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画传版本》这两个版本哪个好

李渔与《芥子园画传》
第17版:翰苑
&&&&&&&&&&
李渔与《芥子园画传》
  《芥子园画传》创始人李渔出生于明末1610年,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享年七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李渔不是画家,但他对中国画做出的贡献,却是任何画家都比不了的。《芥子园画传》问世之后,几乎所有的画画人都受到它的教益,“丹青家罔不家置一编”便是明证。即使普通百姓,家中收藏此书者亦极普遍。  《芥子园画传》是李渔逝世前一年,给世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李渔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小说家、诗人。他出生于江苏如皋,长期居于南京。他在南京建了一座园林式别墅,起名为“芥子园”。为什么叫“芥子园”?用李渔自己的话说:“此余金陵别业也,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往来诸公见其稍具丘壑,谓取‘芥子纳须弥’之意。”“芥子纳须弥”是佛家语,意谓小小芥子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人的小小头脑其实比整个世界还大。  李渔一生不为官,靠才情超迈,见解新潮,长期引领着艺术的潮流,他的小小芥子园成为当代鸿儒、文人学士谈文说艺的“艺术沙龙”。有了强大的作者队伍,李渔便顺理成章地做起了“出版商”。从选题、刻印到发行,他样样精通,一时赢利可观。  李渔特别看重图书的选题,也长于选题策划。他出的书既适应官方要求,又贴近读者,群众不买账的书他不出,朝廷不喜欢的书他也不出,既不惹朝廷生气,又迎合读者需求。随着一大批畅销书不断问世,南京“芥子园”的名气很快打了出去。  芥子园图书独步书林,一些不法书商便开始盗印芥子园图书。李渔一开始还能容忍,后来形势愈演愈烈,眼瞅着出一本盗一本,芥子园的业务陷入艰难处境。李渔无奈,只得大张旗鼓地给自己“维权”。  当时苏州、杭州的一些书商纷纷盗印李渔图书,李渔前去交涉,然而效果不大。眼睁睁看着别人把手伸进自己的银柜,自己却束手无策,李渔慨叹,这个世界哪有说理的地方!在苏州、杭州这样就近的地方尚且难以“打假”,在偏远省份发生的盗版现象,李渔就更是鞭长莫及了。后来甚至出现了冒用他的名字写作的小说、剧本。  被逼无奈,李渔只得在自己的出版物上写上种种警告之词,警告不法书商不得任意胡来。比如在康熙七年(1668年)出版的《芥子园笺谱》一书的醒目位置,李渔写道:“是集中所载诸新式,听人效而行之。惟笺帖之体裁,则令奚奴自制自售,以代笔耕,不许他人翻梓,已经传札布告诫之于初矣。倘仍有垄断之豪,或照式刊行,或增减一二,或稍变其形,即以他人之功冒为己有,食其利而抹煞其名者,此即中山狼之流亚也,当随所在之官司而控告焉,伏望主持公道。至于倚富恃强,翻刻‘湖上笠翁’之书者,六合以内不知凡几,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当决一死战,布告当事。”  李渔晚年,贫病潦倒,芥子园的经营业务交由女婿沈心友负责。  李渔人生的最后三四年是在杭州度过的。他住在“吴山之层园”,自号“湖上笠翁”。  面对大好湖山,病中的李渔又在琢磨着出书的选题。他在想:“绘画一事相传久矣,奈何人物、翎毛、花卉诸品皆有写生佳谱,至山水一途独泯泯无传。岂山水之法洵可意会不可形传耶?抑画家自秘其传不以公世耶?”他想补一补山水画教学基础教材这一空白,让“世之画山水者皆有画山水之乐,不必居画师之名而已得虎头(东晋顾恺之名虎头)之实”。  李渔的这个创意非常切合实际需要。  古时没有专门的美术学堂,没有照相技术,学画者只能靠师徒间一对一的言传身授。