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台湾张忠谋创业的体会与感想和总结

您当前的位置: &&
【半导体教父张忠谋】:56岁才创业 利润却是华为1.6倍
【半导体教父张忠谋】:56岁才创业 利润却是华为1.6倍
时间: 来源:互联网 作者:珠珠
56岁才创业,现利润却是华为1.6倍,这样的事情在大多数人心里是不可想象,这简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小编告诉你,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创业什么时候好?不管什么,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因为真的有人56岁才创业,这个人就是张忠谋。56岁才创业,如今年利润却是华为1.6倍,他是个让对手发抖的人!下面一起和小编来了解宗庆后的创业故事吧!
少年时代: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56岁才创业,现利润却是华为1.6倍,他是个让对手发抖的人!张忠谋 1931 年生于浙江宁波。1931 年—1940 年,一家人为避战乱辗转迁徙于南京、广州、重庆、上海、香港,成人之前,张忠谋已居住过 6
个城市,在 10 个学校念过书,相当长时间内都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小时候,张忠谋文艺而多才,喜欢音乐会、小提琴、网球、电影,他文采出众,还曾立志当作家,直到父亲受不了他兵荒马乱还搞天真烂漫,警告说“当作家要饿肚子”,他才收住念头。高中毕业时,张忠谋被父亲诱导考入自己的母校沪江大学银行系。
青年时代:美国留学,18岁进入哈佛大学&
1949年,18
岁的张忠谋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全校1000多位新生,他是唯一的中国人。当时他的三叔,早已从哈佛拿到电信硕士学位,之后还拿到应用物理博士学位的张思侯先生,成了美国东北大学的教授。
当时的美国,以全世界5%的人口创造着全世界40%的GDP,正值最黄金时代。他很快被“只要肯努力,你就能出头”的美国精神感染,也很快在哈佛如鱼得水。
哈佛第一年,张忠谋的成绩位列全年级前10%。他在哈佛的第一年也成了最后一年。
当时,国民党彻底溃败,父母也从香港去到美国,并在中国是回不去了的悲观中,根据当时华人在美的就业发展情况再次决议,张忠谋必须转学理工。
学理工,最理想的就是去麻省理工了。张忠谋想去,就去了。 1950
年的麻省也正处于黄金时代,拥有众多世界级大师,在机械系学习的张忠谋成绩依然优异,还帮教授打点工,挣点碎银子,但却过得并不快乐。他形容自己对麻省“虽有十分的敬,却只有五分的爱。”
博士没考上,一个意气用事的决定,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一路顺风顺水的张忠谋,在硕士毕业申请读博士时,却连续两次落榜了。
十几年的读书生涯嘎然中断,下一步做什么都还没有想到,我何以对父母?对我新婚不久的妻?”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在倏忽中消灭。
麻省不留张爷,何处可留张爷呢? 被落榜羞辱的张忠谋,带着雪耻的怒火,把简历一封封地寄给了心目中的大公司,以及万一大公司不成,先将就一下的备胎们。
然而,牛人之所以成为牛人,很大一个原因是,哪怕意气用事,甚至当时看来做错事,他们也往往歪打正着,狗屎运特好地踩到了更加正确的点上。
发出简历两个月内,张忠谋获得了 4
家公司的工作机会。其中两家令他满意,最满意的是鼎鼎大名的福特汽车,专业对口,待遇也好;比较满意的是一个叫“希凡尼亚”的半导体公司,公司不怎么知名,但待遇更高,比福特高出一美金。
一美金不多,但张忠谋觉得这不是钱的问题,是福特凭什么少给一美金的问题。于是,他自信满满地跟福特讲价:“我恭敬地说,我很想来福特,但另一家公司的月薪比福特高,可不可以请你们考虑提高起薪?”
结果,那个在面试时跟他谈笑风生的人事专员,态度180度大转弯:我们这儿不讨价还价,你要来就来,不来,拉倒。这一作,让本来已经打定主意去福特,但也死要面子的张忠谋覆水难收了。挂完电话他就决定,别了,小气而无情的福特先生。
1955年5月,年轻气盛的张先生,一气之下,去了多给他一块美金的“希凡尼亚”,进而一脚踏入半导体产业,并一路走到今天。
这也让他在后来屡生感叹:“人生的转折点,有时竟是这么的不可预期!短短的一个电话,加上一时冲动的青年感情,就让我和半导体结了一生的缘!”
