋秋华;;[J];中国铁路;2009年04期
刘伟;;[J];山西建筑;2009年2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江成;;[A];中国铁道学会2009年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一等奖论文[C];2010年
赵东田;;[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赵东田;;[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王玲;高春勇;白杰;;[A];2011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王清江;隋建丛;乌健;黄旭升;秦宏文;;[A];客运专线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沈东升;;[A];客运专线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张红平;魏周春;畅德师;;[A];客运专线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魏永幸;;[A];客运专线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江成;王继军;胡所亭;姜子清;;[A];客运专线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何思形;周靖;;[A];客运专线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佳;[N];中华建筑报;2007年
蔡崇金 通讯员
陈幼林;[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8年
刘爱平?易善伟;[N];人民铁道;2008年
刘庆玉;[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8年
刘庆玉 陈本林;[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8年
杨康?本报记者
林琳;[N];珠海特区报;2008年
苏喜娥 记者
张丽辉;[N];河北日报;2008年
晓慧;[N];中国建材报;2008年
柳悦 通讯员
韩卓君;[N];天津日报;2009年
侯小健 实习生
吴雨倩;[N];海南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健;[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陈鹏;[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石现峰;[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7年
林红松;[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Ammar A.M.Shubber(夏伯);[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任娟娟;[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罗震;[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刘晓红;[D];中南大学;2011年
和振兴;[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魏强;[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扬;[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胡传武;[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宫海鹏;[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王冠通;[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陈文;[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易南福;[D];中南大学;2010年
李攀;[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杨文茂;[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姜海凤;[D];华东交通大学;2012年
王健;[D];华东交通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荷载/无砟轨道
根据试算,荷载作用于板中和板端两个位置时轨道结构受力为最不利情况,因此选取这2种工况进行研究。由表2可知,荷载作用于板中时,轨道板纵向正弯矩、底座纵横向负弯矩较大;荷载作用于板端时,轨道板纵向负弯 矩、轨道板横向正负弯矩、CA砂浆最大反力以及底座横向纵横向正弯矩较大。设计中,应该综合考虑这两种荷载作用工况下的最大值。扣件刚度扣件刚度分别采用20KN/mm、40KN/mm、60KN/mm、80KN/mm进行分析。轨道板和底座的弯矩以及CA砂浆最大反力都随着扣件刚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当扣件刚度大于40KN/mm时,随着扣件刚度增大,轨道板和底座的弯矩变化趋缓,底座的横向负弯矩当扣件刚度大于60KN/mm时反而有所减小。
轨道板/无砟轨道
