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心理咨询危机求助方式

有一些必要的心理求助常识
心理求助指南
简小单XD,简单心理
找到适合你的心理帮助
文|简里里
不断地收到朋友询问如何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有一些必要的常识,我觉得灰常重要。在你想要寻求心理咨询之前,你要知道找谁、干嘛、你能做啥:
1)你不是要找一个心理学工作者,你要找的,是一个临床的心理咨询师。
因为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做的事情,其实和我们老百姓们的日常生活隔了千山万水。他们折腾猴子,研究数字,他们的成果应用在无数的行业(当然也有无数的成果,还没有人知道能干啥用)。而尽管心理学的研究者在做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但他们大多数并不是&心理咨询师&,甚至也不一定了解心理咨询和&思想教育工作&有甚差别。
你要找的,是一个接受过系统训练的、专门从事临床心理治疗的心理咨询师(或者精神科大夫)。
2)在开始接受治疗之前,主动挑选你的咨询师。
心理咨询的本质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单从人的角度来说,你若是遇见一个不喜欢的人,付钱逼迫自己向 TA 打开心扉,这个过程得多自虐啊。
尽管治疗的本质殊途同归,但是不同流派的心理咨询师们,也确实用着相互之间听不懂的语言,用着非常不同的方法,来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
你有权利、有必要,在开始咨询之前,认真地了解你的咨询师。
3)你要选择一个,让你觉得可以建立信任感的心理咨询师。
因为心理咨询里面,咨询师才是最终那个使治疗发生作用的工具。来访者需要和咨询师一起建立一种关系,在这个关系里面足够安全地去呈现你所有的自己。而咨询师会通过这个特别的关系,来让治疗发生作用。
倘若你一开始,无论什么原因,就觉得你不可能信任这个咨询师,不要理会你理智里面所想的:&大家都说这是个好咨询师,我应该试试&诸如此类的念头。去找下一个咨询师。
4)开始咨询之前,尽可能多地尝试了解这个咨询师(人本身)。
包括年龄、性别、TA 的职业经历,对人和生活的态度,甚至长相。你可以去看 TA 的微博、博客,你可接触到的 TA 的相关信息。若能够见面,则更好。
相比 TA 在媒体上有怎样的影响力、拿过什么样的证书、有怎样的专业背景,若是一个行业内获得认可的咨询师, TA 这个人本身所带给你的感受,在咨询中对你的影响会更大一些。
当然这绝不是要你去费尽心力去打探咨询师的个人隐私,和 3)表达的一样,目的仅在于,找一个你觉得易于建立信任关系的人。(谢谢 @鱼儿 修正)
总而言之,你总会希望找一个,让你觉得舒服的开始。
5)你要了解心理咨询有严格的设置。
一般的咨询设置是,每周一次见面,固定的时间地点,每次 50-60 分钟。关于时间和频率,有几种情况有特例:
a.传统精神分析流派会是每周四次,每次 50-60 分钟,而这样的治疗一般针对个别的来访者,现在比较少会使用到
b.有一些来访者的症状严重,偶有开始的时候一周两次,稳定后每周一次,咨询结束之前可能会降低见面频率)。
c. 家庭治疗的时间可能会 60-90 分钟,在咨询前咨询师会主动告知。
