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计算gephi 节点数量的邻居gephi 节点数量位置及数量

您的位置: &
基于邻居节点数目的洪泛概率计算方法
优质期刊推荐求邻居发现??_路由器_百科问答
求邻居发现??
提问者:康宇悉
3.6 邻居发现 3.6.1 IPv6邻居发现协议包括哪些内容? IPv6定义了邻居发现协议(Neighbor Discovery protocol,NDP),它使用一系列IPv6控制信息报文(ICMPv6)来实现相邻节点(同一链路上的节点)的交互管理,并在一个子网中保持网络层地址和链路层地址之间的映射。邻居发现协议中定义了5种类型的信息:路由器宣告、路由器请求、路由重定向、邻居请求和邻居宣告。通过这些信息,实现了对以下功能的支持: ? 路由器发现:即帮助主机来识别本地路由器; ? 前缀发现:节点使用此机制来确定指明链路本地地址的地址前缀以及必须发送给路由器转发的地址前缀; ? 参数发现:帮助节点确定诸如本地链路MTU之类的信息; ? 地址自动配置:用于IPv6节点自动配置; ? 地址解析:替代了ARP和RARP,帮助节点从目的IP地址中确定本地节点(即邻居)的链路层地址;
? 下一跳确定:可用于确定包的下一个目的地,即可确定包的目的地是否在本地链路上。如果在本地链路,下一跳就是目的地;否则,包需要选路,下一跳就是路由器,邻居发现可用于确定应使用的路由器; ? 邻居不可达检测:帮助节点确定邻居(目的节点或路由器)是否可达; ? 重复地址检测:帮助节点确定它想使用的地址在本地链路上是否已被占用; ? 重定向:有时节点选择的转发路由器对于待转发的包而言并非最佳。这种情况下,该转发路由器可以对节点进行重定向,使它将包发送给更佳的路由器。例如,节点将发往Internet的包发送给为节点所在的内部网服务的默认路由器,该内部网路由器可以对节点进行重定向,以使其将包发送给连接在同一本地链路上的Internet路由器。
3.6.2 IPv6邻居发现协议与IPv4地址解析协议有什么区别? IPv6不再执行地址解析协议(ARP)或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而以邻居发现协议中的相应功能代替,IPv6邻居发现协议与IPv4地址解析协议主要区别如下: IPv4中地址解析协议ARP是独立的协议,负责IP地址到链路层地址的转换,对不同的链路层协议要定义不同的ARP协议。IPv6中邻居发现协议NDP包含了ARP的功能,且运行于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v6上,更具有一般性,包括更多的内容,而且适用于各种链路层协议; ARP协议以及ICMPv4路由器发现和ICMPv4重定向报文基于广播,而NDP协议的邻居发现报文基于高效的组播和单播; 可达性检测的目的是确认相应IP地址代表的主机或路由器是否还能收发报文,IPv4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案。NDP中定义了可达性检测过程,保证IP报文不会发送给&黑洞&。   3.7 超长数据传送问题 3.7.1 IPv6如何解决超长数据的传送问题? IPv6要求互联网上的每条链路具有1280或更多个八位组的最大传输单元(MTU)。无法在一段之内传送1280个八位组的链路必须根据链路的情况在IPv6下层的协议中提供分段和重组机制。具有可配置MTU的链路,比如PPP链路必须配置为具有至少1280个八位组的MTU;要发送大于路径MTU的包,节点可以使用IPv6分段报头,在源节点将包分段,并在目的节点将包重组。 3.7.2 IPv6通信中源节点如何发现到目的节点的最大传输单元? RFC1981中描述了一种动态发现路径最大传输单元(PMTU)的方法。基本思想是源节点最初假定到目的节点的一条路径的PMTU是这条路径第一跳的已知MTU。如果发往这条路径的任何包由于太大而不能被路径上的一些节点转发,那些节点将丢弃这些包并发回ICMPv6包太大消息。源节点收到这样一个消息后应根据包太大消息中报告的MTU压缩的那一跳的MTU值减小它为这条路径假定的PMTU。当节点对PMTU的估计值小于或等于实际PMTU时路径MTU发现过程结束。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发包-收到包太大消息&的循环可能反复多次,因为路径上总潜在可能存在MTU更小的链路。