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岁病魔脑瘤夺走生命了生命诗词

临澧县档案局
《临澧风情》之人物传奇
9:22:54更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档案局 阅读:
&&&&&&&&&&&&&&&&&&&&&&&&&&&&&&&&&&&&&&&&&&&&&&&&&&&&&&&&
&&& 宋玉,又名子渊,湖北宜城人(也有称归州人的)。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生于公元前二九O年,殁于公元前二二三年,是继屈原之后的浪漫主义楚辞大家。据《安福县志?外纪?流寓》记载:“周宋玉,归州人,屈原弟子,悯其师忠而放逐,作《九辩》五首,以述其志,又怜师命将落,作《招魂》以复其精神,延其寿命。与景差、唐勒并称。客仕楚为大夫。尝居于邑,有城与庙,及看花山,放舟湖诸迹,后殁葬邑之浴溪河南岸。”
&&& 众所周知,自《诗经》以后,中国的诗歌独盛于楚。在楚族强盛、楚辞兴起的氛围中,大诗人屈原应运而生,写下了光芒四射的《离骚》、《天问》、《九章》等巨著。屈原又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失败的政治家,他与楚王同族,与楚政权休戚相关、生死与共。当他遭谗被贬,政治理想彻底破灭之后,等待他的则必然是怀沙沉江、以身殉国的命运。
&&& 而宋玉只是楚国归州乡下的一介贫士,他儒雅风流,长于词赋,远走京邑,在友人推荐下,好不容易才谋得一个小小的文学侍从位置,以图抒展自己的抱负,想不到遭人嫉妒,不久失职,并被放逐到他的赐地云梦之田,从此便落魄终生。
&&& 宋玉被贬到云梦之田(今临澧一带)时,才30岁左右,因飘泊异乡,生活异常艰辛。但他意志坚定,性洁志廉,写诗述怀,在看花山上写下了长篇抒情诗《九辩》抒发自己“失职而志不平”和“无衣裘以御冬兮”的志向和身世。
&&& &&&&&&&&&&&&&&&&&&&&&&&&&&&&&&&&&&&&&&&&&&&&&&&&&&&&&&&&&&&&&&&&&&&&&&&&&
&&&&&&&&&&&&&&&&&&&&&
&&& 故里简介
一、九辩书院鸡声宏
??!61212???
二、看花山上要看书
三、玉不见点误宋王
四、放舟湖里酒飘香
五、浴溪河里三条龙
六、武陵隐士有约定
&&& 18863201960529)19211960201342
林伯渠生平经历 &
&&& 190511
&&& 190719135
&&& 1926320
&&& 1927715
&&& 19481212
&&& 1949921306320
&&& 195495~6
&&& 1956919571959
林伯渠的衣物
&&& 19597713
&&& 196052974
《林伯渠同志诗选》
&&& 1958627
100801458574
&&& 19021903190419058190619071911
&&& 护法战争
&&& 19131916191791310171120191831919
&&& 192111015192261619231219241619255718
&&& 192632072092019272326
&&& 81103193319341010
&&& 19372247279619384121019401019422
&&& 19442171119451948122619493268930
&&& 1937913
&&& 194419451945613150619
&&& 1942151040
&&& 林伯渠致肖劲光要求释放张明儒等人的公函
&&&&&&&&&&&&&&&&&&&&&&&&&&&&&&&&&&&&&&&
&&&&&&&&&&&&&&&&&&&&&&&&&&&&&&&&&&&&&&&
&&& 19401942819451947
&&& 《解放日报》刊登中共中央为林伯渠贺寿祝词
&&& 194560328&
&&& 19541956196052974
&&& 190511
&&& 1926320
&&& 1927715
&&& 194830
&&& 194992130
&&& 19491013
&&& 19571959
&&& 196052974
&&& 195491955
&&& 1945328
魂归故里&& &
&&& 20133317
&&& 67---100120
4429531913191720071913191619171913819149191611917119172191771917819179
修梅镇的由来
188031()1921(1941)
凉水井的传说
古柏树下话苍桑
诗礼传家中堂联
林老故居抱柱联来历
18863201960529)
1905819135
&&&&&&&&&&&&&&
&&&&&&&&&&&&&&&&&&&&&&&&&&&&&&&&&&&
&&&&&&&&&&&&&&&&&&&&&&&&&&&&&&&&&&&&&&&&&&&&&
林氏兄弟& 革命先锋
在近代中国史上,林修梅、林伯渠无疑是中华民族的骄子。孙中山先生曾说:林氏兄弟一文一武,将来必大有作为。兄弟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如今,林氏兄弟虽然离我们渐去渐远,但是,他们的精神日月可鉴,他们的事迹耳熟能详,他们已凝铸成一座座历史丰碑,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林修梅――文韬武略大将军
&&& 林修梅,原名祖,字修梅,号浴凡,1880年3月1日出生于临澧县修梅乡林家大屋场,是林伯渠的堂兄。他13岁入湖南武备学堂,1906年考取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公费留学。在校期间,受孙中山先生影响,加入中国同盟会。士官学校毕业后,与同学同盟会会员程潜一道,回国在四川清军中进行革命活动,曾随军进驻西藏。驻藏期间,西藏问题逐渐严重,英国侵略者多方笼络达赖喇嘛十三世,竭力挑拨西藏与政府的关系,为此,林修梅著有《西藏游记》、《治藏策》。
武昌起义爆发后,林修梅返湘起义,在都督府参谋部任职,程潜在《林修梅先生行状》中说:“政府初创,当时的军事计划及军制,多出其手”,在辛亥革命中,他立下汗马功劳。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了反袁“二次革命”,林修梅“身前当敌”。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点名通缉林修梅,林公遂逃往日本东京,入政法学校学习。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林修梅和湘西同乡会的会友集体加入,并成立湘支部,林修梅任湘支部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在日期间,泽有《欧洲财政经济》等书。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西南各省发动讨袁。第二年,林修梅与程潜等从日本回国,入湘西,召开48县人民讨袁大会,宣布湖南独立。大会推举程潜为湖南护国军总司令,林修梅为参谋长,率军攻打长沙,取得胜利。谭延]督湘期间,任命林修梅为湘军第二旅旅长,驻军衡阳。在衡阳,他开展艰苦卓越的工作,为护法战争打下良好基础。
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林修梅与零陵镇守使刘建藩于9月率领湘南24县人民响应护法,宣布独立。孙中山遂派林伯渠、程潜到湘南相助。在护法战争中,林修梅身先士卒,历经数十次恶战,几次受伤不下火线,创造出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他英勇善战,使各路军阀闻之丧胆。
