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比英语不知所措 英语高明了多少

[转载]汉语比英语不知高明了多少!【转载】
汉语比英语不知高明了多少!
汉语是C语言,高度灵活;
&&&&英语是Basic,是半成品,僵硬呆板;
&&&&汉语可以从基础上构造一切;
&&&&只要想得到就能表达出来;
&&&&而英语则是固定配置;
&&&&不能很好地表达个性的需要;
&&&&汉语的最小单位是字,英语的最小单位是词;
&&&&两个汉字可以组成一个词,而英语的词就是词;
&&&&比如汽车火车自行车都有车这个字;
&&&&于是抓住了共性和个性;
&&&&共性上加个性就是新概念;
&&&&可组合性非常强;
&&&&而英语的bus、car、bike没有任何共性;
&&&&因此中国人只要知道几千个字就可以表达世界;
&&&&而英语由于没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每一个事物都要造一个词;
&&&&描述世界需要极大的词汇量;
&&&&十分愚蠢;
&&&&事实也是如此;
&&&&聪明人一般学不好英语,而死记硬背的笨蛋都出国了;
&&&&汉语里没有时态;
&&&&只有表示时间的词;
&&&&因此不需要在动词上变来变去;
&&&&只要把动作与为数不多的表时间的词组合
&&&&就可以清晰地表达时间中的动作;
&&&&而英语里为了表示时间要把所有的动词都变换形式;
&&&&这些动词数以千计;
&&&&不是有表示时间的词吗?
&&&&为什么还要在动词上变化?
&&&&还是愚蠢;
&&&&英语只能横排不能竖排;
&&&&竖排是神经病;
&&&&而汉语就没有这个问题;
&&&&汉语从前就是竖排的;
&&&&汉语可以从右往左排;
&&&&在阅读上没有困难;
&&&&但是英语的单词因为是表音的;
&&&&只能从左往右读;
&&&&如果把英文语句从右往左排;
&&&&读者必定跟吃了摇头丸一样;
&&&&30分钟后头晕至死;
&&&&英语以空格作分隔符;
&&&&本身不表达任何含义;
&&&&却占一格;
&&&&浪费版面;
&&&&浪费bit天理难容;
&&&&而汉字没有这个问题;
&&&&汉字之间不需要空格;
&&&&这个字与下一个字不会混淆;
&&&&这就是汉字的优势;
&&&&汉字是方的,英语是长条的;
&&&&因此汉字写的扁一些长一些都可以;
&&&&不会比例失调
&&&&而英语如果写成方的就非常难看;
&&&&并且由于有的单词长,有的短,都写成方的;
&&&&也不知道占几行;
&&&&并且,由于英语的长
&&&&英语书一般也很长;
&&&&浪费纸,不环保;
&&&&这行的词无法与上一行的词对齐;
&&&&看上去乱七八糟的;
&&&&汉字书写自由;
&&&&可以倒笔画;
&&&&而英语就不行,英语必须按照顺序写;
&&&&如果倒笔画了;
&&&&将一塌糊涂;
&&&&英语单词有长有短;
&&&&换行是个问题;
&&&&如果用-号;
&&&&一个单词被分两行看起来费劲;
&&&&如果整个单词换到下一行;
&&&&对齐又很困难;
&&&&汉字的信息含量非常大;
&&&&比如道字之字有很多很多含义;
&&&&而英语则十分弱智;
&&&&一个词的含义有限;
&&&&关于这个观点各位可以参考文言文;
&&&&英语表音,而汉字表音形意;
&&&&在读音上有启发性;
&&&&而根据形可以直接想象客观存在的样子;
&&&&而英语缺乏相应的内涵;
&&&&moon与月亮没有任何关系;
&&&&horse与马也没有任何形象上的联系;
&&&&机械的很;
&&&&汉语可以表意;
&&&&看到偏旁可以理解大意;
&&&&而sleep算什么玩意?
