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宇火箭发射成功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胡振宇多少岁发射火箭发射成功

大学生自制火箭升空 引多公司高薪聘用
10月22日, 20岁的胡振宇做了一次新型火箭发动机测试,结果不算成功,他没郁闷,反而很乐和。在过去的五年中,研究、装配、测试火箭已经成了这位华南理工大学大四学生的生活常态。
  90后大学生的火箭梦
  10月22日,20岁的胡振宇做了一次新型火箭发动机测试,结果不算成功,他没郁闷,反而很乐和。在过去的五年中,研究、装配、测试火箭已经成了这位华南理工大学大四学生的生活常态。
  四个月前,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胡振宇作为“总指挥”,与几位同伴一起成功发射了自制的火箭 KC-SA-TOP。火箭高约2.8米,重50多公斤,是国内目前起飞质量最大、系统最复杂的业余火箭。火箭飞至约4000米高空后,进入云层超出视线范围。在火箭升天的瞬间,胡振宇对着蓝天,放声大吼:“成功了!”
  但胡振宇的火箭梦并未终止,他的梦想是将来做中国的民营航天公司。
  初中迷上火药,偷着在家“配药”
  11月13日晚上10点,胡振宇回到了住处——一间20多平方米的出租屋。胡振宇喜欢钢琴和网球,是个典型的夜猫子,每天除了上课就是窝在出租屋里研究火箭,几乎凌晨才睡。火箭发射成功后,他仍在继续研究和试验。
  与之前不同的是,现在胡振宇不是那么在乎结果。10月22日,胡振宇和同伴进行了一次液体火箭发动机测试,推力600N级别。测试前,他们用线穿了几根火腿,放在发动机下面。测试并不算成功,火腿倒被烤熟了,他拽着咬了两口,笑着说:“不错,挺香。”“我们火箭爱好者就凭兴趣,失败了,没事,再来。”胡振宇在电话中说。
作者:李民
编辑:李民
扫码变身小作家
惊喜大礼抱回家
未来网为中央新闻网站&如有新闻线索请发至邮箱:
2月8日,大理才村村委发布“官方文件”,决定永久关闭该村的锦瑟里客栈,驱逐客栈老板吴某某。
以学习为由,小苏(化名)用妈妈手机偷偷给自己喜欢的网络主播打赏,两个月就花了25万元。
一辆宜昌籍越野车正在宜巴高速逆向行驶。时值春运返程高峰,对向车道不时有车辆呼啸而过,情形十分危险。
丈夫朱先生不满妻子只顾抢红包而忽略家庭,动手打了妻子,引来妻子娘家人上门讨说法。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号-1
&&|&&&&|&&客服电话:010-90后胡振宇:狂热追求火箭梦,你敢吗-中国青年报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 & 往期回顾 & && &&&
从中学捣鼓炸药,到大学逃课做火箭,再到毕业后创办中国第一家私人火箭公司,他的经历被不少同龄人称作是一部有关兴趣和梦想的励志大片——
90后胡振宇:狂热追求火箭梦,你敢吗
实习生 郑雅楠 本报记者 邱晨辉
中国青年报
&&&&新加坡36岁的摄影师Justin&Ng在2013年11月到2014年1月之间拍摄了这些神奇的“星迹”照片。他通过长时间曝光抓取夜空中恒星运动的轨迹,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何谓“斗转星移”。CFP供图(资料图片)
&&&&在不少航天爱好者眼中,1993年出生的胡振宇是一个传奇式人物。从中学在家捣鼓炸药,到大学逃课做火箭,再到毕业后创办中国第一家私人火箭公司,融资百万元,以至于获得第一份订单,打破国内火箭垄断市场……他的经历被不少同龄人称作是一部有关兴趣和梦想的励志大片。
