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生理心理学文献综述述

您的位置: &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面面观——年大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综述
优质期刊推荐论教师的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克服
[摘要]我国正处于转型期,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现代教师职业作为在社会系统中承担特定义务的特定职业,正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面临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包括:教师个人的内部因素和来自社会的外部环境压力。教师职业作为一种典型的助人职业,教师职业倦怠的消解是我们当前新课改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职业倦怠&原因&对策
[作者简介]赵丽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问题的提出:我国正处于转型期,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现代教师职业作为社会系统中承担特定义务的特定职业,正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面临巨大的考验和挑战&&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教育岗位的竞争、聘任制、量化管理等举措的实施,使教师在知识经验、教学能力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常常预支、透支。从而,引起各种心理不适,更为严重的是,很多中小学教师都存在不同程度职业倦怠。
一.职业倦怠的界定及教师的职业倦怠之负面效应
(一)职业倦怠(burnout)
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与1974年首次提出,也有人译为&职业枯竭&或&工作耗竭&。费登伯格从临床的观点出发,认为职业倦怠是指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而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职业倦怠被认为是&过分努力地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Freudenberger,1974)的结果[1],教师职业倦怠通常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的一种应激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的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迄今为止,职业倦怠导致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已为众多研究所证实。例如Jackson&和&Maslach 认为,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与冷漠[2]。教师一旦陷入职业倦怠的泥潭,将会对教学工作、日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冲击,有损身心健康,进而使自己和其周围人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甚至是严重冲击。长期的职业倦怠会使教师心情郁闷,从而影响其与周围他人的关系,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引起心理疾病。有研究表明,我国教师已呈现出明显的的工作倦怠症状,有些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这是我们紧缺的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3]。
(二)职业倦怠之负面效应如下:
1.影响工作&职业倦怠对工作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教师教学效果的下降。众所周知,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对几十个不同的学生,通过和他们的动作语言及肢体语言的交流,实现师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灵对话,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设想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情绪状态良好,一定会和颜悦色,思维活跃活跃,讲课效果必然很有条理,逻辑清晰,甚至有时还可能超常发挥。教师的这种情绪也必然会感染学生,学生必然愿意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就发挥出来,提高学习成绩,同时,教师的职业效能感必然得到增强。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反之,如果教师情绪不佳,则教学效能感降低,师生互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其次,职业倦怠对工作的影响还表现在使人际关系变得紧张。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每天要与学生、同事、领导等不同的社会群体打交道,处于丰富且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网中。教师一旦出现职业倦怠,情绪不佳,就会在不自觉中对情绪失去控制,从而破坏人际关系,令其在人际关系上变得疏离、退缩,摩擦增多,情绪抑郁甚至富于攻击性。由于人际关系的恶化,教师在生活中能够和应该得到的帮助和支持就会更少,于是其倦怠的程度就会不断升级。其实,倦怠本身并不直接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是因倦怠产生的心理问题使教师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最终使得人际关系紧张。&
2.影响生活&职业倦怠对生活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为了逃避工作的压力,必然要寻找一个项目来填补由于失去专业工作的追求而在心理上留下的精神空白,这时的教师,就会对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诸如抽烟、喝酒、打麻将、上网游戏等上瘾。而真正有益的调节生活的方式有很多,为什么职业倦怠的教师非要去做以上的选择呢?原因在于打牌、玩网络游戏等低俗趣味,与倦怠教师的内心消极情绪状态相适应,而具有积极向上意蕴的活动,与倦怠教师的心境相违逆。
其次,职业倦怠对生活的影响还表现在倦怠教师的健忘上。倦怠教师由于不能在工作上投入应有的注意力,所以无法调动五官身心去注意某事、某物、某人,也就会经常产生健忘。所谓健忘,又称之为暂时性记忆障碍,即大脑的思考能力(检索能力)暂时出现了障碍。严格来讲,健忘并不代表记忆差,而是信息提取的能力、检索的能力差。医学临床实践表明,人一旦陷入抑郁,就会固执地关注抑郁本身,而对社会上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于是大脑的活动能力低下,自然不能进行有效的记忆。
3.影响健康&&& Jackson和Maslach等的研究表明,工作倦怠通过降低自我效能感,带来抑郁、烦躁、无助感和焦虑等负面情绪而破坏心理健康[4]。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其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受到影响。教师职业倦怠虽是源于心理的疲乏而非身体的劳累,但是心理与生理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职业倦怠这一心理症状,必然会对生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最常见的就是疲劳症状。职业倦怠教师的疲劳包括:病理疲劳、体力疲劳、脑力疲劳以及精神疲劳四种。
教师长时间的工作容易造成脑力疲劳,若不能及时调适,则会造成精神疲劳,进而导致体力疲劳,长期让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将导致慢性疲劳综合症,如果人们不能抑制这种疲劳,将会导致真正的身体问题,如偏头痛、溃疡、腰酸背痛、失眠以及喉咙沙哑等症状。此外,对于倦怠的女教师而言,也比较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的妇科症状[5]。
二.教师职业倦怠之原因分析
