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心态差 不想上班那么差

您现在所在位置: >
为什么生活中有人那么喜欢吹牛
责任编辑:晓彤 来源:闻康资讯网
  吹牛其实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因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人是一个吹牛大王,那么你了解吹牛大王的心里是什么样的吗?下面小编就详细的为大家解析一下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吹牛?   补偿自我的需要和降低焦虑的需要是引起吹牛的两种常见原因。&有些人喜欢夸大自己的能力和身份。&王国荣说,一位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一开口要么是自己手上有多少大客户,要么是领导如何器重他,但这些并不属实。&这是出于心理补偿。&王国荣说,&这时吹牛既是为了弥补落差,在心理上达到理想自我的境界,也是出于显示自我、获得别人关注的目的。&   而借助大话提高自信、降低内心的恐惧和焦虑的典范,这种大话也被称为&正常的大话&,它能让人获得心理博弈优势,在刻意&蔑视&对手的同时,降低了焦虑情绪。   如果说这两类人都是刻意而为,那么因病理原因而吹牛的人则表现为不自知。&一个男孩逢人就说自己要超过比尔&盖茨了。&王国荣说,这个孩子后来被确诊为轻度躁狂。人患上了轻度躁狂或处于精神分裂症早期时,大脑中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处于不正常的活动状态,让其变得亢奋、不知疲倦,自我评价过高。&这种不正常很容易识别,如果吹嘘得很离谱或完全不符逻辑,就该带他们去精神科检查了。&王国荣提醒道。   无论何种原因的吹牛,大多都容易影响及。一方面,惯于吹牛让真实的自我越来越小,虚假的自我越来越大,从而极少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因此难以成功。另一方面,吹牛或许可以获得他人暂时的虚假尊重,但一旦牛皮被戳破,对方就会认为你在愚弄他们,从而失信于人。   改变爱吹牛的习惯需要长期的努力,王国荣建议,爱吹牛的人要从自己擅长的小事做起,认清自我的能力。另外,这些人还可以把自己目前拥有的一切列举出来,这也有助于他们回归现实。   通过这些介绍我们发现,其实爱吹牛的人心理健康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虽然不是非常的严重,但是如果这种情绪一直维持的话,也会给我身边的人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但是适当的吹牛却是有利的。 推荐阅读:您现在的位置: >
喜欢心理学的人,你们为什么喜欢心理学?
喜欢心理学的人,你们为什么喜欢心理学?
18:52:37&&来源:重庆爱润心理咨询中心&&浏览量:1145次&&已有个评论,
心理导读:喜欢心理学的人,你们为什么喜欢心理学?1、Melody,学生首先为了更了解自己,其次为了学会理解别人。很多时候人其实最不了解的是自己,我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我会做出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事,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对某些事情特别敏感,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不开心。于是,我尝试着去学心理学,然后渐渐解开自己的心结。我总是觉得人只有了解了自己,才有可能去了解别人,而心理学就是从外在现象通向内心本质的一座桥梁。2、曹梦迪,心理...—
喜欢心理学的人,你们为什么喜欢心理学?
