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晋升一定比研究生硕士博士的区别快么

医学统考 湖北联考专区
华北地区院校专区
华东地区院校专区
华中地区院校专区
东北西北院校专区
华南西南院校专区
MTI考博汇总专区
医学博士就业情况分析
医学博士就业情况分析
今年已经在医学院读书整 八年了,即将获得硕士学位,这确实是件可喜的事情,但遗憾的是我及我周围的人大都高兴不起来,或者说兴奋和无奈并存。个人觉得这其中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深思。一、工作。有过找工作经历的XDJM们应该能感受到,现在大医院的门槛比较高。省一级的医院一般都非博士不收,我们这些小硕只能望门兴叹!同时很多地方的大学附属医院在众多博士中通常都会内定自己的弟子,很多名校的优博们充当陪考都是常事。地级市的一些三甲医院还是很欢迎广大小硕们的,给出的条件都还不错,只是似乎大都不入小硕的法眼。于是继续读博成了很多人的选择。据统计,往届有近一半硕士考博,很夸张的比例,其危害暂且不说。举两个例子吧!两个师姐,一个今年32岁,Phd毕业一年,临床工作1年,结婚2年,未孕,目前担任住院总,月薪4k;另一个38岁,留日博士,升主治1年,未孕,结婚5年余,月薪4-6k。另一个熟人姐姐37岁,高中毕业,结婚10余年,经商10余年,孩子10余岁,月薪40-50k。完全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如果让大家选,我相信大部分会不约而同的选择后者。当然也有人会说,不是每个人都是女强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富有。但能读到博士的同学一定在高智商、高能力者的行列,何以人生会如此失败??!!或许我的用词比较激烈,但如果站到一个社会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人生真的非常非常的失败!!!没有家庭,没有事业,更没有钱,读书改变命运啊!!!当然可以用我们所谓的职业信仰或者科研信仰来弥补这些物质的不满足,可是穷困的人是没有条件去谈科研的,我们毕竟都是社会人,在这种长期煎熬的过程中大部分都会选择退却,坚持到最后也只是少数人。“科研就是富人玩的智力游戏”,我对这句某个USA教授的言论一直很赞同。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阶段已经过去了,高考的确能改变命运,但作为精英教育的博士是不行的。试想3-5年后,当大批博士毕业时,他们的路又在何方,恐怕下到地方三甲的可能性很大吧!到时硕士呢,那就地方县医院吧!做了几年科研训练的博士下到地方三甲应该会很不适应,内科系统好些,但是外科系统的学生就吃亏了,擅长的科研人家不一定需要,需要的临床技能又不怎么会,找人学估计都困难。所以必然会苦b几年。二、科研。研而优则仕?仕而优则研?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问问为什么科研。为了科学和信仰的人估计能占到5%以下吧,反正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人无非是利用这么一个跳板为自己谋取一定的资本和利益,即就是说科研的动机本就不纯。学而优则仕变为了研而优则仕了,相信很多人都这么想,总是把科研等同于未来的职称和晋升。但是实际上我们所见到的所谓科研的强者似乎都是担任行政领导之后才发挥自己科研热情的。在成为行政领导之前,也没听说某某知名教授就发表了多少牛paper。其实道理很简单,行政权力就意味着资源,说白了就是哪怕领导对科研一窍不通,但他可以招聘到擅长科研的诸多海归博士后为他创造科研,包装自己的科研实力,于是乎一个个科研大佬就诞生了。造成的假象既是只有科研好了才能升上去。然后一批批的博士、烈士们前赴后继为大佬卖命。不过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刚进来的一个小辈,你有天大本事又能怎样,没有资源总是得听命于人。可是大家得注意一件事情,中国任何官场都是要混的,这个“混”字确实是太有含义了,混得好才能走得快,但干得好不等于混得好。医生想要升官也得混,可是恰是这个“混”字是广大博士、烈士的软肋,大家多年读书的心思都用到学业上了,于人情世故、溜须拍马一窍不通,于是乎也就只能做做大佬手中的棋子、任人摆布了。当然这其中也必有德才兼备的人,应该就是厉害角色了,可是大部分想要通过科研改变命运的人估计要失望了。很多博士、甚至博士后应该就是名符其实的书呆子吧!我所知道的某附属医院一个医生,主持国科金3项,第一作者SCI大概20多篇,40多岁了还是主治,悲剧啊!中国这地方都是向上看,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加之这几年博士扩招的厉害,贬值的更厉害,将来不得不下到地方医院的时候,除了会写点文章别的都不会,估计得有人自杀了吧!尤其女孩,落到事业家庭皆无的境地,估计又会多一出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三、未来。很多同学对于上博士总抱有一个希望,即就是将来找工作的起点高一点,以后能才有机会升到副高、正高,才会轻松些。暂且不说这个想法能否实现,先类比另一个说法,某家长说“孩子小时候上不了好幼儿园就上不了好小学,未来也就没有好中学和好大学,将来一辈子就完了,所以现在一定得上最好的幼儿园,花再多钱都值得”,我只想说“你死心眼啊,你***钱多了没地发泄啊!”