(一)内部因素(个人)
&&& 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内部因素包括:教师的社会角色意识模糊;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低[6];教师本人的人格因素等。
1、教师的社会角色意识模糊
&&& 根据角色理论,&角色&一词是指个人或人们在群体在群体及社会中由于占据一定的地位而显示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总和,或所应履行的职责。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明确的社会角色意识,才能在工作中按照社会对与其的角色期望,对其社会行为进行有效的调节,按其职业伦理的规范行事,尽一名教师应尽的社会义务。有些教师,特别是某些年轻教师,他们由于刚刚从学生的社会角色转换为教师的社会角色,对于新的社会角色暂时还没有适应,一时还难以产生对于教师这个社会职业角色的职业认同感,因而出现社会角色意识,这是很正常的。另外,某些老教师对于教师社会角色意识的模糊是由于其本人虽在干教育事业,但从其内心深处,并没有对教师职业产生职业认同,在潜意识中,并不喜欢教师职业,教育工作只是其谋生的需要。
2、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7]。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以往的研究[8]、[9]发现;工作压力是直接导致教师产生工作倦怠(笔者将教师的工作倦怠与教师的职业倦怠视为同一个概念)的一个原因,工作压力越大,教师的工作倦怠越严重;工作压力与教学效能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工作压力大的教师显著表现出低教学效能;教学效能感工作倦怠有影响作用,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低,工作倦怠就越严重。教学效能感作为一种认知动力机制,代表着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的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成败的归因及对情绪的调控。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在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时,更倾向于采取回避的策略,并且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佳、问题行为等所引起的焦虑、恐惧也较大,这样更易导致教师对工作的厌恶,表现出倦怠症状。
3、教师本人的人格因素。(人格解体)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10]。教师人格解体的表现之一就是减少接触学生或拒绝接纳学生;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事物;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他们;并且给学生贴上某种标签。此外,还经常对同事持多疑妄想的态度[11]。美国心理学家法贝(Fabe,1991)[12]认为,职业倦怠的行为在不同个体身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具体来说,教师的职业倦怠有三种表现形式:
精疲力竭型(burnout ):这类教师在高压力下的表现是放弃努力,以减少对工作的投入来求得心理平衡。这类教师的职业倦怠一旦出现,要想恢复就很困难,因为这些症状会得到自我强化。
狂热型(frenetic):这类教师有着极强的职业信念,能狂热地投入工作,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这种热情坚持不了多长时间,整个信念系统突然坍塌,最终屈服于精力耗竭。
低挑战型(underchallenged):对于这类教师而言,工作本身缺乏刺激,他们觉得以自己的能力来做当前的工作是大材小用,因而厌倦工作。他们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对工作敷衍塞责,并考虑更换其它工作。
上述这三种类型不是完全独立的,有时候是以交叉混合的形式存在。
(二)外部因素(社会)
耶鲁大学的萨诺森(Sarason)[13]认为:&倦怠不仅是个人的特征,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映。&他对此观念的进一步解释是这样的:当外界条件不能提供一个有助于与人联系的情境时,要保持服务工作的投入是很困难的。
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外部因素包括:
1、工作压力(这是职业倦怠的主要来源,是由超量工作、班级规模过大、学生行为不良等原因造成的)
根据梅敏君对教师工作倦怠的研究[14],初中教师的倦怠检出率最底,其次是大学教师、高中教师、而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检出率最高。大学教师工作时间相对比较少,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基本没有学生考试成绩的压力。小学教师由于工作时间付出多,学生出现问题比较琐碎,感觉特别累,压力特别大。高中教师由于学校的考核和评价还是主要以学生的考试分散为依据,具有严重的教学和考试压力。初中教师比起小学教师而言,具有较高的职业声威和社会地位;另一个方面,他们在升学与考试压力方面要远远低于高中教师,因而,在他们身上表现出较低的职业倦怠。
2、人际压力
&&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有尊重的需要。要想满足这类的需要就必须与周围的人打交道。人不但具有生物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天性中具有亲和性倾向。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他不是野兽,就是上帝。&事实上,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要与周围的人建立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不良会对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构成阻碍,使人产生挫折感,加剧内心的矛盾冲突,导致不良的情绪反应,通过对正常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破坏,很可能会引起心理、生理疾病。人际压力过大可能引起的疾病有:胃溃疡、失眠、抑郁症等等。人际压力还会使教师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导致诸如组织的民主管理、晋升困难、与领导、同事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较少参加决策过程等社会适应不良反应,形成心理疾病。
三.改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对于教师个人来说,要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一方面要增强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另一方面,要采取克服倦怠的具体行动。
1、增强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
&&& 教师本人首先要学会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化压力为动力。教师本人要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看作生活之必然存在,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厘定,作为提高自己工作能力的一个个绝佳的锻炼机会。教师要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生命价值体现的意义场,真正地从内心热爱它,这样才会寄情于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找到别的职业所没有的快乐。教师的日常工作要有松有驰,不能凭一时的工作热情,在一次任务中就耗尽心理、生理上的能源,以致对以后的工作产生倦怠,丧失激情。教师心里要有一张&时间表&,该工作的时候工作,到了休息的时间,要让紧张的神经细胞得以休息,疲惫的身体予以恢复,这既是对教师本人负责,同时又是对学生负责。
2、采取克服倦怠的具体行动
