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与传播学领域的学术期刊的其他领域和基础理论之间有什么联系

卫生系统招聘考试舆论学问答题每日一练()
时间:来源:考试资料网
日常生活中道德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3个方面。
(1)呼唤公正公正是适应于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依法治国、以德治国......2.问答题
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认为: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公共关系学专家孟小平则认......3.问答题
是指舆论包括的信念、情绪、态度、意见中的理智成份与非理智成分的比,即舆论的理性程度的高低。理性程度较高(比如就某一......4.问答题
舆论引导要在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
其一,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报道,要选取那些积极角度的信息进行引导。......5.问答题
某种舆论总是在反映某种经济基础上的客观世界,总是捕捉各个领域刚刚发生的利害问题和重要事件,把触角伸向各个领域的最新......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舆论是什么意思]舆论学理论知识汇总_舆论是什么意思-牛宝宝文章网
[舆论是什么意思]舆论学理论知识汇总 舆论是什么意思
舆论学笔记内容(不一定全面),欢迎补充,预祝大家考试顺利!!!第一章 认识舆论1、舆论的定义:书本11页舆论定义的共同点: 舆论不是官方的意见和观点 舆论时群体的行为舆论是自由表达和公开传播的 舆论带有明显的目标指向 2、舆论的性质:公众见解的体系、工作和意识的整合、社会心理的互动 3、舆论的特征:公共性,体现在其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关系、社会观念有关冲突性、反常性、现实性 4、舆论的要素:(书本11页)舆论的主体:公众,特点是结构变动、意识自主称为舆论主体的两个必备条件:个体间由相近的认知而关联、具有社会参与的自主性舆论的客体:社会现实、以及各种现象、问题。客体通常要有冲突性、矛盾性、争议性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情绪表现的总和
,信念处于核心位置舆论的数量:即舆论的一致性程度,四分之一的比数通常被认为是“较多”的底数 舆论的强度:舆论的诉求是否鲜明、是否集中、是否强劲有力舆论的强烈程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行为舆论、二是未表露的内在态度 舆论的持续性:舆论的功能:影响舆论客体(以上七大因素是必要因素)舆论的质量:理智成分和废理智成分 5、舆论的分布第一种是“J”形分布:在对一个问题上,有一种相对一致的意见占优势,决策者要做出顺应民意的决策,如孙志刚事件第二种是双众数分布:两种相对的意见相持不下,决策者采用延迟决策或模糊决策等手段如网络实名制利弊的讨论第三种是正态分布:大多数人对现实、对现状、对现行决策时满意的,决策者的决策应该是改良型的,而不是根本的、纯结构变动的决策。第二章:舆论的形成舆论的形成过程:问题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 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意见的互动与趋同、舆论领袖权力组织及大众媒介的介入,舆论形成 文化与道德传统对舆论形成的制约 舆论形成的多样性:不一定具有权威性 群体事件――自下而上,有的是自上而下的不一定能完全达到共同认识 舆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舆论领袖:对舆论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定义:是指群体中比同伴有更多机会接触媒介和消息源并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人或某一方面的专家。第三章:大众传媒与舆论的关系反映并代表舆论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之一,反映舆论时,媒体是舆论自下而上的表达渠道,是公众论坛,是舆论载体;代表舆论时,媒体往往是称为“拟态公众”,称为公众代言人。
媒体引发舆论:通过设置议题来影响公众对外界的感知,议题往往是舆论形成的源头有时通过制造媒介事件来引发舆论第四章:舆论存在的形态、媒介如何更好地引导舆论舆论的形态:潜舆论,就是问题的潜伏期。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没有公开表达的信念,二是知觉到而又不易确切捕捉到的公众情绪。有时潜舆论比显舆论更能确切地说明舆论的真正倾向,因为显舆论的发表会受到各种其他因素的规范,而各种社会规范很难直接干预情绪型潜舆论的表达,在较少约束的情况下,无形中使得它反而拥有了几分纯真。1有些内容是网上当的,在笔记上不一定有,表奇怪哈!舆论学笔记内容(不一定全面),欢迎补充,预祝大家考试顺利!!!显舆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相当数量的公众,以各种公开的形式表达的对舆论客体的态度,它或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或者是由情绪型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转化而来。显舆论是对外界刺激的认知、意向和情感的综合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为适应具体环境而形成的显舆论。 2、显舆论中的自我表现成份。 3、显舆论中的自我防卫成份。行为舆论是指主要以行为的方式表达的舆论。