&&& 1920年春,林修梅因患肺炎到广州就医,历时三个月,与林伯渠等朝夕相聚,研讨十月革命后进步潮流及社会主义学说。林氏兄弟留学日本时,与李大钊同为反袁组织神州学会会员,林伯渠与李大钊情同兄弟。这时李大钊已是共产主义者,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与林伯渠常有书信往来,探讨社会主义问题,这对林氏兄弟的思想影响很大。这年六月,林修梅病愈,重返湘南前线,随后义奉孙中山之命赴湘西,组建湘军靖困军出任靖国军总司令。贺龙为靖国军第二团团长。
&&& 林修梅率领靖国军恶战数月,于年底奉命调往广州军政府任顾问。次年夏,晋升为陆军中将,出任孙中山大总统府代理参军长。这期间,陈独秀在《青年报》上发表《欢迎新军人》一文,鼓励广东军人效法中国古代军队屯田制度和苏俄红军,从事生产、改造军队素质。林修梅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思考军队改造问题,立意帮助孙中山创立新军,拟定出《战时财政计划草案》、《农工军组织大纲草案》十三条。先后发表《精神讲话》、《社会主义与军队》、《社会主义的我见》等著作,在全国军界和文化界,引起很大震动。
林修梅不仅武功卓著,其文学成就也卓尔不凡。他上马杀敌,下马赋诗,堪称奇才。除了上述著作,还横槊赋就大量意境高妙、蕴蓄丰富、爱憎鲜明的诗词。
林修梅曾打算派其弟林伯渠赴苏俄考察十月革命,研究社会主义的实施情况,作中国革命的借鉴。正当他全力以赴协助孙中山准备北伐时,因牙病误于庸医,感染骨膜炎,不幸于1921年10月15日在广州逝世,时年42岁。
林修梅的逝世,是中国人民的重大损失。孙中山非常悲痛,下令追赠他为陆军上将,举行国葬。12月18日,在广东省召开追悼大会,与会者愈万,追悼活动从上午九点至下午四时。程潜代表孙中山大总统宣读祭文,并向与会者每人分发《林修梅遗著》一册。追悼会遂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会。
林修梅的棺椁从广州经上海运回长沙,于1928年10月,举行国葬典礼,安葬在长沙岳麓山。
林伯渠――革命一生“走千山”
林伯渠,原名祖涵,号伯渠,字邃园。1886年3月20日,出生于临澧县修梅乡凉水井村林家大屋。
林伯渠的父亲林鸿仪是一位有进步思想的教书先生,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立志为振兴中华而献身。1902年,16岁的林柏渠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湖南公立西路师范学校(今常德市一中)。在校期间,学校创始人熊希龄十分器重他。1904年春,经选拔考试,以优异成绩,被湖南公立西路师范学校选送日本东京弘文学校官费留学。留学东京期间,忧国忧民之思,无时不在。看到日本维新后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深痛清朝廷的腐败与国家的危急。思考着要解决中国的问题,首先要推翻清廷建立共和。于是在1905年参加了孙中山先生在东京组织的中华革命同盟会。1905年11月,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林伯渠极为愤慨,毅然回国。
1906年春,林伯渠在长沙振楚学堂教学并在西路公学任职。这期间他管理同盟会宣传品在湖南的秘密发行工作。后因同盟会主张边疆革命,遂于1907年被派往东三省联络绿林,在吉林省劝学总所工作,并主办师范传习所及四关小学。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被召回湘。回到湖南后,在新军与巡防队中做军运工作。依靠着这个基础,在武昌起义后,林伯渠等人首先响应,并宣布湖南独立。在之后开展的第一次讨袁战役中,林伯渠任岳州要塞司令部参谋,失败后,逃往日本。
当时,孙中山先生也逃往日本。在日本,林伯渠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恢复同盟会精神。1914年,新党以中华革命党的面目出现,林伯渠奉命回国,至汉口、长沙组织反袁机关,积极从事反袁斗争。护国战役中,林柏渠担任湖南护国军总司令部参议,之后又任省政务厅厅长。
1917年,段祺瑞非法解散国会,武力向南进攻,林伯渠与时任湘军旅长的堂兄林修梅在衡阳起义,任湘南护法军总司令部参议,协助林修梅,转战湘南,赶走湖南督军傅良佐。之后任湖南省财政厅长,筹集资金支援革命事业。这时,孙中山在广东成立军政府,林伯渠遂于1920年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这期问,林伯渠的把兄弟李大钊,经常寄些有关社会主义的宣传资料给他,使他深受影响。1920年冬,林伯渠到上海时,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主义者,而是一个彻底的民主主义者了。经过李大钊的介绍,1921年1月林伯渠在上海法租界渔阳里会见了陈独秀。他们多次共同讨论中国革命的前途,俄国革命的经验以及共产主义理论,并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事宜。经李大钊和陈独秀介绍,林伯渠于1921年1月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继续留在国民党内工作,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发动和领导农运工作时,林伯渠积极贯彻孙中山扶助农工政策,广纳各派贤良,将国共两党对农运的领导进行有机地统一,为推动农民运动的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
1925年3月,孙中山不幸逝世,林伯渠化悲痛为力量,继续留在国民党内工作,因工作出色,于8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党部中执委员会常务委员,和谭平山、汪精卫成为三大常委。林伯渠还兼任农民部长。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共产党员全部退出国民党中央党部。林伯渠逃出国民党中央,在惠州成立第六军进行北伐,林伯渠出任第六军党代表。第六军被蒋介石强行解散后,林伯渠和周恩来、叶挺、贺龙在南昌组织武装起义。南昌起义中,林伯渠担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财委会主席。南昌起义失败后,因不能再继续留在国内工作,党中央遂派他到苏联莫斯科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二年多的学习,林伯渠收获颇丰。为了组织教育远东中国工人,党组织决定建立远东中国学校,林伯渠在该校教书一年多,于1932年下半年回国。经过数十天的艰难跋涉,1933年3月到达瑞金,受到毛泽东等中央苏区领导的热烈欢迎。经过民主选举,他当选为苏维埃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长、财政部长。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战略大转移,林伯渠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林伯渠调任没收委主任兼红军总供给部长。