首先,教师要具有明确的角色意识,确立自己的合理的专业期望,明确教师职业的社会责任;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处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要增强问题意识,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的实践,在工作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从而增强自身的职业效能感;再者,教师要为自己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最后,教师要为自己安排合理的饮食起居,加强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合理的养生,使得革命的本钱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二)教师的外部的社会支持系统
1.树立对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
&&& 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教师过高的角色期待会使教师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社会对教师过于完善的人格期望会使教师不堪重负。事实上,作为教师的伦理规范是有限的:教师不过是&人梯&,不过是代际文化的传递中介,他们不是指点江山的君主,用过高的道德标准和过高的人格标准去要求教师,对于教师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2、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逐步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
教育工作,作为教书育人的工作,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递、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智力资源开发工程。教师作为教育任务的具体执行者,理应受到社会的重视,教师的职业威望需要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职业的地位需要进一步提高。
3、以教师发展阶段(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的研究为基础,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以支援与协助
教师的发展阶段包括;新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间还存在既非新手有非专家的阶段。教师的职业倦怠多发生在新手教师和既非新手又非专家阶段。作为新手教师,对工作的不熟悉,容易引起职业倦怠;既非新手有非专家的教师,比起新教师来,有了一定的经验,容易产生自满情绪;比起专家来,又没有太多的工作效能感,此时的教师,最容易产生倦怠情绪。所以说,组织要对这两个群体给以更多的关注。
4、完善教育内部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
教育内部的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灵活多样的教师平价体系,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克服,是极其重要的。教育内部如果存在不公正、不公开的竞争机制,教师就会觉得,努力没意义,工作是为别人干的,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工作成就而言,毫无益处。教师的评价模式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师评价模式,以适应多元化时代的教师发展要求。
5、尊重和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有效疏通教师的消极情绪,形成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氛围
教师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他们也要吃饭、穿衣、抚养老人小孩,他们不是不吃五谷杂粮的神。除了给教师一定的社会地位,一定的伦理、道德意义上的精神满足外,对于教师物质方面的满足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也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凡人,他们也有消极情绪,需要社会支持系统给以疏通。由于教师生活的空间大部分在学校,所以形成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氛围很重要。
6.践行&行政为教学服务&的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帮助教师有效地克服职业倦怠,学校管理者要真正践行&行政为教学服务的理念&。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实施民主,进行人本管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教师的职业倦怠视做教师的个人问题,组织的预防和矫治工作也至关重要;其次,学校管理者要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条件。学校要把自己所能获得的最好教育资源用于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为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提供基础性保障;最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会使教师的积极上进心态得到引领,从而消除倦怠情绪。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董淑花,黄依林.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3]李志鸿,任旭明,林琳,时堪.教学效能感与教师工作压力及工作倦怠的关系[M]心理科学,2008,(1):218-221
[4]谢义忠,曾垂凯,时勘.工作家庭冲突对电讯人员工作倦怠和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7,(4):940-943
[5]金忠明,林炊利.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3-47
[6]张丽华,王丹,白学军.国外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7,(2):492-494
[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01
[8]、[9] 李志鸿,任旭明,林琳,时堪.教学效能感与教师工作压力及工作倦怠的关系[M]心理科学,2008,(1):218-221
[10]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M]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
[11]沃建中主编.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篇)[M] .科学出版社,
[12][1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01
[14]梅敏君.教师工作倦怠的调查研究[J] .心理科学,2008,(2): 487-489
本文TAGS: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本站专注于论文代写、、及各类论文代写代发服务,联系QQ:(企业版多工号),全国统一客服热线400-0808380(多线路)
联系地址: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邮编:610065&&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苏ICP备号
Copyright& China Paper Union.星网文化传媒中心版权所有&导读: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探究及分析,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教师的职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压力,加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教师全面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探究及分析
