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偶观如何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原理相结合?

世界观、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
日 09:05 来源:《教学与研究》(京)
作者:张雷声
内容摘要: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和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重要基础。世界观、方法论及其运用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马克思运用世界观、方法论对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使世界观、方法论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有机结合上,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理论相统一上。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与共产主义理论三者的相互贯通,使世界观、方法论走向完善和成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世界观、方法论。
关键词: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
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和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重要基础。世界观、方法论及其运用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马克思运用世界观、方法论对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使世界观、方法论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有机结合上,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理论相统一上。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与共产主义理论三者的相互贯通,使世界观、方法论走向完善和成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世界观、方法论。  关 键 词: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  作者简介:张雷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5-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表达,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客观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客观规律的理论学说,是围绕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的思想路线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逻辑主线的高度统一而形成的逻辑严密、结构合理的理论体系。整体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所具有的理论规定性。世界观、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中有着重要地位,它成为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核心内容。  一、世界观、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重要性  围绕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的思想路线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逻辑主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阐述了客观世界发展、人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阐述了这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稳定、最持久、最具决定意义的内容,列宁早在1916年时就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1](P163)显然,从整体上考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除了要考察各个原理本身,以及各个原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还要考察各个原理与具体实践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由不同层次的基本原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大体上可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包括了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等等。这些观点和方法,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由这些观点和方法构成的第一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核心层次的内容。二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实践中的运用而形成的基本原理,包括了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人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等。这些观点和方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层次的内容。三是核心层次的基本原理与第二层次的基本原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如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中的运用而形成的基本原理,包括了资本雇佣劳动、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等。这些观点和方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层次的内容。  我们看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个层次内容中,第一个层次的基本原理指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本身。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回答的是有关客观世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普遍的问题。世界观作为观察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观点体系,决定着人们认识、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方法论是世界观具体运用的结果,是建立在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世界观就没有方法论。进一步说,一旦人们按照世界观的根本看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或者把世界观的各种原理、原则用来指导对世界、现实的认识时,世界观就成了方法论。因此,一方面,核心层次的基本原理体现为世界观的知识,并在这些知识中潜存着理解、把握和评价客观世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表现出方法论的意义,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P691)另一方面,核心层次基本原理的展开和运用形成第二、第三层次基本原理的过程,正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这表明了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理论运用于实践、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的过程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不仅在于认识世界,问题还在于改造世界”的过程,毛泽东也曾对这一过程作了非常经典的说明:“世界本来是发展的物质世界,这是世界观;拿了这样的世界观转过来去看世界,去研究世界上的问题,去指导革命,去做工作,去从事生产,去指挥作战,去议论人家长短,这就是方法论,此外并没有别的什么单独的方法论。所以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世界观同方法论是一个东西,辩证法、认识论、论理学,也是一个东西。”[3](P30)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过程,从而才有了世界观、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发挥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作用,才有了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层次内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就世界观、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重要性而言,首先,第二、第三两个层次基本原理的存在既是以核心层次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这就如恩格斯说的:“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4](P599)没有核心层次的基本原理,就没有第二、第三层次的基本原理。可见,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核心的内容、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其次,第二、第三两个层次基本原理的存在又是核心层次基本原理进一步运用的结果,这表明世界观、方法论只有和实践结合才有意义。“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5](P304)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世界观、方法论的实际意义所在。