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程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人类祖先到现代入的进化过程大致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
无敌来袭8j
猿人阶段:大约生活在300万年到150万年前,已具备人类基本特点,能直立行走,制造简单的工具,到了200万年到30万年前,身体象人,脑量较大,可以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使用火,如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古人阶段:距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逐渐脱离猿的特征,而和现代入很接近,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新人阶段:大约4-5万年前,这时的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象现代入,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如1933年发现的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此时原始宗教已经产生,已进入母系社会.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入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故答案为:猿人;古人;新人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人类祖先的进化历程 【范文十篇】
人类祖先的进化历程
电影欣赏揭秘生命进化
人类的进化
摘要:人类是生物进化史上最高级的生物,是最高等的哺乳动物。人为万物之灵,有智慧,有特别发达的大脑,能劳动,能制造工具等。从古猿到早期猿人,再到能人、直立人、智人,一直到现代人,人类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古猿
一、 生命的起源
很久以前,地球上出现了原始大气,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一个地球上的单细胞形成了,从此,地球上出现了最独特的东西——生命。后来随着地球上空气成分的变化,不断有水生生物来到陆地,演变出了两栖类、爬行类物种。 渐渐地,陆地上的植物种类逐渐变得多了起来,而水生环境的有限性和陆地食物种类的增多,也让很多的水生生物渐渐向陆地转移,在陆地进行了复杂的演化,最终演变出了人类的祖先——灵长类。
3300万-2400万年前,灵长类中出现了猿这种生物,也就是人类最初的物种形态。
埃及发现的最早的古猿原上猿(3000万年以前);埃及猿已经具有类人猿的一些性状;稍晚后的化石还有森林古猿,(2300万—1000万年前),分布范围较广,在亚洲、欧洲、非洲均有所发现。东非的原康修尔猿(1300万-1200万年前)已经是一种猿,是人类和非洲猿的祖先。
以上古猿均为林栖动物,四肢行走,属于攀树的猿群。现存的猿中包括两个类群,非洲猿(大猩猩、黑猩猩和人类)和亚洲猿(长臂猿和猩猩),这两个类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二者的分化显然发生在1200万年-1500万年前。在约1000万年前至约380或200多万年前,有两种过渡时期的化石代表。一种是腊玛古猿,一种是南方古猿 。
早期猿人: 吴汝康等提出四分法时早期猿人包括南方古猿和能人。他们的脑量从最初的三四百毫升逐渐增大到700多毫升,身高一般1米至1米半, 男女两性在形态上有较大的差异。他们经常地使用天然工具,大多还不会制造工具。这个阶段人类的生活区域局限于非洲, 生存时代从大约六七百万年前延续到大约140万年前, 期间
往往有两个或更多的人类物种同时并存, 表明人类进化与其他动物一样也呈树丛状, 而不是像传统认为的那样呈阶梯状。
“正在形成中的人”——南方古猿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把非洲分为东方和西方两个独立的动物系统,大裂谷这个阻隔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裂谷之西依然是茂密的湿润的树丛,猿类不需作出太大的改变来协调,迄今仍处在猿类的阶段,如大猩猩等。大裂谷以东由于地壳变动,降雨量渐次减少,林地消失出现了草原,大部分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祖先族群因而灭绝,其中一小部分猿类为了适应新环境,不得不开始双足行走。直立行走有着重要的意义,代表着双手的解放,真正与动物区别开来。 南方古猿没有改变它们祖先的多数性状,很大程度上是草食动物,它的门牙比人类的门牙要大得多,而且臼齿也很大。南方古猿处于人与猿的中间环节。总之,南方古猿是公认的最早人类祖先。然而150万年前,南方古猿消失,能人开始出现。
约150万到250万年前,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进化成能人,最早在非洲东岸出现。能人的特点是学会了使用工具,是最早的人属动物, 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特殊标志。 能人的体形较为纤细,瘦高;脑容量在700毫升上下;手骨和腿骨与现代人近似。能人的食性广泛,既采食野果、嫩叶和植物块茎,又食用肉类,而且食物中的肉类比例很高。能人生活艰难,经常食不裹腹,但适应能力很强。
三、直立人
约20万到200万年前,直立人最早在非洲出现,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后来,直立人走出非洲,向亚欧大陆迁徙,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第一次走出非洲。直立人的脑容量在1000毫升上下;头骨很厚,眉脊突出,颅骨低平,具有猿的特征;腿骨似人,适宜直立行走,能象现代人一样快速奔跑。专家从脑颅骨的结构可以确定,直立人拥有语言能力。
在直立人的生活遗址中有用火痕迹。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雷电等自然因素引发的大火中,直立人发现了火的好处,并且取来火种,加以保存,继续留用。 学会使用火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转折。火的使用,意义重大,既能抵御寒冷,又能驱除猛兽,保证了人类的延续。更重要的,因为火的出现,人类开始食用熟食。熟食可以刚好的让人体吸收蛋白质,大大促进了大脑的发育,而且避免了寄生虫病,对人
类的生命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保证。
早期智人: 这一阶段的人类生存时间从20多万年前开始, 在欧洲延续到3.5 万年前。体质特征介于直立人和现代人之间,东亚、南亚和非洲的成员一般称为古老型智人,中亚、近东和欧洲晚期者被称为尼安德特人,早期者又称为前尼人。
晚期智人: 形态与现生人类基本一致。欧洲这个阶段的人类已经掌握了第四模式甚至第五模式的技术,制造的石器不但很精美,而且还会做出精细的骨器: 鱼叉和带针眼的骨针。他们不只住岩洞,还可以用象牙、长的兽骨和兽皮搭盖住房。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有很大的进步,有洞穴壁画、泥塑和雕刻,其形象可能表达某种精神上的追求。古文化的进步也是这个阶段的智人值得与早期智人区分开来单独划分为一个阶段的重要原因。由于生产能力的提高, 这个阶段人类的生活区不但达到纬度和海拔更高的地区,而且还向美洲和大洋洲扩展。
六、现代人
现代人的产生和分化
全世界人类都属于一个生物种--智人种,并且是一个广布种,一个包含了若干亚单位的复合种.地理和隔离是造成人类种内分异的原因.人在许多基因位点上具有多态性,血型就是典型的例子.。
按照人种划分的标准,通常将现代人类划分为五个种族,即蒙古人(Mongoloids).欧罗巴人(Caucasoids).黑人(Negroids).澳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这五大人种和世界五大洲相对应,说明地理因素在人种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将现代人已划分为五大人种,在每个人种内部的分异仍然是很显著的,因为人类群体间的基因交流不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限制,而且也受文化因素的限制。
未来人的进化
人类发展历史与整个生物界的发展历史相比,是十分短暂的,人类还处在发展的幼年阶段,人类应当还有一个漫长的并且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人类未来的进化除仍受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支配之外,人类的社会文化进化在人类未来的进化中必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人类本身是生物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及人类社会的进化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但人类毕竟是动物界中一个最高等的类群,是智能生物,不同于其他生物那样只是被动的接受自然规律的
支配.人类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去改变周围的自然界,去影响生物进化历程.人类的生产活动加速了许多物种的灭绝并按照自己的目的创造了自然中原先没有的物种.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将更深入的干预和控制生物的进化。
经过几百万年得进化才形成如今的人类,人类属于大自然的一份子,人类应当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保持人类的可持续进化,也保护了其他生物的自然进化.让人类文明与人类的生物进化一同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1]张自立,彭永康.现代生命科学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张昀,生物进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李难,进化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钱迈平.从化石记录看古人类
[5]彭奕欣,黄诗笺.进化生物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6]彭奕欣.生物进化研究中的若干新进展(三).科学教育,-39
[7]理查德.利基著.人类的起源.吴汝康,吴新智,林圣龙译.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
[8]斯宾塞.韦尔斯.出非洲记:人类祖先的迁徙史诗.杜红译.北京:东方红出版社,2004.