学山水画之难可想而知,一般人想看到历代名家的真迹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李渔向女婿沈心友(字因伯)谈了自己的想法,并把编书的任务交给了沈心友。  编这样一本书谈何容易。沈心友四处活动,总算找到明末画家李流芳课徒用的43幅山水画稿。李渔看过之后,认为这些课徒稿“随意点染,未有伦次,难以启示后学”,达不到教科书的基本要求。于是重起炉灶,自己找人从头做起。沈心友请来画家王概(字安节),大量增绘图谱,分为若干条目,加以评说,终于形成了山水画教学的启蒙性读物。  这本山水画谱完成后,李渔审阅了全稿。李渔认为全书质量甚高,“不禁击节,有观止之叹”。他不顾身在病中,亲自为画谱写了序言,称赞该书“若为分枝,若为点叶,若为峦头,若为水口,与夫坡石、桥道、宫室、舟车,琐细要法,无不毕具”,且“上穷历代,近辑名流,汇诸家所长”,足以“为初学者宗式”。李渔给这本书如此之高的评价,决不是商人的胡乱鼓吹,而是符合该书实际的大实话,读者相信了他的话,是半点都不会吃亏的。  沈心友用五色套印出版了第一集山水画谱,书名仍用“芥子园”之名,称为《芥子园画传》。这本山水画谱一面世即成为畅销书,一时间不断增印,供不应求。  然而不幸的是,李渔在夏至后给这本书写完序言,次年正月十三日便逝世了。  李渔逝世30多年后,芥子园主人已换了三任,而《芥子园画传》一直畅销,许多人盼有第二集问世。于是,它的二集(梅兰竹菊)、三集(花鸟)相继面世。100多年后的嘉庆年间,有一家书坊将丁臬的《写真秘诀》、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等人物画谱合为一部,仍以《芥子园画传》之名出版,这就是现在看到的《芥子园画传》四集(人物谱)。至此,山水、花鸟、人物俱全。  李渔这位文化名人给予后人甚多,留给世界甚多。如今,认真利用好《芥子园画传》,是我们对李渔最好的纪念。《芥子园画传》的版本及流传
我的图书馆
《芥子园画传》的版本及流传
芥子园画传》的版本及流传 刘 越 古籍彩色印本按照印刷的版次和版数,大致可以分为下列数种?(一)一版多色本,即同一版片在不同位置刷上不同颜色,一次印在同一页上?例如印于1600年前后的《花史》,据郑振铎先生的考证“是用几种颜色涂在一块雕版上,如用红色涂在花上,绿色涂在叶上,棕色黄色涂在树干上,然后覆上纸张印刷出来”?(二)一版多次本,即同一版片在不同位置刷上不同颜色,多次印在同一页上?例如元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按照昌彼得先生的目鉴,即为“实系一片而先墨后朱分两次印成”?(三)多版套印本,即把版面不同颜色的文字,各雕为一版,分色分版套印在同一页上?例如闵刻本?(四)饾版套印本,即把版面不同的颜色部分,雕成一块块的小版,依次逐色套印,拼砌嵌合,有如饾饤?① 在这些彩色印本中,饾版套印本是中国彩色印刷技术发展到最完善阶段的产物?在这项技术出现以前,插图多用黑色线条勾勒轮廓,而“饾版”的特点是没有黑色轮廓线条,用木版直接印出各种颜色图形,每色的深浅有差别?②这种印刷技术使我国彩色版画的印刷达到了高峰?本文所介绍的《芥子园画传》就是最值得注意的饾版套印本之一? 一?《芥子园画传》的初版 在饾版套印本历史中,除《十竹斋书画谱》之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包含内容最丰富的就是清初的《芥子园画传》了?《芥子园画传》又名《笠翁画传》,刊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③由于流传时间长,翻刻临摹的次数多,使我们今天看到的《芥子园画传》已失去了初版的真貌?《芥子园画传》初版共三集,我曾在国家图书馆见过《芥子园画传》二?三集的初版,在上海图书馆见过初集的初版,与现在普遍发行的版本相比较,差距很大?本文是首次完整地介绍《芥子园画传》初版的情况,如此执着于初版的原因,并不是追求物以稀为贵的尚古主义,因为如果不是初版,《芥子园画传》的伟大成就无法鉴赏?下面就我所见到的《芥子园画传》初集?二集?