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系的张双南院士教授为什么还没评上院士

【嘉宾介绍】张首晟-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来源: 中国IT领袖峰会
[ 字号:大 中 小 ]
张首晟教授1983年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博士学位,年任美国SantaBarbara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年任IBM阿尔玛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1993年受聘于斯坦福大学物理系。
【嘉宾介绍】张首晟-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首晟教授1983年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博士学位,年任美国SantaBarbara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年任IBM阿尔玛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1993年受聘于斯坦福大学物理系。
2012年起任清华大学量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凝聚态物理,其中重点是拓扑绝缘体,在高温超导、量子霍尔效应、自旋电子学、强关联电子系统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大量国际一流的原始创新成果。
2007年获美国古根海姆学者奖,2009年获德国洪堡研究学者奖,2011年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因其对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和拓扑绝缘体的开创性研究,2010年获欧洲物理奖(EurophysicsPrize),2012年获美国物理学会OliverBuckley奖,2012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DiracMedalandPrize),2013年获物理前沿奖(PhysicsFrontierPrize),与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一起登台领奖。
 2014年荣获富兰克林奖(BenjaminFranklinMedal).该奖历届得主有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居里夫人(MadameCurie),霍金(StephenHawking),杨振宁,与116位诺奖得主,还有发明大师爱迪生(ThomasEdison,电灯发明者),特斯拉(NikolaTesla,交流电网发明者),贝尔(AlexanderBell,电话发明者)与莱特(OrvilleWright,飞机发明者)。
 多年来,张首晟教授努力推进中美两国的科技交流。2009年,他被选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000年,他创办了华源科技协会,推进硅谷优秀人才与国内的交流。2013年他创办了丹华资本,重点投资源于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创新公司
编辑: 郑晓鹏世界物理年学术报告会6月3日在清华召开 - 清华大学新闻网
&&&&总浏览数:&&
&最新新闻列表
&&&&&&&内容
世界物理年学术报告会6月3日在清华召开人民网
马丽&&&人民网北京6月3日讯 为纪念世界物理年,6月3日上午,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物理学会、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承办的“世界物理年学术报告会”在清华大学主楼召开。&&&此次会议是我国物理学界为纪念世界物理年而举办的一次重大盛会,也是“世界物理年在中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中国物理学会前理事长、北京大学前校长陈佳洱院士,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戴念祖研究员,以及清华大学物理系张双南教授,做了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做了《百年物理学启示》的书面报告。&&&今年正值彭桓武先生九十寿辰,“彭桓武先生从事物理工作7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下午在同一地点召开。彭桓武先生的学生、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朱光亚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陈能宽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机数学研究所于敏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黄祖治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何祚麻院士等多位院士在研讨会上发言。彭桓武先生还做了关于“广义相对论——一个富于刺激性的理论”的主题报告。报告会的最后,彭桓武先生的三名学生向先生送上亲笔肖像画。
(http://news.)
[阅读:人次]
清华大学官方微信
清华大学官方微博
校报《新清华》微信
清华电视台微信
│ 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news@Copyright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李家明院士与清华学子畅谈如何寻找物理学的乐趣  【新闻中心讯 学生通讯员 刘丽】11月13日下午在六教,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原子分子纳米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家明院士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与清华学子畅谈物理科学的乐趣与面向社会的需求。  讲座一开始,李家明教授就向大家介绍了他寻找“物理科学乐趣”的过程。他谈到他本科其实是学电机的,但是后来他发现更喜欢物理,于是改学物理。这个寻找过程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地挖掘自己的兴趣!”然而,在寻找乐趣的过程中,如何面向社会的需要?当自己的兴趣与社会需求发生矛盾时,应该怎么办?李教授谈到:“如果这两者有矛盾,可能是‘不得法’,应该回顾一下工作与学习是否‘得法’。”  对于这点,他继续说道:“人一辈子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何面对一些困境和暂时的困难是很重要的。我可以给你们一个秘籍,我的秘籍就是你这辈子一定要找到你最喜欢什么,困难的时候就很容易过去,找到你最喜欢、又最有意义的事情去做,马上就会觉得柳暗花明。”  