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的亲兄妹为了学习,互相练习为对方导尿好不好

【鑫】上海某医院的正规护士导尿操作实录,大家多多学习学习!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鑫】上海某医院的正规护士导尿操作实录,大家多多学习学习!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推荐到广播
161921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假装没睡着)
(怀旧的大皮)
第三方登录:学医以后:我懂得了生命的可贵 - 简书
学医以后:我懂得了生命的可贵
灰色衫小姐Mk
90后,小护士。喜欢旅行和唱歌,喜欢用文字来记录生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哦~
我是一位护士,这篇文章并不是普通的记叙文,而是我在校期间有血有肉的经历。医学知识从零慢慢累积到专业水平,这期间经历了许多的事。这是一段,医学生不为人知的经历。怕有太多专业术语,你看不懂?别担心,在我这里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哪怕有,我也会做解释的。因为文章篇幅较长,所以,如果你感兴趣,可先收藏,再慢慢阅读~
先给大家科普一下,中国大陆护生的学习期,一般会分为两个学习的部分:第一部分,在校学习;第二部分,医院实习。本文主要讲的是第一部分:在校学习(共两年)第二部分:
医院实习(下),那段关于爱和泪的回忆(医院实习(下)还没写完,过两天更新!可先关注我,更新会有提醒。)
第一部分:在校学习(共两年)
身边的朋友、家人,在知道我决定选这个专业后,纷纷表示惊讶。然后,便不断地有人告诉我:“听说这个专业很可怕的,上课要在福尔马林里面把尸体捞出来解剖。”,“以后在医院上夜班要小心点啊,医院这么阴森森的,多可怕啊!”,“听说护士都是互相给对方练打针的,经常被同学拉去练习,打到手肿。”... ...因此,在我还没正式上学前,就已被吓得不浅。
终于,我来到了学校。经过老师的科普,我知道了每年的5月12日是护士节,还知道了南丁格尔是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因此,护理事业最高的荣誉奖项,就是南丁格尔奖。
南丁格尔(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1.基础理论的学习
正式开始上的第一堂课,是《正常人体学》(也叫,《解剖生理学》)。讲课的是一位带着眼镜,身材略带臃肿的中年男人,他人很幽默,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带着滑稽的口吻,告诉我们,要好好学,好好记,因为这一科学不好,以后的科目就没办法听懂。于是我们懵懵懂懂地学着:长骨、短骨、扁骨、心脏、肝脏、脾、肝小叶、肾小球...
头部骨头结构(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突然有一天,老师告诉我们,下一节正常人体学(下文简称,正常)课要去实验室上,我们怪兴奋了,看了这么久的图片,终于有参照物了。
可当我们真的来到实验室,却发现没用想象中的美好,福尔马林的气味扑鼻而来,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在大热天打开窗通风。
正式上课后,幽默的正常老师一反常态,格外严肃地告诫我们:不能用手机拍“大体老师”(自愿捐赠遗体或局部的器官给医学的人),因为这是对他们的不尊敬。如果没有他们无私的奉献,医学也有大的提升。
所以,每当有人问我,你上课要对着这些尸体和器官,你会害怕吗?我会告诉你,我们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对他们都充满了敬畏。
后来,我们经过了一个学期不断地学习,已经够记住所有器官的位置,人有多少根骨头,血液的血小板含量和正常的血压值了...是的,正常人体学的学习结束了,但正常老师的那句:“你们现在不好好学,以后出了临床不是救人,是害人!”,我一直以此自省,所以他除了是我的正常老师,还是我医学的启蒙人,多亏了他的悉心教导,才使我在后续的学习中,不至于那么吃力。
在学医之前,我是有密集恐惧症的,只要看到密集的东西,我就会起鸡皮疙瘩。但是自从学了医,特别是学了《免疫与病原微生物》(下文简称,病原)以后,我的密集恐惧症被治好了。试问,常常被这些分布密集的照片熏陶着,怎会好不了?你们来感受一下:
显微镜下的肝小叶(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显微镜下的红细胞(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学习病原以后,我不但密集恐惧症治好了,并且还在重口味的路上愈走越深。(以后会有图给你们看的,哈哈)言归正传,我觉得病原真的挺难懂得,我当时真的很害怕自己会吃不消。幸好,过程虽然比较吃力,但是还是顺利地把它学下来并且通过了考试。
一直觉得,在学医的道路上虽然艰辛,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挫折,直到我遇到了《病理学基础》(下文简称,病理)和《药物应用护理》(下文简称,药物),我的内心崩溃了。才突然发现我之前太单纯了,医学的套路深似海啊。先说说病理吧:
师姐曾告诉我,在学病理的时候,人会变得神经紧绷和敏感,我不相信。如今真正开始学习病理,才发现:学肺炎的时候,“咳咳咳...天啊,我会不会得了肺炎?";学慢性胃炎的时候,“怎么办,我总感觉消化不良,我会不会得了慢性胃炎啊?”;学肾炎的时候,“天啊,我起床的时候总感觉脸和眼睑有点肿,会不会是肾炎啊?”。就是这样神经兮兮的。好啦~给些病理中所学的病灶图片给你们看看吧,我们以前上课天天看的:
显微镜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我一直都只放显微镜下的图片,是因为怕引起大家不适,但是若我不给些病灶的宏观照片你们看,你们又怎么会懂得,我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所以我决定了,我要任性一次: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病理切片(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就这样,我们在“病”了无数次以后,终于把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诱因、发展下去是修复和愈合还是变形或坏死,记牢了。也为以后的内、外、妇、产、儿等科目打下了基础。是的,这只是基础。
好了,我们再来讲讲药物吧,学习药物就要记住它的作用、副作用、半衰期、治疗量与中毒量、中毒后如何解毒和服药后的护理等。是的,看上去并没觉得有多难。但是,问题来了,有些药我们连字都要查半天才知道怎么读,甚至还有很多作用不同的药,名字却神相似,说多了都是泪啊。医学生们默默地承受了太多太多,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吧:东莨菪碱、山莨菪碱;阿糖腺苷、阿糖胞苷;氟尿嘧啶、氟胞嘧啶;氯吡格雷、奥扎格雷。
而在这四组药里,除了第一组药物的作用是相似的以外,其余三组药物的作用都是不相同的。医生和药剂师要有多强大,才能把他们区分清楚啊!何况,这几组药也仅仅只是冰山的一角,所以我不得不对医生和药剂师产生了由衷的敬意,请收下我的膝盖!!
学到这里,基础的知识就已经基本学习完毕了。盼来了暑假,本想利用假期稍作休息。谁知刚放假不久,老师就发来通知:“已给我们班同学,争取了10个去医院妇产科见习的名额,有意参加的同学赶快报名。”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所以我果断地报了名。后来,我发现我的决定是正确的。2.假期见习见闻
因为是见习,所以我们只能看,而不能动手做护理操作。正好给了我足够的时间记笔记,这几天我基本上是笔记本不离身,因此获益良多。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这次见习的感受:
见习上班的第一天,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去听交班,一起去查房。我第一次抱刚出生的宝宝,第一次看宝宝洗澡,一切都是那么的奇妙。交班结束后,大家开始各忙各的。老师把我们带到产房门口,然后告诉我们:“产房里有位产妇,刚查了宫口已经开全,准备分娩。我跟产妇和家属说明了情况,他们同意让你们观看和学习,所以你们抓紧时间换鞋子、换衣服、戴手术帽、戴口罩、洗手进产房吧。”
产房(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我们都加快了速度,很快便都进入了产房。入产房后,我看到一位女医生在产妇的产床旁,不断地提醒着她,什么时候该用力,什么时候可以休息。但其实当时的我,已无心关注医生说了什么,而是被眼前的场景吓到了,因为我从没有了解过胎儿出生的情况,以前看电视剧,总觉得痛一下很快就可以生出来。谁知道这位产妇用了好几次力,都还没见到宝宝的头,还有流了挺多血性分泌物的,对于第一次见这种大场面的我来说,不免得打了个寒颤。终于,经过了好几次宫缩的努力,我们看到宝宝的头,再过了没多久,小宝宝就出来了。
新生儿娩出,未断脐(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老师可能看出了我们的疑惑,便跟我们解释说:“这位产妇是第一胎,一般第一胎从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在2小时内,都属于正常的。何况这位产妇只用了四十分钟左右,已经很不错的了。”紧接着,老师见我们不敢走近去看宝宝,便笑着对我们说:“赶紧过来看看怎样断脐(脐带连接着宝宝和胎盘,宝宝出生后,因为不再需要胎盘供给营养,所以需要剪断脐带),这个你们以后要学的。”我们赶紧都围了过去,“吸痰,消毒脐带、上止血钳夹闭、剪断脐带、套气门芯...”由于见习时,我们还未学习产科,因此老师一步一步地在给我们讲解。
新生儿断脐图(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我们认真地看着老师的操作,可我的内心却早已无法平静。在看到他妈妈努力了好几个宫缩,都没有太大效果时,我更加盼望宝宝的到来,因为我明白,当他真正来到这个世界时,他的妈妈会比我们更加感动。宝宝是个男孩子,有六斤多。第一次看到生命的降临,我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也突然意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是那么的神圣和伟大,也因为这个宝宝的出生,更让我明白到,无论是作为他的父母,还是作为医护人员的我们,肩膀上的那份责任的重量。