1、Melody,学生
首先为了更了解自己,其次为了学会理解别人。
很多时候人其实最不了解的是自己,我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我会做出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事,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对某些事情特别敏感,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不开心。
于是,我尝试着去学心理学,然后渐渐解开自己的心结。我总是觉得人只有了解了自己,才有可能去了解别人,而心理学就是从外在现象通向内心本质的一座桥梁。
2、曹梦迪,心理学肄业
3、thinkind,心理學愛好者暨考研落榜生。系統自學過三…
心理学是哲学,医学,统计学三大基础学科的交集。
人文学科的基础。关注人的喜怒哀乐。
4、Rick Yang,程序员
心理学是人文科学的基础,就像理工科里的数学、物理,学习心理学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人性,通过这些知识,趋利避害
坦诚地讲,是因为觉得自己心理有毛病
6、夏子穆,在路上
1、拯救自己
很多人都避免不了各种烦恼,
小到升学考试朋友亲疏,大到童年阴影亲密关系,没有心理医生知心姐姐的帮忙就只好自己披挂上阵,自己救自己咯。
以个人的经历看,这些问题全都可以从心理学的书籍中获得力量,关键在于发现的质和量。
2、理解社会
销售也好,设计也好,文案也好,管理者也好,
不懂客户心理员工心理,不光会少很多便利,
也是会多很多篓子的。
另外,由于人的性格有很多种,请参见MBTI分类法,我们若非刻意去了解,很难理解与我们不同类型人的思维、行动,这样就造成隔阂,阻碍交流。
所以,为着提升业绩,为着减少隔阂也是目的。
想找找自己,还有母亲,嗯,或者是这个家庭的问题,其实最想要的是解决办法。
8、刘菁,心理学研究生
因为“探索一种未知”!心理学很神奇,可以从一些外部的可观察的行为去试图理解人们内心的想法和动机。无论是用语言、行为、表情等等外部表现都可以去分析一个不被人洞察的心理活动。但心理学更神奇的一点是,它存在假象,虚假的演绎,人格面具,集体潜意识等等似乎在真实与虚无之间穿梭。
它也是科学,它也是迷信。
9、Linn Aiton
研究人类行为背后的精神因素…
10、Takuma Zombie
因为,我很好奇啊!
11、知乎用户
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的情绪低落,而找不到原因,在当时,并不知道如何把应激源和压力排遣掉。那种对于情绪的掌控丢失感让我非常沮丧。
这个时期,通过一些欺骗的手段来调节心情,比如运动、转移注意力等等办法,效果还好,终于摆脱了灰蒙蒙的心情,在有所改善之后,对于心理认知和情绪的由来突然兴趣盎然。
希望找到自己某个阶段内情绪、感受、感知的来源和潜意识层面的问题。于是开始了心理学的学习。
好多人认为心理学是为了看穿别人,其实,我觉得真正有兴趣心理学的人,一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主要目的是掌控自己,而不是掌控别人的心理。
心理学,绝大多数被功利性的读物宣扬的变了味,书店里,到处是处世、计谋、识人的功利主义书籍。不是说这些书籍没用,而是挂上了心理学的羊头,卖的是鬼谷子的狗肉。
了解人的认知也思维的机制,认识人本身。当然,看着看着,你就会发现,心理学不够用,还得看哲学,神经学,生理学,教育学等。
另外,心理学的书一看就懂,没有什么门槛,容易入手。
12、马永志
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自己的
13、潘之浩
自己困住了,希望在此找到缘由
在没有规律缘由无常的或人或事间,以有一定逻辑规律的心理理论之类的系统加以解释以增加对过去的合理化及对增加未来未知的安全感
14、郭丁荣
对人类行为的好奇,对自己内心的探寻
15、刘海超
了解自己,从而修炼自己;理解别人,从而帮助别人。
搞清(潜在)对象的心理
许多人说,不是这样的,你不要心理阴暗!
如果一种喜欢有直接的原因,就不是真的喜欢了吧,就好比你的女人问你为什么喜欢她,你诚恳而真挚的回答,因为你漂亮。结果很可能就是就此你就和屌丝的标签难以分开。但如果仔细的思考下,任何一种喜欢肯定是复杂的纠结的和人生际遇有关的种种原因的结合。。。最开始知道是高中的选修课,在茫茫的无聊的课程中发现了这个可爱的科目,结果人数爆满,后来我想那时是一种猎奇的心理。老师是师范类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在精神病医院呆过,给我们看了大逃杀,和九型人格的分析来着。当时还要求论文,好吧,根本不知道写什么。
后来到了大学,特别积极的担任了四年班级的心理委员,在这过程中看了很多书经历了一些专业的培训,发现是因为相信所以喜欢。因为觉得心理学是科学的,有帮助的,不是很玄所以愿意接受,“用了才说好”。
想想也是,自己或许还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吧,如果一个哥们在你人生万分难过的时候跑过来告诉你,孩子啊,这都不是你自己造成的,都是因为你父母的错,你的童年怎么样怎么样造成的。这个时候你十之八九会抱住他的大腿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而心理学中的一些流派确实就是这么做的,告诉了你悲惨源于童年,却没告诉你最终选择受伤的人其实是你自己。
