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远程教育育与教育技术学是什么关系

副标题: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主编:何克抗 李克东 出版:北京师范大学 教材包括8本:一、教育技术学
作者:出版时间: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书共分十章。前两章简要介绍教育技术的定义、学科性质、理论基础和发展历史;第三、四章对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详细论述;第五至九章分别从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教育技术利用、教育技术管理、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评价等五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对教育技术主要研究和实践的内容做了较全面的阐述;第十章对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推动教育改革深化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本书除作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教材使用以外,也可供其他各类学校、培训机构的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书共分十章。前两章简要介绍教育技术的定义、学科性质、理论基础和发展历史;第三、四章对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详细论述;第五至九章分别从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教育技术利用等五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对教育技术主要研究和实践的内容做了较全面的阐述;第十章对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推动教育改革深化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教材使用。 &&& 基本信息(没有详细目录):&
&&& 详细目录:&&&& 这本教材出了第二版,详细信息查看:二、教学系统设计作者:&等出版时间:
&&& 《教学系统设计》在总结我国传统教学设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初步建构了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导一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体系上都与以往教学设计教材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研究。教学系统设计本身是一个迅速发展的领域,但是,很多研究者对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一直认识不够,研究进展缓慢。就“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和“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两个方向的研究而言,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更多地投向了前者,在我国这种情况更加明显。由于我国对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起步较晚,因而主要侧重于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的介绍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研究。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教学系统设计》第一章用很大篇幅系统地介绍了近三十年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此外,还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本质特征及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使人们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有一个更加明确和清晰的定位。第二,构建了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使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能够更加深刻和贴切地反映社会转型与技术进步所提出的实际需求。由于教学系统设计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与技术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的每一发展和变化必然对教学系统设计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超媒体、人工智能、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同时由于建构主义主张的以学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思想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及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使建构主义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为此,《教学系统设计》第四章系统阐述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主要内容和步骤,并提供了一些能够体现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思想的设计实例,便于学习者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思想。第三,提出了“主导一主体”教学设计理论。“主导一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这两种教学系统设计相结合的产物。该模式在深入分析了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各自的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和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将两种模式取长补短,提出了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型学习环境的“双主”教学系统设计思想,初步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第四,注重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系统设计》不仅加强了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系统阐述,而且非常重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具体应用及实践,除了在第四章中对不同自主学习策略提供相应实例外,还专门在第六、七章分别给出了针对不同产品的教学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的相关案例,使学习者通过案例的学习,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所发展和创新。 详细信息: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作者:& 出版日期:2003年04月详细信息(没有详细的目录):详细目录信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全书共十七章内容,具体涉及到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教育技术领域中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设计、教育技术文献检索、调查研究方法、观察与实地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学习反应信息分析法、评价研究方法、解释结构模型法、SPS的应用、模糊数学分析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研究论文的撰写等等。 四、远程教育学作者:& 出版日期:2001年11月
远程教育学学科理论基础、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展望和远程教育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一、二、三章综述了远程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学科知识,即远程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与学派,远程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历史和成果。其中,第二章突出了对远程教育和开放学习两个基本概念的定义和特征的辨析,在广泛借鉴和深人分析国内外相关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定义,同时广泛地讨论了远程教育的术语演变。第三章在论述远程教育理论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远程教育宏观理论、微观理论和哲学理论的划分,并综合了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各种理论学派进行建构和评价。第四和第五章分别论述了世界各国和中国远程教育的历史起源、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第六至第十二章分别论述远程教育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内容。《远程教育学》可以作为我国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专业大学本科生高年级“远程教育学”课程的基本教材。对于教育院系其他师生,它也是了解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热点的“远程教育”的有价值的教学参考书。 详细信息:&五、教育信息处理作者:&& 出版日期:2001年09月本书是以信息科学的思想与理论,技术与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教育信息处理”的研究与应用,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它对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它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可作为师范类专业的学生的教材,也可供教教育工作者阅读参考。 详细信息:六、信息技术与教育 作者:&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详细信息:七、网络教育应用 作者:&&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 本套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中所属“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子项目的研究成果。它涵盖了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当前普遍开设的八门主干课程,即:《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远程教育学》、《教育信息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教育应用》和《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这八门主干课程教材的共同特点是:内容新、体系新。编写组力图按照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在教育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所形成的理论框架进行编写。例如:《教育技术学》是根据国际公认的“94教育技术新定义”来确定该课程的内容体系,完全打破了以“媒体的理论与应用”作为教育技术基本内容的传统模式。又如对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这一课程均是围绕以“教”为主而展开——只注重如何帮助教师“教”,而忽视如何帮助学生主动地“学”。