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教育形式是

80后刘伟:以“私塾情操教育”形式传承中国古代文化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的人说到儒汉文化,提到私塾,以为就是简单的读读《百家姓》,背背《三字经》,其实真正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刘伟说,他成立儒汉堂的终极目的就是想以“私塾情操教育”的形式来传承并发扬中国古代文化艺术。
原标题:以&私塾情操教育&的形式传承并发扬中国古代文化艺术 刘伟:80后的儒汉文化传播者对全区留守儿童、困难儿童免费授课
导读:&有的人说到儒汉文化,提到私塾,以为就是简单的读读《百家姓》,背背《三字经》,其实真正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刘伟说,他成立儒汉堂的终极目的就是想以&私塾情操教育&的形式来传承并发扬中国古代文化艺术。
提及私塾、儒汉文化,在一般人眼里,那该是饱学长者所为之事。但是,在双桥社区却有一位80后的年轻小伙刘伟,研究、传播儒汉文化已有六年时间。他不仅创办了儒汉堂私塾文化艺术中心传播儒汉文化,还将儒汉文化与公益事业结合起来,受到了周边居民的一致好评。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他的儒汉堂私塾文化艺术中心看到,虽然地方不大,但室内整齐摆放着一几、两橱、一琴案。四面墙壁上悬挂着舒朗的字画,古朴典雅。
&有的人说到儒汉文化,提到私塾,以为就是简单的读读《百家姓》,背背《三字经》,其实真正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刘伟说,他成立儒汉堂的终极目的就是想以&私塾情操教育&的形式来传承并发扬中国古代文化艺术。2009年5月份,儒汉堂艺术中心正式挂牌成立,2012年9月,儒汉堂成为了双桥社区众多社会组织中的一员,&我想在公益事业中发挥儒汉文化对社会正面积极的影响。&
从那以后,刘伟的儒汉堂私塾文化艺术中心免费对全区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经济困难家庭青少年、帮教重点青少年群体以及其他弱势青少年开放,教他们学习各项传统文化艺术,如古琴、茶艺、香道、汉礼、汉服文化、围棋、书画等。此后,在社区的帮助下,
刘伟又组织了端午节包粽子、参加大运河申遗、中秋祭月等大型公益活动。儒汉堂逐渐被社区居民接受和关注,也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包括2011年度&全市优秀社团&、2012年&全省百强千优基层团组织&、2013年&青年志愿服务爱心大使&以及2014年省青少年公益创投项目一等奖。
经过六年的运作,如今,儒汉堂已有100多名志愿者学员,学员们可以通过公益活动做为平台,求知、展示才艺。刘伟说,儒汉堂宣扬的文化,不是复古,而是传承与发扬,以实用的传统来熏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熊菲]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概述/中国古代教育
&&&&& 中国的古代教育从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广义上的教育手段来传承和扩播的。所以,教育是人的首要手段。&&&&&&& 教育的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教育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的历史范畴。广义地说,凡是有目地增进人的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但是,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指对年轻一代进行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服务的人才。&&&&&& &教育的首先,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历史范畴。教育出现于人类社会之初,起源于社会劳动,为适应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经验的需要而产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将与人类社会长期并存,永无消亡之日。第二,教育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的反映,受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同社会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同时,它又反过来给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以影响和作用。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长河中,它首先是生产斗争的工具,在阶级社会中同时又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的工具。所以,教育除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之外,还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第三,教育还受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作为教育的对象人来说,有其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在教育中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在同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遗传和环境而言的。因此,不能超越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性而去孤立地谈教育的作用,遗传,环境跟教育的关系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辩证的统一。教育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在教育中,要重视启发性,要注意调动儿童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使教育的作用与儿童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教育按场所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 根据形式,内容,时间,对象和主管等不同,教育还可以分为普通教育,专业教育,业余教育,华侨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以及国立教育,集体教育和私立教育等。