&&&&不过是字母的组合
&&&&无法反映客观实际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英语就是拼音;
&&&&汉语可以用拼音表达;
&&&&中国的小学生都会拼音;
&&&&可见英语之简单;
&&&&事实上中国人完全可以把语言建立在拼音之上;
&&&&而拼音由声母韵母构成;
&&&&可以很简单地组合出汉语的发音来;
&&&&而英语就笨的跟笨蛋似的;
&&&&一个词需要很多音标;
&&&&有人说汉语难学难写难认;
&&&&要改成表音文字;
&&&&而英语能读一般就会写;
&&&&于是比汉语好;
&&&&其实那是放屁,崇洋媚外;
&&&&汉语拼音是中国的拼音文字;
&&&&比英语简单得多;
&&&&完全可以做到能读会写;
&&&&但是中国人只把拼音当作识字的工具;
&&&&当作小儿科;
&&&&语言的目的是表达思想和客观世界的;
&&&&而不是一些字形和声音;
&&&&读和写,在语言表达世界方面;
&&&&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重要的是语言的含义;
&&&&是语言表达世界的能力;
&&&&而汉语在表形和表意方面比英语强一万倍;
&&&&从汉语本身就可以直接映射部分客观世界;
&&&&而英语完全缺乏这个功能;
&&&&英语仅仅是语音的编码;
&&&&而汉语则是音形意的编码;
&&&&是立体的编码;
&&&&阅读英语时人们往往注意了读音;
&&&&而忽略了含义;
&&&&然后再从音去检索意;
&&&&这种音与意的映射全靠死记硬背;
&&&&语言反映了人的思维;
&&&&英语国家的人;
&&&&比中国人单纯呆板幼稚的多;
&&&&他们宏观思维能力很糟糕;
&&&&处理事情缺乏灵活性;
&&&&做事偏激;
&&&&与阿拉伯的极端分子处于同一个档次;
&&&&汉字输入比英语麻烦;
&&&&这只能说计算机笨蛋,而不能说明人笨蛋;
&&&&毕竟汉字是按照音形意编码的;
&&&&现在的计算机和程序还没聪明到能够完美地处理汉字的程度;
&&&&计算机能够很好地处理英语;
&&&&说明英语的水平也就是计算机的水平;
&&&&计算机不能很好地处理汉语;
&&&&说明足够丰满和复杂;
&&&&难道汉语的先进也是一种错吗?
&&&&世界变化发展
&&&&新的概念层出不穷
&&&&字母文字应付的办法只好是造词
&&&&过了上千上万年之后
&&&&超负荷将把字母文字压垮
&&&&整个世界唯有汉字独领风骚!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汉语比英语不知要高明多少倍!(转载)
我的图书馆
汉语比英语不知要高明多少倍!(转载)
 驳《中国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用英语取代汉语》  ??第一。    从笑死人的中国片英文译名看英语的局限性     ●《farewell my concubine》———再见了,我的小老婆(这可是《霸王别姬》的英文译名啊。)       ●《seventeen years》———十七年(故弄玄虚,《回家过年》)           ●《ashes of time》———时间的灰烬《东邪西毒》,这个译名意味深长,无论你是东邪或是西毒,武功再高还不是最后都成了时间的灰烬?)           ●《all men are brothers:blood of the leopard》———四海之内皆兄弟:豹子的血(《水浒传》,《水浒传》有个英文译名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           ●《chinese odyssey 1:pandora's box》———中国的奥德赛1:潘多拉宝盒(《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这个绝对是入乡随俗了,不过好像都挨不上边啊。)           ●《chinese odyssey 2:cinderella》———灰姑娘(《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至尊宝成了孙悟空,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天才啊!)           ●《dream factory》———梦工厂(《甲方乙方》,够牛的。)           ●《steel meets fire》———钢遇上了火(翻译见了鬼?《烈火金刚》)           ●《third sister liu》———第三个姐姐刘(《刘三姐》,典型的不动脑筋。)           ●《 in the mood for love》———在爱的情绪中(《花样年华》,翻译在恋爱吗?)           ●《woman-demon-human》———女人·恶魔·人类(《人鬼情》,翻译失恋了吗?)           ●《from beijing with love》———从北京带着爱(《国产007》)           ●《flirting scholar》———正在调情的学者(《唐伯虎点秋香》)           ●《royal tramp》———皇家流浪汉(《鹿鼎记》,为什么不译成“皇家马德里”?)           ●《 a better tomorrow》———明天会更好(《英雄本色》)           ●《saviour of the soul》———灵魂的救星(这个也太夸张了!《九一神雕侠侣》)           ●《romatic of three kingdoms》———三个王国的罗曼史(居然是《三国演义》!)             第二    我们早就明白: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自己真没有外语障碍。