与此类似,人生发展的路很长啊,升副高至少是10年以后的事情了吧,在现在这个普遍高学历的时代,那种直升飞机式的上升会越来越少了,熬不到可能真就不行。况且现在很多医院要求规范化培训,很多医院硕士博士一刀切,30岁的博士规培5年才能升主治,副高最快也得到40了,对于目前的大多数人而言,那都是15年以后的事了。因此,很多人把对未来的期许压在了读博上,估计又会有很多人要失望了,工作了“混”得好不好,会不会“混”还说不好呢!还有一类人,既是对就业后的现状很不满,觉得没有发展前途,于是想通过考博提升自己,但实际上现在招收的博士大都是PhD,读上几年对临床帮助有限,倘若能在这几年去一些大医院进修,可能对于改变现状更有帮助吧!很多时候,直面困难才是正确的心态,通过上学逃避现实的人是懦弱的,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即使有了博士学位前途也不见得就光明吧!四、现实。分析了这么多,未来3-5年的趋势可能是大批博士进地方三甲,硕士进县级二甲,实际上这已经在当下的北上广和山东、浙江、江苏等地实现了。对于大部分没有信心在读博过程中拼杀出来的XDJM来说,现在去一些地方三甲工作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毕竟这样一来工作、家庭都不会耽误,否则等博士毕业被逼到这种地方,估计会很痛苦。这既是国家的损失,更是个人的损失。当然如果能力超群,将来拼下来肯定能胜出那自然读博是个好选择。否则这么拼下来,医学生就业的环境只会被大家自己搞差,大家都去拼学历,博士完了还有博士后呢,是不是到时候又得去USA拼个博后啊!最后,人生的道路很长,工作不等于事业,事业不等于生活,生活也不代表全部。除了工作,我们还有家庭、父母、妻儿和朋友,我也需要有自己工作以外的空间和自由。一味盲目地追求我们所谓的事业到头来估计还是害了自己,尤其是想借读博逃避工作和现实的人,最后必然悲剧临头。所以,综合考量,理智读博才是上上之策。最近一个月一直在思考考博与就业两方面到底会给我带来什么影响? 我觉得这不管对谁来说,其实是个赌博,让我来一一列举一下: 有人说: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呵呵,可见读博士可以读到改变一个人社会属性的如此境地。且不说女博士,就哪怕是我实在挣扎着读了博士毕业也快30了,还赚不到钱,买不了首付,在女性眼中还真有点不像个男人了…… 读博的难处: 首先博士的培养要求与硕士大大不同,博士要有优秀的科研能力和文献查阅能力,在自己所研究的某一领域具有超越的眼光和idea,并且这项研究成果至少是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为这一领域的科研起到明显的促进。一般来说,国内的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基本不足以作为博士的研究参考,博士必须在茫茫外文文献中求索自己所需,而硕士基本是做验证性试验,国内核心期刊可以作为实验的依据和参考,甚至是模仿制造。过来博士说:“硕士一般需要阅读50篇外文,100篇国内期刊,而博士至少需要阅读500篇外文方可有机会找到研究领域的突破点”。这对于时间短短的博士生来说,仅仅是查文献一项就耗费无数时间,再就是实验,博士一般都需要建立实验模型,好运的话,半年可以成功,运气不好至少一年,不要说有没有现成的实验模型,即使是仿制,亦非易事,三者,博士课题如果单独由博士一人完成,那简直是去承包一个月建好长城的项目,所以,找硕士师弟帮忙已经是常规做法,但是师弟们能不能帮得上,看博士的运气了。 第二点就是除了科研以外的临床能力培养,当然,博士课题所需要的完成时间不可能比硕士课题短,我身边很多同学一般都要经过小到半年,长到一年甚至一年半的实验包括论文写作。对博士而言,这个时间绝对不会短于一年,并且我相信大多是在两年左右。再除去在校学习理论时间,剩下来的不到小半年可以用于临床培养,能够提高多少临床能力呢?对一个中国的临床医师来说,临床能力是立足的根本,专长于做科研的话更适于去研究所实验室。当然不可否认博士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并且研究出了成果,但是成果能否转化为临床应用?需要10年?20年吗?医院不会理你这些的,更何况这个“成果”就一定不含水分?科研可以造一点点假甚至可以视而不见,临床可不行。 第三点是博士待遇,众所周知,中国的博士生比较穷,这不怪他们,主要是高校对教育的投资,以及各院校的教育制度所造成的,好心的老板可能会资助一下,但是如果是老板不资助呢?一般来说,博士每个月的补贴7788加起来不过3.400块钱,吃饭都成问题,更别提结了婚的博士生。和同龄人比起来,他们可以“骄傲”于博士头衔,可以说自己有怎么样的科研能力,但是一旦老同学聚会,往往不由博士埋单,这没办法,别的同学工作赚钱了。当然,有人会说等博士毕业赚钱绝对多,呵呵,医院是事业单位不是公司,在升职称领薪水方面只和权力职务挂钩,博士、硕士、学士基本上可以说都是从一个起跑线出发,工作三年的硕士拿钱绝对比新毕业博士多,工作五年的硕士也不会比毕业2年的博士少,早日获得科室的认可才是工作顺利,生活轻松的保险绳。 第四点是博士的就业,大多数人不可能是执着于科研出成果而来读博士的,人活着最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吃饱穿暖全家小康了才有可能想着发展,“生存高于发展”是铁定律。基本可以肯定博士们都是希望以后能进入一家收入颇丰的大医院,但是随着用人岗位的逐渐短缺,每年新增失业人员的积累,三年之后的形势没有谁可以看得清楚。