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重视国学教育

把国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涿州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特色国学课程受欢迎   以前一提到国学教育,很多人都以为就是让孩子摇头晃脑地坐在那里读书,或者在朋友面前忽悠几句之乎者也。现在随着国学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认识到,国学教育不是简单的背诵,其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处事标准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认识到学习国学的重要性。顺应学生和家长的要求,2015年3月,涿州市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中心开设了国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课堂上孩子们读着、背着、练习着、快乐着,中心的国学课把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搬到课堂上,让孩子真正理解每一句国学经典的含义,意识到什么是孩子对父母的孝敬,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到《孝经》中:“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的意思,因为孝敬父母是人最重要的事情,是德行的根本,是一个人能够学习成才的原因。   圣贤智慧照亮人生 苏志辉   我是涿州市文昌祠义塾的一名义工,从2007年开始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翻开承载数千年智慧的书页,沐浴在经典中,我感到自己的生命渐渐有了新的意义,圣贤智慧照亮了我的人生。   为了把国学中引人向善的心态带给更多的人,我开始了作为国学老师的教学生涯。在我看来,让孩子学国学决不应从死记硬背开始,而应该从兴趣出发,让他们随时能感到自己的所学能有所用。例如在引领孩子们对父母的敬心上,我用故事“香九龄,能温席”、王祥卧冰求鲤等孝亲故事,让一、二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表演,回家跟父母实地练习。我要求学生每天给父母揉揉肩捶捶背,吃饭时把自己最喜欢的饭菜送到父母碗里,父母生病时照顾他们等等。这都是引导孩子尊敬父母的好方法,学习中这些事孩子们都做得很好,他们现在开始以孝敬父母为自豪。   《三字经》说“性相近,习相远”。孩子每天都用爱和敬与自己的父母习练,本善的天性就不会被遮蔽,聪明才智就会得以显现,人生道路就会光明。   再比如贯穿《孝经》全篇的有两个字“爱”和“敬”。现在孩子们缺失了对父母的敬,对父母的爱又掺杂着依赖和物欲,而家长因为爱子心切被迫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样时间长了,就养成了孩子对家长只有要求,甚至要挟,丢掉了对父母的敬心,更谈不上听话受教了。中国圣贤文化就是孝道文化,教人从小孝敬自己的父母,友爱自己的兄弟,谨言慎行,长大后才能尊师敬长,敬事爱人,这是人的根本教育。祖先留给了我们很多经典让我们学习,有《三字经》、《弟子规》、《孝经》、《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等等,都是教我们首先做到孝敬父母这一根本,再做人、做事。   孩子入学第一天,所有父母都告诉自己的孩子“听老师的话!”听老师话的孩子实际上也是在听父母的话。做到的孩子,能够学业顺利,父母无忧。   当我们第一次去工作,父母说“听领导的话,好好干!”做到了,我们更容易事业成功,父母无忧。可以说,我们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都是孝敬我们父母的体现。   我和孩子们一起进步,生活越来越快乐,每当有学生告诉我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家长告诉我孩子越大越懂事时,我的心和他们一样幸福!   每当面对稚嫩的脸庞、澄澈的眸子时,我感恩天地,赐予我们一种能力――学习。学习天地法则,人生规律,使我们可以承接圣贤智慧,照亮我们的人生。   国学改变孩子 杜文娟   在跟着苏老师上了一个学期的国学课之后,我发现孩子很多行为习惯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以回家后为例,变化主要表现在“孝”和“爱”上。   苏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强调,要让孩子真正理解国学,掌握国学经典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就要把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搬到国学学习中去,让孩子真正理解国学课文的内容。比如“父母呼,应勿缓”的意义,就是孩子对父母的孝敬,而孝敬父母是人最重要的事情,是德行的根本,是一个人能够学习成才的原因。   苏老师为了引领孩子们对父母的敬心,用“香九龄,能温席”、王祥卧冰求鲤等孝亲故事,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表演,回家又跟我们实地练习。孩子每天都给我们揉揉肩捶捶背,吃饭时把自己最喜欢的饭菜送到我们碗里,在我们生病时学会给我递药、倒水照顾我们。我觉得通过苏老师的这种引导式教学,让我们也找到了一个让孩子尊敬父母的好方法。揉肩、盛饭、洗碗,这些事虽小,可我却从心里感到温暖。孩子每天都用爱和敬与自己的父母习练,人生道路就会光明。   我常想为什么现在孩子大多自卑、自私、自我?为什么现在孩子常常会说谎、隐瞒、耍心眼?为什么现在孩子多懒惰、依赖甚至顶撞父母?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国学教育入手,先学做人,后学做文。这或许是解决问题之根本。   通过孩子学习国学这一年的变化,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家长不要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是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多关注孩子的精神健康。孩子的成长需要物质方面的营养,更需要精神方面的营养。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就是用最有营养的精神食粮滋养孩子的心灵,这样孩子的精神健康才有保证。运用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教育之道,先教孩子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要把孩子成人放在第一位,有了成人的基础,方有成才的可能。   带走心灵上的尘埃 王晓楠   跟着苏老师,我们在2015年主要学习了国学经典《弟子规》。