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参加展销会专走农村社区的展销会

&&& 1、社区发展阶段。台湾在1955年至1965年开展的&基层民生建设运动&为台湾引进了&社区发展&概念奠定了本土化的实践基础。从1965年开始,台湾岛内向各地开始了推行社区发展的工作。1968年,当时的台湾省政府拟定社区发展纲要,将台湾全区划分3890个社区,推动三大建设,包括基础工程,生活福利和精神伦理。后来又拟定十年计划和80年代的后续计划。其模式主要是来自政府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由上而下执行。因此虽然投入大量资金,最后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 2、过渡期。最重要的政策转型是1983年,台湾将原《社区发展工作纲要》修订改名为《社区发展工作纲领》,在实际的操作上,更为明确地将社区发展协会进一步改制为人民团体。在政策上改变了过去&由上而下&的施政,强调&由下而上&的自发性运作,社区社团参与开始明显增多,主要原因是政府机关的权力面临解构与地方分权化、公民意识抬头等因素,在这些因素彼此激荡下,促进了地方治理、公民社会、社区主义等概念的兴起。
&&& 3、社区营造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社区发展开始真正走上了社区总体营造构建生活共同体的道路。社区总体营造在于寻找地方特色,例如:景观、产业、古迹、历史、艺术等地方特色。在社区营造过程中有三方行动者:社区,政府部门和专业者。以社区经济的发展为核心,发挥各种力量,发展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产业,以此来吸引当地人口就业,从而推动社区经济振兴。
&&& 20世界末台湾&9&21&大地震,使台湾的社会组织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除了救灾性团体之外,慈善团体也引领政府推动硬件重建计划(例如慈济功德会推动的希望小学计划),并展现出比政府更高的效率以及效能。基于灾后重建的相关经验,台湾开始逐步调整过去的社区营造推动模式,社会力量和民众参与力度加增。
&&& (二)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的切入点
&&& 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的切入点,分&人、文、地、景、产&五大面向。&人&就是居住于小区的居民,以人为本是小区营造的首要考虑;&文&就是文化,须考虑小区的文化特色;&地&就是地理环境;&景&就是风景特色;&产&就是产业。产生的效益则有产业的,有文化的,有生态的,但最有意义的是让小区居民产生了&人与土地&的连结关系。
&&& 具体如下:
&&& 1、社区环境景观的营造(清洁,绿化和无障碍);
&&&&2、地方特有产业的开发与文化包装;
&&& 3、 古迹、建筑、聚落与生活空间的保存;
&& &4、民俗庙会祭典与地方生活文化的展现;
&&& 5、地方文史、人物、传说、典故的整理呈现;
&&& 6、现代文化、艺术、生活、学习与学术研究的设施与活动;
&&& 7、增进地方健康和谐的社区公益事业;
&&&&8、生活商店街的营造;
&&& 9、社区形象与识别系统的营造;
&&& 10、地区文化旅游品质之精选。
&&& (三)台湾创造社区新风貌方案及分工
&&& 1、经建会:创造城乡新风貌行动方案(主办与统筹工作);
&&& 2、内政部社会司:推动福利社区化;
&&& 3、经济部:改善商业环境五年计划;
&&& 4、环保部:生活环境总体改造;
&&& 5、卫生部:社区健康营造计划;
&&&&6、交建会:改造公共场所视觉景观,地方文化产业振兴。
&&& 二、中国农村社区的建设
&&& (一)中国农村社区的特点
&&& 1、农村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
农村社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都可以在农村社区内反映出来,人们能够通过农村社区发现农村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现象,能够从农村社会生活中听到社区居民最真实的意愿。可以说,农村社会是由若干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所组成,因此,建设应该从入手。
&&&& 2、社区的主体是农村居民
是农村社区产生、存在的前提,是农村社区的建设者,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农村居民生活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的根本利益做为建设农村社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增加农村居民建设农村社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成为农村居民满意的社会经济生活场所。
&&&&3、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
城市社区中劳动力的谋生方式基本上是从事二三产业,而农村社区中基础性的经济活动则是从事农业生产。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在农田种植业发展的同时,林牧副渔和二三产业大规模发展。许多地区的从事二三产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从事农业的数量,农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得的收入也已经超过了农业收入。
&&& 4、农村社区的多功能性
就我国的农村社区的情况而言,一是具有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农村社区发挥着组织、协调、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作用。二是具有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农村社区发挥着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发展各类社区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作用。三是具有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农村社区担负着发展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组织开展为农村社区组织具有维护本社区的治安秩序、、管理计划生育、维护社区的社会稳定等项功能。五是具有社会建设的功能。如发展本社区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
&&& 5、社区的人口密度
农村社区的较低,聚居规模较。小和人口聚居规模是衡量一个状况的主要指标。与城市社区相比,由于农业生产活动需要在大面积的土地上进行,使得不可能像一样聚居在一起,只能小规模分散居住于多处。这个特点就要求我们在完善、发展和管理中要因地制宜,尊重客观规律
&&& 6、社区中家庭功能比较突出
农村家庭不仅担负着生育、赡养、消费、文化娱乐等项功能,而且还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单位和农村组织的主要构成单位。家庭的最基本特征能够比较充分的满足农业活动提出的多项要求,而且,在农村社会生活中,个人往往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参加组织活动,社区组织在其活动过程中也往往把家庭视作接受任务的单位。可以说,家庭是农村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
&&& 7、社区中血缘、地缘关系
农村社区中血缘、地缘关系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是业缘关系的作用日益重要。血亲、姻亲,以及由于世世代代血亲姻亲关系形成的复杂网路,是农村社会关系的核心和联系纽带。同时,邻里关系也是农村社区中重要的人际关系。但是在现代农村中,原本紧紧地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格局正在变得多元化、理性化,亲属之间关系的亲疏越来越取决于他们在生产经营中相互之间合作的有效和互惠的维持。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社会资本存量的丰富性。尤其是在&熟人社会&的农村,乡村社会资本更为丰富。所谓乡村社会资本是指&农民长期相互交往形成的关系网络、组织以及体现于其中的信任、互惠、宽容、同情、团结等。&开拓和利用好乡村社会资本,可确保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高效运行。