这种情形中通常还会夹杂着评议和文字的意见表达,严格说是一种综合型舆论,在行为中既有情绪的表达,也有公开的言语。它与其他社会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目的是为了观念的传播或情绪的发泄。 1、行为舆论发生的原因美国社会学家斯梅塞1962年提出“集合行为理论”说明行为舆论的发生原因,归结为五种:①社会结构的诱发。②社会内部发生“结构紧张”。③某些一般化了的信念得到发展和普及。④契机要素的引发。⑤对行为参与者的动员,其中舆论领袖的作用甚为重要。2、行为舆论的类型:根据斯梅塞的集合行为理论,行为舆论可以分为五种类型:①旨在实现规范价值志向的行为舆论 ②旨在实现规范志向行为舆论 ③敌意暴露行为 ④恐慌和疯狂行为⑤各种相对短时的围观。麦克利德认为大众媒介在舆论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三种角色:1、渠道或联系者,即大众媒介是信息的流通渠道;2、变动的代言人,即大众媒介是舆论的代表者;3、大众媒体是舆论的认识方法的提供者。
由此可见,大众媒介对舆论的每个发展阶段的影响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那么,面对不同形态的舆论,大众应怎样进行引导?(一)新闻舆论引导的艺术:1、遵循新闻规律,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信息沟通功能。新闻引导舆论的基本方式是用事实说话,反映和引导舆论是新闻机构的重要职能 增强新闻透明度,转变报道方式,正确、迅速地报道一些新闻事件2、抓住苗头,及时正确引导新闻媒介要以新闻敏感与非凡的洞察力,紧紧抓住新事物、新趋势、新动向,加以报道,形成舆论力量3、设置议题,主动引导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问题,使这些问题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并形成媒介所预期的舆论或者社会情绪。4、组织讨论,形成主导舆论讨论的目的在于实行意见集中,寻找意识的“光明点”,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优见解 5、树立典型,倡导正向舆论典型报道的意义是由于它引导人们对一个事件的认识而形成对大量同类事物的正确意见,从而激发人们去赞扬、支持一切先进人物正义事业,批评和消灭一切丑类和非正义的事业,正确引导舆论应做到
:报实不报虚、报做少报说、报成果,不报计划 (二)加强对社会热点的引导:做到四个一定 1、一定要明确出发点。不是追求“轰动”效应,而是帮助党和政府工作,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2、一定要注意结合点。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各级领导的关注,老百姓的利益的所在点这三个点的聚会点3、一定要寻找激发点。同群众关系最密切,群众最具有热情、4、一定要把握落脚点。热点报道一定要有结果,给人们以希望和信心(三)新闻舆论引导的几种模式: 1、单向传播模式(完全站在传播者的角2有些内容是网上当的,在笔记上不一定有,表奇怪哈!舆论学笔记内容(不一定全面),欢迎补充,预祝大家考试顺利!!!度,公告式的发布舆情信息)宣传政策、解疑释惑;树立典型、报道成就、引导热点,重视反应2、双向传播模式(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互动传播模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通过受众反馈,提供新闻线索,参与节目等途径,如媒体征集老照片、老 3、整合传播模式,媒体调动一切传播手段与资源对信息进行立体报道、主题引导的市场拓展方式,包括栏目整合、媒介整合
如,汶川大地震中媒体全方位报道(四)舆论监督的畸变:谣言
结合书本102页 1、对信息的追求――谣言产生的园原动力2、对反常事物的好奇――根源 3、心理定式――助推器4、不科学的认知方式――催化剂 5、从众心理――放大器第五章 新闻舆论监督一、舆论监督的含义广义:对社会一切不良现象的监督。 狭义:通过公共论坛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社会公众人物不当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主体:一般公民和新闻媒体对象: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员、社会公众人物载体:公共论坛二、新闻舆论监督的优势新闻舆论监督相比较于硬控制的法律,是一种软控制。其有更大的广泛性、更加迅速、更加公开、成本更加低廉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领域如道德层面的,法律不便于介入。三、新闻舆论监督系统的理论架构 (一)公众是舆论监督的主体,是舆论监督的真正动力。传播者既是权利主体,又是法律主体。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客体1、决策监督:决策过程、决策实施以及决策后果的研究、监督2、行为监督:违法违纪行为、违背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败坏社会风气行为的监督 3、监督的重点:决策行为、决策过程、权力机构、权力人物以及、社会权力运行中不良行为的监督(三)新闻舆论监督的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道德文化环境(四)当前新闻舆论监督问题新闻舆论监督疲软:本地监督少,异地监督多,对上少,对下少,效果不理想 缺少法律保障媒介自身体制不健全及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舆论监督执行不力(五)新闻舆论监督的操作障碍和思想障碍舆论监督的操作障碍 1、 行政干预,封锁消息,需要记者进行隐性采访2、 欺上瞒下,袒护包庇 3、 暴力反抗,打击报复4、 制造官司、干扰监督 例:大三女生年薪40万多新闻案
