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重大刑事案件记录政法大学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好吗?毕业后在广东工作待遇如何?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 完美志愿
开通/激活VIP
刑事科学技术
西南政法大学(本科)
> 刑事科学技术
数据可信度:低(样本数60+)
网站:http://www.
&p&招生办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宝圣大道301号 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集美楼3楼&/p&
&p&邮政编码:401120&/p&
电话:&p&招生办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宝圣大道301号 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集美楼3楼&/p&
&p&邮政编码:401120&/p&
&p&招生咨询电话:023-258830&/p&
&p&本科招生网:&a href=&http://zs./&&http://zs.&/a&&/p&
&p&招办邮箱:&a href=&mailto:&&&/a&&/p&
&p&学校网址:&a href=&http://www./&&http://www.&/a&&br /&
&p&招生监察电话
&p&招生监察邮箱 :
&a href=&mailto:&&&/a&&/p&
研究生部招生办公室咨询电话 023-&/p&
&p&继续教育学院招生办公室:
【全国独家】
西南政法大学 刑事科学技术毕业生去向(60+)
*数据来源自猎头公司、招聘网站,经iPIN两位顶尖科学家杨洋教授和潘嵘教授联手分析,确保数据真实、可信。
基本信息:专业要点
毕业五年月薪
薪酬超过-%专业
行业分布较均衡
29 %在重庆工作
男女比例(近3年)
男 25% - 女 75%
基本信息:专业介绍
刑事科学技术
本科,工学学士,学制四年,只招收理科学生。
本专业为重庆市高等学校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专业建设点。我校司法鉴定中心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鉴定机构、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证据技术实验中心。司法鉴定(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团队被评为市高校创新团队,为本专业实习、实验教学提供了强大的实验教学支撑。本专业通过学生系统学习物证技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刑事案件办案程序,掌握刑事科学技术鉴定的法律法规及前沿发展动态,并开展实验教学及物证技术鉴定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从事痕迹检验、文件检验、刑事照相、微量物证分析、图像分析处理等实际检案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各级政法机关、军队保卫部门、海关、金融部门、司法鉴定机构等从事侦查及物证技术实际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
EndFragment
就业分析:毕业生平均月薪
开通完美志愿VIP即可查看更详尽的就业数据
优秀就业案例
西南政法大学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
记者/采编元/月
某媒体公司(20-99人)
国际合作部专员元/月
某媒体公司(20-99人)
开通完美志愿VIP即可查看更多的优秀就业案例
就业分析:毕业生行业分布
开通完美志愿VIP即可查看更详尽的就业数据
就业分析:毕业生岗位分布
开通完美志愿VIP即可查看更详尽的就业数据
就业分析:毕业生公司分布
开通完美志愿VIP即可查看更详尽的就业数据
就业分析:毕业生地区分布
开通完美志愿VIP即可查看更详尽的就业数据
正在升级 完美志愿旗舰版VIP
开通账号:
支付宝支付
二维码已过期,请刷新
请在新打开的页面中完成支付
已成功支付
升级至完美志愿旗舰版VIP即可使用更精准的专业版职业测评刑事科学技术特色专业汇总
刑事科学技术特色专业汇总
一、刑事科学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概况
刑事科学技术学科共有教学科研人员33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2人,讲师8人,助教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2人,目前在读博士1人。
1995年始,学校在公安分院教学科研人员中培育该专业人才,1998年形成主要学术技术骨干,2001年建成刑事科学技术校级重点学科,2002年通过评估建设省级重点学科;经过建设,在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对外学术交流、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成为以“文理互补渗透、服务司法实践”为特色的特色专业。
二、专业建设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建设,在研究方向凝练、学术团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教学科研基础条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成效更加明显,取得长足进展,圆满完成建设目标。现将具体目标完成情况列表分述如下:
二、专业建设发展状况
(一)研究方向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新时期保障公共安全及司法实践的需要,不断调整、充实、更新研究领域,逐步凝聚成微量物证分析与检验研究、侦查技术与应用研究、法医病理与鉴定研究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了“文理互补渗透,服务司法实践”的鲜明特色,在甘、青、宁、新等西北省区领先、国内同学科中有较大影响、比较优势突出,并将成果应用于物证发现、提取、保全、检验鉴定、案件侦破和审理等司法工作,直接为公共安全和法制建设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1.微量物证分析与检验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效:(1)海洛因、摇头丸、冰毒等兴奋剂的分析方法及代谢作用研究,为毒品案件侦破和定罪量刑提供科学依据,快速确定吸毒者、帮助其戒毒脱毒;(2)文件检验鉴定研究,为文件制成时间及伪造甄别提供依据;(3)在国内刑事科学技术领域率先开展β-兴奋剂问题研究,为保障公共安全、食品安全服务。近年在SCI引文刊物和国家权威期刊发表论文7篇,成为刑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之一,带头人李重阳教授被我国国家社科基金聘为司法鉴定方面的项目评审专家,被美国Analytical letter刊物聘为审稿人。本研究方向出版专著3部、教材2部,发表论文50余篇;获甘肃省社科成果奖、省高校科技进步奖。