节点也可以通过停止发送比IPv6最小链路MTU大的包来终止这个发现过程。 3.8 路由技术 3.8.1 IPv6在路由方面有什么新特点? IPv6采用聚类机制,定义了非常灵活的层次寻址及路由结构,同一层次上的多个网络在上层路由器中表示为一个统一的网络前缀,这样可以显著减少路由器必须维护的路由表项。在理想情况下,一个核心主干网路由器只须维护不超过8192个表项。这大大降低了路由器的寻路和存储开销。 IPv6协议所带来的另一个特点是提供数据流标签,即流量识别。路由器可以识别属于某个特定流量的数据包,并且这条信息第一次接收时即被记录下来,下一次这个路由器接收到同样的流量数据包后,路由器采用识别的记录情况,而不需查对路径选择表,从而减少了数据处理的时间。 多点传送路由是指目的地址是一个多点传送地址的信息包路由。在IPv6中,多点传送路由的问题与IPv4中类似,只是功能有所加强,分别成为了ICMPv6和OSPFv6的一部分,而不是IPv4中的单独协议,从而成为了IPv6整体的一部分。为了路由多点传送信息包,IPv6中创建了一个分布树(多点传送树)到达组里的所有成员。 3.8.2 IPv6中可用的路由协议包括哪些? IPv6主要使用三种路由协议:RIPv6(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OSPFv6(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和IDRPv2(Inter-Domain Routing Protocol,域间路由协议)以及可能的EIGRP和双层的IS-IS。 RIPv6是可以与IPv6共同使用的RIP版本。更新后的RIP允许接收128位地址,没有增加新特性,没有消除以前限制的相关前缀长度。这种选择的原因是为了保持RIPv6的简单性,这样它可以在非常简单的设备上实现。 OSPFv6是可以用于IPv6的OSPF版本,它也是IPv6推荐的内部网关路由协议(IGP),作为所有路由器厂商的标准实现,它适于大型网络。OSPFv6作为OSPF的更新,允许传送新的128位地址和相关的前缀长度,在OSPFv6中,区域定义为128位地址。 IDRP是和IPv6共同使用的外部网关路由协议(EGP),IDRP是一个路径矢量协议,在OSI结构中是设计在无连接网络协议(CLNP,ISO 8473)使用的,在Internet上作为EGP从BGP-4得出,适于和IPv6共同使用的IDRP版本是IDRPv2。 3.9 组播技术 3.9.1 IPv6在支持组播方面有什么特征? IPv6加强了组播功能,这是一种可将信息传递给所有已登记了欲接收该消息的主机的功能。使用组播功能可以同时传递数据给大量的用户,传递过程只会占有一些公共或专用带宽开销而不会浪费带宽在整个网络里广播。在IPv6的组播功能中增加了 &标志&,可以区分永久性与临时性地址,更有利于组播功能的实现。IPv6还包含了一些限制组播消息传递范围的一些特性,这样,组播消息可以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位置、区域、公司或其它约定范围,从而减少了带宽的使用并可提供安全性。组播的意义在于只有用户加入相应的组播组才能收到发给该组的信息,这对于视频节目的发送来说意义尤其重大,模拟电视中的频道概念就完全可以用组播组的概念来代替。而且组播组的范围可以包括同一本地网、同一机构网、甚至IPv6全球地址空间中的任何位置的节点,这就为网络多媒体信息服务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3.10 对移动性的支持 3.10.1 什么是移动IPv6? 移动IPv6协议为用户提供可移动的IP数据服务,让用户可以在世界各地都使用同样的IPv6地址,非常适合未来无线上网。 现在的互联网协议IPv4,原本不提供任何移动性支持。针对这一情况,IETF于1996年制订了支持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协议,称为移动IP,其协议有两种版本:基于IPv4的移动IPv4和基于IPv6的移动IPv6。 移动IP的主要目标是:不管是连接在本地链路还是移动到外地网络,移动节点总是通过本地地址寻址。移动IP在网络层加入了新的特性,在改变网络连接点时,运行在节点上的应用程序不用修改或配置仍然可用。这些特性使得移动节点总是通过本地地址通信。这种机制对于IP层以上的协议层是完全透明的。移动节点所在的本地链路称为移动节点的家乡链路,移动节点的本地地址称为家乡地址。 移动IPv6操作包括家乡代理注册、三角路由、路由优化、绑定管理、移动检测和家乡代理发现。移动IPv6的工作机制如下图所示。图中有3条链路和3个系统。链路A上有一个路由器提供家乡代理服务,这个链路是移动节点的家乡链路。移动节点从链路A移动到链路B。链路C上有一个通信节点,可以是移动的或者静止的。