舆论监督的思想障碍 1、 舆论监督不利于维稳2、 加强舆论监督不符合“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3、 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对舆论监督存在畏难情绪第六章 网络舆论一、网络是民意表达的渠道1、社会处于转型期,涌现出新矛盾 2、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打破传统媒体垄断,网络成为草根阶层最便利的表达渠道 3、政府信息的不完全公开为网络热点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机会 二、网络舆论的特点 主体:自由而分散 客体:包罗万象自身:理性与非理性、复杂而散乱共生合力的多种传播渠道:论坛BBS、博客、微博等各种力量左右着网络舆论,而网络舆论也开始左右各种力量。3有些内容是网上当的,在笔记上不一定有,表奇怪哈!舆论学笔记内容(不一定全面),欢迎补充,预祝大家考试顺利!!!例:药家鑫“激情”杀人;任建宇因言被劳教网络舆论也渗透现实世界:司法审判、公安城管执法三、引导网络舆论存在的困难 1、舆论的新闻源头不可控 2、网络舆论的快速转化不可控3、网络舆论的分散性与多元化不可控 4、网络舆论极易被放大而难以控制 四、有关争议网络舆论监督VS网络暴力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群体认同、极端现象。补充最后一章内容: 一、什么是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问题所发表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简单地说就是网上民意的表达。 二、网络舆论的形成是网络用户、网络媒体、网络环境、网络传播技术发展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成和发展,源于网络用户和网络媒体的自主性,此外,众多舆论场的形成也对其产生重要作用。三、网络舆论的特点1、互动性,个人成为信息和意见发布的主体。 2、开放性,解放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限。 3、即时性,打破时空界限以最快的速度传播。4、匿名性,真实的民意与不负责任的言论混杂。5、把关的隐性和弱化,形成“观点的自由市场”。6、广泛性,舆论主体的广泛性及监督载体的多样性。7、整合性,迅速整合各方观点掀起舆论高潮。四、网络舆论的作用 1、舆论监督。
2、信息传播。
3、交流思想。五、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1、促进社会管理,实现民意表达。 2、引发社会舆论,达到影响或改造现实的目的。 3、影响社会文化,引起社会观念的变革。 4、极大冲击传统舆论,解构传统媒体的权威解释地位,更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 5、存在一些负面作用,如虚假信息、泄密等等。六、网络舆论的负面性 1、缺乏权威性
2、缺乏引导性
3、受到的限制大七、网络舆论的不良现象 1、谩骂与攻击
2、发布虚假信息
3、大量民事侵权当前网络舆论受到的限制 一、并非所有人都有财人和能力在网络上发议论二、技术上仍然存在对网络舆论的控制 三、作为网络舆论主体的公众(网民)自由选择信息的权利是有限的四、网络舆论存在的背景是虚拟的,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
自由发表意见五、网络舆论中大量存在垃圾意见和垃圾信息网络舆论的引导与规范一、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与规范 1、管理舆论
2、掌握舆论
3、自律舆论二、努力搞好网络舆论监督1、应从加强网络媒体自身的建设做起 2、制定适合网络媒体特性的政策法规与道德原则3、多兵种合作,营造网络舆论监督强势空间4、提高公民民主素质有些内容是网上当的,在笔记上不一定有,表奇怪哈! 4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孔夫子旧书网该图书已经找不到了, 还有其他店铺销售此图书。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舆论学理论框架之反思.pdf10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中国舆论学理论框架之反思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舆论学理论框架之反思 姓名:高海波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新闻学 指导教师:程世寿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本文以理论、研究方法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关系的理论架构为分析工具,对中国舆 论学理论框架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思考。因此,本论文的取向是宏观的、整体 性的综合研究。这与舆论学研究对象几乎无所不包的特点是一致的。 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强调理论与方法的分离,以纠正我国舆论研究 忽视方法论的倾向。同时,本文还提出,在任何一门学科中,作为分析工具的方法 论处于理沦与现实之间的中介环节。以此为出发点,论文对我国舆论活动以及舆论 研究中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两分法思维模式进行了反省,提出了三分法的新的研究 范式。 .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对中国舆沦学理论内容的反思4沦文首先介绍了中国舆论 学理论框架的形成和发展经过,通过对《基础舆论学》、帆代舆论学》、《舆论学一 ~舆沦导向研究》三本蚓内舆论研究领域主要论著的分析,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舆 论学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起步到舆论控制研究被置于第一位的演变过程。随后,讨 论了国内学者关于舆论学研究对象、研究起点和研究视角上的缺失。从分析“舆论 是多数人的意见”这一普遍认可的观点f