&&&&如同他的合伙人严丞翊所说,“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少,但真正践行并能做出创新的人却不多,胡振宇是这样的人。”这位来自香港,曾留学美国,如今回到清华大学读书的博士生,对大陆学生有个刻板印象,那就是他们往往沿着“一条看得见未来的路线”前进:小时候在父母的管教下“好好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上大学读了研,跟着导师做项目,毕业后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当一颗别人需要他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螺丝钉”。直到遇见胡振宇,严丞翊决定,跟着这个比自己小了近10岁的90后一起合伙干。
&&&&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胡振宇虽然看上去稚气未脱,但说起话来像一个老成的布道者,底气十足。对于他和合伙人的火箭公司,他这样描述: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会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参与进来,进行一场无畏的航天产业“革命”,各种新兴技术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得到开发、验证、最后得到应用,而我们,就是这场“革命”的领跑者。
&&&&中学时代,他是被父母拨打了110的“坏孩子”
&&&&胡振宇和炸药结缘十分偶然。初中时,他个子“小小的”,经常被人欺负,总想找到一种力量来吓唬人,直到有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化工厂爆炸的画面,他感觉,这就是他要找的力量。
&&&&他刚开始接触化学,每次上完实验课,便拿些或买些氯酸钾、硫磺、铝粉、镁粉等实验品回家。晚上,趁着写作业和家人睡觉的时候,再拿出来对着书上教的配方研究。
&&&&有一次,他像往常一样在家里“捣鼓”。200克的炸药已经调配完毕,只等最后一个插引线的动作,但就在这一刹那,炸药突然燃烧起来,胡振宇还来不及作出反应,火焰就直喷到天花板,装炸药的铝罐被瞬间熔化,滚烫的液体顺势流在他的手上。
&&&&那时的胡振宇不过十来岁,“被吓蒙了”。直到现在,胡振宇左手虎口处仍有一寸多长的疤痕。
&&&&从那以后,父母将胡振宇的这一“爱好”定性为“危险事件”,看见炸药就打,罚跪搓衣板,每天上学放学都把书包翻个底儿朝天,不给零花钱,切断所有他们认为可能购买配药的渠道。
&&&&胡振宇却越来越上瘾,他和父母做起了猫鼠游戏,既然不能在家里做,就去朋友家,配好后再拿回家里,藏在衣柜、床底下的某个角落。
&&&&他认为,“对一个真正的爱好者来说,任何责骂、教育都当没听见,左耳进右耳出”。
&&&&上了高中,胡振宇愈发“疯狂”。有一天晚自习,胡振宇带了约摸一个指甲盖分量的炸药,通过敲击来进行撞击试验。“炸药性能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胡振宇说,引爆时,整个学校内外都听见了一声巨响。
&&&&班主任闻声直奔胡振宇的抽屉而来,发现证据,让他写检讨,并叫来父母。回家后,父母在胡振宇的床铺下面搜出了近5公斤的炸药,那时,两个成年人甚至怀疑眼前的胡振宇还是不是他们亲生的孩子。这么大剂量的“危险物品”如果自行解决,势必“动静太大”。最终,父母拨打了110。
&&&&胡振宇遭受了玩炸药以来最大的打击,他也因此成了不少老师和同学眼中“那个就会搞破坏的坏孩子”。
&&&&如今谈起这段往事,胡振宇显得很轻松,但当时,市里的爆破大队队长连夜开车去山里将炸药处理掉。第二天,队长以“为了不将危害流入社会”为由,建议学校将胡振宇由勒令退学改为留校察看。
&&&&大学4年,一次次火箭实验以失败告终
&&&&2010年9月,胡振宇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这让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那个“坏孩子”是怎么做到的?