当移动节点连接到外地链路时,除了家乡地址外,它还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转交地址进行通信。转交地址是移动节点在外地链路时的IP地址。移动节点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之间的关联称为&绑定&。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可以自动配置。 移动IPv6的实现离不开家乡链路上的家乡代理。当移动节点离开本地时,要向家乡链路上的一个路由器注册自己的一个转交地址,要求这个路由器作为自己的家乡代理。家乡代理需要用代理邻居发现来截获家乡链路上发往移动节点家乡地址的数据包,然后通过隧道将截获的数据包发往移动节点的主转交地址。为了通过隧道发送截获的数据包,家乡代理要把数据包进行IPv6封装,外部的IPv6报头地址设为移动节点的主转交地址。 当移动节点离开本地时,家乡链路的一些节点可能重新配置,导致执行家乡代理功能的路由器被其他路由器所代替。在这种情况下,移动节点可能不知道自己家乡代理的IP地址。移动IPv6提供了一种动态家乡代理地址发现机制,移动节点可以动态发现家乡链路上家乡代理的IP地址,离开本地时,它在这个家乡代理上注册转交地址。 移动IPv6还定义了一个附加的IPv6目的选项&&家乡地址选项。作为发送方的移动节点通过在发送的数据包中携带家乡地址选项可以把家乡地址告诉作为接收方的通信节点,而转交地址对于移动IPv6以上层(如传输层)是透明的。 在IPv6中,移动节点能把自己的转交地址告诉每个通信节点,使通信节点和移动节点之间进行直接路由,避免了三角路由问题。由于未来互联网上会有大量的无线移动节点,因此,在路由效率上的大规模改善可能对互联网的可扩展性产生本质的影响。 移动IPv6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它为新一代无线用户提供了移动支持,但在移动越区切换、QoS、安全等方面仍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目前,许多研究机构(包括移动通信的著名厂商诺基亚、爱立信等)都在研究这些关键技术。 3.10.2 为什么IPv6能够比IPv4更好地解决移动问题? 移动IPv6与移动IPv4相比优势明显,主要是其设计吸收了移动IPv4的发展经验,并且抓住了设计新版本IP协议(IPv6)的大好时机,结合了IPv6的很多新特性。IPv6的出现是移动计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IPv6的下列主要特性对于未来的移动无线网络的发展至关重要:足够多的IP地址、安全数据报头的实现、目的选项提高了路由效率、地址自动配置、避免入口过滤、错误恢复没有软状态&瓶颈&。 移动IPv6协议的优点在移动终端数量持续上涨的今天尤其突出。IPv6将是实现移动互联网上许多新型而精彩的服务的关键。尽管IPv4中也存在移动协议,但二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移动IPv4协议不适用于数量庞大的移动终端。目前全世界的移动终端数就超过7亿个,而且移动电话终端的潮流才刚刚开始,包含诸如门、防盗自动警铃等设备的下一轮终端浪潮已经显露出来。移动IP需要为每个设备提供一个全球唯一的IP地址,不久的将来,当每个人都要携带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时,IPv4将没有足够的地址空间为在公共互联网上运行的每个移动终端分配一个全球唯一的IP地址,而IPv6却可以实现这一点。除了IPv6的其他优点外,单这一项功能就可以实现个人之间的直接通信。从另一个角度说,移动IPv6能够通过简单的扩展,满足大规模移动用户的需求。这样,它就能在全球范围内解决有关网络和访问技术之间的移动性问题。