他率领着200号人马,被誉为“肩挑的银行”,保证了革命斗争的财政所需。红军到达陕北后,林伯渠任中央政府财政部长,连任三届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领导边区军民,积极贯彻中央的十大政策,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精兵简政,领导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进行经济文化建设,把边区建设成为全国模范抗日根据地。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派林伯渠常驻西安,任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从事统一战线和对外联络工作。他利用广博的人脉和超凡的影响力,成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桥梁。他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结成统一战线一起抗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1945年8月,在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林伯渠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48年12月12日,他告别延安,抵达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在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作筹备工作报告。
1949年10月l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林伯渠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并主持了开国大典。建国后,他同各方进行广泛接触、商谈、讨论政府机关的机构设置和各部门主要领导人的人事安排,迅速组建完成政府各机关,推行各项政府工作。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林伯渠当选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极力倡导“把定期下去视察工作,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作为党和国家机关联系群众、调查研究的一种制度。之后,他率先到湖南视察,先后在益阳、常德、临澧等地与基层干部交谈,了解社情民意。1957年至1959年的三年中,他先后在广东、杭州、上海、南京、内蒙、山西、辽宁、宁夏、湖北、广西、福建、江西、湖南等地视察,写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力戒浮夸片面”等针砭时弊的重要论述。1959年,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林伯渠再次当选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这年7月,他参加庐山会议,对当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做了客观分析,并写出《庐山即景》一诗,诗中有“规律客观不可忽,自有群众作结论”之名句。
林伯渠知识渊博,毛泽东曾称赞他是我党的大知识份子。他有崇高的胸襟,远大的理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被党和人民称为“永恒的师表”。在6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鞍马之间,他创作诗词200余首。他的诗火一般的炽热,玉一般的圆润,钢铁一般的铿锵。1959年,林伯渠已是73岁高龄,他不顾年迈体弱,长期坚持在农村考察,考察期间写出《贺建国十周年》一诗,诗中“自首壮志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大气磅礴,格调高雅,掷地作金石声。
1960年5月29日,林伯渠病逝于北京,享年74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致悼词说:“他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在每个革命的历史阶段,他都是彻底的革命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伯渠父子趣对
林伯渠的父亲林鸿仪,亦曾是临澧县学界泰斗,但终生未曾入宦,一直赋闲乡里,先是在本地乡塾教书,不久便被聘至澧州城中执教,后又回本县县城任道水书院山长。林伯渠曾寄读于澧州钦山学馆,后又转至道水书院学习。时年,伯渠十一岁。
一天,春和日丽,父子俩回家休假,林鸿仪意欲考考儿子学业长进若何,即随手指着杂屋间的石磨,嘱伯渠以磨为题赋诗一首。伯渠眼盯石磨略加思索,脱口而出:
&&& 徒存心里正,焉愁眼下迟。
&&& 得人轻借力,乃是转身时。
&&& “好!真是我的儿子,大有长进了!”父亲顿时大喜,兴趣更高了,于是又指门前一株古柏,嘱伯渠再占五绝一首。伯渠踱步树旁,环树一周,遂高声吟颂:
&&& 庭前一古树,耸入云雾中。
&&& 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林鸿仪听罢顿时脸泛红光,喜形于色:“好,真行,大有超过老子之势了!”
不觉已是晌午,伯渠母亲端上饭菜。而父子二人依然兴趣盎然,入席后,父亲提议:干脆,我们来个餐间父子对联吧!伯渠道:儿谨遵父命!
桌上有一核耢览叭猓趾枰羌辛艘豢曜铀衿咄炖锼停咭鞯溃嚎曜蛹兴瘢窦兴瘢纤窦行滤瘛
伯渠眼珠子转了几转,也提起筷子,夹起炖锏囊豢槔叭猓驮唬鹤彀统匀猓獬匀猓钊獬运廊狻
&&& 还没等林鸿仪开口,林伯渠母亲不禁赞道:我儿对得太妙了!
&&& 父亲又舀了一调羹蛋汤,咽下肚,慢条斯理道:鸡蛋少盐真淡蛋。
&&& 伯渠亦夹一截较长的猪肠,停箸在空中道:猪肠未切好长肠。
&&& 父亲兴味更浓了:今日咱爷俩就对个痛快吧!他端起饭碗,望着儿子笑着说:饭碗盛饭,饭随碗,碗大饭多。
&&& 伯渠立起身,指着火炉答道:火炉生火,火在炉,炉小火少。
&&& 父亲也站起身,指着火炉上炖锔∽诺钠吡:煸妫溃浩咴娓∷恢弧
&&& 林伯渠指着切成小块摆放于盘中的香肠唱和:尺肠卧盘,量量量九寸十分。
父亲夹了一块干鱼,奉到伯渠母亲碗里,说:一块黄鱼孝慈母。
&&& 儿子倒了两杯白酒,双手一手一杯递给父亲,说:两杯白酒敬严父。
&&& 林鸿仪接过酒杯,一口一杯,一干二净。看到儿子既有才气,又有孝心,不觉大喜,趁着酒兴,欲继续父子对联,并说,我还要加大点难度呢!于是离开座位,拿了几块小劈柴,回到席间说:我出一联让你对,要求第一字和第二字合起来是第四个字,第五个字和第六个字合起来是第七个字,而且全句连起来要通顺达意。
&&& 他出上联云:此木为柴山山出。
&&& 此联一出,伯渠陡然果真被难住了,他仔细领会、解析各字相互关系,从中渐渐理出了头绪。这时,他正见父亲将木柴塞进火炉中,但木柴并未立即燃起来,而且满屋是烟,桌旁人都呛得咳嗽起来。伯渠顿时豁然开窍,也调皮地学着父亲老学究的神气一板一眼吟颂道:因火生烟夕夕多。