跑题了,从一出生我们就对未知的东西充满好奇,喜欢抓那摸这的,但是有什么比了解自己更能吸引你,本着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本着探索自己的秘密,顺带发现别人秘密的决心,开始了探索之旅。而且在这过程中,时不时有人拿点邪门的小心理学测验给你,你会发现呀,自己有很多盟友啊,于是就更加坚定了喜欢的决心。
但是到大四的时候喜欢心理学又变成了另外一种态度,开始认真的接触一些专业的书籍,比如心理学导论,还有一些专业的网站,心理学报http://118.145.16.229:81/Jweb_xlxb/CN/volumn/current.shtml等等,并且很认真的考虑过去读心理学的研究生,但最后还是放弃了。
在这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实验,比如找一堆人来测试骗骗他们,看他们会不会屈从于权威,比如给小朋友糖,愿意延迟满足的长大之后会更加成功等等,也开始关注教育心理学,原来天才是可以培养的,研究小朋友从小应该给与什么样的色彩形状的刺激会更好。研究爱情和激情的差异等,总之会有很多比较严谨的实验方法来证实很多生活中的结论。
但,目前的心理学其实更多的是脑科学以及数学的方法的衍生,如果是这样,我是很不喜欢的,而且真的很讨厌大量的数据处理问题,做模型拟合所以最终没有做。
不过总结一句话因为相信它是科学的,所以应用,因为应用,所以学习,所以喜欢。这也就是一种反馈机制吧,以后我可能会用它指导我教育宝宝。
生而为人,你不对人感兴趣,不对人的心理感兴趣,你觉得合适吗?
所以,我感兴趣!
我认为, 人,是这世上最特么复杂的东西,我就喜欢这种复杂!!可以终其一生去探究。
当然,我也喜欢宇宙,我觉得宇宙比人类更复杂更奥妙更炫幻,但是据说宇宙学的智商起步值比较高,我们也是有自知之明滴!~
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
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发霉的淤青)
(独孤剑闯天下)
(o闪闪闪闪o)
(熊2猫叔叔)
第三方登录:人为什么会有固执心理
人为什么会有固执心理
  人为什么会有固执:
  您是否曾经有过陷入某事中不能自拔的经历,或者像家人抱怨的那样,总喜欢&一条道跑到黑&。不少具有这种行为风格的人最后获得了成功,但与之一步之遥的另一面就是固执了。那么&&&固执心理到底是由什么造成的?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身边发现一些&悲情人物&。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虽然并不愚钝,却常常陷入某一个绝对没有好处的事情中不能自拔。任凭周围的亲戚、朋友、旁观者如何劝说,他们总是执迷不悟,甚至还要找出很多幼稚的理由来欺骗自己,直到有一天,当他受尽折磨,终于解脱的时候,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近日出版的科普杂志《大科技》介绍了这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那么,这种心理问题为何存在,它对人们的生活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笔者为此访问了几位专家。 何种因素导致执迷不悟
  &执迷不悟指的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无法将客观与主观、现实与假设很好地区分开来。如果将自己这种已有的经验驾驭现实之上,并过分固化的话,就产生了执迷不悟。&华夏心理网心理咨询师曹芬元表示,人本身对事物是有自己认知的,对事件的态度是由自己的评价来决定的,而且这种评价是依赖于其自身的经验。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在解释人的执迷不悟的心理时,认为这是由认知失调导致的。他认为,人都会遇到信念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会导致认知平衡失调,此时,人们就会感觉难受从而想办法来恢复心理平衡。恢复平衡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承认事实,一是找到一个理由来维持平衡。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的认知失调&&&当你做决定采取行动或者遇到跟你原先预想的不一样的信念、情感或价值观后,引起内心冲突,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
  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的李玲认为,认知失调可能会导致执迷不悟,但执迷不悟并不一定是由认知失调所引起的。导致执迷不悟的原因有许多:首先是思维定式,以前认识事物的习惯可能会影响后来认知事物的方式,而不会因时因事而进行变化,这表现为人们的固执;其次,有的执迷不悟是由于心里的保护,有时人们未必认识不了事物的客观,只是由于自我防御机制,会使人坚持自己的看法。这就是说我们在劝解别人的时候语言要恰当,如果不恰当的话,两人会因为言辞争论,而不是因为事情本身;再者,有的是由认知失调引起的,比如说曾经有一个女孩深陷爱情骗局,别人一眼就看得出来是在骗她,但女孩子就坚持认为那个男人是爱她的。这就是另一种的固执。