另外,IPv4协议中对移动性的支持不是强制的,而移动IPv6是IPv6协议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有IPv6的实现都必须支持移动性。 [NextPage] 3.11 安全问题 3.11.1 IPv6能彻底解决互联网中的安全问题吗? 原来的互联网安全机制只建立于应用程序级,如E-mail加密、SNMPv2网络管理安全、接入安全(HTTP、SSL)等,无法从IP层来保证Internet的安全。为了加强互联网的安全性,从1995年开始,IETF着手研究制定了一套IP安全(IP Security,IPSec)协议用于保护IP通信的安全。IPSec提供既可用于IPv4也可用于IPv6的安全性机制,它是IPv6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IPv4的一个可选扩展协议。通过集成IPSec,IPv6实现了IP级的安全。IPSec提供如下安全性服务:访问控制、无连接的完整性、数据源身份认证、防御包重传攻击、保密、有限的业务流保密性。IPSec的认证报头(Authentication Header,AH,RFC2402中描述)协议定义了认证的应用方法,封装安全负载(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ESP,RFC2406中描述)协议定义了加密和可选认证的应用方法。IPSec安全性服务完全通过AH和ESP头相结合的机制来提供,当然还要有正确的相关密钥管理协议。在实际进行IP通信时,可以根据安全需求同时使用这两种协议或选择使用其中的一种。 IPv6实质上不会比IPv4更加安全。IPv6标准的起草者、思科总部的两位&杰出网络技术领袖&Fred Baker和 Tony Hain认为IPv6从根本上来说,只是IP地址改变的协议包,并不能解决现在的互联网协议IPv4中的安全问题。但是由于IPSec提供的端到端安全性的两个基本组件&&认证和加密&&都是IPv6协议的必备组件,而在IPv4中,它们只是可选组件,因此,采用IPv6,安全性会更加简便、一致。更重要的是,IPv6使我们有机会在将网络转换到这种新型协议的同时发展端到端安全性。 3.11.2 为解决IPv6网络安全问题,传统的安全设备需要做那些改进? IPv6网络中仍需要使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传统的安全设备,但由于IPv6的一些新特点,IPv4网中现有的这些安全设备在IPv6网中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做些改进: 防火墙的设计 由于IPv6相对IPv4在数据报头上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原来的防火墙产品在IPv6网络上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做一些改进。针对IPv6的Socket套接口函数已经在RFC3493:Basic Socket Interface Extensions for IPv6中定义,以前的应用程序都必须参考新的API做相应的改动。 IPv4中防火墙过滤的依据是IP地址和TCP/UDP端口号。IPv4中IP头部和TCP头部是紧接在一起的,而且其长度是固定的,所以防火墙很容易找到头部,并应用相应的策略。然而在IPv6中TCP/UDP报头的位置有了根本的变化,它们不再是紧连在一起的,通常中间还间隔有其他的扩展头部,如路由选项头部,AH/ESP头部等。防火墙必须读懂整个数据包才能进行过滤操作,这对防火墙的处理性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入侵检测系统(IDS)的设计 在IPv6下也使我们不得不放弃以往的网络监控技术,投身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首先,IDS产品同防火墙一样,在IPv6下不能直接运行,还要做相应的修改。其次,IDS的工作原理实际上是一个监听器,接收网段上的所有数据包,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攻击,并实施相应的报警措施。但是,如果使用传输模式进行端到端的加密,IDS就无法工作,因为它接收的是加密的数据包,无法理解。