因为心理咨询是要在一个非常特别的环境下,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特殊的关系。每周一次的频率,既能够在咨询的环境下得到即时的支持,又能够保持现实生活的状态;而固定的时间地点,能够帮助形成&Therapeutic container&(。
如果咨询师总是换着咖啡厅给你做咨询(非常特殊的情况下除外),用掉了 1 个半小时,说因为超时 30 分钟,让你加钱。让丫滚蛋。因为在咨询的过程里面,这是咨询师的责任,来保持咨询的设置。
6)咨询&疗程&的长短、以及咨询的目标,是在咨询中,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商定的。
咨询的前几次(甚至在更长一段时间里面),一般是做评估、收集资料的过程。咨询师会帮助来访者在前几次确定大体的咨询目标,而这个目标会跟随治疗的深入不断调整。
因为咨询的一个作用,是帮助你去了解你自己。打个比方,你头痛去找医生。医生的任务是找出你头痛的原因,是心是肺是脊髓,治疗它。心理咨询是一样的。所以咨询的目标,会随着咨询的深入,不断调整。
在不足够了解你状况的时候(比如第一、二次见面),倘若一个咨询师告诉你说,你是因为 XXX,所以患上了 XXX,7 次一个疗程,交钱包治(精神科大夫的药物使用除外,因为药物确实是用来解决症状的)。你就要把之前的咨询费也给要回来,拎包甩门离开。
7)若你心底有诉求,要知道咨询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问题& 。
这并不是给咨询师找借口。因为:治疗不是给建议、讲道理、做理智的分析。这些你的政治老师都会做,你也千真万确不必花费这样的时间和金钱,来找人教育你。
咨询真正开始发生作用的时候,是在你和咨询师之间,建立足够安全的咨访关系,你开始能够将自己(潜意识层面)打开,咨询师才有机会通过你们之间建立的关系,开始给你真正的陪伴、支持、疗愈。
因此,若你确实心底有求助的诉求,这个关系的建立总会需要一段时间。当然,咨询师也有责任,在咨询的过程中给来访者以治疗的信心。
8)你可以主动提出结束治疗。
好的咨询师会在适当的时候,开始和你谈论什么时候,如何结束治疗;TA 也会鼓励你,当你觉得想要停止治疗的时候,主动地和 TA 坦诚地谈论如何结束治疗。
不必担心被咨询师&绑架&,你可以主动提出结束治疗。咨询师不是巫师,TA 没有能力操控你的思考和行为。当你觉得治疗对你产生&伤害&的话,你可以主动提出希望终止治疗。
但是请和你的咨询师坦诚的讨论你希望终止治疗的原因。因为咨询的过程并不总是温暖怡人的,在适当的时候,治疗师会向你发出一定的挑战。治疗师可以帮助你觉察,你希望结束治疗的原因是如下之一:
a. 移情反应(例如:是因为在治疗中觉得被挑战,或者是你每次应对亲密关系的一个惯常模式)那么这就有可能是治疗深入的一个契机,或者提醒咨询师,TA 需要调整治疗的步伐
b. 你确实不再需要更多的帮助,共同商量结束咨询
c. 这个咨询师本身并不适合你,好的咨询师会给你进一步求助的建议
总之,和你的咨询师去坦诚地谈论你希望终止治疗的原因,治疗师会有机会给你进一步的、更适合你的求助建议。
9)你可以放弃这个心理咨询师,但请不要放弃求助噢!
这是我每次都会跟我的来访者说的一句话。
因为就好像谈恋爱一样,无论咨询师多牛 X,都会有不适合 TA 的来访者。更何况国内咨询师的状况鱼龙混杂,找咨询师的过程更像是盲人摸象。你可能遇见不靠谱的咨询师,亦有可能遇见好的但却不适合你的咨询师。
请不要因此失去信心。就像恋爱一样,你可以放弃不合适你的 EX,但请不要放弃爱情;你可以放弃不适合你的咨询师,但请不要放弃求助!