2.侦查技术与应用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效:(1)犯罪现场勘查技术研究。痕迹物证的发现、提取、保全技术研究,为侦查破案提供线索和方向;(2)犯罪活动侦查技术研究,如嫌疑线索、材料的发现和查证方法;对嫌疑人进行监视、控制的技术和方法;(3)毒品犯罪侦查方法研究。主要研究毒品犯罪案件的规律、特点,藏毒贩毒的方式方法,毒品案件情报的获取如秘密力量的物色、建立、使用和保护,“控制下交付”的实施条件和方法,毒品查缉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等,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案件侦破工作。本研究方向出版专著4部,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社科成果奖、省高校社科成果奖。
3.法医病理与鉴定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效:(1)脑损伤及法医鉴定标准研究。开展脑梗塞形成机制、形态学改变及法医学鉴定标准研究,探讨脑损伤与脑梗塞形成的联系及规律,并应用研究成果解决14起疑难案件的鉴定问题。(2)三维颅面鉴定技术研究。开展无名颅骨的尸源认定,研究3D颅面鉴定技术与软组织厚度的相关性,为我国3D颅面鉴定技术中软组织数据库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方向出版专著1部,发表SCI及国家级论文8篇,省级论文40余篇,成果在中国法医学会和国际颅面鉴定学术委员会专业会议上交流,受到同行专家好评,并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兰州市科技进步奖。
(二)学术队伍
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团队整体实力。本轮建设期间,经过积极培养和引进学术人才,使学科队伍的知识、职称、学历、年龄结构更为合理;积极扶持和培养年轻优秀人才,促使其快速成长。博士、硕士分别由1人、4人增加到2人、22人;教授、副教授分别由4人、9人增加到9人、12人;35岁成员由3人增加到11人。团队成员中有甘肃省优秀专家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陇原创新计划人才1人,甘肃省“555”人才4人,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4人,校教学名师3人,国家社科基金司法鉴定项目评审专家1人,甘肃省实验室建设先进工作者2人。
(1)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李重阳教授主要从事《刑事化验》、《微量物证分析和鉴定》、《公安基础化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省部级、地厅级以上科研获奖15项,省级鉴定成果2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国际性学术刊物13篇(12篇被SCI、EI检索)。年建设期内主持公安部科研项目、甘肃省学术带头人和创新人才项目3项,参加国家级课题研究1项,在国内刑事科学技术领域率先开展β-兴奋剂分析检验研究。代表性成果《Sepa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β-Agonists in Swine Feed Using Field-Amplified On-line Sample Stacking Method by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注射海洛因、麻黄素对仔鼠下丘脑、海马组织结构及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性的影响》在美国SCI来源期刊和国内权威期刊发表;出版专著《物证技术学导论》、《医学法学理论与实践》2部;获得省级科研奖1项,高校科技进步、社科成果奖2项。
李重阳教授为省“555”人才,2006年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是国家社科基金司法鉴定方面的项目评审专家,美国Analytical letter刊物审稿人,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编委,中国化学会会员,甘肃省法学会会员,甘肃省警察学会会员。
(2)学术团队
2005年学科成员31人,在年间有3人退休,4人调出。建设期内通过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学术团队稳定在31人左右,团队建设没有刻意追求人员数量的扩张,而注重学术水平的提升,走内涵建设和发展之路,提升成员的教学、科研、案件检验鉴定水平,提高学术影响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学科成员的学历、职称层次大幅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和实力显著提升(见附表1)。
表1:刑事科学技术学科团队建设情况一览表
由表可见,学术队伍年富力强、知识、学历和职称层次较高。团队成员中36-45岁人员占48%,35岁以下人员占34%,两项合计82%;硕士以上学位24人,占人员的74%;团队中教授9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2人,两项合计63%;33名团队成员分别毕业于公安大学、刑警学院、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解放军工程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天津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政法学院等15所高等院校,有利于专业知识的交流、借鉴和互补。经过项目建设,形成了敬业爱岗,年龄、知识、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队伍整体教学科研实力较强,学术潜力较大、发展后劲足。
(三)人才培养
践行能力本位理念,培养应用型公安人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公、检、法、司等部门培养高学历、综合业务能力强的刑事科学技术专门人才。通过刑事科学技术重点学科项目建设,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轮建设期内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刑事科学技术本科生423人,侦查学、禁毒学本科生约2000人,毕业生主要在甘肃、新疆、宁夏、青海及云南边防、西藏边防等地区和行业就业,为甘肃乃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法制建设服务,社会反映良好。2010届刑事科学技术本科1班42名毕业生在重庆市公安系统公务员招考中一次性考取11人,充分反映了本学科毕业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1.专业优势和特色
我国目前从事刑事科学技术本科及其以上教育的有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和我校。这些院校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办学特色各异。我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为:
(1)地域特色显明。甘肃地处我国内陆腹地和西北边疆,西部大开发为学科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西北地区近年民族分裂、极端宗教、恐怖活动等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培养创新型公安实战人才,研究新的、先进的侦破技术和检验鉴定方法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发展空间广。全国从事刑事科学技术教学、科研的院所较少,我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在我省及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是独有的专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支持力度大。我校重视该学科专业的建设,积极培养引进学术人才,增加教学科研投入,将刑事科学技术建设成在西北具有区位优势的学科专业。
2.本科教育教学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高素质复合型公安人才的需要,根据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要求,结合公安类专业教学实际,设立刑事科学技术本科专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专业培养方案。
(1)依据新时期对公安类人才的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研究,招录培养体改生。教学研究成果《物证技术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践行能力本位理念,铸就公安实战人才》、《警察查缉战术模拟实战教学方案研究与实践》等教学成果评为省级教学成果奖和教育厅级教学成果奖,另获学校教学成果奖5项;
(2)建立、修订和完善了该学科专业的全部课程教学大纲,出版《物证技术学导论》、《司法鉴定学》、《文件检验学》等专著、教材11部;
(3)《物证技术学》、《法医学》、《侦查学》、《公安学基础理论》、《犯罪现场勘察》课程被评为甘肃省精品课程,《警察查缉战术》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4)将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去,在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科学研究更具针对性。
(5)在兰州市、金昌市、白银市、广州市、云浮市、肇庆市、江门市、珠海市、中山市的公安部门建立了9个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的环节;从而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毕业生适应能力较强,就业率达98%以上。
3.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我校2006年取得硕士学位授权后,以本专业为支撑,在诉讼法硕士点下设立侦查学、物证技术学、犯罪心理学研究生培养方向,2007年起招收培养研究生54人,目前毕业3人,在读51人。在研究生教育中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提高研究生培养数量,以满足西北地区对层次公安、司法应用人才的需求;在开展研究生教育的起步阶段即注重培养质量,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我省乃至西北地区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公安、司法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科学研究
提高科研水平,产生标志性成果。围绕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公安司法实践,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将科研重点放在解决公、检、法、司法实践中的技术难点和热点问题,并积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对公安、司法实践的服务,产生了《西部地区毒品犯罪对全国禁毒工作的影响研究》、《WLQ-I型微量取样器在文检技术中的应用》、《医学法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1.科研项目和经费
多方争取课题立项,承担科研任务饱满。建设期间,刑事科学技术学科积极争取和承担科研课题。(1)完成和在研科研课题5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承担公安部、省社科规划办、省教育厅等省部级课题18项;地厅级项目30余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科研任务饱满,项目研究进展顺利;(2)通过对《兴奋剂分析与检验方法研究》、《物证技术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甘肃省司法鉴定之检讨》、《物证鉴定若干问题研究》、《民族地区禁毒工作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犯罪侦查与程序公正、实体公正研究》、《犯罪现场勘查理想结构研究》、《尸体脏器内皮素激素含量及检测方法研究》、《三维3D颅面鉴定指标与软组织厚度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项目的研究,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3)建设期间,争取到各种科研课题费78.8万元,学校配套及专业筹措的科学研究经费49万元,使专业科研经费达到127.8万元,年均25.56万元,人均4.12万元。
2.科研成果和获奖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成果数量和质量。建设期内,发表论文177篇,其中4篇被SCI收录,1篇被EI收录,CSSCI论文6篇、SSCI论文5篇;出版专著、教材11部;坚持合作、交流、提高的方针,与省公安厅科技处、西北师范大学等单位开展科研合作,共享仪器设备和文献信息资源,取得省级以上鉴定成果3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3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3项;标志性成果《西部地区毒品犯罪对全国禁毒工作的影响研究》、《中国西部民族地区恐怖犯罪问题研究》等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的《WLQ-I型微量取样器在文检技术中的应用》、《猫儿眼生物活性及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西部地区毒品犯罪若干问题研究》、《诱惑侦查问题研究》、《医学法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获得甘肃省社科成果奖、省高校科技进步奖、省高校社科成果奖。在国内刑事科学技术领域率先开展β-兴奋剂研究,成果被SCI、EI同时检索。