  执迷不悟常见吗
  曹芬元认为,每个人都会产生过执迷不悟心理,这是很常见的。人在认知时会依赖于自己的经验,受主观影响,有时认知会偏离客观事实。就比如说&旁观者清&,就是因为旁观的人没有先入为主的那种经验和情绪,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事情,故而在一定程度上&清&。
  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一位女士谈道:有时候自己太过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行,所以就觉得以后的每一件事情自己也可以做到。同时又想着&你们说不行,我偏要试一试,证明给你们看,你们都是错的&。还有人说:也说不好为什么会那样,只是觉得有样东西自己没有尝试过,很想试一试。有时别人也说了,自己心里也觉得可能会失败,但是又隐隐觉得有成功的希望,就有强烈的欲望去试一试。
  如何调整执迷不悟心理
  李玲说,执迷不悟对人的影响,要依赖于其主观的定义。如果你坚持的是对的,那么其正面的影响就要大些,有的时候成功与固执只有一步之隔。但如果以此固化自己的思维,会导致前进的停滞,无法创新。如果是因为自我保护而产生的固执,那会使自己无法客观地认清事物,只是在一味地逃避。她说,我们应当用开放的意识,去分析利弊。对于负面的影响,要分清楚好处与坏处,那么这种影响会减轻。如果只是一味地逃避、自卑或是与他人缺少沟通,负面的影响就会增大。
  曹芬元希望人们在认知过程中,要认清现实与假设、主观与客观。她指出,遇到事情应当理性,提醒自己情绪会让自己的认知有偏差;任何事情对事不对人。不要将人与事情联系起来,不要带着成见去认知。
  至于认知失调导致的执迷不悟,李玲说,调整的途径有三:一是改变或否定认知的一个因素,二是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进行调整,三是再增加一个能够减轻这种痛苦的因素。如果执迷不悟非常严重的话,就应该去看心理咨询师了。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人为什么会有固执心理相关推荐
[人为什么会有固执心理]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202955" data-title="人为什么会有固执心理" data-image="">有些人为什么爱炫耀
来源:健康报
  6月18日下午,辽宁大连,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女士孙某走进农业银行大厅后询问工作人员,说“想取20万现金,能取不?”声音很高,引来不少目光。不想,没过一会儿,她的叫喊声更为尖利——“抢钱啦!”,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过来。原来,孙女士从银行大厅走出来,刚下了两级台阶,一名男子就从侧面冲过来,先将其推倒,随即一把夺过装有20万元现金的提包撒腿就跑。幸好,还没跑出多远就被银行的保安和附近的民警逮住。   这位女士因炫富而招来抢劫。网上,更有人因炫富引起轩然大波。2011年,郭美美由于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置身舆论漩涡后,她消停过一阵子,只在微博晒晒美图,秀秀小幸福,玩玩小资。今年5月,郭美美再次在网上炫富,晒出将近2万元的高跟鞋,同时晒出“”的短信截屏,显示账户余额为51亿元。   还有很多人,没有这么多余额可晒,就晒自己认为尚且能拿得出手的物件。有一个“90后”晒了自己新买的一条大金链子。这倒也无妨,只是后面紧跟着发了一张购物发票。莫不是担心别人质疑自己买的不是真金?&    近些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炫富似乎演变成了一种群体行为,各个阶层、各种行业都有人在炫,只是炫耀的内容不同而已。在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当中,“炫富”位列其中之一。   向人炫富,   只是为了完成自我满足?   中国人自古讲究财不外露,可是现如今,炫富似乎成了一种风尚,有钱人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家底儿,甚至还有一些人会打肿脸充胖子夸大自己拥有的财富。这究竟是怎么了?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在安全还没能得到保障时,人们的精力主要集中于如何使自己免遭伤害,努力让自己活下去。在当下,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不用在为生存发愁,而且大部分人认为现在社会治安良好,“安全的需要”很容易被满足。