&&&&胡振宇的高中生活几乎都是围着炸药和化学转,一上课就只看化学书。用他的话说,“除了化学老师,几乎每个老师都对我有意见”。他甚至还因为在物理课上看化学书,被物理老师当众撕了书。
&&&&两个极端出现了:一个是,胡振宇在有机化学方面的自学程度已经达到了研究生水平,这也让他进入了学校的化学奥赛班;另一个是,多个学科“跟不上”,他打消了通过高考上大学的念头。然而,无机化学的短板让他与保送失之交臂。最终,他苦练从初中开始练习的网球,通过网球特长生的身份进入华南理工大学。
&&&&进大学后,胡振宇第一件事就去找了化学院的老师,要了他们课程表去旁听。“听了课后自己很有优越感,因为本科的课程我高一就学完了,研究生的课感觉像在复习”,因此,胡振宇最终决定还是自学化学。
&&&&然而,除了化学课,以及他唯一想去听的创业课,大学4年,胡振宇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在这所985高校里。在火箭爱好的影响下,有两门专业课“壮烈牺牲”,一科是因为做实验做到“忘了”,便没去考试;另一科本是很简单的开卷考试,但他只带了一支笔去,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根本就没那门课的书。&
&&&&胡振宇真正的大学是一个叫科创论坛的网络社群。这是一个在中国科技爱好者中颇有影响力的论坛,里面有不少民间高手,有的人可以在短短一个星期内,把火箭从设计到加工、制造、组装,整个流程全部做下来。也有人懂无线电、材料、机械加工,涉及学科十分广泛。身在其中,胡振宇的好奇心和求胜欲再次被激发。
&&&&两三年过去,大学同学有的做起了学生会主席,有的当了社团负责人,他却自得其乐成了科创论坛3个版块的版主。在每年论坛年会上,他总会组织起越来越多喜欢火箭的爱好者。
&&&&2011年9月,他的第一个项目团队成立了,一个广州在校大学生独立研究探空火箭的团队。那时,胡振宇的想法很简单,“就想做很牛很炫的产品,打上去就可以了”。
&&&&然而,实施的过程要远比他想象的难。他们在中山大学电子公共实验室租借一小块地方,通过论坛或文献网站下载相关专业内容学习,拼凑出自己的测试台,将口袋里最后一点钱拿出来购买传感器、滑台、钢板、模板,骑自行车将设备运到中大,花了一个通宵来搭台子,早晨6点在外环进行测试。
&&&&但就在胡振宇手指按下去的一瞬间,火箭灰飞烟灭,实验失败。第二次,火箭还没有起飞就在发射架上炸开了。
&&&&数千元钱和几个月时间就这么没了,胡振宇和整个团队都徘徊在崩溃的边缘。一个校友看到胡振宇的报道,资助了10万元钱。这钱让整个团队再次“打了鸡血一样”。2013年7月,胡振宇和他的团队完成了第一枚探空火箭的独立研制,并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成功发射。
&&&&让孩子多一些选择自己爱好的空间
&&&&2014年,翎客航天在深圳注册成功,成了国内第一家民营航天公司。90后开公司,开的还是火箭公司,足以构成轰动效应。
&&&&铺天盖地的报道随之而来,“我做火箭是脚踏实地地做,不是吹牛。”他说。
&&&&在严丞翊眼中,胡振宇是个“什么都要磨出来”的人。他会逼迫自己“今日事今日毕”,也会逼团队完成任务。住在自己租来的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躺在床上摸到一瓶硝酸钾时的“享受”,在胡振宇以后的日子里恐怕会成为难忘的回忆。
&&&&他常常与严丞翊感慨,两个人有很多共同的兴趣,做火箭、弹钢琴、打网球,一个是冲破了家长的束缚,一个则是“随性生长”,但他们今天之所以能把公司做起来,正是缘于对兴趣的狂热追求。
&&&&曾有一段时间,为了挣钱养火箭项目,胡振宇给小朋友做钢琴陪练。教课的时候,胡振宇发现,这些小朋友一旦练琴不认真就会被父母打骂,看到这些,他总想到自己小时候被父母逼迫的经历,这和严丞翊童年“不被逼迫去上兴趣班”的成长经历完全不同。
&&&&这时,胡振宇会不自觉地跳出来,劝告那些正在气头上的家长,“其实你们也可以对孩子放开一些,让他们多一些选择自己爱好的空间,或许更好”。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胡振宇:“火箭小子”链接太空之梦(组图)
“火箭小子”胡振宇(左)、严丞翊(中)、吴晓飞(右)。日,“翎空一号”探空火箭在内蒙古发射试验前,翎客航天全体成员合影。(从左往右)一排:曹志扬、胡振宇、吴晓飞、楚龙飞、金鑫;二排:严丞翊、宓泽璇、杨剑。  王建蒙
  从古到今,火箭一直是人们探索宇宙唯一也是最有效的运载工具。火箭在人们心中不仅是神秘的产物,在科技领域也是需要诸多前沿基础科学来支持的复杂系统。几十年来,中国的火箭生产一直是由国家大型机构来完成。
