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土建模时,土体弹性模量建模时直接留出桩孔吗?

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土桩或灰土桩施工时下述()不正确。
A.成孔可采用挤土法,也可采用非挤土法&
B.桩顶设计标高以上应预留一定厚度的覆盖土层&
C.当地基土含水量小于12%时,宜对处理范围内的土层进行增湿&
D.当地基土含水量大于12%时,一般可直接施工,但当含水量大于24%,饱和度大于65%时,桩孔可能缩径,桩孔周围土体易隆起,挤密效果差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施工结束后3d内可对桩间土及桩身进行抽样检验&
B.质量检验可采用重型动力触探进行&
C.单体工程桩身及桩间土总检验点数均不应小于6点&
D.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载荷试验
A.桩径一般取500~800mm&
B.桩距一般取1.5~2.5m或桩径的2~3倍&
C.桩顶应铺200~300mm厚的砂石垫层&
D.当采用碎砖三合土时,生石灰、碎砖、黏性土的配合比可采用的比例为1:1:1
A.应检测桩体干密度及压实系数
B.应检测桩间土干密度及挤密系数
C.一般工程抽样检查数量不应小于1%
D.复合地基承载力可根据地区经验确定,但不应大于处理前承载力的1.4倍
B.7.35&104m3~7.7&104m3
D.210&105m3
A.5m,150kPa&
B.6m,160kPa&
C.5m,160kPa&
D.6m,150kPa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沈水龙,许烨霜,常礼安,
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西安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现场测试结果表明:深层搅拌桩施工可以在周围土体中产生很高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其量值可能超过土体的静水劈裂压力.搅拌桩施工时和周围土体的相互作用可以用受剪的孔穴扩张过程来模拟.针对搅拌桩施工引起的周围土体的劈裂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拉伸破坏原理的劈裂分析方法.分析结果表明:搅拌叶片的旋转对桩周围土体的劈裂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室内模型桩打设试验可以观测到搅拌桩周围土体的劈裂现象.分析现场搅拌桩施工时桩周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测试结果,表明现场施工可以引起劈裂.劈裂裂缝对于搅拌桩的性状有如下两方面的正面作用:其一,水泥浆体可以流入劈裂裂缝;其二,超静孔隙水压可以通过劈裂裂缝快速消散.这两者的作用加快了受扰动的周围土体的强度恢复.桩-土相互作用集中质量模型的土弹簧刚度计算方法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桩-土相互作用集中质量模型的土弹簧刚度计算方法
&&本文针对桥梁桩一土相互作用问题Pushover分析法中,如何合理地确定土弹贾的刚度和土体的交形的课题进行分析计算。研究了不同地震强度下土弹簧刚度的变化特性,并将Penzien的方法和桥粱设计规范中的“m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为桩一土相互作用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参数选取提供重要的手段和依据。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5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1.浙江省二轻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杭州& 31000; 2.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杭州& 311122)
摘要:大量工程实践表明桩后土体的土拱效应是分离布置桩中最重要的力学现象。认识桩后土体的土拱效应,对于认识桩后土体的应力传递规律、桩周土体的塑性区发展趋势,分析桩土相互作用机理,获得不同土体中抗滑桩的荷载-位移曲线和桩的极限承载力都具有重要工程意义。为此本文土体采用M-C本构模型,抗滑桩采用线弹性模型, 结合平面应变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桩后土拱的发育规律,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桩后土体;土拱效应; M-C本构模型;平面应变有限元分析;发育规律
&&&&&&& 1 引言
&&&&&&& 岩土工程中经常遇到土拱这一受力现象,土拱效应主要是由于岩土材料的不均匀变形引起的。土体的不均匀变形造成了土体中应力分布的局部集中,土拱的形成改变了岩土材料中的应力状态,引起了应力重分布,把作用于土拱后或土拱上的压力传递到桩身。从土力学的角度来看,土拱效应实质上反映了土体为了充分发挥自身抗剪强度,&主动&调整内部应力分布的一种现象。当用土拱理论来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建立理论或数值模型分析真实土体的变形和受力状态时,选择合适的土体应力应变关系是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土体材料的非线性行为与土体的应力状态,以及土拱的几何形状等也有很大的关系。
&&&&&&& 本文使用摩尔-库仑土体本构模型以PLAXIS有限元软件[1]模拟桩土相互作用以及真实土体的变形和受力状态,探讨桩后土体的应力变形分布规律,以期对土拱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起到积极作用。
&&&&&&& 2 计算分析模型
