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董平 孔子与论语语有谁选了

六门公选课求指教_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55,148贴子:
六门公选课求指教收藏
朱红的《孔子与论语》,吴卫红的《食品营养与健康》,林新华的《当代审美文化导论》,郑建功的《国学雅集》,李婷的《世界艺术设计史》,黄俊业的《英汉对译技巧》这六门公选课上课质量怎么样?上过的同学能谈谈收获与感受吗?期末给分怎么样?谢谢大家啦~
好的话剧,坚决不能错过,价格也很重要!
这些课不是都没有余量了吗
我也选了国学
上学期上的林新华的,老师看上去有点猥琐,讲的挺好,有时放俩黄段子,期末考一篇1500字对审美存在问题的评论
都一般,给分不高,不过轻松
国学雅集和食品营养与健康好不好呀,求分享
楼主《英汉对译技巧》上过了吗 怎么样呀 点名 期末什么的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急求2011年即本学期孔子与论语论文题目_山东师范大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38,247贴子:
急求2011年即本学期孔子与论语论文题目收藏
同学们谁知道这学期燕生东老师主讲的《孔子与论语》选修课的期末考查论文题目啊,希望您能告诉我谢谢。我多选了它现在才知道,希望同学们能帮帮忙定当不胜感激电话;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众所周知,理想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结果的必然归宿,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我国古语云:“预则立,不预则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用之于教学活动,它最能生动地说明目标定位的重要作用及其对活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在整个语文…《定性书》程明道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且以己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可遽语定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传说尧年老的时候,召集部落联盟会议,推选继承人,大家推选有才有德的舜,舜用同样的办法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正是指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这段史实。《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韩康伯 注:“垂衣裳以辨贵贱,乾尊坤卑之义也。”《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礼记·大学》:“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宁翊曰:‘父死子继,古之常理。穆公虽有尧舜之心,奈公子冯每以失位为恨,身居邻国,其心须臾未尝忘宋也。’” 南朝•梁•沈约在《四时白纻歌》中吟咏道:  “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  (佩带和服用仙草使容颜永不衰老,在尧舜的年代里人们有无穷的欢乐。)  清•钱彩《说岳全传》有诗曰:  “尧天舜日庆三多,鼓腹含哺遍地歌”(在尧舜的年代里,人们都庆幸有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鼓着吃饱的肚皮,嘴里含着饭,遍地响起欢歌笑语。)  尧舜时代是古人所憧憬的黄金时代,有关尧舜的理念,是一种古典的乌托邦。  从我们所能看到的文献资料来看,最早称颂尧舜的,当属春秋末期的孔子(前551—479)。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  (孔子说:尧作为君王,该有多么伟大呀!太崇高了,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能够取法于天。他的恩德浩荡啊,百姓们不知道该怎样称颂他。他的功绩太卓著了,他的典章制度焕发着光彩。)  这里说尧可以“则天”(取法于天),武则天的尊号就是这么来的。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能够做到无为而治的,不就是舜吗?他干什么了?不过是恭恭敬敬地面南而坐罢了。)    哙炙人口的三首古诗    孔子以后,赞颂尧舜的人就更多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几乎人人都谈尧舜,但他们都是按照自己学派的理念来谈尧舜,取舍各有不同。不过尧舜故事的主流,还是和儒家的理念分不开的。有三首哙灸人口的古诗,可以把我们的思绪带到古人所幻想的尧舜时代。  1、《击壤歌》  据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有一位八九十岁的老寿星击壤而歌。就是在田地里劳动时,一面用原始的农具击碎土块,一面唱着歌。用今天的话来说,唱的是“原生态”的民歌。歌词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太阳出来便开始干活,太阳落山便休息。凿井就能喝上水,耕种田地就能吃上饭。帝王对我有什么作用呢?)  这首纯朴的歌谣,反映的是帝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自食其力的闲适安逸的生活。尽管生活水平不那么高,但只要没有战乱、天灾、没有政府对人民的干预与盘剥,能够取得温饱与平安,他们便满足了。虽然这只是一种低标准的满足,却是几千年来劳苦大众的一种理想。直到近现代,不是仍然以“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为满足吗?直到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的大潮才冲破了这种自给自足的乌托邦。  2.《卿云歌》  据《尚书大传•虞夏传》记载:帝舜登位的第十五年,大宴群臣,在席间与群臣唱和,唱出了一首《卿云歌》: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灿烂的彩色祥云啊,萦绕漂浮绵延不绝啊。  日月的光辉,日复一日,永照人间。)  帝舜唱罢,叹息道:“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是时候了!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啊!)  据说这时帝舜打算像当年帝尧把帝位禅让给自己一样,正打算把帝位禅让给禹。