  照片上的这三位年轻人:胡振宇、严丞翊、吴晓飞,是我国第一家民营火箭公司“ 翎客航天”的发起人。他们是立志用汗水和智慧实现火箭梦的“火箭小子”。
  心动—
  初见“翎客航天”之“大脑”
  日晚,我手持请柬去欣赏一场演唱会。
  之前的几天,我正准备出差欧洲洽谈小火箭合作,《神剑》杂志副主编兰宁远提出想让我见一下几个刚刚毕业的80后大学生,他们上大学期间便发射了“准专业的探空火箭”,目前正在筹划注册公司开展火箭研究。我当时工作有点忙,但更主要的是感到这几个“大孩子”要干的事多少有些天方夜谭,便拒绝了。谁知他却安排80后的天使汇投资公司CEO兰宁羽在演唱会与我“偶遇”。原来这晚请我观看演出是他们的“预谋”。
  三天后,兰宁羽带着胡振宇来到我的办公室。
  1993年出生的胡振宇个头不高,微微疲惫的脸上挂着羞涩的微笑,见到我,略显出腼腆的表情。他正是即将成立的“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他联手另外几个年轻人立志以“翎客航天”这个民间运营实体,成就设计、制造、试验、发射的火箭梦。“翎客航天”的英文名“Link Space”,表达了他们将实现太空与地球的链接之梦。
  这位看似柔弱的小伙子刚一坐下便语出惊人,他要采取打破常规的一种新思维、新模式,开创高性能、低价格、适应性强、满足市场需求的探空火箭和小火箭发动机,希望得到我这样的“老前辈”的支持。初听此话,我感到小伙子口出狂言,但我当时的主要精力正好放在国际小火箭合作的事情上,他的想法又使我觉出一丝新奇,遂促使我与他进一步交谈下去。
  小火箭虽然多了一个“小”,但就运载火箭来说那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想让火箭飞上天,必须拥有箭体结构、推进剂贮箱、发动机、飞行姿态控制、遥测参数传输、有效载荷配置……白手起家自制火箭,乍一听起来似乎是痴人说梦或者是狂人妄想。但他们却真的开始了小火箭的制造。他们是从探空火箭开启他们划时代的火箭里程的。
  探空火箭比运载火箭要简单,其飞行轨道基本是直上直下。由于有效载荷不需要突破引力冲出地球,所以无需加速至第一宇宙速度。但其返回地面的数分钟时间内可以完成一系列失重试验,获取大量试验数据。
  2011年,尚在华南理工大学读工商管理的胡振宇萌发了研发探空火箭的念头,当年9月他在广州地区发起了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国内首个独立研发探空火箭的项目团队。凭借自幼对火药的爱好和动手试验积累的经验,18岁的胡振宇对多种仿真设计及固体发动机的制造进行了基础研究。日,由他担任项目组长,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成功发射了代号为YT4的第一枚由大学生自制的探空火箭。这枚火箭尽管粗糙、简单,但从箭体设计到加工组装,从发动机的车、铣、刨、磨到钻孔固定,从肩扛手抬到点火发射,每一个细节都是靠他们自己一点一点完成的。这次飞行成功是国内探空火箭业余爱好者发射成功的最大的探空火箭。
  第一次亲手制造出来的火箭就能够达到这样的结果,他们欣喜万分,也更加坚定了加快速度做出能够进入市场具有实用价值火箭的决心。但接下来的发射远比第一次更具难度。当他们花光了口袋里所有的钱按下发射按钮那一瞬间,火箭灰飞烟灭。他们筹措了资金接着进行第二次发射,没想到火箭还没飞起来便在发射架上炸开了花。
  接着,一个月后的2013年8月,他与他的团队完成了他们亲手设计、加工、制造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这次试验目的在于原理验证阶段测试发动机再生冷却及雾化技术。在经历了两次点火失败后,他们一次次找原因,随机修正后,翘首以待的第三次地面点火测试大功告成。这是国内首台由业余爱好者制造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谈话中,我以调侃的口吻问胡振宇:“你们有没有想过把你们公司的英文名改为Space Link?”他像有准备似的很干脆地回答我:“想过。我们公司的名字就是要有别于美国Space X公司。尽管美国Space X公司做出了人类近百年航天史上了不起的创举,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学习并研究他们的创新思路和超常规做法,但我们绝不想在公司名上沾Space X的光。我们要稳扎稳打以我们的创造一步步实现我们的火箭梦!”