请相信,男女老少的咨询师,总有适合你的那一个:)。
10)Last but not Least. 注意安全。(谢谢 @细路河 补充 )
因为两人单独共处一室,安全问题,其实是双向的。无论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都要注意人身安全。
如果咨询室不是设置在医院、学校、公共写字楼等地方的话,留心安全。一般咨询师为了保护自己,在接待室会安排人留着,以防突发事件。但是对于来访者,你若觉得例如咨询室&锁门&不安全,你大胆提出希望只关门不要锁门。好的咨询师能够理解。
若确实觉得人身不安全,当即离开。保护自己最重要。
----------
简里里,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心理学硕士,大学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美精神分析联盟成员(CAPA)。 心理动力学取向。从业六年,接待个案超过 2000 小时,长期接受督导和个人体验。
了解更多:大学生心理危机原因及应对之策探究;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许多需要自;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原因;对策;一、绪论:;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2006年北京16所高校的调查报告反应,因精神病;总的概括一下,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1、学习和环境适应方面的不良:在调查的学生中,有
大学生心理危机原因及应对之策探究
摘要: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许多需要自身面对的冲突和矛盾,这些问题使大学生感到困惑、迷茫和无能为力,若不能及时处理,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能引起突发性的心理危机或意外事故,如何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已经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紧迫问题。本文旨在搞清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大体状况,探索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策略和途径,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原因;对策。
一、绪论: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人们的物质生活、 思维方式、心理感情、价值伦理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方面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剧变时期,最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时期的冲击波及昔日的“象牙塔”,使很多大学生无所适从。这就导致他们出现了心理危机,我们必须加以研究找到对策,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2006年北京16所高校的调查报告反应,因精神病而退学、休学的人数占休 学退学总人数的39.7%和64%。26%的大学生偶尔有过自杀念头。《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状况,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1]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以外成为大学生以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据他们对2649名06级学生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没有考虑过人为什么活着?大学生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没有考虑自己职业生涯问题,导致生活缺少目标,做什么都觉得没意思。[2]
总的概括一下,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1、学习和环境适应方面的不良:在调查的学生中,有37人,占1.4%的学生想轻生;有154人,占5.8%的学生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有485人,占18.4%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热情和积极性,有591人,占22.4%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耐心。由于适应了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来到陌生的环境。新的学校、新的教学方式、新的学习秩序、新的老师和同学等等,所有这一切让学生感到一时难以适应,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就会带来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自信心不足:有658人,占25%的有640人,占24.3%的学生觉得自己缺乏自信心。有319人,占12.17% 的学生明显感到自卑。这说明随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转换,大学生的很多观念都被急剧的改变,大学并非自己想象的
那样美好,学习方式和对学习关注度的下降,以及评价学生的的方式不光是学习还有很多方面的因素等都让很多学生感到自己的不足,还有一些来自自身性格和家庭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在与其他人的比较中更加失落。这些加在一起就导致许多学生的自信心下降,自卑感增强,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心理危机。
3、情绪焦虑和不稳定:有850人,占32.3%的学生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大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很多除学习之外的一些讲座、社团活动等,会和各种身份背景不同的学生打交道,因此会由于处理不好这些关系而产生焦虑,对未来的一些不可知的事物也会产生莫名的焦虑。另外学生中一些人情绪化倾向高,自控力低,易受外界暗示和干扰,导致情绪不稳定和异于常人。
4、孤独和压抑:高中时的伙伴关系不再成为自己主要的交往群体。新的伙伴关系无法及时建立,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和各种因素夹杂在一起就会使大学生产生孤独感和压抑感。
5、人际关系的不适应:被调查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对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会产生一些人际交往障碍,有558人,占21.2%的学生会在乎别人的视线;有354人,占13.4%的学生总注意周围的人。在高中学习是主要任务,但在大学就复杂了,除了学习还要处理人际关系,因为它对每个学生至关重要。如果某个学生回避了,就形成心理危机。
三、 大学生心理危机形成原因探究
1.从大学生个性角度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形成的原因
