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怎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新奥天气:
北京市体育馆路小学“五环节”教学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白宇、张建萍、张佳奕、边春颖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分别从语文、数学、科任学科、班级建设等方面,畅谈在教学中如何结合&五环节&教学法提高课堂实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此次论坛,我们将用不断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行为,影响、帮助学生建立应有的核心素养,为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郭菁说。
北京市体育馆路小学“五环节”教学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责编:zhuangenhui&
相关新闻: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近日,一场以“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与中小学教育实践”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在北京教育学院落下帷幕。来自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国培计划”名校长领航班、北京市“名师名校长发展工程”首期名校长班的校长们基于个人最鲜活、最前沿的实践经验,与导师专家共论当前最热点的话题。
  ■专家视点
  落实核心素养
  并不抛弃三维目标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的全息演绎,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所以从课程教学论角度讲,它是学科与课程的全息回归。让每一节课成为撬动学生学科整体素养和人生素养发展的全息概念。少即是多,核心素养少的关键在于能够以少胜多,以小撬大,撬动学科本质,撬动教育整体发展。
  在办学实践中校长应该如何应用学科素养?学校主要从学段分析、课程跟进,以及将核心素养转化为教学的层级目标等方面开展工作。
  核心素养是对育人目标的具化和细化,是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完善。下一步,核心素养在学校的落地,需要从学科、学段和校本化方向努力。从课程方面来说,核心素养还需与课程进行进一步整合,包括进行结构整合、内容整合。如把国家何地方课程进行领域整合,在领域整合基础上制定课标,形成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体系。
  从落实核心素养方面来看,目标、过程和评价都不能抛弃。引入核心素养体系并不是要抛弃三维目标,而是考虑如何在核心素养体系下重新建构三维目标。
  核心素养
  是校长办学的战略指导
  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基础,而且也是校长办学的目标参照。在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看来,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讨,既是校长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责任担当,也是顺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战略要求。因此,基于办学实践来思考“核心素养”,有助于校长理解改革政策、明确改革方向,对其科学办学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据了解,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前在理论层面的研究工作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很重要一个环节就是看学校如何实施。朝阳师范附属小学校长齐振军认为,要落实好学生“核心素养”理念,校长必须明确其概念内涵,以及今天我们提到的“核心素养”与过去的学校的育人目标有何不同。
  在探讨核心素养概念、内容时,很多校长都有这样的共识,“核心素养”之所以是“核心”,就表明它是关键必需,是少而精,并不是面面俱到。“要注意其与学生一般素养、学科素养在概念和意义上的不同。”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永定分校校长宋茂盛说。
  齐振军认为,今天提出的“核心素养”比学生“能力”的含义更为广泛。“能力既可以是与生俱来的,也可是后天形成的,但素养却是可教、可学的。”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的是,素养更强调知识能力与态度的融合,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这就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即教育要有加工能力。”齐振军说。
  因此,从办学实践来看,校长需要在理解“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将其与学校的文化、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并通过相应的载体来实施。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须有好抓手
  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有好的载体。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副院长李雯指出,校长在办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如何以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组织实施等为支撑,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其中,来形成学校的办学策略。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当下的“核心素养”,尽管育人的“参照”在不断变化,但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却是不变的。吉林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陈福立足“顺应教育”的办学理念,提炼出了关于学生成长需要的艺术素养、强健体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在他看来,“顺应”教育理念就是对核心素养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顺应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按照学生的主体的自然天性因势利导。顺应教育不但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而且还要顺应教育的规律和时代的发展。”
  朝阳师范附属小学还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进了“悦”文化之中。不但构建了科学与技术、人文与交流、艺术与欣赏、健康与运动等四大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而且还紧抓学科整合、拓展实践活动和改进课堂教学三个途径,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核心素养
  带来学校重要变革
  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看得见用得上的素质能力,这是考验校长办学能力和反映校长办学水平的关键。核心素养的实施,也必将引起学校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甚至是办学理念方面的重要变化。
  内蒙古自治区包钢实验一小校长宋建东表示,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促进了该校课程体系的“精”和“简”。她举例说,从2003年到2013年,10年间教育部共下发了28个文件,按规定总计有25项专题内容需要进入课堂。如果不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势必给师生带来很大负担。
  对此,宋建东带着老师们进行了思考研讨,“我们思考的结果是,学校要给孩子必备的知识、关键的能力,能够迁移、生发的基础性知识。”宋建东说。基于国家对“核心素养”研究的启发和指导,他们重新优化设计了学校的课程体系。
  在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校长王蕾看来,目前的中高考对学生、学校和家长来说,首先要学会的就是选择。根据什么来选择?怎样选择才能更适合学生个体?这种选择反过来取决于学生个体是否拥有学习能力,拥有怎样的学习能力,怎样获得学习能力。“这时你会进一步会发现,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本质就是学生个体核心素养的一种反映。”