当然,解决方案之一是让IDS能对这些数据包进行解密,但这样势必会带来新的安全问题。同时IPv6的可靠性是否如最初所设想的那样,也有待时间的考验。 由于IPv6中引入了网络层的加密技术,未来网络上的数据通讯的保密性将会越来越强,这使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和主机入侵检测引擎也面临在多种不同平台如何部署的问题。这就需要研究IDS新的部署方式,再下一步,研究如何才能在任何网络状况、任何服务器、任何客户端、任何应用环境都能进行适当的自转换和自适应。 3.12 服务质量 3.12.1 为更好地提供服务质量,IPv6协议作了哪些考虑? 从协议的角度看,IPv6与目前的IPv4提供相同的服务质量(QoS),但是IPv6的优点体现在能提供不同的服务。这些优点来自于IPv6的包头结构中新增的优先级字段和流标签字段。优先级字段扩大到1个字节,这就可以定义256个级别的优先级,对各种多媒体信息根据紧急性确定数据包的优先级,从而保证每一项服务都能达到用户满意的质量。而有了20位长的流标签字段,在传输过程中,中间的各节点就可以识别和分开处理任何IP地址流。在IPv6中,同一个业务流的所有数据包采用相同的流标签,这样当路由器检测到相同的流标签的时候就采用相同的路径发出去,而不需要为每一个数据包重新选择路由,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包转发的效率,降低了端到端的延迟。尽管对流标签的准确应用还没有制定出有关标准,但将来它会用于基于服务级别的新计费系统。此外,在支持&总是在线&连接、防止服务中断以及提高网络性能方面,IPv6也有助于改进服务质量。 IPv6实现QoS的协议是IETF的资源保留协议(Resource Reserve Protocol,RSVP)。主机用RSVP代表应用数据流(指可以由路由器或者转发数据的主机辨别的相关数据包的流,在IPv6协议下就是拥有相同的流标签的流)向网络请求特定的服务质量,例如基于平均值的最大带宽、最大接收延迟、优先队列以及其他参数,主机也可以指定一个特定的网络服务级别,这类似于数字视频广播(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DVB)中的网络信息表的概念。RSVP带着这个请求通过网络,访问这个数据流经过的网络的每个节点。在每个节点上,RSVP试图为这个流进行资源保留。这使得提供具有服务质量的图像和其它实时业务成为可能。 3.13 IPv4向IPv6的转换 3.13.1 什么是IPv6转换机制?为什么需要转换机制? IPv6不可能立刻替代IPv4,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IPv4和IPv6会共存在一个环境中。要提供平稳的转换过程,使得对现有的使用者影响最小,就需要有良好的转换机制。目前,这个议题是IETF ngtrans工作小组的主要目标,有许多转换机制被提出,部分已被用于6Bone上。IETF推荐了双协议栈、隧道技术以及NAT等转换机制: IPv6/IPv4双协议栈技术 简单地说,双栈机制就是使IPv6网络节点具有一个IPv4栈和一个IPv6栈,同时支持IPv4和IPv6协议。IPv6和IPv4是功能相近的网络层协议,两者都应用于相同的物理平台,并承载相同的传输层协议TCP或UDP,如果一台主机同时支持IPv6和IPv4协议,那么该主机就可以和仅支持IPv4或IPv6协议的主机通信,IPv6/IPv4双协议栈的协议结构如下图所示:   应用层协议 TCP/UDP协议 IPv6协议 IPv4协议 链路层及物理协议 隧道技术 隧道机制就是必要时将IPv6数据包作为数据封装在IPv4数据包里,使IPv6数据包能在已有的IPv4基础设施(主要是指IPv4路由器)上传输的机制。随着IPv6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被运行IPv4协议的骨干网络隔离开的局部IPv6网络,为了实现这些IPv6网络之间的通信,必须采用隧道技术。隧道对于源站点和目的站点是透明的,在隧道的入口处,路由器将IPv6的数据分组封装在IPv4中,该IPv4分组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分别是隧道入口和出口的IPv4地址,在隧道出口处,再将IPv6分组取出转发给目的站点。