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想搞航空发动机,大学可以学热力学与动力学动力工程吗?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气体动力学基本概念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第1章
气体动力学基本概念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22:31:2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气体动力学基本概念
官方公共微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_百度百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
本专业方向培养航空、航天、民航、航海及机械、动力、能源等领域设计、制造、科研各部门从事航空动力、地面燃气轮机、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机械方面的设计、制造、试验以及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使用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本专业学制四年,招收理科考生,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设有“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系统仿真与控制”、“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点和博士点以及“动力机械及工程”硕士点,并设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内容
本专业以飞行器动力(发动机)总体设计、部件设计、控制系统设计及热能工程中的动力机械为主要内容。
主干学科: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固体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流体力学、固体力学、机械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计算机控制及电工与电子学等方面基础知识,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发动机总体性能分析、总体与部件设计
发动机结构设计及强度和振动分析、计算、试验及测试
控制系统分析、设计及试验
热能系统部件与系统设计及试验
一般机械设备与装置的设计、工程分析及开发
相近专业:热力涡轮机、火箭发动机、热能工程、内燃机、机械设计与制造、热能动力机械与装置、工程热物理、流体控制与操纵系统、自动控制、工业自动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课程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弹性力学、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传热学、叶片机原理与设计、发动机原理、发动机构造、发动机强度等基础与专业课程,五组分组专业课程:
(1)粘性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
(2)机械振动基础、强度振动测试技术、有限元基础;
(3)发动机控制元件、发动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
(4)发动机燃烧技术、热工测量、传热应用与分析;
(5)高超声速气动力学、冲压发动机、火箭发动机,以及专业选修课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就业范围
本专业涉及面广,根据课程选修情况,可以有五个不同侧重方向:
(1)性能与气动力学;
(2)结构与强度;
(3)控制与仿真;
(4)燃烧与传热;
(5)航天推进系统。
这五个方向相互交叉,不完全独立,而是有所侧重,以便学生所从事的工作范围更为广泛。毕业生可以去研究所、设计所、高校、部队、工厂、企业等单位工作。
侧重于性能与气动力学和航天推进系统的学生适合于航空、航天发动机设计所、研究所高校、部队和企业的设计、生产部门,可从事发动机的总体性能分析、总体与部件设计、故障分析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从事热能工程、轻型燃气轮机、热力涡轮机、鼓风机等机械的设计和试验研究,还可在民航、航天、航海、武器装备等相关单位从事动力装置性能与气动力学分析、设计、试验、研究等方面工作。
侧重于结构与强度的学生适合于航空、航天发动机设计所、研究所高校、部队和企业的设计、生产部门,可从事发动机结构设计及优化、强度、疲劳寿命、可靠性和振动分析及试验研究及机械故障分析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从事热能工程、轻型燃气轮机、热力涡轮机、鼓风机及一般机械的结构设计和试验研究,还可在民航、航天、航海、武器装备等相关单位从事动力装置结构设计、强度分析、试验研究、维护等方面工作。
侧重于控制与仿真方向的学生适合于航空、航天发动机设计所、研究所、高校、部队和企业的设计、生产部门,从事发动机控制系统及其元件、部件和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器的设计、性能分析和试验工作,控制系统装配、维护及故障分析,也可去民航、航天、航海、武器装备等相关单位从事热动力装置、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试验研究工作,或从事机电液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工作。
侧重于燃烧与传热的学生适合于航空、航天发动机设计所、研究所高校、部队和企业的设计、生产部门,从事燃烧、传热、流动、机械维护、热能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和设计工作,也适合电力机械、石油、化工、轻纺、冶金、建材、有关研究所、工厂、油田及火力发电厂等部门,从事热能、能源开发以及锅炉等热工设备的传热、燃烧、流动等方面的研究、设计、运行维护以及技术改造等工作。热动之家——专注于能源与动力工程!