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以上统称为古代教育)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 中国古代教育,下限断到清末1904年清廷公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近代中国教育的转型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先由外国教会,后为洋务派,再经改良派。直到1902年清廷才公布学部大臣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称为“”,未予实施。1902年清廷才公布学部大臣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称为“壬寅学制”,未予实施。1903年清廷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等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次年(1904)公布推行,为转型的标志。
中国古代的官学教育/中国古代教育
&&&&& 中国古代官学教育是指中央朝廷以按地方行政区划的地方官府所直接创办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学校教育体系。前者称中央学教育,后者称地方官学教育。&&&&&&&& 中央官学教育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是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虽有西周“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中央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学盛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南宋以后官学逐渐走下坡路。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末,中国古代官学完全被西方的学堂和学校教育所取代。中央官学教育可分为下列几在类型: 1.& & & & 最高学府——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无前124)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名,至成帝时增至3000人,质帝时太学生增至3万余人。规模之宏大,世界罕见。隋文帝设国子寺,炀帝时改名国子监,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 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崇玄学等,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3.& & & & 贵族学校东汉的四姓小候学,唐朝的弘文馆,宋代的宗学、诸王宫学及内小学,明代的宗学,清代的旗学、宗学等等,都属族子弟为教育对象的贵族学校。4.& & & & 短期学校在封建社会中央官学系统中,有少数学校,既不是高等学府,又不属于专科学校,更不是贵族学校,而是君王或执政大臣暂时开设时间短促无制度系统的学校,故称为短期学校。如宋代的外学(又名辟雍)、广文馆、四门学等都属这类短期学校。另外宋朝中央政府在京都设立的普通国立小学,也属于中央官学的范围之内。&&&&&&& 地方官学&&中国古代的地方官学自西汉景帝时文翁在蜀郡设学宫开始。汉武帝对文翁设学宫甚为赞许,并诏令天下郡国皆设学宫。从此以后,有些郡开设学宫,至汉平帝元年()始建立了地方学制度。按制度规定,郡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学校名称由此而来。东汉出现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官学,“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唐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其前期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地方官学繁盛。自天宝安史之乱后,即告衰废。地方官学除由长史管辖的“儒学”外,还有直属太医署的“医学”,直辖中央礼部下的祠部的府州“崇玄学”府州县学的学生一般系下级官吏及庶民子弟,所以内容虽以《九经》(三礼三传易书诗)为主,但要求较低,只要达到通一经或“未通经,精神聪悟,有文词史学者”,即可毕业,长入中央官学之四门学。宋辽金时期,除辽金亦设有地方学校之外宋代地方官学在学校经管方面有如下特点:首先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官员,各路置,掌管路州县学政;第二,实行三舍制度(上舍、内舍、外舍);第三,划拨学田,保障经费;第四,教学内容以“经术衍义训导诸生,掌其课式之事,而纠正不为规者,”与汉唐以来的地方儒学别无二致。元代地方官学制度比较完备,在各路府州县内,均有相应学校,但是事实上有名无实,并未普遍设立。明代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既在全国诸府州县设立府州县学,又在边防区卫学,乡村设立社学。最盛时期,全国共计有学校1700余所。清代基本上沿习明代学校的规模。&&&&& 中国古代的私学教育&&&&&&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私学是与官学相对而存在的,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私学的产生教育主生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丘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春秋战国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转变时期。教育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变更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私学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由于士这一阶层中的人为谁服务就代表那个阶级的利益 ,且他们 的学说会传承体系也各不相同,所以产生了各种学派林立与诸子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默家、道家和法家四大学派。