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先在国内读完研 再进哈佛大学哈佛医学院戒瘾手册难吗?

一下飞机就有亲切感,“我真的有记忆,来过这里。”
留下三个未成年孩子和一对需要长期吃药的古稀老人。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点击上方“蓝色字”可关注我们!
  凌晨3:30起床、6:45查完房、每周100小时高强度训练……亲历哈佛医学院实习后,中国交换生说:我们,真的没有他们努力。
  今年3月、4月我在学校的支持下,参加了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医学生交换实习项目。在波士顿短暂的两个月里,既经历了神经外科这样每周100小时高强度的严酷训练,也亲身参与了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这样全民动员的危机事件,还和美国同行、协和校友、台湾的交换生们建立起合作与友谊。两个月的生活,满满当当,连周末都没有空下,但给我带来无数美好回忆。
  庄严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是美国医学生心中的殿堂。
  最意料之中――我们的时钟和正常人不同!
  由于我在去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神经外科做过见习医师,对美国外科医师工作时间已经有相当的了解,所以刚开始到来的时候,对于每周100小时以上的工作,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在美国,神经外科是外科领域最吸引人的专科,工作的技术性强,挑战最高,成就感大,收入也远高于其他专科,所以每年录取住院医师的时候都是百里挑一,这些人的能力与特点各不相同,但是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就是愿意承担长时间高强度的日常工作。
  去年在UCSD的时候,我们医学生基本上每天3:30AM起床,吃过早饭之后3:45AM出门(搭当地医学生的顺风车),4:00AM之前到达医院,开始Pre-Round,4:30AM早查房之前准备好全病房病人的信息,包括夜间的生命体征,意识状况,入出量和引流,静脉注射的液体和药物,以及基本的电解质情况(多数都是神外ICU护士记录好的,不用自己量,只需要填在早查房表上,查房的时候用英文报出来就可以了)。在波士顿没有能开顺风车搭我的同学,所以必须得搭早晨四点多第一班公交,这样等到MGH的时候住院医都快写完病历了。因为早晨出门早,所以傍晚回家就只能赶紧休息了(刚去的时候加上时差,有两次连晚餐都没吃,外套也没脱就累得睡着了,真是深刻的体验!),工作日一般都会在10点之前准时休息,保证第二天工作的精神状态,外科住院医的生活就是这样,清苦而自律。
  清晨4点在路上的,十有七八都是医生,剩下的就是医学生,即便这样的下雪天也不例外,走在路上能认识很多MGH-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的同事。
  在医院里,上级医师们经常会和我们讲“If you are in the lowest rank of the team, you should be the first to know everything happened.”意思就是作为小大夫,在团队中必须勤快,态度端正,如果你自己对病人发生的状况不了解,而等着上级医师告诉的话,就会难堪一些。当然也有很多同学有志于做其他的相关领域,例如神外的麻醉,他们如果轮转神外的话,第一天可以和神经外科的教育处主任协商,不一定需要参加早查房,省下的时间老师可能会安排做一些文献阅读、文献汇报这样的工作,或者会对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要求高一些。总之一切合理的要求都可以协商,学校鼓励不同人在自己感兴趣的不同方向上做到最好,这样能让更多毕业生成就一番事业,而不是所有人都走一样的路,只有少数人受到较多的关注,得到奖励,实际浪费了许多人力和人才。
  对我而言,最喜欢的方向是神经外科,自然没什么好挑剔的,基本上和住院医师保持相同的时间,所以每天搭波士顿早晨的第一班公交车(我出门的时候地铁还没发第一班车,必须搭汽车),再转两次地铁,才能赶在最早到达医院。这早晨4点多的第一班车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医院的外科大夫或者实习医生,到了麻省总院之后几乎都会下车,而且很多医生路上直接穿着刷手服,所以公车上一片浅蓝,这趟车也被人称为Boston Medical Train,上面可以认识各个科室的医生和实习生,聊起天来也很有意思。
  医生可以说是美国社会中“勤奋”、“博学”、“有社会责任感”等等这些美好词汇的代言人,看一眼美国青年医师所付出的时间,就知道这样的尊敬来之不易。每次早查房时病人们感叹医生来得好早时,我们常笑笑说“We are on a different cycle!”