早在03~04年就开始有“三年之后硕小于本”的说法,不知道“三年之后博小于硕甚至小于本”的情况会不会出现。此外,博士们既然具有了优秀的科研能力和一般般的临床能力,小医院又不屑去,那就要么选择研究所和实验室去做自己擅长的科研,要么就去挤大医院和工作5~7年的学士硕士拼临床,哪个相对容易立足?应该说,学历越高,就业面不是相对越宽而是越窄了,就好比说,在广西读博士出来,估计就只有医科大和区医院,最多加上柳工柳人入得法眼了,但是进去以后的竞争,那个一个惨~…… 读博士既然那么不好,为什么还是有不少人读呢?对我来说难道我就绝对不会读博士了???? 读博士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首先,博士教育至少目前来说还不算普及教育,仍然称得上精英教育,而且是高端精英,一个成功的博士毕业后,对目前很多的研究和成果都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思考问题的角度明显和本科生硕士生不一样。假如有开阔的眼界和良好的人缘基础,对今后领导医院的部分基础-临床研究相当有用!而且有的医院和国外其他大学医院有科研协助项目,博士可以发挥自己的科研基础和研究深度写出很多核心论文甚至是发表到SCI,这是硕士们无法比肩的一个优势。 其次,国家需要博士,只是国家还没怎么想好给博士什么政策,目前医院自己制定了博士政策,如果不强求大医院,一般的市级三甲还是很舍得给博士下料的,房子不会很小,安家费不会很少,课题经费不会很多但是至少有几万,如果有配偶的话工作也好帮助解决,但有个前提,作为人才引进的博士基本是科室的领导人物,应届博士毕业想捞这些好处是难于上青天的。另外是随着社会发展,目前这些甜头萎缩的趋势日渐明显,医科大已经不再给博士房子了,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沿海以及北方大城市,博士早已开始把目光投向三甲以外的医院~ 最后,毕竟博士是人生的最高学历了,硕士不上不下的,学士又离得太远。对于有心探索科学知识这条路的话,读博不仅仅是机会,更意味着读博将踏上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艰苦的心理锻炼和意志力考验,与同学们相比的囊中羞涩,甚至还有的人要面对家里人的不理解。能够从艰苦的环境里读博出来,整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有多多少少的变化,性格和意志也会变得更坚强。至少对塑造自身来说是很好的人生经历。 所以,我觉得读博士一种赌博,赌什么只有身置其中才能慢慢体味。但是我认为,一个不够合格的博士文凭不会给自己就业和择业增添任何砝码。一家盲目引进博士或者为了拒绝小硕就搬出“我们只要博士”姿态的医院也不够成熟,至少这不是从综合实力上来考量人才择优录用。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研和临床综合实力的一杆标杆,早就放弃了盲目引博的做法,但却保留录用优秀的应届本科生,我想这个做法值得全国学习。 综合来说:1,家里有钱或者很有关系,能读博就读吧,实现人生理想。 2,工作过,并且有原单位做垫底保障的,可以读,为今后升职,加强专业领域的领导能力,开展对外合作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3,真的想做科研做实验出成果,远离医患纠纷风险,以后意愿去研究所就业的,强烈推荐读博! 4,硕士毕业实在找不到满意单位的(那种每个月800-1000又没有劳务费和其他东西的地方就不要去了~),读博算得上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争取三年后创造更好机会就业。 5,如果有好工作待选比如较好的三甲,但也有考博上线了,就要看什么学校,假如是北医大,上一医,上二医这种级别,还是去读吧,那么猛的学校和导师,合格读出来的确是不可多得的抢手型精英。 6,综上所述,读博士不再是小孩子上学那样了,已经是大人的事了,应该要考虑投入和产出比,即使考博了,也要考虑性价比的问题。
热销排行榜
销售价:¥78
销售价:¥78
销售价:¥149
销售价:¥100
您最近浏览过的商品
高清印刷 品质保证
实惠低价 为您省钱
专业物流 快速安全
阿里旺旺咨询硕士+4年工作经验大部分都不如应届博士发展的好_985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08,998贴子:
硕士+4年工作经验大部分都不如应届博士发展的好收藏
从我了解的几个单位和企业来讲,博士的起点和平台真的比硕士高很多,硕士存在明显的晋升天花板,基本上永远被博士压着的命,大部分硕士工作四年后都不如应届博士起薪高
苹果刷机越狱助手哪个好?爱思助手支持一键刷机越狱,果粉最爱助手工具。
#春节表情包#
对任何行业都是吗?
博士在多数企业单位基本上相当于五十年代那批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待遇
博士也看方向吧,看个人研究方向是否符合企业需要。。
博士很难毕业的,土博竞争力还是不行。还是读外国博士
博士高水平的比例多点,但是平均不如硕士就业好。包括薪资,更别提4年硕士了。
看专业,有些专业的博士,也就适合在高校当老师做做研究。。。
有什么用?本科毕业就工作的吊打之,我这样讲你理解吗
京东电脑节,全民抢宝进行时!1999抢i7本,半价秒电脑,抢直降3000显示器
那硕士和工作3年的本科比呢本科和工作4年的高中生比呢
分专业了。金融就不尽然