在学术上各家互有长短,相反相成。春秋孔丘在曲阜杏坛讲学,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稷下之学等到,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创立儒家学派的孔丘虽在政治上持守旧态度,但在整理文化遗产和创办私学方面却是功垂千秋的。孔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门生,培养了大批掌握文化知识的人才。孔丘为代表的儒家重视教育,以六经为教科书;诗——文学课,书——政治课,易——数学课,礼——道德伦理课,乐——音乐艺术美学课,春秋——历史课。 孔子不愿讲怪力神乱很少谈宗教内容。以孔丘为首的儒家私家学不重视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研究和传授,实为儒家教育不足之处,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长期的消极影响。孔丘教学态度认真,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卷”,并创造了一套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如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诱导,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等等。所以,从办私学教育时间之长久,从事私学活动精力之集中、私学教育经验之丰富、对后世影响之深远来说,是其他任何学派的私学所不及的。与他同时还有黑家,代表农业手工业者的利益,注重科学技术教育。黑儒并称,成为春秋时代的显学。&&&&&& 中国私学的发展秦代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令”,否定教育的作用,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实为秦二世而速亡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今文经学为官学,但是并不禁止私学。于是古文经学面为由私人传授的私学,到东汉末年已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如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的私学学生多达千人以上。汉代尤其重视师传家法,皆由孔丘以来的私学培养而成。古文经学讲究名物训诂,注重考证,后世名之为“汉学”。在组织形式上可分为“蒙学和精舍”(精庐)两种。前者是小学程度的书馆、学馆,属启蒙教育;后者为专攻经学的经馆精舍、精庐等,属提高教育。时期,官学衰颓,私学却呈现繁荣局面,名儒聚徒讲学仍占重要地位,学生人数上百人或计千人屡见不鲜。这个时期的私学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儒学,还包括玄学、佛学,道教、以及科学技术等。梁代周兴嗣编辑了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千字文》颜推之的《颜氏家训》成为家庭教育的代表作。《五经》、《论语》、《千字文》等教材还传入日本。唐代私学遍布城乡,制度不一,程度悬殊,既有名士大儒,如颜师古、孔颖达在任官之前,均是私学教师,“以教授为业”、“以教授为务”,一代名儒刘焯、国子学博士尹知章,不仕尹知章,不仕归田后均在家乡教授生徒;另一方面也有村野启蒙识字的私立小学。&&&&&&&& 中国私学的进一步发展唐代以后,宋元明清私学教育,一方面是书院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私学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启蒙教材宋代有《百家姓》、《三字经》,以及以后编的《千家诗》、《杂字》等到。明清朝代,学熟有坐馆或教馆、家塾(或私塾)义学(或义塾)等三种形式。清代一钧()撰〈教童子法〉是一部专门论述启蒙教育著作,对蒙学教授方法作全面论述,并对蒙学的一般原理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中国古代的书院& && & 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办学形式,管理制度、教授方法,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
书院的发展简史/中国古代教育
&&&唐开元年间设立的丽和集贤殿书院虽是宫廷图书馆而不是一种教育机构,但它却是“书院”名称之始。继此之后,唐代出现的一些私人创办的书院,只是士要夫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其中有几所如书院、梧桐书院、松竹书院、东佳书院等,已有讲学活动的记载,标志着以收院命名的教育机构的初步形成。唐五代的书院跟后来出现的书院往往有直接联系。所以,可以说唐代是中国书院的萌芽时期。&&两宋中国书院蓬勃发展起来,共有书院397所,几乎达到了能够补充或代替官学的地步,足以使官学黯然失色。北宋书院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出现了一批私人创办的全国著名的书院。由于书院教育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资助,因而起到了代替和补充官学的重要作用。北宋书院达数十所之多,遍布全国各地,其中著名的有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睢阳书院。还有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回雁峰下)茅山书院(江苏省常州市三)、华林书院(江西奉新县华林山上)等。南宋书院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基重要标志是书院与理学的结合,书院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私学终于成熟和完善起来。到理宗时新建的书院达100多所,占南宋全部书院的2/3以上。理宗本人颁书赐额的达20所之多。书院制度成熟和完善表现为:自由讲学、学术研究、问难论辩等书院制度也完全形成;尤其重要的是,明确提出书院独特教育宗旨自觉地把书院与官学区别开来,反对书院成为科学的附庸,使书院成为培养能传道济民的有用人才的场所。但是,由于官方对书院的支持,也带来了一些官学化影响。元代是书院建设的繁荣时期,共有书院227所,历来就有“书院之设,莫盛于元”之说。