  北京一六六中学回归生活的课程体系就强调了自然、社会、人的有机统一。在教育改革中,他们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向最低处精准发力,使课程都穿越学科的边界,穿越学段边界,穿越学校边界,能够惠及到每个学生。”
  校长和学校
  也要有“核心素养”
  在办学实践中,陈福校长基于学生的天性来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将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点。在学校里,他总是带着童心和童趣去理解和关注孩子,把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了很好的对接。他认为,校长办学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校长的核心素养能够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
  北京十八中校长管杰则是将核心素养放在了组织的大框架内进行分析。他指出,只有将个体的核心素养整合为组织的核心素养,才能促进集体目标的达成。“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只有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他认为,学校核心素养的构建是回答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前提。
  管杰表示,学校核心素养的构建需要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维度来考虑。“因为,学校既要考虑到学生发展需求,又要考虑自身发展需求,更要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纵观“核心素养”的提出,其概念和理论研究始于国家层面,体系构建和丰富则需要校长通过实践实现,并且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云南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校长杨立雄把学生素养比喻成漂浮在水上的冰山,“我们的构建不但要关注水上的部分,也要关注水下部分。”他指出,校长不仅要关注学生向上成长的空间,更要关注学生向下扎根的土地。“这是中小学校长的教育追求与担当,也是中小学校长的教育智慧与教育良知。”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报 文/ 赵艳国文章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现代教育报》的前身是北京市教委的机关报《北京教育报》。目...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当前位置: >>>
核心素养―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可在广泛吸取国际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探索,以拉近与国家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距离,使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主动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1 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溯源于20 世纪80 年代
阅读技巧:Ctrl+D 收藏本篇文章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可在广泛吸取国际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探索,以拉近与国家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距离,使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主动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1 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溯源于20 世纪80 年代,发展至今,在美、英、欧盟等国家的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呈多元融合模式,应有效地将核心素养融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之中,以增强本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根据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核心素养更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要求。
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需要明晰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因为其对于教材编写、指导教师课程实施和学生能力培育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标准、教学建议、教学资源、学业质量标准等内容。在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时,需要清楚几个关系: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标准与教学建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学结果导向的标准;教学内容标准是教学过程导向的标准。教学过程标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学结果标准体现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综上所释,核心素养即培养和逐步形成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既包含学生的自主发展方面,又包括学生社会参与和修养方面的铸造。
2 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当前大学体育多处于以&技能+ 体质&为中心的发展状态中,以体育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按照体育学科的教学规律进行教学工作,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与当前国际、国家发展需要&培养需要的人&的目标有一定的偏差。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的核心素养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正好契合了当前的发展需要。大学体育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有自身的也有外部的。自身的主要是供给的有限与大学生需要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外部的主要是社会需要和期望大学体育培育出人才所需的能力和素养与现实的偏差。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当前大学体育课程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中心,与社会寄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之间的差距。
3 核心素养给予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3.1 课程改革取向与社会生活价值有效统一
正确的社会生活价值观是乐观积极融入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大学体育课程的教育目的是健身育人。大学体育在人的智力发展、身体塑造和健全人格方面均有效果,是一种综合效应的表现。因此,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取向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并要发挥推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大学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大学体育自然责无旁贷。应将社会生活价值观融入大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之中,使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取向与社会生活价值观相统一,发挥大学体育课程在学生核心素养筑就中的角色担当。
3.2 凸出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有效融合
