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干涉为什么要存在

第三方登录:为什么人道主义是不人道的?
——从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视角来看
日 14:52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济南)2014年5期
作者:王晓升
内容摘要:
作者简介:
Why Humanism Is Inhuman?: From Baudrillard's Postmodern Perspective  【作者简介】王晓升(1962-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湖北 武汉 430074  【内容提要】 人道主义用抽象“人”的概念把人和“非人”区分开来,也就可能把某些人排除在“人”概念之外,或把人划分为不同等级,种族主义就是建立在这种抽象区分的基础上的。由于抽象“人”的概念确立了抽象的人的标准,并按照这样的标准对“不正常”的人进行教育和规训。既然一部分人可以成为“不正常”的人,那么按照象征交换的原则,“正常人”也会成为“不正常”的人。对人道主义来说,所有的人都是不正常人,是“罪犯”,都需要“社会化”。人道主义虽然也承认动物的权利,但是是在蔑视动物的基础上关心动物。人道主义虽然关心“不正常”的人,却是在蔑视他们的基础上关心他们。  【日 期】  【关 键 词】“人”/人道主义/鲍德里亚  [中图分类号]BO-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05-0020-06  自从启蒙运动以来,平等地对待一切人成为人道主义的核心。这对于批判封建等级制度,对于保证资本主义的自由交换制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人和人之间的平等权利不仅在政治制度和法律上得到保证,而且在文化上得到普遍赞同时,人道主义所存在的局限性也就不断地暴露出来。因此,反思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就成为现代思想家的重要课题。鲍德里亚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所进行的思考值得我们重视。  一、抽象的“人”是种族主义的基础  按照人道主义的设想,所有人作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都应该享有人的尊严,并得到尊重。这就是说,人道主义确立了一般的“人”的概念。按照这个“人”的概念,所有的人,从儿童到老人,从疯子到病人,都应该被看作是“人”。他们应该按照人的标准而区别于动物。鲍德里亚认为,“所有的人都是人”,不过是一个重言式句子,没有内涵,它类似于“A是A”。这不过确立了人的“普遍性”的抽象概念。这种普遍特征使我们有可能把“人”和“非人”区分开来。于是,当人道主义企图按照抽象的人的“概念”确立人的平等权利的时候,它也作出一个排他性的规定:即它把其他东西排除在“人”的范围之外。然而,虽然它提出了“人”这个抽象概念,但是却没有提出人区别于动物的具体标准。  当抽象的人道主义强调“所有的人都是人”的时候,并没有对人进行任何规定。这就是说,“人”应该有内涵,有标准,我们就是根据这个标准来确定究竟什么东西可以被看作是“人”。比如,是不是凡是有人的形状的东西都可以被看作是人?猴子和大猩猩是不是也可以被当作人?人道主义也致力于给人下定义:人是理性的存在物。然而,如果人是理性的存在物,那么,儿童和疯子就不是“人”,因为他们没有理性,或者不够理性。如果我们非常严格地理解理性,那么原始人类也不够理性,比如,他们居然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有灵魂,都是有“生命”的存在。甚至,热恋中的情人也不理性。无神论者会认为,崇拜神的人不够理性,因此也不是“人”。或许,有人觉得“理性”的概念难以把握,于是用“会制造工具的动物”来规定“人”。当然成年人、理性人都会制造工具,但是疯子、儿童、特别是襁褓中的幼儿也会制造工具吗?或许,人们会放宽这个定义而认为,凡是具有制造工具潜力的动物就是“人”。但是,那些智力不健全的人,那些行将就木的老人也具有制造工具的潜力吗?显然,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人的定义,我们都有可能把一些人作为“非人”确立起来。