范文二:人类进化的历程
人类进化的历程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南方古猿: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400万年-100万年前的非洲,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两足行走的原始人类,身高为130-140CM。
能人:大约出现在距今200万年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身高为140-150CM。
直立人:出现在距今180万年-20万年前,会用火和更先进的工具,身高为150-160CM。
智人:相当于现在的人类,出现在距今20万年-1万年前,身高为150-180CM。
一下为具体发展有兴趣可以看看
南方古猿化石最早发现于1924年,地点是在南非金利伯以北,那是一个幼年古猿的头骨。后来,在南非马卡潘山洞、唐恩等地和东非奥莫、奥杜威等地也有发现。这些化石主要是头骨、下额骨、髋骨、牙齿、四肢骨等。粗壮型体平均在40公斤以上,脑量大于500毫升,身材较高。纤细型身材高约1.20到1.30米左右。
南方古猿是一个属名,它包括许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阿法种(距今约400万~300万年前)、非洲种(距今约 300万年~200万年前),埃塞俄比亚种(距今约280万~220万年前)、鲍氏种(距今约220万年~140万年前)、粗壮种(距今约180~150万年前)等。
原先人们认为南方古猿阿法种是最早的,后来,考古学家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了一批化石,年代为距今440万年前,这批化石被定名为“南方古猿始祖种”,这是现今所知最早的人类直接祖先。
从化石材料看,南方古猿的头骨要比人类的短,其脑容量也要比人类的小,但脑结构却与人类相近。南方古猿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但还不能制造工具。
能人于1960年发现于坦桑尼亚西北部的奥杜威河谷。头骨壁薄,尾嵴不明显,平均脑量为637ml。颊骨比非洲古猿窄,下肢直立行走,手指能对握,身高1.2-1.3m,还能制造石器。
从地猿到南方古猿所代表的人的起源是一次进化上的飞跃,标志着人类家族与高等灵长类中的其他类群分化开来。接下去的一次飞跃是人类家族内部的飞跃:人科当中一类更接近我们的类群--人属,在大约250万年前的那段时间里出现了。
1960年,就在玛丽·利基(Mary Leakey, )于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发现著名的“东非人”(即南方古猿鲍氏种)一年之后,她的大儿子乔纳森·利基(Jonathon Leakey, 理查德·利基的哥哥)在奥杜韦峡谷发现了另一种类型人类的头骨骨片,还发现有与之相关的下颌骨、手骨以及其他的一些锁骨、手骨和足骨。这块头骨片相对较薄,表明这个个体比已知所有的南方古猿都要体格轻巧。其他的骨骼也证明这样的推测,尤其是颊齿较小。然而最为重要的是,这种新类型表现出他们的脑子要比南方古猿大出50%。又经过几年的发掘和研究,乔纳森和理查德的父亲、玛丽的丈夫路易斯·利基(Louis Seymour Bazett Leakey, )下结论说,虽然南方古猿是人类祖先的一部分,但是这些新发现的化石却代表了最终将产生出现代人的那一支早期人类类型。因此,路易斯·利基把这个新类型命名为能人,作为人属的第一个早期成员。“能人”这一名称是达特向路易斯建议的,意思是“手巧的人”,因为推测发现于这个时代的工具就是他们制造的。
与能人化石一起发现的还有石器。这些石器包括可以割破兽皮的石片,带刃的砍砸器和可以敲碎骨骼的石锤,这些都属于屠宰工具。因此,可以说能够制造工具和脑的扩大是人属的重要特征。
路易斯的结论立刻在同行中激起了一片喧嚣的反对声。当时人类学界普遍赞成的是英国人类学家阿瑟·基思爵士提出的人属的标准定义,其中将人属的脑量定为等于或超过750毫升;然而,奥杜韦发现的这些新类型的脑量仅仅为650毫升,还没有跨过当时所认为的人与猿之间脑量的界河。可是,新类型的头骨确实是更象人而不是猿。怎样面对这一矛盾呢?路易斯坚信自己的观点,并因此提出人和猿脑量的界河应该调整为600毫升。这种处理方法无疑大大地提高了就此问题而进行的激烈争论的热度。然而,随着新发现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能人作为最早的人属成员的观点最终被接受了;而且,后来证明650毫升脑量的这个头骨只是一个孩子的,成年能人的平均脑量已接近800毫升。
人属的出现是人类家族诞生以后所发生的第一次最为重要的事件,是发生在人类家族内部的第一次进化上的飞跃。从最早的人属成员能人开始,人类才开始了以脑量飞速增加为最基本特征、并伴随有其它诸多方面进化的真正“人式”的发展历程。正是在人属的范畴内,人类才由能人进化出直立人,然后经过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最终形成我们今天这样的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掌握高超的技术的现代人类。
Homo erectus
一类形态特征比能人进步但比智人原始的古人类。曾称作猿人,含有从猿到人中间环节的意思。生活在距今约180万~20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可能起源于非洲,一般认为大概是由能人进化来的,后来进化成早期智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0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以后发现地点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亚洲南部和中部、非洲东部和西北部及欧洲西部。
直立人骨壁厚,仍带有猿类特徵,如头盖骨低平,眉骨粗壮,吻部前伸。北京人、蓝田人、郧县人等都属于直立人。它脑量平均小于1000毫升(从早期的80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1200毫升左右),北京人的脑量平均为1043毫升,蓝田人的脑量为780毫升。身材明显比南方古猿高大,平均身高为160厘米,平均体重据估计约有60千克,肢骨与现代人差别不大。有名的直立人化石,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中国的蓝田人和北京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见人类起源和进化)。
科研人员发现,部分智人的头骨上有刀痕,智人儿童的头骨还有着格外明显的光泽,像是经常被触摸,并可能曾用作装饰品或器皿。科学家提出,这意味着当时的智人可能以某种仪式保存了儿童的骨骼以留作纪念。这可能是人类对死亡产生某种认识和感情反应的最早例证,而其他动物都不会具有这样的复杂行为。
根据科学家的说法,智人在躯干与四肢骨骼上的特征是:充分适应于直立姿态,走路时两足交替跨步。至于出现时间,还有一种说法:早期智人可能在35万年前出现于东南欧,20~25万年前出现在西欧,13万年前出现于东非。以后,在欧洲其他地方,地中海沿岸,中国以及远东地区都有智人出现的踪迹。约2万年前智人渡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
范文三:人类演化可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化石智人(包括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而在肯尼亚新发现的一些古人类化石说明,人类进化史上曾有争议的鲁道夫人确实存在,这显示出古人类的进化比原有认识更为复杂。要想对这个新发现的意义作出说明,我们先应该了解一下目前科学界对人类演化问题的基本认识,才能获知我们的祖先由哪种人进化而来。  非洲发现的南方古猿化石横跨440万~150万年前,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骨头粗壮厚重的“粗壮型”,另一种是骨头纤细易碎的“纤细型”。  能人生活在250万~160万年前,一般认为是由“纤细型”南方古猿进化而来,他们能制造和使用简单的石器,被认为是人猿的最早成员。  生活在180万~20万年前的直立人,最早出现在东非地区,很可能是由能人演化而来。周口店直立人的发现最终确定了其在人类演化中的地位。直立人一直被认为是智人的直接祖先。也有人提出在肯尼亚发现的一些年代较早的直立人比后期的直立人具有更多的原始特征,缺少特化的衍化特征,应该归入一个新种——匠人,并且认为匠人才是后期人类的祖先。  化石智人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是指生活在中更新世晚期的人类。非洲早期智人出现时间在距今60万年;欧洲的早期智人也被称为前尼人,有学者将这些化石归入海德堡人;在中国,一般讲距今20万~10万年的古人类归入早期智人,如大荔人、金牛山人、马坝人等。晚期智人与现代人接近,被称为“解剖学上的现代人”或早期现代人,中国的山顶洞人、柳江人、资阳人等都属于这一时期的人类。  人类演化的大体进程看似一目了然,然而,实际的人类进化并不是单一的线性进化这么简单。很多有争议的早期人种的演化位置无法确定,例如鲁道夫人、匠人、弗洛勒斯人等。即使有些被人们认为可以确切知道其进化地位的人种,随着新化石的不断发现,也出现了诸多的不确定性。人类化石的数量如此之少,我们想要完全了解人类的进化历程似乎是不大可能的。但是,不断的新发现和新的研究成果,确实能让我们更加接近真实的人类演化进程。  