他拼命学习、玩命工作,终于在 27 岁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
56岁才创业,如今年利润却是华为1.6倍,他是个让对手发抖的人!进入陌生的半导体,张忠谋什么都不懂,唯有夜以继日地加快学习。他研读《半导体之电子与洞》,他说,这有如读荷马古诗一样的困难,但还是“一字,一句、一段慢慢地读,读了又想,想了又读。”
张忠谋的厉害在于学东西飞快,工作一年左右,他提拔为非正式的小主管,手下也有了 4 个小兵。 后来他因跟领导不合负气辞职,跳槽到德州仪器。
在德仪,张忠谋真正感受到美国科技公司的创新精神及力量:“‘疲倦’简直是听不到的形容词。加班是不成文的规定,而且全都是自愿,也没有什么加班费。‘失败’从不被接受;‘挫折’可被理解,但受挫折者必须振作重来,如再有挫折,再重来,直到成功为止,大家一起赌,一起输,一起赢,一起往前拼。”
他一个人定义了一个产业&
当时,全世界看得见的半导体公司,走的都是芯片设计与制造一脚踢的路子,也就是从上到下垂直整合,什么都干。德州仪器、英特尔都是典型。
56岁才创业,如今年利润却是华为1.6倍,他是个让对手发抖的人!张忠谋这个人是可以定义一个产业的,是全世界一流的、最尖端的一个人物。为什么 AMD 可以跟 Intel 竞争?AMD 比 Intel 钱少很多,但是 AMD
可以和 Intel 竞争,重要的就是有张忠谋这样的人。因为 AMD 只要设计出好的产品就行,它与Intel比设计,张忠谋的台积电和 Intel
比制造。Intel
自己又要设计又要制造,设计和制造的人都要养起来,然后又要自己去投资生产,因为那个设备从留出经费、发出经费、赊出经费一直上去。现在AMD设计,台积电为它制造,用制造和Intel拼。到最后,因为Intel的制造比台积电贵两倍,品质比别人差,所以Intel的制造就变成了Intel的包袱了。Intel的品牌是资产,设计是资产,但是Intel的制造是它的包袱;那AMD的设计也很好,台积电的制造很便宜,所以就可以咬住Intel,打出自己的品牌,整个策略就是这样形成的。
张忠谋的台积电价钱比Intel便宜这么多,公司的毛利还能达到50%。他定义了一个产业,救了整个台湾岛。台湾现在最受世界注目的不是PC这个行业,而是IC这个行业。
56岁重新出发,创业之初就很狂&
一个 56 岁的老人,接下来还能干啥?张忠谋给出的答案是,重新出发,干出一番全新的事业,而且设定出伟大目标:“当我办一个半导体公司,当然要它长期繁荣。那只有一条路——世界级。”
如今的全球最大半导体制造代工公司——台积电因此诞生。在这之前,作为德州仪器三号人物的张忠谋已把持半导体世界第一将近 10 年,54 岁到台湾后,他还当了工研院院长,引领台湾科创整体前进。
这个基础让他有了在半导体业继续追求世界级的视野、底气和能力。然而,不是有句话叫“离开平台你以为你是谁吗”?没了世界级的大平台,从零开始再干一个世界级,而且是在最烧脑也最烧钱的半导体行业,张忠谋的难不次于上青天。
56岁才创业,如今年利润却是华为1.6倍,他是个让对手发抖的人!但张忠谋还是很快干成了——成功来自他在半导体业征战多年之后的观察力、思考力,最重要的是:改变现状、预测未来的判断力、想象力。
张忠谋55岁的时候还在打工,56
岁才开始创业,如今他一年能赚下1.5个华为。而这样的获利能力,已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保持了几十年,其获利能力可谓冠绝群雄。你可能知道宗庆后42岁创办哇哈哈,任正非44岁创办华为,陶华碧49岁创办老干妈,只要你有激情、有梦想、有野心、又渴望,什么时候创业都不算晚!56岁才创业,如今年利润却是华为1.6倍,他是个让对手发抖的人!张忠谋台湾人尊他为“半导体教父”,他被美国媒体评为半导体业50年历史上最有贡献人士之一,他入选全球最佳经理人,国际媒体称他是“一个让对手发抖的人”,最新创业商机的代言人。
上一篇:下一篇:
白手起家创业推荐项目
2017火爆赚钱项目推荐
400-089-7808
广告咨询:媒体合作:
扫描7808微信
Copyright (C) 2005-.All Rights Reserved
已启用CDN加速