所以歌中表现了一个帝王的“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同时也是尧舜时代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的一个写照。  日,中华民国第一届正式国会开会时,就把这首《卿云歌》作为临时国歌,袁世凯执政后被废止。1921年7月,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把《卿云歌》定为正式国歌。1927年,国民政府蒋介石上台后,《卿云歌》被废止。  这里捎带着提示一下:上海复旦大学的校名,就是来源于《卿云歌》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3.《南风歌》  这也是一首古代的歌谣,见于《尸子》和《孔子家语》的著录,大约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说是帝舜弹着五弦琴,唱出这首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和暖的南风啊,可以化解我的人民的愁怨。  南风来的正是时候啊,可以为我的人民增加财源。)  这首歌和前面的两首歌立意有所不同,前者只是歌功颂德,赞扬盛世,内容显得空洞和肤浅;这首歌却提出了两个实际问题:“解民之愠”与“阜民之财”。  “解民之愠”,就是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不公正、不**、平息百姓的怨气,化解社会矛盾。  “阜民之财”,就是发展生产,振兴经济,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就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良方。  光是歌功颂德,对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公正、不**的现象熟视无睹,当然也就不可能加以解决;又不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解决人民的实际困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那么所谓建设和谐社会,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1]”子曰:“巍(wéi)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yù)焉![2]”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3]”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十人。[4]”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5]”子曰:“禹,吾无间(jiàn)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fú)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xù)。禹,吾无间然矣。[6]”【说学】[1]
君子之学,唯恐力有所不及,因此要虚其心志、尽其全力。如此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既学之后,有得于心,唯恐失其所学,必常温习而用于行,因此学而不忘。[2]
巍巍:高大的样子,形容舜、禹之德。舜、禹:古代传说中的天子。与:参与。舜、禹为天子治天下,任贤使能,以贤才治民,以盛德化民,身恭无为而天下安治,似乎不参与政。有德之人,位在民上,民感其德,知耻而安于行,因此能国治民安。[3]
君:指天子。则:作动词,效法。之:指天。荡荡:广远的样子。焕:明。文章:指礼乐法度。尧为天下之君,其德高大深远,而能效法于天。天德无为,万物因此而生、而成。孔子言尧能效法于天,任贤使能,无为而治。其布德广远,民虽感其盛德,却不能称名。即上文“不与”之意。民之所见,唯其高大之功,唯其礼乐法度。此章也是说尧能以德治天下,其德至盛,天下无为而治,民因此而无所称名。唯其所成之功与其礼乐法度,彰明于世。[4]
臣五人:贤臣五人,指禹、稷、契、皋陶(gāo yáo)、伯益。武王:周武王,名发,谥号为武。予:我。乱:治,指治官之臣。十人:指周公旦、太公望、召公、荣公、毕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kuò)、文母。舜有治世之臣五人,而天下安定。武王说:我有治官之臣十人。[5]
才难:言得人才为难。然:如此。孔子说:人才难得,岂非如此吗?      唐:帝尧之号。虞:帝舜之号。际:时期。斯:代词,指周代。焉:于是,在其中。尧、舜之时,与周代相比,周为最盛而多贤才。然而尚包括一妇人,其余只有九人而已。治国经民,唯人才难得。自古及今,得人才者可以称霸诸侯,得人才者可以称王天下。      服事:诸侯定期朝贡,各依其服数以事天子,称为服事。周文王为西伯之时,殷王纣无道,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归顺于周,然而文王仍率领诸侯以服事于殷王,故孔子称周德为至德。[6]
间:非议。然:同“焉”,语气语。孔子说:禹功德盛美至善,我无可非议。      菲:微薄,这里作动词。恶:作动词。恶衣服:指其平时所穿的衣服比较朴素。黻冕:指祭祀时所穿的礼服、礼帽。卑:作动词。卑宫室;指其平时所居住的宫室比较俭朴。沟洫:指田间水道、沟渠。禹虽为天子,但平时饮食节俭而不铺张,但祭祀之时,贡品丰厚洁净;平时穿衣朴素而不奢侈,但祭祀之时,祭服盛美;平时所居之室俭朴而不豪华,但致力于田间水道、沟渠以治天下洪水。前言祭祀丰盛、祭服盛美,指其于天下大事能致恭致敬;后言尽力于沟洫,言其能致力于安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
推荐:    选修求助duang~_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9,761贴子:
选修求助duang~收藏
伟大的新一学期要到了,伟大的抢课模式即将开启!求万能的学姐学长推荐大一学弟几门棒棒的某选修课
上海张学友、王菲演唱会一站式购票!票品安全且真票!立即订购!
猫爷镇楼学长学姐们快来吧~~~
档案管理,市场营销,司法文书,孙子兵法与商战
剩下的都是最好的
13分钟过去了
可爱的学姐学长们呢
什么时候开始选课?
辩论技巧,孔子与论语,环境保护概论,中国传统启蒙,气排球,羽毛球,瑜伽之类的,都相当不错的!楼楼自己看看吧!
档案管理,不用写什么论文,课堂实践。广西历史文化研究,表示只去过四节课,最后一次去刚好赶上交作业,火急火燎百度。司法文书和辩论技巧,蒙晓毅的,课堂上大多看视频,课堂作业考试,每节课必点,只要不被点到三次都能及格,一次都没被点到不考试也可以,经常可以提前下课。环境文化概论,表示只去上过一节课,过了。林某某的课能不选就不选,祝你好运。
哈哈。祝你选到好课
创为律师维权拆迁是要企业拆迁的被拆迁人越拆越富,提供便捷的维权服务
广告欣赏,每次点名上课不能玩手机,考试随便百度一篇论文就过了。文献检索,现代礼仪,还有体育的也好过
林霜的行政管理你敢的话可以试试,祝你选到好课
大四大三大二,才到大一,慢慢等吧
大一要选课了?