40年前发现鲁道夫人化石引发争论  纽约石溪大学人类系教授理查德·利基于1972年在特卡纳湖东岸的库比福勒,发现了距今240万~190万年的KNM-ER1470头骨,由于其独特的形态特征而将其确认为人属未定种。1986年,前苏联学者阿列克塞耶夫提出KNM-ER1470头骨具有一系列与奥杜威峡谷发现的能人化石不同的形态特征,将其归为一个新种——直立人鲁道夫种。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伯纳德·伍德进一步将其他一些在特卡纳湖地区发现的化石归入这一新种,并重新命名为人属鲁道夫种。  接受这个种名的人认为,能人是人类进化的绝灭旁支,而鲁道夫种更加接近后期人类的直接祖先。其与智人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脑量较大,平均脑量为751毫升,眉嵴较弱,眶后缩狭较明显,中面部较宽,前部牙齿,包括门齿、犬齿偏大,而位于后面的前臼齿和臼齿中等,说明其咀嚼功能较强,头后骨特征与后期人属成员接近,完全适应直立行走。但是,当时学术界对鲁道夫人的分类地位存在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它与生活在230万~140万年前的能人之间的差别不大,仍应归入能人;另有人则认为鲁道夫人具有南方古猿的特征,应归入南方古猿鲁道夫种。  这些争议主要来自于两个原因:第一、由于KNM-ER1470没有保存牙齿和下颌骨,使之与其他化石的比较受限;第二、没有发现其他代表KNM-ER1470形态特征的化石证据,使鲁道夫种特征的代表性受到质疑。一直以来,人类学界关于人类祖先是沿着一条平滑的线性过程进化而来,还是在早期像其他的动物进化一样呈现多样性的这一问题,争论不休。在人类演化的各种假说中,单种类起源假说是最为简单和明确的,这种假说认为工具的使用是原始人类能够在开阔的草原环境下发展壮大最根本的适应途径,并且推断两种或更多的早期人种成员不可能有重叠的分布区,这一假说有益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早期人类的变异性和适应性等生态影响上。但是,如果证实鲁道夫种为一个独立的人属成员,那么单物种起源说则不能成立。  直立人或曾和两个早期人种共存  最新的化石发现表明,至少有三个人属中的不同种成员同时生活在203万~178万年前,支持了人类进化历史中至少有两个平行的线性进化分支的观点。三块新发现的化石包括一块面骨、一块完整的下颌骨和一块下颌骨片段,这些化石发现于肯尼亚北部的库比福勒地区,距离KNM-ER1470头骨的发现点仅10公里,并且也位于直立人和智人化石发现地的相同区域。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这三个新发现的化石形态特征与鲁道夫种基本一致,应该属于鲁道夫种。这一发现确定了鲁道夫种是一个独立的早期人种成员,而不是某一早期人种的变异。这三个化石的年限为距今195万~178万年之间,与能人和直立人生活在同一个时期,且生活区域也发生重叠。这显示人类的进化比原有认为的单物种假说更为复杂,人类演化不仅有直立人到智人这一条道路,而是至少存在两条平行的进化路线,也说明人类的种类与其他动物的种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具有相同的方式,直到在使用复杂而精密的工具之前,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很多古人类学家对这一新的历史性发现持有不同的观点。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古人类学家蒂姆·怀特认为,仅仅依据很少的牙齿、下颌和面骨化石不能对早期人种进行准确的判断,KNM-ER1470和新发现的化石可能都属于能人的变异范畴,毕竟能人的化石发现的很少,其变异范围并不是很明确。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古人类学家伯纳德·伍德则指出,这些新的化石发现,确实是表明直立人曾经和其他两个早期人种共存的很好的证据。但是,因为地质定年不是很精细,我们仍然不能完全肯定这些人种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同一地区,尽管如此,他们很有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如果要解决这些疑问,则需要做更多关于现代人和类人猿的面部和下颌形态分析的研究工作,以确定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上颚和下颌形状的变异范围;也需要找到一种可以估计能人化石与KNM-ER1470或KNM1802关系的方法,如果KNM1802属于能人,那样固然是好,但是如果不是(这种可能性更大),那么KNM1802及其种系是代表第三个物种吗?  最后,许多研究人员认为,来自直立人和鲁道夫人面骨和下颌骨以及其他地区相关人种极少的化石证据,将人属的范围扩展的太广了,也许这两个分类单元属于与智人起源完全不同的支系。这一研究发现解决了很多有争议的问题,但是,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一新的研究成果是正确的,这些早期人种的确在相同的区域共存过,那么他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他们同时生活在同一区域,这表明他们之间必然存在食物和栖息地的竞争,这一过程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他们具有不同的食性、住所或使用石器的方式吗?想要完全的了解200万年前特卡纳湖东岸的鲁道夫人、能人和智人是如何共存的,则需要更多新的化石证据的发现。
人类进化中鲜为人知的十大祖先
据国外媒体报道,每过几年,科学家就会发现远古人类祖先的骨骼化石, 其中有露西、直立人、弗洛勒斯人等,通过研究这些不同种类的远古人类分支, 让科学家更深入地洞察了人类进化的奥秘和难解之谜。
穴居人健壮结实,能够在欧洲寒冷的地区生活。虽然他们看上去与现代人类有明显区域,但是他们存在与现代人类有相似之处:他们埋葬死者、照顾伤病者、具有语言能力,甚至懂得音乐。目前,科学家已拼凑出一具完整的穴居人骨骼,并着手研究穴居人的基因特征。(上图)
2、罗克麦昂人
罗克麦昂人化石首次发现于1868年法国克罗麦昂村,他们是现代白种人的祖先,属于生活距今3.5-1万年前的现代人类。他们的身高达到1.8米,额部垂直,颜面宽阔。他们擅长洞穴绘画和雕刻,成为史前人类较早期代表性作品。(上图)
3、弗洛勒斯人
数百年以来,神话中描绘着一种体型很小、酷似人类的动物,这种动物叫做“Ebu Gogo”。科学家们很难解释这一物种是虚构的还是曾经现实存在着的。直到2003年,科学家在印尼岛屿上发现一种体型很小,具有人类特征的远古人类。之后科学家们展开了一番激烈的争论,有人猜测它是原始人类的一个不为人知的分支,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适应岛屿生活的畸形现代人类。(上图)
直立人在全球各地分布较广泛,依据一项理论,雄性直立人会敲打自己的头部,其目的是向雌性求爱。通常直立人被认为是现代人类的直接祖先,也是第一
个在洞穴里生活和学会使用火种的原始人。(上图)
5、东非直立人
科学家无法肯定东非直立人是否是存在缺陷的直立人还是现代人类的祖先,他们的头骨比直立人要薄一些,但更加精通工具制造和使用火种。(上图)
许多科学家都认为能人是像“露西”这样的类猿原始人类和更接近人类的原始人类之间进化缺少的一个环节,他们长着像猿一样的长手臂,但能够双足着地行走,他们有能力制造粗糙的工具。(上图)
7、傍人鲍氏种
如果傍人鲍氏种不是挑剔食物的原始人类,他们很可能会延续进化至今。在200万年前,他们与现代人类出现了进化分歧,由于他们无法适应环境中的食物,最后走向了灭绝消亡。(上图)
8、傍人埃塞俄比亚种
这种类似猿直立行走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距今280-220万年前,基于对他们的头骨测量,科学家推断他们是迄今发现的成年原始人类中大脑最小的一种。(上图)
9、非洲南方古猿
非洲南方古猿是“露西”的早期派生祖先,露西是1974年科学家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一具成年雌性原始人骨骼。非洲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200-300万年前的非洲南部,他们的大脑要比露西大一些,面部特征更倾向于人类。(上图)
10、南方古猿
最具代表性的南方古猿标本就是露西了,露西生活于318万年前,具备完全行走能力,能用双腿奔跑。
范文五:古人类学家认为在距今七八百万年以前,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古猿才开始向不同的方向进化,这个过程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在新生代的第三纪,世界范围的造山运动很活跃,是到了新生代的第四纪,气候变化加剧,出现了一系列的冰川期。在地形和气候巨大变化的影响下,原先一些连绵不断的森林逐渐变得稀疏,林中空地不断扩大,最终被稀树草原所取代。这时,生活在这里的一些古猿逐渐由树栖生活转到地面上生活,最终进化成人类;而留在森林中的那部分古猿则进化成了类人猿。