7808口碑创业网友情提示:多打电话、多咨询、上门考察,可减风险。投资有风险,请细致咨询,以便成功加盟。请投资者对项目做详细的实地考查,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负法律责任。
奇人盛世(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热门推荐:
作者:毕亚军
  来源:华商韬略(ID:hstl8888)
在半导体产业不知道张忠谋,
相当于在软件业不知道比尔?盖茨。
  56岁创业的张忠谋,不但一出手就改写半导体产业格局,而且一手缔造了最会赚钱的华人科技公司:
  2015财年,他的台积电以1671亿营收获得净利润604亿,其利润规模是台湾最大企业、营收8872亿的鸿海精密231亿净利润的2.6倍;是营收3950亿的华为369亿净利润的1.6倍;是营收1028亿的腾讯288亿净利润的2倍多,也领先阿里2016年财年(营收1011亿)427亿净利润将近180亿(注:货币单位均为元/人民币)。获利能力可谓冠绝群雄。而这样的获利能力,对台积电来说,已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保持了几十年。
  2005年华商韬略第一次请求张忠谋先生,让我们写写他的故事时,他寄给我一本他只写到1960年代的自传。飞快读完后,我的第一感觉是:
  这个人的人生,只能用从卓越到极致来形容。
  张忠谋1931年生于浙江宁波。他的父亲张蔚观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在他出生时,已是宁波的财政局长,后来到南京转战金融业,再后来则辗转重庆、上海、香港等城市并移民美国,相当长时间内都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初到重庆时期的张忠谋(后排右五,右四为父亲张蔚观)
  成人之前,张忠谋已居住过6个城市,在10个学校念过书,体会过去家离乡,不知归期的无奈与悲哀,澎湃过慷慨激昂,救国救民的大情怀。几十年后,他还在感叹:那是一个多么不同的时代!其悲哀与激昂,都不是非过来人可以理解与想象。
  在打得人仰马翻的科技界,张忠谋是最安静也最文艺的人之一。这得益于他早年的经历。据他自己回忆,10岁前他已读完包括《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在内的全部“儿童文库”书籍,由此养成爱阅读的习惯并贯穿终生。
  小小鲜肉时代,张忠谋文采出众,是还曾立志当作家,直到父亲受不了他兵荒马乱还搞天真烂漫,警告说“当作家要饿肚子”,他才收住念头。
  不过,他的生活依然文艺而多彩,音乐会,小提琴,网球,电影,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特长班都报吧。不同的是,他折腾这些,纯粹是因为这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张忠谋少时在上海的家
  高中毕业时,张忠谋被父亲诱导考入自己的母校沪江大学银行系。至今他还清楚记得当时的一番情景:高中毕业的那晚,和几个相熟同学庆祝,大家喝了不少酒,尽情地叫喊,尽情地欢乐。
  “夜已阑,我们漫步到黄埔江畔,大家凑了点钱,租了一条帆船到黄浦江上游江。满天繁星下,远远的上海如痴如醉如梦,也不知是我们醉了,还是上海醉了。同游中有一人,乘酒意跑到船头大喊:‘黄浦江,我们还能在这里住多久?”张忠谋说:“这样的豪情,以前、以后都不曾再有。”
  两个月后,内战爆发了,逃到香港的张家决议:张忠谋要去美国读理工,以防万一,将来好在美国安生立命。
  “油然生起饱历沧桑之感觉”的张忠谋于是坐上前往彼岸的飞机,并在记忆中写下这样的心情:“旧世界已经破灭,新世界正待建立,自己必须鼓足勇气。”
  在美国,张忠谋的条件也不差。
  他的三叔,已从哈佛拿到电信硕士学位,之后还拿到应用物理博士学位的张思侯先生,已是美国东北大学的教授。张教授自己学理工,却不主张让张忠谋直接学理工,他认为小张同学从小兴趣广泛,应该再让马儿跑一会儿,看看他到底适合做什么?