&&& 太好了,太好了!父母亲齐声称赞儿子。父亲走到儿子身边,拍着他的小肩膀夸奖道:好!小神童暗藏春色。
&&& 林伯渠放下碗筷,转身离席,恭恭敬敬向父亲掬躬,并对曰:妙!老先生明察秋毫。
此时,父子俩离席向屋外走去。路过墙角见有一木匠用的马凳,父亲说:木马三脚两个头。
&&& 伯渠见旁边还有一经常在山上筢松毛的竹筢,说:竹筢九爪一条腿。
&&& 出得门来,便是一口大堰塘,林鸿仪指塘道:青草塘内青草鱼,鱼吃青草,青草戏鱼。
&&& 林伯渠亦看到堰塘边的凉水井,学着父亲摇头晃脑,吟道:凉水溪畔凉水井,井箍凉水,凉水注井。
&&& 父亲道:晚霞映水,渔人争看满塘红。
&&& 儿子对:春风拂面,农夫都望普天乐。
&&& 恰好对面山坡上又一农夫从山上用竹杠挑着一担刚挖的春笋走下来,林鸿仪随即出题:竹杠挑笋父担子。
&&& 此时,看见前面田野有三五男女农民在秧田扯秧,林伯渠于是对答:稻草扎秧母抱儿。
&&& 林鸿仪终于说:为父的我已技穷了,看来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林伯渠的自小聪颖,即由此而名传乡里。
爸爸给我起名字
一九三九年,我出生在延安,生活在一位受人尊重的老人身边,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林老,这就是我的父亲林伯渠同志。我有哥哥和姐姐,他们有的在前线,有的住学校学习,很少有时间生活在父亲的身边。在延安的窑洞里,只有我经常伴随着父亲。正象许许多多的家庭一样,父亲对孩子的亲昵疼爱,使孩子在长大以后,还经常沉醉于甜蜜的回忆之中。
父亲窑洞墙壁上歪七扭八的图画,是我的“杰作”,父亲戴的眼镜,断了一条腿,是我爬桌子取得的“战果”。这类的事,有好多,好多,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增强,留在我脑海里的,更多的是父亲的教导。印象之深,正象被辛勤园丁修剪过的小树,那去掉叉枝的斑痕,永不磨灭。
一九四五年秋天,我可以上学了,多叫人高兴啊!父亲送给我一个小小的土布包,几枝铅笔,几个本子,对我说:“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长大了,就应该懂事了。今天让叔叔送你去,以后你就自己走。”父亲沉思了一会,接着说:“还要给你起个名字,就叫用三吧。用三就是三用:用脑想问题,用手造机器,用脚踏实地。”我默记着父亲的教导,去上学了。
从我们住的窑洞到延安小学,要下一个大坡,再走一段平路。我每天来回跑四趟,这看看,那转转,新鲜极了,还交了一些小朋友,又认识了不少叔叔阿姨,成了一个“出名”的孩子了。那时候的延安,常常演秧歌戏,演出的时候,总是很热闹的。有一天放学,正赶上演秧歌戏,广场上围了好多好多人。我人小个子矮,怎么也挤不进去,急得在人们屁股后面来回转。可巧有几个认得我的叔叔,硬是把人墙扒开,把我塞了进去。戏散了,我随着人群哼着戏中的歌词,高高兴兴地往回走,迎面碰上来找我的警卫员叔叔,他一见我就说:“快回去,你爸爸让我来叫哩!,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跑进父亲的窑洞。父亲放下手中笔,叫我坐下,生气地问道:“你凭什么把别人挤开,自己坐到前排去看戏?”我本想申辩几句,转念一想,立刻明白了父亲生气的原因。因为他已经不止一次地告诉我,绝不可以有丝毫的特殊。――正是这样,我从小就开始和叔叔阿姨们一起到大灶吃饭,一直和警卫员叔叔们睡在一起。我默默无语,再一次领受了父亲的责任,决心以后注意,再不惹父亲生气。
没过多久,一天放学,正赶上下大雨,同学们都回不了家,老师也很着急。我怕老师送我,就偷偷地溜出了校门,冒着大雨往家跑。浇透雨水的黄土,可真难对付,一会“咬”掉了我的鞋,一会让我来个仰面朝天,等我跑到家的时候,早已经成了“泥球”。父亲疼爱地看着我,让警卫员叔叔快给我找来换洗的衣服,并对我说:“你去住校吧,过过集体生活,这样对你更好。”于是,我转到了抗日小学。
一九四六年,由于备战,我转到了离家百里以外的延安保小。第一次远离父亲,我想念他,他也想念我。这一年的暑假,他让警卫员叔叔来接我回家。我推门走进父亲的窑洞,只见他微笑着转过身来。我向他行了一个礼,说:“爸爸,我回来了”。他看着我说道:“好孩子,快过来,让我亲亲。”我立刻扑到他怀里,他抚弄着我的头,一股股暖流流过了我的全身。假期过得真快,父亲为我送别的时候说:“胡宗南就要进攻延安了,将来转移,你就跟着学校,我的事很多,照顾不了你,有老师管你们,我是放心的。”我明白父亲的话,但是并不完全理解父亲的用意。
不久,转移就要开始了。同学们都满有把握地说:“真的要转移了,爸爸会来接我的。”我可没有这样的想法,我知道父亲,我相信父亲的话,他是早就决定要我跟着学校转移的,但是我多么希望这时候能够见到他,哪怕是短短的几分钟也好。我曾独自一人站在山坡上,用含泪的双眼望着灰蒙蒙通往延安的大路,我盼呀盼呀,终于盼来了父亲的消息。他让警卫员送来几百元边币,并让警卫员转告我,要听老师和大哥哥大姐姐们的话,希望我争当转移中的行军模范。我那时七岁,努力按照父亲的要求去作。我用双脚,走完了两千里路的行程,由延安来到了太行山。在行军中,参加儿童团,被评为模范。
一九四八年,父亲把我接到西柏坡。久别重逢,我心里多么高兴啊!父亲表扬我说:“你长大了,也懂事多了。”是啊,我已经九岁了。长途行军的锻炼,克服了我身上的娇弱,我这才体会到父亲当初的用意。我们在一起没有几天,父亲又离开了我,前往东北,去执行中央委派的任务了。
一九四九年,我们这些小土包子随着学校进了北京城。多新鲜哪!电灯、电车、自来水,还有抽水马桶。有一次,父亲打趣地问我:“你是不是把抽水马桶塞起来洗脚?”我说:“没有,老师说了,那里面很脏,不能洗脚。”父亲又笑着问道:“听警卫员说,你们用去污粉洗衣服,是吗?”这倒是真事,但是糟糕的是怎么也洗不干净。”父亲停住了笑声对我说:“洗衣服要用肥皂,不能用去污粉。这里面有科学,要弄明白这个道理,就要好好学习。学到真本领,将来才能建设国家。”
为了让我能够真正学到一点东西,父亲费了不少心血。常常抽空为我圈点大字,为我修改日记;还经常检查我的作业,了解我的学习成绩;有时候还让唱一两支歌,考考我的音乐。一年、两年,父亲看出了我的志趣。有一次,父亲对我说:“看来你不是天才,也不十分聪明,但是只要努力,还是可以做一个好技术人员。”确实,我参加过课外小组,做过潜艇模型,也做过通电就能转的电动机,也架起过矿石收音机,一件件都得到父亲的赞许。
“你喜欢搞科学,也应该懂一点政治。”这是父亲说过多次的话。记得我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就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你说你行军的时候参加过斗地主,那你自己又算是什么阶级的人?”我想啊想,不知听谁说过,知识分子都是小资产阶级。于是我回答说:“我想我是小资产阶级。”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又问道:“你有什么财产?”我说:“我有被子、衣服。”父亲停住笑声慢慢地说:“这个道理,你们慢慢应该懂得,我们的被子、衣服、用品全是公家发的,哪一样也不是自己的,是老百姓给我们的,我们是无产阶级的人。作为无产阶级的人,就要为人民服务,作人民的勤务员。”我那时虽然还不明白这些道理,但是我知道,那些勤勤恳恳,随叫随到的勤务员,都是非常好的叔叔。在延安,父亲让我向他们学习扫地除草,在北京,我向他们学习生炉子、洗衣服。难道父亲也是这样的勤务员吗?是的!父亲也是这样的人。我想到他对任何事情都是做得那样认真仔细,大到党中央交给的任务,小到准时去参加我们小学生的家长会,为我们的墙报题写《红领巾》刊头,这不是一个非常尽责的勤务员吗!