把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实践结合,用于分析具体实际,就会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第二层次,把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及产生的第二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践结合,用于分析具体实际,就会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第三层次。世界观、方法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始终,它使基本原理具有活力并产生理论升华、形成新的基本原理。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P562)由此可见,离开世界观、方法论来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  世界观、方法论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不仅说明了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在于说明了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个理论体系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任何抛弃世界观、方法论来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观点是错误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还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是不断发展的,这是理论原理、理论运用和理论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任何将马克思主义区分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的做法,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是反映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任何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才具有发展性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焦艳)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文本及其解读
日11:01&&&来源:
原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文本及其解读
学习马克思主义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精读经典著作,一种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种方式,各有其用,相互促进,不能偏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个更重要?这是个伪命题。我们既重视经典著作,也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经典著作对规律的揭示,哪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掌握基本原理,如何深刻理解经典著作并杜绝对经典的错误解读?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两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主持集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强调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这对我们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思想深邃,逻辑严密,文字优美,是传世之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并不包含任何个人崇拜,而是因为在他们的著作中创造了一种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指明方向的新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它的集中表现,就是在他们著作中阐述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并没有留下专门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更没留下章节清晰分明的原理式的教科书。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如此。马克思曾打算写一本小册子集中阐述唯物主义辩证法,终未如愿;恩格斯写过一本《共产主义原理》,对有关什么是共产主义的26个问题做了回答,这是对共产主义基本原理的一种阐述,这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基本原理的阐述是重视的。但他们毕生忙于专门研究、论战和从事实际工人运动,没有可能把自己全部思想理论凝缩为专门论述基本原理的著作。《反杜林论》章节分明,原理清晰,包含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观点的连贯性论述。但它仍属论战性著作,并非专门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我们不能因此断言,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并没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原理是后人建构甚至伪造的。其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存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之中,是他们在自己著作中反复出现并一再论述的具有规律性的基本观点。无论是与对手论战,还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或对某个专门问题的研究,都有一以贯之的思想。这个一以贯之的“一”,就是我们必须把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定义为“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就是指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缔造的马克思主义就存在于他们的著作之中,是他们著作中的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如果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不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何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呢?所谓经典,就是其中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著书立说并不是为写书而写书,而是为了创立新的学说,阐述新的原理。马克思说过,“我们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的原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学说,正在于它们在自己的著作中创立了新原理,新的经济学原理、新的哲学原理,新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没有新的原理的支撑,就不可能构成一种新的主义、新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然具有抽象性,但它不是思辨性的原理,而是一种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内容,以实践为标准的理论,既具实证性又具有高度的理论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原理就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常见的商品入手,从商品两重性到劳动两重性,层层剖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必然为新的社会形态取代的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现实的阶级矛盾和无产阶级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从资本主义现实矛盾出发揭示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规律;而哲学原理则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成就的概括和总结。真正使一切资本主义捍卫者和辩护者感到头痛,感到不安的并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某部著作,而是包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的可怕性在于其中的原理,而非文本。
恩格斯的《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这篇关于马克思经济思想的评论,对基本原理的重要性的论述应该引起所有理论工作者的高度注意。恩格斯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个原理非常简单,它对于没有被唯心主义的欺骗束缚住的人来说是不言自明的。但是,这个事实不仅对于理论,而且对于实践都是最革命的结论。”还说,“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会给予一切唯心主义,甚至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政治论证的全部传统方式崩溃了;爱国主义勇气精神愤慨地起来反对这个无理的观点”。
