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疾病核变性,早期怎么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方法】_如何治疗肝豆状核变性_怎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_肝豆状核变性怎么办-大众养生网
当前位置: >>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方法
有时候我们感觉很多疾病离我们很远,就不会注意一些生活的细节。一旦自己得了肝豆状核变性。就十分害怕,不需要太惊慌失措,先平复情绪了解一下,然后开始积极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是可治性的,治疗开始愈早,预后愈好。因此强调要早期发现、及时确诊和治疗,争取较好的预后,治疗原则为减少铜的摄入、增加铜的排出。
  1、驱铜治疗
  尽早应用铜螯形化合物制剂,以促进体内铜排除。
  (1)青霉胺:是目前最常用的药物,应长期服用,20~30mg/(kg·d),分3~4次于饭前半小时口服。用前先作青霉素过敏试验,副作用可有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蛋白尿、视神经炎等。长期治疗也可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免疫复合体肾炎、红斑狼疮等。应并服维生素B620mg,3次/d。
  (2)曲恩汀(三乙撑四胺):0.2~0.4g,3次/d,对青霉胺有不良反应时可改服本药,长期应用可致铁缺乏。
  (3)二巯丙醇(BAL):2.5~5mg/kg,肌注,1~2次/d,10天1疗程。副作用有发热、皮疹、恶心、呕吐、黏膜烧灼感、注射局部硬结等,不宜久用。也可用二巯基丙酸钠,2.5~5mg/kg,以5%浓度的溶液肌注,1~2次/d,10次1疗程;或二巯丁二钠,每次1~2g(成人),配成5%浓度溶液缓慢静注,10次1疗程。后两药作用与BAL相似,驱铜作用较BAL强,副作用较小。以上3种药物可间歇交替使用。
  (4)锌剂:口服能促进肠黏膜细胞分泌金属硫因,与铜离子结合后减少肠铜吸引。常用者为硫酸锌,毒性较低,可长期服用。餐前半小时服200mg,3次/d,并可根据血浆锌浓度不超过30.6μmol/L加以调整,与青霉胺合用时,两者至少相距2h服用,以防锌离子在内被青霉胺络合。
  2、精神药物
  在驱铜治疗的同时,可根据精神症状选用锥外系副作用较小的抗精神病药,如甲硫哒嗪、利培酮等,剂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显效即止。
  3、饮食疗法
  每天食物中含铜量不应大于1mg,不宜进食含铜量高的食物,如、、、或蕈类、鱼、贝类、甲壳类或螺类软体动物、动物的肝和血、和坚果等。
  4、外科治疗
  最近采用肝脏移植术虽有初步希望,但只限于极少数患者,尚在探索阶段。
  5、其他
  (1)保肝治疗:多种维生素,能量合剂等。
  (2)针对锥体外系症状,可选用苯海索2mg,3次/d或东莨菪碱,0.2mg,3次/d,口服。
  (3)如有溶血发作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血浆替换疗法。
在平时生活的时候,有些生活细节需要注意,有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不是好事,还会破坏身体的平衡系统,大家一定要注意,这种情况严重会诱发肝豆状核变性,从而丧失性命的。
3423阅读3433阅读3371阅读3940阅读3662阅读3846阅读4476阅读
3186阅读4238阅读3677阅读3305阅读4382阅读4382阅读3049阅读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微信扫一扫用户名 :
密 码 :
一例以感觉共济失调为...
我院召开医疗安全专项...
我院举行人感染H7N9禽...
学校专家组至我院指导...
杨任民杨任民,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先后担任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
韩咏竹胡纪源王训胡文彬韩永升李凯王共强薛本春程楠喻绪恩周志华叶群荣孙权
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00年1997年
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安徽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400 Bad Request
Bad Request
Your browser sent a request that this server could not understand.