民间艺术欣赏
你值得拥有
林霜的行政管理可以一试哈哈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以德报怨的事例 【范文十篇】
以德报怨的事例
范文一:【拼音】yǐ dé bào yuàn【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有人问孔子用恩德去酬报怨恨自己的人是否可行?孔子说:“如果怨恨我的人,我用恩德去酬报他,那么对我有恩德的人该如何酬报呢?因此,怨恨我的人,不如用正直的道理去开导他,对我有恩德的人,才能用思想去报答他。”
【典故】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释义】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品德高的人
【相近词】以直报怨、以礼相待、以德报德
【反义词】忘恩负义、无情无义、翻脸无情
【成语例句】
◎ 杨虎城听了周恩来的意见后说:"共产党置党派历史深仇于不顾,以民族利益为重,对蒋介石以德报怨,令人钦佩。
◎ 同行的记者"以德报怨",用"狗大爷"这一外号向法笛同志表示了感谢。
以德报怨,需仁爱之心
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大意是说,你怎样对待我,我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敬你。公平、合理,两不相欠。
??对此,我是表示理解的。为什么不呢?你给我造成了伤痛,让我倍受煎熬,我也要让你饱尝痛苦的滋味。这叫报应,当然也是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心里确实平衡了许多——但我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它所带来的沉甸甸的后果:原本一个人痛苦,现在却要两个人都痛苦,并且这样一来给双方带来的巨大的身心创伤是难以抹平的。恐怕以后便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所以长远看于人于己还是不好的。
??难道所受的委屈就这样算了么?有没有更好的对策呢?中国还有句老话:冤冤相报何时了。天下没有解不开的结,相比较而言我更赞成以德报怨。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德”的力量之大,可见一斑。
??以德报怨是不容易做到的,它需要人有一颗宽容之心。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小肚鸡肠是万万不行的。以德报怨需要人具有打碎了牙往肚里咽的忍耐,还不能让人觉察到你的丝毫不满。你想的不是怎样去报复对方,而是去原谅他然后思考如何用你的宽容、真诚感化对方,让他自省确实错了。
??以德报怨需要人具有一颗仁爱之心。没有爱,何来德?如何让伤害不再重演是每有一位具有仁爱之心的人更为关注的。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相信效果一定不俗。
??以德报怨不需要别人的说教,因为它是真诚的、发自肺腑的,当然也是最容易感动人的。以德报怨是十分凑效的,纵然铁石心肠也绝不会无动于衷。你会惊喜的发现,付出一滴汗水收获的竟然是整个春天。
??非常喜欢《悲惨世界》的开篇。
??三个警察押着一个男人。
??米里艾主教大步迎上前去,微笑着对警察说:“他是这么说的吧?‘那是留我住夜的一个老神父送给我的。’,,,,他说的全是真话。”
??他转向冉阿让,温和的说:“又见到您,我真高兴。但是,银烛台不也送给您了吗?您为什么不把它也带走呢?”
??冉阿让浑身发抖起来,好象快要晕倒似的。主教说:“再见吧,我祝福您。请记住,这一家的门,不管早晚,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开着的。”
??他洗净了他的灵魂,把它献在了主的面前。
??我由衷佩服主教米里艾的智慧、博爱。面对他收留过夜却偷走了银制餐具的冉阿让,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以德报怨,并宽容的表示银烛台也要送给他。寥寥数句真诚而自然,没有丝毫的做作,却勾勒出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拯救了冉阿让迷失的灵魂。而这,要比鞭打、酷刑容易的多也有效的多,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范文三:作者:彭红演讲与口才 2009年02期  战国时期,梁国有位名叫宋就的大夫。他曾在与楚国相邻的一个小县当县令。两国的边境都种瓜。梁人勤快,每天都挑水浇地,瓜秧长势良好。楚人懒惰,不常浇灌,却又出于嫉妒之心,趁天黑偷偷去糟蹋梁人的瓜秧。梁人发现后非常恼火,请示宋就,是不是也要去践踏楚人的瓜秧。宋就回答说:“为什么要这样呢?仇怨,是灾祸的根由。因为别人嫉恨你,你就去报复别人,这太偏执啦!”随后,他派人每晚悄悄地去为楚人浇灌瓜地。楚人清早到瓜地查看,发现总是被人浇过水,瓜秧长得一天比一天好,觉得很奇怪,就留意观察,原来是梁人干的。这事很快传到了楚王的耳中,楚王深受感动,便主动与梁国示好,并对梁国有如此好的官员表示赞赏。梁王见宋就为梁楚的友好往来立了大功,也重重地赏赐了他。  宋就得知楚人的小人之举后,没有采纳百姓的建议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是教导百姓用宽广的心胸和善意的行动去感化对方,结果不仅教化了一方百姓,还促使楚人自省,并最终化敌为友,在历史上留下了“梁楚之欢,由宋就始”的美名。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难免有吃亏、受委屈的时候,如果以怨报怨,往往会使得怨再生怨,结怨更深;如果做一个以德报怨的好人,则能使对方反躬自问,心悦诚服,从而让双方化解矛盾,冰释前嫌。一举多得,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  徐滔是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栏目的记者,经常随警出击,深入一线,由于业绩突出,被誉为“战地记者”,获得过“范长江新闻奖”,深受观众喜爱。