人类的祖先由树上下到空旷的地面上生活后,逐渐能够使用树枝和石块等来防御猛兽,或挖掘根茎等来食用。在这个过程中,古猿的身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由四肢行走转变成两足直立行走。这一转变不仅增强了人类祖先的生存能力,也使他们的身体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身体重心下移、下肢骨增长、骨盆变短增宽、脊柱从弓状变为S形等。因此,可以说人体的基本结构特征都与两足直立行走有关。此外,两足直立行走还使人类祖先的前肢从用来行走和支持身体中完全解放出来,为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脑的进一步发展和增大创造了条件。两足直立行走的重要意义,使人类学家把是否具备这一条件作为人和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人类的祖先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早期人类制造的工具都是石器。这些石器常常与动物的遗骸和人为弄碎的骨头一起被发现,由此古人类学家推断,石器的出现与早期人类的狩猎和肉食行为密切相关。在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人类祖先的大脑越来越发达,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形成了人类社会。
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后,世界处于巨型鸟类的统治之下,此时刚刚从爬行类的一支进化来的哺乳动物中,出现一种叫做高帝纳猴的灵长目物种,这个看上去很像今天狐猴的物种,竟然是我们最早的灵长目祖先,此时的高帝纳猴和今天许多其他哺乳动物的祖先一起,经受着巨型肉食鸟类的追杀。大约1000万年前,灵长目突然大爆发,物种数量和个体数目都不断增加,灵长类启动了空前的进化热潮,伴随进化的加快,物种间距离在急速加大,分化不可避免,800万年前,猩猩的祖先率先进化出来,700万年前,大猩猩的祖先和人类与黑猩猩的祖先分道扬镳,但是黑猩猩的祖先与人类祖先没有明显分化,以致现代人的基因与黑猩猩有99%以上的同源,这一比例,并不大于现代人个体间差异,为什么今天的黑猩猩有着和人类几乎一样的基因,却是天壤之别,还是不得而知。大约700万年----350万年前,猿人出现,这是一个人科动物进入繁盛的时代,到100万年前直立人出现,人科动物进化出了多个具有高级智慧的分支,其中穴居人是一种堪与直立人及其后裔智人一比高下的人种,可惜最后离奇的消失了。几十万年前人类进入智人阶段,智人经过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著名的山顶洞人就是晚期智人。到1万年前,现代人出现。
关于人体Y染色体的进化历程的研究报告
研究课题:人类Y染色体的进化历程
研究成员:
文章撰写人:曹寅鹏
人类属于XY性别决定类型,在正常男性体内X与Y染色体是23对同源染色体中形状差别最大的一组。人体内的Y染色体在形状上比X染色短。单从数据上看,X在23对染色体中要排上第8位,但与其配对的Y染色体却只有它的三分之一,比最小的22号染色体还要小。
Y是惟一一个对个体生存不必要的染色体。 人如果没有X,或者没有其他任何一对常染色体,就无法出生,在胚胎期就会死亡。而没有Y染色体却对个体生存没有关系,比如女性都没有Y。其他染色体一般互相依靠,但是它们不依靠Y染色体。
2005年,X染色体基因草图显示,Y染色体上有用的基因部分转移到了X染色体上。Y染色体甚至被戏称为X染色体的“错误版本”。实际上,现在Y染色体上最有用的基因仅剩SRY基因(决定了睾丸的发生)此外,Y染色体还有抗癌作用,那么Y染色体的起源和发生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知道无脊椎动物是没有性染色体或是没有雌雄异体的机制,
包括许多属于变温动物的脊椎动物也是没有性染色体的。这些动物的性别许多不是受到基因型的控制的,他们的性别决定是受到环境影响的:像是一些动物的性别决定取决于温度——海龟的性别决定依赖于孵卵时的温度;对于盐生钩虾来说,在5℃下后代中雄性为雌性的5倍,而在23℃以下的后代中雌性是雄性的13倍。
故在生物的进化历程中性染色体的出现,是进化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XY染色体决定机制是高等生物标志(相比于其他的性别决定机制,如:ZW,XO等),可见Y染色体在生物进化上的重要地位。
根据《自然》杂志上一篇关于Y染色体进化的研究报告显示:Y染色体的进化速度比其他的基因快2%,科学家通过将人类的基因与最像人类的“近亲”猩猩相比对,发现Y染色体与猩猩的差异度为30%,而人类其它基因与猩猩的差异度为28%,这也就是说人类的Y染色体与人类其它基因相比存在2个百分点的进化程度差异。而这一进化过程是从大约600万年前开始的,其他的基因的进化时间要比Y染色体长的多。研究报告的撰写者,剑桥大学怀特黑德研究所主任戴维·佩奇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教授表示:“看起来Y染色体是人类染色体中进化最快的一个,它几乎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基因,就像是一座不断重建的房屋一样。
动物的雄性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5亿年前,而Y染色体的出现不到3.1亿年,目前创造雄性所必须的基因出现可能不到1.7亿年。3亿年前的某一天,在其中一条原始性染色体上一个叫SOX3的基因发生突变,变成了名为SRY的基因。SRY基因是现代Y染色体上决定
男性性别的关键基因。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XY的决定系统大约在
1.66亿年前出现。
科学家们利用动物分类学推测了基因的发展。爬行动物的性别不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它们通常由环境决定。例如乌龟、鳄鱼等,在阳光充足的水滩上发育成雄性;在阴凉的背阴环境下发育成雌性。比爬行类高级一点的是哺乳动物中的单孔类动物,如著名的鸭嘴兽、针鼹等。单孔类动物是具有Y染色体的最古老动物,它们的性别不再是简单地由环境决定。而哺乳动物与爬行类动物的分支进化发生在3亿年前,所以科学家们推断出Y染色体出现在那个年代。
科学家们也尝试了利用植物来进行研究:“人类的Y染色体在经历了大概200万年的进化史后,失去了大量的基因,现在只保留约3%的其祖先的基因。然而,我们对早期阶段的过程知之甚少,因为它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多伦多大学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系(EEB)的斯宾塞巴雷特教授说。“包括人类和其他动物物种的Y染色体研究发现,退化始于数亿年前。但植物并不是这样。”
具有独立性别的植物出现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进化创新,这使它们非常适合这项研究。巴雷特说。“世界上大约只有百分之六的开花植物具有雄性和雌性之分,其余都是雌雄同体。”
科学家使用一种植物,它们大约15万年前左右首先进化出由X和Y染色体控制的独立性别系统,相对于那些动物,它们显得年轻一些。
“我们测试Rumex hastatulus的Y染色体退化,Rumex hastatulus
是来自美国南部的一年生植物,俗称heartwing sorrel。我们发现,位于Y染色体的基因已经开始经历遗传性的退化,尽管它们的起源日期相对较新。”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多伦多大学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的博士生乔希霍夫说。“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退化的程度取决于位于性染色体的基因停止相互重组的时间。”
之后科学家们再应用分子生物学上的分子进化钟来估计,发现X和Y染色体上的SOX3基因与SRY基因也有了3亿年的分家史。
SOX3的基因突变成了SRY的基因后,又发生了一个染色体倒转事件,使本是同根生的SOX3基因(在X染色体的底部)与SRY基因(在Y染色体的顶部),河汉相隔,老死不相往来。染色体倒转是染色体内部区段发生重组的一种较常见方式,这种行为常常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位置发生重新排列。而在Y染色体上发生的倒转基因又不像X染色体一样还可以在雌性的细胞中得到孪生姐妹的修复帮助,所以这些倒转了的区段还常常被Y染色体自身给切除掉了,结果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没有备份可以弥补的情况下,可怜的Y染色体失掉了越来越多的基因,变得越来越萎缩,到今天只有X染色体的三分之一。
在我们的鸭嘴兽祖先出现了Y染色体后,这条执意走独木桥的Y染色体就常常发生各种各样的基因倒转和删除事件,使得Y染色体上的基因越来越与众不同。在人类中的雄性中,Y染色体上只有两头的部分还保留着与X染色体进行重组互换的能力,而雌性的两条基因分布均一的X染色体在所有的部位仍进行着充分的重组互换。
X染色体和Y染色体之间的基因重组已被证实是对生命体有害的,它会导致雄性动物丢失Y染色体在重组之前所含有的必需基因、雌性动物多出原本只会出现在Y染色体上的非必需基因甚至是有害基因。所以,在进化过程中,对雄性有利的基因就逐渐在性别决定基因附近聚集,后来这个区域的基因发展出了重组抑制机制以保护这个雄性特有的区域。Y染色不断体沿着这种路线演化,抑制Y染色体上的基因与X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重组。这个过程最终使得Y染色体上约95%的基因不能发生重组。
同源染色体的基因重组本是用于降低有害突变保留的几率、维持遗传完整性的,但Y染色体因不能与X染色体发生重组,被认为容易发生损毁而导致退化。人类的Y染色体在其演变的过程中丢失了原本拥有的1,438个基因中的1,393个,约每一百万年丢失4.6个基因。据推算,若Y染色体仍以这样的速率丢失基因,它有可能在一千万年后完全丧失功能。
