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老师,什么时候有成就感 英语

热门推荐:
  “中小学教师每周的实际工作时间平均为54.5小时,一些地区的高中主课教师日平均工作时长16小时。但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不足总工作时间的1/4,大部分时间被其他事情占据!”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呼吁,“为基础教育教师减减负。”
  教师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和生存状态,成为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之一。相关调查显示,老师们的工作并不轻松,除备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之外,参加教学评估、应对检查、晋升、评职称、课题研究、学习培训等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老师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许多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
  ■现状再现
  老师的时间稀少而珍贵
  黄恩红(北京市石景山区杨庄中学):自从一首“时间都去哪了”响遍全国后,似乎唱醒了整天忙碌的人们,该停下脚步好好回顾一下这一年的收获。时间一下子变得更珍贵了,这是作为主课老师兼班主任的普遍感受。
  每天工作近12个小时,早上7点多进了校门,便马不停蹄:检查作业情况,督促打扫卫生,听学生日志总结,辅导学生晨读,之后上两个班的课。课间操半小时,午自习40分钟:辅导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所剩无几的时间判作业,出试题,备课。
  此外还有,每周半天的区教研进修,每周的校教研活动、备课组活动,每周的学校例会,隔周的党员会议;填表格,写手册,作总结,析数据;数不清的领导听课,忙不完的各种赛事,做不够的大小活动……真的,说多了都是泪(累)!
  老师的时间偷偷溜走了
  杨海英(北京市大兴区第七中学):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每天上课之前,要准备课件,写教案,课前复备;课上要根据学情修改教学思路,应对课上突发状况;课后要处理学生课上发生的问题。
  老师的一皱眉可能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每时每刻都要保持昂扬的工作状态,一个小问题的解决都可能用上一节课或者几节课,有的事情也许需要几个月的不断跟踪和关注。教学和教育不可分,每一个老师都是双肩挑。
  上级分配的任务还有很多,各种总结和学习笔记要写,各种会议要开,各级领导来检查要应对,要外出听课,要自我反思。常常遇上午休和深夜家长电话来访,这也是工作内容,也是要放下手中的事情耐心答复。因为在家长心里,老师也是永久在岗的,没有上下班的概念。
  不知不觉中,老师的时间就这样偷偷溜走了,溜得毫无痕迹……
  身兼数职让教师分身乏术
  张梦初(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中学):教园艺小组的同学如何熟悉花的习性,抽查孩子们的听写,给孩子们出数学题,撰写国旗下讲话发言稿,备初二、初三的政治课,备书法课,为出版第二本书法校本教材写字、照相、收集材料,给书法小组的同学布置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是的,这就是我这两天的工作任务。
  在学校,我承担着书法教师、政治教师的任务,还要组织教师书法协会和学生书法兴趣小组。此外,由于我大学读的是法学专业,所以也负责着给教师们做普法工作。同时,我还是29个孩子的班主任。因此,我不得不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虽说能者多劳,但就算是打了鸡血,我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教师的辛劳更在课堂外
  张学炬(山东省济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课堂有效上课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在这短短的40多分钟的时间里,教师要调动起自己的所有感官,敏锐地捕捉学生言行及思想细微的变化,以便及时地调整改变教学的节奏,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但其实教师的辛劳更多的是表现在课堂之外。
  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要批改的作业有大小作文、方格本、练习册、写字等;还要进行单独辅导,每天要占用3个多小时的时间;班主任老师还要做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监督晨读,上学放学的接送,课间的安全检查,与家长及时的沟通协调等。在学校里一点儿闲空都没有,备课只能放在家里。
  然而,更让老师揪心的是职称评聘,为了取得评聘的“量化指标”,必须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评比,为此须进行理论考试、讲课等多个关节的考核,每次活动都持续好长一段时间,参与老师都要忙得焦头烂额。
  ■解决之道
  减负要从信任与尊重开始
  张英华(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中学):教师的负担有一部分来自应付学校的形式主义检查:比如,规定教案的固定格式与写法,要求一定要手写教案,限定导学案的格式等。