三集的初版依次叙录并给出评述? 有关《芥子园画传》初集初版的体裁简介如下?凡五卷,五册,白口四周单边,版心高23.6cm,半页宽1 4.4cm,单边框,版心上方有鱼尾?第一册卷一卷首有李渔序,五行,十二字,十三页?“康熙十有八年岁次已未长至后三日湖上笠翁李渔题于吴山之层园”署名之后,有二印?接着是“青在堂画学浅说”,四十一页,有文无图,九行,二十字;第二册卷二,“树谱”四十一页;第三册卷三,“山石谱”,四十五页;卷四第四册,“人物屋宇谱”四十七页;第五册卷五,“摹仿诸家画谱”,四十一页?卷二?三?四多为单色水墨,卷五用棕?蓝?绿?黄?红?五色套印,后有武林陈扶摇跋语,现藏上海图书馆?《芥子园画传》初集的后版常被误作初版,而《二集》?《三集》就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是因为现存《初集》初版很少,如果不是有幸能见到的人,否则很难分辨出两种版本间的差异? 《芥子园画传二集》分梅?兰?竹?菊谱四册,版心高22.4 cm,半页宽14.2 cm,单边框,版心上方无鱼尾?《芥子园画传二集梅谱》,内容包括梅谱序,半页六行十四字,下有两枚朱文方印,后有康熙辛巳菊日雄州余椿题于秦淮书舍字,下有二白文方印?上册内容依次为画梅浅说?画梅起手画梗式?画梗生枝式?枝梗留花式?老杆生枝留花式?画根式?花须蕊蒂式?画花生枝点芽式?花萼生枝点芽式?全干生枝添花式?全树式,下册共二十幅图,全书共计四十八页?用绿?黄?棕?红?兰五色套印? 《芥子园画传二集兰谱》,前有新安吴世宇序,行书体,朱文方印?四行九字五页?王概书画传合编序,行书体,四行九字共十二页,后有康熙辛已岁文芥子园画传仲秋望日,湖村王概手题字,后钤有王安节?王概两白文方印?兰竹谱序六行十六字两页?后有康熙壬戌中秋前二日钱塘诸升,题于山之烟霞精舍字,后白文两方?下册初始王蓍做序,中有图十六幅,书后有王臬的跋语,全书共六十六页,用绿?棕?黄?红四色套印? 《芥子园画传二集竹谱》,上册内容依次为画竹浅说十三则?画竹起手发竿点节式九则?发竿式五则?生枝式六则?发竿生枝式四则?布仰叶式八则?布偃叶式六则?布叶式三则?结顶式三则?垂稍式一则?横稍式一则?出稍式两则?安根式三则;下册前有王蓍的序,隶书体,图谱共二十四幅?用蓝?黄?红三色套印,全书共四十九页? 《芥子园画传二集菊谱》,上册内容为画菊浅说十二则,画菊起手平顶长瓣花五则,高顶攒瓣花六则,攒顶尖瓣花五则?抱心尖瓣花五则?层顶亚瓣花四则?攒心细瓣花五则?点墨叶式十二则?勾勒叶式四则?花头生枝点叶勾筋式四则?勾勒花头枝叶式十一则,画法为白描勾勒;下册王蓍做序,二十幅图,全书共计四十二页?《芥子园画传》二集四册,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芥子园画传三集》与前两集装裱方式不同,前两集都是线装,而此集采用的是蝴蝶装?版心高23 cm,半页宽14.4cm,版心中间无鱼尾,共两册?此谱经郑振铎先生收藏,前有郑振铎手书藏书题跋,并钤有其印,经重新装裱之后,非常精美,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此谱分为草虫花卉谱与翎毛花卉谱,草本花卉图谱共二十幅?此谱编次条理清楚,多为白描,细线勾勒,有一两页花叶上有淡墨,造型逼真?全书共计39页?青在堂草虫花卉谱下册为成式四十帧,图40幅,用绿?棕?黄?蓝?红五色套印,一幅之中至少有两到三种颜色?画法大多属于工笔淡色花卉,只有水仙一图用没骨法,花瓣白描勾勒,花瓣尖处是印刷后手工填色?全书共计44页? 关于《芥子园画传》的作者王概三兄弟生平的概况,一直不详,没有详细的传记供我们参考?直到一九八三年,胡艺老先生在《艺苑》第四期的一篇文章中通过清初文人画家的一些诗文勾勒出了他们三兄弟的简貌?这为我们研究王概的身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线索,此次我在北京图书馆又看到了王概的文集《山飞泉立堂文稿》,通过这部文集使我们对王概的生平?绘画美学思想有了更清晰的面貌? 二?