在满足这一层次的需要以后,人们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例如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   而在“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的引导下,一些人认为有钱即有身份有尊严。于是,有人开跑车,住豪宅,购买高级定制的时装等等。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成为了财力、身份或社会地位的符号象征。人们通过使用高价商品、出入高档场所,与其他阶层区分开来,显示出个人的财力或权势。在消费过程中,人们追求的已不是商品本身的价值,而是通过炫耀完成自我满足的过程。早在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中,经济学家凡勃伦首次提出了“炫耀性消费”这一概念。   炫耀者的心理状态往往是自己有钱还不够,还需要让他人知道我很有钱才行。所以,才会有人肆意炫富。   以“炫”为乐的人,   内心大多存在很严重的缺失   其实,炫富是一种即时性的行为。构成炫富行为还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是拥有一定的财富或权力;其次,主动通过消费等模式为自己的财富或权力提供证明;最后,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以图片或文字形式公开发布,允许所有人可见。   一个人炫耀的内容几乎相当于一个投射测试,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著名女作家亦舒早就有过精辟的阐述——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而以“炫”为乐的人,内心大多存在很严重的缺失,炫富者可能有钱,但是缺爱,或者缺少钱以外的其他事物,并且这些统统是用钱买不到的。他们企图通过炫富行为来暂时填补内心缺失的部分。   再看郭美美晒豪车晒存款,只能说明她从小并不是在这样富有的环境下长大,没见识过豪车也没见过这么多钱,才会炫给大家看,希望通过别人的羡慕嫉妒来满足自己内心小小的骄傲。   从更深层次来看,炫耀者的心理特征与儿童早期的心理特征非常相似。儿童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发展成熟,所以孩子们没有办法对自身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他们需要通过成年人的认同来获得自信,从而确定自己的身份和能力。   那些爱炫耀的人,他们同样没有办法相信自己的判断,即便已经积累了一定财富也不能消除他们的不安和自卑,必须通过别人的“认同”才能使他们确定自己的能力。   有时,我们厌恶着炫富者的行为,却又按捺不住好奇经常去围观,这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继续炫富的行为。对待这种人,最管用的一招就是“不理”。没有了观众,他们再炫就会索然无味,最后只得黯然退场。   接纳自己,   去获得真正的快乐体验    想想我们自己,是否也曾经炫耀过,以求在别人的艳羡中获取自我的满足呢?或者,我们是否会因为自己的缺乏而觉得羞愧、愤懑呢?其实,与其这样,不如学会自给自足,缺什么补什么。例如,缺失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学习人际交往的内容,是增强内心力量的最为直接的方式。   其次,尝试接纳自己。炫耀是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认可,这本身就是不够自信的表现。在我们周围,有太多人在抱怨,不是嫌自己钱不够多,就是怪自己嫁得不够好,或者埋怨孩子太不上进,他们的注意力时时刻刻集中在那些自己欠缺的部分,且无限放大着这种不足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持此种想法的人并非都是自己真的不够好,而是缺少对自我的“接纳”。其实,接纳自己这件事与“你是谁”无关——与你的高矮胖瘦无关、与你的学历高低无关、与你的出身贵贱无关。生活中,我们对自身的接纳程度各不相同,真正达到接纳自我是需要消耗一定的心理能力的。只有先接纳自己,然后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体验。   最后,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其实今天吃了什么,穿了怎样的衣服,开了什么价位的车子,这些统统都是停留在表面的审美,并不代表你的内在魅力。设想一下,假如我们买了一辆豪车一定会十分欣喜,但是这种感觉却不长久。靠外在的刺激是难以真正实现内心长久的愉悦。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丰富我们的内心体验,例如去阅读、去旅行,这些不失为更加接近内心的生活方式。   真正强大的人,或者富有的人,并不是让别人知道你有多强多富有。只有内心强大、精神富有的人,才可能把积极的信息传递给周围的人。学会为自己喝彩吧。(作者系武警总医院心理医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态差 不想上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