个体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没有截然的界点。我国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建设的接班人,在宏观层面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要求。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必备能力,实则是在社会发展这个大环境中得以实现。通过教育,逐渐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体育课是学生自幼儿园至大学学习过程中陪伴学生成长时间跨度最长和课程变化趋于稳定的一门课程,致力于健身育人,满足个体在成长中的体育需要。体育课程是一门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课程,从其项目的规则、内容和组织形式来看,与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是内在一致的。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要更加关切凸出学生个体终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融合。
3.3 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衔接
核心素养指向的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必备能力,是抽象而又客观存在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实现,核心素养是学科素养的目标指向。大学体育课对学生健全人格、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方面有着特别的含义,是学生在大学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价值观、方法等的综合表现,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质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有效地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进行科学衔接,是有效筑就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
4 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思路
4.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
大学体育在塑造学生家国情怀和大学文化传承上有着天然的联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来精心研制大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个体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培育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不仅对个体的全面发展有较大帮助,还与国家和社会对个体的价值期望相一致。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同时也与当前国际社会人才培养接轨及与国际社会人才发展趋势相吻合。
4.2 探究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
基于大学时期的不同教育阶段,探索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或框架,在语义学意义上界定学生大学时期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并将其明晰化、细化和具体化,以更好地指导课程的编制。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是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支持和践行核心素养理念的前提。应在认真分析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国家与社会需求的基础上,透析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指向,结合大学体育对人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特征,紧密与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衔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框架。有此基础之后,可为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学业质量标准的建立、教育质量评价等提供参照依据,同时,也为它们之间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有效融合提供壁垒。
4.3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
核心素养不应该是被悬之于空的抽象和理论性框架,而是一个根据学生的成长细化为不同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落实,关键在于课程,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体系是核心素养具体化的有力体现。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标准体系,要突出课程的整体性,关注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互补与融合,凸显课程的整体性,进而培育整体性的素养。以大学体育课程为载体,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以学科知识为素材,注重的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应包括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质量标准四个部分。在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现两个标准,即学科核心素养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如这两个标准同时并驾齐驱,势必会给未来的教学和考核造成不必要的震荡,因此需要将其统一。
4.4 建立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美、英、欧盟等国家核心素养课程体系中均有各自的系统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他们的实践表明,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其意义非凡。大学体育课程标准是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统领性文件,基于大学体育课程标准建立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将更加贴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以大学体育课程标准为目标诊断的内容,进行学业质量评价,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检验和总结,不同年级学段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呈递进的层次关系;同时,也能为今后教材的建设、教师教学操作、进行过程性诊断和学生学业评估提供有力依据,可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自我评估的依据,也是对&应试教育&评价的一种超越。
4.5 加强教师在职继续教育,提升教师素质
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是依靠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改革来助其推进;大学体育课程的教育,依靠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来助其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依靠大学体育教师教学创新来逐渐实现,因此,大学体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成果的实施产生影响。大学体育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应根据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培养要求,重构大学体育教师培训的目标、课程和模式等,如此方能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保持一致性。
[ 1 ] 辛涛,姜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 J ]. 人民教育,2015(7).
[ 2 ] 柳夕浪. 走向深度的课程整合[ J ].人民教育,2014(4).