她走在大街上,会有很多陌生人跟她打招呼,拉着她的手问长问短,或是请她签名。  有一次,徐滔正在逛街。突然,一个陌生女人冲上来揪住徐滔,“啪啪”就是两记响亮的耳光,接下来又是一顿责骂。从那个女人的叫骂声中,徐滔终于听明白了,原来她是一名毒贩的妻子,她丈夫因为贩毒数量巨大,前段时间被执行了死刑。徐滔采访过这个案件,十分熟悉。而那个女人却把自己丈夫的死,全记在徐滔账上,所以一见到徐滔就大打出手。  围观的群众打110报了警。民警赶到现场,问明情况后,要把那个女人带到派出所。徐滔却对民警说:“这个案子我前后采访了半年,非常了解,她跟她丈夫的贩毒行为没有一丁点儿关系。”民警说:“但她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打你,让你受了屈辱,也得处理啊。”徐滔淡淡地说:“不必了,让我跟她再聊一聊吧。”  徐滔真诚地对那个女人说:“你的境况,我也很同情。你实际上也是一个受害者,成天担惊受怕的。但你不应该恨我,你知道那么多毒品能祸害多少人?会使多少个家庭家破人亡……”徐滔这番入情入理的话,解开了那个女人的心结。  那年过春节的时候,徐滔收到了那个女人寄来的贺卡,贺卡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徐滔,从你身上我明白了什么叫替别人着想,什么叫以德报怨。徐滔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她知道自己那天的言行,不但赢得了一个人的心,而且改变了一个人。  面对陌生人突如其来的羞辱,一般人可能会下意识地选择反击,但徐滔不是这样做的。她用真心去感化,用诚意去关爱,最终赢得了对方的信任和感激:一是不与之恶语相向;二是耐心地跟民警解释,替其开脱;三是虽满腹委屈,却没往心里去,心无芥蒂地与“仇人”坐在一起,以一个普通女人的身份同情对方,解开了对方的心结,得到了对方由衷的赞誉。徐滔“替别人着想”,“以德报怨”,其言其行让人倍感亲切,这充分体现了她崇高的交际品德和人格魅力,难怪有那么多人尊敬并喜欢她。  二  1999年7月,时任伊利集团副总裁的牛根生,因不断受到总裁郑俊怀的嫉恨和排挤,被迫离开伊利,然后创建了蒙牛集团。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事业越做越大。  2004年12月,郑俊怀因涉嫌挪用公款被检察机关带走。牛根生得知这个消息后,并无一点欣喜,考虑到郑俊怀及其家人生活上有困难,便当即托人给郑俊怀捎去1万元,给他妻子和他90岁的母亲各1万元,以解其燃眉之急。牛根生不愿对此事多作评述,只是重复两句话:“草原品牌就一块——‘中国乳都·呼和浩特’,蒙牛、伊利各占一半。没有郑大哥的知遇之恩,就没有我牛根生的今天。”  2005年2月,郑俊怀在法国留学的女儿每年要交的30万元学费没了着落,郑妻四处借钱,无奈之下找到牛根生。牛根生心想:如果一下子借给她30万元的话,有施舍之嫌,会让她心里不好受,因为在别人看来,这岂不是明摆着幸灾乐祸,故意羞辱郑家么?于是,牛根生首先自己掏出10万元,然后请求同样来自伊利的四位董事会成员帮忙,很快筹集了30万元。捧着牛根生亲自送来的钱,郑妻当时就忍不住放声痛哭起来:“老牛,你不计前嫌,是难得的好人啊……”  在职场,有些人遭受打击离开单位后,就撕破脸皮,恶语中伤,说领导的坏话。牛根生则不同,他始终坚持“君子交绝不出恶声”的交际原则,尊重郑俊怀。因此,当郑俊怀出事后,他毫无落井下石之意,还托人捎钱给郑俊怀和他的家人;对郑俊怀的评价,除了感激之情,没有半句怨言;当郑家缺钱时,牛根生又急人之困,伸出了援助之手,并且全心全意为郑妻着想,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力求做到帮助别人而不伤其自尊。《菜根谭》上说:“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牛根生不计前嫌的宽广胸怀和以德报怨的交际之道,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确实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学习。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冤家宜解不宜结”,做一个以德报怨的好人,时时替他人着想,常常感念他人的恩德,往往能变怨情为友情,化干戈为玉帛,赢得世人的尊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你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你在交际中付出的点滴德行,收获的将是人际和谐的整个春天!
范文四: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风雪中,伫立着四位“厚道”的农民工》获得通讯类一等奖,说的是河南南阳四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在被老板拖欠5000多元工资而生活无着的情况下,却坚持看管老板仓皇出走后遗留在厂内价值几万元的物资。文章赞美了在“以德报怨”的做人原则下。农民工还在极力维护恶意欠薪者利益的做法。而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简单赞美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在这种情况下,最佳的做法是要求法院把老板留下的部分资产先予以执行为民工的工资。   咱们中国人有个习惯,受到伤害,好像只有抱着以德报怨的态度才算是大度为怀,做人的境界也仿佛因此得到了提升。大家一听到以德报怨都以为这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非如此不足以体现泱泱大国的气度和风范。殊不知,正因为这样,一句“以德报怨”,多少好人受了累,多少坏人卖了乖。就拿那几个民工来说,挨了饿,耽误了时间,也等不到老板的良心发现。民工们的善良和以德报怨的传统美德显然在这里让民工们受了更多的苦。   另有一例,济南出租车司机刘彦友在开出租车时遇到了歹徒打劫。刘师傅被连捅三刀,在搏斗中歹徒也受了重伤。刘师傅的妻子齐小平闻讯赶到医院看丈夫时,恰好碰到捅伤丈夫的凶手无钱出住院费。她主动给凶手垫付了一千元的住院费,并且念其家境不好不要其归还。