隧道技术的优点在于隧道的透明性,IPv6主机之间的通信可以忽略隧道的存在,隧道只起到物理通道的作用。隧道技术在IPv4向IPv6演进的初期应用非常广泛。但是,隧道技术不能实现IPv4主机和IPv6主机之间的通信; 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NAT)技术是将IPv4地址和IPv6地址分别看作内部地址和全局地址,或者相反。例如,内部的IPv4主机要和外部的IPv6主机通信时,在NAT服务器中将IPv4地址(相当于内部地址)变换成IPv6地址(相当于全局地址),服务器维护一个IPv4与IPv6地址的映射表。反之,当内部的IPv6主机和外部的IPv4主机进行通信时,则IPv6主机映射成内部地址,IPv4主机映射成全局地址。NAT技术可以解决IPv4主机和IPv6主机之间的互通问题。 3.13.2 目前常见的IPv4/IPv6互通转换的技术标准有哪些? 现有网络到IPv6网络的过渡在技术上已十分成熟,而且这种过渡可以是循序渐进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和许多研发机构都开发出了多种IPv4与IPv6的互通转换机制。下面给出了目前常见的IPv4/IPv6互通转换技术标准: ? 6to4:RFC 3056 ? NAT-P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Protocol Translation):RFC 2766 ? SIIT(Stateless IP/ICMP Translation):RFC 2765 ? Tunnel broker:RFC 3053 ? 6over4:RFC 2529 ? BIS(Bump-In-the-Stack):RFC 2767 ? BIA(Bump-in-the-API):RFC 3338 ? SOCKS-gateway:RFC 3089 ? TCP/UDP-relay:RFC 3142 ? DSTM(Dual Stack Transition Mechanism):draft-ietf-ngtrans-dstm-08.txt ? ISATAP(Intra-Site Automatic Tunnel Addressing Protocol):draft-ietf-ngtrans-isatap-08.txt 3.13.3 什么是隧道?&IPv6 over IPv4&是什么意思? 隧道(Tunnel)是指将一种协议报头封装在另一种协议报头中,这样,一种协议就可以通过另一种协议的封装进行通信。IPv6隧道是将IPv6报头封装在IPv4报头中,这样IPv6协议包就可以穿越IPv4网络进行通信。 在IPv6全面实施之前,总有一些网络先提供对IPv6的支持,但是这些IPv6网络被运行IPv4协议的骨干网络隔离开来。&IPv6 over IPv4&的隧道就用来连接这些孤立的IPv6网络。隧道技术目前是国际IPv6试验床6Bone所采用的技术。利用隧道技术可以通过现有的运行IPv4协议的Internet骨干网络(即隧道)将局部的IPv6网络连接起来,因而是IPv4向IPv6过渡的初期最易于采用的技术。隧道技术的优点在于隧道的透明性,IPv6主机之间的通信可以忽略隧道的存在,隧道只起到物理通道的作用。它不需要大量的IPv6专用路由器设备和专用链路,可以明显地减少投资。其缺点是:在IPv4网络上配置IPv6隧道是一个比较麻烦的过程,而且隧道技术不能实现IPv4主机和IPv6主机之间的通信。
回答者:石巨成
Mail: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建议您查找&变位齿轮&(王铭勋著)一书,为了便于您急用,特将系数表扫描给您.
在土的压缩曲线上任意两点割线的斜率,即为土的压缩系数。
并不是压缩模量得出。
你好,我是土木的研一学生。我的回答是:一堆科学家开会,为了安全预留出来的富裕量而已,没有推导公式,没有为什么。在中国建筑结构中是1.2和1.4,国外有的还是1....
/Article/CJFDTOTAL-GXKZ502.005.htm
这里有资料,你可以下载下来看看,希望能帮到你。
答: 商品结构是指符合商场市场定位及商圈顾客需要的商品组合。卖场要根据市场及顾客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商品结构,设计适应市场需要的卖场特色商品结构。1. 适应顾客对商品的...
