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觉得女人很恶心这种进化方式很恶心吗

火行者/《七龍珠:全面進化》噁爛的一部電影…全面退化 | NOWnews 今日新聞恶心的那些事儿
  蜘蛛等昆虫容易激发人类的恶心情绪。Getty Images图片  美国CNN评全球最恶心食物是皮蛋。但随着认识的变化,恶心与否并非一成不变。  CFP图片给你三杯水:第一杯加了很苦但无害的药品,第二杯加了致命剂量的砒霜,第三杯装过狗屎,但彻底洗净和消毒后装了纯净水。你会喝哪一杯?编译 伍君仪“重口味”成了网络热词,其内核就是恶心——对某些事物、行为或者人的排斥感。恶心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感,是最难以抑制的本能,具有巨大的能量。重口味享受的,就是驯服恶心这匹野马所带来的快感。心理学家们深入这个领域发现,恶心是学习的结果,其背后是文明人要跟自己原有的动物本性“划清界限”。进化论:恶心让人类远离危险达尔文在《人和动物的感情表达》一书中对恶心作了科学的描述:“当我在南美的火地群岛露营时,一个土著用手指摸了摸我正准备吃的冻肉。他感到肉发软,于是露出很恶心的样子,而我则对一个赤身露体的野蛮人摸了我的食物感到恶心,虽然他的手似乎不脏。”达尔文对恶心的生理反应进行了分级:最轻的是皱眉,常常伴随手势等身体语言,意在推开或者挡开恶心的东东;严重一点的恶心,会让嘴巴不由自主地张开,似乎要吐痰,或撅起嘴吹风,发出“啊”、“呃”的声音;极度恶心的情况下,人的脸部发生扭曲,好像要呕吐的样子——张大嘴巴,皱着鼻子,上唇往回缩,下唇往外凸,有的人干脆弯腰干呕起来。最恶心的东西是什么?也许你会想到屎,或者冰箱不制冷导致全部臭掉的肉,一个满是蛆虫的洞穴,或者一车浑身发臭、长满脓疱的人……这些场景你想着可能恶心。根据进化论的逻辑,人类不应该接触排泄物、腐尸之类的东西,因为它们会传染疾病,造成伤害,对之产生厌恶能够增加自己的生存机会。这种对有害事物的原始本能十分强烈,就是最愚笨的人都懂得躲闪。人们有时不知道自己为何伤感,但很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感到恶心。研究证实,大脑构造中与恶心有关的部位是负责识别恶心表情的基底神经节,以及负责味觉的脑岛前叶,后者提示恶心的起源是对味觉的排斥。看来,恶心的确是进化的产物。恶心提醒我们:人类本来是动物,而且还会死亡。起源论:恶心提示兽性与死亡很多恶心的东西在表面上似乎没有什么联系:死尸、屠宰场、没有冲水的马桶、干过乱伦或食人勾当的邻居……其实,罗辛等发现这些恶心事都有某些简单的共性。恶心提醒我们的动物本性。拉屎、死亡、生育、吃不洁食物等恶心事是人和动物的共同特点。一些喝醉酒后做出到处拉屎等恶心事的人,在人们眼里与禽兽无异。在身体的分泌物中,大概只有眼泪是不恶心的,因为眼泪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社会道德型恶心也有类似的规律。海德特认为,如果说肉体层面的恶心是为了让我们和动物区分开来,那么社会性的恶心则要把我们和恶魔区分开来。恶心清楚地规定着“人类”的边界:偷税漏税的人仍属于人类,但吃人肉者就不能被视为人类了。恶心研究的先行者安吉亚尔称,恶心是文明的标志。研究发现,神经质的人太过在乎社会规范、传统之类人类特有的东西,因而比较容易恶心;精神质的人则有着反社会性,不在乎规范与传统,因而不容易恶心。恶心提醒我们生命是会死亡的。尽管对死亡的认识是人类独有的,但死亡是对心灵的最大威胁,因此必须受到压制。无怪乎大量恶心的东西与死亡和疾病有关:血、脓包、截肢、尸体和尸块等,它们提示着生命的脆弱。研究证实,容易恶心的人更怕死,而受得了重口味的人更喜欢寻求刺激。认识论:恶心是教育的产物那些在深山老林中被野兽养育的狼孩、猴孩等是没有恶心能力的;血缘上与人类最接近的黑猩猩没有任何恶心的表现;很多哺乳动物还经常吃屎,以补充有益的细菌。弗洛伊德发现,恶心是教育出来的,否则人们连自己的粪便都不会感到恶心。人们被教导什么是恶心的,什么时候该犯恶心,如何避免被恶心到。后来的研究证实,恶心可以受到家庭的熏陶——如果父母容易恶心,子女就容易继承这个特点。美国滨州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罗辛是研究恶心的权威,人送外号“恶心博士”。他认为,恶心既是原始的本能,又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人类的婴儿和老鼠的幼崽一样,会不自觉地排斥某些滋味。新生儿厌恶的不是排泄物,而是苦的、酸的和辣的食物,它们会引起痛苦。接下来,在四岁到八岁之间,我们被大人教导要讨厌那些原本很有趣的东西,不但要用水冲走,而且永远不能在餐桌上谈论。罗辛做了一个试验:给你三杯水:第一杯加了很苦但无害的药品,第二杯加了致命剂量的砒霜,第三杯装过狗屎,但彻底洗净和消毒后装了纯净水。你会喝哪一杯?