&&&&&&& 基于PLAXIS 2D采用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模拟桩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在平面上采用单位宽度作为有限元模型的分析对象,d为抗滑桩的桩径,s为桩的中心距。对称边界采用x方向光滑位移约束。为减少边界效应的影响,桩的前后边界取30d。根据不同的分析条件,采用不同桩前边界条件。通过桩前边界自由,来模拟桩前无土或不考虑桩前土体抗力的情况;通过在桩前边界设置弹簧单元来模拟考虑桩前土体抗力的情况;通过在桩后边界上设置y方向的初始位移来模拟滑坡土体的水平移动和由于位移引起的土体在桩中间的绕流;y方向上的位移通过不同的荷载步逐渐的增加,用来模拟不同桩土相对位移条件下,桩后土拱的发展情况。桩的中心线上设置双向位移约束。抗滑桩和土体采用6节点三角形或8节点四边形二次单元划分网格。网格剖分通过软件的自动剖分功能实现,并采用不同的网格控制精度进行剖分,在抗滑桩及其桩周土体附近采用较密的网格,桩前桩后两端边界处网格较疏,中间网格均匀过渡。
&&&&&&& 计算取围护桩的直径1m。对于桩土界面理想光滑接触的情况,取接触界面的c和&均为零;对于桩土界面理想粗糙接触的情况,取接触界面的c=500cu,&=0,cu为土的抗剪强度。首先不考虑桩前土体的抗力作用,即计算模型的下边界设置为自由边界,桩为圆形截面桩,直径d=0.8m,桩身材料为C30混凝土,桩中心距s=1.0m。具体的计算参数见表1所示,其中土体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为固结快剪指标。
&&&&&&& 通过接触单元模拟桩土界面时,接触单元的法向刚度对计算精度和计算时间有很大影响。法向接触刚度太小,则接触界面会发生较大的界面穿刺而影响计算精度;法向接触刚度太大,则会出现迭代计算的收敛问题,增加分析计算的时间。为减少接触界面的相互穿刺,同时兼顾计算收敛的时间成本问题,将接触界面的法向刚度设为土体弹性模量的10倍。取接触界面的切向刚度以及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与相邻土体的参数相同[2-4]。
&&&&&&& 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在光滑接触界面条件下,桩的极限压力为9.21 cu;在粗糙接触界面条件下,桩的极限压力为11.76 cu;这与Randolph MF,Houlsby所得的理论解9.14 cu和11.94cu的误差均在1.5%以内[5]。粗糙接触界面条件,桩的初始刚度为4.33G,这与Baguelin等的弹性理论解4.32G基本一致[6]。这些分析结果,说明了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模型的正确性。
&&&&&&& 由图3知,在竖向位移作用下,塑性区呈&八字形&对称分布,主要分布于桩间中心线之前,在塑性带上紧邻桩身处塑性变形较大,远离桩身处塑性变形较小。这说明位移荷载使桩前土体所受荷载传递到桩体上,体拱受到压缩变形,剪应变增加,验证了土拱效应的产生。
&&&&&&& 4 结论
&&&&&&& 采用M-C本构模型分析了桩后土拱的发育规律以及桩间距对桩间土体成拱效应的影响规律,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桩后土体的应力变形分布状态,可得出:
&&&&&&& (1)桩后土拱的发展与桩后土体的位移量以及桩土之间相对位移量的大小有很大关系。只有桩土之间形成相对位移趋势,一方面造成局部土体的塑性变形,另一方面使得桩后土体中主应力方向发生偏转,桩后土拱才能形成,并发挥传递荷载,阻止土体从桩间流出的挡土作用,保护桩周土体不发生剪切和张力破坏。
&&&&&&& (2)土拱效应产生同时,随着竖向位移作用继续增加,土体中对应的剪应力不仅增加显著而且增速也大大增加,但其分布特征基本不变,但其分布区域基本未变。其中最大的剪应力的位置基本保持不变,位于桩身附近前侧。
参考文献:
[1] 刘志祥, 张海清. PLAXIS 高级应用教程[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 张建勋, 陈福全,简洪钰.被动桩中土拱效应问题的数值分析[J]. 岩土力学. 2004(02).
[3] Liang R,Zeng S.Numerical study of soil arching mechanism in drilled shafts for slope stabilition. Soils and Foundations . 2002.
[4] Chen CY,Martin GR.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 for landslide stabilizing piles. 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 . 2002.
[5]RandolphMF,HoulsbyGT.Thelimitingpressureonacircularpileloadedlaterallyincohesivesoil[J].Geotechnique,):613-623.
[6]BaguelinF,FrankR,SaidRH.Theoreticalstudyoflateralreactionmechanismofpiles[J].Geotechnique,):405-434.
作者简介:
熊巍巍(1981-),男,浙江余姚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工程管理工作&&&&&&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桩_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的对比分析_图文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桩_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的对比分析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4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体分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