有些人以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非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无非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诸如此类,这算什么哲学!我想问这些人:对于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来说,哪种哲学比这种哲学更具科学性和实践性?当然没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时强调的就是这些基本原理,提倡要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学会运用这些基本原理。抛弃世界物质性原理,在当代就不能理解生态环境恶化的物质原因。如果世界不是物质的,而是依赖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就不会存在自然对人的报复。如果蔑视世界是运动的原理,辩证思维就失去它的客观依据;如果运动没有规律,任何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失去了它存在的可能性。如果不懂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必须实事求是;不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就不理解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还需要改革,如何进行改革;不懂人民群众的原理,就不懂得为什么要强调群众路线。有些人往往容易沉迷于那种论证繁琐、晦涩不明的哲学,以为这才叫哲学。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条基本原理,看似简单,实际内容无限丰富,都具有无可辩驳的理论力量和实践力量,只是我们不少理论工作者对这一点并未达到自觉理解的水平。他们不是在原理的应用中理解原理,而是把原理当成教条。大道至简,真理是平凡的,可真理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最受攻击的正是它的基本原理。在哲学中,他们集中攻击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歪曲为机械决定论、宿命论、庸俗的生产力决定论,等等;在经济学中,他们集中攻击的仍然是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而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则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反对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说成是乌托邦,倡导各种旗帜的社会主义学说。他们反对某本著作,不是反对著作本身,而是反对其中的基本原理。西方资本主义代言人最痛恨的是《共产党宣言》,并非因为《共产党宣言》这本书的名称,而是贯彻其中的核心的基本理论即历史唯物主义,是其中关于阶级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资产者和无产者、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等等基本原理。
西方有些所谓“马克思学”学家,热烈拥抱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尤其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非因为他们重视经典著作,而是他们认为其中包含可以用来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被他们认定为保守的、退化的老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东西。斗争的实质仍然是围绕基本原理,而不是著作本身。三十多年前,我与我的学生写过一本名为《被肢解的马克思》的书,就是批判性地考察一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派如何通过对这本原著中个别论断发展出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如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异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马克思主义,等等。形形色色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最后落脚点仍然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颠覆。至于曾经红极一时,至今仍然流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恩格斯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伪造者等等,无不是自称以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解读为依据的。他们制造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伪造者,是意图从文本中寻找根据,从而彻底推翻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没有任何真正严肃的学者能从文本的解读中发现存在两种基本原理:一种是属于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种是恩格斯伪造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事实上只存在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就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反复出现、论述和运用并得到他们共同认同的基本原理。
任何人都不可能从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的独著,或者通信,或谈话中发现马克思反对恩格斯,或恩格斯反对马克思。在彼此通信中对某一问题看法会有讨论,甚至有不同的看法,研究领域也有各自关注的问题,也就是理论分工,但不存在基本原理的对立,不存在两种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曾明确说,“当我1844年夏天在巴黎拜访马克思时,我们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显出意见完全一致,从此开始了我们共同的工作。我们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再次会见时,马克思已经从上述基本原理出发大致完成了发挥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工作,于是我们各自着手在各个极为不同的方面详细制定这些新观点。”所有制造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制造马克思主义新发现、制造传统马克思主义是被恩格斯篡改了的马克思主义的人,都声称他们是以文本为依据,可他们置恩格斯的上述明确申明于不顾,好像恩格斯的言论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这种文本解读者,在我看来不是诚实的科学家,而是弗洛伊德式潜意识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解读者,仿佛他们比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更了解他们自己,更深入他们的潜意识。这种有选择性的、怀有偏见的断章取义的解读,引申出的完全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对立的结论,有多少科学价值可言呢!
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凡是围绕原著的斗争,最终都会归结为其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与否的争论;凡是反对马克思主义,试图推翻所谓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人,无不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片言只语的引证为据,另立新说。我可以斗胆地说,决定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命运的并不是某一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或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某一句话,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所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都不是只反对某本著作,而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斗争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斗争的实质,而某本书、某句引语都只是斗争的引线,是重新立论的所谓文本根据,而不是目的。因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我们首先应该坚持和维护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任何具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知识的人都了解,在历史和现实中,文本为什么会成为西方某些人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斗争领域呢?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规律性的表述,没有多少可以任意解释的空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回答,只能是对或错,坚持或反对。论者的立场鲜明,界线清楚,无可隐藏,而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则存在最大的可解释空间。尤其在唯心主义解释学的鼓吹下,这种“六经注我”的方式,往往成为对马克思主义作任意解释的合法性依据。西方学者早就发现了这个秘密,发现了多种马克思主义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存在于对文本的不同解读,而不在对原理的不同解读。赖特?米尔斯几十年前关于这个问题曾说过,“马克思没有得到人们的统一认识。我们根据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写出的书籍、小册子、论文和书信对他做出什么样的说明,要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利益观点。因此,这些说明中任何一种都不能代表‘真正的马克思’。”“人们对马克思的确没有统一的认识,每一个研究者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认识马克思”。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汗牛充栋,如果按照自己的主观解读寻章摘句、断章取义,要制造一个新马克思主义,并不困难。可要推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谈何容易。解读,可以借口自己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要驳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拿出大量事实。自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一百次、一千次号称被驳倒、被推翻,可至今马克思主义仍然岿然不动屹立于世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可以遭遇挫折,可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指引世界方向的明灯,原因就在于没有人能举出可靠的事实推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反,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现状和经济危机,包括苏联解体,无数事实都从正面或反面证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性。
