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出塞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者什么

《清明》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清明》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09-10-01 &
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古代诗人笔下的清明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扫墓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一般在清明前七天至清明后三天之内。由于这期间又有寒食节,故两个节日的活动就同时进行。清明节除了扫墓外,还有游春、踏青、插柳等活动。诗人笔下的清明也多呈现伤怀和欢快两种风格。伤怀派当以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为代表,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更是老少皆知。这一天,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恰逢细雨纷纷,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油然而生。后面的“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当是诗人融景伤怀至极,又被雨打湿了衣衫,希冀借酒消愁罢了。伤怀派除了杜牧,唐代诗人宋之问也算一个,他在被放逐时恰逢寒食节,心中的复杂情怀自是无可言表。其所作的《途中寒食》将其悲愁描写得淋漓尽致: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以上若算作个人情感的小伤怀,元末诗人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当算是忧国忧民了。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尽管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因为他们的后人在战乱中死去了。)除了伤怀,历代的诗人还有许多描写踏青、游春的喜悦的。暂且称为欢快派。其中最充满诗情画意的当属晚唐诗人温庭筠的《清明日》: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这首《清明日》短短四十个字,其画面之丰富多彩,几乎无人可及。也有些含蓄的诗人,像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首诗的构思之绝,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真是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当然,一年之际在于春。也有借清明劝说世人珍惜时光的。像北宋诗人程颢的《郊行即事》所写: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或许诗人面对渐飘渐远的落花,想到了时间的珍贵,想到了聚少离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他认为人生中会有的事物、感情,也终究有一天会烟消云散。又是一年清明,我们借诗人的一句话互勉: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好高骛远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
[责任编辑:yfs001]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日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