父亲严于律已,也严于要求我们。北京的条件越来越好,可他仍然象在延安那样,让我们去食堂吃饭,从来不用汽车接送我们。我就是这样在父亲的指引下,由一个完全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长为一个有了一定独立生活能力的青年。
一九五三年,我小学毕业了,父亲让我通过升学考试去争取进自己理想的中学。我考上了一O一中学。这是一所还带有战时氛围的干部子弟学校,座落在北京西郊。父亲非常高兴,他送我上学的时候说:“你还年轻,还应该继续过集体生活。”在一O一中的校园里,我度过了自己的初中生活,加入了共青团。有一次,父亲问我:“听说你一直当班主席?”我说:“快两年了”。父亲继续问道:“是大家选的,还是老师指定的?”我说:“每个学期都选举,大家让我当,我也只好当。”父亲听了,严肃地说:“当班主席,是学习的好机会,学会做工作。首先要自己做好,别人才能赞成你。你上小学的时候,记得当过卫生委员,我就很赞成,因为可以改一改你那用袖子擦鼻涕的坏习惯。做了工作,可别吹牛皮。我看你还算一帆风顺,可并不了解社会。初中毕业以后,你就考市里中学,过过走读生活,去了解了解社会吧。”我听从了父亲的意见,在市里走读上高中,但是父亲让我了解社会,到底要了解些什么呢?
我由原来干部子弟集中的学校,来到了工人、市民的子弟中间,我才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了解了我和他们之间的生活差别。记得在一次团的生活会上,有人给我提了一条意见,说对我是“敬而远之。”我告诉了父亲,父亲说:“这意见提得好,说明你还没有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我有些不服气,争辩道:“他们不和我接近,我干嘛要和他们接近呢?”父亲有些生气了,用责备的口气说:“我看你越来越变了。你小时候,对老百姓的苦生活还有同情心,现在为什么就不同情了?他们能有你这样的条件吗?你有的是时间,为什么不到你那些同学家里去看看呢?”我这才第一次去同学家作客,相比之下,我的生活条件要比他们好得多。我向父亲作了检查。父亲说:“我看你还是只爱和干部子弟交朋友,不喜欢和老百姓交朋友,他们当然不喜欢你,这就是脱离群众。你应该主动和他们交朋友,应该向他们好的地方学习。”
我生活在父亲的身边,父亲对我的关怀,绝不表现在对我的娇纵,而是表现在对我任何一点细小的过错,都决不放过。
一九五九年,我就要上大学了,父亲非常关心我的志愿。我说我想学航空。父亲同意我的想法,并说:“应该有个志向,也应该有胆量。中国革命进行了那么多年,才取得胜利,建设好这样的国家也绝不是容易的事。我只希望你能学到一些真正的本事,脚踏实地地做些工作,为国家建设出力。”
一九六0年,父亲竟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悲痛笼罩着我的心,我含泪站在父亲灵前宣誓:“一定要牢记您的教导,用脑想问题,用手造机器,用脚踏实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一切力量。”父亲虽然早已离开了我们,但每每重温父亲的谆谆教诲,心中倍感亲切。我一定遵循父亲这些教导,沿着父辈们开创的道路,永远向前!
& 1880311903
&&& (18801921)()l0823(1901)
&&& 19031906,()18803119031906,1917,918()(),24560,3,
&&& 19215101541
&&& 192810
&&& 188031 189618981901
&& &190351905
加入同盟会
&&& 190812
&&& 191171011022
岳州要塞司令
逃往日本东京
&&& 19131914778
任参谋长 &
&&& 19151036145426
第二师第二旅旅长
&&& 1916671748
&&& 19179991391810111921191812312627191831732645156151918
&&& 19191920615
总统府代理参军长
&&& 192071017181919215
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 1917192156
林修梅遗著
&&& 191819181917
大总统府代理军长
&&& 192151921101015111016
林修梅病逝& 举行国葬
&&& 192110251921112
1018192810&
192110191510
&&& 一、军人不贪生。??
&&& 二、军人不贪名。?
&&& 三、军人不贪利。"?;!
&&&&&&&&&&&&&&&&&&&& ( )
&&& 1880()
&&& 31()()10
&&& 1887(8)
&&& 1893(14)
&&& 1896(17)
&&& 1898(19)
&&& 1899(20)
&&& 1901(22)
&&& 1903(24)
&&& 1905(26)
&&& 1906(27)
&&& 1908(29)
&&& 1909(30)
&&& 3816922
&&& 1910(31)
&&& 1911(32)
&&& 1912(33)
&&& 1913(34)
&&& 1914(35)
&&& 1915(36)
&&& 19141915
&&& 1916(37)
&&& 1917(38)
&&& 10202424
&&& 102530
&&& 111419
&&& 1918(39)
&&& 1919(40)
&&& 824817??