(1)、自我个性因素: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大多存在心理缺陷和人格缺陷,以至于形成畸形观念。有些大学生思维上的扩大化和片面性,习惯于把一些小挫折无限的放大,并夸大情绪放映,在分析问题时缺乏辩证的眼光,认识不到事物积极的一面。有的大学生喜欢回忆那些痛苦失败的经历,使自己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体验之中,以致全面的否定自己。最后出现问题与困难,出现归因的偏颇。在大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归因的误区,把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归因为老师的讲课水平差、学校的环境差,把自己的不顺心归结为家庭条件差、或者是命运对自己的
(2)、个体应对方式不当:虽然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在理念上持的是肯定态度, 但当自己面临心理困惑时,出于不愿暴露隐私或是不愿被贴上“精神病人”的标签等方面的顾虑往往对心理咨询持回避态度。他们往往是更加倾向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很多学生因为自尊心不会轻易去寻求帮助,使他们失去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机会。自封孤僻的人不愿与人交流,使外界帮助无法及时跟进,有自卑、懦弱、呆板、孤僻、虚荣,患得患失、争强好胜之类性格的人,在困难与挫折的挑战下,情绪波动大。心里求助方式的片面化会造成长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导致心理危不公平等,这些归因的误区,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之一。
机的产生。
(3)、当前中国大学生普遍的存在着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的状况。他们在积极探索人生价值和意义,人生道路和理想中,心理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但是在探索人生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困惑,在处理人生矛盾时会产生心理偏差和过急的举止,如处处显示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客观的评价自己,常常过高的看重自己的作用等。虽然在现实生活、学习中,他们也在不断的寻找自我的位置,但往往会凭借自身的感觉,盲目追求欲望的满足。一方面是安于现状,害怕离开熟悉的环境;另一方面内心自我成长的动力又驱使个体要求自我实现,希望实现真正成长。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就表现出理想与现实脱节,理性与非理性相交织,独立性与依赖性共存等。一旦发现外界对自己的不承认,便会产生失落感,一些大学生在面对这种失落时,就会出现身心成长矛盾的化解失败,出现许多不适应和一些慢性和急性的心理危机。
总之,心理危机的产生不仅取决于外界刺激强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与每个社会主体的主观需要层次,对事物的感受、选择、判断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的身心都处于平衡状态,即人的思维、意志、情感体验与生理参数指标都处于某种程度的和谐。当有不适当的应急发生时,人的原有平衡状态就会受到破坏,这时人就处在心理上的危机状态。
2、从学校客观环境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形成的原因
(1)、长期以来学校的教育方式倾向于应试教育,对学生心理和道德方面的关注和教育严重缺失,大学生即使拥有较高智商,但在心理上显得还很稚嫩。在进入大学后,这些方面依旧被忽视,加上大学的学习环境和高中有很大区别,部分学生在考入大学后,由于整体环境和缺乏老师及家长的监督,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歇脚心理,致使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没有动力。渐渐的没有了天之骄子的感觉,便会破罐子破摔,时间一长心理危机随之而来。
(2)、大学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很多时间会用来处理一些比高中要复杂的人际关系,很多人从内心渴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他们对交往的本质缺乏思考,在人际交往上缺乏必要的技巧,常常陷入交往的误区,这种高期望值和低成果造成了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于是他们开始封闭自我,郁郁寡欢,形成了忧郁、交际恐慌等心理疾病。
(3)、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每年都有许多毕业生面对 就业的巨大压力而出现心理危机,考研是毕业生面对的另一种压力,就业困难导致许多毕业生想通过考研来暂时缓解就业压力,然而考研的竞争也很激烈,因此考研和就业是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重要因素,另外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对
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反过来又促使在校大学生更加专注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学习提高,淡化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培养,尤其是道德法纪等方面。尤其是一些非重点高校的学生常常感到生不逢时,无法正确的评估自己,客观公正的看待别人和社会,生存危机感大大增强。
3、从大学生所在的家庭及社会客观环境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形成的原因 (1)、家庭因素分析:现代社会由于观念的不断开化,离婚的人群越来越多, 其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会缺乏父爱或母爱,导致人格的缺陷。而独生子女往往遭受过多的溺爱与宠爱,经不起挫折,其性格也会随之出现偏激,在高中由于学习始终放在第一位,这些都没有得到适当的反映和呈现,在大学这种环境中,学生的自我生存和照顾能力以及各方面的能力会得到考验和锻炼,那些人格不完善的学生由于缺乏这些能力就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甚至有的学生到了大学也不愿意长大,整天给家长打电话,心理不能断奶。这些学生在遇到大的挫折和家庭变故等便会造成他们的心里无法承受,进而产生心理危机。
(2)、社会客观环境因素:社会的不断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观念和价值观上的冲击,消费心理也在起着变化,自我享乐欲望增强,各种消费热潮加重了一些贫困学生的心理负担,增添了许多烦恼。懦弱、自卑的情感在不断蔓延。金钱文化的形成,人际关系的势利和冷漠,就业时没有良好的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也激起了他们心理上的强烈变化,造成各种心理不适,导致精神障碍或者心理异常。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他们必将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客观环境压力。
四、 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之策的探讨