我预测,10年以后,硕士生变得像本科生一样普遍,本科教育变得像高中生一样的通识教育,考研变成新时代的高考,而博士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博士相对于硕士一般有独立研究的能力,能带团队,另外,专业水平,还有相关的前沿理解都是比硕士和本科生强不少的,起薪和上限高很正常,土博中有很多在职的博士,他们比较混,全日制的博士看起来更信赖一点,当然了,受企业委托培养的博士另说。
有合理晋升机制的大公司招博士到管理层肯定不是因为学历而是研究方向对口且具备管理能力,这样的博士其实就是工作了四年的人
扯淡→_→,我们专业博士就没有听说去公司的
太天真,楼主博士吧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林崇德:30年亲身经历
30年切身体会
作者:林崇德
  我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者;我是我国学位制度改革的受益者,也是学位制度改革的实践者。我是我国新学位制度确立后的第一个教育学博士,也是指导教育学门类博士研究生比较多的一个导师。怀着对改革开放的深情,怀着对学位制度的热爱,针对上述的情况,我想谈四点感受。  一.从第一个教育学博士到桃李芬芳的导师  1978年,我从一个中学教师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师从心理学泰斗朱智贤教授(以下简称朱老),这缘起不仅仅是我对新的学位制度的认识,而且也是我对心理学的热爱。我是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从年我学了5年心理学,可是1964年,四人帮干将姚文元把我国的心理学说成是&九分无用一分歪曲&,致使我们首届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成了处理品,在文革中心理学也被打成伪科学。而我对心理学的热爱的&贼心不死&,却在文革期的&斗、批、改&期间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基础教育工作,一直在研究心理学的问题,1978年我怀着对心理学事业的热爱,37岁的我又当上了老学生,当我研究生报到的那一天,我交给朱老5篇论文,4篇是认知发展的研究,1篇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10年追踪的心理学研究。1979年11月,朱老把我的这些论文推荐到文革后的第一次心理学学术年会上,大会组委会让我围绕着认知发展的研究做了大会报告;1980年1月,大会秘书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徐联仓教授把我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研究一文交给了彭真同志,彭真同志又请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杨秀峰同志带着教育部、北京市委、团中央等单位的一些领导来听取我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机制研究的汇报。所有这一切使我体会到心理学的春天来到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指示关怀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精神的鼓舞下,1980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批准我提前进行研究生论文的答辩,就在这年的5月,教育部为我签发了留校工作的通知,我从此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始了发展心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81年,我国学位制度条例和第一批博士点招生计划颁布。此年11月,学校动员我以新提讲师的身份报考发展心理学的在职博士研究生。考上后,我一边认真教学,一边刻苦地攻读博士学位,并积极撰写博士论文。在1983年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我的博士论文经40多位心理学同行的审议,允许答辩,并于日通过了答辩,因为心理学属于教育门类,所以我成为我国自行培养的第一个教育学博士。由于我的导师朱老年事已高,从1982年开始我就协助他带硕士研究生,1985年我又以副导师的身份,协助朱老招了一位博士研究生董奇。1986年,我破格晋升教授,1990年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我是从1987年开始独立地招收硕士研究生的,1990年又独立招收博士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是从做朱老的助手&&当副导师开始的,这个经历大有裨益,我从朱老身上学会了如何指导研究生。我曾经跟我的学生说过&朱老怎么指导我,我就怎么指导你们。&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开始独立招研究生,并在当研究生的导师的过程中去琢磨如何当一个好导师,如何培养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日,恩师朱老不幸逝世,当时我写了一副挽联表达我的哀思:&师如父胜于父传道终生精心栽培沐春雨,恩似山高于山流芳千古遗志继承慰英灵&。