&&& 1920(41)
&&& 1921(42)
&&& 101542
&&& 19041012198634
&&& 19041012198634191819221923192519271928192919301931193219331936
192719231 925
19305193119321933519369
&&& 19481952
&&& 195519571251984100&&&
&&& 2319301951
195161200()19526519751
主要作品&&&&
&& &19312729
&&& 193111
&&& 1933514121219349
&&& 19372194238251955851979
&&& 192420
&&& 400715
&&& 25114051252
&&& 61860150600
――《莎菲女士的日记》赏析
&&& 一、发泄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情绪,抨击了传统礼教对女性的禁锢。
&&& ********
&&& 二、直言不讳的大胆袒露对“肉”的渴求。
&&& 三、渴望、追求“灵”与“肉”相统一的完美、浪漫的爱情生活。
&&& 四、当追求完美爱情的梦想最终幻灭之后,莎菲内心极度矛盾、苦闷,甚至产生了报复心理。
少是夫妻老是伴
――丁玲与陈明的爱情故事
陈明出生于1917年,比丁玲年少13岁。他们的相识、结缘始于延安。第一次认识是看话剧,陈明在台上演高尔基名作《母亲》中的“伯夏”,丁玲在台下观摩鼓掌。后来,丁玲当了陈明的上司,陈明成为丁玲的“部下”,日久生情,用时下流行的话说,两人发生了“办公室恋情”。女上司与男部下恋爱了,而且是年龄相差悬殊的“姐弟恋”,这在七八十年前的当时,可是一件惊天大事。
他们相恋后,遭遇了很大的阻力和非议。年轻的陈明终因承受不了这巨大的公众舆论压力而败退下来,跟剧团里一位年龄相若的女演员结了婚。新婚燕尔,夫妇二人一起去拜访他们的顶头上司丁玲,滞留片刻,敏感的新婚妻子便从举止情色、眉梢眼角中读出了蹊跷:丁玲和陈明仍然彼此深爱着。三个人面临这种难以言说的尴尬关系,大家都会十分痛苦,与其三个人都不幸福,倒不如成全他们,这样,便至少有两个人幸福了。感谢这位通情达理、深明大义的伟大女性,她毅然选择退出“情局”,这才成就了一桩美满姻缘,使“有情人终成眷属”。1942年,丁玲与陈明在苦恋了五年之后,终于修成“正果”,此时丁玲38岁,陈明25岁。
丁玲从1955年起就开始走“背运”,前前后后落难时间长达24年。丁玲到北大荒接受长达8年的劳动改造,陈明主动请求陪同前往。“文革”期间,两人一同挨揍挨斗。1970年,丁玲被投入北京秦城监狱坐牢,亦是“妇唱夫随”,陈明陪“坐”。1975年出狱后,又随即被送往山西农村继续接受“再教育”,他们在这期间所共同经历的苦难,简直难以言说。在这漫漫岁月中,如若没有陈明的陪伴、支撑,丁玲也许活不下来。
当丁玲已是老态龙钟的阿婆,而陈明却才六十出头,身心健壮。陈明象照看一个未成年的小儿一样照顾着年老的丁玲。遇有出差、外出,陈明总是双肩挎包,一手提箱,一手搀扶丁玲。此时的丁玲,如若没有陈明,亦是寸步难行。在生活上陈明实际对丁玲担负起保姆的角色,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什么时候吃,吃多少,都是陈明一手安排。此真乃具有戏剧色彩,年轻的时候,丁玲是姐,陈明是弟;待到年老,陈明倒象是慈祥的父亲,丁玲却象是一个只会撒娇的小女孩。有时看到路边有卖糖炒栗子,丁玲便使劲摇着陈明的手臂,嚷着要吃,陈明百般哄劝:含糖含淀粉太多,不能吃。而丁玲却不依不挠:“要吃,要吃,我就要吃,不买我就坐这里不走了。”其娇憨之态,天真可掬。有时散步的时候,丁玲总喜欢把头靠在陈明的肩头,恰似一对年轻的初恋情人。
1986年3月4日,丁玲走完了她坎坷而辉煌的人生历程,与世长辞了。弥留之际的丁玲.紧紧握着陈明的双手,用微弱而饱舍深情的声音,对陈明说:“你再亲亲我!”又说:“你这辈子太苦了,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
丁玲在其遗嘱中郑重交待:“陈明应该找个老伴。”丁玲逝世后,陈明遵其遗嘱而续了弦。
六十年的未了情
――丁玲回故居三十周年纪
公元1982年10月23日,阔别家乡六十年的游子丁玲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家乡临澧县。她此次家乡之行的的最大愿望,就是想回到生她养她的故居――黑胡子冲看看,看看故居的模样,看看故居的亲人。
&&&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1904年10月12日出生于湖南省临澧县佘市桥镇高丰村黑胡子冲蒋家大屋场。丁玲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丁玲在黑胡子冲蒋家大屋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6岁起离开家乡,同杨开慧等进入长沙岳云中学读书,从此踏上了六十余年的文学和革命生涯。
丁玲故居位于临澧县城西北3.5公里,离临澧火车站3公里,距林伯渠故居5公里,处于湘西北红色旅游线路景点的中心地带。丁玲故居始建于清道光初年。为丁玲上朔第六代祖蒋光清所建的一所大庄园。蒋光清是安福蒋家一位十分显赫,很有影响的人物。因其满腮黑色长髯,时人称其为“黑胡子”。并且把其庄园所座落的这条山冲称为“黑胡子冲”。
&&& 整座庄园处于群山环抱的山冲之中,前面就是一座碧波荡漾的大水面,今称为向阳水库。庄园仅建筑占地即近三十亩,主体建筑五进四天井,光是主体承重立柱就有干余根,有大小房间一百数十间。经过几代人的不断修缮扩展,至清末已成为江南少有的气势恢弘的豪宅大院。主体建筑东西两侧有面积为五十余亩的花园。花园中亭台楼阁,雕梁画柱,假山高耸,绿树成荫,四季花卉飘香。故居后面背景,乃青山翠岭,层峦叠嶂,松竹掩映,鸟语花香,湖光山色,生机盎然。
&&& 至今仍居于丁玲故居遗址的丁玲堂弟蒋宗申,蒋宗棣兄弟,几十年来,执着地守着老房子残存的一堵清砖残墙,生活在黑胡子冲老屋旧址。蒋宗申爷爷与丁玲爷爷是亲兄弟,丁玲的父亲是他们的三伯,丁玲的母亲是他们的三伯娘。他们是丁玲在故乡最亲的亲人之一。他们的父母亲爱给她们讲三伯娘。一个细节让他们记忆犹新。丁玲的母亲余曼贞,嫁入蒋家后即改名为蒋胜眉,她是一位走在时代前面的知识女性。她出身于常德一个名门之家,多才多艺,爱吹箫弄笛,但被极为传统的夫家视为下贱,认为是卖唱的。幸得曾留学日本的她的丈夫,即丁玲的父亲蒋保黔甚为开明,极力庇护。丁玲父亲三十二岁英年早逝。自此,孤儿寡母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起来,三伯娘提出变卖属于自已的那份家产,目的是为了筹集资金去读书。一个已经三十出头,且带有孩子的母亲的这种被世人看来近似疯狂的举动,当然遭到家族的非议和激烈反对,阻拦。此事当时在蒋家曾掀起轩然大波,闹得不可开交。后来,还是四老太爷出面说话。这四老太爷就是蒋宗申,蒋宗棣兄弟俩的亲爷爷,与丁玲的爷爷是亲兄弟,丁玲的爷爷为长,称为大老太爷,当时已经亡故。四老太爷便是当时黑胡子冲蒋家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在四老太爷的允诺之下,蒋胜眉才得以携幼女回到常德娘家寄住。在常德,蒋胜眉遇到了向警予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妇女解放先驱者,她带头筹建了妇女俭德会,提倡妇女读书,不敬神,不缠足,不梳巴巴簪,把常德城搅和得风生水起。