&&& 8、社区具有多元类型
如果从生产职能角度,可以划分为农村、、牧村、渔村等等;如果从法定地位角度,可以划分为和建制村两种类型;如果从形态角度进行分类,可以划分为集村型社区和散村型社区。农村社区的多元类型就要求我们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
&&& (二)中国农村社区的建设
&&& 1、农村社区的雏形。从农业自然村到行政村。1950年代开始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便是大规模对传统农村社区加以改造和重新规划的过程。经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民被组织到人民公社体制之中,成为公社社员,而不再是自然状态下的农民。即使是1980年代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后,农村社区没有,也不可能回复到传统农村社区。公社体制废除后的村民委员会是国家认可的建制村(通常又被称之为行政村)。由此可见,社区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不是孤立存在的自然状态。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 2、试点工作。在2006年中央首度完整提出&农村社区建设&要求前,浙江省已在11个县(市、区)的46个村部署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山东、江苏更早一点。
&&& 3、农村社区概念的提出及建设。2006年10月,第一次在中央的决定和文件中使用&农村社区&概念,即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提出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 各省农村社区示范点工作跟进比较快,显现了工作举措上的延续性,表明中央对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 2007年党在十七大上再次强调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详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各省农村社区示范点建设先后如火如荼地开始。截止2010年底,民政局确定首批和第二批共27个&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浙江省占有5个。
&&& 4、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事权下放。 山东省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开始于2005年。山东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2007)总结了山东省建设运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实践与思考,即发挥供销合作社主导作用,以现代商品经营为基础,整合带动其它物质文化生活项目,为农民提供社区生活的载体;江苏省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开始于2004年。江苏省民政厅(2008)总结了苏南地区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延展式&经验。如太仓等地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普遍实施&12345&工程,即 一个室外活动场地、二个阵地、三支队伍、四个室、五个站。如扬中市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直接引进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并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统一设置了&五站四室两场所&。
&&& 浙江省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开始于2008年,起步稍晚,但研究比较丰富。副省长陈加元(2007)在《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研究》这一课题中,提出在全省推广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思路;浙江省民政厅近年来对农村社区建设非常重视,省民政厅厅长吴桂英(2008)在课题出中提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在于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并把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建设平台。同时浙江大学的学者也加入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2009年12月,浙江大学与浙江省民政厅合作共建民政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学者开始关注《浙江省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研究》的课题。省民政厅(2010)在接受省委、省政府委托起草《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重点。
&&& 5、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详细总结浙江省内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尤其是5个&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的建设模式,基本可满足各地的借鉴需求。对5个县(市、区)进行比较研究(详见图表一),得出的结论是:嘉兴市南湖区和平湖市处平原地区,杭州市西湖区和余杭区地处省会城市,所以这四个县(市、区)的城镇化水平都较高,所辖的行政村数量少而且同质性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更接近于城市模式。而诸暨市城镇化水平较低,全市106万人口中有90万是农业人口,所辖的行政村数量多而且同质性弱,有山区、集镇、近郊、城郊等各种类型,诸暨的实践更具&农村社区&典型性,所以&诸暨模式&更具有农村社区的代表性。
图表一:浙江省5个&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情况对比表
(2010年)
所辖乡镇和街道(个)
所辖行政村和城镇社区(个)
所辖总人口
嘉兴市南湖区
嘉兴市平湖市
杭州市西湖区
杭州市余杭区
绍兴市诸暨市
&&& (三)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共同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共同特点& 都是在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强调基层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实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部门牵头,村(居)民主体、其它部门配合。
