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肝600 尿素氮267.83肌肝正常,请问有什么问题

新型高效尿素氮及肌酐吸附剂--《天津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新型高效尿素氮及肌酐吸附剂
【摘要】:尿素和肌酐是人体内的两种主要代谢产物,清除体内过量的尿素和肌酐是治疗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简称CRF)的主要途径。脲酶能高效专一地分解尿素为NH3和CO2,但游离酶不稳定,通过交联、包埋等方法将其固定化可提高稳定性;双醛纤维素(dialdehyde cellulose,简称DAC)上的醛基能与氨反应;3,5-二硝基苯甲酸能与肌酐形成有色络合物。本文基于以上理论,制备了固定化脲酶,并将明胶固定化脲酶(immobilized urease in gelatin,简称IE)与壳聚糖包覆双醛纤维素(chitosan coated dialdehyde cellulose,简称CDAC)复合用于吸附尿素氮;合成了含有醛基和3,5-二硝基苯甲酰基两种功能性基团的3,5-二硝基苯甲酸双醛纤维素酯( dialdehyde cellulose 3,5-dinitrobenzoate,简称DNBZ-DAC),并用DNBZ-DAC选择性地吸附尿素氮和肌酐。
以生物相容性优良的壳聚糖和明胶为载体材料,通过共价-交联和包埋-交联固定化方法,制备了戊二醛交联壳聚糖球固定化脲酶、戊二醛交联明胶固定化酶和明胶固定化酶。比较了它们的制备及性质,结合本课题的实际,选择固定化方法简单、固定化酶活力高的IE用于尿素氮吸附的研究。
制备了DAC和CDAC,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在IE催化下DAC和CDAC对尿素氮的吸附平衡和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CDAC和DAC对尿素氮的吸附可以用朗缪尔(Langmuir)等温方程描述。考查了氧化度(DO),CDAC/IE和DAC/IE,尿素氮浓度和温度等因素对吸附尿素氮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准一级和准二级吸附速率方程,表明该吸附系统服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以CDAC和IE的复合物为尿素氮吸附剂,在pH = 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进行了体外尿素氮吸附实验。当pH = 7.4,温度为37℃,尿素氮浓度为600 mg/L,CDAC/IE为10:1,DO为88%的CDAC在8 h内对尿素氮的吸附量高达36.1 mg/g。
研究了在氯化锂/N,N-二甲基乙酰胺(LiCl/DMAc)溶剂体系中,在吡啶的催化下,DAC与3,5-二硝基苯甲酰氯(DNBC)进行酯化反应合成了DNBZ-DAC,考查了原料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DNBZ-DAC取代度(degree of substitution,简称DS)的影响。考查了DNBZ-DAC对肌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取代度,肌酐浓度,溶液pH和温度对DNBZ-DAC吸附肌酐都起着重用的作用。在磷酸盐缓冲液中,pH = 7.4,温度为37℃,肌酐浓度为100mg/L,取代度为0.54的DNBZ-DAC在8 h内对肌酐的吸附容量达2.71 mg/g。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分类号】:TQ463【目录】:
第一章 绪论12-29
1.1 慢性肾衰竭及其疗法简介12-13
1.2 慢性肾衰竭治疗用吸附剂研究进展13-18
1.2.1 天然吸附剂活性炭13-14
1.2.2 高分子型吸附剂14-17
1.2.2.1 离子交换树脂类14-15
1.2.2.2 吸附树脂类15
1.2.2.3 炭化树脂15-16
1.2.2.4 高分子的过渡金属配合物16
1.2.2.5 氧化β-环糊精吸附剂16-17
1.2.2.6 氧化淀粉和氧化纤维素17
1.2.3 酶制剂吸附剂17-18
1.3 固定化酶18-24
1.3.1 固定化酶技术的发展概况18
1.3.2 酶的固定化方法18-20
1.3.2.1 载体结合法19
1.3.2.2 交联法19
1.3.2.3 包埋法19-20
1.3.3 明胶固定化酶及应用20-21
1.3.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固定化酶的研究及应用21-24
1.3.4.1 壳聚糖固定化酶22-23
1.3.4.2 壳聚糖衍生物固定化酶23-24
1.4 纤维素的性质及其衍生物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24-26
1.4.1 纤维素的结构及性质24-26
1.4.2 纤维素衍生物及其应用26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和创新点26-29
1.5.1 研究意义26-27
1.5.2 研究内容27
1.5.3 创新点27-29
第二章 固定化脲酶的制备及性质29-55
2.1 引言29-30
2.2 实验部分30-35
2.2.1 材料及仪器30
2.2.1.1 材料30
2.2.1.2 仪器30
2.2.2 戊二醛交联壳聚糖球固定化脲酶的制备及性能测试30-33
2.2.2.1 戊二醛交联壳聚糖球的制备30-31
2.2.2.2 戊二醛交联壳聚糖球固定化脲酶的制备31
2.2.2.3 戊二醛交联壳聚糖球固定化脲酶的红外表征31
2.2.2.4 脲酶活力的测定31-32
2.2.2.5 戊二醛交联壳聚糖球固定化脲酶的条件优选32
2.2.2.6 戊二醛交联壳聚糖球固定化脲酶米氏常数的测定32
2.2.2.7 戊二醛交联壳聚糖球固定化脲酶的性质32-33
2.2.3 戊二醛交联明胶固定化脲酶的制备及性能测试33-34
2.2.3.1 戊二醛交联明胶固定化脲酶的制备33
2.2.3.2 成膜介质的筛选33
2.2.3.3 戊二醛交联明胶固定化脲酶的酶活力的测试33
2.2.3.4 戊二醛交联明胶固定化脲酶的条件优选33
2.2.3.5 戊二醛交联明胶固定化脲酶米氏常数的测定33-34
2.2.3.6 戊二醛交联明胶固定化脲酶的性质34
2.2.4 明胶固定化脲酶的制备及性能测试34-35
2.2.4.1 明胶固定化脲酶的制备34
2.2.4.2 明胶固定化脲酶活力的测定34
2.2.4.3 包酶量对脲酶固定化的影响34
2.2.4.4 明胶固定化脲酶的性质34-35
2.3 结果与讨论35-53
2.3.1 戊二醛交联壳聚糖球固定化脲酶的制备与性质35-44
2.3.1.1 戊二醛交联壳聚糖球及其固定化脲酶的表征35-36
2.3.1.2 戊二醛交联壳聚糖球固定化酶的条件优选36-40
2.3.1.3 戊二醛交联壳聚糖球固定化脲酶的米氏常数40-41
2.3.1.4 戊二醛交联壳聚糖球固定化脲酶的性质41-44