一时赞誉四起,当然置疑者也是有的。也不过是对其好事做过了头表示一下罢了。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个垫付的责任并不是齐小平应承担的,至少也是政府和医院的义务;而更有甚者,齐女士不要其归还借款。这个举动固然可敬,感歹徒之伤而心怀悲悯,但对于社会而言倒不一定是件好事了。抢劫伤了人就应该坐牢接受法律的惩罚,如非如此,又把司法处理置于何处呢?宽容不是没原则的。人也只能善尽职责。以德报怨诚然是大善,但是。为社会念,为长治久安着想,还是恪尽本分为好。借用西方的一句话:“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受害者有受害者的固有立场,还是主张公正的惩罚好一些。   社会公正远比德行更重要,在公正的社会体系之下,德行不能成为保护恶者的理由,更不能成为善者必须原谅恶者才能达到至善境界的紧箍咒。由此,笔者对“以德报怨”的说法一直抱着不解的态度,难不成咱中国人让人欺负了,甚至连保护自己应有的权益也谈不到的情况下。就应当对行恶者施以善行吗?这样的行为,值得提倡吗?社会的主流不应是警醒受害者应当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讨论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吗?何以对这种超出自己角色和能力的善行加以鼓励呢?想来这对社会风气也没有什么裨益。   奈何每想及此,人家就把祖训挂在口边,言必孔子曰:“以德报怨。”这倒是让人语塞,难不成五千年的大智慧倒不如人家西方以牙还牙的粗浅做法吗?   最近笔者身体有恙,在家闲散度日,无事之时,翻出故书堆,当读到《论语?宪问》时,不由生出被捉弄的感觉。敢情圣人的话,是让人家给肢解了。原句居然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来“以德报怨”后面还有另外一句呢。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让咱用白话文来解读一遍。孔子的弟子问:“老师,别人欺负我了,我决定要对他好,要感化他。这样可以吗?”孔子回答:“你用德行报答怨仇。那用什么去报答德行呢?既然是人家欺负你了,你就应当用公道的方法惩罚他,比如告官报警什么的,应当罚钱的也不要客气,笑纳就是。总之,不是要你去报复,是要你以公正的方法惩罚他。否则你用什么来报答那些对你好的人呢?做坏事不受惩罚怎么可以呢?”   这段话,孔夫子说得义正词严,进退有据。佩服之余。笔者对世人断章取义的能力更是感念至深。本来公公正正,刚直有骨气的孔夫子,去了后半段话,一下子就变成了那种被人打了左脸还递去右脸找打,以便感化人家的形象了,以讹传讹,更是遗害颇深。   为人处世,大善之行。固然可敬,但重要的还是恪尽本分,应当主张的当然要主张,应当惩戒的还是要惩戒,为社会计,为个人计,以德报怨的处世方式固然是美德,但在是非面前,只有“以德报怨”是不够的。毕竟,社会公正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才是维护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关键。德行也要看对象才能施行,否则,坏了社会固有的法则,更不是孔夫子的本意了。
范文五:写作(60分)
一个牧场主养了许多羊,他的猎户邻居养的凶猛的猎犬常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里的小羊羔。牧场主几次让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都不以为然,猎狗咬伤了好几只羊羔。
忍无可忍的牧场主找到镇上的法官评理。法官说:“我可以处罚那个猎户,也可以发布法令让他把狗锁起来,但这么一来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我可以给你一个更好的主意,,,,”牧场主到家后,按法官说的,挑选了三只最可爱的小羊羔送给猎户的三个儿子,孩子们如获至宝,因为怕猎狗伤害到儿子的羊羔,猎户做了个大铁笼,把狗关了进去。从此两家相安无事,还成了好邻居。
自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自选文体,自拟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以德报怨和为贵
“负荆请罪”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79年。战国时期的赵国,虽距今已二千多年,而这个故事却一直流传至今。这个故事旺盛的生命力何在?是蔺相如两次出使秦国“完璧归赵”,“保全赵国不受屈辱”的胆识?是廉颇负荆请罪,放下大将军的面子,知错就改的勇气?还是蔺相如以德报怨,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远见卓识,宽大胸怀?我认为都有,后者更感人。
蔺相如两次出使秦国,立了大功,赵惠王拜他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本当廉颇对他礼让三分才是。然而,面对廉颇的不满、漫骂、寻衅,蔺相如却一再忍让,就连出门坐车,遇见廉颇都要首先让道,宁愿自己退到小巷里去。蔺相如的行为,就连他手下的门客都不理解,责怪他胆小怕事。蔺相如对他手下门客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门客们答:“当然是秦王势力大”,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候都怕秦王,为了保卫赵国,我就敢当面责备他。怎么我见了廉
将军倒反怕了呢?因为我想,强大的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在。要是我们俩人不和,秦王知道了,就会趁机来侵犯赵国。就为了这个,我宁愿容让点儿。”正是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不惜忍辱负重,以德报怨的一片真诚之心,感化了廉颇,才演绎出了“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千古佳话。使秦国一时不敢侵犯,赵国人民得享安宁幸福。
