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农业县 推进科技创新战略

湖北省科技厅五项举措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办公室
湖北是农业和科技大省,也是全国农村科技计划改革试点省。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意见》,日前,湖北省科技厅明确五大举措全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助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
一是全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链建设。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围绕粮、棉、油、蔬、果、茶、林、菌、畜、禽、水产等12条上、中、下游产业科技创新需求,全力打造全省优势特色农业科技产业链。通过产学研的有效结合,推进生物育种、标准化种养殖、农技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循环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二是全力推进农谷、农高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按照高技术、高品质、高效益、新模式的标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围绕资源集中、技术集成、产业集聚、人才集合、产业链发展的思路,以&一区多园多基地&为中心,分步推进荆门中国农谷、华中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力争用5-8年时间,将各园区打造成为华中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心枢纽和示范样板。
三是全力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整合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结合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进一步完善远程教育与现场服务相结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重点加强面向基层的涉农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示范村建设,推动省农村科技信息化中心平台建设,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农技信息服务、企业信息服务、信息服务增值业务、农村管理决策信息服务等五大体系。
四是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以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载体,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专项,大力开展村镇规划设计与建造技术的研究与集成示范,农村饮水、农村宜居、农民健康及农村清洁能源等技术集成开发和示范推广。
五是全力推进大别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等科技扶贫开发。重点支持全省相关农业产业链上的专家团队组成科技特派团,以带资金、带项目、带科技的形式重点面向试验区的特色产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推进科技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为抓好&五大工作&,省科技厅成立由科技厅厅长刘传铁任组长、副厅长张震龙任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动态管理平台、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和涉农部门有关项目资金支持、探索构建科技融资平台等手段,大力营造农业科技创新氛围,力争5年形成万亿元以上的总产值规模,其中过千亿元产业链4条,过500亿元产业链2条,过百亿元产业链6条;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达到1:3以上;突破重大关键技术300项以上,选育农业新品种100个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
(来源:湖北省科技厅)
&&&|&&&&&&|&&&&&&|&&&&&&|&&&&&&|&&&
版权所有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
联系地址:兰州市庆阳路166号[]&&&&&&&&邮编:730030 &&&&&&&&&&电子邮件:gsskjt@
技术支持:&&&&&&&&
&&&&&&&&&&
        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来源:光明日报 郑社奎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认识 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明确指出:“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社会经济发展取决于两个最基本的因素:体制变革和技术进步。这二十年我国经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首先源于农村的体制变革,源于以农村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制度对农民的激励效应。这种激励效应不应也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进步的渴求是必然的。谁适应了这个变化,谁就将取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技术进步在农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实践的呼唤。农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其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带有十分明显的特殊性,如周期长、推广难度大等等。农民特别是较为封闭落后地区的农民,渴望新技术但又怕冒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有的推广体系表现出种种不适应,以致形成“上”与“下”“断层”。近年来,区域性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热潮的形成,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山西运城地区自1997年以来,针对农产品市场疲软的问题,特别是技术含量低的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的严峻现实,拉开了10万个50万亩优质苹果示范园建设的序幕,推广了十多项农业新技术,使苹果、蔬菜等农产品的优质率和商品率明显提高,增强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前两年,在全国农产品普遍销售不畅的情况下,运城地区的优质苹果、红枣、蔬菜、芦笋等在市场上却占据重要位置。运城地区的作法,给我们的深刻启迪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健全,应当走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的路子。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质量和水平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农业体制框架内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总结经验。农产品的科技创新体系。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处于过剩状态,温饱型的农产品买方市场已初步形成。我国加入WTO后,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但这仅仅是农产品结构趋同和精深加工不足而引发的结构性过剩,是在我国城乡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型消费方式下低水平的过剩,是农产品质量偏低和国际市场开拓乏力而产生的局部性过剩。市场对高质量、高水准的新型农产品需求仍很旺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把本经济区域的特色产业和产品的潜在市场优势发挥出来。因此,农产品的科技创新体系是个不断进化的过程,不能满足于一次创新,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体系。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农业科技人才的体制创新是一项亟待加强的工作。长期以来,在城乡分割的两元经济体制下,农业人才的非农性流动,造成了诸多浪费;农村工作条件的艰苦,又使相当一部分农业科技人才学农而不愿务农,即使是乡一级的专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也大多是通过各种渠道从农村招聘的人员。一方面是农业人才在城市大量堆积,另一方面是农村缺乏农业专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是理顺人才流动机制,从利益机制上形成专业技术人才爱农、务农、想农、盼农的良性流动态势。