&&& 2、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 (1)资金投入不足。我市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普遍较低,进一步完善提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全市多数县、乡财政还属于吃饭财政,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不高,从省到市、县的资金整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投入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 (2)规划制定不尽合理。尽管多数示范社区已制定了规划,但规划内容普遍存在重住宅建设、轻配套设施,重社区建设、轻产业发展的倾向。一些地方所制定的规划缺乏前瞻性,缺少当地人文、民族和地域特色,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特征明显。
&&& (3)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建设新农村示范社区,从长远来看,可以通过拆除旧宅、土地整理来增加耕地面积;但从短期看,由于各地财力有限,拆旧和建新往往不能同步进行,土地调整置换政策不健全,已成为制约示范村规划建设的最大瓶颈。同时,项目整合、土地流转、金融互助等方面的政策不够完善,也影响着示范社区建设的推动和进展。
&&& (4)基层干部存在认识误区。新社区建设要因地制宜,宜拆则拆、宜改则改、宜迁则迁,要尽量依托原址进行改建。但一些基层干部不顾当地实际,把示范社区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拆旧建新,忽视了农民主体,忽视了群众意愿,搞不切实际的&强迫命令&和&一刀切&。对此,要坚决予以制止和纠正,避免过度增加群众负担。
&&&&三、台湾的社区营造对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 1、要处理好行政主导与农民参与的关系。 政府要调动各部门力量分工合作,向农村社区注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实行根本性的规划与改造,必须处理好行政主导与农民参与的关系:上下互动应遵循社区居民最大化的参与、行政人员最完善的执行原则;要求上级考核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原则;在行政执行中要有效,要积极调动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必须注意如下三方面:首先,要解决好新建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不能让经济负担阻碍了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热情。其次,是要解决好新村社区土地如何使用问题,所以党委政府要积级贯彻落实中央利民、惠民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张点;为城镇化、工业化&腾出&用地空间;稳定社会基础、提高党和政府执政基础。再次,村干部要树立自身在群众中的威信,带领全村群众改善生活环境、改变生产方式, 能够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2、建设要规划引领。要抓硬件配套,改变脏、乱、无序的乡村落后面貌,必须先抓道路、交通、社区总体环境规划。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的切入点,分&人、文、地、景、产&五大面向。这也启示我们:
&&&(1)村庄规划 是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前提和依据,只有坚持规划先行,才能确保各项建设任务科学实施、有序推进。编制规划时要注重科学性和可行性,有的放矢地推动示范村建设,避免重蹈&整治&乱建&再整治&再乱建&的恶性循环。在制定规划过程中,必须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立足实际。要求各地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水平,根据村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不强求一致,不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二是突出特色。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传统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外观与环境相协调,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做到形式多样、格调新颖。三是形成体系。规划内容上坚持居民住宅、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规划同步安排、同步推进,形成完整的示范村规划体系。
&&& (2)社区建设选址布点要科学合理。在新农村示范村选址布点方面,各地基本按照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符合规划,新农村示范村选址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相一致,坚决防止以新农村建设等名义盲目圈占、违法批占土地。二是发挥优势,优先选择靠近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交通相对便利的村庄,优先选择&两委&班子团结、工作能力强的村庄,优先选择农民群众有需求、有愿望、积极性高的村庄,从而树立起可学、可看、可用的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带后进、试点带一般的作用。三是综合平衡,现有的行政村中,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不同,村情村貌、发展水平各异,在优先选择条件较好村庄的同时,还选择了一些条件一般、优势不明显的典型农区村加以培育和扶植,进一步增强示范村的带动作用。
&&&& 3、可以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的新农村社区模式
&&& (1)按照社区建设依托的产业发展类型来分
&&&& a.工业带动型新农村。所谓工业带动型,就是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农村工业化是壮大农村经济总量的关键,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器,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支撑点。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农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一个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平衡发展的过程。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表现为城市工业文明辐射下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趋势。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工业反哺、城市支持为条件,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各类工程为抓手而展开的。其经济实力和财政支付能力优势,使这些地区开始出现逆城市化(城市产业和人口向城郊和腹地农村转移)现象,这些条件使村落经济社会加快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如江苏省全省有2000多个小集镇,都建成了工业型的小城镇,此经验得到中央的肯定与推广。典型的如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它的综合发展,其关键在于发展乡村工业,走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的道路。