《教学系统设计》一书吸收近年来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成果,增添了大量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内容,并且努力把上述两种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形成一种全新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八门主干课程中还有一些是填补空白的新课程,如《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过去各院校的电教专业或教育技术系开设“研究方法”课,往往是沿用教育系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教材,既不能体现教育技术专业的特色,更不适应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需要。这次我们新编了《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材,不仅填补了空白,从根本上改变了上述被动状况,也使教育技术学建立在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此外,如《远程教育学》、《信息技术与教育》和《网络教育应用》都是适应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日益深入发展而开设的新课程,目前国内高校尚未有这类正式教材。其余的两本如《教育信息处理》和《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在内容和编写体例上也有不少创新,尤其是《教育信息处理》,紧密结合教学过程、测验考试、教材编写等具体教学环节,对所涉及的各种教育信息进行较深入的定量分析与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因而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详细信息: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作者:&&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本书的内容体系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教学媒体理论”,共四章。分别介绍教学媒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下篇为“现代教学媒体与实践”,共五章。分别介绍光学投影媒体、电声媒体、电视媒体、计算机媒体等几类现代教育媒体,以及由这几类媒体组合的现代教育媒体应用系统。详细信息:
阅读(...) 评论()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者、合著关系与研究热点--《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者、合著关系与研究热点
【摘要】:近30年来中国教育技术学科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拥有了一支重要的科研人员队伍,产生了一批的科研成果。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共词分析等方法,以年中国教育技术学领域8种重要期刊的24623篇论文为研究对象,使用Ucinet、SPSS、Pajek等软件对中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科学研究的研究者、合著关系、研究热点等问题进行计量分析,以期了解中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科学研究过去的发展轨迹,并预测中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科学研究未来的发展。近15年来,北京、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山东、湖北等7省市科研生产率较高;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是中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者的主要来源;拥有博硕点的师范大学科学研究能力最强,科学生产率最高;高产研究者的标准是能够在8种重要期刊发表6篇以上论文,其数量大概在1100名左右;中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者每隔5年更新大约80%。近15年来中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者的科研合作能力不断增强,科研合作稳定性也不断增强,科研合作活动越来越活跃,并且形成了易于进行科研合作的学术大环境;博硕士研究生培养是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型人才培育和研究型团队建设的主要模式;中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合著模式主要是二人合作和三人合作,但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偏少;合著类型主要包括师生合著、同事合著、同学合著、同课题合著等,以师生合著为主。近15年来中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热点的变化与政策导向、新技术出现紧密相关;研究热点分为教育技术学研究、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远程教育等四个方向。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G40-057【目录】:
摘要7-8Abstract8-9第1章 绪论9-14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9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9-14
1.2.1 国外关于科学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9-10
1.2.2 国内关于科学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10-14第2章 计量分析的主要方法及数据来源14-20 2.1 计量分析的主要方法14-16
2.1.1 文献统计分析方法14
2.1.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14-15
2.1.3 复杂网络分析方法15-16
2.1.4 词频分析方法16
2.1.5 共词分析方法16 2.2 计量分析的数据来源及主要工具16-20
2.2.1 数据选择16-17
2.2.2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17-18
2.2.3 主要的分析工具18-20第3章 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者20-31 3.1 发文数分析20-21 3.2 作者增复量分析21-22 3.3 来源地区分析22-24 3.4 来源机构分析24-27 3.5 高产研究者27-30 3.6 本章小结30-31第4章 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合著关系31-48 4.1 合著关系的广度与强度31-34 4.2 合著关系的子网分析34-37 4.3 合著关系的中心度分析37-42 4.4 合著关系的微观结构42-44 4.5 合著率与合著模式44-47 4.6 本章小结47-48第5章 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48-63 5.1 关键词的词频分析48-52 5.2 高频关键词的共词聚类分析52-59 5.3 关键词的高频共现网络59-61 5.4 本章小结61-63第6章 结语63-65参考文献65-69致谢6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吕巾娇;;[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10期
魏顺平;孙鸿飞;;[J];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07期
南国农;[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祝智庭,孟琦;[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焦建利;[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南国农;;[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余意;;[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7期
李世改;孙卫华;李红梅;;[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项国雄;赵芸辉;;[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杨会;陈琳;;[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萍;[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祁业凤;刘孟军;王瑞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张娟;;[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李和娟;惠青;桂秀梅;;[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张俊立;李和娟;刘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李和娟;;[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宋静;王欣莹;高崴;;[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韩菲;李树霞;苑迎春;;[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王欣莹;张冬冬;曹冰;;[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8期
胡德洪;钟广玲;;[J];安徽医药;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振亮;;[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曹玲;魏娟;李敏;;[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何俊凤;姚登福;王德丰;倪启超;徐水珠;;[A];2011第三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暨江苏省医学科研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栾春娟;侯海燕;;[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赵惠样;;[A];学报编辑论丛(第七集)[C];1998年
翁贞林;;[A];学报编辑论丛(第八集)[C];1999年
黄维;陈勇;;[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黄硕;项国雄;;[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王庆林;刘文;;[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张丽娟;;[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叶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魏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丁婧;[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王光杰;[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任枫;[D];天津大学;2010年
王琪;[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黄水清;[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庞杰;[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赵可云;[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杨志勇;[D];东华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金华;[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苏宴锋;[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苏理;[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李颖;[D];湘潭大学;2010年