“国际化”并不是要把我们自己“异化”和“他化”:都化一了,“国际化”又在哪里?“外语瓶颈”谁都有遭遇到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过分地“自励自责”;更不应自悲。难道我们没有优秀的汉语吗?“国际会议和论文发表都指定英语为工作语言”,这个说法虽然容易被默认,然而,这种“默认”却是非理性的,是“言过其实”的。至少,比我们离英国更近,比我们与美国的“渊源”更密切,比我们讲英语“更地道”的法国、德国在国际活动中,就很注意坚持平等地使用自己的国语? 而且,开得最大最多的代表性的国际会议是联合国会议——它却一直是用包括汉语在内的七种语言工作的。而且这七种语言的同一文本,汉语本最薄,用汉语最快。所以,相反的事实正如一些欧美作家感慨的——“用汉语写作的人真幸福! ”         语言都是发展变化的,流行与否是与国力(政治、经济、科技等)相伴的。而国力的兴衰总是此起彼伏、螺旋行进的,没有谁能一盛到底。即使在西方,拉丁语从前9世纪“荷马时代”,直到前4世纪甚至公元4世纪的1000多年,都是希腊语强势。源于希腊语的拉丁语,从前5世纪直至公元5世纪的1000年间都是强势语言。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等都是源于拉丁语,可见一斑。可到十七八世纪,法语却是最重要的国际语言,欧洲很多国家的宫廷和上层社会以使用法语为尚。19世纪德国、医学、化学长期领先,德语曾是国际学术交流的“通用语言”。所以,英语暂时更“流行”,这只是“英语现在时”——既不是“过去完成时”,也不会是唯一的“将来进行时”。         因为,更稳定的文字有可靠的将来;更具体灵活的语素有更强大的与时俱进能力;母语人数更多有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这些都恰恰是汉语的优点和英语的缺点。几千个汉字,已经稳定了至少3000年以上,还将稳定下去;而美式口语和英式口语已明显不同,仅几百年前的英语,就少有人懂。汉语是语素语言,不受今古发音变化的“时间制约”,也不受“方言”、“专业”等的“空间制约”;也不受社会新事物的“词汇发展”制约,非常适于智能化处理;而英语是音素语言,随发音变化,古今不通,其新词汇即新词,随事物发展“时过境迁”,不同专业不互通,“单词”无限膨胀(已百万之多)等等。所以,认为英语将“一统天下”是十分“短视”的! 相反,汉语终将比英语还流行,已为时不远了。        第三    100年前,全世界都认为汉语是婴儿语,后来才发现原来汉语是进化过的世界最先进的语言。原来在七千年前,汉语也有罗嗦的后啜和字格,后来我们把那些无用东西都抛弃了。比如用一个“了”字就把已经完成的动作表现出来了。根本不用什么现在过去完成时那么罗嗦。         古埃及楔形文字演化成腓尼基语,腓尼基古文字又演化成希腊语,希腊语又演化为拉丁语,拉丁语又变成法语,法语又演化成英语。拉丁语向东成为斯拉夫语系,斯拉夫语系又演化成俄语。同时这也是一个宗教的传播史,是天主教分化为基督教,东正教的过程。汉语是世界上唯一不使用字母高级语言。         汉语又是唯一可用于计算机时代的语言,最适合语音控制,而不用象英语那样用手瞎摸!         这是一个决定中国人命运的问题,请所有朋友尽量宣传!汉语的一个明显的优势是,思维面广阔,在数学上由于单音节发音,对数字的反应速度也更快,但在逻辑思维方面还是拼音文字较好,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 趋势看,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 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无疑将发展为人类的共同语言,用这种语言 来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丰富多彩,当然在论文和计算机语言是汉语和拼音 文字并用了,汉语的伟大就在于兼容,你们看看在汉语的学术论文有汉语和阿拉伯数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混用现相,但在英语论文中则找不到一个汉字,中国的物理学专家可以凭借他在中学时代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反之依然,而英美的不同行业的专家要交流他们的学术成果,则是对牛弹琴,凭这个优势,汉语就有资格成为世界语,而我们国内还有些学者还要把汉语拼音化, 这不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吗?我们中国人民也有资格控告那些所谓的文明的西方人,是谁在制造环境污染,破坏森林和草原,就是他们,因为印刷同样内容的一本书,西方语言要比汉语浪费2倍的纸张,全世界使用西方语言的人要比使用 汉语的人多5倍,按照简单的因素级连倍乘法,就要浪费10-20倍以上的木材     增加20倍以上的工业废水,就语言的优越性来讲,西方人没有什么资格对汉语说三道四,连文盲都知道从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找出汉语文本,因为汉语文本是最薄的那一本         中国人心里有这样一种成见;认为汉语迟早要被英语所淘汰。记得有一次,大概是胡野碧在辩论时干脆把它清楚地说了出来。前几天‘世纪大讲堂’请了一位学者李锐也认为全球化的结果是让英语统治世界。只有阮次山在一次‘大时代,小故事’中谈到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但是,他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由于汉语使用了‘声’使得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那么,由于广东话中的声比普通话多,是不是广东话的思维速度比普通话更快呢?