于是,鲍德里亚说,正是在“所有人都是人”这个重言式句子中,“‘人’获得了道德法和排他律的力量,因为,‘人’当下就确立了自己的结构副本:非人。人甚至只是这种对非人的确立;人类进步,文化进步只不过是一连串的歧视,这些歧视不断地使‘他人’成为非人,即宣布‘他人’无效”①。显然,当一个人按照自己对“人”的概念的理解而把“人”确立起来的时候,他就把“他人”即与他的“人”的概念不同的人排除在“人”之外,使“他人”成为“非人”。按照鲍德里亚的理解,我们今天所谓的“文化进步”、“文明进步”就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排斥的基础上的。按照一些人对“人”的理解,非本民族的人不是人。种族主义者认为,其他民族的人不是人,或者说,他们是“低等的人”。如果他们不是人,那么他们就可以像其他动物那样被屠杀。对于希特勒来说,犹太人不是“人”,应该像动物那样被大规模屠杀。而其他人,比如法国人等,是低等人,应该被“蔑视”。这些人不享受“人”所应该享有的尊严。种族主义大屠杀和对他人的蔑视就是建立在这种抽象“人”的规定中的。当人道主义者抽象地强调任何人都不能毫无理由地剥夺他人生命时,从表面上看,他们对人的生命和尊严充满了敬畏,然而一些人正是按照这种人道主义观念以抽象人道标准对“他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而且,他们的屠杀有充分的理由,这些存在物不是“人”,或者是低等“人”。虽然古代人也杀死非本民族的人,但是,他们不是因为这些人不是“人”而杀死这些人。为此,鲍德里亚说:“种族主义是近代的事情。先前的文化或种族曾经互不了解或者互相灭绝,但这一切从来都不是在普遍理性的影响下发生的。”②古代人没有抽象普遍的理性概念,没有关于“人”的抽象概念,也不可能按照这个概念对人进行种族大屠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李秀伟)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这是一篇辩护文章。准确说是一篇演讲录。据其养女阿莱特。艾凯因在《演讲的处境》里说明:是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九日星期一应“当今俱乐部”之邀,在巴黎所做的一次演讲的速记稿,他几乎没有做修改。次年,此稿由纳杰尔出版社出版发行。萨特养女还说,之所以做这次演讲,在消除误解同时,“为了向大众更严密更正确地阐述他的哲学”,“因为《存在与虚无》文本既严密又繁冗,经常被误读,被曲解,变成他无法控制的一种客体,却感到要为此负责。”  最后她还说,“这篇演讲广泛流传,许多人将其视为《存在与虚无》的导言,其实不然。陈述虽清晰,却是简化的.......因此《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一部应时之作........”但也引发了萨特对自己理论的进一步思考,并可在后来《辩证理性批判》这本译著里得到印证。  那么我已经提示了这篇演讲录诞生的原因与背景,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他到底要说什么?存在主义是什么?人道主义呢?萨特又如何将其二者联系起来,他这种联系能够自圆其说吗?  首先,反对的理由是站在不同角度进行质问的,有人认为“存在主义诱导人们沉湎于绝望的静观主义,.......这主要是共产党人的指责。”还有人指责萨特及其学派“过分强调人类的丑行”,而没有看到“令人欣慰的美妙东西,忽视人性的光明面。譬如,天主教批评家梅尔西埃小姐责怪我们忘记了儿童的微笑。”  同时,上述两种人都共同指责萨特缺乏人类的博爱,共产党人觉得萨特太主观,而基督教方面谴责萨特否定现实,否定人类事业的严肃性,既然“取消了上帝的戒律和万古不变的价值标准”,人们的行为就“飘忽不定、毫无目的了”;“人人可以各行其是,因此也不可能用自己的观点去批判别人的观点了。”  摆开阵势后,萨特便针对这些指责进行反驳,我觉得他的反驳是相当清晰有力的,不像加缪的《西西福斯神话》那么“纯学术”而略显纷繁,也没过多引申发挥,虽然倒也举了几个鲜明有力的例子。而且一点也不闹玄虚,都是一些身边平常人事,大概源于普及素人之故,读来既可“信”,而且又像疲惫的登山者喝了一口清泉,在轻松之余,充满了力量,将背上的行囊拢了拢,拽了拽,又可以轻装上阵——去寻幽探胜,领略人生之奇崛与俊爽。  萨特告诉我们,存在主义本身定义很简单,之所以变得复杂是因为有两类存在主义者:一类是以雅斯贝斯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者,属天主教系统;另一类是以海德格尔、法国存在主义者还有萨特本人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者。