&&& 自小跟母亲生活在一起的丁玲,不仅全盘接受了母亲坚韧不拔的性格,更以她的天份和叛逆精神,使她走得更远。1922年初春,她和闺密王剑虹等相约远走高飞。临行前,丁玲回到黑胡子冲的家里,筹集外出求学的路费和学费。从此,她便一去不复返,六十年间,她一直没有机会回到黑胡子冲。
&&& 1982年10月23日,丁玲偕丈夫陈明回到了阔别六十年的故乡临澧,下榻于当时临澧县城规格最高,档次最高的宾馆――县委招待所(即今县政协所在地)。次日,丁玲在县委大礼堂集体会见县直机关干部和部分群众代表近千人。丁玲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县委领导安排她第二天到县城各处看看。但丁玲再也按捺不住回故居的急切心情。当晚,天下起了雨,竟一夜未停。10月25日早晨起来,雨还是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但丁玲执意不改初衷,坚持要冒雨回故居。当时路况不好,吉普车只能勉强开到向阳水库管理所。而水库管理所到故居还有好长一段泥泞崎岖的羊肠小道。刚一下车,丁玲就迫不及待要去故居。一行人徒步走到向阳水库大堤之上。当时陪同的各级领导,一方面考虑到由向阳水库大坝进黑胡子冲全是羊肠小道,必须步行,因泥烂路滑,天又正下大雨,近八十高龄的老人恐难以进冲;另一方面,丁玲故居业已被损毁得所剩无几,地方官们似无颜向老人解释;再者,若让老人到故居现场一看,哪里还有什么故居?分明只是满目荒凉,恐老人触景伤感。因此,地方官们异口同声劝丁玲这次就不要进冲了。但丁玲执意要去。这时,雨竟越下越大,在大家的极力反复劝说之下,老人才放弃此行。只见她满怀遗憾,冒着大雨,站在水库大堤之上,满怀深情地遥望故居,并喃喃说道:黑胡子爷爷,您的孙女儿回来看您来了!此时,老人深情的泪水和着满头满脸的雨水滴撒在故居的土地上。只见老人嗖地跪在泥泞的大堤上,朝着故居的方向,虔诚的拜了三拜,并长跪不起。在众人的反复劝说之下,这才回到水库管理所避雨。尚居于黑胡子冲的丁玲的亲人们赶到向阳水库与丁玲见面。之后,丁玲在向阳水库管理所前面向故居,与至今仍居于黑胡子冲的家人,亲人合影留念。
丁玲此次回故居,六十年之情未了,给她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众人劝慰道:下次回来再去故居吧。丁玲眼中噙着泪花,幽幽叹道:哎,还有下次吗?恐怕没了吧。
&&& 不幸而为丁玲言中了。这竟是丁玲离家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故乡了。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2岁。在此前,她再也没有回到故乡,回到故居了。
&&& 后记:丁玲故居在上世纪中期以后的几十年间曾数次被毁损。原貌基本荡然无存。直至二十一世纪初,老宅大部分被毁坏。丁玲的堂弟蒋宗申,蒋宗棣将其所剩部分房屋拆掉后原地重建。故旧居仅存大半间旧宅和一堵残垣断壁,静静地守望在那里,向人们讲述着昔日的辉煌,也诉说着几十年来酸楚的遭遇。尽管这青山绿水掩映之中仅剩一堵残垣断壁和半边旧宅,但每年前来瞻仰者仍络绎不绝,还有不少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意大利,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著名作家,学者,带着研究课题,前来探析,寻觅创作灵感。
丁玲故居修复工程基本指导思想是:突出重点,全面配套,分步实施。
突出的重点:修复故居核心部位,展示故居重要文物,兴建故居管理场区,配套故居基础设施。
修复故居核心部分。丁玲故居原有木构房屋120多间,第一期只修复丁玲生活过的近600平方米的主体部分,用以陈列文物。其余旧址,将现有全部非故居的建筑物全部拆迁,并竖立界牌标志,实行原址保护,外观恢复历史风貌。
展示故居重要文物。丁玲故居尽管经历多次冲击,但由于蒋家家族庞大,遗物虽已散失,但相当部分尚留存在世。现已收集保存的有丁玲和其父母用过的花板床,床头柜,条柜,条凳,书案,书柜,大方桌等数十件。而且,还将继续收集。
&&& 修复故居管理场区。修建故居管理所。
&&& 配套故居基础设施。在故居后山修建蓄水池,安装自来水,水源取自向阳水库。拉通电源。环故居公路拓宽6米并硬化。在故居右侧修建一座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广场,又作为停车场。
&&& 全面配套:
&&& 一路。将县城到丁玲故居的公路拓宽为双车道三级公路。
&&& 一碑。在进丁玲故居公路交汇处竖立巨型石碑,镌刻毛泽东词:《临江仙?赠丁玲》。
&&& 一堰。恢复丁玲故居前堰塘原貌,堰塘四围全部用麻石镶砌堰堤,并清淤整形。
&&& 一山。丁玲故居后山500米,左右环山200米内实行全部封山禁伐,并移植大树82棵,寓丁玲享年82周岁。
&&& 一牌坊。在县城至丁玲故居公路交汇处建一巨大牌楼,上书:丁玲故居。
&&& 一塑像。在故居广场塑丁玲铜像。
&&& 丁玲故居的修复,其意义不可估量。曾显赫两个多世纪的安福蒋家,富甲天下,官宦辈出,其多处豪华花园府第,现今无一幸存,邑人莫不深叹遗憾。丁玲故居的修复,可部分填补其空白。丁玲故居是铸造丁玲崇高品质和巨大成就基因的原生地,是发展湘西北地区红色旅游的轴心地。特别是,丁玲故居可提供五大研究平台:一是研究蒋家显赫二百余年,“物体红楼梦”形成的平台;二是研究李白成归宿及李白成与安福蒋家关系的平台;三是研究丁玲青少年即离开家乡,投身进步事业和走上文艺道路,并形成其独特的“飞蛾扑火,非死不止”性格背景的平台;四是研究丁玲故居独具个性的建筑风格和造型艺术的平台;五是研究丁玲家族书香门第,教育世家,医药世家,官宦世家渊源流传的平台。
若如此,便亦可告慰丁玲的在天之灵了。
申鸣的悲壮人生
汪毅夫事略
&&& 19031932
&&& 111922
&&& 141925
&&& 161927
11192214192591619274127
&&& 19031932
&&& 19241925 1925
&&& 1944 19481949
1924819801994601198019901984JohnWiley&Sons1995()1981
1944194819911989198019811984199031997JohnWiley&Sons1980() 1944194819911949301
3919781998
19441949195019791979198719801987198919911994
198919911980100619811984199481978()1982IEEE MTTS198619871988198819941998199031998John Wiley & Sons