这幅挽联表达我要完成朱老未尽事业的心愿,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在学位教育的过程中尽心、尽职、尽力。于是,我一批又一批地招收研究生,截止到2008年暑假,我已经培养了68名博士和近百名硕士研究生(这里面半数以上是重叠的),带出了9名博士后,从中我体会到了桃李芬芳的幸福。我的弟子们取得学位后奔赴全国各地的高校,尤其是省级以上的重点师范大学,因为心理学学科的人才主要是分布在师范院校。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中间多数已经成长为心理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据《人民教育》杂志报道,我的弟子们已经撑起了我国心理学领域的&半壁江山&。  二.导师当立德为先  1988年4月,朱老和我的博士研究生董奇和他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的妻子庞丽娟按时回国。董奇是作为联合培养生出国的,朱老和我是他中方的导师,我们又给他在美国选了一位导师。联合培养的目的主要是跟国际接轨、学贯中西。董奇回国后不仅很快地进行博士论文答辩,而且还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从中我体会到,联合培养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一个重要途径,于是,我先后又派出了14位博士研究生到美国接受联合培养。上世纪90年代初,我所派出的学生,又有13位按时回国。当时,公派的出国人员几乎三分之二以上滞留在美国,可是我派出了董奇等15位博士研究生去美国深造,竟然有14位能按时回国。这件事情引起教育部有关部门的重视,他们派人来调查&林崇德的回收率为什么这么高?&我的学生在座谈会上回答说,他们是冲我而回国的;当调查者问我理由的时候,我回答:&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我仅仅做了一点感情投资。&所谓的感情投资,就是指&师爱&,它是师德的核心,我又把它看作是师德的灵魂,称作是&师魂&。近30年来,在研究生的培养中,我的最大的体会是导师当立德为先,也就是把师德放在首位。我一直实践着&崇尚学术、谨防玷污&和&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师德观念。作为研究生导师,我从不接受在读研究生的任何礼品;作为大学教授,被邀请讲学和评审的机会不少,但我从不多收讲课费和评审费,不知多少次退还或寄回超标准的酬金,并从1995年起我主动上交讲课费和评审费的个人所得税;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我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多次谢绝与申报博士点、硕士点的有关来访要求,更不收取他们包括现金在内的任何谢礼。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一所学校的领导和同行带着礼物来看我。我说:&你们要给我送礼,就连门也不要进了。&我们在楼下的自行车车棚里谈了半个多小时的学科建设。临别前,我嘱咐他们把带来的东西拿走。这样做似乎不通情理,但我认为,作为教师必须如此,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上梁正下梁才能不歪。所有这一切,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对他们成长是有帮助的。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说:当我们打开美国心理学论著时,除了引用国际公认的瑞士皮亚杰的资料外,都是他们自己的成果;当我们翻开前苏联心理学书籍时,给人一种俄罗斯的民族自豪感;但如果再来看看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从设计到结果,几乎都是别国的东西,这样下去,何时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中国人口众多,心理科学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你们要为心理学的中国化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把培养研究生和学术梯队建设视为我学术生命的延续。因此,自1988年起,先后推荐两位不到30岁的年轻人担任自己的助手&&副所长。1999年,我58岁时,坚持辞去首批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基地主任职务,力荐优秀青年学者担任。1994年,佐治亚大学一位教授邀请我偕夫人去美国讲学。虽然讲学的机会很多,但是佐治亚大学的教授却提供优厚的条件,不仅仅是往返的机票,还有一笔相当可观的酬金。我当时表示感谢,但同时希望把这一笔经费用来资助我的博士生俞国良出国深造。那位教授临行之前说了几句肺腑之言:&有孔夫子思想的中国老师这样对待学生我深为感动,我回国以后必须把此事办成,若办不成也对不起这样的中国老师。