  胡振宇表示:“我们要用民营企业平台做出满足市场所需具有竞争力的小火箭产品。这不仅是我们创业的目标,也是我们应该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智慧实现民营高科技产品的市场需求。”
  我有点喜欢上了这个既灵活又固执、既沉默又活跃的火箭青年,遂送给胡振宇“火箭小子”的昵称,没想到他的愉快顿时堆在脸上,连声说:“我喜欢这个名字。您只要能够抽点时间支持我们,我一定努力把‘火箭小子’这个名字叫响。”他说出的这句话竟然使我心头一动,让我感到应当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送给他们,权当为他们在前进的路上助一点去曲取直的微力。
  心喜—
  再见“翎客航天”之“眼睛”、“手”
  时隔不久,胡振宇再次带着他的两个伙伴准时来到我的办公室。进来的三个人,一个背着沉甸甸的双肩包,另一个手里提着一付两头上翘、下面有4个轮子的滑板,还有一个手里竟然提着一辆轱辘小而轻巧的折叠自行车。他们三人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却神情愉悦。见我纳闷,他们解释说:“我们分别从三个地方汇集到这里,虽然采用了不同的交通工具,但时间算得非常准,既没有早来等待,也没有迟到难堪。”说完后互相会意地笑着看着我,让我感到这几个履约守时的年轻人很可爱。
  手提自行车的小伙子一脸阳光:“我叫严丞翊,1984年出生。我是从清华大学骑自行车来的。因为对北京的公交不熟悉,查看地图后,我觉得从清华大学到这里也就10公里多的路程,骑自行车会更好控制时间。”他一边说,一边把脑门的汗水抹下擦到T恤上,“我从小就对宇宙空间充满遐想。我的父母亲对我比较宽松,对我的兴趣爱好基本是支持的。我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物理学士,是美国密西根大学航天科技硕士,在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读的博。凭着爱好,我参加过超重型运载火箭和载人登月轨道方案计算研究;参加过全球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和全球卫星宽带互联网团队的研发。研究生毕业后,参加国际火星协会,在美国犹他州火星沙漠研究站担任过指令长;在美国任职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卫星地面站机械设计工程师。毕业后我没有参加国家航天对外竞聘,果断加盟刚刚组建的翎客航天,担任公司的CVO。”
  我做出一个手势说:“停、停、停,你是公司里的CVO?CVO是什么官?”
  这不是我故弄玄虚在质疑,虽然CEO,CTO,CFO这些首席执行官、首席技术官、首席财务官我知道,还真不知道CVO。原来,CVO是高科技企业近年来添置的一个新头衔,是首席前瞻官Chief Visionary Officer的英文缩写。 “火箭小子”有如此商业运营头脑,顿时让我感到后生可畏。
  那个提着滑板的小伙子说:“我是从北京南边我住的旅馆滑到这里的。这个天气,蹬滑板不会堵车,时间可以由自己支配,很爽。我叫吴晓飞,1990年出生,从小喜欢在车、铣、刨床的机械上动手。我16岁从技校毕业后进入上海一家机械加工模具厂工作,在机加工行业有6年从业经验。自2011年起,我凭着自己的爱好和热情,独立开展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粗浅加工,先后做出几款液体火箭发动机及固液火箭发动机雏形。我特别喜欢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和实际加工。是共同的愿望和爱好让我和我的翎客航天伙伴们一起设计制造了首套移动式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测控采集系统。实际上,我在公司里就是液体火箭发动机制造的熟练机械工。”
  接下来,胡振宇急迫地向我介绍他的两位同伴。他指着吴晓飞说:“我和飞飞经常在网络社区平台的科创论坛上交流火箭和发动机技术,跟他谈得越深入越感到他应该是国内业余爱好做液体火箭发动机最厉害的人。我俩第一次见面时,到他的工作室我才发现,虽然是个简陋的小作坊,但很实际、很全面。”
  然后,胡振宇又指着严丞翊说:“我们最早在微信里聊我们对火箭的爱好,聊各自做火箭的酸甜苦辣。真的当我见到严丞翊才发现他特别年轻有活力,完全不像是一个快30岁的人。”
  此后,他们三人便越联系越勤,越谈越深,共同的爱好和志向把他们维系在了一起。胡振宇对他们三人的分工界定比喻为:“严丞翊就像我们的眼睛,他会用敏锐的思维发现许多具有前沿高科技的信息;而我就像我们团队的电脑,去具体统筹和规划我们要做的方案和计划;而真正要把产品做出来就得靠吴晓飞了。飞飞真的能把我们谋划的概念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并且能够获取到我们想要的数据,他真的就像是我们灵巧的手。”
  胡振宇认为,他和吴晓飞都属于做事比较急、考虑问题比较快却没那么全面的人,但严丞翊不同,他考虑问题理性、严谨,分析问题会相对更全面。“我们在许多方面虽然都是一拍即合,但在合伙开公司的过程中摩擦和分歧仍然不少。不过,大家还是学会了从不妥协慢慢找到磨合点。如何从一个什么事都想自己做的人,变成一个可以合理分工、在团队运作中高效发挥各自作用的人,我们在逐步地向成熟走去。”
  当这三位年轻人组成一个优势互补的团队后,他们酝酿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液体发动机发展计划付诸实施了。
  心安—
  三见“翎客航天”之“心脏”
  2014年最后一天上午9时,胡振宇又一次如约来到我的办公室。这次随他来的是一位生面孔小伙子。
  小伙子叫楚龙飞,1985年生于河南,在北京理工大学读的本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读的硕和博,博士毕业后,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研究与发展中心工作两年,主要从事运载火箭的研究与设计工作,曾参加过院里好几项国家重点航天项目。前一段时间辞去公职,加盟到翎客航天承担火箭总体方案设计、气动与结构分析等工作。
  我听完他的自我介绍一时语塞:“什么?之前你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怎么才工作两年人家就不要你了?”