  一番运作后,张忠谋被送进哈佛大学。当时的美国,以全世界5%的人口创造着全世界40%的GDP,正值最黄金时代。虽然大人们把张忠谋当作只需被安排好的小毛孩处理,连话都不跟他多讲,但他却好像什么都懂一样,并很快被“只要肯努力,你就能出头”的美国精神感染,也很快在哈佛如鱼得水。
哈佛时的张忠谋,皮带系歪了点但整体较为飘洒
  回忆哈佛的经历,张忠谋印象最深的是三件事:
  一是,入学时一个才刚见面聊了几句的美国哥们,热情地要他退掉学校安排的室友与自己合住,但他并没有答应。他说自己不想得罪那位被学校安排,连面都还没见的室友,更对这美国哥们的不含蓄有点受不了,称“他的邀请可谓是相当的唐突”。
  二是,他从小就喜欢的文艺和浪漫,在哈佛得到更好的培养,他在那里耕读西方经典,听歌剧,看戏剧,参加国会大人物和名流大师的演讲与辩论会,全方位地陶醉在西方文明盛宴之中。这让他好生喜欢,也对哈佛格外有爱。
  还有一件事,是游泳考试。哈佛规定大一学生须在学年结束前通过游泳考试。张忠谋说,等他这只旱鸭子好不容易划及格时,游泳班已只剩下一个还没合格的人。“当我对哈佛游泳池做最后一瞥时,只见他手舞足蹈地在水中挣扎。”
  哈佛第一年,张忠谋的成绩位列全年级前10%。此时,国民党彻底溃败,父母也从香港去到美国,并在中国是回不去了的悲观中,根据当时华人在美的就业发展情况再次决议,张忠谋必须转学理工。
  他在哈佛的第一年也成了最后一年。
  张忠谋的父亲张蔚观先生――他44岁到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工商学院就读,并在47岁获得硕士学位。张忠谋说,父母在美国的老年生活是安定的,但父亲一直不能摆脱流亡异国,壮志未酬的忧虑,进而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这个独生子身上。
  学理工,最理想的就是去麻省理工了。
  张忠谋想去,就去了。
  1950年的麻省也正处于黄金时代,拥有众多世界级大师,在机械系学习的张忠谋成绩依然优异,还帮教授打点工,挣点碎银子,但却过得并不快乐。他形容自己对麻省“虽有十分的敬,却只有五分的爱。”
  对搞机械这件事,他也是始终兴趣缺缺。
  不知是不是麻省小心眼,看出了张忠谋只有五分爱的心思,当张忠谋硕士毕业申请读博士时,他连续两次落榜了。当时,他已结婚,一路走来都是顺风顺水,如今却被再一再二的挫败。他被弄蒙圈,整个人都不好了:
  “呆呆地望着没有我名字的榜,自尊心、自信心在倏忽中消灭。十几年的读书生涯嘎然中断,下一步做什么都还没有想到,我何以对父母?对我新婚不久的妻?”
  成为大人物之后,张忠谋曾骄傲但实事求是地,把麻省博士落榜说成自己一生最大的幸运。但在当时,这却让他郁闷、惶恐了好长一段时间,是他人生最大的打击。
  麻省不留张爷,何处可留张爷呢?
  答案是,大致上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到别的学校去读博士,这不难。我可是麻省的硕士,到你们这里读博士是看得起你们。第二,找工作。
  找工作比较难。按照所学,结合实际,他只能进公司上班,或者到学校找个教职。这两个领域,一般的工作,麻省的张硕士看不上;好点的工作,则不一定看得上麻省的张硕士。尤其进公司,当时整个中国人进入大公司的成功先例都是少之又少。
  中国人成功的先例很少,但谁规定我不能做个先锋呢?