[版权归原杂志和作者所有,网摘录自《青少年体育》,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仅供学习参考 ]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核心素养―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相关推荐
------分隔线----------------------------
微信号 biyelunwen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图书搜索:
  书 名  
  书代号  
  作 者  
  ISBN  
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与方法
作  者:裴绍志
出版时间:
字  数:508 千字
书  号:235592
ISBN:978-7-300-23559-2
开  本:16
包  装:平
印  次:1-1
定价:¥35.00
我国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是提出了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总目标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具备和形成,对每个年级应该具备什么运动能力,有什么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学习深度和评价没有具体的研究成果。经文献检索国外研究情况,也只是对核心素养给予了一个总体的提出,对体育学科素养具体目标和评价等问题也没有一个基本的回答。本书全面阐释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提出具体的策略与方法,对体育教学有启发借鉴作用。
裴绍志,天津市教育局,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十城市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研究会秘书长。从事体育管理工作,曾担任体育教研员15年。在体育教学教研工作中积累很多一线的实用、实践经验,曾主持国家“十一五”体育课题,主持天津市体育专项课题各一项。
第一章 当下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现状
一、当下中小学生运动能力的测试、调查与分析
二、当下中小学生健康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三、当下中小学生体育品德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四、形成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 培养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体育核心素养下分段育人目标的构建
二、分段育人目标下教学内容的选择
三、教师的培养和教学方法的建议
四、体育核心素养下学习评价模式的构建
第三章 培养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方法
一、抓好教学有效性,让体育核心素养培养有效果
二、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让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实效
附录 1~9年级必修大单元目标、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设计及完整计划
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
素养离不开课程的支撑。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现在核心素养相对较差的原因是育人目标过于泛化,没有抓手;内容随意,只注重安全;方法简单粗糙,没有着眼学生发展;评价混乱,与目标没有形成链条等,这些问题恰恰是课程体系构建的要素,也是我们要运用的策略。因为脱离这些,将无法达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策略是好的,只不过在运用中没有找到实际操作的途径,当我们厘清体育核心素养的具体分段目标,找到支
撑的合适内容,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形成可操作的评价模式,积极培养体育教师使其能
胜任这些工作时,我们的策略就会让悬着的理论落地,让理论性的构建变成操作性的实践。经过实践,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将会在6~9年内得到有效的发展,在10~15年内不
同阶段会得到不同的发展,当学生进入社会时,他们的身上将会留存体育所赋予的相应素养。
一、体育核心素养下分段育人目标的构建
体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集中反映了体育与健康学科赋予学生的独特品质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基础、互相补充。运动能力是形成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基础,健康行为是发
展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的保障,体育品德是提高运动能力和促进健康行为的根本,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在不同情境中紧密联系、循序渐进,整体发挥作用。
(一)育人分段目标构建的思路
运动能力是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基础,只有运动能力培养起来了,另外两个方面才会随之发展,并且相辅相成。没有运动能力的支撑,体育核心素养就是无源之水。因此,在分目标的构建上我们要毫不犹豫地将运动能力作为目标构建的基础。经过培养,学生的素养将包含以下内容: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体育展示和比赛活动;具有良好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能够掌握和运用所学运动项目的知识和规则;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做出合理评价;了解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运动欣赏能力。这基本上都与运动技能和体能息息相关。因此,安排分段目标,应该以体能发展的敏感期为链条,结合
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运动技能(含相关知识)串联。而后加上健康行为和体
育品德,形成四个维度,即体能、运动技能(含相关知识)、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下的各个学期的学习目标或育人目标。
(二)育人分段目标构建的依据
1.发展体能的分段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体能发展目标,确定分段体能重点发展内容。
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在身体健康的学习标准方面以水平段
的形式呈现了各个水平段要重点发展的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即水平一阶段(1~2年级)
初步发展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水平二阶段(3~4年级)发展柔韧性、灵敏性、
速度和力量;水平三阶段(5~6年级)提高灵敏性、力量、速度和心肺耐力;水平四阶
段(7~9年级)在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灵敏性、速度、力量、心肺耐力和健身能力。
(2)依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确定相关体能的分段目标内容。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随着人体的发育,各种与运动有关的体能也在增长。由于学生在不同阶段发育的特点不同,所以他们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也会不同。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时期,利用适宜的办法,发展这些素质。
作者其他图书
没有相关图书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 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育学科素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