  楚龙飞说:“不是人家不要我呀,是我自己主动提出辞呈,是经过正式批准离开的。”
  “你喜欢航天?喜欢火箭?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那可是中国运载火箭的发祥地,是拥有近3万人、中国最大的火箭设计、研制、试验、生产的单位呀。”我还是十分不解。
  “是呀,正因为那里人才济济也不缺我一个,我才辞去那里的工作来到翎客航天的。”他坚定地回答我。
  “你今年29岁,娶老婆没有?她同意你这样的决定?”
  他满脸笑容地对我说:“还属于没有负担的单身,不过有女朋友了。她还在北航读博没毕业,等她毕业后说不定也会来翎客航天一块儿发展呢。”
  他说得如此轻松,让我这从事航天30多年的老航天大吃一惊。今非昔比,我真的是out了!
  胡振宇放下他的双肩包,说今天来主要是给我报告好消息的。说着从包里掏出电脑,打开一段视频给我看。只见电脑上的图像“轰轰”地喷着火焰。他告诉我:“这是翎客航天首台复合冷却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点火试车实际情况的视频。楚龙飞加入我们翎客航天团队后加强了我们的力量,加速了我们的成功。”
  这次试验对于翎客航天具有关键性技术升级的里程碑意义。日翎客航天公司正式注册,1月8日就拿到了某大型航天国企为预研试验生产一款原理性验证小推力液体发动机的订单。这款发动机的难点在于推力可以无极调整变化。按照订单要求必须在年底前完成发动机的研制和点火试验。“火箭小子”们拿到订单后立即制定了缜密的工作计划—1个月内完成材料器件采购;两个星期内完成试验设施搭建。
  任务下达后,首先是疯狂的采购,各种型号的传感器、导管、电磁阀、电子芯片在短短的1个月内奇迹般购齐。发动机地面测试系统的搭建,其技术含量丝毫不低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制造,所消耗的精力远超预期,但他们日夜兼程还是在两周内完成了。燃烧剂和氧化剂储罐是他们购得材料自己下料焊接的。推进剂输送管道连接,发动机点火固定台的加工,各种压力、温度、流量传感器的设置以及美观便携式由计算机实施的控制台等等大量设施都由3个“火箭小子”亲手制作。为了最后的点火试验,翎客航天团队整整4个昼夜没有合眼,完全是一次拼命行动。最残忍的是野外试验场地的蚊虫。发动机点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在荒无人烟的野外。夜里,成千上万只蚊虫扑面而来,就算身上涂满了驱蚊水,那蚊虫也黏在身上疯狂地吸吮,一直到吸饱而飞不起来。胡振宇形容着当时的场景说:“我只要随手一抹,就可以弄死好多只满腹是血的蚊子,凌晨回到屋里细数一下,单是双脚和两条腿上就被叮了50多个包。”辛劳迎来了试验,拼搏迎来了发动机点火。
  日,“火箭小子”们头戴印有“翎客”标志的红色头盔,身穿印有“翎客”标志的统一工作服坚守在各自岗位上。严丞翊下达了试验口令:“翎客航天变推力液体发动机第一次点火测试现在开始!推进剂储罐开始增压!点火!”随着有条不紊的指令,发动机的轰鸣声伴着耀眼的尾焰瞬间呈现在大家面前,实现了3000N额定推力、10%-100%范围内无极可调的可喜成果,测试指标全部优于设计指标。
  “火箭小子”们抱在一起高声大喊:“我们成功了!”尽管连日疲惫,但每个人心中的那股难以抑制的兴奋劲还是使他们彻夜难眠。
  他们在日夜加班、挥汗如雨中走向成熟,走向离太空更进一步的下一个目标。
  心愿—
  “翎客航天”之发展
  我与胡振宇最近的一次见面是今年正月初十。按照中国的春节传统,许多人还沉浸在懒散的休假中。像胡振宇这个年龄的独生子女,此时更是享受着爸爸妈妈的宠爱。但胡振宇前一天电话约我时,说他已经来北京两天了,休息了几天但真是憋了几天,数不清大大小小的事情需要落实,心里急呀。当时我竟然不是盘算我第二天的时间安排,而是有一种想见他的感觉,于是爽快地答应了他。