&&& b. 城镇化发展型新农村。所谓城镇化发展型新农村,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城镇型新农村,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参照城镇的布局、结构、功能,规划新农村建设,实现&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路网相联&,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解决食、住、行、娱、学、医等日常问题,使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如江西上饶创建文明村镇,将村容镇貌建设标准细化为&一看路二看树,三看卫生四看住&,全市共有20个建制镇分别被列入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和江西省200个中心镇行列。在杭州湾南岸,有一个以建设&工贸型、花园型、现代化&小城市为目标的城镇DD慈溪市周巷镇。改革开放以来,周巷镇遵循&以商兴镇&、&以工强镇&、&科教立镇&的发展战略,从一个普通的建制镇一跃跨入了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宁波市经济强镇,并先后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项目试点镇。
&&& c. 旅游带动型新农村。所谓旅游带动型新农村,就是充分利用、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建设&农家乐&模式旅游型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树林、菜地等农家资源,增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任意&点宰&、自选自做等服务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投资少、收益好、见效快是农庄型新农村建设最为显著的特点。全国各地的农庄型新农村建设开发,基本上都是当地农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也有效带动了&农家乐&经济的迅猛发展。它的发展,对促进农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浙江衢州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努力打响&山水名城、神奇衢州&品牌,初步形成了生态与经济互动互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 d. 城郊休闲型新农村。所谓城郊休闲型新农村,就是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城郊乡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以及名优农产品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招商活动,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在建设休闲型新农村过程中,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结合部、交通四通八达等区位优势,分片区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打造&一村一品&的多产业格局,生产为城市配套的蔬菜、花卉、畜禽等副食品类农副产品。同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服务功能,为发展第三产业奠定基础。长沙浏阳市把建设现代农庄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依托烟叶、茶叶、花卉、花炮等产业,成立了股份制公司,使农田变股田,农民变股民,建起了农民别墅,过上了&城市生活&。
&&& (2) 按照社区建设的区位条件来分
&&& a. 城镇集中型:位于城市建设规划区内的新农村社区建设,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筑城乡一体的统筹发展体制,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宅基地管理等方面实现城乡一体,使农民真正成为城市社区的居民,过上&城市生活&。
&&& b. 乡镇集中型:位于乡镇周边的村庄,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可以依托乡镇的辐射作用,向乡镇中心集中。
&&& c. 中心村集中型:在广大农村中,选择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方便、生产生活便利的中心村,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的原则实施农民集中居住。通过中心村建设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效保护耕地,彻底改变农村村庄布局散、规模小、建设乱、配套少、环境差、功能弱的现状,真正使农村成为村貌美、环境佳、居住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这是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
&&& d. 旅游景区集中型:以旅游景点为中心,依托旅游服务产业,建立新型农村社区。
  相关新闻:
-----------
&&&&手机报编辑:蔷薇
编辑部热线:3农村社区服务模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农村社区服务模式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农村社区工作的一点心得
我们没有权力,也没有金钱,但我们有爱,我们要用爱心走进农村,走进农民心里。
&&&&&&&&&&&&&&&&&&&&&&&&&&&&&&&&&&&&&&&&&&&&&&&&&&&
&&&&&&&&&&&&&&&&&&&----题记
成为一个农村社区工作者
关于我们的农村,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基本的事实:
除了东部沿海的一些农村,工业区附近的农村,城市(包括县城)周边的农村,我们的农村普遍来说还处在物质较为贫弱的状态,大部分人可以吃饱饭、穿暖衣,但缺少发展的希望,人们一年辛苦劳碌,只为生存。很多人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寻找发展的机会,但城市并不属于他们。
不管是富裕的还是贫困的农村,普遍缺少公共的生活,农闲或课余时间,农民或学生,老人或小孩,妇女或青年,他们没有公共的去处,他们的社会交往和文化生活被局限在很小的范围里。
很多农村已经没有了学校,小朋友在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去读寄宿学校,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在以很快的速度下降,老师缺少继续学习的机会,学生们缺少课外阅读,基础较好的老师和学生都在往城市流动,很多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看顾。
很多农村的山川和溪流已被工业和化学农业所污染,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土地板结,这是农村的普遍景象,农村地方病在增加,农民看病仍然困难,农村普遍缺少疾病预防和保健的措施,没有相应知识的普及。
农村尽管都有村委会、妇联这样的组织,但这些组织基本上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没有关系,有些流于形式,有些则成为农民利益的损害者,农村普遍没有属于农民自己的组织,农民有什么难处,往往只能依靠家族的力量。
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农村,缺少很多东西的农村。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村的另一些事实。
农民普遍纯朴、善良、勤劳,热情好客,在农村,我们可以体验到很真实的情感。
农民对外界的事物怀着一种好奇之心,他们之所以因循守旧,是因为他们很脆弱。
农民有自己丰富的资源,包括乡土知识和文化,乡土人才,丰富的劳动力,一些地方还有很丰富的自然资源。
为什么我们的农村改革开放几十年以后依然故我,缺少发展的后劲?为什么农村与城市的距离总是越来越大?为什么我们农民的勤劳换不回丰收的果实?为什么我们农民的纯朴、善良等等优秀品质却不能给他们带来相应的福祉?为什么农村物质的逐渐丰富却不能带来精神的愉悦?为什么我们拥有广袤的土地,我们却不得不抛妻别子背井离乡?