1、大力开展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教育工作
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学知识,增强他们心理保健意识,端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缓解负性的情绪。21世纪的大学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成长压力、时代压力和环境压力,这三种压力对个人心理健康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学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个人求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途径、多方法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课余生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做自我的主人。建立心理健康理论教育制度,把心理健康理论纳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定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和活动月;通过宣传栏、手册、讲座、报纸、网站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师生都认识到心理危机的危害,提高辨别心理危机问题的能力,了解有效应对心理危机的办法,增强心理危机干预的意识,这些都是建立心理危机防御监控系统的有力措施。
2、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发现心理问题较科学的一种方式,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目前大学中采用率较高的一种方法,是促进大学生个体和谐和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测试结果要科学的对待,对于筛选出的心理异常个体,必须做好心理跟踪访谈,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避免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减少因心理危机引发的学生生命、财产的损失,促进校园的和谐。
3、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
学校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甚至中小学开始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烦闷,开发身心潜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高校应该聘请具有良好专业知识背景、咨询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进行规范有效的心理咨询接待工作,以求及时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另外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咨询方式,比如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信件咨询等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样可以在不见面的情况下保护一些学生的隐私,也可以相应的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
4、对高危学生进行重点监管,对敏感时间段给予重点关注
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通过做心理问卷测验和平时的观察关注等方式,给下面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一是遭遇突发事件的学生;二是学习压力、就业压力过大的学生;三是人际关系、个人情感严重受挫的学生;四是面临将导致严重后果(如违法违纪)问题而惶惶不安的学生;五是性格过于内向、孤僻、过于敏感多疑、易于紧张焦虑又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六是严重环境适应不良的学生;七是经济负担重并深感自卑的人;八是身体或心理患有严重疾病的学生;九是由于身边同学出现危机或其他严重状况后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不安的学生。在以下敏感的时间段也是关注的重点时段:一是学习生活环境变化后;二是重要考试前和成绩公布后;三是评优选干前后、受到惩处时;四是群体性或个体性突发事件后;五是发生严重的冲突后;六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重要政策、规定、措施出台调整后;七是求职择业期间、毕业前夕。
5、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
预警就是提前发现危机征兆,提早治疗,争取做到主动。⑴在班里由心理委员和宿舍舍长组成最基层的危机预警,心理委员和舍长与普通同学关系密切,可能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危机状况,从而为心理危机的干预最早赢得时间。当然这个心理委员首先心理素质要过硬,,还要经过严格的心理健康培训。使他们具有掌握辨别他人可能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能力,并积极的向主管老师报告。心理委员[4]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外语学习资料、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大学生心理危机研究10等内容。 
 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应对 邹华 江西南昌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学二班 摘要: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 ,每一条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的由来向来都 是...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研究 [摘要]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包括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加强校园文化建 设、 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以及开展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方面。...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方法 【摘要】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危机日益增多,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分析 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  大学生心 理危机形成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心理危机的各种危机源对大学生的刺激, 内在原因主要对危机 源的错误认知、大学生自身人格特征以及社会支持不足等。