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元朝政府对书院采取奖励政策;二是书院作为一种私学组织。仍然依赖于民间力量,元统一后很多儒家不愿到朝廷任官职而退居山林,建立收院,自由讲学,使私办书院增多。为了达到控制书院的目的,元朝政府采取委派山长或给山长授予官衔的方式,以掌握书院的领导权,书院的教授、学正、直学等职务的任命、提升也都由政府批准。不仅控制书院教师,也控制书院的学生凡在书院疑业的学生,需经地方官吏荐举,经监察机关考核。元代上述政策,不仅使得大量官办书院成为官学体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亦使得大量私办书院朝着官学化方向转化。&&明代虽然重视文化教育,但却将重点放在发展完善各级官学上。明初书院处于沉寂状态。但是在官学成为科举附庸而“士风日陋”时一批为解救时弊的士大夫便纷纷创办、,利用书院培养人才。所以在明成化年间以后,不仅那些具有久远讲学传统的著名书院(如白鹿洞、岳麓、武夷、石鼓)等相继复兴,还创办了许多新的书院。明代书院的真正振兴是在正德年间王学思潮兴起后,不仅建立了大批书院,更重要的是他们恢复了书院自由讲学的精神,使书院成为最重要的学术基地。自由讲学的风气盛行不衰,这必然会遭到专制统治者的反对,到了明朝中后期,统治者越来越感到要加强思想控制,于是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四次禁毁书院的事件(即明世宗嘉靖十六年正式下令禁毁各地书院;嘉靖十七年“申毁天下书院”;万历七年张居正执政时下令禁毁书院;天启五年下令禁毁东林书院,并波及其他书院,反反映了自由讲学与封建专制主义的矛盾和冲突。但明代书院数量仍远远超过宋、元现两朝,共有书院1239所。且以嘉靖万历年间为最多。从空间上看,明代书院遍及19个省,但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尤其以江西、福建、浙江、湖南为多。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尤其是学术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满族入关后,清朝统治者虽然采取崇儒重教的政策,但是对书院则持严厉的抑制态度,阻碍了书院的发展。康熙雍正心后,书院又逐步恢复起来,其中不仅包括民间私人创建的,还包括许多地方官的崇教之举。康熙提倡程朱理学,并御书“学达性天”匾额给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赐额“学道”匾额给苏州紫阳书院。康熙此举在客观上起到了支持书院的作用。雍正改限制的消极防范的政策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发上谕肯定书院的社会作用,并在经济上提供了保障,对清代书院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乾隆不仅经济上资助书院建设,尤其重视师长的任命、奖励、提升和书院学生的录取考核。雍正、乾隆的政策给清代书院带来了两大特征:第一,书院建设规模发展到历史上的高峰,书院教育得到全面普及;第二,书院官学化问题更为严重和突出。清代的书院数目超过了以前任何朝代,有1900所,并且完全流为科举和附庸。&&清代末年书院改制。书院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它必然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而衰落。因此书院改制不是个人的愿望,而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二)书院是中国封建制度化的私学& &从唐中叶至清末,书院历经一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管理制度、教学方法。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完善。书院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和学术史上的灿烂明珠。& &书院的职事和组织系统由山长(或称院长、洞主、教授,是书院教学管理的主持人)、堂长(或书院主持人山长的别称,或在山长下协助山长管理和教学工作,或从生徒中选任责督课堂记录搜集诸生疑难问题)、学长(或相当于某门学科的教职,或主管书院教务行政的负责人,或书院主要管理学生学业和行止等的生徒首领)、会长(从诸生中选出学行老成成绩优异者充任,负责协助山长评阅考课试卷)、斋长(由山长在诸生优异者中选出,协助山长从事教学、行政、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讲书(主要负责书院经书讲解)、经长(由山长从生徒中精选取熟悉经籍者担任,负责为生徒解析疑文)、监院(一种地位次于山长的书院职事,主要职责是负责书院的行政、财务,以及稽察学生品行等工作)、首先(一种管理书院的职事)掌祠(书院内掌祭祀活动的职事)、掌书(书院内管理图书的职事,负责图书的保管和借阅)以及书办(掌管书院各种卷宗、档案的职事)等组成。&&书院三大功能是讲学、藏书、祭祀。书院有分科制度、分斋教学制度、课程规定、考课制度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书院藏书来源于皇帝赐书、私人捐赠、书院购置、书院自己刊刻书籍,藏收特色为主要与教学和学术研究有关,并制定一整套收藏、借阅制度;书院定期祭祀先圣孔子、与本书院有关的先儒贤以及主宰功名的文昌帝和奎星等。(二)& & & & 中国古代书院的教学研究和学风特色第一,& & & & 教学特色:自由讲学,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相结合,注重自学、问难论疑以及读书指导;第二,& & & & 书院的学术研究形式:著述,学术讨论,建立学派;第三,& & & & 书院的学风特色:强调德育目标,反对为科举而学;提倡学术创见,反对死守章句陈说;开门办学,兼收各家之长;尊师爱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书院是中国传统私学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封建制度化的私学。& ,位于湖南长沙,为之冠,始建于开宝九年,宋真宗曾赠书“岳麓书院”额,名声大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张木式在书院主讲期间学生达千人,时有“”之称。清光绪29年(1903)改为高等学堂,1925年改湖南大学,故有千年学府之之誉。&
中国古代教育四大特色/中国古代教育