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农村这艘大船的航向,农民是不能自主的,他们只是有力气的水手而已,也许,这能一般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具体到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要怎么来看待这些问题?这也是我们成为一个农村工作者之前应该装备的。
首先我们可能要明白我们国家的一个基本国情,那就是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大部分农村人均占地在一亩多一点。我们的农村经济在本质上将长期是“小农经济”,必须面对农业的细碎化和不经济,农村土地更多的功能性体现是农民的社会保障。
城乡二元结构是历史形成的体制性矛盾,这种结构自解放以来通过户籍、统购统销等政策被不断强化,国家在资源配置方面以城市为重而轻忽农村,造成城乡社会的断裂。
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城市化取向,是以剥夺农村为前提的,城市的的高楼和宽广的街道是以农村的破败为代价的。这种剥夺体现在教育上,是农村教育的破产和农村人才短缺,体现在金融上,是农民融资的困难,体现在文化价值上,是农村传统文化和价值的破产,体现在农村环境上,是农村被大面积地污染,等等。
怎么开展工作
农村调查的一般方法
到农村去以后,第一步工作,自然是了解农村,因为只有了解了,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具体怎么来了解呢?
大而化之的,是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人口结构、自然资源等基本情况,这在村委会的对外文件中都可以找到,但这种概貌式的了解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
你要着重了解的,是非行政系统提供的部分,这部分东西没有写在现成的纸上,它们在村民的嘴巴里,而且不是在几户村民的口中,是在许多村民的口中,你要做的是让许多村民愿意和你说话。
如果你拿着纸和笔,甚至还拿着录音笔,你可能只能和几户村民说得上话,即使说上话了,也可能是极为勉强的,闪烁其词的。
所以,你要把这些纸啊笔的放在宿舍里,你只是去和村民聊天,而且这种聊天是拉家常式的,而不是正而八经的,你是在关心他们的生活,而不是想着从他们的嘴里获得什么。你必须忘记你想要的,只记着他们需要什么。
如果村民刚好在地里劳动,你的机会就来了,你可以自然地参与到他们的劳动中去,边干活边说话。如果村民在自己的家里做家务,你最好不去打扰,改个时间。
如果你想从小孩嘴里知道点什么,你最好懂得一些游戏,可以和小朋友玩。
如果你想找老人,最好你先熟悉当地的小朋友,他们能带着你去,并且可以充当你的翻译。
而且,不要指望快速地了解各种信息,更不要轻易地动笔写什么调研报告,你如果不能在农村呆个至少半个月,你就很难和农民成为朋友,不能成为朋友,你就没办法帮助他们,更不能了解到真实的信息。
如果你只有个把礼拜到农村,那么你的定位就不是调研,只是去体验农村的生活就好了,可以做的,也许是带带小朋友,做一些游戏,或者,到小学的课堂,去讲讲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
接下来,我们来重点探讨一下农村合作组织方面的事情。
正如我们上面简单分析的,“三农”问题的一个核心是农民缺少自己的组织,因为没有组织,农民在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多个方面,没有发言的机会。“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在农村社区,有它特殊的意义。
所以,很自然地,我们希望自己能最有效地帮助农村社区发展起来,协助农民进行组织建设,是一条便捷的道路。
那么,农村的组织建设是啥回事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位于海南儋州市的石屋村是远近闻名的一个村子,在刚刚过去不太遥远的集体时代,这个只有不足两千人的村子在完全自力更生的情况下,创造了“存粮一百万,存款一百万”的“双百万”奇迹,有“北有大寨,南有石屋”的美誉,是那个年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兵。
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这个村子就把当时积累下来的所有集体财产都分了,村子一下子衰败下来,与其他农村无二。而且,自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村民自治以来,石屋村两委就处在矛盾之中,加之没有任何的集体经济收入,村两委基本上都在瘫痪状态,只有当执行上头来的计生任务时,人们才会想起还有这么一个村两委。
集体时代留下来的一个好是,当时开荒造出来的上万亩橡胶林,随着近几年橡胶价格的上涨,给村民带来了不少的实惠。但与之对应的,是众多从外村来的小商小贩牟取的实惠。从购买农资到销售橡胶产品,村民都是各干各的,用较高的价买农资,较低的价销售胶水或干胶。这一买一卖,如果一个村的村民都合作起来,就可以每年给这个村子带来近一百万元的收益。