这两楼存在主义的共同点就是都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或者说,应该从主观能动性出发。  下面我尝试来“图解”他的论述及观点:  嘿朋友,你看到我手上拿着一把裁纸刀吗?看到了,是吧。我来问你,这把裁纸刀在制造之前,它存在吗?答对了,它不存在。它的存在是因为有了师傅事先的设计,并把这种预想的设计变为现实,也就是在你面前闪耀着智慧火花的这把裁纸刀,然后我们才可说这把裁纸刀“存在”了,对不对,好,我们现在可以说制刀师傅这种设计实际上就是一种概念,他是根据制刀的“概念”而造成这把刀的,而且很明显在制刀之前他就像上帝一样明白刀的用途,因为我们很难设想某个人生产一把刀而不知其用途。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对裁纸刀来说,本质——即旨在生产和确定裁纸刀的制法和性质的总和——先于存在;我想你没有异议吧。  现在我们把这把裁纸刀看作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我们以前设计(不管是笛卡尔还是莱布尼茨设计的上帝,都在实施自己的意志的时候多少搀合了些悟性,也就是说上帝造人之前心中有数)的那位上帝往往就像一位卓越的工匠,上帝造人就像工业家制刀,二者的相似之处就在于,无论造人还是制刀之前,他们已经先在心里存了一种“人”或“刀”的“概念”,然后才能秉着概念把他们从臆想中的“图纸”变为“现实”,所以“个体的人”在上帝的悟性中成了某种“概念”,因此上帝造人与师傅制刀酷似,都是本质先于存在。  你懂了吗,我们继续。直到在那以后的十八世纪,在狄德罗、伏尔泰、康德这些无神论哲学家心里,上帝这一概念被勾消了,但并没有因此取消本质先于存在这一理念,因为他们说人具有一种人性,这种人性就是人这一普遍概念的的体现,它寄寓于所有人身上,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人这一普遍概念的个别标本。因此康德认为木头人和自然人乃至资产者同属一个定义范畴,具备相同的基本品性。因此达到的结果还是“人的本质先于我们生活在自然界这一历史存在。”  而我却认为,既然通过尼采嘴巴及其论述中,上帝早就死了。而且我们也确实认为上帝不存在,因为从正常人的逻辑推不出一个上帝存在的结论来。所以,至少在不存在上帝的这个地球上,最早该有一个生物吧,这个在被任何概念确定前就已存在的生物就是我们人,是你,是我,是他,都是一个个鲜鲜活活的个体,这就是存在先于本质。  现在你明白了吗?我看你还有点犯迷糊,我再说清楚一点,意思是说,人首先存在了,世界上先有人,先出现人,而后人才确定自己是人。既然其实我们根本不是上帝设计的,那我们就自己设计自己,并且自己决定自己,只是在存在之后自己设计自己,而且只是为着人这一存在,人才自己决定自己,人是自己的创造物。这就是我们所谓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观能动性。  人必须致力于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想成为什么样就什么样。我提请你注意这个“致力”二字,它意味着行动,只有在行动中我们才能实现自己,我们的价值就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中,而不是靠凭空想象。这就是我们主观能动性的意思。所以我们不是“静观主义”,我们是行动主义。我们无法超越我们的“主观性”,但是我们可以进行选择,并且我们这种选择不是任意的,妄为的,或者像有人所谓“毫无目的飘忽不定的”,它具备相当强烈的责任感。比如你是一个工人,你选择参加基督教工会,你觉得忍耐是适合人类的根本出路,那么你的这种选择即行动就不仅涉及你自己,你要为所有人忍耐,你的行为关系到全人类。又或者我想结婚,想要孩子,这是我个人的愿望感情所决定的,但我结婚这一行为在“一夫一妻制”这点上又是关乎人类全体的。因此我在选择之初,就既要对自己负责,又要对所有人负责。  这还没完,有的人说我的学说充满了焦虑、遗弃、绝望等病态情绪。其实他们大错特错。  先说焦虑,事实上,所有人都有这种焦虑,这是在做出选择即行动之前必然会有的一种正常现象,比如有个军官负责一次进攻,他派一些人去赴死,他做出决定。虽然我们不排除在做出决定前有上级命令的影响,但对上级命令必须做出解释的总是他吧,这就意味着十个二十个甚至更多人的性命就决定于他的选择。