  被落榜羞辱的张忠谋,带着雪耻的怒火,把简历一封封地寄给了心目中的大公司,以及万一大公司不成,先将就一下的备胎们。
  后来,张忠谋把这个过程形容得颇具诗意、理性与规划性:“一个阳春的工程师,50年代在美国的中国人,要去闯出自己的新天地。”
  但当时的他却是个相当意气用事,比较不够理性与规划的人。然而吧,牛人之所以成为牛人,很大一个原因是,哪怕意气用事,甚至当时看来做错事,他们也往往歪打正着,狗屎运特好地踩到了更加正确的点上。
  发出简历两个月内,张忠谋获得了4家公司的工作机会。其中两家令他满意,最满意的是鼎鼎大名的福特汽车,专业对口,待遇也好;比较满意的是一个叫“希凡尼亚”的半导体公司,公司不怎么知名,但待遇更高,比福特高出一美金。
  一美金不多,但张忠谋觉得这不是钱的问题,是福特凭什么少给一美金的问题。于是,他自信满满地跟福特讲价:“我恭敬地说,我很想来福特,但另一家公司的月薪比福特高,可不可以请你们考虑提高起薪?”
  结果,那个在面试时跟他谈笑风生的人事专员,态度180度大转弯:我们这儿不讨价还价,你要来就来,不来,拉倒。这一作,让本来已经打定主意去福特,但也死要面子的张忠谋覆水难收了。挂完电话他就决定,别了,小气而无情的福特先生。
  1955年5月,年轻气盛的张先生,一气之下,去了多给他一块美金的“希凡尼亚”,进而一脚踏入半导体产业,并一路走到今天。
  这也让他在后来屡生感叹:“人生的转折点,有时竟是这么的不可预期!短短的一个电话,加上一时冲动的青年感情,就让我和半导体结了一生的缘!”
  进入陌生的半导体,让张忠谋给自己找了麻烦事儿。
  什么都不懂,唯有夜以继日地加快学习。他找到晶体管发明人之一,诺贝尔奖得主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的经典著作――《半导体之电子与洞》来研读。这是他在半导体的第一本教材,他说,这有如读荷马古诗一样的困难,但还是“一字,一句、一段慢慢地读,读了又想,想了又读。”
威廉?肖克利
  读了想,想了读仍不懂的,临时住在一个旅馆的他,就去请教一个几乎夜夜喝酒,但很懂半导体的人。每天吃晚餐时就和他坐在一起,不学他喝酒,学他怎么搞半导体。同时,他还大量学习了行业内最新、最权威的学术成果、论文或动态信息。
  张忠谋的厉害在于学东西飞快,更厉害则在于他非常善于举一反三,一通百通,而且非常主动地去学以致用,并在用中继续学习。
  当时,他的工作是负责锗电晶体产品生产的改良及设计,进入公司不到一个月,他就意脸鲆桓龈牧即城讣际醯男〕杉ú⒈蝗就乒悖蟠筇嵘悸省
  这让他很受鼓励:“学校外面的世界,并非那么充满荆棘。”之后一年左右,张忠谋被提拔为非正式的小主管,手下也有了4个小兵。
  但这4个小兵中的两个,让他又一次意气用事,犯下外人看来不值当,也不应该的错。新来的外行上司因为公司一直烧钱,要他辞退这两个勤奋上进的小兵,他不服,也不能把上司说服,于是果断负气走了人。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又一次负气对了,而且太对了。离开“希凡尼亚”后,带着在半导体产业的小资历,张忠谋加入到另一家公司――德州仪器(下称:德仪)。
  德仪当时只是个小公司,但已是半导体业生猛成长的新势力。在张忠谋进入之前,它已通过发明硅晶体管改写了半导体市场的格局。
  在德仪,张忠谋真正感受到美国科技公司的创新精神及力量:“‘疲倦’简直是听不到的形容词。加班是不成文的规定,而且全都是自愿,也没有什么加班费。‘失败’从不被接受;‘挫折’可被理解,甚至同情。但受挫折者必须振作重来,如再有挫折,再重来,直到成功为止,大家一起赌,一起输,一起赢,一起往前拼。”
  身处此境的张忠谋也立即成了邻居眼里“疯狂的工作者”,一进去就立下一大功。当时,德仪替IBM生产着四个电晶体,其中一颗电晶体在IBM生产的良率10%,但到了德仪,做出来的基本上都成了垃圾。张忠谋点子很正,被安排来搞定这最难的一颗。
  在“每天早上8点上班,直到半夜第三班开始后才回家”的努力下,他让产品良率超过了IBM本身,最高达到惊人的20%,也赢得“27岁人生中最喜悦的一天”,并因此进入大老板的视野,获得人生中第一个正式管理职位:锗开发部门经理。