大家还关注Clustering coefficient的定义有两种;全局的和局部的。
全局的算法基于triplet。triplet分为开放的triplet(open triplet)和封闭的triplet(closed triplet)两种(A triplet is three nodes that are connected by either two (open triplet) or three (closed triplet) undirected ties)。可以用下面结构定义一个triplet&& & &
struct&triplet&& & {&& &&& &set&int&};例如下图{1,(2,3)}构成的triplet是封闭的,{3,(4,5)}构成的triplet是开放的全局的Clustering coefficient比较简单,公式如下:Clustering coefficient(global) = number of closed triplet / number of triplet(closed+open)以上图为例:
closed triplet ={1,(2,3)},{2,(1,3)},{3,(1,2)}
all triplet =&{1,(2,3)},{2,(1,3)},{3,(1,2)},{3,(2,4)},{3,(4,5)},{3,(1,5)},{3,(2,5)},{3,(1,4)}
number of closed triplet = 3
number of &triplet = 8
number of triplet /&number of &triplet = 3/8
局部的Clustering coefficient的计算方法:局部计算是面向节点的,对于节点vi,找出其直接邻居节点集合Ni,计算Ni构成的网络中的边数K,除以Ni集合可能的边数|Ni|*(|Ni|-1)/2例如:1节点的邻居节点(2,3),他们之间构成的边有1条,可能构成的边1条,因此1/1=12节点的邻居节点(1,3),他们之间构成的边有1条,可能构成的边1条,因此1/1=13节点的邻居节点(1,2,4,5),他们之间构成的边有1条,可能构成的边(4*3)/2条,因此1/6=1/64节点的邻居节点(3),他们之间构成的边有0条,可能构成的边0条,因此05节点的邻居节点(3),他们之间构成的边有0条,可能构成的边0条,因此0则,5个节点平均local&Clustering coefficient = (1+1+1/6)/5=13/30
1)2)&&Complex Network&& 3.2 properties of real-world networks &p25&
阅读(...) 评论()图计算 - 推酷
图计算模型由很多个节点(vertex)构成,节点之间通过边(edge)连接,节点和边中都包含了计算状态数据。状态的更新是通过在每个节点上运行一系列的迭代计算来完成,计算结果是图中所有节点和边的最终状态的聚合。节点计算依赖与自身节点、邻居节点以及边的状态,并可以更新这些状态。
Pregel: Google, SIGMOD’10, June 2010
Pregel是一个同步图计算模型,整个计算过程由多步迭代构成,每一步称为一个super-step。在每一个super-step中各个节点并行执行计算,在全部节点均完成一次迭代计算之后才进入下一个super-step。Pregel模型中每个节点存储自身状态(初始时还需要存储所有初始邻居节点的ID),但是并不能够直接获得邻居节点以及入边的状态数据,这些状态数据是通过消息来传递的。每个节点都能够向邻居节点发送消息,消息中包含自身状态数据以及出边的状态数据。节点通过遍历收到的消息来获取所有的依赖状态数据,完成计算,更新自身状态,并将新的状态数据以及出边的数据发送给邻居节点。发送的消息并不能够用于本轮super-step的计算,而是用于下一轮super-step的计算,尤其是第0轮super-step,节点无法获取到邻居节点和入边的状态,只能够发送自身节点和出边初始状态。当达到一定的条件后,节点可以终止迭代,这样下一个super-step的时候节点就可以不参与计算。例如节点没有收到任何消息的时候,节点就不需要进行任何计算,进入终止状态。当系统中不再有任何消息发送的时候,整个系统就可以进入终止状态,完成所有的计算。如果某个节点进入终止状态后又收到的消息,那么它就可以重新进入激活状态,在下一个super-step参与计算。
该模型的优点是图拓扑可以动态变化,节点可以向非邻居节点发送消息,从而建立边的关系。缺点是无法直接获得邻居节点和入边的状态数据,必须依赖于所有邻居发送的消息。在类似于PageRank模型的计算中,即使节点不再发生任何状态变更,也必须向邻居节点发送消息,否者邻居节点就无法计算正确的Rank值。另外一个缺点在于每个super-step的同步开销,必须等待所有节点中最慢的一个完成计算后才能开始下一个super-step.