有这些钱,村子里的什么公益事业办不成呢?而这些钱,只要大家稍微组织起来,就可以得到的,现在却白白地流进了别人的腰包。
我们的志愿者到这个村子后,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开始了催生石屋橡胶合作社的工作。分几个步骤:
第一步,是帮着村民算帐,谈组织起来的好处。我们为此专门像政府的红头文件一样印了好些宣传单张,把合作社是什么,组织合作社有什么好处,用最简单的话写出来,然后发给村民,并在他们聊天的地方进行讲解。通常的经验是,一小部分人会觉得有道理,大部分人会面露难色,他们会说:现在人心都散了,哪有那么容易组织。确实是很不容易组织,所以:
第二步,发现社区当中的精英。这精英包括经济精英、政治精英、文化精英,这些精英通常都比较好找,谁谁橡胶生意做得不错,谁谁说话有人听,等等,但且慢,这些所谓的精英可能都是一些自私自利的家伙,他们只是打自家算盘比较精明一点而已。而你要找的,是有公共心且有一定能力和威望的社区领袖,他或她还有要开放的意识。每一个社区都有这样的人,你需要的是耐心和深入到农民中间。
开始的时候,村民向我们推荐了一个做橡胶生意的本村的老板,说他很有头脑,橡胶生意都做到海口去了,如果他牵头来做,我们的橡胶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我们加入进来才有奔头。后来我们找到这个老板,和他谈组织合作社的事,但他并没有带领村民一块来致富的意思,觉得自己做好就好了,哪里能管得了那么多呢。很显然,这不是我们要找的人。
也有村委会的干部说可以来组织合作社的,他们听了我们的宣传,觉得不错,他们也有经济头脑,但他们在村民中的信誉度较低,因为他们总是想着自己的利益,作为干部,却缺少公心。所以,他们也不合适作为合作社的发起人。
最后,在细致的走访和了解后,一个姓彭的村民冒了出来,他在公益心、经营能力、组织能力、村庄中的威望等几个方面的综合得分是最高的,在我们与他的交流中,他对合作社的组织也有浓厚的兴趣。
第三步,培训和学习。人找到了,接下来就是怎么使他们具有合作的意识和理念了,这方面没有更好的办法,除了培训和学习。如果有机会,能带他们去外地参加一些合作社的培训和实地参观,则效果最好。石屋橡胶合作社成立之前,我们在村子里头开展了几次针对全体村民的合作社培训,不是系统性的,而是传播性的;针对可能的发起人的培训则相对系统一些,有一次还带他们去了一趟北京,参加在那里举办的合作社培训,包括合作社章程及相关法律的解读,怎么开会,怎么财务公开等等。
第四步,这个时候,你的协助工作差不多就算完成了,这个社区的合作领袖会开展后续的工作。
现在,石屋橡胶合作社已吸纳了村庄中差不多一半的农户,解决了近二十个农民的工作,年利润接近四十万。
这就是农村组织建设中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一个例子。在这个例子中,你可以简单地看到怎么来动员农民组织起来,但关于合作经济组织的具体内容,即农村合作社是什么,我们可能需要有更多的了解。
自1844年世界上第一个合作社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工业区建立以来,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我们国家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有合作社理念的传播和实践,以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运动派在农村地区的倡导和实践最为得力,此外,在苏区和国统区,合作社的倡导也都甚为踊跃。解放后,新中国也有过短暂的合作社试验,从互助社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但由于当时决策者的“偃苗助长”,合作社试验以夭折告终,在人们心里留下了浓重的阴影,以致于你现在到农村动员农民组织合作社,年长的人还会“谈之色变”。
进入新世纪,在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不到两年,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经济组织法》颁布施行。关于该法的解读,大家可以参看本书的附录部分。
值得在这里特别指出的,也是我们作为一个农村工作者需要重点把握的,是合作社发展一百多年来所形成的原则,即《国际合作社原则》,因为有这些原则,我们倡导的合作社才有了灵魂,因为有这些原则,我们的倡导工作才有了意义。
那么,《国际合作社原则》都有一些什么内容呢?我们逐条来看看。
自愿、开放的会员资格。合作社是自愿组成的组织,它的会员资格是对所有能利用它的服务并愿意承担它的义务的人都开放的,没有人为的限制或任何社会、种族、宗教和政治的限制。
民主管理和民主控制。市场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股份制公司的大行其道,也即资本的大行其道,钱是老大,它控制一切。合作社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它并不认可资本至上的市场主义,它主张人控制资本,而不是相反。所以作为合作社社员,不管你占有的股份多少,你都有或只有一票的权利。社员对合作社事务的参与遵循民主的原则。