他由此发现,恶心不一定是不愉快的滋味、气味和视觉效果造成的,还有人对事物性质的认识,甚至想象。第二杯水激发的是害怕,因为自己的身体可能受到伤害;第三杯水激发的是恶心,因为自己的精神可能受到伤害——两者并不一样。测测你对恶心的耐受度有人看到死老鼠都会恶心不已,有人却很享受重口味的丧尸片。罗辛等心理学家搞了一个恶心的心理测验:是 否 1.在饭店里看到有人用手抓食物送到嘴里吃,会让我感到不适。是 否 2.见到一个安了义眼的人把玻璃眼珠从眼眶里取了出来,不会让我感到不适。是 否 3.在公共厕所里,我不会让自己身体的任何一部分碰到马桶。是 否 4.见到老鼠在我前面的街道跑过,会让我感到不适。是 否 5.我认为从动物身上寻求性快感是不道德的。是 否 6.看到有人呕吐,会让我反胃。是 否 7.在某些情况下,我也许会愿意尝试吃猴子肉。是 否 8.看到人的手(医学标本)泡在玻璃缸里,我会感到不适。是 否 9.摸到死尸会给我造成严重不适。是 否 10.我最喜欢的饭馆的厨师患了感冒,我知道以后很可能不会去。是 否 11.听到有人发出清喉咙痰液的声音,会让我感到不适。是 否 12.我的酒店房间条件不错,但昨天有人在房内心脏病突发死亡,我会感到不适。计分:计算第2题和第7题“否”的数目,再加上其他各题“是”的数目。在美国,男性平均5分,女性平均7分,得分越高,你就越容易恶心。传播论:被恶心污染也很恶心罗辛等人发现,恶心的东西有三大特点:能被我们吃下去。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匈牙利心理学家安德拉斯·安吉亚尔就认为口部是恶心的关键,后来的学者认为恶心主要是口部的心理防御。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乔纳森·海德特博士认为恶心从食物开始,然而泛化到其他方面,例如性。活的或者曾经有生命。恶心的东西往往源于动物。特别的恶心动物有蜘蛛、古怪的海洋生物,以及以其他动物、排泄物和腐烂食物为食的动物。能让其他东西也变得恶心。恶心能够“污染”或者“传染”,即使感到恶心的人明明知道那是幻觉。假如你不喜欢吃萝卜,偏偏一条萝卜丝掉进了你正在吃的土豆泥里,你会挑走它继续吃。假如你的土豆泥被一只外形丑陋但完全干净的蟑螂碰过呢?如果被蟑螂碰过的土豆泥混到一大碗土豆泥中,你还敢吃吗?恐怕你会激发出严重的恶心。美国连环杀人狂杰夫瑞·达莫不同于一般的连环杀手,他喜欢将受害者的尸体分解,然后把心脏等吃掉。他穿过的衣服,你敢穿吗?的衣服呢?萨达姆的呢?在社会道德层面,恶心的人的东西也能引发恶心,跟蟑螂碰过的土豆泥异曲同工。人们明明知道那些东西不会有危险,但也会感到恶心,仿佛那些衣服上有虱子。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凯罗尔·涅莫洛夫称,当我们鄙视某人,尽管衣服不会伤害人,但我们也会对他的衣服产生恶心,因为我们感觉恶魔的东西要潜入自己的身体。文化论:恶心让你错过舶来美食在某国举行的外事招待盛宴上,来自西方的贵宾们发现端上来的美食中,竟然有一碗骆驼的眼珠子,以及一只烤熟的猎狗。他们强颜欢笑,深吸一口气,然后忍着恶心把食物咽下去……很多东西都可以作为食物,但在一种饮食文化中,通常只会吃其中的一小部分——除了中国的饮食文化,特别是广东的。美国人的品味特别狭窄,不吃昆虫、爬行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只是吃鸡、牛等少数几种食草动物,而且只挑它们身体的某些部分来吃,还要把肉做成香肠、午餐肉等形式,让人看不出原来是什么动物。恶心让美国人错过了多种能满足身体所需的食物,但它们都是无害的。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博士称,对食物的厌恶源于习惯,而对于不吃的东西,人们又会产生恶心。然而,美国人近年来也逐渐接受所谓“恶心”的食物,例如含有活细菌的酸奶,含有生鱼肉的寿司等。在唐人街的市场中,可以见到不少非华人在选购牛鞭、鸭舌、猪头等——在过去,西方人见到这些东西是要报警的。有些人可能仍然感到恶心,但有专家请他们想想一些美味的食品,其本质也可以很恶心,例如蜂蜜其实是昆虫的黏稠分泌物,龙虾相当于海里的大蟑螂……恶心不恶心,还是认识的问题,在于你怎么看。美国食品历史研究专家伊丽莎白·罗辛建议,把新奇的食物用自己熟悉的方式烹饪,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作者热门文章
阅读 93,054 次
阅读 102,751 次
阅读 90,873 次
阅读 145,835 次
阅读 75,016 次
一个致力于传播主流科学信息、揭露伪科学骗局、推广理性科学精神的科普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觉得男人很恶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