&&&纵观中国古代教育,在如下四大特色: 第一,& & & & 具有完整的系统严密的结构和系统的理论;第二,& & & & 充分体现和发挥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而不甚重视或较难体现和发挥生产、经济功能;第三,& & & & 古代教育制度具有超稳定性的结构,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化教育制度也有变革,但多属于完善和局部调整,很难发生整体上的变化;第四,& & & &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将严格的等级性和广泛的庶民性有机统一起来,既保证了统治集团的绝对特权,又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 & 总之,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不可简单地判定优劣得失,而应细致地具体分析,从优中含劣、劣中含优,或得中有失、失必有得的辩证关系中去寻找对后人的启迪、借鉴价值。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6次
参与编辑人数: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13:36
贡献光荣榜> 问题详情
古代学校主要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现在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古代学校主要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现在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网友回答(共2条)
匿名网友&&&&lv1&&&&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古代教育啊
匿名网友&&&&lv1&&&&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官学与私学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23.新课程倡导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教学重结论更重__,关注学科更关注__。224.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__课程和__课程。325 _________是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的“母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426.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通过__作出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从而保证一个国家学制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
我有更好的答案
相关考试课程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享三项特权
享三项特权
享三项特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    中国是诗书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国际上将中国人孔子的生日定为教师节,这就是对这种传统的认可。关于中国古代的教育,也许您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中国古代学校里的那些事,您知道多少呢?
最初的学校
    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以前的夏朝,中国有了学校。最初的学校是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贵族的子弟们在学校中学习文字、礼仪等一些做贵族所必需的知识。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将教学推广到民间。渐渐,私学兴起,最终形成了诸子百家这样的局面。这既是思想的繁荣,也是教育的繁荣。可以说,中国学校的历史有一个十分辉煌的开篇。
不同的学校
    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两条腿走路的,即官学与私学。两个系统又拥有不同的学校。官学以太学和国子监为代表,它主要面对贵族与官员的子弟,是国家高等学府。私学的传统则主要以私塾和书院的形式得以存续,它们继续将知识带给有志于学的平民子弟,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为中国文化的普及做了重要的贡献。这些学校延续了数千年,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直到被一种全新的教育所取代。
求学的道路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也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读书求学的重视。古人的求学之路要怎样去走呢,他们从几岁开始上学?在学校要读几年书?读什么教材?学什么科目,用什么教材?要不要考试,怎么考法?有没有留级、劝退?需不需要面临毕业找工作的问题?古代中国人的漫漫求学路中,有很多有趣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option value="http://archive.:8080/archive/searchc.jsp?year=
<option value="http://archive.:8080/archive/searchc.jsp?year=
<option value="http://archive.:8080/archive/searchc.jsp?year=
<option value="http://archive.:8080/archive/searchc.jsp?year=
<option value="http://archive.:8080/archive/searchc.jsp?year=
<option value="http://archive.:8080/archive/searchc.jsp?year=
<option value="http://archive.:8080/archive/searchc.jsp?year=
<option value=".cn:8080/archive/searchc.jsp?year=
| 法律顾问: |
| 对外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艺术形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