他不可能没有焦虑,因为所有的长官都有这种焦虑。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行动,恰恰相反,这是他们行动的条件,这让发布命令的时候更加慎重,更加具有责任感。因为军官必须为士兵的生命负责。“焦虑不是把我们与行动隔开的帷幕,而是行动的一部分。”  至于遗弃,因为上帝死了。没有什么先验的道德标准作为人的参照,一切只得靠自己。“人是人的未来。”为了讲清楚“遗弃”的含义,我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学生。他的父亲与母亲离异,而父亲是个亲德分子,他的大哥被德国人打死了。他的母亲只得与他相依为命。从对儿子的爱中得到一丝慰藉。这时他就面临抉择:是扔下母亲,去英国参加自由法国武装力量呢?还是呆在母亲面前,让她能够活下去。他也知道自己是母亲的命根子,他若死了,母亲就将彻底绝望。因此他为母亲每做一点事都是有效果的,具体的,是可以立竿见影的,但是他参加战斗的结果倒是“虚无缥缈”的,因为后面的事情很难预料,也许他去英国,很可能让他再转去西班牙,然后无止境地呆在西班牙的兵营里;也可能到英国或阿尔及尔后,被塞进一个办公室去抄抄写写。现在我问你:他应该留在母亲身边为了一个人立竿见影呢?还是为了一个民族,为了很多很多人去虚无缥缈呢?这个时候有什么抽象的学说能够帮他做出正确的选择呢?基督教学说吗?仁慈,博爱,要为他人牺牲自己,要选择最艰难的路程。那么我问你什么是最艰难的路程呢?应该亲如兄弟的爱谁呢?战士还是母亲?为一个整体战斗,其结果有点茫然;为帮助一个具体的人活下去,其结果是肯定的。哪种功利大呢?谁能先验地得出这个结论呢?  所以,当他找到我让我为他解答疑难时,我根本束手无策,因为我不是他。我也没有任何把握敢说我帮他做出的决定一定是最好的。所以他只有靠他自己,靠他自己的感情,靠他自己的本能却做出选择。事实上他的确是这样做的。这就是我所谓的遗弃感,在没有上帝和任何先验的道德标准的时候,人会感到被遗弃,但这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存在主义的意义。我们无所依傍,我们自己选择我们成为怎样的人。  最后是绝望。这个词的含义非常简单。就是“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取决我们意愿的东西,或寄希望于使我们行动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性。”笛卡尔说过,战胜世界不如先战胜自己,我这里所说的可能性只有当我们的行动包含着全部可能性时才有意义。我们不抱希望的行动,我们不信赖任何人性,因为我们觉得“希望不如行动”,因为我们是自由的,而自由首先就意味着每一个体的行动,而不是寄望与普遍的人性,那只是相当抽象的一个无意义的遁辞。所以,我可能身上有一大堆的本领、倾向、可能性,但如果没有体现在行动中,就什么都不是。就像天才,只有表现在艺术珍品中的天才:普鲁斯特的天才既是他的整个作品;拉辛的天才是他的一系列悲剧。“梦想、等待、希望只能使人感到梦想幻灭,希望落空,等待无用。”所以我们不是左拉,不受任何遗传、环境、社会的影响。也许我曾经是一个胆小鬼,但现在我想要成为一个英雄,而只有在行动中体现出我这种想成为英雄的可能性,我才是英雄;反之亦然。要知道胆小无耻是一种舍弃或是屈服的行为,而不是一种脾性,就像没有血性那样,所以,一个没有血性的人也可能成为他的反面。“懦夫这个概念是由懦夫的行为所确定的。”  这就是我们的绝望。  看吧,我们既不是静观主义,因为我崇尚行动,在行动中每个人确立他自己;我们也不是悲观主义,倒是乐观得很,因为人的命运取决于自身;你想成为一个英雄还是懦夫,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取决于你的行动,只要你愿意行动,那你就一定能在属于你经过审慎思考并依赖本能感情选择的行动中证明你的乐观。  其次我们恢复了人的尊严,我们不把人当客体,那意谓着我们就是一把椅子或者一块石头,但是我们有主观能动性,所以我们既不是石头也不是椅子,我们是人。我们充分意识自己的存在的时候,我们也意识到他人存在。我们深深懂得如果得不到别人的承认,我就不成其为我(比如说我很坏、很聪明、或者嫉妒)  还有一些人认为我们是无政府主义,还认为我们无权对别人做出判断,最后还有人说我们无目标。我们一只手好像在接受什么东西,另一只手却马上给出去了。他们又错了,我们不是纪德笔下的那种人物根本不管处境,纯粹凭冲动行事的。他是法国文坛王子,手里有的是生杀予夺之权。我们却是在处境下行事的。