综合起来,...  大学生生命教育综述 3页 免费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馈。 大学生心理危机研究 隐藏&& 大学生心理危机...  大学生心理危机源的调查与干预研究吴继红 (洛阳理工学院师范部 河南 洛阳 471023) 摘要: 本研究采用刘玉新编制的《大学生压力源问卷》对某院校各个年级、各个 ...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研究 李轶哲刘世炜卢丽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摘要】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 要方面。本文阐述了心理危机的概念、...  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理_教育学/心理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理_教育学/心理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国内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研究概述_教育学/心理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国内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研究概述 摘要: 当代大学生面临诸多压力与冲突,其心理危机已经成为...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中学生心理危机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
2009年第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14篇
  摘要 采用问卷对广州市初高中学生共795名进行调查,探讨中学生心理危机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1)社会支持、问题解决、幻想、发泄、退避、忍耐对危机脆弱性有显著预测作用;主观支持、问题解决、退避对自我压弹力有显著预测作用。(2)社会支持在自我压弹力、危机脆弱性上的主效应显著。结论:中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预防心理危机有重要作用。 中国论文网 /6/view-1133983.htm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危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分类号 B844.2      1 问题的提出      心理危机在国外一般译为危机(crisis)。Caplan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明确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心理危机是“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时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他指出,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时,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处境超过了他的应对能力时。个体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的心理失调状态就是心理危机。Mitchel和Resnik认为危机是一种情感紊乱状态:也可以认为是情感上的重大生活事件,该事件可以作为人生变好或变坏的转折点。   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关注心理危机,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蔡哲等人认为,危机是个体运用寻常应对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发生的一种反应。史占彪等人认为,危机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无法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危机往往是突发的,出乎人们的预期。如果不能得到很快的控制和及时缓解。危机就会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社会的混乱。   Kanel认为不管哪种方式的定义,心理危机实质上都包括三个基本的部分,即(1)危机事件的发生:(2)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苦;(3)惯常的应付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较突发事件发生前降低。Kanel的这一定义比较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心理危机的过程和实质,因而得到了许多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的认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心理危机的本质是伴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   自我压弹力又被译作“心理弹性”、“压弹”、“复原力”、“抗逆力”等,其本质是个体在困难情景下的正常发展,具有良好压弹能力的个体不仅能忍受逆境或者应付逆境,而且还能够“弹回(bounceback)”所遭受的逆境,并且在持续的危险情境面前仍然能维持良好的功能水平。在逆境中表现出积极的发展状态。   若个体具有高自我压弹力(high setf-resilien-cy),则他们有充分的资源和能力,能灵活使用切实可行的问题解决策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随时的遭遇。相反,若个体危机脆弱性(self-brittleness)高,则表明缺乏适应灵活性,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不能对变化的环境要求及时作出反应,当面对环境改变和外在压力时,总是表现出心理和行为的混乱无序状态,很难从挫折经历中恢复过来,更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危机脆弱性是描述个体危机承受能力的一个概念。健康心理学在研究危机脆弱性时,通常从其反面一自我压弹力进行研究。为什么有人会在生活压力下崩溃,而有些人却能成功逃脱像重大疾病、失去亲人、自然灾害或战争这些创伤事件的影响,这就涉及到不同个体的危机承受能力(basic be-havioral science task force)。危机承受能力强的个体更容易保持心理平衡,危机承受能力弱的个体比较难保持心理平衡。   通过整合心理危机、自我压弹力和危机脆弱性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个体自我压弹力与危机脆弱性的高低与个体维持心理平衡的能力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认为自我压弹力和危机脆弱性可以作为预测心理危机的关键性指标,心理危机的实质是个体在面对重大生活事件时所出现的低自我压弹力、高危机脆弱性。并伴有一系列不良生理心理反应的不平衡状态。   