学了它之后让我明白了不少道理,让我面对它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通过苏老师的讲解,我现在感悟到,《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其实这些道理放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我们,它能教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苏老师讲《弟子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简单讲解,她还会告诉我们其中蕴藏的深厚内涵。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国学不感兴趣,是因为没有很好地理解到圣贤的教诲。在跟苏老师上国学课之前,我总感觉“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只是一句空口号。而学习了国学后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发展数千年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数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学习国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对国学内涵思考和认同的过程,并通过这样的学习进而对自身产生影响。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的潜意识中会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这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能变成和谐的世界。
欢迎转载:
推荐:    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西医治病如水滚了,泼一瓢凉水,火没灭,什么时候水再滚了,再泼。
  中医治病,是先把火灭了,火刚灭,水还是滚的,等到凉要很久的时间。
  我们不肯等待,宁愿找西医去加水。现在的某些培训班,就像西医。大家愿意今天我学会什么。
  那么国学经典教育更像中医,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慢”的艺术,三分教,七分等。
  种子发芽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花蕾绽放需要等待,果实成熟需要等待。孩子的成长,更需要等待!
  所以,国学启蒙教育贵在坚持,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孩子明事理,感知生命。
  人在追求梦想,财富的过程当中,往往会迷失自己,当然,迷失了自己的人也会有外人眼中的成功,或名,或财富。但是终有一天,迷失的本性会让个人失去自己,甚至自由。 还有的孩子为了迎合老师,下课不下楼玩,不去跑,为了迎合父母,装出很听话的样子,违背自己内心想要的玩耍,快乐的时刻。学过国学经典的孩子有很深的定根性,知道自己是谁,该做什么,越长大,越懂得做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国学教育,应该是生命成长的教育。必须以栽培“孝、悌、礼、仪、忠、信、廉、耻”为根基,以学会“洒扫、应对、进退”为过程,使青少儿童少年的内在精神道德与外在处事,处世这两种能力同步形成,生命日趋丰满。
  总而言之,国学教育不是凭着一腔热情,凭着朴素的感情,带着一帮孩子,以复古的形式大量读经,单纯读经。而必须在对应试教育反思的基础上,对古代教育重新认识,以古为今用态度,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对社会、国家有用人才。目前,刚刚起步,如何做好国学教育,为复兴中华文化打好前站,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并付诸行动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
  一个优秀的家庭、一个优秀的父母亲,并不是给你的孩子留10亩地、10栋房子、10辆轿车、10个百万元的存款,而是言传身教给他们10个生命气质。
  ★第一,要训练孩子会耐心地倾听★
  倾听真的很重要!如今的很多人大多缺乏耐心,容不得倾听别人的解说,总希望自己说的才是最准确的、最有道理的,其实很多情形下自己考虑的会有很多的片面性。
  ★第二,非常勤快地阅读★
  没有勤快阅读习惯的孩子将来一定不会有持久的发展力!勤,是要有阅读的习惯,要学会零星时间阅读、要在遇到各种困难时坚持阅读,快,是有较快的阅读速度、有获得新阅读信息的能力、有及时与同伴交流阅读心得的能力。阅读,首先是对艰深文本的阅读,也包括对网络信息的阅读,还包括对各种身边真实信息的关注等。
  ★第三,可以和任何人沟通★
  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就无法深入现实社会,也就会失去很多个人发展的机遇。就是在实施家庭教育中,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也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会写★
  没有良好写作能力是很难在现代社会中谋求理想的职业发展机会的。写作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与宣传方式。
  ★第五,自己能解决生活问题★
  现在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没有生活的本领,不会煮饭洗衣,不会换轮胎,不会换灯泡,不会油漆家私,这不是你高贵的表现,你不懂得照顾自己,不会动手做事,说明你观念很落伍啊,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也是个人面对生活和职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
  ★第六,养成孩子严谨的性情★
  严谨的品性是孩子将来与人交往、受人尊重、让人欣赏的最基本的人品。现在的真实情形是,讲究严谨、在乎严谨、坚持严谨的人或许愈来愈少,但能够始终严谨者就是时代的骄骄者。
  ★第七,懂得彼此尊重,懂得自我反省★
  古圣先贤早已经告诉我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很明白,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还有也要常常反省自己所作所为,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
  ★第八,有环保的观念,要留给下一代一个完好的地球★
  其实,如今很多有钱、有权、有势的人在满足个人生活舒适的情形时,常常是不顾和忽略“环保”概念的。比如,装修一间房屋你使用了多少木材,那样对人类的未来会带来灾难吗?配置家庭影院、音乐中心时,你考虑过播放时的分贝会干扰邻居、带来噪音污染吗?