恩格斯强调学习马克思原著的重要性,他劝人要读马克思的原著,掌握第一手材料,不要假手第二手材料。但是恩格斯又提出了另一个要求,这就是在读马克思的著作(当然也包括恩格斯自己的著作)时,要按照作者的原意来阅读而不能把原著没有的东西塞进去。这就牵涉到一个重大问题,即原著和原理的关系问题。我们既是从原著中掌握原理,又要以原理为指导来阅读原著。掌握基本原理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目的,也是我们衡量并判断对原著某句话、某段话,包括上下文的解读是否符合原意的一种标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科学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钥匙。例如,如果只是抓住《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的历史唯物主义考察的“前提是人”这句话,而不顾及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不顾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部基本原理,就有可能把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为抽象人本主义者;如果只抓住《共产党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而不顾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自由与人类自由关系的原理,就有可能把马克思主义解读成个人自由优先于社会解放的自由主义者。可见,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把握,我们往往会为种种似乎言之有文、引证有据的解读所迷惑。
我们不需要深入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吗?当然需要。经典著作与原理相比,有它不可取代的优越性。在经典著作中,任何基本原理都不是单纯的逻辑性存在,而是与对事实的分析结合在一起的。它具有历史感、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和事实依据,它是大量事实分析后的点睛之笔。即使是最著名的《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概括,马克思也说明了它的来龙去脉,说明如何从经济学研究中能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和缘由。而由经典著作中提炼和剥离出的基本原理,成为以概念和范畴表现的规律的逻辑抽象,往往抛开了原理的历史背景和事实论证。因此,学习经典著作不仅可以学到基本原理,而且能学到这些基本原理是如何产生,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论证和运用的。如果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比喻为宝石的话,原著则包括对矿藏的开采和提炼过程。原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其中就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观察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我们不应该这样问:一百多年以前写的著作难道不会过时吗?难道包括有对当代问题的答案吗?我们只能这样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阐述的基本原理是否正确?是否已被现实证伪、被推翻?是否可以继续为当代人解决当代问题提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当代价值,取决于其中阐述的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文本具有历史性,其中某个具体论断具有历史性,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
毫无疑问,立足当代实践,结合时代提出的问题,我们能够通过重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发现一些我们过去没有注意的论述,发现我们曾经发生过的某种误读。这是对原著中包含的思想的发掘和理解的深化。但必须注意,任何新的重读都不能成为推翻或颠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依据,而只能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的丰富和补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而不仅仅是与某一本著作的结合,与某一句话的结合。在中国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文本解读的局限性在于它是文本,解读的对象是文本,文本是不能改变的历史性文件;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不断发展着的实际,它的立足点是实践,而实践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品格。只有实践才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真正动力,而解读只是能理解或重新理解。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优于任何单纯文本解读的地方,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完全有可能和有能力超越西方“马克思学”的地方。
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条化。坚持和发展应该是统一的。不坚持,当然谈不上发展,如果不发展,所谓坚持往往是教条主义。教条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背叛,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的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答案。列宁对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过严格要求。他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考察。”原理的无穷威力取决于具体应用,取决于是否能把原理真正化为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当原理成为方法,它就能有效地避免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三者之间存在联系和区别。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本依据;离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然不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表述。不同的是,原著往往是论战性的,包括多方面内容。它的重要的基本原理有时为其他次要的论述所遮蔽,甚至被掩盖在个别词句中;而基本原理则具有确定性,它虽然取自原著,但它的基础是客观规律,而它的表述方式仿佛是公理和公式。教科书是教材,它按章分节表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教材可能会由于编者的水平和理解不准确出现错误,或出现重要观点的遗漏。因此,教科书的编写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应该密切结合时代的变化而增加新的内容,使教科书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划分为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这是它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区别。这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当然把握不当,也可能变为它的缺点。西方哲学,从前苏格拉底哲学到当代各种哲学,有不同的思想家、不同的哲学体系,它们各自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特殊贡献,但没有为西方各种哲学体系普遍赞同的基本原理。它们可以涉及同一个哲学问题,但各自立说。西方哲学学派林立,哲学体系的主导地位处于不断更新和变化之中。中国传统哲学,大体相似。诸子百家,孔老庄荀各有不同,而且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新的哲学家、新的哲学思想。黑格尔说的“哲学就是哲学史”,大体上概括了历史上哲学发展的特点。对人类哲学发展来说,这是好事,因为它提供多种哲学智慧,使哲学思想的花园丰富多彩。但它的缺点是使哲学难见庐山真面目,留下一个“什么是哲学”的千古难题。
马克思主义由于它的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决定它必须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发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只要是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角度看,从基本立场、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看,都应该具有同一性。摒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能称之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开放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固化、不能僵化,必须在实践中发展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发展史,出现过不少著名思想家。他们不是各立异说、离经叛道,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前进的。我们应该牢记列宁的名言:“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作者陈先达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