3.成果应用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建设期内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和推介工作,研究和创新刑事科学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推广应用到公安、司法实践一线,为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法制建设服务。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疑难案件侦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公安部门的肯定;充分发挥刑事科学技术学科为社会司法实践服务的功能,以物证鉴定中心为依托,积极与司法实践部门联系,开拓鉴定业务范围,提高鉴定水平,建设期内承办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的700余件案件检验鉴定工作,学科及物证鉴定中心成为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逐步形成在西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公、检、法、司共享的司法鉴定基地。
4.学术交流
开展多种形式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本学科举办《新时期公安教育交流研讨会》、《中青年法学家与公安教育工作者学术论坛研讨会》、《第九期全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研修班》等全国性学术会议3次,有670人参会;选派学科组成员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4次5人、国内学术交流活动14次36人;邀请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武伯欣、著名侦查学家王大中等国内专家学者讲学26人次;本学科成员举办学术讲座33次;与香港督察学会、(香港)中国委托人公证协会建立了科研和培训合作关系,开展大陆与香港警察制度比较研究,选派教师赴香港培训学习;1名成员被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赴美国做访问学者,有3名学科组成员到国内高校研修和访问,通过这些活动,营造了具有生机和活力、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拓展了学科组成员的学术视野,交流了研究经验,使学术水平得到提高,激发了创新精神。
(五)基础条件建设
保障措施到位,条件建设上台阶。省教育厅投入建设经费9.9万元;学校以约1:2的比例配套建设专项经费18万元、实验室建设费60万元、科研经费和开放经费41.6万元;省财政厅为中央和省部共建实验室建设项目投入200万元。通过案件检验鉴定费的30%筹资20.5万元;总计学科建设经费350万元。
学校设有政法干部培训中心、司法鉴定中心、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研究中心、侦查学、刑事技术等研究室;本轮建设期内建成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西北民族地区侦查研究中心;先后与省公安厅刑事科技处、西北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省肿瘤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进行科学研究;承担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部门公务员的培训任务。
1.教学科研平台(基地)
建成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西北民族地区侦查研究中心;建成法医物证实验室、毒物分析实验室;痕迹检验网络教学实验室为2008年财政部支持重点建设实验室;证据科学实验室建设项目于2008年被批准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实验室,省财政支持经费200万元,用于实验室基础条件建设、改造和仪器设备购置;证据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实验室分别于2010年6月和7月经教育厅、科技厅批准建设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实验室购置仪器设备83(台/件),投入经费208.38(万元),其中购置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5(台/件),价值124.2(万元)。
2.图书资料及网站建设
投入14万元购置本学科图书4000余册和订阅学术期刊,有30余个互联网终端,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文献资料信息查询和咨询,支持科学研究,建设环境不断改善。基础条件的改善,有力地支持了专业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促进了专业的发展。
三、专业特色、优势、地位和作用
通过建设,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成为具有“文理互补渗透、服务司法实践”特色的综合型、应用性专业,在保障公共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成效明显。微量物证分析与检验研究方向在国内刑事科学技术领域率先开展β-兴奋剂检验鉴定研究,该研究是食品公共安全案件检验-肉制品质量监控-体育兴奋剂检测三者的结合点,成为新的学科研究增长点;侦查技术与应用方向的研究成果在《新华通讯社动态清样》和《新华通讯社内参》刊登,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批示,成果被国家安全部门和公安部门应用,为中央和政府的禁毒决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受到公安部的肯定;法医病理与鉴定方向的成果在中国法医学会和国际颅面鉴定学术委员会专业会议上交流,受到同行专家好评。综上所述,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经过建设,在甘、宁、青、新等西北省区领先、具有比较优势,在国内同学科中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该专业也是我校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在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方面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四、经费投入与效益
本轮建设期内,省教育厅投入重点学科建设经费9.9万元;学校为专业建设专项配套经费18万元、实验室建设费60万元、科研经费和开放经费41.6万元;省财政厅为中央和省部共建实验室建设项目投入200万元。通过案件检验鉴定费的30%筹资20.5万元;总计350万元。经费使用情况及效益如下:
1.实验室基础条件改造20万元;
2.仪器设备购置208.38万元;
3.图书资料费14万元;
4.科研活动相关经费49万元;
5.学术团队建设15万元;
6.参加学术交流费21万元;