难点和重点是要适应家庭经营的特点,开创出一条农业专业人才与家庭经营相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再者,从战略上考虑,农业科研院校要面向农民,为农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经营者的素质,使农民成为专项农业技术的带头人。农业科技资金创新体系。长期以来,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方面取得的成效不小。但科研和推广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的思路应当是“一化两多”。一化是市场化。农业科研机制只有纳入市场化的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科研成果的商品化、推广机制的市场化、科研单位的优胜劣汰都将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开辟广阔前景。一多是多途径。在农村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多元化之后,农业科研资金必然表现出多途径的特征。政府补助必不可少,但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与科研单位或人员的直接结合应成为主要方式。这种结合不仅是资金的结合,更主要的是科研成果从研制到开发、到应用的系统结合。另一个多是多层次。要形成科研人员与农民群众广泛合作的机制。农业科技信息的创新体系。关键是市场信息的获取、传递和运用。在这方面,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能和作用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信息要形成以各级政府部门为主的获取、传递和运用网络。越是贫穷落后的地区,越要把这一体系建立、健全起来。在中西部地区,农民的大量信息源是各级政府和左邻右舍,“邻居效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可以说在农业科技信息创新体系建设上,政府是第一责任人,是第一推动力。农业技术的创新体系。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业正日渐脱离以资源为基础的框架,转变为科技为基础的高技术和高效益产业。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农业技术装备水平若能超过工业,能以人工生长条件来代替自然生长条件,农业是完全可以成为高盈利产业的。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推进农业高科技化,加快实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农业“弱质产业”的局面。农业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体系。事在人为,事要人办。农业科技机构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上边头太大,基层腿太细”。新型的农业科研与推广体制的基本特征应当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复合型体制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是提供“公共技术”和保障系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科研与应用“两张皮”的问题,促进科研单位和推广部门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融合。农业科技政策的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是科技政策是否到位,政策环境的创新是否形成。各级地方政府应在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从税收、土地、价格、融资、合资方式等方面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但随着各地农业优惠型政策吸引力的逐步丧失,农业科技创新要注意从政策优惠向政策保障型转变。具体讲,在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从政策上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合力,要“补台”,不要“拆台”。二是要形成良性利益激励政策。三是要把“结合”的政策做实做好。以农业产业化方式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是农民脱贫致富达小康的载体,也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载体。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我们可以正确处理农户与加工运销组织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连接成一个合理的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的有机整体,达到组织复合的最佳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组织面对的是成千上万个农民。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很低,科技应用和推广的机制也不健全,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成果这些产业组织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所知甚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当好领头人,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实践者、应用者。比如“集中度”问题就应当很好研究,关键是产业增长与集中度的关系,克服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弊端。再如,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和应用的风险问题。不担风险不可能,但如何把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以及风险费用问题,都需要在创新体系中认真加以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一个跨行政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复合体,又是一个涉及到多行业、多领域的科研成果应用复合体。它已经超越了一、二、三产业的划分,包括了作为农业延伸产业的第二、第三产业中的相关内涵。简单地把产业化经营理解为发展区域性主导产业不对,理解为农副产品加工也不对,要从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的高度理解和认识。要从“运动”而不是“静止”上理解和认识。作为一个“产业”,有其形成、发展、升华、衰落的过程。从理论上讲,它要经过三个大的发展阶段:首先是“产业聚集”,无论是一个县、一个地市,或者一个乡、一个村,都应当形成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并能够拥有一定的“聚集量”,有一定的“剩余产品”,以此获取“聚集效益”。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聚集,一切都无从谈起。这既是产业化的基础,也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其次是“产业延伸”,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延长产品链条。获取“延伸效益”。产业链条越长,附加值越高。这一延伸,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要延长产品链,要提高附加值,离开科技创新绝然不行。再次是“产业扩散”,当主导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获取“扩散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化”,即贸、工、农一体化。没有一体化就谈不上产业化。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用工业生产方式对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全面改造。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科技体制创新,包括产品、人才、资金、信息、技术、机制、政策等多方面的体制创新。建立在“一体化”基础上的创新体制的形成,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方式理念的确立,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标志。要从产业结构理论上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结合起来。产业结构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当前在经济理论上的一个学习重点。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结构经过几个阶段的大调整,突破了单一的粮食生产格局,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非农产业迅猛增长,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山西同全国一样,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粮食、畜牧、果品、蔬菜等主导产业基本形成,晋南水果、沿黄河的红枣、太行和吕梁低山丘陵区的核桃、太行山的花椒、晋北、晋西北的仁用杏、晋中地区的养殖等特色产品基地初具规模,一批龙头企业崛起并向集团化迈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但是,以科技为先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也很繁重。怎么调,就是要在产业结构理论的指导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是追求结构优化,向结构优化要效益。不要死抱住种啥吃啥、有啥卖啥的传统观念不放,走高产优质高效的路子。其次是提高区域产业结构的科技含量,向科技要效益,从品质上占领市场。再次是追求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有所失才能有所得。当前的农副产品价格低迷,是升级换代的最佳时机,谁抓住了,抓准了,谁就取得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动权。要依靠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所带来的巨大潜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达到一个新水平。