  后来主导了半导体产业诸多技术革命的张忠谋,到今天依然不是技术专家,他希望也一直在走领导技术,驱动产业变革的角色,这个小经理则是重要的开始。
  担任德州部门经理时获客户嘉奖,与客户及销售人员合影
  张忠谋走上管理岗位时,他的一个同事也在干着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加入德仪不久,张忠谋就认识了这位身材出奇的高,瘦削,而且拥有巨大头颅的老兄,并很快因为同样来自东部,年龄也差不多而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基友。
  他们经常一起喝咖啡,聊天。交谈中,这位老兄告诉张忠谋,自己正计划把好几个电晶体、两极体,加上电阻,组成一个线路放在同一颗硅晶片上。他还跟张忠谋得瑟:公司最大的老大对他这个想法也很赞,并问张忠谋怎么看?
  张忠谋不怎么看,也看不出什么名堂。此时独立做个电晶体都非常困难的他,觉得这位老兄侃侃而谈的,把几个电晶体、两极体,加上电阻,组成一个线路放在同一颗硅晶片的计划,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匪夷所思”,不切实际。
  让他意外的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位老兄却告诉说,他已经把那玩意儿弄得差不多了,而且还饶有兴致地显摆了一番。有点被震到的张忠谋,为这老哥感到高兴,但也替他操心:你那玩意儿就算弄出来,又有什么用呢?离实际应用是那么的遥远。
  但最后,这件事让张忠谋深深地震撼了。当他正式获悉这位老兄已获得了最后的成功时,这件事情已经震撼了整个半导体世界。
  这位老兄就是改变了世界半导体产业的杰克?基比(Jack Kilby)。当他希望张忠谋欣赏自己倒腾的那玩意儿时,他事实上是在让张忠谋见证人类史上的一个重大科技进程:眼睁睁地看着世上第一个集成电路诞生。
  后来,杰克?基比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被认为和他同时搞出了集成电路的另一位大仙诺伊斯,则在此后带着一个叫摩尔的同事,创办了英特尔公司,并很快在电子业掀起一股股惊涛骇浪的革命。
  这件事,让张忠谋深深地领教了前瞻技术的力量,而这些在他当时看来跟自己不太有关的人和事,也都通通在后来,成为了他事业和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
  1961年春天,张忠谋再次赢得好机运。“总经理召见我,夸了我一番,说我有足够潜力角逐未来全公司研发副总裁之职。”走出总经理办公室后,他还得到一个公司从来没有给过别人的机会,支全薪去读博士,公司负担一切学杂费。
  之后,张忠谋通过了半导体业内第一学府斯坦福大学电机系的博士考试。“在麻省理工落第的耻辱终于洗刷,这又是人生中喜悦的一天!”放榜当晚,他和妻子带着2岁的女儿到旧金山中国城大吃了一顿,还打了决定读博士以来半年内的第一次桥牌。
  1964年初,取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并回到德仪的张忠谋,被提升为锗晶体管研发经理,统领将近3000人的队伍,斗志昂扬地朝着心中的殿堂狂奔。
  方才33岁的他,收入已达到美国的中上阶级,拥有哈佛、麻省、斯坦福三大世界著名学府的学习经历,也受到世界最大半导体公司最高领导的信任和赏识,春风拂面中,他觉得自己的未来,如同德州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无限宽广。
  41岁那年,张忠谋登上了新高峰,成为德仪统领3万多员工和全球半导体业务的副总裁,也是这个世界500强企业的第三号人物,以及美国大公司职位最高的华人。
  之后,世界半导体产业迎来了中国人Morris Chang(张忠谋英文名)参战、发起战争,并不断赢得战争的新时代。
  其时,被诺伊斯和摩尔飞速壮大的英特尔,已是德仪半导体业务最强劲的对手。坊间甚至传闻,英特尔已把中国人当政当作击败德仪半导体业务的最佳时机。而刚刚“登基”的张忠谋则是另外的想法:
  他要打掉英特尔的威风!