心理危机是应激源与个体易感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心理危机的个体易感因素有很多,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系统、应对方式等是引发个体产生心理危机的重要易感因素,因此,研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危机的关系对预防心理危机有重要意义。   关于应对方式与心理危机的关系,应激理论强调,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引发不等的应激反应水平,良好的应对方式可以缓解心身症状;应对不当会加重应激反应。Brian指出,积极有效、接近问题的应对和良好适应密切相关,而消极无效、回避问题的应对则可能导致抑郁、焦虑、不良适应等。Kimberly研究发现问题解决方式、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与悲伤、PTSD显著相关。Jane等研究发现不良应对方式在“自我中心”人格特质与心理危机之间起调节作用。国内学者刘取芝研究发现,应对方式中的处理问题、控制情绪与危机脆弱性成显著负相关,逃避与危机脆弱性成显著正相关,期望和寻求支持与危机脆弱性不相关。曾洁发现,大学生危机处理方式中处理问题、寻求支持、控制情绪、期望与危机脆弱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社会支持与心理危机关系方面,“缓冲作用学说”认为社会支持本身对健康无直接影响,而是通过提高个体对日常生活中伤害性刺激的应对能力和顺应性,从而削减应激反应,直到缓冲生活事件的作用。Windle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中学生的抑郁和过失行为的关系有显著的缓冲作用。Car-ol等人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青少年的抑郁情绪。国内学者刘取芝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总分及社会支持三个因子(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均与危机脆弱性成负相关。刘春梅、邹泓发现社会支持,特别是父母支持对青少年自尊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王雁飞发现社会支持与个体身心健康有着显著的正相关。社会支持缺乏与社会惰性、焦虑、担忧、压抑有着显著负相关。   社会支持对心理的维护作用已经得到很多研究的证实,但社会支持对心理的作用机制却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主要存在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和缓冲器模型之争,有的研究支持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有的研究支持社会支持的缓冲作用模型,有的研究证明社会支持既有主效应,又有缓冲效应,迄今研究者还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回顾国内对心理危机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对心理危机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临床研究,实证调查研究比较少,研究对象上主要选取大学生,基本上没有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而实际上,处于“风雷激荡”时期的中学生是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另外,社会支持对心理的作用机理仍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证调查了解中学生心理危机状况,通过探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关系来验证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和缓冲器模型。同时,本研究结果将对
预防和干预中学生心理危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随机选取广州市的五所中学的初一、初二、高一或高二学生各两个班,共795人进行施测,其中,男生404人,女生329人,被试年龄平均在13~17岁之间。回收有效问卷734份,有效问卷占总问卷的约92.3%。      2.2 工具   2.2.1 危机脆弱性问卷   采用心理学家G?帕里编制的“危机脆弱性”测验问卷,该问卷主要用来揭示个体是容易被危机事件伤害,还是具有较强的免疫力。问卷由15个项目组成,每一项目有“是”、“不确定”、“否”三个选项,其中第2,5,8,11,12,14,15项答“是”记0分,答“不确定”记1分,答“否”记两分;其余项记分相反。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在面临危机时更加脆弱。具体来说,低于5分表示个体在面临危机时很少有明显的表现,即几乎不受危机的影响;5~10分表明个体能成功地面对大多数危机:11~15分表明有时候个体在危机事件的冲击下无法保持平衡;15分以上则表明个体在面临危机时可能非常脆弱。本研究中a为0.638。   2.2.2 自我压弹力量表   采用由Jack Block编制的自我压弹量表,陔量表一共由14个自呈条目组成,每一条目分四级记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不符合”记2分,“符合”记3分,“完全符合”记4分。本研究中a为0.825。   2.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包括10个题目,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评分,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社会支持越好。考虑中学生实际情况,对量表中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修改,如将“同事”改为“同学”,将“工作单位”改为“学校”等。其重测信度为0.92。   2.2.4 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   采用黄希庭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由30个题目,包含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幻想、忍耐等6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制,分数越高表示越高采用某种应对方式,本研究a为0.857。      2.3 施测及数据处理   研究者在班主任的帮助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在规定的时间(45分钟)内收回问卷。收回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在个人电脑上进行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自我压弹力、危机脆弱性之间的相关   3.1.1 社会支持与自我压弹力、危机脆弱性的相关分析   表1数据表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均与自我压弹力成显著正相关,与危机脆弱性成显著负相关。其中主观支持与自我压弹力和危机脆弱性的相关系数最高,其次是对支持的利用度。这表明,个体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越高,个体在困难情境中更容易保持心理平衡状态或更容易从心理不平衡中恢复过来。      