  中央党校党建部副教授 吕品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 杨焕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服务”思想,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发展方向,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积极推动和引领经济全球化持续前进。
光明网版权所有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杭州政报》2008年11期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
【摘要】:正杭政函[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为大力推进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运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323.3【正文快照】:
杭政函〔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为大力推进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运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志丹;王奎武;柏鑫;谭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01期
陈彤;;[J];今日新疆;2010年01期
市委农办课题组;曹良明;虞明富;徐广义;;[J];宁波通讯;2006年01期
袁绍光;;[J];中国老区建设;2008年04期
姜明伦;贾学芳;;[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9年05期
芊芊;;[J];新农业;2009年11期
;[J];农民致富之友;2007年06期
沈研;[J];今日浙江;2001年13期
潘嘉念;;[J];南方农村;2006年06期
;[J];中国人大;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俊涛;;[A];陕西省农业科技与人才开发论坛论文集[C];2009年
梁录瑞;张超;高鸿烈;张水绒;;[A];陕西省农业科技与人才开发论坛论文集[C];2009年
徐华;;[A];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汝绪伟;李星洲;彭利民;朱运海;孙灵文;张雷;王京卫;于焕菊;樊辉;武红智;;[A];决策与管理研究()——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王光宇;;[A];促进农民增收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单吉堃;;[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林梓联;;[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2年
黄靖;刘盛和;;[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王辉;;[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王辉;;[A];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毕建仁;[N];科技日报;2008年
本报评论员;[N];农民日报;2009年
科技部党组书记
李学勇;[N];科技日报;2008年
刘绪磊;[N];农资导报;2008年
回良玉;[N];农民日报;2009年
罗飞 记者
邵珍;[N];文汇报;2010年
沈永昌;[N];上海科技报;2010年
记者张毅;[N];人民日报;2003年
周静文 顾雷鸣;[N];新华日报;2009年
肖勇 实习生
王亚斌;[N];郴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建伟;[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张静;[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潘鸿;[D];吉林大学;2008年
王骞;[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纪绍勤;[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关海玲;[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罗平;[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童小芹;[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杨卫丽;[D];西北大学;2011年
刘娟娟;[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莹;[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王兆新;[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王红涛;[D];河北大学;2009年
陈晓玲;[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宋志廉;[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张是平;[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李丛俊;[D];重庆大学;2006年
李晨光;[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穆仁;[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王桂荣;[D];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三注重”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委组织部&&沈雪娇
E-mail推荐:
  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文化,应该加强学习,调查研究,融入农民,扎根农村,注重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力量。  注重农业科技知识学习。大学生村官要加强农技知识学习,与农业科技部门领导结对,围绕本村遇到的农村科技推广、实用技术培训、农村科技创业、农民科技需求等问题,与农业科技部门领导、专家进行学习探讨;与农技标兵结对,学习创业经验、过硬的生产经营本领,开展创业实训或技能培训;与农业大户结对,种植、养殖大户的农技“实战”经验丰富,但缺乏系统推广理论知识,大学生村官与农业大户结对,能够共同学习,优势互补,更好地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  注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大学生村官应该着力增强农技推广服务能力,通过网络、图书资料等途径,给农民进行“充电”、“补课”,为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点开展科普知识学习,向农民群众传播“三农”政策、农技知识和致富信息,加快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农村发展带头人。  注重农技创新带头示范。大学生村官在带领农民推进农技创新上,要坚持带头示范、亲自实践,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果,引导农民群众运用先进农业种养技术,发展科学种养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本村实际情况,进行一村一特色的农业技术创新,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责任编辑:杨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推进科技创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