  教案必须得按固定格式写吗?一定要手写教案吗?导学案的格式必须被限死吗?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备课思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学情需要教师有不同的应变策略。用固定的教案或导学格式来框定教师的教学思路,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一经固化,便会成为约束的枷锁:让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在繁重的教学负担下,挤出时间来手写固定格式的教案,编定被限死格式的导学案……教师的负担因此而被加重。
  其实,固定的格式与手写教案并没有错,错在将这些形式上的要求变成硬性的规定,漠视了教情与学情,从本质上说,这也是对教师的不够信任与尊重。
  只有充分信任与尊重教师,才会给教师根据教情与学情选择教案和导学案形式的自由,才不会硬性规定手写教案,才能避免教师为被动地应付检查而耗费不必要的时间。
  为老师减负要从源头上予以解决
  朱静(江苏江阴华西实验学校):为老师减负应该要从源头上进行分析、评判和落实。简单而言,就是既要有国家层面上的制度保证,还要有地方和学校方面的维护,同时也需要教师本人由内而外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减负具体内涵的自觉深化。
  首先,国家应该面向教师群体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此来保障教师在工作岗位上的合理权益和具体的职责内容,以确保每个教师都能有法可依的享受自己应有的权利,同时也从根本上杜绝不作为或消极怠工的现象,让教师群体形成一种良性、理性的工作信念和工作环境。
  其次,地方和学校方面应该努力维护好教师合理范畴内的各项需求,以及对自身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举措和做法,让教师在工作中变得有方向感、归属感和成就感,同时,地方和学校也应积极有效优化教师身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健康指数,让教师有良好的心态和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
  最后,教师本人也要正确认识减负的深刻内涵。减负绝不是主观化的剔除自己不喜欢的事物,而是在消除内心不良情绪和态度的基础上,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斗志,最终让自己在不断的“翻越”和内化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和轻盈。
  文/郑欣 &何文洁
  了解更多教育新闻请关注现代教育报微信号:modedunews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现代教育报》的前身是北京市教委的机关报《北京教育报》。目...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人生有五大幸事:
&&&&&&&&&&&&&&&&& 1.出生后遇到一对好父母;
&&&&&&&&&&&&&&&&& 2.上学时遇到一位好老师;
&&&&&&&&&&&&&&&&& 3.工作时遇到一位好师傅;
&&&&&&&&&&&&&&&&& 4.成家时遇到一位好伴侣;
&&&&&&&&&&&&&&&&& 5.晚年时遇到一个好子女。
&&& 一个人哪怕再成功,如果没有遇到一个好老师,他的一生也是很茫然的。但有了一个老师就不一样,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段很精彩的表述:如果一个人没遇到好老师的话,他就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罪犯,如果一个人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他再坏也不会坏到哪里去。好老师就是一个好范本。做一个好老师有必要“十个学会”:&
&&& 第一、学会宽容。学会善待学生。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秉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宽容、尊重差异,就是培植文化与人的多样性。&
&&& 第二、学会等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智慧的觉醒,精神力量增长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所以老师要有等待之心。苏霍姆林斯基说,作为教师,你不能轻易说我对学生已经用尽所有办法。&
&&& 第三、学会倾听。更多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
&&& 第四、学会欣赏。哪怕孩子有点滴进步,我们也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
&&& 第五、学会赞美。老师应大声说出对孩子的肯定和表扬。爱是需要表达并付诸实践的,不少老师表扬学生的词汇过于贫乏单调。&
&&& 第六、学会参与。参与到学生生活中去,真正和学生在一起。&
&&& 第七、学会合作。任何课堂的成功都有赖于师生的对话、互动、合作,而合作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合作过程中实现。&
&&& 第八、学会表现。老师要有很好的“舞台感”和课堂表现能力。&
&&& 第九、学会反省。不仅思考教育方法、策略、技术,更要检讨在教育成全人的方式、价值取向上做得对与错。&
&&& 第十、学会创造。通过成就学生的方式来成就自己。我们的成就感、满足感离不开课堂和学生。要成为有魅力,有感召力,成为引领孩子生方向的人。
(文/石狮许文选)
馆藏&1204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就感 英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