&我的一位学生回国以后,曾经深情地对我说:&林老师,您不是我父亲,但胜似父亲。&有一位在日本工作的博士研究生对我说:&我每年要回国七八次,因为我的根在中国,母校和恩师是哺育这种根的土壤。&  三.一切为了研究生的质量  从1988年到1998年,我几乎一年都能招上2-3名硕士研究生,1-3名博士研究生。这些学生中,不仅仅有汉族的弟子,而且有少数民族的弟子;不仅仅有国内和境内的弟子,而且有国外和境外的弟子;不仅仅是来自心理学专业的人员,而且也招了一些非心理学专业的考生。我校研究生院前院长顾明远教授十分关怀师范院校的学科教育专业,于是他从比较教育的角度来招收学科教育的年轻教师为博士研究生,而我则从心理学学科能力发展的角度来招收学科教育的优秀的年轻教师为博士研究生。研究生多了,就给我提出一个问题,如何重视研究生的质量?因为研究生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是发展和完善我国研究生制度的根本保障,是知识创新、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必然的要求,也是国际人才竞争的基础。我经常想,我们高校的规模已经不小了,我们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不小了,但是,如何从一个研究生教育的大国发展成研究生教育的强国则需要我们高校教师特别是研究生导师做努力。于是,我对培养博士研究生、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质量采取了&一二三四&的措施。  第一是&一个定位&,这就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我有一个放牛娃出身的博士研究生李庆安,入学第一天,他给我送来一件哈尼族特产的礼物,我拒绝了,并对他说&记住,只要做我的学生,就别给我送任何礼物,如果你非要送礼的话,就送我一个礼物吧&&三年后,拿出一篇漂亮的博士论文来&。在培养的过程中,我反复对他强调在北京师范大学这样高层次的学术单位授学位、评职称以及各种考核都没有对少数民族学者的任何倾斜与优惠政策,但北京师范大学可以为他创造许多条件,而不是降低学术标准。李庆安加倍努力,1999年以较为出色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2008年晋升为教授,且成为哈尼族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二是&引导研究生闯过两个关口&,一是招生关,我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提出了&五不招原则&:考前没有任何研究成果的暂不招;面试时,没有发现创造力的不招;没有拼搏精神的不招;没有成就动机的不招;德才中一方面有缺陷的不招。二是实践关,我认为社会经历和社会实践非常重要,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地运用理论,这也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基础。任何行业都有一个实践的问题,而搞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都要到学校实践中增长才干。第三是&三个环节&,一是知识环节,我强调,在他们进行开题报告的时候,必须要有三分之一的最新五年的参考文献,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不仅仅要有学识,而且要有胆识和远见卓识;二是科研环节,研究生一入学必须成为导师课题组的一员,参加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提高科研能力;三是学位论文,论文是质量的象征,师生声誉的所在,所以,必须要从实验到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严格要求研究生,导师对学生论文必须要严肃认真,论文优秀者可以提前半年进行答辩,论文不合格者就得推迟一到两年再进行答辩。我有一个博士研究生,论文改了21遍,他对我说&老师,我是您最笨的学生&,我却说&你是我最刻苦的学生&,因为,这样做能够让学生懂得什么叫严谨,什么叫规范。所以,那位论文改了21遍的学生能够把他的论文在核心杂志上发表多篇的研究报告,并出了专著。第四是&抓好学生的德育&,因为一流人才必须砥砺一流品行为基础。我把学生的做人问题看得很重,我关心他们的理想、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曾亲自介绍11位研究生入党。当然德育不是空发议论,教育过程要有人性化。衣新发是我的一个博士研究生,他家在外地。2004年暑假结婚,结婚不到一个星期就回北京了,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就回来了,他说:&要参加中国心理学会举办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其实当时离心理学大会召开还有一个多星期,对此我严厉地批评了他:&作为一个新婚的丈夫,结婚才7天,不该把妻子丢在老家,自己早早的回来。&事后他对别人说:&我原来认为自己结婚才7天就马上回北京为会议做准备能受到林老师的表扬,没有想到林老师却劈头盖脸地批评我&。后来他妻子在电话里对我表示感谢,说老师这样教育他丈夫,相信他两个一定能恩恩爱爱、白头偕老。  四.