  外科医生加班加点工作是家常便饭,但是麻省总院将给医生的待遇和福利很好,不论何时下手术,病房都有牛奶、酸奶、面包,来不及吃饭的时候还有肠内营养素――“Ensure”(其实就是国内的安素,非常难喝,但是很有能量和营养)
  最没想到的――外科住院医训练量远大于协和
  在中国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以医院庞大的患者数量而在外人面前略显自豪,于是也形成一些印象,比如说外国医生看病人不多也很悠闲,但这种印象和北美实际是有很大偏差的,尤其是住院医培养阶段。在麻省总院神经外科实习时,每周轮换一个不同的病区,但是每个病区主管病人的都只有高低年资搭配2位住院医师,1位像我这样没有经验的实习大夫,而这样一个小小的团队,居然要负责整个病区25-35个住院病人,这还不包括每天5-10个在留观室的急诊病人(当然在神外ICU每个病人都有自己的护士,也会帮很多忙),要参与病区的所有手术,相当于在协和整个病房的工作量,而这些工作在北京大约是7-8位住院医师加上2-3位实习医师来完成。
  所以虽然协和的病人总数多,但是按照医生人均管病床的数量来说,麻省总院外科住院医师的人均工作量是协和的4倍左右。这里有一部分是成本控制方面的考虑,因为在哈佛医生的劳动力极其昂贵,雇佣10个辅助人员也比1个医生便宜,所以会降低效率的杂活是绝对不会让医生来做的,主要由工资相对低的助理来帮助解决(例如医生写病历和手术记录只需要说,有专门的打字员帮助打字,或者用昂贵的语音识别系统,但再贵也比医生便宜)。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住院医师管理病人经验的积累,人均参与的手术量也大了许多,虽然辛苦,但成长很快。在国内由于医师的待遇,以及医院的辅助团队达不到美国这样富足的程度,所以很难苛求医师付出美国这样的努力和动力,但管人均病人数量不多,住院医参与手术量小,外科的人均锻炼量不足,是我们不愿承认的事实。
  在麻省总院神外,与国内不同的是,主治医师不参与早查房,主要由住院医师负责。两位住院医会一起看全病区的25个病人外加5-10个急诊留观,平均下来每个病人用3分钟时间,有时还需要解答患者自己查《新英格兰医学周刊》产生的问题,30个病人加起来就要查将近2小时。这就是为什么每天早晨5:00AM前就必须开始查房的原因,这样在7:00AM之前查完病人,一边吃早餐一边向主治医师分别汇报他们自己的病人情况和存在疑问的地方,7:30AM一般都要开始第一台手术。主治医师在白天会抽时间去看自己的病人,做一些大的决策,而不用所有人在一起查房,这种设置是非常注重效率的。我们在协和的时候,曾有外科主任提到人力资源方面有极大的浪费,许多年轻人的时间和能力没有被完全发挥和利用起来,也有许多空余的时间和设备,本来可以创造更大的临床、科研价值,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而协和依靠的是富集了华北地区的疑难病例,有利于青年医师经验的积累和成长,所以我们还保留有自己的一些优势和特色,允许医师同时有着相对较好的工作周期,虽然比其他行业辛苦,但和美国比比就很幸福了。
  每天早晨6:45查完房,天刚蒙蒙亮,波士顿这座城市才刚刚苏醒,而医生们已经忙完所有事情准备开始一天的手术了。
  查房之后,我们回到办公室,由住院医师向主治医师汇报病人情况,一起做一些决定,旁边的女士是执业护士,会帮我们落实所有事务性的工作,不需要医生操心。
  白天的手术量很大,有的主治医师一个人甚至要排6-7台手术,这就需要强有力的住院医师,协助完成主要的操作,主治医师在一旁指导和教学。没有这些经验丰富、吃苦耐劳的住院医师,他们不可能完成如此大的手术量。
  值夜班的晚上是完全不能休息的,不仅要管住病房,还得不断收急诊的专科病人,因为麻省总院是转诊的最后一线,不能够向外推病人,所以急重症在这里很多。每天晚上平均收12-15个病人,大多数是急性的脑出血和外伤。
  最五味杂陈的体验――在美国了解协和
  在BWH-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神外手术室里,给我最多触动的,不是世界颅底外科巨头Al-Mefty教授,而是旁边的总住院林宁。