发,本文提出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可以归 纳为“个体~公众一公共权力”这样一个公式,并以语言和空问作为前后两个阶段 的媒介,最后将两个中介统一在公共性范畴当中,以此作为舆论学研究的新起点。
这就意味着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之间存在明确界限、信息公开原则的确立、以公正 为价值标准的公共讨论,是舆论活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导读: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
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1、“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2、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怀特的“把关”模式的不足在于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此外这个模式没有说明新闻把关的标准。
1、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
2、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
3、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1、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3、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传播学基础 历史、框架与外延》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的七种传统立场??在众多分散的理论或理论体系的纠缠中,罗伯特?克里格(Robert
①Craing,1999)将对传播学贡献较大的学术理论归纳为七种传统立场(「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
传播理论》,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①修辞学②符号学③现象学④控制论⑤社会心理学⑥社会文化⑦批判理论??在现象学传统中,传播被视为通过交流和对话实现个人体验的共享的过程。
这一传统首先将传播视为信息处理的过程,主要解决的是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噪音干扰、超负荷、功能障碍灯问题。其所使用的词汇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信息”“反馈”“多余信息”和“系统”等。控制论传统在解释与大脑、思维、理性和其他复杂系统有关的问题时具有相当强的说服力。从总体上看,这一传统向以下观念提出了挑战:①人类和机器的截然对立;②线性的因果关系。
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开头就以“外在世界和我们头脑中的图像”作为第一章的题目。他指出,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往往因为某些原因而与实际现实不相吻合,我们需要简单的规范,以便为这闹哄哄的、模糊不清的混乱世界提供解释。李普曼认为,在舆论过程中,“刻板模式”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刻板模式”是一种规范,它能简化现实,使一个信源能够轻易地将之传递给其他个体。李普曼的早期研究最终还产生了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议题――议程设置理论,虽然他没有使用这个词。在《舆论学》的第一章,他论证说,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时间的想象之间的主要连接物;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 P134-138
传播组织和组织化了的传播者个人,他们控制着大众传播讯息的进出与流通。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和传播信息,因此,他们被称为信息的“把关人”,他们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把关”。??卢因在研究群体传播过程时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着“门区”的传播渠道流通的。每个门区都是把关人所处的位置,在那里,把关人将就信息可否进入传播渠道,或者可