我们以创造精子的UBE1基因为例,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通过这种基因制造精子。然而科学家们发现我们人类以及黑猩猩和其他灵长目动物都缺乏UBE1基因。科学研究者认为,大约在四千万年前,我们的灵长目祖先丢失了UBE1基因,它的工作被另一个染色体的另一个基因代替。
另一方面,男性Y染色体上的基因丢失也并非只起负面作用,它实际上是在优化基因。例如,Y染色体上有一种为耳毛编码的基因,有了这种基因,才会长出耳毛。而有些男人可能还会有耳毛,但大部
分男人已经没有耳毛了,因为耳毛完全是多余的。Y染色体上丢失的都是这些对人没有太大作用的基因。
Y染色体的确虽然是人类所有染色体中最为短小的一个,但它的基因结构并未完全为人所知。在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初期,科学家们发现,Y染色体的中间区段有太多太多的重复基因和没有任何生理功能的惰性基因,要想从片区域鉴定出某个具体基因,实在是一件难事。一位致力于Y染色体研究的科学家形象地说,分析Y染色体上的基因,就像让你走入一个由镜子搭起来的小屋里,到处都是一个相同而成镜像的影子,甚至无法辨清天花板和地面。
直到2003年,科学家才搞清,Y染色体上大量的“影子”基因实际上就是一些所谓的遗传密码的回文结构。例如ABCDEFG和GFEDCBA就构成了一对回文结构,也可以说互成镜像。
这些让人无法辨别的“影子”基因,在保证弱小的Y染色体亿万年不再继续退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它所有染色体都具有与其孪生伙伴配对重组互换的能力,Y染色体则只能在两端与它的伙伴X染色体重组互换而得到修复与保存。依靠这些回文结构,小小的Y染色体可以从中间弯起来,让自身对等回文部位配对并发生重组互换,如果中间某个基因不幸突变,他就可以从它对面的回文备份中得到修复。
进化之路常常是迅速而复杂的,科学家无法做出准确的推测,然而未来Y染色体的命运确是显而易见,自Y染色体诞生以来,每过一百万年,Y染色体上就有三到六个基因灭失掉,按照这个速度进行下去,Y染色体只剩下一千万年的寿命了。
然而,Y染色体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男性的终结。我们只要看一下科学家们对于鼠类的研究便可知:几种同属的鼠科及仓鼠科的啮齿目动物已经通过下列途径达到Y染色体演化终端:
土黄鼹形田鼠(Ellobius lutescens)、坦氏鼹形田鼠(Ellobius tancrei)及日本刺鼠中的奄美刺鼠(Tokudaia osimensis)和冲縄刺鼠(Tokudaia muenninki),已完全丢失它们的Y染色体(包括SRY基因)。裔鼠属(Tokudaia)下的一些鼠类将其余的一些原来在Y染色体上的基因转移到了X染色体上。土黄鼹形田鼠和裔鼠属的鼠类中不论雄性或雌性的基因型皆为XO,而所有坦氏鼹形田鼠的基因型皆为XX。这些啮齿目动物的性别决定系统仍未被人们完全了解。
林旅鼠(Myopus schisticolor)、鄂毕环颈旅鼠(Dicrostonyx torquatus),和南美原鼠属(Akodon)中的众多物种通过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复杂改变,演化出除了基因型为XX的雌性以外的另一种拥有一般雄性才拥有的XY基因型的雌性。
在雌性潜田鼠(Microtus oregoni)中,每个个体的单个体细胞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产生一种X配子;而雄性的潜田鼠基因型仍为XY,但可以通过不分离现象(Nondisjunction)产生Y配子和不含任何性染色体的配子。无人知道鼠类是怎样在进化过程中成为第一类没有Y染色体的哺乳动物,但有一点我们几乎是可以肯定的:鼠类在其他的染色体上已经进化出了负责制造雄性的新基因,其中就有一种新基因接替了SRY基因的工作。
在啮齿目动物之外,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通过融合原有
的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演化出了新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灵长目动物(包括人类)的Y染色体已严重退化这一现象预示着,这类动物会相对较快地发展出新的性别决定系统。学者估计,人类将在约
1.4千万年后获得新的性别决定系统。
“如果人类能够度过Y染色体灭亡带来的灾难,那也将有极大的变化,即种属变化。也就是说,那以后的人,和我们现在的人不是同一种属了。”北大生物学家饶毅这么断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假如我们人类还能再存活一千万年的话,我们后代即使没有Y染色体,他们也会进化出制造男性的新基因,但这种进化之路并不可能是平坦的。科学家们猜测:那时的地球上各个人种都会出现数个决定性别的新系统,在一个系统下繁育出的人类和在另一个系统下繁育出的人类很可能在基因上出现不相容。结果,人类可能会分化成几个独立的种群,最终分化成几个不同的种类。
1、《Y染色体》
2、《人类染色体传奇故事:可怜的Y染色体》
3、《Y染色体的起源、进化与消亡》
4、《PNAS:进化生物学家研发新方法揭示Y染色体为何会退化》
5、《多余的Y染色体 先天进化不如人的公畜牧》
关于人体Y染色体的进化历程的研究报告
研究课题:人类Y染色体的进化历程
研究成员:
文章撰写人:
人类属于XY性别决定类型,在正常男性体内X与Y染色体是23对同源染色体中形状差别最大的一组。人体内的Y染色体在形状上比X染色短。单从数据上看,X在23对染色体中要排上第8位,但与其配对的Y染色体却只有它的三分之一,比最小的22号染色体还要小。
Y是惟一一个对个体生存不必要的染色体。 人如果没有X,或者没有其他任何一对常染色体,就无法出生,在胚胎期就会死亡。而没有Y染色体却对个体生存没有关系,比如女性都没有Y。其他染色体一般互相依靠,但是它们不依靠Y染色体。
2005年,X染色体基因草图显示,Y染色体上有用的基因部分转移到了X染色体上。Y染色体甚至被戏称为X染色体的“错误版本”。实际上,现在Y染色体上最有用的基因仅剩SRY基因(决定了睾丸的发生)此外,Y染色体还有抗癌作用,那么Y染色体的起源和发生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知道无脊椎动物是没有性染色体或是没有雌雄异体的机制,
包括许多属于变温动物的脊椎动物也是没有性染色体的。这些动物的性别许多不是受到基因型的控制的,他们的性别决定是受到环境影响的:像是一些动物的性别决定取决于温度——海龟的性别决定依赖于孵卵时的温度;对于盐生钩虾来说,在5℃下后代中雄性为雌性的5倍,而在23℃以下的后代中雌性是雄性的13倍。
故在生物的进化历程中性染色体的出现,是进化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XY染色体决定机制是高等生物标志(相比于其他的性别决定机制,如:ZW,XO等),可见Y染色体在生物进化上的重要地位。
根据《自然》杂志上一篇关于Y染色体进化的研究报告显示:Y染色体的进化速度比其他的基因快2%,科学家通过将人类的基因与最像人类的“近亲”猩猩相比对,发现Y染色体与猩猩的差异度为30%,而人类其它基因与猩猩的差异度为28%,这也就是说人类的Y染色体与人类其它基因相比存在2个百分点的进化程度差异。而这一进化过程是从大约600万年前开始的,其他的基因的进化时间要比Y染色体长的多。研究报告的撰写者,剑桥大学怀特黑德研究所主任戴维·佩奇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教授表示:“看起来Y染色体是人类染色体中进化最快的一个,它几乎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基因,就像是一座不断重建的房屋一样。
动物的雄性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5亿年前,而Y染色体的出现不到3.1亿年,目前创造雄性所必须的基因出现可能不到1.7亿年。3亿年前的某一天,在其中一条原始性染色体上一个叫SOX3的基因发生突变,变成了名为SRY的基因。SRY基因是现代Y染色体上决定
男性性别的关键基因。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XY的决定系统大约在
1.66亿年前出现。
科学家们利用动物分类学推测了基因的发展。爬行动物的性别不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它们通常由环境决定。例如乌龟、鳄鱼等,在阳光充足的水滩上发育成雄性;在阴凉的背阴环境下发育成雌性。比爬行类高级一点的是哺乳动物中的单孔类动物,如著名的鸭嘴兽、针鼹等。单孔类动物是具有Y染色体的最古老动物,它们的性别不再是简单地由环境决定。而哺乳动物与爬行类动物的分支进化发生在3亿年前,所以科学家们推断出Y染色体出现在那个年代。
科学家们也尝试了利用植物来进行研究:“人类的Y染色体在经历了大概200万年的进化史后,失去了大量的基因,现在只保留约3%的其祖先的基因。然而,我们对早期阶段的过程知之甚少,因为它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多伦多大学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系(EEB)的斯宾塞巴雷特教授说。“包括人类和其他动物物种的Y染色体研究发现,退化始于数亿年前。但植物并不是这样。”
具有独立性别的植物出现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进化创新,这使它们非常适合这项研究。巴雷特说。“世界上大约只有百分之六的开花植物具有雄性和雌性之分,其余都是雌雄同体。”