社员的经济参与。社员对他们的合作社公平地出资,并民主控制他们的合作社的资本。合作社资本至少有一部分通常是合作社的共同财产。社员对作为取得社员资格的条件而应募的资本如果有报酬的话,通常只收取有限的报酬。社员分配盈余用于如下某项或所有各项目的:可能以建立公积金来发展他们的合作社,公积金至少有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按社员同合作社交易额的比例向社员返利;支持社员认可的其他活动。
自治与独立。合作社是由其社员控制的自治的、自助的组织。如果合作社要同其他组织(包括政府)达成协议,或者要从外部来源筹资,则必须以确保其社员的民主控制和坚持他们的合作社自治为条件。
教育、培训与告知。合作社为其社员、当选代表、管理人员和雇员提供教育和培训,以便他们能够有效地对他们的合作社的发展作出贡献。合作社要把合作的性质和好处告诉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和舆论带头人。
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合作社通过地方性、全国性、区域性和国际性的结构一起工作,来最有效地为它们的社员服务,并加强合作社运动。
对社区的关注。合作社通过它们的社员认可的政策,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效劳。
这些原则,是需要你熟记在心的,当你去和农民谈合作起来的好处时,特别是你发现了合作领袖,你在一开始就应该传播这些原则。
有时候,农民会问你这合作社与以前搞的有什么不一样,你可以重点谈两点:其一是以前的合作社大家是否入社是不自由的,你不入也得入,现在则完全自愿,退社也完全自由;其二是以前你要把全部财产都拿来入社,现在则不需要,你在入社时交少量的股金或会员费即可。
由于各个地方千差万别,所以合作社的发展路径也不一样。一般情况下,我们鼓励农民在购销、消费、金融这几个方面进行合作,直接的生产性合作,由于风险较大,农民抗风险能力较弱,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例子也不是很多,我们不予鼓励。
关于合作社的更多资讯,比如农业部颁发的合作社章程范本,大家可参看附录部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农村合作文化建设方面的例子。
在多年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曾总结了这么三句话:文化建设,收效最高;购销合作,风险最小;资金互助,制度重要。农村的合作文化建设工作,确实是“一本万利”的事,不需要花什么钱,有时候一分钱都不用花,却能迅速地使农村的文化生活活跃起来。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我举个最近的。
2009年暑期,福建安溪福前乡村建设中心迎来了二十余位志愿者,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大学,到中心来有三个任务:其一是进行当地茶业产业的调查,其二是为当地的小朋友举办夏令营,其三是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为此,他们组织了三个小组,分头负责三项工作,但又彼此支持。
这些志愿者中有一位是来自南京工业大学的大三学生,是个女生,她以前学过一种舞蹈“恰恰”,是广场舞的一种。头十天,每天早上晨练完,她就用十几分钟教其他志愿者这种舞蹈,男的女的,胖的瘦的,都学得不亦乐乎。等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步伐相对整齐了,他们就集体在某一天的晚上,把音箱搬到村里的广场上,跳起“恰恰”来。这一来不打紧,一下子吸引了两三百位村民,老人、妇女、小孩,全围着来看热闹。小孩子首先耐不住了,也进到舞场里,有样学样地和志愿者一块蹦着。接着是一些胆子大一点的妇女,她们也在舞场的边缘跟着志愿者的脚步悄悄地动起来。看到这种情景,志愿者就适时地上前去把她们拉到舞场里来,一步一步地教她们。从晚上七点到九点,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乡亲们都还意犹未尽。
第二天晚上,相同的时间,接着来。用不了五天,不需要志愿者,当地的妇女和小孩就自己跳起来了。当然,这几天,志愿者们又从电脑上学会了一些招式,每天晚上有新的招式拿出来教大家。
如此持续十天左右,妇女中的文艺爱好者和热心者自然就出来了。接下来,你对她们说:我们来组织一个文艺队吧。她们肯定会很热烈地响应。
当她们有了自己的文艺队,有了召集人,这个时候,志愿者就该退场了。
现在,她们一个星期有五个晚上的时间是一定要在一块活动的,开始的时候是跳舞,跳各种各样的广场舞,她们自己从光盘里学的,每个星期学一种。然后是打腰鼓,她们用农闲时间学习打腰鼓。再然后,春节临近了,她们又成为当地首届春节晚会的组织者。
一个农村的公共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新的一页。
这就是农村合作文化建设的一个例子,虽然不能说已经走得很稳健了,但大家可以看到,因为志愿者的推动,福前这里的文化建设已经走出了可喜的一步。
现在,我们试着来总结一下,志愿者到农村去推动农村的合作文化建设,都有一些什么样的要领。
首先第一步,我们要去了解这个农村现有的组织系统,比如妇女协会,老人协会,有没有?有活动吗?怎么组织的?等等。