在模型实现上,多个节点可以放在同一台机器(称为Worker)上执行,另外还需要一个额外的角色Master来协调全局super-step的执行。每个Worker向Master汇报本Worker上节点的执行情况,当所有的节点全部执行完毕后,Master通知各个Worker开始下一个super-step。Master还可以在每轮super-step结束时执行一些聚合操作,计算全局统计信息。实现层面上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节点划分,越多相邻的节点放在同一台机器上执行,就可以越大地减少Worker之间的消息通信。在容错方面,如果某台Worker故障了,那么需要将该Worker上的全部节点调度到新的机器上执行,但是将这些节点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需要重新执行全部的super-step。为了减少这种开销,可以让所有Worker定期将状态快照到永久存储(远程),当某个Worker发生故障的时候,所有Worker载入最近的一个快照开始执行。
GraphLab: CMU, 2010/Distributed GraphLab: CMU, VLDB, April 2012
GraphLab是一个单机异步图计算模型,模型的数据存储在DataGraph中,包括节点的数据和边的数据。每个节点可以直接获得全部邻居节点以及入边的状态数据,独立以及并行地执行计算,并直接更新自身、邻居和边的状态数据。由于任意两个的节点的计算是并行的,两个节点对同一个节点或者边的读写访问可能会有冲突,此时就需要采用一些方式避免冲突。例如按照不同的访问模式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冲突。如果节点可以更新所有的邻居节点和边,那么需要对所有的邻居和边节点增加读写锁(称为全一致)。如果节点只更新邻边,那么需要对所有的邻居节点增加读锁,所有的邻边增加读写锁(称为边一致性)。如果节点仅仅更新自己,那么只需要对所有的邻居和邻边增加读锁(称为节点一致)。当然任何一致性模型都需要对自身节点增加读写锁。虽然模型允许节点可以直接更新邻居节点的状态数据,但是大部分情况下邻居节点的更新是通过调度器(Scheduler)来完成的。节点在完成自身的计算后,可以向调度器发送请求让邻居节点执行更新计算,调度器按照不同的设置(FIFO, 优先级)动态决定下一个要更新的节点。当然也有静态的调度器,这种调度顺序是静态决定好的,例如Set调度器。Set调度器将图的节点划分为多个不冲突的子集,子集内的节点可以并行执行,当某个子集内所有节点全部执行完毕之后才开始调度下一个子集的节点进行执行。
模型中还包含一个全局共享的数据表(SDT),里面的数据也可以被每个节点读取,但是只能被全局方法Sync所更新。Sync方法周期性的按照固定顺序聚合每个节点的状态数据,并更新全局数据表。当全局数据表的目标值收敛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或者调度器内再也没有任何任务的时候,整个计算就可以结束了。由于GraphLab是单机模型,实现上DataGraph和SDT可以存储在内存中,由各个进程共享访问。
Distributed GraphLab是GraphLab的分布式版本,和单机版本最大的区别在于模型的数据存储在分布式环境下,这造成了如下几个问题:1)需要对节点和边进行良好的划分,以便尽可能减少跨机器间的数据传输 2)邻节点和领边的状态数据的获取和一致性维护 3)需要考虑机器的故障恢复。问题一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并不是很好解决。简单一点的办法是将图划分为很多个子图,然后将这些子图均匀的分布到集群中去。子图不仅包括自身的节点以及边,还包括和不在子图内但是和子图内的节点有连接的节点和边,这些节点和边称为Ghost。当将一台机器上子图合并的时候,就可以识别出来不在此这机器上的节点。这些节点缓存了远程机器上的节点和边的状态数据,可以减少计算时的数据传输。同时为Ghost数据引入版本概念,解决分布式数据更新的问题。解决问题二需要引入分布式锁,这些锁仅在机器上的节点访问到Ghost节点的时候才向远程节点申请读写锁。和Pregel一样,Distributed GraphLab也需要定期进行分布式快照来备份所有的状态数据到分布式存储系统上。
这个模型的优点是没有同步开销,节点执行完一次迭代后马上就可能开始下一次迭代。而对于某些需要很多轮迭代才能收敛的局部节点,通过动态优先级调度可以加快这些节点的收敛速度,进而提升整体的收敛速度。另外由于可以直接访问邻居以及邻边的状态数据,因此并不需要发送冗余的消息以保证邻居节点的计算(相对于Pregel来说)。但是这也同时是一个缺点,在分布式环境下邻居节点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已发表评论数()
请填写推刊名
描述不能大于100个字符!
权限设置: 公开
仅自己可见
正文不准确
标题不准确
排版有问题
主题不准确
没有分页内容
图片无法显示
视频无法显示
与原文不一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zookeeper节点数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