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动力与工程学院
10:39:34来源:能源动力与工程学院0人已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动力与工程学院简介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原名航空发动机系,是北航 1952 年建校时最早成立 的、也是北航最具航空航天特色的院系之一。现建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 2个本科培养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其中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所对应的“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学科,是国家首批(1981年)博士点,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稳居全国第一。建院60年来,为我国航空、航天、民航、能源等领域输送了大批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航空推进领域的全部八名工程院院士均为学院的毕业生。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名师荟萃,有教授44人(博导42人),副教授3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千人计划”学者3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7人; 80%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拥有“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科技重点实验室”和面向全行业的“航空发动机数值仿真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科研基地,共获得国家级奖12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是北航获国家级大奖最多的院系之一。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科研,孕育出一流的人才。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60%以上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中每年选拔30%以上的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10%以上的优秀生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毕业生在航空航天动力领域具有极其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在民航、能源、船舶、交通、石油、电力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100%。2011年9月,教育部批示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和教授治学的现代大学制度。学院将参照世界一流大学模式,聘请世界一流大师来院任教,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之路。学院按“飞行器动力工程(国家试点学院)” 和“能源与动力工程”大类专业进行招生, 本科四年采用“通识博雅”教育,前两年不细分专业,第三年按学生兴趣和综合考核成绩安排选择专业。学院从2012年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施行“一生一师”制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实行赴境外一流大学游学制度,高考成绩进入北航前10%的优秀生(含保送生) 优先选送到境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流体机械系流体机械系主要涉及叶轮机械气体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湍流及旋涡流动、叶轮机气动弹性力学、气动声学、水声工程、叶轮机分离流动机理与控制、流体机械综合气动扩稳技术、民用叶轮机械技术开发、新能源动力及微小型动力等诸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流体机械系承担了大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航天科学基金、“国防973”和预研、型号及民用领域等科研项目。流体机械系是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在进行流体机械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的同时,开展了众多项目的流体机械实验研究,拥有:低速大尺寸压气机实验台、中速压气机实验台、高速跨音压气机实验台、低速轴流压气机尾流撞击实验台、平面叶栅和环形叶栅实验台、民用风机多功能实验台、流体声学实验台和大量先进的测量设备。曾荣获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具有工程院院士、“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多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主要领域:叶轮机气动设计技术,叶轮机数值仿真技术,叶轮机内部复杂流动理论及实验研究,非定常综合气动扩稳研究,气动声学,水声工程等。教学设施:中、低速大尺寸压气机试验台、高速压气机试验台、低速尾流撞击试验台、叶栅风洞、声学暗室和多套并行计算机群等。师资力量:共有教师2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教授12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19人。联系方式:系&& 办:& 主&& 任:& 刘火星   支部书记 袁巍 副主任: 孙大坤 工程热物理系工程热物理系以航空航天为背景,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从事航空发动机及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传热、燃烧、热防护及新兴能源转化和利用、常规能源有效利用方面的高级工程设计及研究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工程热物理系的前身是热工教研室(含实验室),为我校成立最早的教研室之一。曾承担了全校的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热机学和热工测量学的教学任务。长期以来以重视教学而著称,一直保持较高的教学质量,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和民用热工领域培养了大批的相关专业人才。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85年开始招收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2003年1月成立现在的工程热物理系。工程热物理系拥有大量国内一流、国际水平的航空发动机相关专业高水平实验研究设备和平台,主导建设和管理的热工实验教学中心2009年获得北京市示范实验教学中心称号。工程热物理系以其崭新的面貌正在朝着北航争创“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目标进军。在工程热物理、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热能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四个二级学科上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国家博士后流动站。同时工程热物理系也是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研究上,坚持“应用基础研究”及“工程应用”两个平台融合发展,注重学科交叉,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航天科学基金、“国防973”和预研、型号、新兴能源及民用热工领域等科研项目百余项。工程热物理系经过多年发展,在旋转换热、航空航天先进热防护技术、湍流理论、微小型燃气轮机等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工程热物理系具有“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国家发明一等奖获得者高歌教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跨世纪人才陶智教授、徐国强教授、丁水汀教授和两届“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即“国防973”首席科学家陶智教授等中外著名学者。主要领域:旋转部件内部的流动与换热,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分布式能源,微型发动机,湍流理论(创立湍流理性方程体系),高强度燃烧与火焰稳定技术(沙丘及龙卷风燃烧体系),涡升力及空气动力学(碟形飞行器),减阻降噪技术(潜艇声隐身),航空发动机余热增推技术,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冷却研究,空气系统的设计,波瓣喷管的流动和换热,常规能源节能技术,高效换热器,加热、隔热、防热、储热技术,旋涡真空能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教学和科研设施:多功能旋转换热试验台、旋转叶子外换热试验台、多功能风洞、两个科研教学用风洞以及一个大型热工教学基地。师资力量:拥有以高歌、陶智教授为代表的多名中外著名学者,现有教师22人,教授5 人,副教授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2人。联系方式:系&& 办&& 主&& 任&& 吴宏