科学家使用一种植物,它们大约15万年前左右首先进化出由X和Y染色体控制的独立性别系统,相对于那些动物,它们显得年轻一些。
“我们测试Rumex hastatulus的Y染色体退化,Rumex hastatulus
是来自美国南部的一年生植物,俗称heartwing sorrel。我们发现,位于Y染色体的基因已经开始经历遗传性的退化,尽管它们的起源日期相对较新。”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多伦多大学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的博士生乔希霍夫说。“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退化的程度取决于位于性染色体的基因停止相互重组的时间。”
之后科学家们再应用分子生物学上的分子进化钟来估计,发现X和Y染色体上的SOX3基因与SRY基因也有了3亿年的分家史。
SOX3的基因突变成了SRY的基因后,又发生了一个染色体倒转事件,使本是同根生的SOX3基因(在X染色体的底部)与SRY基因(在Y染色体的顶部),河汉相隔,老死不相往来。染色体倒转是染色体内部区段发生重组的一种较常见方式,这种行为常常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位置发生重新排列。而在Y染色体上发生的倒转基因又不像X染色体一样还可以在雌性的细胞中得到孪生姐妹的修复帮助,所以这些倒转了的区段还常常被Y染色体自身给切除掉了,结果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没有备份可以弥补的情况下,可怜的Y染色体失掉了越来越多的基因,变得越来越萎缩,到今天只有X染色体的三分之一。
在我们的鸭嘴兽祖先出现了Y染色体后,这条执意走独木桥的Y染色体就常常发生各种各样的基因倒转和删除事件,使得Y染色体上的基因越来越与众不同。在人类中的雄性中,Y染色体上只有两头的部分还保留着与X染色体进行重组互换的能力,而雌性的两条基因分布均一的X染色体在所有的部位仍进行着充分的重组互换。
X染色体和Y染色体之间的基因重组已被证实是对生命体有害的,它会导致雄性动物丢失Y染色体在重组之前所含有的必需基因、雌性动物多出原本只会出现在Y染色体上的非必需基因甚至是有害基因。所以,在进化过程中,对雄性有利的基因就逐渐在性别决定基因附近聚集,后来这个区域的基因发展出了重组抑制机制以保护这个雄性特有的区域。Y染色不断体沿着这种路线演化,抑制Y染色体上的基因与X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重组。这个过程最终使得Y染色体上约95%的基因不能发生重组。
同源染色体的基因重组本是用于降低有害突变保留的几率、维持遗传完整性的,但Y染色体因不能与X染色体发生重组,被认为容易发生损毁而导致退化。人类的Y染色体在其演变的过程中丢失了原本拥有的1,438个基因中的1,393个,约每一百万年丢失4.6个基因。据推算,若Y染色体仍以这样的速率丢失基因,它有可能在一千万年后完全丧失功能。
我们以创造精子的UBE1基因为例,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通过这种基因制造精子。然而科学家们发现我们人类以及黑猩猩和其他灵长目动物都缺乏UBE1基因。科学研究者认为,大约在四千万年前,我们的灵长目祖先丢失了UBE1基因,它的工作被另一个染色体的另一个基因代替。
另一方面,男性Y染色体上的基因丢失也并非只起负面作用,它实际上是在优化基因。例如,Y染色体上有一种为耳毛编码的基因,有了这种基因,才会长出耳毛。而有些男人可能还会有耳毛,但大部
分男人已经没有耳毛了,因为耳毛完全是多余的。Y染色体上丢失的都是这些对人没有太大作用的基因。
Y染色体的确虽然是人类所有染色体中最为短小的一个,但它的基因结构并未完全为人所知。在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初期,科学家们发现,Y染色体的中间区段有太多太多的重复基因和没有任何生理功能的惰性基因,要想从片区域鉴定出某个具体基因,实在是一件难事。一位致力于Y染色体研究的科学家形象地说,分析Y染色体上的基因,就像让你走入一个由镜子搭起来的小屋里,到处都是一个相同而成镜像的影子,甚至无法辨清天花板和地面。
直到2003年,科学家才搞清,Y染色体上大量的“影子”基因实际上就是一些所谓的遗传密码的回文结构。例如ABCDEFG和GFEDCBA就构成了一对回文结构,也可以说互成镜像。
这些让人无法辨别的“影子”基因,在保证弱小的Y染色体亿万年不再继续退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它所有染色体都具有与其孪生伙伴配对重组互换的能力,Y染色体则只能在两端与它的伙伴X染色体重组互换而得到修复与保存。依靠这些回文结构,小小的Y染色体可以从中间弯起来,让自身对等回文部位配对并发生重组互换,如果中间某个基因不幸突变,他就可以从它对面的回文备份中得到修复。
进化之路常常是迅速而复杂的,科学家无法做出准确的推测,然而未来Y染色体的命运确是显而易见,自Y染色体诞生以来,每过一百万年,Y染色体上就有三到六个基因灭失掉,按照这个速度进行下去,Y染色体只剩下一千万年的寿命了。
然而,Y染色体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男性的终结。我们只要看一下科学家们对于鼠类的研究便可知:几种同属的鼠科及仓鼠科的啮齿目动物已经通过下列途径达到Y染色体演化终端:
土黄鼹形田鼠(Ellobius lutescens)、坦氏鼹形田鼠(Ellobius tancrei)及日本刺鼠中的奄美刺鼠(Tokudaia osimensis)和冲縄刺鼠(Tokudaia muenninki),已完全丢失它们的Y染色体(包括SRY基因)。裔鼠属(Tokudaia)下的一些鼠类将其余的一些原来在Y染色体上的基因转移到了X染色体上。土黄鼹形田鼠和裔鼠属的鼠类中不论雄性或雌性的基因型皆为XO,而所有坦氏鼹形田鼠的基因型皆为XX。这些啮齿目动物的性别决定系统仍未被人们完全了解。
林旅鼠(Myopus schisticolor)、鄂毕环颈旅鼠(Dicrostonyx torquatus),和南美原鼠属(Akodon)中的众多物种通过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复杂改变,演化出除了基因型为XX的雌性以外的另一种拥有一般雄性才拥有的XY基因型的雌性。
在雌性潜田鼠(Microtus oregoni)中,每个个体的单个体细胞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产生一种X配子;而雄性的潜田鼠基因型仍为XY,但可以通过不分离现象(Nondisjunction)产生Y配子和不含任何性染色体的配子。无人知道鼠类是怎样在进化过程中成为第一类没有Y染色体的哺乳动物,但有一点我们几乎是可以肯定的:鼠类在其他的染色体上已经进化出了负责制造雄性的新基因,其中就有一种新基因接替了SRY基因的工作。
在啮齿目动物之外,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通过融合原有
的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演化出了新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灵长目动物(包括人类)的Y染色体已严重退化这一现象预示着,这类动物会相对较快地发展出新的性别决定系统。学者估计,人类将在约
1.4千万年后获得新的性别决定系统。
“如果人类能够度过Y染色体灭亡带来的灾难,那也将有极大的变化,即种属变化。也就是说,那以后的人,和我们现在的人不是同一种属了。”北大生物学家饶毅这么断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假如我们人类还能再存活一千万年的话,我们后代即使没有Y染色体,他们也会进化出制造男性的新基因,但这种进化之路并不可能是平坦的。科学家们猜测:那时的地球上各个人种都会出现数个决定性别的新系统,在一个系统下繁育出的人类和在另一个系统下繁育出的人类很可能在基因上出现不相容。结果,人类可能会分化成几个独立的种群,最终分化成几个不同的种类。
1、《Y染色体》
2、《人类染色体传奇故事:可怜的Y染色体》
3、《Y染色体的起源、进化与消亡》
4、《PNAS:进化生物学家研发新方法揭示Y染色体为何会退化》
5、《多余的Y染色体 先天进化不如人的公畜牧》
范文八:弘扬人类优秀文化
歌颂祖国辉煌历程