  这次因为机缘巧合在手术室里碰上了华人大夫林宁。他在北京长大,高中到美国读书,在Duke大学本科毕业后,又考进哈佛大学医学院,现在已经是哈佛大学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神经外科总住院医师(Neurosurgery Chief Resident),即将完成历时7年的神外住院医师训练。以前有朋友和我讲过在美国神经外科这个高强度,快节奏的领域,华人医师很少,而林宁医师一定是里面的佼佼者,他的成长是美国梦的典范。
  当我告诉他我是来自PUMC的交换生,他马上开心地说起自己与协和的渊源。原来8年前他在哈佛做医学生的时候,也来到协和交换,轮转了神经外科。那期间他总结了协和神外用神经导航辅助进行垂体手术的特点,以及治疗Mccune Albright综合征的经验,在王任直教授、窦万臣大夫指导下,写成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urgery上,是神外在那时候少有的高水平英文文献,协和神外的老师们至今为止都对这个“孩子”记忆犹新。
  后来在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年会上,我又遇到了做汇报的林宁医师,最后一天晚上我们专门坐下来聊到十一点钟,说起神外住院医师的生涯与成长,感慨良多。其实协和有着在美国难以企及的疑难病例总数量,但是我们并没有像他们那样珍惜到将每一份标本都拿来仔细研究对比,每个病人都好好做一些随访和观察。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在协和轮转一年,其实英文水平也并不差,但很少潜下心去总结资料,做这样的工作,也缺乏类似的意识与动力。我们常常把一些协和的客观条件作为借口,例如工作太忙,工资少,自己更喜欢多看病人,影像和病理资料不好要……等等等等,而一个美国的学生在中国短短一个月时间,利用着和我们同样的条件与环境,却就能有这样的工作,不能不说是我们自己没有能够好好利用起来协和这座百年老院的资源,换句话就是,我们在吃协和的老本而没有为她增光。
  降临在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是为了教会我们一些什么,只要我们不停留于浅表,去思考和探究,那么交流带给我们的思考与转变,可能超过学到的知识本身。有时候就像《围城》里面描述的故事那样,我们都将目光寄于外面的世界和未得到的东西,憧憬那样的生活和工作,却忘记了我们身边其实也有一点都不逊色甚至更好的人与环境,只是我们一直都没有睁开眼睛,没有懂得珍惜,直到出去看过才知道原来轻易拥有的那些东西是多么宝贵,只是来得太容易,甚至没能理解它的分量,这也是我们这些所谓“好学生”的不成熟之处。而看到林宁大夫在协和的工作,我能感到脸上一阵火辣,心中一缕愧疚。
  人在协和的时候,我没能如此深入了解协和这座“宝库”的意义,并幼稚地认为是客观条件限制了我们思考和总结知识、做到最好的能力,而在美国从哈佛学生的经历中了解协和,让我知道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是我们的自信与勇气,在大洋彼岸再更好地了解协和,真是五味杂陈的体验。和林宁医师的交往让我学到很多,他后来也给了我许许多多宝贵的建议,希望我在接下来的神经外科住院医阶段有更多收获,并和他们保持联系。
  最深的感触:我们真的……没有他们努力
  当我和导师王任直教授提起林宁大夫,导师赞不绝口,并要我向这位比我高8届的大师兄好好学习。他的成长,是典型美国神经外科住院医师的成长轨迹――读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医学院,在最好的医院做住院医师,丰富的临床研究经历,在哈佛神经解剖系的教职,当然还有幸福的小家和孩子。但这些背后,有多少辛苦的工作,多少奋斗的日夜,才能够让他在这个代表医学领域皇冠上明珠的神经外科领域站稳脚跟,在这个白人绝对强势的领域成为Chief Resident,并将继续下去。
  没错,在北京的临床任务的确很繁重,但在这里更甚,在ACGME网站上,我们能看到林宁大夫这7年神经外科住院医期间(其中第五年和第六年为科研训练很少做手术),作为一助或者主刀完成的所有手术记录,共约1900台。美国要求一个合格的神外住院医要在7年的培训期间完成1500台以上的手术,才能够顺利毕业,否则将延期,如果希望申请好的次专科训练,例如功能神经外科,一般在1750例以上才会有优势。当我把这些数字拿给我们的总值班包新杰大夫看时,我们都唏嘘不已。