我的回答是,广东话虽然使用的声调多于普通话,但是,广东话有两个缺点,第一、它的文字规划得不好,文字表达欠佳,且有闭音节的声音存在。第二、它的声音利用率不高,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连乘的结果是2900个声音,但是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话中的仅1200个。广东话有九声,即使它的声母和韵母与普通话一样多,那么它实际使用的声音也应该是普通话的两倍多才对,但是,广东话中实际使用的声音仅有1500个,与普通话相差不多,而它的利用率比普通话小了几乎一倍。利用率小,就说明难学。因为同样的一个声母或韵母,每次的使用实际上也是一种练习的过程,利用率高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容易记忆、容易掌握。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凡是常用的语言元素,包括声母、韵母、汉字和单词等到,越是经常使用的越容易掌握。语言的好坏其实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够用很少的记忆来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够在有生之年掌握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识?用一句极限的话来讲应该是:最好的语言是不学而知,但是所掌握的知识又最多的语言,或者说,学少而知多的语言。           英语与普通话相比则不同,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反过来说,不在这四百个声音之内的任何声音都不被英语所承认,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所说的不是‘音节’。比较一下就会看出,汉语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3倍,两者的比值远大于广东话与普通话的比值。           下面要说一下,为什么声音种类越多,思维速度就越快。这个问题,去年我在‘北大中文’论坛讨论了一个月才使大家弄清楚,在这里我希望尽量说得简单。假设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就会发a和b两个音。根据电脑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有时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比如,英国人用‘i’代表‘我’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比较两者就会看出,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不但表达得慢,而且还费力气。在表达‘我’这个概念的时候,英国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他们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将是它的反比9:1。实际的情况中,最明显的是日语与汉语的对照,我们知道,日语使用了100种不同的声音,而汉语使用了1200种声音,因此很多汉字让日本人一念就必须用两个或者三个声音来表达。我们假设日语中所有的字都用两个声音来表达,那么岂不是说,日本人一生所能够享受到的信息仅仅是中国人的一半吗?我曾经思考过,这是不是与日本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思想家有关。我们知道,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的话,到了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一定到不了这里,说不定,他想到的仅仅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证明了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思维速度快。这一点曾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至于思维速度快是否就代表聪明这个问题是被很多学者所承认的。           我的证据是解释一个上的‘谜’古希腊人为什么比其他人更聪明?因为希腊的文化来自古菲尼基人,我们知道菲尼基人发明了人类的拼音字母,就声音的分解来说,这是一大进步,就思维速度来说,它是一大倒退。因为,为了筛选容易区分的声音元素,菲尼基人仅仅使用了22个辅音,这样,它的表达速度当然比现在任何语言都慢,而希腊人则采用了元音,我们知道元音与辅音结合以后,声音种类等于增加了好几倍。事实上,菲尼基人的声音中也有元音,否则他们是发不出来的。所谓的22个辅音是说他们仅承认这22个辅音为信息栽体,也就是,ma、me、mu、mai、muo在他们的耳朵里与一个m没有任何区别就像me的四种声调对于英国人来讲没有任何区别一样。由于声音种类的突然增加使得希腊人的思维突飞猛进,造成了后来的现象。论坛上曾经有人问汉语的声音种类依然多于英语,为什么没有英国先进。