中国有俗语讲:“家吵败,狗吵卖”,“家和万事兴”,“和气能生财”。在国际关系中,我国也主张“求大同、存小异”,“要对话不要对抗”,提倡政治协商,反对武力干涉。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世界各国经济往来更加频繁,矛盾、摩擦在所难免。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使我国保持一个稳定的和平时期,以便集中精力搞好国内经济建设,十分重要。为了这个大局,有时不得不在局部利益上作出一点让步,这也是一种全局考虑,明智的选择。
国与国如此,人与人又何尚不可呢?特别是我们 学生,学习任务十分繁重,集中精力抓好学习,是我们的头等大事。试设想,如果当你与别人产生了矛盾,或者遭到错怪和不公正对待,你会如何处理?是冷静对待,积极主动找对方谈心,甚至以德报怨,以真情换真心?还是针锋相对,采取报复、走极端的行动?前者,你将为自己营造一个舒心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为自己完成学业提供条件;后者,将给自己带来数不尽的烦恼,甚至严重的后果,毁了自己的学业和一生。
为人处事,还是和为贵。如果以和为贵是一种美德,那么以德报怨,忍辱负重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前者尚不容易人人做到,后者就更
考验人。所以,真正的勇者、有识之士,常不是争强斗狠之人。为人处事,我们需要更高的要求自己。在新时期,上演自己更高水准的“负荆请罪”、“将相和”的现代剧。
化敌为友,合作共赢
当蜜蜂带着尖刺向花朵开炮时,花朵并没有反击,而是用怒放迎接他们的到来,于是蜜蜂得到了花粉,花朵得以延续。于人亦如此,面对敌人的气势汹汹,与其两败俱伤,不如握手言和,化敌为友,合作然后共赢。
人生在世,总有站在你对立面的人,面对敌人的的怒目,与其回瞪,不如报之一笑,化敌为友。
林肯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一位将军对他十分不满,他曾说:“我们何必去动物园里看猴子呢?总统府里就坐着一位,正抓耳挠腮呢!”有人建议林肯罢除他的官职,但林肯反而重用他,升了他的军衔。有人问林肯为什么不消灭自己的敌人反而助长他的气焰,林肯笑着说:“当我把敌人变成朋友时,不就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这位将军最终被林肯打动,成为立下赫赫战功的美国将领。
林肯对待敌人,没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鱼死网破,没有愤怒地拔剑相向,相反,与“敌人” 合作,增加自己的朋友,懂得化敌为友,合作共赢或许是他赢得南北战争的胜利、赢得大选、赢得民心的原因吧。(例后析一)
有大成者,必有众人相助而获得成功,必定懂得合作的要义。傅作义便是这样一个人。
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解放军获得了平津战役的胜利,兵至北平。傅作义是北平的国民党军最高将领。此时,他深知自己与解放军决不能成为敌人,北平这座古城也不能丢!于是,他打开城门,接受和平改编。解放军进入北平的那天,他亲自迎接,古都北平免受了战火的摧残,重获新生。
一直有人不断地称赞傅作义的英明决策,其实很简单,想要北平得以保全就必须化敌为友。化敌为友,才能合作共赢。(例后析二)
与他们相反,不少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于是终酿失败。古代三国时有一诸侯名叫袁表,他十分有才能,可惜实力较弱,他的同族袁绍想与他合作共夺天下,但他却态度强硬,坚定地把袁绍看做竞争对手,看做与他争霸天下的敌人,坚定地向他表哥开火,终被灭。再看现在。前几日身为研究生的复旦投毒案犯林某 , 因琐事与受害者心生不和,遂将实验室所剩毒药置于饮水机中,导致其舍友黄洋中毒身亡,自己也受到了法律应有的制裁。
作为即将跨入社会的高中生,我们面对的道路上必然会有许多挡路人,不必与他们战斗,只有牵起他们的手,人生道路才能一路开阔。
“敌人”在所难免,将“敌人”的力量转化为自己的,与其对立,不如统一。化“敌”为友,合作共赢
笑对对手,你我共精彩
北风夹杂着雨点以包举宇内之势,囊括四海之意滚滚而来,而天空却以五彩斑斓的彩虹为回礼,于是天空明净,北风温柔,大地生辉;射出国人心灵的高度!笑着面对曾经的敌人,不仅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标志着中国的大国地位。笑对对手,世界的掌声为你响起!
笑对对手,你我共精彩。但反观当前形势,伊利与蒙牛“明争暗斗”,势要分个你死我活;360安全卫士与腾讯大打出手,势要一分雌雄------他们的做法,不值得我们反思吗?在当今和谐发展的大环境下,这些不炽热的狂热风声势浩大的袭向绿洲,而绿洲却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闲适为回礼,于是狂沙变得肥沃,绿树生机勃勃。笑对对手,才能成就美好世界。
笑对对手,让敌人成为朋友。漫漫和亲路,悠悠驼铃声。昭君一曲惊大汉,汉匈友好五十载。王昭君,那个如菊般淡雅,如兰般清幽的女子微笑着面对野蛮的匈奴人,她耐心地教他们织布,为他们讲授农业之道,为他们讲授礼仪之道------于是,野蛮的匈奴呈现一片祥和之景,王昭君也走出了深如海的侯门,书写了人生的华丽篇章。昏黄的纸页上永恒的记载了昭君的美,汉匈人民永远铭记了这样的大写王昭君!是什么维持了汉匈五十年的和平与安定?是昭君的微笑,昭君的美德!笑着面对敌人,让敌人成为朋友,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笑对对手,让世界为之喝彩。在日本大地震后,中国派出紧急救援队伍奔赴日本灾区,一辆辆救灾物品不断地运往灾区,一颗颗爱心不断地送给灾区人民。也许有人会问道:“难道我们忘了南京大屠杀时日本的暴行了吗?”不,我们并没有忘记,历史不容我们遗忘!但正是因为我们没有遗忘历史,我们才更不愿让人间灾难再次上演!日本地震,折
和谐的因素势必被时代所抛弃。唯有和谐,唯有双赢,才能铸就更美好的明天。请记住,笑对对手,才能共精彩。
夕阳的余辉洒落大地,明日的黎明正孕育着希望一步步向前走近。在此呐喊一声:“笑对对手,你我共精彩。”请记住,不能笑对对手,人生不过一场荒凉。
愿君用善意美德的微笑,去温柔对手,去惊艳时光!