这个处境是一个具体的处境,不是无政府主义的随意选择,例如一个有生育能力的面对异性有三种选择:要么单身,要么结婚不生孩子,要么结婚又要孩子。不管他作何选择,都必须承担全部的责任。因为他始终处在一个有组织的环境中而与全人类相牵连。就像上面的那个选择留在母亲身边的孩子,就像超现实主义的毕加索,无论作人还是绘画,都是只能在行动中塑造自己,体现他们的价值,而这种显现不是随意的,无目的的,而是根据自身的处境在行动中做出的选择,并为此承担其全部责任及后果。  另外,我们可以做出判断,无论是逻辑的还是道德的。尽管在逻辑上也可说既对也不对,对的地方在于该我们负责的时候我们不应推诿,不能说“人每次真心诚意地、头脑清醒地选择他要承担的责任和他的生活图景时,别人比他更适于去承担”,不对的地方在于这样我们就不相信进步,我们会认为算了吧,“自从人们在美国南北战争时能选择拥护奴隶制和反对奴隶制以来,自从人们能赞成法国人民共和活动或赞成法共以来,道德问题始终没有变化。”  但是我们能够判断,我们的选择始终是与其他人比较而言的,我们与其他人比较之下选择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判断某些选择是建立在谬误上还是真理上,如果你承认人的状况是一种自由选择,没有借口,没有援手,那么当一个人言不由衷时,我们就要对他作出判断。言不由衷是谎言,因为它掩盖承担责任的充分自由,而合乎逻辑的态度是真心实意的。“我以渴望自由的名义,可以对那些想完全掩盖他们存在目的本是完全自由的人做出判断。”因为每一个人的自由总是以他人的自由为前提并相互依存的。当一个人要炒作的时候,我就要揭露他的炒作,正如我也可以揭露他的虚伪、无耻、矫饰、拉着虎皮做大旗、因为他本可以不这样做而有更好的自由的选择,但他偏偏要言不由衷进而影响甚至妨碍到我的生活,也就是我的自由,而他,本来也是自由的。在行动中,在没有外在力量可以强加的选择中,他自甘堕落,我自由判断。  至于一手送出,一手收进,无非想说我们选择价值标准。错,我们是创造价值标准,我们生活之前生活是虚无,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我们来描画蓝图,或者说赋予虚无的生活以实在的意义,我们的价值标准就是我们赋予的那个意义,我们选择的同时就在创造。  其实萨特的人道主义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不同,不是惯用的那种带点怜悯的意义。而是(作)人(之)道主义。他认为人道主义这个词有两层非常不同的意思,一种是把人当作目的和最高价值的理论。这种人道主义的荒谬之处在于对人做出了一个总体性的判断,而不着眼于每一个具体的人,好比说中国人是伟大的,我是中国人,我也跟着沾光,哪怕我极为渺小。萨特举《八十小时内绕地球一圈》一文中的一个人物为例,他坐飞机越过高山,于是他宣传:“人是了不起的。这就是说,我个人,虽然没有制造飞机,但我享受了这种特殊的创造;我个人,作为人的一分子,我认为我自己对属于几个人的特殊行为感到光荣,并对他们的行为负责。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根据某些人的最高尚的行为赋予人以一定的价值。”萨特戏谑道大概只有狗或马才会对人作一个总体性的判断,一个人不能对人作一个总体判断,那违背了存在主义的宗旨,存在主义不把人当作目的,因为“人始终需要创造”,而不是通过对人类的崇拜导致孔德式的以自己为目的的人道主义,甚至导致法西斯主义。  而真正的人道主义在萨特心目中应该是:“人常常置身于自己之外,在把自己抛向未来和把自己抛离自身的同时,人才使自己存在”,萨特告诫我们不要返回自身,而始终要在自身之外寻求目标,即所谓这种解放,或那种特殊成就,等等。恰恰是这样人才能把自己创造成人类。  我想我已经尝试理解并勾勒出存在主义大体的轮廓。我承认,我是抱着很欣赏的态度。等到我能力增强的时候,我会再来更深一步的挖掘甚至批判、厌弃。但现阶段我没有这个能力。因为我连他最富盛名的大作《存在与虚无》都还没有读过,虽然我很想读,但人寿有限而知识无涯。可我也不想再活五百年,所谓一万年太久,我只争朝夕。尽管我读过他的《墙》,让我懂得死亡带给人的恐惧与命运的偶然性带给人的戏弄与荒诞;我读过他的《文字生涯》,让我看到了萨特是怎样从一个充满浪漫幻想的小孩具备文坛大家的潜能;我恶心他的《恶心》,仿佛让我看到了有时候的自己。但这些还没说到点子上,我最欣赏的就是他拒领诺贝尔奖的冷静,这不是炒作,不是矫饰,而只因他要“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这说明他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他只说自己让他说的话,就如他的哲学要求我们的那样,作为人,应该是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具有“人性”的人。