 支部书记 李志强 副主任&& 闻洁
  热能工程系热能工程系面向航空航天和新能源领域,主要开展航空发动机及冲压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燃烧室、涡轮等核心部件,以及新型燃料及利用、太阳能、低排放燃烧等新能源及节能减排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为国家培养了院士、科研和技术骨干、知名企业家等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热能工程系承担了热能工程、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建设工作。其中“高性能液雾燃烧”是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五个科研方向之一。目前正全力建设航空科学国家实验室航空动力部,将燃烧方面的研究能力提升到与NASA Glenn研究中心,德国DLR燃烧技术中心等国际一流国家实验室水平。在科学研究方面,先后承担了大量的国防973、863、国家自然基金、总装预研基金、国防预研、型号攻关等科研项目。在航空发动机喷雾与燃烧、飞行器红外隐身、生物燃料及应用、燃烧室冷却、矢量喷管、冲压空气涡轮、超跨音对转涡轮、太阳能、低污染燃烧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发表了大量的高水平文章。在国际交流方面,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牛津大学、普渡大学、康涅狄格大学、乔治亚理工学院等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紧密的教学和科研合作关系,包括联合培养博士、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Sung教授,聘请了普林斯顿大学Law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为名誉教授,与普渡大学Mongia教授成立了中外联合燃烧基础研究团队,与牛津大学Edwards 教授(英国皇家院士)共同开展了太阳能光解制氢研究。培养定位:以先进航空推进技术为特色,以新兴能源发展为牵引,以前沿科研引入教学为支撑,以国际化促进水平的全面提高,努力为我国国防和国民经济培养具有领军和领导潜质的高级人才。主要领域:航空航天领域包括进排气系统气动热力学,航空发动机、冲压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红外隐身,航空先进涡轮理论与工程等。国民经济领域包括新型燃料及利用、太阳能、低排放燃烧等。教学和科研设施:气源:拥有国内高校最大的气源系统,为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燃烧:单头部高温高压燃烧试验台、旋流喷雾燃烧试验台、驻涡燃烧试验台、常低压燃烧试验台、燃烧不稳定性试验台、喷雾试验台、火焰筒气膜冷却试验台等。气动:变马赫数风洞、多分力矢量喷管试验台和超跨音对转涡轮试验台。仪器:多普勒激光测速仪,粒子图像测速仪,平面激光诱导荧光仪,红外热像仪,色谱质谱仪等先进仪器。师资力量:教职员工24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名,教授6人,副教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具有海外留学和进修经历的教师占全体人员的比例为58%。联系方式:系办 系主任 额日其太 &&& 支部书记 方祥军 副主任 刘玉英 &&&&& 副主任&& 甘志文 发动机仿真中心“航空发动机数值仿真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仿真中心”)是原国防科工委领导和支持下、由国家财政支持、面向航空动力全行业、对国内外开放的国家级航空发动机数值仿真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中心,主要从事有关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和结构强度数值仿真技术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仿真中心于2004年建立,行政上隶属北航,业务工作由国防科工局领导下、包括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和有关研究院所的管理委员会进行指导和协调,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为刘大响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陈懋章院士。中心位于北航院内,现有专职技术人员20余人,均具有博士学历,并聘有各类兼职人员30余人,办公用房面积约1500m2,其中专用计算机房面积约160m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4100万元。本中心拥有运算速度超过7000亿次/秒的高性能集群计算机系统和多通道立体三维视景生成设备各一套,高性能服务器和工作站60余台(套),CAD/PDM/CFD/CSD/等各类商业软件和自主开发软件50余套,计算能力在行业内处于第一。本中心主要从事各类航空发动机整机/部件/系统的气动热力/结构强度数值仿真、气动声学仿真、多学科综合仿真、多学科优化(MDO)、可靠性分析、虚拟样机和共享数据库开发和应用、工程设计咨询评估和技术支持,以及高精度/高保真/非定常仿真、大规模并行计算和先进湍流模型等先进仿真技术研究,主要专业领域包括工程热物理、气体动力学、燃烧学、能源转化和利用、动力机械、叶轮机械、通用机械、流体力学、结构强度振动、可靠性分析、高性能计算、软件开发工程等。本中心与美、欧、俄等国的相关研究机构、院校和公司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预计主要成果包括:我国第一代航空发动机数值仿真系统(CANSS1.X版本)的开发和应用;航空发动机共享试验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航空发动机主要部件/系统仿真模块的开发和应用;叶轮机非定常气动热力、气动声学、三维两相燃烧等先进仿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等。国家重点实验室  “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于日批准立项建设,日通过验收并正式运行。在科研方向上,实验室设置了航空发动机压缩系统流动耦合机理、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新概念原理探索、非定常条件下压气机及涡轮内部流动机理、高性能燃烧机理以及航空发动机先进冷却机理五个研究方向。在人才队伍上,实验室既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重大项目首席为代表的我国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研究领域领军人才,又有以“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重要课题负责人等为代表的一批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坚骨干科研力量。实验室科研团队以优异的成绩首批入选“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在实验设备上,实验室拥有“跨音速风扇实验台”、“中速大尺寸压气机实验装置”和“全环旋转涡轮叶片外换热实验台”等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试验装置。在科研项目上,实验室承担了以两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为代表的一系列科研项目,在航空发动机压缩、燃烧、涡轮和冷却系统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理论的探索上开展原创性研究,取得“两代流型理论”、“大小叶片气动布局”、“燃烧与冷却系统热耦合”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开放交流上,实验室积极推行“开放、流动、联合”的运行机制,联合发起并主办国际会议,通过重大项目的牵引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合作,推动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加速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原创科研成果推动和牵引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快速发展,并使实验室成为国际一流的航空发动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点此进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航空发动机转子动力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