2.3.2 戊二醛交联明胶固定化脲酶的制备与性质44-50
2.3.2.1 成膜介质对明胶成膜性的影响44
2.3.2.2 戊二醛交联明胶固定化脲酶制备条件的优选44-46
2.3.2.3 戊二醛交联明胶固定化酶的米氏常数46-47
2.3.2.4 戊二醛交联明胶固定化脲酶的性质47-50
2.3.3 明胶固定化脲酶的制备与性质50-53
2.3.3.1 包酶量对明胶固定化脲酶的影响50
2.3.3.2 明胶固定化脲酶的性质50-53
2.4 三种固定化脲酶的制备与性能的比较53-54
2.5 小结54-55
第三章 固定化脲酶催化作用下双醛纤维素对尿素氮的吸附平衡和动力学55-71
3.1 引言55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55-58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55-56
3.2.1.1 实验材料55
3.2.1.2 实验仪器55-56
3.2.2 双醛纤维素的制备及其氧化度的测定56-57
3.2.2.1 双醛纤维素的制备56
3.2.2.2 双醛纤维素氧化度的测定56-57
3.2.2.3 傅立叶红外测试57
3.2.2.4 扫描电镜分析57
3.2.3 固定化脲酶的制备及其酶活力的测定57
3.2.4 吸附平衡实验57-58
3.2.5 吸附动力学实验58
3.3 结果与讨论58-70
3.3.1 产物表征58-60
3.3.1.1 纤维素和DAC 的扫描电镜分析58-59
3.3.1.2 DAC 吸附尿素氮前后的红外表征59-60
3.3.2 吸附等温线60-63
3.3.2.1 朗缪尔(Langmuir)吸附等温线60-61
3.3.2.2 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等温式61-63
3.3.3 吸附动力学63-69
3.3.3.1 吸附动力学的影响因素63-65
3.3.3.2 吸附速率参数65-69
3.3.4 吸附活化能69-70
3.4 小结70-71
第四章 固定化脲酶催化作用下壳聚糖包覆双醛纤维素对尿素氮的吸附平衡和动力学71-84
4.1 引言71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71-73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71-72
4.2.1.1 实验材料71
4.2.1.2 实验仪器71-72
4.2.2 实验方法72-73
4.2.2.1 包覆双醛纤维素的制备及扫描电镜分析72
4.2.2.2 吸附平衡72
4.2.2.3 吸附动力学72
4.2.2.4 CDAC 和DAC 对尿素氮吸附的比较72-73
4.3 结果与讨论73-83
4.3.1 CDAC 的扫描电镜分析73
4.3.2 吸附等温线73-75
4.3.3 吸附动力学75-81
4.3.3.1 吸附动力学的影响因素75-78
4.3.3.2 吸附速率参数78-81
4.3.4 吸附活化能81-82
4.3.5 CDAC 和DAC 对尿素氮吸附的比较82-83
4.4 小结83-84
第五章 IE/CDAC 肠溶胶囊的制备及其对尿素氮的吸附性能84-90
5.1 引言84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84-85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84-85
5.2.1.1 实验材料84-85
5.2.1.2 实验仪器85
5.2.2 实验方法85
5.2.2.1 固定化脲酶的制备85
5.2.2.2 CDAC 的制备85
5.2.2.3 肠溶胶囊的制备85
5.2.2.4 吸附实验85
5.3 结果与讨论85-89
5.3.1 吸附动力学85-86
5.3.2 氧化度对吸附量的影响86-87
5.3.3 尿素氮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87-88
5.3.4 尿素溶液的pH 对吸附量的影响88
5.3.5 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88-89
5.4 小结89-90
第六章 3,5-二硝基苯甲酸双醛纤维素酯的制备及其对肌酐的吸附90-104
6.1 引言90-93
6.2 实验部分93-95
6.2.1 原料及仪器93
6.2.1.1 原料93
6.2.1.2 仪器93
6.2.2 实验93-95
6.2.2.1 3,5-二硝基苯甲酸双醛纤维素酯的制备93
6.2.2.2 DNBZ-DAC 取代度(DS)的测定93-94
6.2.2.3 产物表征94
6.2.2.4 DNBZ-DAC 对尿素氮的吸附94
6.2.2.5 肌酐浓度的测试94
6.2.2.6 DNBZ-DAC 对肌酐吸附性能的测试94-95
6.3 结果与讨论95-103
6.3.1 反应条件对取代度的影响95-97
6.3.1.1 反应物料配比对取代度的影响95
6.3.1.2 催化剂用量对取代度的影响95-96
6.3.1.3 温度对取代度的影响96
6.3.1.4 反应时间对取代度的影响96-97
6.3.2 产物的表征97-98
6.3.2.1 产物的红外分析97
6.3.2.2 产物的扫描电镜分析97-98
6.3.3 酯化反应的机理98-99
6.3.4 DAC 酯化前后对尿素氮吸附的影响99
6.3.5 DNBZ-DAC 对肌酐的吸附99-103
6.3.5.1 DNBZ-DAC 对肌酐的吸附动力学99-100
6.3.5.2 取代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100-101
6.3.5.3 不同肌酐浓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101
6.3.5.4 溶液的pH 对吸附容量的影响101-102
6.3.5.5 温度对肌酐吸附容量的影响102-103
6.4 小结103-104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04-106
参考文献106-116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116-118
附录118-12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燕;李代禧;翟振;刘宝林;张冬兵;刘立;余华星;;[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2年11期
卓莉;王碧;唐艳娟;;[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3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戴晓峰;[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闵慧中;[D];天津大学;2010年
李文瑾;[D];天津大学;2007年