否继续在传播渠道中流通做出判断。事实上,在整个社会范围的信息大循环中,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充当着把关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扮演把关人的角色。??把关人看似私心所欲,实则受制于人。社会学家贺希(Hirsch)曾从社会制约的角度指出,怀特的研究及把关理论只看到了个人在把关活动中的直接作用,而没有从社会系统上考虑其中所隐含的一系列左右把关活动的必然因素。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在理论上纠正了怀特把关模式的单一化缺陷,揭示了在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条由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这是它的长处所在。但它也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它把每个把关人及其作用等等同起来,认为每个关口都是处于同一层次上的,不分主次。也就是卓,从麦克内利把关模式上的那一系列前后相连的把关链条上,人们看不出哪道关口最为关键、最为重要、最需要引起注意。于是,便有了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对此作出修正。??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在巴斯看来,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固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是把关人,但事实上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介。与传播媒介的把关作用相比,其他的把关环节都处于次要地位。因为就信息在全社会的大循环而言,传播媒介的把关环节就如龙头,牵一发而动全身。??巴斯在对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进行研究于分析之后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说的“双重行动”(见图4-4)。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不可能有闻必录,而必须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取舍与加工。传播媒介中的第二个把关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传播媒介输出的所有信息,不论是新闻还是社论,文字还是画面镜头,版面设计还是标题制作,都必须经过这道重要关口,都必须经过一番修修剪剪。这一阶段的把关活动(编辑)比第一阶段的把关活动(采写)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说记者主要决定人们能够看到什么,那么编辑则决定着人们怎样看,如何看,用什么观点看。(ZJ:如果说教材主编在过去能够主要决定教师们能够教什么,那么教师自己则决定着学生们怎么看待知识,如何学习知识,用什么知识来看待?)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决定信息中转或中止的把关人。把关人的行为包括对信息的抑制和疏导(筛选与过滤)两个方面。从整个社会系统上看,传播媒介起着关键的把关作用,是信息流通渠道上的主要把关人。
在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传者是相对存在的。一定条件下,二者的位置可以互换,且二者主要在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的环境下完成传播行为,可以及时反馈并调整传播内容和方式。在这些传播活动中,没有明确的受众,比如一群人交谈,谁是传者、谁是受众并不固定,而且也很难有人数庞大的所谓受众群。
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是用来说明媒介在有意无意地建构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话题的一种理论。关于议程设置的论述早已有之。1922年,李普曼在《舆论学》中就曾指出,在某种意义上,大众传媒把“外在的世界”变成了“我们头脑里的图画”。1958年,诺顿?朗(Norton Long)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报纸决定了“大多数人将要谈论什么”及“大多数人对问题的看法和想法”。1963年伯纳德?科恩(Bernald Cohen)在《报业与外教政策》一书中有一句关于报业威力的名言:“在多数情况下,报纸在告诉人们如何思考上可能不太成功,但在告诉人们应当考虑什么问题时却惊人地成功。”
美国传播学者麦斯威尔?麦克姆斯(Maxwell McCombs)和唐纳德?肖(Donald Shaw)在1972年的开创性研究报告《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中首次使用了“议程设置”的概念。他们对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作用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他们调查了北卡罗来纳州查普希尔某社区选民心中所重视的主要社会问题,分析了他们所接触的大众传媒的资讯内容,然后将二者的结果加以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选民们讨论和关心的主要问题,恰好是这一时期该地区主要新闻媒介所突出报道的问题。
议程设置主要基于两个观点:①各种媒介是报道世界各地新闻不可缺少的把关人;②人们需要有把关人来帮助自己决定在那些超出自己有限感受能力的事件和问题中,哪些是自己值得关心和应该加以注意的。麦库姆斯等人还发现,媒介议程与公众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并不是简单地吻合,而是与接触媒介的频率有关。经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其个人议程与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议程设置理论研究中一个著名的案例就是《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记者由报纸内页上一条不显眼的消息入手,抓住线索不放,“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实际上是把这个消息塞进其他新闻媒介的议程中,最终引起了公众的注意”,从而使“水门事件”报道成了当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重大的政治新闻,最终导致了尼克松总统的被迫辞职。