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金秋时节,金风送爽,刚刚送走教师节,我们又即将迎来十一国庆节和中秋节。今天,大家欢聚一堂,出席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中华诵o2009经典诵读大赛”晚会,在此,我代表学校,向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活动的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诗词歌赋浓缩了汉语韵律、词章之美,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追求和审美理想,闪烁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光辉,展现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高尚情怀。这些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成为启迪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丰富我们情感世界的精神源泉。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以迎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诗词歌赋创作活动,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能够引导人们认知、尊重、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抒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唱响共产党好、伟大祖国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顺德职院建校10周年。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德育”工作中,我校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诗词歌赋创作活动,对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他们认真学习、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内涵,并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整个活动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具体工作由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并统筹安排,学生工作处、校团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组织落实,各系(二级学院)负责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人文教育系负责对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和古典文学知识的
指导与培训,本次大赛中优秀者将代表学校参加广东省即将于2009年10月份举办的“全省朗读大赛”。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活动仪式。今后,希望大家还要认真重视,做好活动的推进工作;广大师生要按照要求,积极参与,完成任务,同时要细心体会,吸取精华,摈弃糟粕,在日常行为中加以实践,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砥砺磨炼,使自己成为时代的新人。最后,“祝愿佳节多好运 国圆家圆事事圆!”预祝晚会圆满成功,并再一次向老师、同学们和艺术家们的精彩演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从你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积极投入我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去!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范文九: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我们先祖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嫘祖。作为人文母祖,开创人类文明的第一位女性,也毫无疑问的是世世代代妇女们的首应学习的最光辉的模范。嫘祖是养蚕制衣的发明者,华夏文明的奠基人,她辅佐黄帝,协和百族,统一中原。她至今成为我们应当学习和宣扬的创造人类社会文明的光辉模范。也是人们永世歌颂的典范。  嫘祖是西陵氏之女,是古代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子蟜极,之孙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给正妃嫘祖了。  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她们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不长时间,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嫘祖因为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她不想吃饭,一日比一日消瘦。周围的男男女女,人人焦急万分,个个坐卧不安。守护在嫘祖身边的几个女子,想了各种办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时爱吃的东西。谁知嫘祖一看,总是摇摇头,一点也不想吃。  一天,有一天,这几个女人悄悄商量,决定上山摘些野果回来给嫘祖吃。她们一早就进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许多果子,可是用口一尝,不是涩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好鲜果,就忙着去摘,谁也没顾得尝一小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满后,天已渐渐黑了。她们怕山上有野兽,就匆匆忙忙下山。回来后,这些女子尝了尝白色小果,没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正在这时,造船的共鼓走了过来,发现几个女子站在那里发愣,连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女子们便把她们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说了一遍。“现在咱们有火有锅,咬不烂就用水煮他这么一说,立刻提醒了几个女子,她们连忙把摘回的白色小果都倒进锅里,加上水用火煮起来。煮了好长时间,捞出一个用嘴一咬,还是咬不烂。正当大家急得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有一个女子随手拿起一根木棍,插进锅里乱搅,边搅边说:“看你烂不烂,看你熟不熟!”搅了一阵子,把木棒往出一拉,木棒上缠着很多像头发丝细的白线。这是怎么回事?女子们继续边搅边缠,不大功夫,煮在锅里的白色小果全部变成雪白的细丝线,看上去晶莹夺目,柔软异常。她们把这个稀奇事立即告诉嫘祖。嫘祖是个急性子,不听则罢,一听马上就要去看。这些女子为了不让她走动,便把缠在棒上的细线拿到她身边。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详细看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又询问了白色小果是从什么山上、什么树上摘的。说也怪,嫘祖自从看了这白色丝线后,天天都提起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减轻,开始想吃东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顾黄帝劝阻,亲自带领妇女上山要看个究竟,嫘祖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并非树上的果子。她回来就把此事报告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桥国山上所有的桑树林。黄帝同意了。“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  她还兴起“八拜成婚”,男30而婚,女20而嫁的文明婚姻礼俗,从而着称“婚姻文明”创始者嫘祖。在改革开放年代以来,新郑已举办过四届嫘祖纪念节。今年应举办第五届纪念嫘祖节。  中原姓氏研究所研究员谢钧祥说: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使用过的姓氏有11969个。其中,当今前120大姓约为全国汉族人口的90%以上。归纳120大姓,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少昊。总的说来,120姓多数属于黄帝族,少部分属于炎帝族。其中,属于黄帝族及兼属黄帝族的姓氏共占120大姓的88%。对其进行分析后发现:黄帝产生的姓氏,从母系角度考虑,绝大多数都出自嫘祖。黄帝族有两个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喾族,而这两大分支都出自嫘祖。此外,古代的姓氏还有直接出自嫘祖者,例如嫘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即是黄帝的妻子嫘祖的后代。所以说嫘祖与我们密切相连。  了解嫘祖的故居,在今天的河南省西平县境。  关于嫘祖许许多多的活动,再一次印证了嫘祖在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地位。2007年11月,“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嫘祖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研究基地”授牌仪式在嫘祖故里河南西平隆重举行。据悉,一个县同时被命名为两个国家级文化之乡、同时挂四块牌子在国内尚属首次。  