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诸葛亮 罚跪是词语么

戒尺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jiè chǐ]
戒尺,旧时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也叫做“尺”,它是用两只木块制成的。两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长七寸六分、厚六分、濶一寸分馀,下面四边有缕面。俯者在上,长七寸四分、厚五分馀、濶一寸,上面四边有缕面。上木正中竖安木钮一只,钮长二寸五分、高七分,捉钮敲击下木。这种“尺”,是在“皈依、剃度、传戒、说法”、以及“施食”等等的仪节中使用的。
戒尺词语概念
刻有《弟子规》的戒尺
戒尺基本信息
词目:戒尺
拼音: jiè chǐ
注音: ㄐㄧㄝ ˋ ㄔㄧˇ
英文:ferule[1]
戒尺引证解释
1.佛教戒师向僧徒说戒时的用具,两块长方形小木,一仰一俯,仰木在下稍大,用俯木敲击发声。《百丈清规·沙弥得度》:“设戒师座几,与住持分手,几上安香烛、手炉、戒尺。”
2.见“ 戒方 ”。[1]
戒尺基本含义
“戒尺”找到两种解释,其一是指佛教的一种法器:  “戒尺”也叫做“尺”,它是用两只木块制成的。
两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长七寸六分、厚六分、阔一寸分余,下面四边有缕面。俯者在上,长七寸四分、厚五分余、阔一寸,上面四边有缕面。上木正中竖安木钮一只,钮长二寸五分、高七分,捉钮敲击下木。  这种“尺”,是在“皈依、剃度、传戒、说法”,以及“瑜伽焰口施食”等等的仪节中使用的。近些年来,僧伽们所用的“尺”,已大有改变。比较常见的,多半是用一条木块,敲击几案而已。其木块长约台尺四五寸、宽厚各约一寸一分。  这自然不是我所说的那种“戒尺”。我所说的,应是“戒尺”的另一种解释:“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晚清以来,随着西学、的兴起,传统学问在新式学堂里逐渐式微,尤其是随着一九零五年废除已有千年历史的,私塾制度以及塾师亦退出了历史舞台,随之而去的,自然还有莘莘学子们无法忘怀的“戒尺”。“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半本书背下来,‘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陪在一旁的母亲还要哭着说‘打得好’。”这样的“创伤记忆”,定然不会只是一两位少年学子的求学经历。
戒尺其它相关
“戒尺”这个名字起得好,“戒”,警戒,惩戒;“尺”,尺度,标尺,标准。这些正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没有规矩,难嘛。我的印象当中,不少伟大的人物都尝到过戒尺的滋味。在父亲面前背“孟子见梁惠王”,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半本书背下来,“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陪在一旁的母亲还要哭着说“打得好”。
戒尺是干什么用的?我们还是先看看前人是怎么用的。
的启蒙老师老先生是一个博学而又极为严厉的人,在他的里,有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但是都不常用。
在上课时做小动作,先生手里的好像要落下来,他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了石板边上,大伙笑了,蔡老师也笑了。
的孙子自己拿出“”,请爷爷“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看来这戒尺的使用还真的有些讲究。它并不是非用不可的东西,今天的人不用它自有不用它的道理。
从教十多年来,有一个问题,我问过别人,别人也问过我:在施教过程中,孩子到底能不能“打”呢?
随着教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做教师的首先要有“德”。一个教师的威信绝不是“打”出来的。“打”或许是一种方法,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孩子就象桑园里的小桑树,只有耐心地培育,才能成材。孩子犯了错误,如果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打”,那至少说我们缺乏爱心。再说了,如果连“打”的力气也没有了呢?
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孩子犯错误还是不宜“打”。“打”是为了教育,是为了让孩子知错、改错。孩子都有自己的自尊,他们犯了错误,有时候心里很后悔、很害怕,就怕别人知道。这时候如果迎头受到呵斥、责打,那本来就很脆弱的心,怎么承受得了呢?就那么简单粗暴的一“打”,非常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和学习热情,还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错了,不就是挨一次打吗?”,无所谓了,也就“”了。这样的结局恐怕不是我们当初“打”的目的吧?
当然,恰到好处的“打”有时候也是可行的,这可以打去邪气,打去傲气,打出志气,打出勇气。但是如果你把孩子当出气筒,那你只能打出晦气。这是一着险招,没有大匠运斧之功,不用最好!
小时候读书,和同伴趁老师外出,到书塾隔壁的桃园里偷了桃子。园主告到老师那儿,老师没有用戒尺,而是跟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给他们出了道题——:
昨日钻狗洞,不知为谁?
郭沫若一看,傻眼了,老师全知道了,认个错儿吧,灵机一动,对了个下联:
他年进,必定是我!
还要用戒尺吗?老先生就眯着眼睛偷着乐吧!
戒尺的使用,并不只是中国人的专利。我曾经读过美国人兰妮·麦克写的一篇题为《体罚》的回忆文章,文中的那位弗洛斯特女士自有她的绝招——让犯错误的“我们”闭上眼睛,然后用“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狠狠地抽打坐椅的垫子。“我们实在受不了朋友受罚的痛苦,就都主动请求老师别打了”。这一次的“体罚”,虽无肌肤之痛,却记忆至深。
看来,戒尺这东西不坏,到底怎么用?就不用我多说了。
我最后要强调的是:我们的心中不能没有一把戒尺——不能没有“戒”;不能没有“尺”。
.汉典[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肛钩罚跪器怎么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