Knstat/2.1.1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进展_好大夫在线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进展
全网发布: 21:46:51
发表者:刘全达
(访问人次:1980)
&肝豆状核变性(WD)是常染色体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人群中携带者频率约为0.011,基因频率为0.0056,发病率约3/10万人口。属少数几种可以治疗的神经遗传病之一,早期(尤其是症状前)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常可获得与健康人一样的生活和寿命。由于系铜在患者组织内异常沉积所致病,因此临床上寻找高效、低毒的金属中毒解毒药进行有效的驱铜治疗对本病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 病因与发病机理WD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本病是由于体内大量铜离子异常沉积引起肝、脑、肾等脏器损害所致,其发生主要与铜蓝蛋白合成障碍、胆道铜排泄障碍、基因突变有关。近年发现,WD基因与酯酶D紧紧连锁在13号染色体长臂远端(13q14.3)。自1993年底WD基因同时被3个实验室克隆,编码一种P型铜转运ATP酶(ATP7B),故又称ATP7B基因,它含有22个外显子,迄今,在其第2、5、7、8、10、12及14~20号外显子上共发现186种突变存在,其中错义或无义突变119种类型,10种剪接位点突变,3种调节基因突变,40种小缺失,10种小插入,1种缺失和插入同时存在及3种大片段缺失。我所(1997)收集141例WD患者的DNA样品,应用PCR-SSCP及测序技术,对ATP7B基因第7、9、14外显子进行检测,突变率分别为1.4%(4/282)、2.1%(6/282)、及14.9%(42/282);并首次发现中国人WD患者一个新的基因致病突变类型,即4例WD的PCR-SSCP电泳存在相同的异常迁移,DNA测序均显示第662密码子(TTC)碱基发生C→G颠换,导致其编码的丝氨酸(Ser)变为半胱氨酸(Cys)。我所(1998)对另122例WD应用PCR-SSCP技术对ATP7B基因第18外显子突变频率检测,发现37例(30.3%)患者有PCR-SSCP异常迁移。提示中国人WD患者ATP7B基因第18、14外显子可能为突变高发区。2. 治疗进展1951年Cumings及Denny-Brown先后创用二巯基丙醇(BAL)促进WD患者尿排铜增加,获得临床症状改善。杨任民等(1987)曾报道63例WD疗前尿铜(6.8±4.0)mmol/24h,疗后(10.1±1.2)mmol/24h。近年多数报道均表明,BAL尿排铜量较低,临床疗效较差及副反应较多(臀部注射点硬结或脓肿、过敏反应等),已趋淘汰。1956年,Walshe率先用青霉胺(PCA)治疗2例WD,并于1960年将PCA治疗WD患者的疗效作了详细的观察和总结。迄今,PCA仍为国内外治疗WD的首选药物。杨任民等(1987)治疗62例WD,疗前尿铜(6.9±4.0)mmol/24h,疗后为(24.4±3.4)mmol/24h,尽管青霉胺具有尿排铜量较高的优点,但PCA副反应较多,不少病人由于副反应而被迫停药。正如Walshe(1982)所言,WD的治疗必须期待有新的驱铜药以补充青霉胺的不足。因此,国内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国内外先后采用下列方法综合治疗WD。2.1 二巯基丁二酸钠(Na-DMS)及二巯基丁二酸(DMSA)&&& Na-DMS是195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为治疗锑剂中毒而筛选出来的一种金属解毒药供静脉使用,并于近年制成DMSA口服胶囊。2.1.1 理化性状与体内过程:白色粉末,具硫臭味;水溶液呈微红色,溶液性质不稳定,久置毒性增大,必须新鲜配制使用。静脉注射Na-DMS 1g后4h,80%排泄,故重复注射体内无蓄积。进入体内后,Na-DMS含有二个-SH可与体内金属离子络合,生成离解度低、毒性低的硫醇化合物,从肾脏排出,以解除金属离子对组织的损害。2.1.2 尿排铜及临床疗效:杨任民等(1987)用Na-DMS 1g静注每日二次,4周为一疗程,治疗65例WD,尿排铜疗前(6.7±0.4) mmol/24h,疗后(14.4±1.4) mmol/24h,疗后较疗前显著增高;52例(80%)临床症状改善。