当得知听讲座的大部分是大一新生时,李教授很关切的说:“你们现在还是大一,是很好的开始。要从追求自己兴趣的角度,找感兴趣的事情。清华是一所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学校。你们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基础课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修基础课之余,去敲敲门看看其他的老师在干什么?努力从尽量宽广的角度,寻找自己的兴趣!寻找入门必须具体、扎实!”  接着,李教授从原子的时间与空间的尺度向同学们说明了物理科学的乐趣,他谈到这是他研究生期间导师给他的题目,当时他导师给了他一个Ar真空紫外吸收谱的图,他就从这个图入手,开始了他的研究,进入了物理的殿堂。  在讲座过程中,他利用大量的图例,给大家介绍了等离子体、宇宙大爆炸、神光二号、聚变等离子体与壁的关系、物理系莫宇翔教授的实验室,谈到这些理论、自己的兴趣是怎样与社会国家的需求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在谈到质谱仪时,他认为根据分子离子质谱测量,可以对社会关心的“物质”进行准确无误的灵敏检测,三聚氰胺就可以被检测出来。由此同学们可以看出,自己的兴趣与国家的需求是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的。关键是看自己学习和工作是否“得法”。  在讲座快结束时,李教授十分动情的说道:“上个世纪,有些事情我们是不敢去想的!现在,我们国家的环境有很大的改善,完全要看你们敢不敢去想!关键是看你们能否找到自己的兴趣!要看你们是否准备好!”  李教授的讲座以通俗的语言道出了一位著名学者的治学真谛,为同学们打开了物理科学的大门。短短的两个小时,李家明真正的做到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为同学们找到兴趣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指明了方向。(编辑 襄桦)  李家明教授简介:  李家明,日生于云南昆明。1968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电机系,1974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6年获国际理论物理中心Kastler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李家明教授还在其他知名高校做客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八、九、十届),现任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学科评议组委员。国家人事部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理事, 物理学会名词委员会委员, 物理学会原子分子专业委员会主任。攀登项目专家组成员。国家863-416项目专题专家组成员。Member,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X-ray Physics and Atomic Inner Shell Processes。Member, Commision on Atomic, Molecular and Optical Physics(C15),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IUPAP)。国家973项目专家组成员。王迅院士惊语:复旦物理系无一够得上教授水平
王迅院士惊语:复旦物理系无一够得上教授水平
王迅院士:我这个院士只够得上副教授水平 复旦大学物理系够得上教授水平的一个也没有。中科院、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大项目评审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就像有人说:“小经费,大评审;中等的,小评审;大经费,不评审”。社会各界以及科学界自身对科研领域的浮躁浮夸、急功近利乃至学术腐败等问题反映较多,要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呼声日益高涨。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国家科技部副部长、中科院院士程津培认为, 除了科技界在人格自律方面的不足或缺失以外,现行科技评价制度存在缺陷是主要因素。这位科技部要员将目前科技评价不科学的突出表现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在指导思想上,为避免选题失败而回避风险,从而导致原始性创新思想受到遏制;二是忽视小人物和非共识项目,使得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处于创新思维最活跃时期的年轻人往往难以脱颖而出;三是评价指标单一、不尽合理,对不同性质的科技活动分类评价工作指导性不强。为此,程津培表示,必须建立符合科学规律的科学评价体系, 规范科技评价活动。在未来科技评价体系中,急于求成的短期行为将被彻底摈弃。这意味着,科技评价不仅关注直接的、近期的和显性的价值, 更要关注间接的、长远的、隐性的价值形态。因为,只有更多科学家能够耐得住寂寞、集中精力于科学研究,才能产出更多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正所谓“教不严师之惰”,复旦大学首席教授、中科院院士王迅首先将问题归结于教授、博导的质量上:“现在的体制和机制促进高校之间恶性攀比,比谁的院士多,谁的博导多,谁的教授多,所以大家拼命地提教授,争博导。”攀比之风的后果就是, 一些不具备资格的人也被提拔上来,导师质量参差不齐。王迅坦言,国外学者包括留学人员对国内博导、教授、甚至院士的水平颇有微词。听到类似评价,他也从不讳言:“我们的教授和博导水平总体上是比不过人家。”说到这里,王迅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他们聘一位教授要看在这个领域世界范围他是否有知名度,评副教授要看他们在国内是否有知名度。而我们现在评价一个人,大多光凭一些死材料,这很难衡量一个人的水平和潜力。”王迅心目中的教授标准,包含许多看似苛刻的要求。比如:要有高的文化素质、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能出色地主讲本科生基础课;能独立开辟新的研究,有国际公认的重要学术成果;经常参加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与世界一流科学家对话等等。而若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标准来衡量,王迅认为,目前复旦大学物理系够得上教授水平的一个也没有,够得上副教授水平的可能有十多个,“我也可以算上一个
上拍指数:0件拍品
交易指数:0件成交作品
艺术家拍卖排行
艺术家搜索指导
王迅快速通道
| (C)2009 版权所有·搜艺搜此内容是搜艺搜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不代表搜艺搜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院士和二级教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