今天上午八时许,在授牌仪式现场河南西平杨庄高中内,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九时三十分左右,有关领导开始宣读正式命名授牌文件,并向西平县授牌。来自国家、河南省、驻马店市等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民众近两万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河南西平地处伏牛山余脉,为战国、汉晋时期着名冶铸重地,西平酒店战国冶铁遗址,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嫘祖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正妃,是她发明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和黄帝一道开创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被誉为“人文女祖”。  今年六月中旬,“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专家组一行专程赴河南西平县,对该县申报的“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进行评审验收。最后,专家组一致认为,西平县(古西陵)是嫘祖故里,是中华民族植桑养蚕、缫丝制衣文明的发源地,嫘祖文化的原生地。遗址遗存确定准确,有历史记载真实,民风民俗延续久远,传承至今不变,民间文化底蕴浑厚,影响广泛。西平的冶铁铸剑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又有诸多历史典籍记载和原生态性的多处历史遗存;不仅流传有众多的民间神话、传说、风物掌故,又有对棠溪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另悉,《嫘祖文化研究》一书也与今年九月正式由文物出版社结集出版发行,并于今天与广大读者见面。该书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论证了嫘祖故里在西平;嫘祖乃中华人文女祖;嫘祖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和黄帝一道带领子民开创了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功莫大焉,被后世奉为蚕神和祖神(旅游之神)而世代尊崇。不少论文还就研究与开发嫘祖文化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表了真知灼见。  嫘祖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东华初级中学初二:黄佳凯
范文十:故事要从非洲大陆上的一群原始狩猎者说起,可能只有几百人。故事的结束在大约20万年后,他们拥有了65亿位后人,分散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各自演绎着精彩的生活。   几十年来,我们只能从祖先散落在旅途上的骨骼和生活遗迹中寻找蛛丝马迹。但是,过去20年来,科学家从现存人类的DNA中发现了古人类迁移的记录。      到达地:亚洲   现在看起来,可以确定的是,在一个距今相当近的时期――大约在7万年前至5万年前――第一批移民大约1000人从非洲来到了西亚。他们所携带的遗传标记如今可以在所有不是非洲人的人体内找到。   一些考古学家认为,离开非洲标志着人类行为的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使用更高级的工具,建立更广阔的人际圈,制作艺术品和身体装饰物。可能是某些神经方面的变异促使人类开始运用语言,让我们的祖先结束蒙昧状态,完全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人类,并促使其中一部分人走出去征服新的世界。但是,也有科学家发现,在人类走出非洲之前,非洲各地已经存在做工精巧的工具和现代行为的遗迹,因此,称之为“革命”有些言过其实。   不论这些移民拥有何种工具和认知技巧,他们前往亚洲的路径有两条。一条线路是沿着尼罗河山谷,穿越西奈半岛,往北进入地中海东部地区。另一条线路也是可行的。在7万年前,地球进入最后一次冰河期,水凝固成冰,海平面下降。在位于非洲之角和阿拉伯半岛的红海海口,最狭窄处只有几千米宽。现代人使用最简陋的船只就能穿越过去。      到达地:大洋洲   基因证据表明,到达亚洲以后,这群人就各奔东西了。一群人暂时在中东逗留,而其他的人沿着海岸线进入阿拉伯半岛、印度,甚至更远的地方。每一代人也许只前进了几英里远。遗传学家斯宾塞?韦尔斯说:“移动几乎不易察觉。与其说这是迁徙,还不如说是远离人世喧嚣的海滩漫步。”   他们每年前进几步,有时乘船行进得更远一些。几千年过去了,不断累加的路程让他们的足迹延伸到更加遥远的大陆。大约在4.5万年前,他们已经抵达澳大利亚东南部。在澳大利亚芒戈湖附近埋葬着一具人类遗骸,其下方的土层已有5万年之久。   从非洲到澳洲8000英里,沿途已经找不到这些人的遗迹。可能随着冰河期的结束,升高的海平面淹没了他们的足迹。但是,遗传学的痕迹决不会销声匿迹。安达曼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原住民,以及所有的澳大利亚土著,他们的体内都能发现与远古的线粒体的某种关联。这正是早期移民留下的遗传学线索。      到达地:欧洲   尽管亚洲其他地区以及欧洲的人群之间迥然不同,却同样有古老的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组合。这标志着他们是另一批走出非洲的移民的后代,是由暂时逗留在中东的那部分人繁衍开来的。起先,恶劣的地形和冰川期的气候阻挡了他们前行。此外,欧洲是尼安德特人的地盘,他们是更早走出非洲的史前人类的后代。   大约4万年前,现代人终于行进到尼安德特人的领地上。在法国的一个洞穴内,掩埋着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的原始器具的土层相互重叠。暗示着两种人类可能相遇过。这两种人类是如何相互沟通交流的,现在还不得而知。他们是否用惊奇或者恐惧的眼光看着对方?他们之间是否发生过争斗、交往,或者将对方视为异类拒之千里?   我们只知道,随着现代人及其更为精巧的工具制作手艺传入欧洲,尼安德特人只能无奈地看着他们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最终不知所终。从现有依据来看,两种人类之间很少通婚。从尼安德特人化石中提取出的DNA和现代人的DNA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到达地:美洲   在现代人涌入欧洲的同时,同样滞留在中东的另一群人东进至中亚。艰难跋涉、跨越千山万水之后,他们在4万年前抵达西伯利亚南部。当人群四处流散,与世隔绝后,他们的遗传血统也不断分化,不再单一。但是,真正与世隔绝的情况很少出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分子人类学家西奥多?舒尔说:“人们时常会遇到其他人,然后彼此吸引,有了下一代。”   舒尔的专业是研究人类祖先迁移美洲的历程,这是人类迁移史上最后的也是最具争议的一部分。可大多数科学家都赞同这样的说法:今天的美洲人是古亚洲人的后裔,他们在最后一次冰川期从西伯利亚来到阿拉斯加。当时海平面下降,白令海峡成为连接两块大陆的陆桥。人们认为第一代美洲人大约在1.3万年前才到达这片土地。冰川期结束后,他们在冰雪覆盖的加拿大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通道。但是,有的考古学家宣称,人类到达美洲的时间还要更早一些。他们至少掌握两个有力的证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岩洞遗址有1.6万年历史;智利南部的一处遗址,历史也达1.4万年之久。   现有美国土著的DNA有助于解决部分争论。他们中的许多人所携带的遗传标记一致指向亚洲。居住在今天西伯利亚南部的阿尔泰地区的人群身上也有此标记。看来,这里正是跨越大陆桥的旅程的起点。人们在南美洲和北美洲的繁衍生息是始于早期的一次移民潮,还是通过两三次移民潮陆续展开的?迄今为止,遗传学证据还无法回答,它仅仅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大致的时间段:从2万年前至1.5万年前。   即使最晚的移民时间也比开辟出穿越加拿大冰原的线路的时间更早。那么,最早的美洲人是怎样来到这儿的呢?他们可能只有几百人,可能沿着海岸漂游,在寒冷的海水与漂浮的冰山之间,为了生存的土地和维持生活的食物四处打游击。研究者说,海上线路可能是最早的进入途径,也是生死未卜的危险旅程。   后来,由于人口的增长以及猎捕食物的诱惑,他们仅用了1000年就抵达南美洲的最南部。今天的美洲土著的基因可以帮助我们还原他们祖先的传奇。但是,很多故事还只能靠想象。      回到非洲   随着人类在美洲定居,现代人类已经征服了地球上的大多数地方。700年前,当欧洲探险家们开始海上冒险的时候,他们发现的那块“新大陆”早已经住满了人。探险者与原住民的相遇往往充满戒备,甚至弥漫着血腥和暴力。但是,这实际上是一个关系紧密的大家庭成员们的重新聚首。   也许隐藏在我们基因内的故事最神奇之处在于:当今天全球人类基因多样性的一团乱麻被理顺之后,它将引领我们回到并不遥远的过去,回到我们祖先的伟大旅程的起点――非洲。      (李沣摘自《科学画报》2006年第7期,高兴奇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的进化过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