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议程设置理论始终是传播理论领域中的主导概念之一,它展现了大众媒
介影响社会的一种新的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态度改变理论的方式。
议程设置理论从最早的简单假设――新闻报道影响人们对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感知――开始,逐步延伸到整个公共舆论的范围进行研究。作为一个具有深层隐含意义的理论,议程设置的研究领域已经超越了事件议程的范围而扩展到很多新的问题。
从最早的麦库姆斯和肖的查普希尔类型的研究――媒介议程和公共议程的比较――开始,总的来说,实证研究主要分为四种类型:①阿卡普尔科分类法(Acapulco typology),参见Michael B.Salven,Don W.Stacks(1996),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Communiction Theory and Research,Mahwah,New Jersey,ch.7,pp.98-99
类型一:媒介对于主要时间的新闻报道和集合的公共议程之间的比较研究。除了最早的查普希尔研究,芬克豪泽(Funkhouser,1973)以及帕姆格林(Palmgreen)和克拉克(Clarke,1977)的研究也都属于此类型的研究。
类型二,同样是对媒介议程的研究,但是公共议程的分析单元从全体社会成员转换到个体成员,也就是说,事件议程的排列顺序是由个体决定的。麦克雷奥德(Mcleod)、班克尔(Becker)和比恩斯(Byrnes,1974)的研究就属于此类型。
类型三,对于同一事件,一段时间内媒介知道和舆论倾向的关系研究。这种类型的研究典型是温特(Winter)和伊欧(Eyal,1981)的研究。
类型四,对于同一事件,媒介报道和个体议程中该事件相应的显著性之间的匹配研究。这种类型的研究引入了实验室法作为现场调查研究的补充。艾英格(Iyengar)和金德(Kinder,1987)的研究就在实验室里证明了议程设置的影响。
实证研究Ⅱ
“议程设置”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在传播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使之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一方面,很多学者都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美国学者芬克豪泽(1973)对新闻报道与公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感知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就验证了议程设置理论的部分假设。他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公众舆论和媒介内容之间,以及媒介内容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异常活跃的十年,其间重大事件层出不穷。为了判定公众心目中这十年内最重要的一些事件,芬克豪泽采用了盖洛普民意测验的结果,向公众提出了“美国面临的最重大问题”。同时,他还统计了十年中三家主流周刊(《时代》、《美国周刊》、《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上每一年出现的各种事件的次数,以此作为媒介内容方面的依据,然后根据美国官方出版的《美国统计摘要》以其他信息来源,得出一个事件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程度。研究结果表面,在20世纪60年代,公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与媒介对该事件的报道频率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但是新闻媒介在报道事件的过程中并未能全面地告诉公众事件的全貌。芬克豪泽总结说:“许多人,包括很多决策者,都认为新闻媒介是值得信赖的信息渠道,但这里的材料表明,事实上并非如此。”(Funkhouser,1973,p.75)
麦克姆斯和肖在1968年大选期间的查普尔研究验证了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但该研究并没有指出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按照该理论假设隐含的意义,可能是媒介议程左右着公众议程;不过,若说公众议程影响了媒介议程,似乎也能解释得通。作为探究议程设置的第二个步骤,麦库姆斯和肖策划了1972年总统大选期间的夏洛特研究(1977),专门研究议程设置的因果关系。此次研究采用了比查普希尔研究样本量还要打且固定样本的连续访问方法,即在大选的不同阶段,研究者对同一样本做多次访问,因此研究者可以对前因后果做出比较和判断。不过,研究结果并不如我们所期望的那么一目了然,该研究的成果智能说为议程设置的因果关系提供了一些依据――那就是,媒介(至少是报纸)在影响公众议程方面确有其效果,而不是相反,即公众议程影响了媒介议程。