以德报怨和为贵
“负荆请罪”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79年。战国时期的赵国,虽距今已二千多年,而这个故事却一直流传至今。这个故事旺盛的生命力何在?是蔺相如两次出使秦国“完璧归赵”,“保全赵国不受屈辱”的胆识?是廉颇负荆请罪,放下大将军的面子,知错就改的勇气?还是蔺相如以德报怨,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远见卓识,宽大胸怀?我认为都有,后者更感人。
蔺相如两次出使秦国,立了大功,赵惠王拜他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本当廉颇对他礼让三分才是。然而,面对廉颇的不满、漫骂、寻衅,蔺相如却一再忍让,就连出门坐车,遇见廉颇都要首先让道,宁愿自己退到小巷里去。蔺相如的行为,就连他手下的门客都不理解,责怪他胆小怕事。蔺相如对他手下门客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门客们答:“当然是秦王势力大”,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候都怕秦王,为了保卫赵国,我就敢当面责备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倒反怕了呢?因为我想,强大的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在。要是我们俩人不和,秦王知道了,就会趁机来侵犯赵国。就为了这个,我宁愿容让点儿。”正是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不惜忍辱负重,以德报怨的一片真诚之心,感化了廉颇,才演绎出了“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千古佳话。使秦国一时不敢侵犯,赵国人民得享安宁幸福。
中国有俗语讲:“家吵败,狗吵卖”,“家和万事兴”,“和气能生财”。在国际关系中,我国也主张“求大同、存小异”,“要对话不要
对抗”,提倡政治协商,反对武力干涉。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世界各国经济往来更加频繁,矛盾、摩擦在所难免。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使我国保持一个稳定的和平时期,以便集中精力搞好国内经济建设,十分重要。为了这个大局,有时不得不在局部利益上作出一点让步,这也是一种全局考虑,明智的选择。
国与国如此,人与人又何尚不可呢?特别是我们医学院的学生,学习任务十分繁重,集中精力抓好学习,是我们的头等大事。试设想,如果当你与别人产生了矛盾,或者遭到错怪和不公正对待,你会如何处理?是冷静对待,积极主动找对方谈心,甚至以德报怨,以真情换真心?还是针锋相对,采取报复、走极端的行动?前者,你将为自己营造一个舒心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为自己完成学业提供条件;后者,将给自己带来数不尽的烦恼,甚至严重的后果,毁了自己的学业和一生。
为人处事,还是谦让为好。如果谦让是一种美德,那么以德报怨,忍辱负重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前者尚不容易人人做到,后者就更考验人。所以,真正的勇者、有识之士,常不是争强斗狠之人。为人处事,我们需要更高的要求自己。在新时期,上演自己更高水准的“负荆请罪”、“将相和”的现代剧。
范文七: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往事浮现脑海,曾经的他又出现在我的生活,那是我在北京的时候了,第一次上班,我到公司不久,因为我是做人力资源的,就知道铁彪是个孤儿,这是很特别的。 我们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是孤儿,也不好问。但很显然,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让着他一点。逢年过节,总有人邀请他到家里去,铁彪一概婉拒。我来了之后,因为家在 外地,就和铁彪经常一起逛街、吃饭,,,,慢慢地,我们就成了一般朋友。
本来,两个男孩子在一起,是很容易做铁哥们的,但铁彪不同,他似乎刻意与任何人都保持一种距离。所以,我们只是一般朋友,虽然我觉得铁彪有些神秘,但私事 一概不谈。唯一谈到的私事,就是铁彪有个女朋友,叫若曦,在另一个城市,两人快结婚了,我见过几次,人挺好的(不是替她说话,是真的对铁彪好)。家里听说 是当地首富,问过铁彪,铁彪好笑:“有点钱,但不至于吧!”但看来女方家对铁彪很满意,连房子都给买好了,又是独女,嘿嘿,难免尔等小人之心喽!
然后,有一天,我和铁彪正在外面乱逛的时候,他接了一个电话。我看见铁彪很随意地“喂”了一声,然后脸色就慢慢变了。我直到此刻,都不知道怎么恰当形容他 当时的表情。他的眼睛亮亮的,脸上却是似笑非笑,讥讽、冷漠,,,,我看着他收了线,才小心问:“怎么了?出了什么事?”