我的回答是,当声音种类突然增加的时候就有新思想出现,反之,当声音种类减少时,思想就趋于保守,而元朝以后,中国的声音中失掉了一个‘入’声,中国的衰弱正巧从那时开始。最后,在讨论尼安德特人的时候,人们也发现,使用声音种类少的人种会被淘汰。           我之所以认为汉语必定战胜英语的根据还不在这里,关键是要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知识爆炸问题。我们知道,目前的英语单词包括各种生物名称及专利发明的新术语已经超过了数百万,如果考虑到英语中有一些可以推导和联想的成份;比如前、后缀和复合词等,它所需要记忆的基本单词也有一百万个。而所有这些单词在汉语中都可以用四千个汉字来表达。根本的原因还是英语的发音种类不够。       比如pork这个词,在英语中代表猪肉,它和猪pig、肉meat没有任何关系而仅仅代表它们的一个联合体而已,如果把猪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猪油lard、羊油suet和牛油talon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就发现,英语中所有的联体词都是一个与其中任何一个分解词毫无关联的新符号,而它们却构成了英语词汇的主体,英语中几百万的单词就是这样来的。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如果将pork改成pig和meat连在一起的形式,那么就要发音四次而pork仅仅发音两次;所以联体的词能够节省发音却要增加记忆,而分体的词,无需记忆可是却增加了发音次数。设想,一位屠夫,每天要用到‘猪肉’这个词上千次,使用两次发音的单词要比使用四次发音的词节省两千次发音,何乐不为?但是遇到不常用的词的时候,英语还是和汉语一样,使用分解的词,比如驴肉就用donkey meat来表达。因为不常用的词,即使设立了符号形式,别人也记不住。汉语能够将英语中联体词汇分解的功能,非常有用,它使所需要记忆的词汇大大地减少;不仅如此,它还能够将词汇在人们头脑中的位置整理得清清楚楚。达尔文主义的诞生就是建立在林奈的双名法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方法使得各种印象在脑子中由原来的平面,变成立体的。比如,在林奈以前,人们给所有的生物一个名字,结果,由于种类太多,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两种名字,而另外的生物,可能没有名字。林奈则将所有的生物先分类,并且给出一个类名,然后在类名的下面放一个词,两者组成双名法的名字。这样不但清晰,而且大大的减少了需要记忆的符号;比如原来有一万个名字,现在分成一百个类,又在每类中分成一百种,我们所需要记忆的仅仅是一百个类名和一百个种名,共二百个,而不是原来的一万个。随着知识爆炸的问题逐渐恶化,人类就有必要将其他的术语也仿照这个方法改造,而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汉语的结构进行改革。而原因还是在于发音种类的数量。           这个现象最先是德国的莱布尼兹体会到的,他认为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得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但是,他没有看到声音的真正特性,却由于汉字的数量上的性能而定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我想,如果他看到今天知识爆炸的世界,他一定会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废除拼音文字而采用汉字。           最后,谈一下关于人的一生中到底能够记住多少单词或符号的问题。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通常在三到四千,而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仅有三万个单词,他本人能够全部掌握。但是,到了丘吉尔时代,他的单词量依然是三万个,可是,那个时候的英语已经拥有近百万个单词了。所以,我认为,莎士比亚使用英语单词的熟练程度是后人根本无法达到的。我曾经在网上向很多英语中高等教育的语言机构请教,到底学习英语应该掌握多少单词才成,但是,他们的回答总是含糊不清,或者扯一些别的东西。后来,在一些无法避免这个问题的文章中我发现,语言学家们对于英语单词的要求是:一个受过教育的英语使用者应该掌握五到二十五万单词,不但差距范围很大,而且,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莎士比亚和丘吉尔都应该是文盲,至少是没受过教育的人。我认为,这是任何推崇英语的人的软肋,只要他们能够躲过别人问这个问题,其他的方面 ......           我的观点曾经在北大中文网上讨论过。但是,可以看得出来,不知道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劣等民族和劣等文化。所以,在鼓舞中国人的信心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大家努力。其实,只要大家能够恢复信心,中国人在很多事情上早就应该领先于世界的。可是我们太爱钻牛角尖,总是当外国人设立一套标准的时候,我们拼命地追呀赶呀。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够设立标准,也让他们换换口味?我记起几年以前,西方国家有一个喜欢指手划脚的毛病,那时,我也有一个毛病--喜欢掣肘拖腿。