  美国全国联网的住院医师工作量登记系统ACGME resident case log system,记录了每个外科住院医的所有手术情况,是进一步申请Fellowship的重要参考,所有的Case需要上级医生认证,比较客观公平。北京的住院医师只有一个纸质的本子填写类似信息,但是由于缺乏后续培训项目,没有人参考,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流于形式。
  在研究方面,我在后面也列出了林宁大夫最近几年发表的外科手术文献,如此多的数据资料,专业的写作,工作量一定不少。说起这些,我们就不能再把国内临床任务重当做借口了,更多的还是因为我们缺乏类似的意识,俗话说就是“脑袋里还没有这根弦”,环境上也没有他们那样的压力。
  美国神经外科的医生并不一定是智商很高,但看到每天3点半起床工作的他们,才会思考:在同样的条件下,他们为何能有这样的行动力?把临床、科研、教学和自己的生活安排好,才能有最大的收获。想想自己曾经抱怨这儿条件不好,那儿条件不好,在国内当医生辛苦等等,忽然一阵脸红。
  阅读这些文献,我也看出美国典型神经外科大夫所做的科研,和科学界提倡的“转化医学”其实并不是一回事。林大夫的研究,更多还是来源于临床问题,例如“Moyamoya病患者脑室-腹腔引流(V-P Shunt)周围侧枝血管形成的现象”,“关于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形态学数据对破裂概率的影响”,统计分析“造影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患者医疗保险水平与患者神外手术后康复情况的关系”,“肿瘤性脑膜炎患者行V-P shunt及鞘内化疗的收效”,分析统计“美国对破裂或未破裂动脉瘤治疗方法的变迁”,报道“一个小儿患者椎间盘囊肿的表现和进展”,分析“功能性垂体腺瘤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在先蝶鞍上方生长特性的不同”,报道“血栓外渗作为微血管再通的新机制”,“用生物光学进行神经功能的无创监测”等等。
  对美国外科医生而言,他们同样有着做科研和发论文的压力,但是如何选择参与临床医学的研究与进步,或者是基础研究的工作,医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在医院里,绝大多数外科医师,尤其是年轻外科医师,以临床或者手术的进步作为自己研究的方向,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毕业于医学院,专业方向和兴趣都在此,每天都面对很多值得研究的临床难题值;另一方面专攻手术与解剖的进步,并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对他们的临床经验积累有直接帮助;而且更符合临床医师工作时间长,业余可支配时间少的特点。
  这与国内的现状有很大不同,在中国的基础研究领域,已经有大量受国外培训的高水平学者回国工作,可是由于体制不接轨,临床医师很少有机会到国外参与临床工作和研究,造成两个领域发展的不平衡。大家心目中的“医学研究”比国外范围小很多,思路比较窄,主要指的就是“生物技术研究”,但这些研究不是临床医生的特长,距离临床实际也很远,所以国内当前的SCI考核压力使许多基层医院的外科医师对于临床得过且过,手术和病人只要“大致过得去”,就得赶紧去操心基础研究的问题,体现不出“科研促进临床”的初衷。
  如何将中国医生参与研究的动力和精力,合理引导他们在更擅长,更需要他们的领域上,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下一个问题,那些很少人去关注“医学科学研究”以及更广泛的“流行病学研究”,可能是今后中国医学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增长点。
  转载仅供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定及时处理,感谢您的支持!感谢原作者!