对于因果关系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验。耶鲁大学的研究员艾英格及其两位同事对此专门做了几项实验(Iyenar,Peter,}Kinder,1982),以此来分析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的实验方法大体是这样的:把电视网的新闻节目制成录像带,移花接木地对其内容做一些调整,删除节目中的某些事件而弱化其他一些时间。研究人员让受试者在不同的实验环境下收看这些经过改动的新闻节目,而后要求他们按重要程度对报道中的各个新闻事件排序,经过处理的新闻事件自然也包括在内。研究结果显示,研究人员通过调整所强调的内容确实提高了受试者对该事件的重视程度,
从而验证了媒介影响公众议程的因果关系。
在艾英格和金德其后发表的一些其他实验成果中,又进一步提出了证实议程设置理论的更多证据。其中他们发现,收看电视新闻可以显著地影响观众对什么问题是国内最重大问题的感知。艾英格及其同事还发现,电视新闻报道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总统选举。通过为竞选活动设置议程,媒介可以为选民设定评估总统候选人的评价标准,他们称这一过程为铺垫作用(priming)。
后来一些有关议程设置的研究曾试图通过采用固定样本并在一段时间内连续访问两次的方法发现议程设置的因果关系,但研究结果表明,议程设置的效果非常微弱。这与麦库姆斯等人的夏洛特研究和蒂普顿等人(Tipton,Haney, }Baseheaet,1975)的研究不谋而合。朱克(Harold Gene Zucker)指出,麦库姆斯在报纸方面的议程设置研究之所以会得出时间上的因果关系结论,是因为它们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所有的议题都可以引起议程设置的效果(Zucker,1978)。
朱克认为,议程设置是否能产生效果,议题的强制性接触(obtrusiveness)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某一特定议题上,公众的直接经验越少,他们在获取该方面信息上对新闻媒介的依赖性就越大。有些议题,如失业,公众能够直接亲身体验,这样的议题就是强制性的;而有些议题,如污染,公众不能直接体验,就可称为非强制性接触(unobtrusiveness)问题。朱克曾做过一个研究,用于比较在为期八年多的时间里,媒介和公众对强制性议题与三个非强制性议题的重视程度。研究发现,就三个非强制性接触议题而言,新闻媒介的集中报道要先于该议题在民意测验中重要程度的提升;而对于三个强制性接触议题而言,新闻媒介的集中报道要先于该议题在民意测验中重要程度的提升;而对于三个强制性接触问题,新闻媒介的集中报道没有出现在公众重视这类问题之前,相反,媒介的报道和公众对被报道议题的重视似乎是齐头并进的。该研究结果说明,对非强制性接触议题的报道可能会使议程设置产生效果,而对强制性接触性接触议题的报道则可能不会产生效果。
朱克的研究还有其他一些有趣的启示。他认为,不管人们是否接触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都应当都能在其身上体现出来。因为议程设置的效果绝大多数表现在非强制性接触的议题上,人们感知这类议题效果的途径就是接触媒介或是与接触媒介的其他人交流。因此,议程设置和两级传播可能会交织在一起,从而产生效果。
后来又有学者在比较具体议题(concrete issues)和抽象议题(abstract issues)产生的议程设置效果方面进行了研究。雅各德(Yageda)和多齐尔(Dozier,1990)把抽象度界定为一个议题难以理解或感受的程度,并且假定具体议题比抽象议题更易于产生议程设置效果。他们就四个议题进行了测试,其中两个抽象的――联邦财政赤字、核军备竞赛;两个具体的――滥用毒品、能源危机。受试者分析验证了前两个议题比后两个议题更为抽象。然后,他们挑选了一个抽象议题――核军备竞赛和一个具体议题――能源危机,对若干周的《时代》杂志进行了内容分析,以判定媒介对这两个议题的重视程度,同时他们还用盖洛普民意测验来检查公众对这两个议题的重视程度。研究结果发现,对于具体议题――能源而言,媒介和公众议程之间确实存在显著关系;但在抽象议题――核军备竞赛上,则不相关。这项研究说明,对于抽象问题,媒介可能不具备为公众设置议程的能力。
尽管议程设置理论的假设假定每一个受众成员都能接触到强调某个特定议题的媒介消息,但令人惊异的是,几乎所有的议程设置研究都存在着没有真正检查受众接触的现象。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是很少有研究是在受众个体的层次上考察议程设置的。更为重要的是,议程设置研究把公众样本视为一个整体,并且研究所得――公众对问题重要程度的评估――也是一种总体估算。然后,研究者再将公众议程与作为整体的媒介议程――对议题重要程度的总体评估加以对照。
最近的几项议程设置研究都增加了对受众接触媒介的直接考察,并以此作为研究过程中的一部分。有研究者曾检验过这样一个假设:个体受众接触新闻媒介越多,媒介新闻报道的议题显著度就越高。他们为此做了一次调查。研究分析的结果表明:个体受众接触新闻媒介越多,他们就越倾向于注意媒介大量报道过的议题。
过去的许多研究都现实了媒介议程及其对公众议程可能产生的影响。但谁来设置议程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更大范围的问题,即是什么因素左右着媒介内容。而对这一问题的答案显然更多。在涉及这一问题时,该问题常被称为媒介社会学(media sociology)的内容,这也是最近许多研究理论探讨的主题。
尽管人们对议程设置做过许多研究,但还有一个我们至今尚未透彻理解的问题,即议程设置是如何起作用的(McCombs,1981)。也就是说,我们至今还不完全了解议程设置的过程。这方面的许多问题都集中于个人的信息处理活动上,我们有必要在这一层次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推动对议程全方位的把握。 P304
对媒介的理解,不仅需要微观和宏观层次上的理论和研究,而且需要将生产和受众联系起来,需要跨层次的概念联结。
包含总结汇报、办公文档、IT计算机、计划方案、人文社科、考试资料、教程攻略、资格考试、党团工作、外语学习以及传播学相关理论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播学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