张颍冬等(1990)用DMSA治疗25例WD患者,1g~2g Bid口服,6周为一疗程,尿排铜从疗前平均(5.2±1.6)mmol/24h增至(12.2±6.1)mmol/24h;18例(72%)临床症状改善。由于DMSA的临床应用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病情,我们认为对WD服用青霉胺严重过敏或其他严重副反应者可以用DMSA长期替代治疗。2.2 二巯丙磺酸钠(DMPS)DMPS是BAL的钠盐,它由前苏联Летрунвкин(1951)合成。2.2.1 理化性状:白色结晶状粉末,易溶于水,呈无色透明溶液,性质稳定,毒性低于BAL。DMPS肌内注射后30分钟血浓度达高峰,5~6h下降至2.4%,24h完全消失,重复给药无蓄积作用。DMPS进入体内后,其具有的两个-SH能将酶系统已结合的金属离子夺出,络合后自肾脏排出,以解除金属离子对细胞酶系统的抑制作用。2.2.2 尿排铜及临床疗效:Konovalov(1957)首先报道应用DMPS治疗WD患者,疗效不明显。国内赵葆询(1964)以DMPS治疗5例WD患者,其使用DMPS 0.125g,肌内注射,每日2次,共注射10~50d不等,临床改善3例,2例无效。韩咏竹等(1998)应用DMPS治疗50例WD患者,采用5mg/kg,加入10%葡萄糖液(20~4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每疗程6日,第一日q6h,第二日q8h,第3~6日bid,尿排铜从疗前平均(4.9±2.8)mmol/24h增至(41.9±2.3)mmol/24h 。胡纪源等(2004)采用DMPS治疗299例WD患者, DMPS 1g溶于5%葡萄糖溶液500ml中缓慢静滴,每日一次,连用6d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尿排铜从疗前平均(4.9±1.7)mmol/24h增至(48.7±20.6)mmol/24h,较疗前增加约10倍,且绝大部分患者(78.9%)临床症状得到改善。2.3 硫酸锌和葡萄糖酸锌Schouwink(1961)首先给2例口服青霉胺的WD患者加服硫酸锌,认为可增强前者疗效。Hoogenraad()对2例接受硫酸锌治疗的WD患者长期观察,疗效较显著。杨任民等(1986)对60例WD患者口服10%硫酸锌10ml,每日3次,3周为一疗程,48例(80%)症状改善;其中50例,观察治疗前后尿排铜,从疗前平均(5.6±0.4)mmol/24h增至(8.1±0.9)mmol/24h。杨任民等(1989)对31例WD患者口服葡萄糖酸锌观察4周,A组20例口服1.6g/d,B组11例口服0.8g/d,结果为:A组尿排铜从疗前平均(4.2±1.5)mmol/24h增至(6.0±0.4)mmol/24h,较疗前显著增高,而B组尿排铜略增高,统计学无显著性。临床症状,A组14例(70%)改善,B组8例(66%)改善。锌盐制剂口服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最常见的反应有上腹部隐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及口唇发麻等,也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个案报道。2.4 三乙烯-羟化四甲胺(TETA)1982年美国食物与药物管理局(FDA)指定TETA为不能耐受青霉胺治疗的WD患者的专门药物。Walshe(1982)报道对TETA治疗的20例WD患者长期随访14个月至2年,全部病人均获得不同程度临床改善。其中2例罹患狼疮性肾炎(其中1例同时服青霉胺),部分病人血浆铁浓度下降。Sternlieb报道1例口服TETA 2年以上的WD患者,出现面部穿通性匍行弹性组织变性(EPS)皮肤病损。迄今,文献有关TETA的文献多为个案报道,因此,其疗效及副反应尚待进一步观察。2. 5 依地酸钙钠(calcium disodium edetate,CaNa2EDTA)CaNa2EDTA临床一般用于治疗铅中毒,韩咏竹等(1998)将其由于治疗WD,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胡纪源等(2004)将其用于治疗201例WD,40mg/k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尿排铜从疗前平均(5.0±3.9)mmol/24h增至(10.6±4.7)mmol/24h,与BAL尿排铜相近,(53%)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两组均观察到CaNa2EDTA约1/3患者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出现严重的血细胞减少,如粒细胞缺乏症。