  来源:科学网
  『医问医答』由医学科学报社、赛思传媒运营
  ID:qawenda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学科学报》 一份离医生最近的报纸
  订阅热线:010-
  广告合作热线:010-
  联系邮箱:
  医学科学报社官网:
  《医学科学报》电子报:/dz/dznews_photo.aspx?id=209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温居一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哈佛大学医学院研修体会
感谢海军总医院党委的栽培和推荐,以及肿瘤中心全体同仁的支持,经海军司令部批准,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国际应急管理学会医学委员会(TEMC)和哈佛大学医学院举办的第一期肿瘤科主任赴哈佛大学研修项目。
创建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比美国独立建国还要早一个半世纪!迄今为止,从哈佛走出了8位美国总统,3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及一大批活跃于社会各界的精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作出了杰出贡献。哈佛大学医学院建立于1782年,如今是全美历史第三悠久的医学院,其附属医院: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MGH)、布莱根妇女医院、贝斯以色列医学中心(BIDMC)和波士顿儿童医院等一直享誉全美,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就是由MGH的创始人约翰?柯林斯?沃伦在1811创办。哈佛医学院是现代医者心中的圣地。
此次研修是TEMC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合作开展的第一期中国肿瘤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合作项目。研修期间,从5月21日至27日,先后有16位哈佛医学院及其附属BIDMC医院的顶级专家为我们授课, 内容既涉及肿瘤领域当前研究热点和前沿如:“microRNA作为功能性肿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精准医学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研究”、“癌症免疫治疗”和“个体化肿瘤疫苗研究进展”等;也包括管理学方面的报告,如“癌症治疗的安全、质量及价值”、“肿瘤学研究生教育的方向”、“MDT的组织和实施”、“临床试验的运行和管理”、“ASCO肿瘤治疗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既介绍了美国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胰腺癌等肿瘤的临床治疗实践;也涉及了肿瘤外科学新技术、乳腺癌药物预防以及癌症患者血栓的预防和处理等细节内容。学习期间,还聆听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肿瘤基础研究技术领域专家的专题讲座。教授们讲课精彩纷呈,学员们也互动积极踊跃,就当前的研究热点以及自己关心的问题纷纷向教授们举手提问,教授们也耐心细致地给予一一作答。
随后,还实地参观了MGH、波士顿儿童医院和达纳法伯癌症中心(Dana Farber Cancer Center)等医疗和研究机构,深入门诊和病房,与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交流,一路行来,虽“走马观花”,“管中窥豹”,然感触良多!择要述之:(医改在世界各国都是个难题。中美医疗体系的对比,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但水平所限,仅列举事例,不敢做评论)。
1、关于医生多点执业和私人执业:
曾经,我们国内很多医生把“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去编制化”视为改革僵化医疗体制的一剂良方。各路大神纷纷离开体制,私人执业的“医生集团”模式方兴未艾!可我近年两次美国之行,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2012年,我在休斯顿M.D.Anderson癌症中心做访问学者,与一些美国医生交流获悉:年,美国医生大多数是私人开业的,仅有不到20%的医生受雇于医院。到2012年,美国医师协会特别进行了一项针对全职医生(每周工作20小时以上)的基线统计,调查显示超过50%的全职医生直接或间接受雇于医院。而在随着美国奥巴马医改的推进,这次在MGH我们了解到,如今签约受雇于大医疗机构和医院的医生比例已超过60%。
据悉,不管是已经离开去大医院,还是坚守在私立诊所的医生们表现出的强烈愿望,听起来都非常耳熟:回归医疗本身,不要再浪费时间处理保险和医疗纠纷。
2 、公立医院 、非营利医院、私立医院的区别
华山医院的林建华老师,兼任我们学习班的同声传译,他同时又是一位从事中美医疗体制对比研究的资深学者。根据林老师介绍,美国的医疗大致分为:公立医院、非营利性私立医院和盈利性私立医院三种。
美国的公立医院( Public Hospital )是指由各级政府出资设立并所有,接受政府财政拨款的医院。美国公立医院规模很大,每座城市都有几家,他们基本没有什么赢利,完全是作为公益目的,为美国公民看病。公立医院是非营利性、免税的,只按服务水平收费,收入用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公立医院的医生收入不是很高,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国家的拨款。
私立非营利性医院也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所有人是非政府机构。私立非营利性医院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后,如果病人享受政府医疗保险或医疗救助,院方会向政府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收取其应该支付的那部分费用。除此之外,私立非营利性医院一般不会得到政府的财政拨款。
盈利性私立医院,这些医院收费较高,但水平一般相当高超,以专科医院为多。其与非营利私立医院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医疗收入全部用于医院的运营和发展;而后者则存在盈利分红。
在美国同样有付不起医疗费的人,这种欠费除了政府补贴一部分以外,许多还是要医院承担的。我们国内这部分欠费常常要医生来承担一部分,而他们则通常依靠慈善捐款来解决。每年医院获得的捐款数额巨大,除了一部分用于低收入或者流浪者的医疗救治外,大部分用于医学研究。越是知名的医院,获得捐款的能力越强。捐款者可以在医院的募捐人士墙上留名,也可以用捐款者的名字为大楼、实验室、教室甚至是餐厅命名。我们国内应该学习他们的这种做法,为有能力捐款的人士创造适宜捐款的条件,以弥补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
3、医联体 networks与分级诊疗
中国的医改正在进入深水区,深度医改势在必行!我们军队医院也正面临改制的历史关头。而健全分级诊疗是医改的核心工作之一。日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健全分级诊疗”的建议。美国是分级诊疗经验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 如前所述,近年来,美国正在试行大型医学中心与社区合作建立医联体。医联体包括两种主要的模式。哈佛大学贝斯以色列医院通过和社区内的医生和医院合作建立联盟,把管理、临床、科研、教学和医生的培训进行全面的整合,提高社区内医生的医疗水平,达到双赢的目的。耶鲁大学附属纽黑文医院则利用和社区内医生共同投资的模式进行合作,将大型学术中心优质的资源引进到社区内。患者需要进行住院或者转诊的时候,则可顺利的转诊到耶鲁纽黑文医院。利用这种方式,可以让大型医学中心的服务深入到社区中。
这次研修课程中,哈佛医学院肿瘤外科MPH主任,Jennifer Tseng ,MD.介绍了她们的肝胆胰外科多学科团队在Massachusetts州(乃至美国)构建的networks,及其在医疗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让我们获益匪浅!