  ★第九,教育并培养周围的人★
  不仅懂得自己学习、自己阅读,而且会带动和影响身边与周围的 人们共同学习,这会给自己的不断学习、深入学习营造一个理想环境,学习渐渐地会在自己的周围被更多的人所认同。
  ★第十,与外界友好地接触★
  善于接受外界世界,善于接受崭新的事物,善于发现和学习新东西并且不断去接受它,这在现代社会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
  如果我们的家长和家庭能给孩子们留下了这10个气质,那么孩子的一生会受用不尽。
  文章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更多读者投稿,投稿邮箱@qq..com)
  ?沈阳辣妈登上央视一套大舞台
  (温馨提示: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视频)
  出彩中国人辣妈舞团火辣草裙舞视频在线观看
  请您和家人关注【沈阳辣妈网】微信公众平台 我们将会举办更多的亲子活动, 辽沈地区的妈妈们,让宝宝和妈妈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特别策划1508/条精选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原301医院总护士长,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护理系…
以亲子阅读为切入点,致力于家庭关系的建造…
精选家庭教育资讯和原创育儿教育文章…
一个全职妈妈6年来育儿经验,自我疗愈的心灵成长体悟…
为妈妈们提供母婴知识、母婴时尚信息、育儿经验等…
暖姐姐为您提供育儿知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家长会开始重视少儿英语教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家长会开始重视少儿英语教育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国学家长报告_百度文库
国学家长报告
现场的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和小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我叫吴九玉,口天吴,八九的九,玉石的玉。
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来探讨我们孩子教育的问题。
有位家长跟我聊天时这样说:“我也不想我的孩子将来长大了,非要大富大贵,他说,我只希望我的孩子能成为一个普通人,快乐幸福的普通人,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我问他:“这位家长,做普通人是你的孩子想要的,还是你自己想要的?”他说:“是我想要的。”我说:“做普通人不是你孩子想要的,你认为你的孩子能够幸福快乐吗?”他诧异了。
是的,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想,把孩子培育成一个快乐幸福的企业家,快乐幸福的局长,快乐幸福的外交家,快乐幸福的老师,为什么不可以呢?
当我们把孩子生下来,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应该,要让他心中充满爱,懂得付出,懂得心系天下,当一个人能够心系天下的时候,他可能来到外面跟这些小花,跟这些小草关系都处的很好对不对,去外面他可能跟小动物,小猫小狗的关系也很好,来到社会上他可能会跟每一个人关系都很好,这样子的人,你还操心他的读书吗?他的身后可能会追随这一大批的人,
所以我们教育孩子,如果希望他这辈子能够幸福快乐,从小让他的心里面知道爱,要懂得付出,当他懂得付出,懂得爱的时候,将来他成家立业了,他懂得对爱人付出,他很容易收获一个幸福的家庭,当人懂得对老板对同事对下级付出的时候,他和容易收获快乐跟成功
的事业,当他懂得对社会付出的时候,就能实现他实现自我的价值。
第1 / 19页
贡献者:吴九玉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学教育家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