美国有一份cox报告,内中例举了大量的对比,用以说明中国人不可能通过三、四十次的核实验取得与美国一千多次核试相同的成果。唯一的解释就是中国盗窃了美国技术。有人也称这次事件为李文何事件。我那个时候给美国所有的参议员各发了一封电子信件。内容是说,如果他们希望彻底调查此事,就应该设立另外一个调查小组,好好研究一下汉语和英语在思维上面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够弄清楚,为什么中国三、四十次的核试所取得的进展与美国一千多次核试的进展相差无几。在信的后面又附上了我的对于两种语言对比的计算书。后来,接到了不少回信,要求我告诉他们我的真实地址才肯继续考虑。           ……我也明白,不会有哪个美国参议员会提出任何有关的议案的,因为,任何有关议案的提出,其本身都是对于汉语的一种变相宣传,都是对于英语的贬低。没有任何美国人愿意辩论它。道理非常明显,如果辩论下去,必然牵扯到语音和语言学中的诸多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他们的一块伤疤。目前,美国一直要求中国降低人民币汇率,但是,态度依然没有超出礼貌的范围,所以,这套理论还不适合。一旦他们超出了理性,那么,非常容易扯到语言学的问题上来。换句话说,是:由于英语的思考范围狭窄,所以不能够从更加长远的利益来考虑问题。但是,这话我还不敢说,至少不敢对美国人说。因为我是学工科的,工程上的事情我有点把握,可是一碰到经济问题,我心里没底。           类似的事情还有就是找世界语bbs进行辩论。谁都知道,世界语实际上是将英语改头换面设计的语言,当然不懂得使用‘声调’。我的问题是,英语的单词已经远远超过了常人的记忆极限,世界语有什么办法弥补这个缺陷吗?当时有人回答我说,世界语中使用派生的结构比英语更加明显。可是,当我将汉语中的声音种类,以及‘声调’的利用方法向他们解释以后,再也没有人发言了。           还有就是美国有一个‘只说英语运动’english only曾经向全世界争求意见。可想而知,我的意见是什么了。我告诉他们,你们一意推行英语实际上是将美国文化推向深渊,是在摧毁美国文化。拯救你们的方法只有重新选择一门带有‘声调’的语言。对于这些没学过汉语的人来说,他们一般不懂得什么是‘声调’,所以,只好用唱歌时候的音阶来向他们解释;任何一个英语‘音节’都可以跟随音阶变化出至少八种不同的声音,这和‘声调’的作用差不多。上述所说的实际上就是美国人的软肋,没有必要的话,我是不会乱碰的,影响团结。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加,我们可以说的也越来越少,因为说多了,就给人借口说中国威胁他们。   
时间: 22:39:06
  谈到汉语与英语的优劣问题,首先就会想到“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的区别。前面已经讲到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已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存在着大量形声字。上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语言所要表达的概念不断增加,表意文字要求汉字拥有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字符集,但现代汉语已经不用增加字符来表达新的概念,而是创造新词,加上对汉字汉语的规范化,这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减少了使用字数的目的。         与汉字相反,英语名为“表音文字”,其实并不能真正的表音;英语正词法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英语的书面拼写形式和读音之间的矛盾问题。由于文艺复兴时期印刷术的推广和教育的普及,英语的书面拼写形式逐渐统一,形成了规范的形式,而这些规范的形式又通过印刷的方式进一步固定下来。但与此同时,英语的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gnash(咬牙)和 gnat(小昆虫)中,g不发音,knight (骑士)和 know (知道)中,k不发音,而在中古英语中,这几个字母全都要发音。又如,辅音字母前的 r (如 arm)和词尾的 r (如 father)不发音,词尾的 e(如 live)不发音,而在中古英语中,它们都是要发音的。这种情况,使得规范的书面形式与实际的发音之间出现了很大的矛盾。这也是中国人学习英语时遇到的一个难点:学习一种“表音文字”如果不查字典、不看国际音标,也不一定能准确发音,是不是好笑?         18世纪开始,英国强调语言的规范化,要求语言准确有力。1755年,约翰逊(Samuel Johnson) 编写了第一部英语词典,把英语词的拼写形式固定了下来。这样,英语的正词法就能够以词典作为规范的根据。这很象中国秦朝时将小篆的书写规范化,但是却没能阻止汉字语音的变化。         这就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所谓拼音文字也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许多拼音文字,由于千百年来口语的不断变化,它的书面文字与读音往往相去甚远。法语也一样,它的书面语言表达的还是四、五百年以前的发音,不发音的元音彼彼皆是,象hommes读为um,aiment读为em。     事实上,现在的书面英语、法语,已经有很大“表意文字”的成分了。上的汉字作为表意文字(ideograph),文字与语音没有直接关系,无论用哪种语言或方言去读,意义没有变化。