4、医院需要科研和论文吗?
交流中,有人询问BIDMC癌症中心临床主任Manuel Cannistra教授,在哈佛,医生愿意搞科研吗?你们把发表论文作为晋级的必需条件吗?
教授很诧异地说:恰恰相反,在MGH和BIDMC,我们可能更多的劝那些忙于研究的PI多看看病人。医生当然要做科研,因为病人在我们手里,只有我们能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和标本,我们有去发现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社会责任。他强调,做科研不仅是个人兴趣同时也是每个工作者能否在哈佛医学院立足的根本,这里实行优胜劣汰的机制,想要留在哈佛就必须不断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和经费,不然自己就要非常知趣地走人。因此,BIDMC目前1400名研究人员却进行着1500项临床研究,300项动物研究,总计达2.5亿美元的研究经费。
5、“员工幸福”和“病人满意”相辅相成
招聘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并让他们快乐地工作,给病人提供最好的服务并让他们满意,这两点是麻省总医院成功之路。只有医院让员工很满意,有良好的声誉,才能将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吸引而至。有了优秀的人才,医院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才会提升,才能做到让病人满意,所以“员工幸福”和“病人满意”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
真正的“以病人为中心”,绝不可能通过“牺牲医护人员健康、尊严、甚至生命”来实现!
6、try my best to make patients better!
这句话是在布莱根妇女医院的走廊里看到的,一下子触动了思绪,想起国内的医患矛盾……面对误解、不信任甚至攻击行为,我们有伤心、失望甚至愤怒!可一旦面对需要帮助的患者,我们会迅速摒除一切不良情绪,用专业的服务来消弭伤痕、温暖心灵。
竭尽所能为患者解除病痛~~try my best to make patients better
不避险难、不言放弃、
不忘初心、不违誓言
这是我们医者的信念和情怀!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经过短暂而又充实的哈佛研修,学习到了美国肿瘤界同仁严谨的学风;创新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先进的管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肿瘤界正在迅速赶上,在某些领域如NSCLC精准治疗的临床实践;肝癌的综合治疗……等,甚至有更多的临床经验和研究积累。研修期间,有幸和国内肿瘤界的大家、前辈、同道学习、交流:鼓楼医院刘宝瑞副院长的眼光、境界和大家风范;301医院胡毅主任的谦和、敦厚和管理经验;华山医院梁晓华主任 关于华山医院JCI十年经验体会;上海儿童医院蒋慧主任、河北四院薛晓英主任等在儿童肿瘤诊疗方面的关爱和付出、困难和坚持;还有江苏省肿瘤医院何侠主任、苏北人民医院徐兴祥主任关于学科与团队建设的洞见……(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列举)让我享受到了一份比哈佛课程更丰盛的美食飨宴!
离别难免,但在为肿瘤患者解除病痛的征程上,哈佛一期同学,一定会常相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19:44
温居一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温居一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温居一大夫提问
温居一的咨询范围:
脑瘤及头颈部肿瘤的精确放疗、靶向治疗和综合治疗;
儿童肿瘤的放射治疗;
胸部肿瘤多学科联合会诊(MDT)组织;
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放化疗损伤细胞保护
温居一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放射治疗科好评科室
放射治疗科分类问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哈佛医学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