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2008年暑假,我以培养出68位博士向我国学位制度的改革交出了答卷。在这68位博士之中,已有42位晋升为教授,32 位和我一样地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他们有三个特点:一是业务上较为过硬,有的成为特聘教授,有的成为教育部的长江学者,或者地方的长江学者,大多都成为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国内外一些名牌大学的教授。2004年以后,我的学生几乎每年都有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专家,他们中的好多人都表现得相当突出,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创建了心理学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拿到了科技部一个1300多万的大课题,并当选为中国心理学会的副理事长。又如西南大学的心理学院院长李红教授,他曾经是那个学校唯一从其他学校获得博士学位的心理学教师,因为其他教师都是自己学校留校的。近几年,他已经有29篇文章在国外SCI或S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有的影响指数还很高,最后以他的成绩为基础申报了&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二是具有综合素质,大多数学生既能做学者专家,又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到目前为止,我五分之一的学生已经走上了校(司局)级领导岗位,在全国师范院校中,有一半以上的心理学学术带头人是我的弟子。三是做出了突出业绩,他们不仅具有优秀的学术才能,有的还具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成为了较知名的企业家。我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2008年第9期《人民教育》杂志把我的这种理念称为&林崇德的职业幸福感&。我确实在学生的成长中体会到了幸福。1996年,我的日本博士研究生山本登志哉面临着博士论文答辩,当时我提出,让他到日本驻华大使馆去邀请大使馆派官员来参加他的博士论文答辩。日本大使馆派出日本驻北京的总领事松本先生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山本登志哉的博士论文答辩,整个答辩过程非常顺利,答辩委员会建议授予山本登志哉博士学位。松本先生非常感动地用中文致词,向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和我表示感谢。我对松本先生说:&不要让别人觉得是日本培养中国的高素质人才,中国的博士生导师一样的在培养日本的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山本登志哉原是奈良女子大学的一位讲师,取得博士学位以后,他回到日本,到一个比奈良女子大学稍微小一点的大学当了副教授,后来晋升为教授。2007年,他在有27位竞争者中间,击败了26位的竞争者,顺利成为著名的早稻田大学的教授,并成为心理学学术带头人。当调到早稻田大学的时候,他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里写到:&没有您的栽培,没有北京师范大学授予我博士学位,就没有我山本登志哉的今天。&看过信后,我不仅仅感动,而且发自内心地感到幸福。学生成才,学生超越老师,学生成为老师崇拜的对象,那是最大的幸福。最近我听到了一个顺口溜,叫做&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这确实让有一些研究生导师遗憾。但是,我们不应该去伤感,关键的问题是你以什么心态对待超越你的学生。我把学生超越我自己、学生取得的成就都看作值得自己崇拜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幸福。中国的学位制度是文化大革命以后才步入正轨,如果每位老师,每位导师都培养一大批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那么,我想前浪绝对不会死在沙滩上,后浪绝对能够推崇这种教师的精神,从而把我国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作者简介: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月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大学教育系心理学专业,1984年3月获博士学位,1986年6月晋升为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院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以及心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硕士出国读博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