  内存是英特尔当时最强的业务,并且已经做到世界最大,甚至英特尔已成为内存的象征,许多公司都在其攻势下落荒而逃。
  但张忠谋却决定,就从英特尔的内存开打。
  他不但决定大干内存业务,而且决心夺下英特尔在内存领域的世界第一,打掉它的这个象征。这个目标吓到了德仪的宝宝们,但张忠谋态度坚决地推进。他的看法是,混科技产业的大企业,一旦决定去干一件事,就非得干成世界第一不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掌握主动权并获得理想的利润,否则,就是赔钱去陪第一名耍。
  当时,整个市场以及英特尔的主力产品都是1K,为了夺第一,张忠谋开足马力,痛下血本,直接从4K产品开打。这个大胆决策遭到很强烈的反对,但他以更强的力量勇往直前。结果,4K新品出来不久,就把英特尔打成了手下败将,也打出一个张忠谋地位。
  此后,英特尔在内存市场的辉煌便一去不复返,直到彻底退出,转型成为CPU巨头。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忠谋也算是英特尔的恩人,为逼迫英特尔转型立了功。
  不做第二,只做第一。你出一,我不出一,而是直接跳空高开、一剑封喉,打天牌,这也是张忠谋在科技界打赢关键战争的核心制胜策略。
  在最近几年带领台积电与三星争夺iPhone芯片处理器的残酷战争中,他更是将这一策略应用到极致。
  半导体发展史上,行业技术更迭一直都谨守着上面提到的那个摩尔所创建的摩尔定律──一年半到两年之间,电晶体最小尺度的线宽(half-pitch)缩小至0.7倍(面积缩小至0.49倍,差不多是二分之一),并由国际组织──国际半导体技术蓝图联盟(ITRS)统筹,领着业界一二一,齐步走,90纳米、65纳米、45纳米……数字越走越小,成本越走越低,性能越走越先进。
  但2010年,张忠谋却突然出奇兵,以比摩尔定律更快的节奏把台积电推向巅峰。他不露声色,默默跳过当时应该推出的32纳米,直接推出28纳米技术,去与包括三星在内的32纳米技术竞争,不但赢得iPhone6及后来系列产品芯片处理器的战争,还一举创造了台积电历史上最赚钱、称霸时间最长的新产品。
  据行业权威媒体报道,台积电目前还已凭借再次高开的16纳米技术打败三星,独揽了iPhone7的A10芯片处理器大单。市场预计,该处理器将带动台积电16纳米制程芯片进一步攻城掠地,甚至达到70%的市场份额,进而远远甩掉三星。
  而华商韬略(微信id:hstl8888)今天早晨获得的最新情报则显示:苹果已开始准备iPhone8的A11处理器,而这个以第二代10纳米工艺为核心的艰巨又诱人的任务,依然成了台积电独家饕餮的盛宴。三星方面,则在拿出吃奶的力气,学习张忠谋跳起来、隔代打的策略,全力攻克7纳米技术,意图抢回丢失的领地。
  话再说回来,张忠谋执掌德仪时的半导体市场,群雄四起,硝烟弥漫,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但整个行业却处于混沌状态,犹如任正非所说的迷雾中航行。稍不留神,今天的领先企业,明天就被视线内外的对手拉下马。
  站在最高处的张忠谋,为了保住德仪的绝对优势,不但在技术上持续领先,而且还率先革命掉高科技不能讨价还价的老规矩,主动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打得产业同行们一听德仪又出招了就一脑子们的汗,甚至丢盔弃甲,主动落败。
  张忠谋跟客户签订协议:每当公司开发出新产品,他就以每季降价10%的幅度往下跳水,而且说到做到,亏本也坚持。这一看上去是打击对手的策略,实际上是一箭双雕,让他逼迫德仪以生死时速加快产品和技术迭代,进而持续巩固技术竞争力。