轨道板宽度分别采用2.0m、2.2m、2.4m、2.6m、2.8m进行分析。随着轨道板宽度的增大,轨道板纵向弯矩逐渐减小;轨道板横向正弯矩当轨道板宽度小于2.4m时随轨道板宽度的增大而增大,当轨道板宽度大于2.4m时随轨道板宽度的增大而减小;轨道板横向负弯矩当轨道板宽度 小于2.2m时随轨道板宽度的增大而减小,当轨道板宽度大于2.2m时随轨道板宽度的增大而增大;CA砂浆反力当轨道板宽度小于2.4m时随轨道板宽度的增大而减小,当轨道板宽度大于2.4m时变化不明显;随着轨道板宽度的增大,底座纵横向正弯矩均逐渐减小,纵横向负弯矩变化不明显。轨道板宽度为2.0m时,各别力学指标明显偏大,说明轨道板不宜太窄,同时可以看到轨道板宽2.2~2.4m是力学指标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因此结合力学计算及结构设计,从技术经济角度综合分析,轨道板宽度取2.2~2.4m是合适的。
CA砂浆/无砟轨道
CA砂浆弹性模量分别采用100MPa、300MPa、500MPa、1000MPa进行分析。随着CA砂浆弹性模量的增大,轨道板弯矩减小,CA砂浆本身的反力增大,底座弯矩增大,其中轨道板纵向负弯矩和底座纵横向负弯矩变化不明显。当CA砂浆弹性模量大于300MPa时,各力学指标变化趋缓,计算时其最大值可取300MPa,同时考虑CA砂浆弹性模量的离散性和轨道板受力的最不利情况,最小值取100MPa。
地基/无砟轨道
地基弹性系数采用K30,分别按50MPa/m、190MPa/m,500MPa/m,1000MPa/m进行分析。从表6可知,随着地基弹性系数增大,除轨道板横向负弯矩增大外轨道板其它弯矩减小,CA砂浆反力变化不明显,底座弯矩减小。由此可知,隧道、桥梁地段由于基础刚度较土质路基大,对轨道结构整体而言受力是有利 的。列车竖向荷载作用下板式轨道最不利弯矩计算基本参数取值,同时考虑荷载作用位置以及CA砂浆弹性模量的离散性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计算列车竖向荷载作用下板式轨道的最不利弯矩。在板式轨道力学计算中,荷载作用位置、扣件刚度、轨道板宽度、CA砂浆弹性模量以及地基弹性系数等基本参数的取值是影响计算结果正确与否的主要因素,只有基本参数合理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为结构设计提供依据。计算列车竖向荷载作用下轨道板和底座的最不利弯矩时,荷载作用位置应分别考虑位于板中及板端两种工况;CA砂浆弹性模量应考虑离散性,按100MPa和300MPa分别计算。路基地段地基弹性系数采用K30时取190MPa/m是最不利情况,计算结果较隧道和桥梁地段偏大。
优缺点/无砟轨道
优点RHEDACITY的优点:简单、透明的系统结构完美的轨道定位与街道建筑相融交叉轨枕的使用确保了轨矩和轨道的几何精确度轨道盘采用摩擦锁定式固定装置由于热量可以充分进入轨道跨距,因此可以消除轨道构架的浇注不足现象。采用优化的轨道系统,设计具有出色的粘合质量,可进行整体式施工使用预组装部件确保轨道的弹性轨道的弹性支撑或持续支撑去除轨距连接杆安全性极高、使用寿命长符合电绝缘要求具有“边建设边投入使用”的能力缺点无砟轨道具有高稳定性、少维修、寿命长的优点,并在国外铁路获得了广泛应用,2005年德国出版的《轨道概论》对无砟轨道的缺点做了如下总结:1)Rheda投资要比有砟轨道多1.5倍以上。科隆一法兰克福线预算46亿欧元,实际费用大约为60亿欧元,增加大约30%,如此高的初期投资包括巨大的资本成本。有砟轨道成本为350欧元/m,无砟轨道最低为500欧元/m,最大为750—1100欧元/m。即使施工方法得到优化,建设长度增加,成本系数仍达到1.5—2.0。无砟轨道相对有砟轨道的经济效益仅能从有砟轨道需要增加的维修费用计算得到。现有砟轨道的维修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比手工作业费用要低,并能够持久地保持轨道几何状态;无碴轨道也需要维修,钢轨打磨工作量相对有砟轨道要增加,随着无砟轨道使用时间的增加,伤损将增多,经济效益相对来说将降低,而且无砟轨道的修复工作比较复杂,并需要大量费用和时间,一旦损坏引起长期关闭线路带来的投入将相当大,也是初期无法计算或预料的。隧道内的无砟轨道相对有砟轨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桥上和路基上的无砟轨道往往经济效益差一些,限制基础的长期沉降需要额外的费用,比有砟轨道要增加2.0~2.5倍。2)混凝土无碴轨道为刚性承载层,当达到承载强度极限时将产生断裂,并引起轨道几何尺寸的突然变化和难以预见的恶化。3)总体上来说,无砟轨道建设和维修都没有达到自动化程度。无砟轨道的质量需要高水平的养护措施提供保障。这意味着在施工工序和质量控制方面都要增加额外的费用和时间。建设期间的质量缺陷将为整个使用寿命期留下隐患,并需要花费高昂的代价进行弥补。4)无砟轨道作为刚性结构,在后期运营阶段仅允许做少量的完善,比如改善轨道几何状态,不仅十分困难,而且需要花费高昂代价。5)无砟轨道不能在粘土深路堑、松软土路堤或地震区域铺设。6)无砟轨道噪声水平比有碴轨道高5dB,必须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7)对脱轨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严重损坏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措施,修复代价也十分昂贵。混凝土的养生和硬化需要很长的时间。也就是说,严重的事故将导致线路关闭时间比较长,对运输影响比较大。8)无砟轨道最严重的缺点是改进的可能性受到限制。9)无砟轨道的另外一个缺点是,在路基上铺设时,任何情况下都要铺设防冻层(至少70cm厚)。要延长无砟轨道的寿命周期,水凝性材料层厚度几乎不能减少。路基处理深度也比有砟轨道深。10)大部分经济研究没有考虑无砟轨道到了寿命周期后高昂的再建费用。既有无砟轨道类型众多也似乎是个缺点。逐渐采用双块式无砟轨道即Ⅰ型双块式代替的。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2次
参与编辑人数: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0:39:50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砟轨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