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教师的职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压力,加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教师全面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2004年12月,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全国72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94.6%的教师感到有精神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另有人对黑龙江省三所中学的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有半数以上(5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注:转引自徐长江《中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第120―123页。)。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对自身、学生及教育发展的危害,所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倦怠问题分析势在必行。
1、“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burnout” 一词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自从弗登伯格提出这个概念后,它被专门用以说明助人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 马斯拉池(Maslach)是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之一。她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皮特斯(Peters)在1981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
尽管上述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彼此不一,但我们仍可发现其共同之处,即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2、“教师职业倦怠”
2.1“教师职业倦怠”内涵
教师职业倦怠内涵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教师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也有说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应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它会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工作,在内心对教育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2.2“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大多数学者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已达成以下一些共识,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并且认为,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
长期的情绪上的倦怠感。
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常常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并且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且对诸如早晨必须起床上班等事情表现出恐惧或沮丧。有时还会感到无聊,空虚,觉得自己无法给他人以任何东西,并对生活冷漠,悲观。情绪上处于疲惫状态的教师对学生也会发展一种消极、乖戾甚至讥讽的态度。
人格的解体。
教师人格的解体的表现之一就是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事物;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他们;用标签式语言来描述个体学生。不仅如此,对同事也常常持多疑妄想的态度。
较低的成就感。
教师们开始感觉到在他们的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教师进入教师职业原本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当教师们感觉他们无法给学生的生活带来更大变化,而他们的职业所带来的诸如金钱、社会认可等回报也少之又少时,很多教师就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他们与同期毕业进机关的同学相比,觉得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相差甚远;与下海成“大款”的昔日同学相比,更觉得寒酸。当较低的成就感与前两种职业倦怠的感觉混合在一起时,它们就会大大减少教师工作的驱动力,这时失败就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学家将之称为“学者型的无力感”。
2.3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不仅仅涉及教育教学工作,这种倦怠感还会蔓延到教师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1)、 个体方面
美国研究人员格林娜尔格(Greenaerg)在1980年的报告中指出;所有病人的70%是导因于与压力有关的疾病。而美国学者麦克林1991年的研究则表明,在美国已有两千五百万人有过度紧张的现象。过度紧张与工作压力有密切关系,而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所导致的职业倦怠,已在相当程度上为个体带来了生理上的疾患,不仅如此,它也对个体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职业倦怠不仅易使教师个体陷入身心耗竭的深渊,而且也会影响其与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家庭冲突的现象随之增加。有研究显示:职业倦怠教师的家庭冲突比较高(Sakharov & Farber, 1983)。
2)、教学方面
学校是一个组织系统,教师的倦怠会导致行政效率的降低与人事变动的增加。教师的职业倦怠会使教师减少对教学工作的信心与热情,进而师资流失现象将会日益严重。据英国《卫报》最近一项民意测验显示,因工作压力过大而厌倦了教学职业,英格兰有一半的教师在未来的10年里将辞职,这给布莱尔首相决心提高教育质量的计划蒙上了阴影。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倦怠会导致教学品质的低劣。教师工作士气低落,无心也无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势必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纪律问题也因而增多。而近年来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暴力事件增多,也与此有关。可见,教师的倦怠已对教育环境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美国学者德沃肯(Dworkin,1987年)慨叹:“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3)、社会方面
职业倦怠使人力资源遭受损失,制造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增加社会对医药和支持性服务系统,如心理咨询、精神科医疗等的依赖。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无法胜任工作,人力资源的流失也将对政治、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对于造成社会的上述不良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同样不可能例外,同时,这种影响还将更加深远。因为教育是千秋大业,所以教师倦怠的影响不在一时、一人。
2.4“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并不是一朝一夕或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教师在工作中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组织、家长和自身等多方面的压力:
Education, Sikulan Editor, Macmillan, 1996,第54页。)
1)、社会因素
世界上的多数国家都对他们的教育持有很高期望。尽管不同文化间的历史传统、组织结构、社会价值观等相异,然而对于教育的期望却存在着诸多的一致。教师被期望于向学生灌输价值观,教授基本的与较高水平的思维技巧,培育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鼓励学生同心协力以实现既定目标。并且,人们视教育为社会经济成长与发展的关键,这些都给教师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尽管大多数社会都对教育的作为持有较高的期待,然而教师们认识到用以完成此项任务的资源却是极其有限的。
2)、学校组织因素
首先,学校的管理和条件对教师各方面工作的影响都非常大。由于学校管理不当而引起的与教师直接有关的问题有:教师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工作量超负荷或不足、时间被占用、缺乏自主权、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因个人评估标准不明确而造成失误等等。许多学者经过调查发现这些问题确实存在,而且还导致教师职业压力的产生。美国学者法伯对市郊学校教师的调查显示,教师抱怨最多的是连续不断的书面工作,不成功的行政会议及极少的提高教学的机会。特拉弗斯和库珀对英国教师进行全国性调查表明“学校的管理和结构”(包括决策时无参与权、缺少校长的支持、没有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学校的等级性等因素)“教师角色模糊”(包括对自己责任的范围和程度不明确等因素)是压力的主要来源。
至于学校条件差会给教师带来压力这是不言而喻的。班级规模大、师生比例小、设备落后等实际问题困扰着大多数国家的教师。
3)、学生因素
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3/4教师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Sharknarov &Farber,1983)。弗瑞德曼与法伯在1992年的报告中指出,学生的品行不端,对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资料缺乏热情,这些都易使教师产生倦怠。
4)、教师自身因素
如果把教师职业压力中的“教师”当成是中心词,那么可以把上述社会和学校的因素当成是外在因素,而把个人的因素当成是内在因素。教师职业压力源的内部因素主要有教师的
自我期望值、能力素质和感受力。
首先,教师过高的期望。克拉克等人发现自我期望值高是压力最主要来源之一,美国大学教师也认为“强加于自己的高期望值”是主要压力源之一。可见,自我期望值越高,与现实的冲突越激烈,则产生的压力也越大。其次,教师过低的能力素质。考克斯等人提及的因素“事业的发展”、“没有安全感”及前面提到的教师作出努力就有可能解决的问题都与教师的能力素质差有关。郭尔德斯坦把教师有可能解决的问题看成是压力来源的内在因素,不能解决的问题当成是其外在因素。这其实强调了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性。再次,教师过强的感受力。教师是否感到有压力及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感受力。费希尔(S.Fisher)所言“心理状态和结构决定压力的存在与消逝”指出教师对压力感知的重要性。
2.5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因为形成教师倦怠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所以克服和摆脱教师心理倦怠的途径与方法也应是多方面。其主要有:
(1) 以教师发展阶段论透视教师职业倦怠,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以支援与协助。
教师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纵贯整个职业生涯的历程。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教师在历经职前、入职、在职以及离职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发展规律作了具体的描述与精当的分析,由此产生了异彩纷呈的教师发展阶段论。其中卓有影响的几种教师发展阶段论有: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论、卡茨的教师发展时期论、伯顿的教师发展阶段论、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司德菲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等。依据上述教师发展阶段论,特别是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在教师发展的八个阶段(即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与生涯退出阶段)中,当教师处于引导阶段与生涯挫折阶段时,较易陷入职业倦怠。
以教师发展阶段论透视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可以发现,教师的发展是一个纵贯整个职业生涯的历程,其间既有高潮,也有低谷。因为并不是所有教师都会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一往直前地成长,其间不可避免地会有经受挫折、产生倦怠,甚至停滞发展的状况。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应被视为教师生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在出现倦怠的征兆时,无论是教师个体,还是学校都应积极地采取对应措施,以使教师能够摆脱倦怠,顺利度过低潮期,重新追求专业成长。
(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教师的职业观念是指个人在教师职业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教师的价值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的。教师职业是光荣的,同时也是繁重的,生活清苦,但如果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投入教育事业,那么这一职业许多困难都会逐步加以解决和克服。
(3)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增强教师角色适应能力。
在发展各种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多变的,需要不断转换。教师应该培养对人的兴趣,乐于合群,积极参加学校、教研室或学生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协调的人际关系。
(4)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建立良性支援机制。
首先,改革学校教育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目的,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使教师真正从以各种“率”来衡量其成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次,学校领导应带头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在教师中形成高昂的士气,教师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只有靠领导有效激励,才能变成教师工作的动力,也才能使教师在身心愉悦的心情中成长与发展。再次,改进学校管理方式,增加对教师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如优化学校的人员配置,改善工作条件,通过管理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支持教师的教学及对教师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它有助于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及后顾之忧。最后,针对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我们不妨借鉴德国高校的作法,即教师每隔 3~5年享受一次研究年,在这一年中可以不担任一学期或更长时间的教学工作,专
包含总结汇报、旅游景点、党团工作、工作范文、出国留学、外语学习、IT计算机以及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心理学文献综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