7.吸收1名海外留学优秀人才到本学科进行合作研究,开放经费5万元。
共计使用331.38万元,余17.62万元将于2010年下半年使用。学科建设经费使用合理,效益明显:
1.发表学术论文177篇,其中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15篇,其中4篇被SCI收录、1篇被EI收录);
2.出版专著9部、教材2部;
3.鉴定成果3项;
4.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13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3项;
5.完成和在研科研课题4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公安部、省社科规划办、省教育厅等省部级课题15项;地厅级项目20余项。
6.案件检验鉴定700余件;
7.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3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4次5人;选派学科成员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活动36人次;邀请专家学者讲座26次;本学科成员举办学术讲座33次。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文理交叉学科,申请课题的研究经费相对较少,科研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2、成员教学任务重,科研精力不够。
(2)整改措施
1.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立项,同时,加强横向科研合作,从而解决经费问题;
2.建议学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增加教师数量,另一方面适当减少学科骨干的教学任务,使之有充足的时间开展科学研究。
相关新闻 & & &刑事科学技术
学历层次:本科
   学制:4年
专业名称:刑事科学技术
   专业代码:083101
   门类:刑事科学技术
   学科:公安技术类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警察基本素质,熟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开展刑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公安机关从事现场勘查、分析、重建以及常规物证检验、鉴定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限招理工类考生,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有:犯罪现场勘查、指纹检验技术、痕迹检验技术、刑事图像技术、文件检验技术、法医学、理化检验技术、生物物证技术、刑事侦查学等。
展开专业介绍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是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和技术,研究各种犯罪中物证的形成与变化规律,运用显现、提取、鉴定等技术方法,揭露和证实犯罪,为侦查、起诉、审判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专门学科。本专业分为痕迹检验、文件检验、法化学、交通事故处理、公安图像技术等5个专业方向。
展开专业介绍
江苏警官学院
学科:工学
门类:公安技术类
专业名称:刑事科学技术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痕迹检验、文件鉴定.微量物证分析公安图像技术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公安、司法等部门从事刑事技术鉴定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刑事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技术鉴定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痕迹检验、文件鉴定、微量物征分析、公安图像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l.熟悉技术鉴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2.掌握刑事科学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痕迹、文件、微量物证的检验方法和公安图像技术;
4.具有技术鉴定的基本能力;
5.了解刑事科学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查缉、擒敌、射击、驾驶等警察技能。
主干学科:公安技术、物理、化学、电子信息科学。
主要课程:刑事科学技术概论、心理学、逻辑学、刑事证据学、现场勘察、刑审侦察学、光学仪器检验与分析。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训练、见习、实习等,一般安排实验和训练50周(约100学时)、见习10周、实习12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展开专业介绍
统计信息 (数据统计截止日期:2015 年12月30日)
1、该专业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人
2、该专业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性别比例:男83%:女17%
3、该专业2012年全国高考招生文理科比例:理科100%
4、该专业近几年全国就业率区间:%)
5、该专业全国报考硕士较集中的专业:诉讼法学、公共管理、法学、警务
甘肃政法学院
河南警察学院
专业投票 
想报考 [1]  100%
不想报 [0]  0%
专业排名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_西南政法大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9,587贴子: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收藏
请问各位学长学姐,我弟是2014年理科生,想报考贵校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但是视力可能在4.2左右,请问他可以进吗?请学长学姐解答一下,谢谢!
全球CMA学霸班在高顿!全员参加考试!短短两个月,全部通过!!!
我是西政与重庆警院联办本科,刑事科学技术
1、女生就业好吗?2、一般的就业去向?
这个是普通批次,可以的
没有视力和身体要求。。
欢迎来咨询。
我也是考生但你看清楚啊
招生条件 需要视力4.7以上
身高170男 女160
听说没有视力和身高要求,看好多也是戴眼镜长得不高的。不过大多刑科的男生硬件都很不错,你弟会喜欢的。
以后就业考警察有这方面的要求,近视的话要做手术。
能去公安大就去公安大,西政刑科就业无保障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南重大刑事案件记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