10061981198419948197819861987198819881990JohnWiley&Sons
&&& (1924&&& )19791994
192481944194919801986104
3919781998
19171948224&
世界光纤之父――黄宏嘉
著名法学家、诗人黄佑昌的第一子黄宏嘉,1924年8月出生于临澧县新安镇金坑村。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到四川,毕业于合川中学,奠定了较好的数学基础。194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的最高学府西南联大,二年级时由机械系转入电机系电讯组,聆听一些最著名物理学家讲学,打下了最好的物理学及电磁学基础。其父于1945年秋在重庆北碚曾赐以诗,其中有“衣钵以传我”之句,对他寄以了厚望。他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和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任教两年后,1948年留学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次年8月以优异成绩获理学硕士学位并获得进修博士的奖学金。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成为最早回到祖国的第一批科学家之一。后来他还动员在荷兰的妹妹黄颂康回国工作。1950―1964年任北方交通大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先后担任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上海科技大学名誉校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学科学院院士。并获美国欧罗理工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黄宏嘉是我国最早进行微波研究的专家之一,也是国内外较早从事毫米波传输研究的科学家之一。50一60年代中期,他结合国家301工程,开始从事较大规模的小传输研究,并和苏联科学院无线电技术与电子学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1952年,他发表《毫米波波导传输的一些问题》的论文;1961年又发表《缓变系数法》的论文。他的贡献和西方国家当时的类似成果是同时独立取得的,有些则比西方还早。1963、196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他的专著《微波原理》一、二卷,该专著从耦合波理论的统一观点来论述一系列微波基本原理,从而确立了他自己的理论体系。70年代后期国家的开放政策,对黄宏嘉的科研起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他活跃在国际光纤技术学术领域中,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使他能走向并走在这门高科技的前沿行列;国际学术交流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使他对我国光纤通信技术及其基础研究起引导方向的作用。1981年,他以独创的解析近似法,解决了当时国际光纤研究主攻方向单模光纤研究中计算繁复的问题,这种简捷而又准确的计算方法,为工程设计创造了便利条件。同年,美国纽约理工学院出版了他的《耦合模式和非理想波导》论文集。1982年,他以其独特的微波理论指导我国新一代单模光纤研究成功,从而使我国的光纤研究进入国际光纤研究的前沿。他研制成功的单模光纤的纤蕊仅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可以同时传送上百万路电话,在经济建设中具有极大的价值。6年,他应美国微波学会之邀,赴美出席国际微波学会三十年年会。在开幕式上他代表中国作了《中国微波三十年》的学术报告,被列为当年国际微波发展中的大事之一。1983年,他和澳大利亚国家科学院院士期斯奈德共同主编《光波导科学》论文集,1986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90年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1986年10月,在第10届国际光纤通信会议开幕式上他作了《关于中国光纤以及单模光纤的研究与发展》的报告,美国《光纤新联报》把黄宏嘉及其他几个外国著名科学家并列为“光纤之父”。1991年10月他接受了美国欧罗理工大学的名誉科学博士学位。他的事迹已编入中国科学院编辑的《科学家传记大辞曲》。
回眸西北“两大”校长辛树帜先生
&&& 19221924
&&& 民 族 之 子
&&& 189488191920002004
&&& 19272000……
西 北 之 魂
& &&1997??
&&& 1934193671937
&&& 194632619479
学 术 一 帜
&&& 19285620
&&& 1932??????
&&& 19552020500????
&&& 200896 80
&&& 192791953&&&
&&& 19551000
&&& 19841000
&&& 19781402020&&&
6200500201660
&&& 2013641930
&&& 197119271953
&&& 198412
&&& 601958198225
&&&&&&&&&&&&&&&&&&&
&&& 19551000
&&& 19841000
&&& 197814020
&&& 12200500201660
194981950101953319541957219601962197991980919791980
&&& & 19541978
戏& 管& 家
吓& 县& 官
玉白花红三百首
借钱戏太守
就剩我哪有你(礼)
&&&&&&&&&&& &
临死还要幽一默
记老红军刘银清
19314824242455
19347181818
OO195010197570
记老红军朱宗武
19351011193512193710
193712O1941O
19466358714714600
站点地图 | 局馆介绍 | 机构设置 | 办事指南 | 法规标准 | 网站声明
临澧县档案局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分辨率浏览
地址:临澧县委院内
技术支持:临澧县信息化办公室 网络提供:中国电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命的古诗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