《芥子园画传》后来的版本及流传 《芥子园画传》在1689年出版之后,流传极广,版本甚多,后人给它以很高的评价?关于它的艺术成就,虽有多篇论文述及,但仍觉不够充分,我们认为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一)套印技法,芥子园从刻书的品种看与明代晚期十竹斋书画谱颇有渊源,与十竹斋一样采用了套印技术,特别是初集第五卷?虽然印刷的技巧已不能与十竹斋相比,但在经历了明清的战乱之后,李渔的芥子园显然意在复兴已经衰落的技术,到了二集出版时(康熙四十年),技艺已经大增,紧接着出版的第三集已成了清代彩印本的典范,标志着套印版画的又一次复兴?⑦(二)编辑体例,《芥子园画传》编辑体例完备,门类齐全?将插图和文字完美结合,不仅文字汇聚了古代画论技法的精华,插图也采用历代各家技法之长,而插图和文字的互动更加符合了读者的阅读方式,体现了编辑者的良苦用心?简言之,它汇聚了多种成就,美术史家王伯敏评价,“250年以来,在历代画谱中像《芥子园画传》那样产生巨大影响的画谱,史无前例”?⑧这也是对《芥子园画传》在中国画美术教育史上地位的高度评价?从1689年到现在,三百多年过去了,此书已得到了海内外美术史家高度的重视,在日本学术界曾有《芥子园画传月报》专刊对其进行研究?因此无论是对中国画的发展与传播,还是对中国套色印刷的发展来说,《芥子园画传》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 ①⑦范景中《套印本和闵刻本及其&会真图&》,新美术,2005年第4期? ②钱存训《中国纸和文化印刷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③王概《芥子园画传》五卷五册,康熙十八年李渔刻套印本签条做此? ④王概?王蓍?王臬《芥子园画传二集》八卷四册,康熙四十年芥子园甥馆刻套印本? ⑤⑧王伯敏《中国版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 ⑥古原宏伸《芥子园画传初集解题》,《中国画论の研究》,中央公论美术出版,平成十五年 《芥子园画传》初集初版之后,在王概画传二集合编序言中写道:“今忽忽历三十余稔,翁既溘逝,芥子园业三易主,而是编遐迩争购如故?即芥子园如故,信哉画以人传,人传而地与俱传?且复宇内嗜者尽跂首望问有二编与否?沈子因伯乃出其翁壻藏弆花绘虫鸟名隽诸作,束若牛腰,俾余暨宓草司直两弟经营临写?余叹其不掩鄙野姓字,尤缔交数十年来初终无间,各各发白齿落,相与重理旧绪有足多者,遂为编定?而仍标曰芥子园画传?”④这段文字反映了当时人们争相购买《芥子园画传》的情景,在初集出版之后,由于此书在当时很受欢迎,来购买的人都翘首企盼能有二三集出现,所以芥子园在康熙四十年又出版了二三集,此书编辑完之后,王氏三兄弟也都发白齿落了,可见所费心血之多?《芥子园画传》除了王伯敏所说的11种版本外,另外还有若干种,⑤各版本印数,不可胜数?诸多版本出现的原因是乾隆年间,芥子园甥馆出版社又向各地出让了版权,书店全部开版印刷,从此之后《芥子园画传》出现了很多翻刻本?比如金陵的文光堂?同文堂,金阊的文渊堂?书业堂,姑苏的经义堂?赵氏书业堂?三多斋等版本,就属于这种情况?⑥但具体是芥子园转让版权之日,还是某个时候集中出版,没有资料可以证明,而且版本的异同情况极为复杂?1818年书商又把清代画家丁皋的《写真秘诀》杂凑《晚笑堂画传》等图谱编成人物集,假托为《芥子园画传》,第四集刊刻行世?光绪十三年(1887)时,由于原版翻刻的已经不清晰,而求购的人又很多,于是张熊(海上三任之一)的弟子巢勲便临摹了前三集,但由于是石印本,颜色缺少变化?现在我们见到最多的《芥子园画传》全四集,是1960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的巢勲临本的影印本?
发表评论:
馆藏&10236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芥子园画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