赵路阳;[D];黑龙江大学;2010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国伟,李干佐,郑立强,徐健;[J];日用化学工业;2001年03期
孙越,郭贤权,何炳林;[J];材料导报;1995年03期
李丽霞,鲁格,陈长治,俞耀庭;[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7年06期
潘继伦,陈长治,俞耀庭;[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1年09期
何炳林,马建标;[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年07期
史林启,李湛勇,何炳林;[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年10期
袁直,魏斌,杭德华,史林启,宋正纪,何炳林;[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5期
王杰,宋锡瑾,伍明,任仲皎,袁斌,雷灼霖;[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8年07期
何炳林,于燕生,宋福云,郭贤权,童明容;[J];高分子通讯;1985年02期
何炳林,宗芳,马建标;[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刚,沈玉华,谢安建,林宏云;[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谢安建,唐宇峰,黄方志,沈玉华,裘灵光,席昆;[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陈津津;[J];安徽化工;2003年03期
袁永华;[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04期
汪玉梅;岳红坤;常明;张靖;祁蕾;;[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杜晓伍;宋鹏飞;;[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唐昆;程皖;;[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季冰,潘立民;[J];安徽医学;1995年04期
秦冬梅,王恒,李海瑛;[J];安徽医药;2004年03期
王成永,时军,王姝婧;[J];安徽医药;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献德;武春瑞;吕晓龙;;[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王石磊;张建波;张建英;张林;;[A];“亚伯”杯2011年第五届全国纺织印染助剂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王予冈;曾盛;张斌;郑山海;马瑞;马雅欣;;[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王婷;杜金梅;林栋;;[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徐旭;刘耘;梁国威;赵明英;汪彤;辛勤;冯京全;;[A];第十九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二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高莉莉;陈东辉;陈亮;;[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彭中健;梁淑娃;谭颖嫦;杜少平;;[A];2007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李挺;张莉;陈莉;齐刚;;[A];“以岭医药杯”第八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邓连霞;朱良均;张海萍;闵思佳;;[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9年
俞耀庭;王深琪;;[A];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05)[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宾;[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刘杰;[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吴迪;[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钟辉;[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冯玉红;[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单海霞;[D];江南大学;2010年
李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张正;[D];复旦大学;2011年
刘凯;[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李海燕;[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圣瑾;[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曹朝伟;[D];湘潭大学;2010年
梅册霞;[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朝清;[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高睿君;[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张诚博;[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陈思力;[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锡林哈斯;[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刘晓慧;[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李涛;[D];江南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牛生洋;郝峰鸽;;[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刘国辉,李有柱,赵军;[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2期