3.1.2 应对方式与自我压弹力、危机脆弱性的相关分析   表1数据同样表明,应对方式中的问题解决、退避、发泄、求助、忍耐因子与自我压弹力成显著正相关:问题解决、求助与危机脆弱性成显著负相关;发泄、幻想和忍耐与危机脆弱性成显著正相关。      3.2 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维度对自我压弹力和危机脆弱性的逐步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自我压弹力和危机脆弱性的预测能力,分别以自我压弹力和危机脆弱性为因变量,以社会支持总分以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各维度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见表2。      在危机脆弱性上有5个因子进入了同归方程,5个因子共解释危机脆弱性的联合解释率为20.8%,这5个因子包括问题解决(10.3%)、幻想(7%)、社会支持总分(1.6%)、发泄(1.2%)、忍耐(0.7%)。其中,问题解决、社会支持和退避对危机脆弱性存在负向预测作用。在自我压弹力上有3个因子进入同归方程,3个因子对解释自我压弹力的联合解释率为19%,3个因子包括问题解决(14.9%)、主观支持(2.5%)、退避(1.6%)。      3.3 社会支持在应对方式与自我压弹力、危机脆弱性中的作用分析   为考察社会支持在应对方式和心理危机间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分别以应对方式各个因子为自变量,以社会支持总分为调节变量,以自我压弹力和危机脆弱性为冈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由于在相关分析时发现应对方式中的退避与危机脆弱性、幻想与自我压弹力不相关,因此,本研究采用4(自变量)×1(调节变量)×2(因变量)来检验社会支持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8个模型中,社会支持只在求助和自我压弹力这1组模型中有调节作用,而8组模型的社会支持的主效应均显著,这充分证明了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      4 讨论      4.1 社会支持与自我压弹力、危机脆弱性之间的关系   影响自我压弹力的保护性因素主要包括个体自身因素和个体外部因素,个体外部因素主要是指来自学校、家庭等的社会支持,这些都是中学生阶段非常重要的外部保护性因素。在本研究中,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各因子均与自我压弹力成显著正相关,与危机脆弱性成显著负相关。这一结果也证明了社会支持对自我压弹力、危机脆弱性的保护性作用,该结果也与刘取芝、骆鹏程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预防与干预中学生心理危机时可通过增加社会支持来帮助中学生提高自我压弹力,降低其危机脆弱性。         4.2 应对方式与自我压弹力、危机脆弱性之间的关系   以往研究表明,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与良好的社会适应密切相关,而消极无效、回避问题的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不良适应等密切相关,由表1可知,应对方式中的问题解决、求助与危机脆弱性成显著负相关,与发泄、幻想和忍耐成显著正相关;而自我压弹力与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忍耐成显著正相关。罗杰斯认为当个体预见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的时候,个体会运用各种防御机制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效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而所有应对方式,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在客观上减轻了个体急性应激反应,是维护心理平衡的重要措施,因此,所有应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应与自我压弹力成正相关,本文的结果也正好反映了这一情况,虽然幻想与自我压弹力的相关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但它仍然与自我压弹力成正相关。同样,该结果也表明,当发生心理危机时,暂时对危机情境采取退避、忍耐或是发泄是有助于预防个体产生心理危机的。      4.3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自我压弹力、危机脆
弱性的预测作用   当研究者以危机脆弱性为因变量,以社会支持总分以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时发现。问题解决、幻想、社会支持总分、发泄、忍耐六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其中解释率最高的是“问题解决”,这表明“问题解决”与危机脆弱性的关系最密切,当个体采用更多的问题解决方式时,个体的危机脆弱性越低,危机承受能力越强。该结果与刘取芝、肖计划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同样以自我压弹力为因变量,以社会支持总分以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时发现,问题解决、主观支持、退避进入回归方程,其中,解释率最高也是“问题解决”,另外,“退避”也进入了回归方程,说明“退避”与个体的自我压弹力关系也是很密切的,当个体面临危机情境时,暂时的回避危机情境是有助于维护心理平衡的。      4.4 社会支持在应对方式与自我压弹力、危机脆弱性间的作用   社会支持在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方面存在主效应模型和缓冲效应模型,以往研究存在很大分歧,为了进一步检验社会支持在心理危机中的主效应和缓冲效应。本研究分别以应对方式各个因子为自变量。以社会支持总分为调节变量,以自我压弹力和危机脆弱性为因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采用4(自变量)×1(调节变量)×2(因变量)共8个模型来检验社会支持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结果显示,8个模型中,社会支持只在求助和自我压弹力中存在调节作用,其它7个模型中社会支持都起主效应作用,因此,本研究验证了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即社会支持对预防中学生心理危机存在普遍的增益作用,而不仅仅只在应激条件下才发挥保健作用。      5 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问题解决、求助与危机脆弱性成显著负相关,发泄、幻想和忍耐与危机脆弱性成显著正相关;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忍耐与自我压弹力成显著正相关。(2)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各因子均与自我压弹力成显著正相关,与危机脆弱性成显著负相关。(3)社会支持总分、问题解决、幻想、发泄、退避、忍耐对危机脆弱性有显著预测作用;主观支持、问题解决、退避对自我压弹力有显著预测作用。(4)社会支持在自我压弹力、危机脆弱性上的主效应显著,验证了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社会支持在求助与自我压弹力间起调节作用。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危机的六步处理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