  这一主动降价的价格策略在当时的高科技界,是前无古人的颠覆性大创新,具有超强的杀伤力。在此诱惑下,同行手里的客户纷纷转向德仪,和张忠谋“一起赌,一起赢”。
  他在此间推出的诸多最新半导体制程,也因此迅速席卷全球,不但占有世界50%以上的市场,更成为引领产业向前的标准。
德仪工作的张忠谋
  靠着技术、价格上一轮又一轮的进攻,在执掌德仪半导体业务的将近10年里,世界半导体市场上,只要是张忠谋主打的战争,除了他自己,似乎没有人可以凯旋,包括英特尔、摩托罗拉也不例外。德仪在半导体领域的“世界第一”,也始终被他紧紧握在手里。
  甚至,早在1974,《电子》杂志就将刚刚执掌德仪不久的张忠谋,形容为“掀起全球半导体大战,让竞争对手发抖的人。”
  德仪的威武下,张忠谋肇始的大跨步的技术创新,自杀式的价格战策略,也逐渐成为整个科技业的新打法。因为不降价被张忠谋击败过,并著有《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英特尔总裁格鲁夫,曾是价格战策略的主要与坚定反对者,他曾多次当着张忠谋的面,偏执地表示不接受降价的策略,但最终也都放弃偏执,接受现实,加入了价格战阵营。只不过,那时,已不在德仪的张忠谋和已不做内存的格鲁夫,已是很好的伙伴和朋友。
  1978年,有着辉煌战绩的张忠谋,被加大力度向消费性电子产品转型的德仪安排了新工作:出任德仪消费电子集团总经理。德仪原本希望他在半导体之外再造一个消费电子王国,但这却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而且是,对张忠谋,对公司而言,都是个错误。
  在消费品集团,张忠谋带领团队发明了好莱坞大片《E.T.》衍生产品――ET拼音玩具“SpeakandSpell”。这是全世界第一个用语音单晶片做出来的玩具,这个晶片也被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的旗舰出版物《IEEE Spectrum》评选为“改变世界的25颗晶片”之一,可谓是获得了耀眼的成绩。
  德仪工作的张忠谋到车间考察产品制程
  但已在半导体产业干上瘾的张忠谋,从内心不认同德仪的转型战略,他坚信半导体才更有发展前景,所以这个职务他做得认真,但并不愉快,也缺乏感觉。
  甚至,他还经常身在曹营心在汉,大声疾呼德仪应该加大半导体投资,进而与一门心思要搞消费电子的集团新总裁菲伯格格不入,也逐渐萌生了退意。
  1983年,张忠谋在闷闷不乐中离开了德仪。离职的消息一传出,很多很多的新工作便找了上门。再三考虑后,他选择了前往纽约,出任通用器材的总裁。
  但当时,他已是52岁的人,重复职业经理人的道路对他而言,显然也只是可接受,不愉悦,更不刺激。在他心中,他还需要一个其他意义上的崭新开始。
  不久,这个开始就来了。
  他如何开始的,又如何走到今天?
更正声明:
  长江商业评论7月26日所推送文章《25岁创业,如今资产超2百万亿新台币,这个「东方诺贝尔奖」之父有5点创业经验要分享》,标题出现错误,正确题目应该是《25岁创业,如今资产超2万亿新台币,这个「东方诺贝尔奖」之父有5点创业经验要分享》,在此,向由于我们工作错漏向各位读者带来的误导深表歉意,同时,期待大家继续监督我们的工作,帮助我们不断进步。谢谢!
“长江商业评论”联系方式
  投稿及内容合作|
  广告及商务合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