贾云;[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杨波;[J];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李俊业;方桂珍;李宏振;金钟玲;刘建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韩福芹;邵博;王清文;刘一星;;[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肖玉梅;李楠;傅滨;;[J];大学化学;2010年S1期
杨国华;黄统琳;姚忠亮;刘明华;;[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年06期
孟令芝,杜传青,龙凯,陈莉,何永炳*;[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年02期
杨劲松;张文昌;;[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冬芝;[D];天津大学;2003年
廖学品;[D];四川大学;2004年
刘文波;[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孟舒献;[D];天津大学;2005年
冷延国;[D];北京化工大学;1999年
孙瑞雪;[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军平;[D];西北大学;2002年
郑建成;[D];东华大学;2005年
李梅;[D];扬州大学;2006年
张艳雅;[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王献玲;[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李文瑾;[D];天津大学;2007年
李俊业;[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袁立华;[D];天津大学;2009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闵慧中;[D];天津大学;2010年
肖舒;[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于淼;[D];沈阳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雪英;王庆瑞;沈新元;;[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施飞舟;陈雪英;王庆瑞;;[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李田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权武烈,崔润海,邵新华,叶福华,钱绍诚,宋继昌;[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5年09期
李丽霞,鲁格,陈长治,俞耀庭;[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7年06期
李增吉,沈家骢,马林,程玉华;[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1年05期
潘继伦,陈长治,俞耀庭;[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1年09期
何炳林,马建标,宗芳;[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3年07期
余艺华,袁直,何炳林,顾汉卿;[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年04期
钱国强,周菊岩,马建标,王道宾,何炳林;[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6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夏烈文;罗兴琪;;[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邵士凤;赵新淮;孙红梅;;[J];农业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A.B卢锡立;;[J];西部皮革;2009年03期
曹墨源;陈正坚;涂克华;王利群;蒋宏亮;;[J];高分子学报;2009年11期
巫拱生,张玉建,殷晓颖,巫志鹏;[J];感光材料;1997年04期
万怡灶,王玉林,周福刚,姚康德,成国祥;[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9年04期
林海莉;曹静;李艳;;[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年06期
A.BG.CS.PK.RN.R黄康康;;[J];西部皮革;2013年12期
巫拱生,程世英,程振刚,巫志鹏;[J];感光材料;1995年05期
吉静;[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足培;[D];天津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请教吧友_糖尿病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4,477贴子:
本人二型糖尿病,听别人说喝茶水对身体好,这几天每晚都喝一大杯茶水,大概800毫升。发现一个问题,以前不喝茶时每晚小便两次,这几天喝茶后最多一次,有时一次也没有,请问这是怎么回事?谢谢
绿茶只有辅助效果,主要还是控制主食和运动
茶和糖作用了
您好,喝茶,可以对糖尿有良好的预防和辅助作用,喝茶本身就利于排便,可以选择在下午喝茶,不用在睡前喝,起夜影响睡眠质量,喝茶的习惯可以有,而且喝茶的浓度可以高一点,就不用800毫升这么高的水量。用普洱熟茶和生茶搭配在一起喝效果更好。
糖尿病患者发作时是体内阴津精血不足,阴虚必有内热火旺代谢快属于阴不制阳。敢问楼主喝的是绿茶吧?如果喝的是绿茶(凉性)是有清热去火的作用,可以清除内热降低火旺减慢高代谢的状况,所以水液就存住了,人体要讲究阴阳平衡的,这就是你问的原因。但愿我说的对。
肾衰竭不存在轻微的问题,凡是肌肝尿素氮超过正常指标,都是严重肾衰。正常双衰,只有使用了10%的功能。癌症单肾,才使用20%的功能。所以出现尿的指标不正常,肾脏问题就非常大了。从医学和统计学上看,茶水对人体的益处没有得到证实。因此,强烈建议楼主不要喝茶。
最好喝绿茶,肾不好别喝太浓的。
我也喝“茶”
快舒尔有现货,
我喝黑乌龙茶,一天1000毫升。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常人的肌肝是多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