他鲜活、独立、孤独、勇敢而又顽强,他尝过生活的苦涩,也吮吸过生命的芬芳,他无所依傍因而就能自给自足。他是自由的。  自由的态度应该是什么: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转化嬗变,我们必须护持自身犹如中流砥柱。这绝不是让我们明哲保身,这只不过是让我们不要站在一个绝对而永恒的立场。我们针砭我们应该针砭的,我们表达我们应该表达的,我们弃绝,我们收获,我们尽管有许多同志,但我们从来又是孤身一人,我们不是僭居为教主,但我们也不是任何人的喽啰,我们活着是为了自己活,我们死去的时候正如我们的来——悄悄地去。  而自由就像裴多菲的那首诗,弥足珍贵。  (人民文学2005年5月北京第1版《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译者 沈志明)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这两楼存在主义的共同点就是都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或者说,应该从主观能动性出发  ========  希望大家都看看
  一块铁块,有棱有角。是铁块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裁纸刀的产生啊?  ---------  怎么能用具体逻辑验证哲学观点呢?  那您让师傅做把青龙偃月刀吧?  就像黄瓜做菜,青炒、流片,或者直接啃。  ======  本质,俺是不大明白啥意思。  叫先进性吧。先进性先于存在。  先进性并不是哲学概念,而是哲学思维。
  人的本质先于我们生活在自然界这一历史存在。  ------  大概是基于人类存在的必然性与人类毁灭一切的无知性
  世界上先有人,先出现人,而后人才确定自己是人。  ------  先吃饭啊,直接就把自己当吉萨丝了。  在采果子,打猎,部落强大。当开始消灭其她部落的时候,人变成了人。
  我只有在我们的行动中,我们才能实现自己。  我们的价值就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中  我和我们的价值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中。  ==  俺也很希望您的话是对的。可是,我是人,我们是人吗?
  因此我在选择之初,就既要对自己负责,又要对所有人负责。  -----  思想的先进性。决定您在选择之前的我们的运动之前的先进性。  见笑见笑,胡言乱语。
  焦虑不是把我们与行动隔开的帷幕,而是行动的一部分。  --------  试着把焦虑归为哲学概念。  士兵是对冲锋号和长官、自己焦虑  长官对自己和士兵焦虑。  而解决这些焦虑的办法,您用行动。  可是,您用什么办法去解决 去思 呢?
  逻辑思维辩证具体哲学。  这是俺对这篇文章的性质的一点意见。  ----------  我选择您。那么这个您是什么意思呢?  您  我们  您和我们  我和您  我和我们  我和您和我们
  我们是人,可是,我是人吗?  不能因为我在人群中,我就是人了。  -----------  那么什么我们呢? 如果你在人群中,但是人群里却没有你。  我没有信仰。但是,我信仰自己的信仰。
  逻辑本来就是很复杂的问题。  比如,以前。你在电视上问:您吃了吗?  你会收到10几亿封信件。而每封信件,都是一个具体逻辑。  可是,没人看,也没人管。  --------  现在,你得上大街上去问:您性福吗?  问之前还得先问一个问题:您不是出来打酱油的吧?
  西方哲学多会把人弄得晕头转向——最后不神经也得半神经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什么是人道主义?人又是为什么而活?
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哲学范畴,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生命,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界观.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