3 中医中药治疗3.1 肝豆汤(片)  本病多有肢体震颤、全身僵硬、手足拘急、口歪颈斜、言语不清等症,笔者曾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用平肝熄风之法,予龟板、鳖甲、龙骨、牡蛎等治疗。然此类药物含铜量极高,反使症状加重,故笔者等据《内经》“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以清热解毒、通腑利尿之法,杨任民等()用自拟肝豆汤(片) 对108 例WD 患者口服4 周,尿排铜量显著增高与二巯基丙醇和硫酸锌相似;临床有效率达83.13 % ,除少数病人服药早期出现、腹痛外,未见其他副反应。3.2 其它中药尚有个案报道苓桂术甘汤适用于锥体外系症状为首发症状者,一贯煎加减适用于状为首发症状者,茵陈术附汤加味适用于肝症状为首发症状者。4. 几种排铜药的尿排铜比较胡纪源等(2004)对852例WD分别用不同重金属解毒剂进行治疗,并与还原型谷胱甘肽组(GSH)比较,结果表明(表1、表2)静脉注射的解毒药尿排铜作用和临床疗效以DMPS为最佳,DMS次之,口服药则以PCA为最好,DMSA次之,CaNa2EDTA的尿排铜和临床疗效相对较差。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过敏反应、出血倾向、血细胞减少及肝肾功能损害等(表3)。前二者可于初始治疗阶段快速驱铜以防止HLD者病情进展,后二者既可用于初始阶段亦可用于长期维持治疗。只有当上述药物因严重不良反应被迫停药时可以选用CaNa2EDTA或BAL。GSH虽无尿排铜作用,但因其具有解毒、抗组织损伤及保护肝脏等作用,故对以肝脏损害为主的WD仍有辅助治疗价值。此外,硫酸锌等锌盐及中药如肝豆片等治疗WD亦有较高的临床价值。5. 其他 5.1 肝移植术& 目前认为肝移植术仅适用于表现为暴发性肝衰竭的WD及WD晚期失代偿的患者。肝移植是治疗HLD的有效手段,但是否单独作为治疗适应证尚无定论,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87.5%,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适应症选择、手术风险、手术费用、术后脏器排异反应风险、抗排斥药物的副反应和巨额费用均值得临床重视。5.2 基因治疗& 人类的WD基因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其异常结构尚未完全明了,因此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近年动物实验研究得出了一些令人兴奋的结果,如Ha-Hao等(2002)报道采用腺病毒(adenovirus)作为工具,将正常的ATP7BcDNA导入到一种自发性WD基因鼠(Long-Evans Cinnemon rat,LEC)的病变基因中,以冀纠正基因缺陷。转导结果通过RT-PCR,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和荧光免疫分析判断,治疗结果的判断通过检测血浆中的铜蓝蛋白(holoceruloplasmin)和铁氧化酶活性(ferroxidase activity),以及排铜量(copper content of excrements)。结果可见成功但短暂的基因转导效果,铜蓝蛋白和铜氧化酶的改变同样是明显而短暂的。尽管效果持续时间短暂,但毕竟还是出现了人们期盼的结果,基因治疗为彻底治疗WD提供了希望。&转自:http://www.wilson-disease.org&
发表于: 21:46:51
刘全达大夫的信息
副主任医师
肝胆胰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手术切除;机器人及微创外科技术;胆石症微创治疗;脾亢和血小...
刘全达,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苏州大学及辽宁医学院硕士生导师。1995年...
刘全达的咨询范围:肝豆状核变性的病例和治疗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肝豆状核变性的病例和治疗
|0|0|暂无简介
总评分4.7|
浏览量5369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豆状核变性pp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