  第二天,在我的办公室,他打开了话匣子:“去年底我们完成的新一代复合冷却液体火箭发动机已经为我们翎客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这仅仅是开了一个头。由于空间不同高度、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自然现象的差异,各研究机构都想得到这方面的数据,而目前中国空间科学在气动仿真、空间气象环境模型方面的基础数据却很欠缺。原因之一可以说是获取基础科学试验数据的探空火箭一方面需求量很大,另一方面价格昂贵。美国为了提升基础科学曾经连续十几年发射了上万发探空火箭,而我们如今却还在捉襟见肘地维持。我们将要加快我们产品的市场应用,虽然公司以盈利为主没有错,但作为社会一员在考虑盈利时更应该尽己所能推动国内基础科学水平的提升。若不依靠市场,翎客航天的发展前景会很渺茫。翎客航天初创仅一年,行业认可度低,尚无机会建立向国家申报项目、获得国家相关部门资金支持的渠道。但去年底点火成功的复合冷却液体火箭性能价格比和可靠性是具有绝对竞争力的。在此基础上,今年3月份我们将有两枚探空火箭要进行技术验证发射;下半年将要发射起飞质量64公斤、有效载荷5公斤、飞行高度86公里的探空火箭;2016年将要实现为中国航天的大型国企提供几十台复合冷却液体火箭的目标。我们正在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加快翎客航天的前进步伐。”
  我感到胡振宇的话语中带出了年轻企业家的商业头脑和那一份社会责任感。
  “火箭小子”们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把探空火箭在市场上批量做扎实,逐步积累经验后,研制起飞质量30吨、有效载荷150-200公斤、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具有国际竞争价格的小型运载火箭,并将其投放国际市场。“翎客航天团队将不断壮大,将用行动告诉大家,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将用技术成果去实现我们的火箭梦。”
  就在要完成此文的午夜时分,我的手机“当啷”一声,“火箭小子”用微信发来他们6.2千牛低成本液体火箭发动机成功点火测试的照片,接着又发来当天在内蒙古西部旷野完成高度为12.5公里和68.1公里“翎空一号”和“翎空二号”探空火箭发射升空的照片。他们的消息称:“通过飞行试验,验证了结构强度、气动外形、动力系统、航电系统等技术的设计可行性,考验了简易发射条件的适应性。”在短短时间内取得的这些成果无疑又给“火箭小子”们增添了巨大的动力和信心。
  目前,翎客航天虽然规模小、人数少、资金短缺、技术薄弱,但其毕竟是国内第一家注册为航天系统产品研发制造的民营企业。尽管他们发展前景的成败还需拭目以待,但我想起胡振宇参加去年央视青年励志节目《青年中国说》时与主持人撒贝宁的对话—
  胡振宇:“熊孩子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也有一番大作为。”
  撒贝宁:“他们的梦想还小,像一颗种子,你得给它一片土壤,你才知道它能长成什么,它不长大你怎么知道它是什么呢?”
  祝愿“火箭小子”们不断成就他们美好的火箭梦。
  编者注:本文作者王建蒙为卫星发射与航天国际合作专家、航天系统工程高级工程师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172218条
评论151933条
评论147314条
评论145042条
评论134883条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火箭发射成功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