第二步,我们要先了解当地是否有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及相关人才,是否有开展这些文艺的传统?比如逢年过节,河北的有些农村就会自发组织唱大戏或走马灯等节目。有这些传统的地方,开展相应的工作就会更容易些。
第三步,当你把社区的相关资源都了解清楚了,你就可以把你可能带来的资源与本地的资源进行结合了,比如上面例子中志愿者带来的“恰恰舞”,就是一种外来的资源。我们乡村建设系统中有一位老志愿者叫衡生喜,七十多岁了,会很多种鼓的打法,有“中原鼓王”之称,他现在已经教出了六十来个农村腰鼓队或盘鼓队,他就是典型的农村合作文化建设的外部资源。当然,很清楚,即使你什么都不会,你不会唱歌跳舞,不会打球,不会下棋,不会敲腰鼓,但你却是最重要的,你本身是一种外部来的组织资源。怎么整合各种资源来为农村服务,这是作为一个农村社区工作者必须要学会的。
上面我们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农村合作组织建设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与合作组织建设相伴而行的农村教育建设的问题。
组织建立起来了,有一个发展的问题,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教育和学习,一个组织没有学习,其发展就要打一个大的问号。特别是对于农村社区来说,由于长期成人教育的空白,知识普遍得不到更新,大家的思想观念大多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水平。举个合作社的经营和管理的例子。自从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大家就各干的了,买生产资料,卖农产品,都是自个去或等着别人上门来收购,根本就与市场经营无关;至于管理,那就更与“现代”无缘了,大家顶多作为家长管管家里的事,个别人在村里做干部,管过计生啥的。现在大家组织起来了,却要与钢盔铁甲般的现代化企业来竞争,大伙说怎么个竞争法?不赶紧学习,能成吗?
但要让农村社区学习起来,那可还真是一个挺犯难的事情,我这里尚没有很成功的经验,只谈谈曾经做过的一个例子。
河北翟城合作社是2004年成立的,有一百三十几户社员,主要集中在翟城西街。当时我们与社员讨论,怎么来提升合作社的整体素质,文化上的,经营管理上的。我们提出是否可以按街道分组,同一个区域的十几户社员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大家固定时间集中到其中一个社员家里学习。大家都很赞同,这样,合作社就组成了十个学习小组,每个星期约定两个晚上,各小组自己组织社员进行学习。社员们还为自己的小组起了不同一的名字,什么向日葵小组,红辣椒小组,等等。
学习小组的学习是从学习合作社章程开始的,然后是国际合作社原则,以及国际国内合作社发展情况等,再然后是农业技术和市场营销与管理方面的,有一段时间,学习小组还专门学习了《卡尔.威特的教育》,因为大家对怎么来教育孩子很感兴趣。
这样的学习持续了将近半年,开始的时候,志愿者会到各个小组去与社员们一块来学习,因为社员们从中小学毕业以后,还是头一次这么坐下来集体学习呢,肯定会有很多的不习惯,还是需要外来者的组织。学习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切忌死板,最好是能营造出平常大家在一块聊天的氛围,只是这聊的内容会更有建设性。参加的人也不限于社员,家庭其他成员,特别是小孩,也鼓励他们参加。在学习过程中,志愿者会逐步发现社员中的学习骨干,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高一点,而且有学习的热情和一定的公益心。志愿者需要用心去培养这样的学习骨干,当志愿者离开后,这些学习骨干可以继续带动组员来学习。
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这样的学习组织没有继续下去,学习骨干没有成长起来,志愿者就离开了。不过因为这种学习活动的开展,志愿者发现可供农民阅读的书籍相当有限,因此催生了《田间地头》丛书的编辑和出版。知识如何农村化,以及农村的知识化,实在是一个值得长时间努力去做的事情。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农民有学习的愿望,他们愿意学习与其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
学习要在农民方便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要与他们平常的生活习惯结合起来。
学习的形式要多样化,最好能有文艺的东西参与其间。
要把学习骨干培养起来,他们能成为本地的学习志愿者。
以上我们简单讨论了农村社区工作的四个方面,即调查、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合作文化建设及组织的教育建设。这些方面基本涵括了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但在运用时,需要融会贯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参加展销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