曹春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黄林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高森;[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卜红丽;[D];鲁东大学;2009年
张大林;[D];南昌大学;2010年
陈宏敏;[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吕巾娇;;[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10期
李秉德;[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10期
南国农;[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12期
何克抗;[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李文光,张文兰,何克抗;[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祝智庭,孟琦;[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焦建利;[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徐晓东;[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郑旭东;[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李芒,周玉芬,李子运;[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侯海燕;[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西宁;[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宫淑红;;[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18期
孙丹丹;杨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08期
徐德成;袁益品;;[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1993年04期
郑旭东;;[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年07期
;[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高铁刚;王蓉;;[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J];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04期
叶丽新;;[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12期
蔡建东;;[J];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05期
周效章;;[J];天中学刊;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苗东;严倩;;[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殷珞得;;[A];中国卫星应用大会论文集[C];2001年
周晓滨;;[A];全国第16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张少刚;;[A];首届"华星杯"新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优秀论文评选[C];2004年
曹菡;惠晓钟;;[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梅龙宝;彭斌;张生花;;[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潘思明;;[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傅长进;;[A];图书馆与西部大开发——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第四次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杜军;扈宝莹;;[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许霞;程远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代金;[N];财会信报;2005年
本报记者;[N];贵州日报;2005年
本报记者 蔡闯;[N];光明日报;2005年
记者 晓方;[N];湖北日报;2005年
李铮;[N];河南日报;2005年
雷勇;[N];九江日报;2005年
;[N];计算机世界;2005年
李军;[N];人民邮电;2005年
李江成;[N];威海日报;2005年
李忠将;[N];西部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朝军;[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宗世英;[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李章维;[D];浙江大学;2004年
刘革平;[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侯海燕;[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张星;[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高嵩;[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朱亚丽;[D];浙江大学;2009年
王陆;[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钟琦;[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艳丽;[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卢语丹;[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陈斌;[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詹涛;[D];西北大学;2003年
莫志勇;[D];吉林大学;2004年
魏景光;[D];吉林大学;2004年
赵刚;[D];吉林大学;2004年
沈海燕;[D];东南大学;2004年
朱浩;[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钱圣波;[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3284507',
container: s,
size: '0,0',
display: 'inlay-fix'
教育技术学五大范畴之间的关系
94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的五大范畴:即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它们既是工作内容也设计工作方法。
这五大范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其中设计、开发、利用是教育技术研究中相对独立的内容或阶段,前者的输出是后者的输入,后者的输入是前者的输出。管理和评价贯穿于上述内容和评价之中,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市有关这五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虽然研究者的工作可以集中在一个范畴里,但他们也需要其他范畴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实践者则经常需要同时考虑几个或者所有范畴的功能。这五个范畴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部分线性部分非线性型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它们都围绕理论与实践开展工作,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深入了解教育技术学的概念,掌握教育技术学五大范畴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签(Tag):
------分隔线----------------------------
------分隔线----------------------------当前位置:>
[本科] 教育技术学
四年制本科&& 授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教育技术学的专业设置由教育技术理论、教育软件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三个系列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意愿选择专业方向。近年来,教育技术系充分发挥学科交叉和应用的优势,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智能教育软件和教学资源开发、教育信息化评价与决策、Web技术应用、教育影视制作和远程教育等方面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
核心课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校通识系列课程、学科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等。专业课程包括&教学系统设计&、&教学媒体与传播&、&教育影视编导&、&教育电视节目制作&、&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教育信息处理&、&教育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和&教育技术专项技能&等。教育软件工程方向包含&C语言编程&、&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Web程序设计&、&Java语言编程&、&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面向对象编程&、&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等。
专业特色: 教育技术学属于交叉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强调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的学生口径较宽,社会适应性强,无论是就业还是升学、出国都有较大优势。
就业方向: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在数字化环境下从事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网络教育资源和教学软件的开发、管理、评价的综合型人才,毕业生具备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基本素质,如信息化工程培训策略制订、实施、评价,远程培训平台研发与维护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教育机构、IT与通信公司、银行、证券公司和影视制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网络教育与培训、信息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开发及客户支持等工作,例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等单位。毕业生也可考取教师资格证,在普教系统担任电教、信息技术老师。我系非常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将教学、科研与学生就业密切结合,注重就业指导,积极建立实习基地,拓宽就业渠道。近年来,我系就业率均高于北京市和我校平均就业率,于2009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学校&就业先进单位&称号。我系还制定相关措施,鼓励学生升学深造。毕业生可报考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等相关门类的研究生,近年来,我系每年都有毕业生被保送到北大、北师大、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读研,还有不少学生申请到国外名校深造,考研率逐年上升,目前升学率将近30%,居全校前列。
  中国教育在线为高考生总结归纳了高考理工类热门专业前二十名,下面对二十个理工类专业做了详细介绍...
  女生们注意了,以下介绍的这些专业不一定是你最喜欢的专业,但有可能是最适合你的专业...
重要信息提醒
在北京地区招生的学校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ABCFGHJLNQSTXYZ
本地区高校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