这是几千年来各种口语分化交熔变迁,而汉字一直作为一种统一的文字被所有人认同的原因。汉字使操不同口语的人互相交流成为可能,而隔膜是统一的主要障碍。所以在“表意”、“表音”这一点上,汉字并不比英语劣势。         现在普遍认为汉字的庞大的字符集使它显得非常复杂:难学、难记、难用。但是这里面需要搞清一个前提:那就是汉字的“字”与英文的“word”是不同的概念。现在的中小学教育需要掌握个汉字,才能够满足日常阅读。但这不仅仅是学习个“字”,而是学习个概念。一个人一天之内可以学习26个英文字母,但是他能阅读英文吗?由于英文已经不是典型的“表音文字”,学会26个字母甚至连准确的单词发音都没有掌握。到头来,在以英文为母语的国家中小学中,仍然要进行大量的单词拼写训练。掌握英文单词是什么水平?能应付日常阅读吗?学习过英语的人都明白!         研究表明:汉字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字符号系统,其信息熵很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逐渐扩大汉字容量,随着汉字容量增大,信息熵的增加趋缓;汉字增加到12370以后,不再使信息熵有明显的增加。我国科学家指出:汉字的容量极限是12366个汉字,汉字静态平均信息熵的值 (平均信息量)是9.65比特。通过数理语言学中著名的齐普夫定律(ZIPF’SLAW)核算,这是当今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符号系统。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较如下:         法文:3.98比特     西班牙文:4.01比特     英文:4.03比特     俄文:4.35比特     中文:9.65比特         可以看出,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小,差别不大。汉字的信息量最大。         汉字对拼音文字的这种信息熵优势是什么概念?简单的比喻就是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差别。十进制数字系统需要人记忆0?9,10个符号,二进制只需要记忆0和1两个符号。十进制乘除要记忆9X9表,二进制只需要学会与、或、非的简单逻辑。但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不使用二进制数字系统呢?因为那样很浪费,一个数字“7”表示成二进制就成了“111”,记个大数不把人累死?反过来,人类为什么不用十六进制,或更高的进制呢?一方面是人脑智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十六进制也未必能大幅度提高信息熵。这种信息熵反映在文字上,就是联合国文件中,中文版本一定是最薄的。信息熵高是不是就不利于计算机处理呢?这方面恐怕还很难下结论。简单的比较汉与英文的输入速度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因为“字”与“word”是不同的概念。要比较只能比较同一内容的中英文两个不同文本,计算击键数的差值。在“词”的单位基础上,现代汉语与英语是可以进行比较的。现代英语为了应付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科技、新概念,也在不断地造词。无非是借助拉丁词根、或重新组合已有单词,结果越是专业科技的词汇,就越长、越难记。或者是大量使用缩写:如WTO、FBI、IBM、UFO等等,缩写一多就容易混淆、难以理解。在这方面,现代汉语造词的优势就十分突出了。这就是汉字字符集信息熵高的优势。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化的标准,来衡量汉字与英文字母的优劣是件很荒诞的事情。现代计算机技术说到底就是基于“二极管”的技术,将来的发展很难预料。难道要人类高度智能的思维模式,去模仿“二极管”式的思维?那是典型的削足适履。试想,难道当年就因为发明了黑白照像术,人们就该废掉油画的色彩?难道当年就因为摩尔斯电码适合新发明的电报,人们的语言就都应该改成“嘀嘀嗒”?         汉字在应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我们不应该忽视,但是没必要过分夸大。当年中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应用。直到清朝末年中国还在大量使用雕版印刷术。其原因就是汉字数量太大,要制造一套足够印书的字模难度太大,也不经济。最后还是20世纪初,西方人引入了机制字模,中国才实现了活字印刷。在20世纪,人类进入计算机时代的初期,汉字处理软件的缺乏也曾经是一种阻碍,但是很快也就解决了。现在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汉字的传播比以往更方便了。         真正阻碍中国进步的并不是技术,而是人们思想的禁锢。在西洋活字传入中国之前,利马窦、徐光启翻译的欧洲文艺复兴思想书籍,已经通过古老的雕版印刷出来了。但是在当时及后世很长时间内,却得不到国人重视。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在落后思想的禁锢下,即便我们象伊朗、土耳其那样把自己的文字全部改成先进的阿拉伯文或拉丁文拼写,我们也无法逃避象古波斯和奥斯曼帝国那样的衰败。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语翻译成英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