新生儿(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后来,我们跟着老师去了妇产科门诊,老师教我们做胎监(监测胎儿心率,用于判断胎儿在子宫里有没有缺氧;有无宫缩等)和四部触诊(用于判断胎儿的体位)。午饭后的空闲时间,老师会把我们带到办公室,给我们讲解当天遇到的一些案例,以及对应理论知识。经过这几天的见习,我已经对整个分娩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开始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产科的专业术语。可见,收获真的不止一点点。3.专科理论知识+护理操作练习
第二学年的开始,由于我们有了第一年的基础,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开始深入。主要以学习专科的理论知识为主,除了要学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以外,我们还要开始学护理操作(属于《护理学基础》)
因为有了那段暑假见习的经历,所以在妇科和产科的后续理论学习中,我会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见过真实的情形,所以对那些专业的名词,有了更生动的理解。而相比之下,内科、外科和儿科就难得多。于是,整个第二年,我们都开启了烧脑模式。
满满的都是重点
刚开始,我们会希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后来我们放弃了这个念头。原因是,无论我翻开书本的哪一页,都能看到满满的重点。也是直到出来临床实习以后,我才发现老师当初这样要求的意义:因为病人不会因为你只熟悉这个病,他就只生这个病。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理论水平,才能更好地去帮助患者。
与此同时,我们开始练习护理操作:铺备用车法、铺暂空床发、铺麻醉床法、无菌操作、穿脱隔离衣、口腔护理、头发护理、皮肤护理(含压疮的预防护理)、卧有病人床更换床单发、生命体征的评估(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鼻饲法、导尿术、导尿管留置术、灌肠术(大量不保留灌肠术、小量不保留灌肠术、保留灌肠术)、肛管排气法、注射给药法(皮内注射术、皮下注射术、肌内注射术、静脉注射术、静脉推注给药法)、药物过敏实验、给氧法、吸痰法、静脉输液给药法、静脉输血法、冷疗技术、热疗技术、痰标本采集技术、咽拭子标本采集技术、呕吐物标本采集技术、血标本采集技术、尿标本采集技术、粪便标本采集技术、单人徒手心肺复苏(CPR)、缝针、手术中物品的摆放、新生儿沐浴及抚触、平车运送技术、轮椅运送技术、担架运送技术、晨间护理、晚间护理、口服给药法、吸入给药法、助产术、断脐等,大大小小的操作约50个。
这是我们在刚学注射时,用来练习的萝卜
这是我们用来练习新生儿沐浴及抚触的假人
这是我们用来练习缝针的海绵
这是口腔护理用具
这是我们用来练习操作的假人
学校发给我们的,只有必要的器械。而如果我们想练习,则必需准备质感相似的物品来练习,例如: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我们用萝卜来代替人手;缝针拿海绵代替伤口等。
我记得,在我读护士之前,曾有人跟我说:“听说护士都是互相给对方练打针的,经常被同学拉去练习,打到手肿。”,我可以出来辟谣。练习是基本很少用到真人的,因为我们一个操作并非一天只练习一次,而是少则十几次,多则几十次。若每次都用真人,暂且不管手会不会肿,起码就增加了感染的风险,所以,我们一般是大考试才会用到真人。我们的操作考试大致上,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
在校的两年期间,只要所有科目的成绩都达标,那么离实习,就只剩下最后的一次操作大考+CPR(单人徒手心肺复苏)。若这两次的操作考试都通过,那么医院的大门就会为你敞开。若不通过,学校会在实习前组织培训和重考。只有考到能通过为止,才能出临床实习。
CPR(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很幸运,经过两年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在校两年期间的所有课程,并且通过了所有的理论和操作考试。突然发觉,两年竟匆匆而过。即将踏出校门,迈向临床实习的我,竟开始有点不舍。(本文为灰色衫小姐Mk的原创作品,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已清晰备注,其余图片均来源于作者本人与校友。请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哦~)灰色衫小姐Mk更多精彩文章:看完觉得还不错的话,请点个赞哦~}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