铁彪用他浓眉大眼看着我,那眼神,很黯淡,很,,,,凄楚。我被他吓坏:“铁彪,别这样。有什么事说出来,我们都会帮你的。”铁彪说话的声音很平静:“我没 事。刚才是我父亲的电话。他找到我了。”我怕是下巴都要掉下来,结结巴巴的说:“你不是,,,,不是,,,,啊?”铁彪说:“我不是孤儿。”
于是,我听到了铁彪的故事。铁彪也许是藏得太深太久太累,被触动之后有了那么强烈倾诉的意愿。
铁彪的父母,是改革开放后首先敢出来做生意的,因此很快就成为富起来的那批人。铁彪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比较富足了,但铁彪并没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因为他 出生那年发生了两件事:首先是生他的时候母亲因为胎位不正,吃了苦受了累,铁彪小时候看着有些傻楞傻楞的;其次是父亲投资一个项目亏了一大笔钱。而且父亲 觉得他的大笔财产怎么也要一个聪明的儿子继承才是正理,对铁彪的模样大失所望,也不怎么看待这个儿子。
他们请人算了命,说是铁彪的命不好,克他们。于是铁彪被送回奶奶家。铁彪的记忆中,奶奶很疼他,只是母亲和奶奶的关系一直不好,父母给奶奶的钱少得可怜,每月150元,幸好是乡下,还能过日子。
铁彪印象中父母很少回来,只有一次回来过年。住了三天。铁彪第一次见到比自己小两岁的弟弟,那时铁彪已经六岁了,看见父母回来很高兴,只是陌生,并不怎么敢亲近他们,就想和弟弟玩。但母亲很是厌恶,铁彪只有远远看着,生怕惹母亲生气。
吃饭的时候,父母不让铁彪上桌。母亲拿只大点的碗,装了饭和菜给铁彪自己在一边吃饭。铁彪说:“那时还不懂得难受,还因为母亲亲自拿了饭菜给我,我好开 心。”父母走的时候,铁彪还以为他们会带他一起走。直到他们走得不见影子了,铁彪才大哭起来,任奶奶怎么劝都劝不住。那一次,让铁彪开始有了被抛弃的感 觉。在那之前,铁彪总是对奶奶说:“等我长大了,爸爸妈妈会来接我的。”他不知道为什么奶奶老是叹气。
铁彪在乡下读了三年小学。十岁那年,奶奶得了病,没法再照顾这个孙子了,这样,父母终于接他到了城里。铁彪好高兴啊!他甚至想无论怎样都要做个最乖的孩 子,让爸爸妈妈喜欢。小小年纪的铁彪,已经知道要看自己父母的脸色。铁彪有了一间小小的房间。家里本来是三室两厅的,父母一间,弟弟一间,但留下的一间, 据说是书房,不能给人住,不好看。铁彪住的那间,原来是储物间,没有窗户,只能放一张小床而已。就这样,铁彪已经欢天喜地。铁彪对她他的新生活充满了期 待。他觉得世界给了他最好的恩赐,怎么报答都不为过。铁彪成了家里的小佣人。做饭刷碗,洗衣拖地,都是小事,还要带好弟弟。弟弟是惯大的,脾气好的时候, 对这个哥哥还客气,一发脾气,就又打又骂,任何过错都是哥哥的。父母充耳不闻。有一次铁彪忍不住回了一句嘴,母亲大怒,过来就是一巴掌:“供你吃,供你 穿,供你读书,连弟弟都欺负!”
那时家里的生意已经不如以前了。父亲要么阴沉着脸要么就唉声叹气。母亲就经常骂铁彪:“自从你这个扫把星回来,我们就没一天好日子过了!”打麻将输了,是 铁彪的罪过;弟弟考试不及格,是铁彪的不好;生意不顺,当然就是铁彪害的。铁彪成了全家的出气筒。就是这样,铁彪依然觉得心甘情愿。十岁的孩子,只想着能 在父母身边就已是最大的幸福,不敢有半点怨言。而且铁彪觉得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考试第一,这样可以让父母高兴一些。铁彪的成绩一直很好,五年级的时候,有 一次参加数学比赛还得了第一名。但仍然没有改变他后来的命运。
不久,铁彪再次被父母送回了乡下。从此,铁彪没有再回到父母身边生活过。理由是:铁彪没有城市户口,读书花钱太多。因为铁彪已经要读初中了。还因为奶奶的 病好了,又可以收留这个孙子了。铁彪知道要被送走,好几天吃不下饭,第一次哀求父母,不要送他回乡下,一再说会好好读书,长大了孝敬他们;做完家里所有的 事情,让父母放心,,,,但都没用。母亲轻蔑地说:“轮到要你孝敬我们?你不给我添灾就大吉大利了。”父亲说:“回去孝敬奶奶也是一样的。”
那年,铁彪12岁。12岁的铁彪所感到的不仅是惊慌和无助,更是孤独、恐惧和绝望。他有种预感,他的父母真的不要他了。铁彪对我说到这里,停了好久,然后问我:“你想过天下会有这样的父母吗?你相信天下会有这样的父母吗?”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铁彪回到乡下,读了三年初中。奶奶心疼这个苦命的孙儿,虽然没文化,也懂得对他说:“铁彪啊,一定要读好书,以后上大学。就算奶奶不在了,也有本事,奶奶 才安心哪!”铁彪说:“我就像生怕有什么来不及,一点不敢放松,急急忙忙要为自己找条路。我读书都要读疯了。”
初三时,父母忽然不再给钱了,说是经济困难。铁彪给父亲打过电话,这是铁彪第二次哀求父母,只要求他们每月给100元做生活费和学费。父亲不耐烦地说: “我们现在也很困难,你也大了,不能老是要我们给钱,你和奶奶自己也要解决一点问题。”后来更是没了音讯,连房子都卖掉,听说去了东部的一个城市,连一个 电话都没留下。铁彪再也没有见过他们。
奶奶想尽了一切办法来保持两个人的生活。铁彪实在不忍心,就准备辍学去打工了。奶奶坚决不同意,一定要铁彪读书,说:“奶奶这辈子没出息,但老师都说我的孙儿会有出息的。你放心,奶奶一定供你读完大学,做个有出息的人。”
铁彪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最好的高中。然而奶奶并没有看见铁彪
上大学的那一天,高一下半学期的时候,奶奶病逝了。临终前留给铁彪517.8元,这是他们的全部财产了。要不是乡亲们帮忙,铁彪根本不知道怎么安排奶奶的后事。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就这样离开了铁彪。
那个学期铁彪特别用功。他知道自己没机会读书了。口袋里的五百多元根本不够他继续学业,就算他一天只吃一个馒头也不够。铁彪那个学期取得了年级第一的成绩。
就是这个成绩给了他继续读书的机会。当他要退学的时候,校长才知道这个优秀的学生竟然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读书的。他的学费被减免了,生活费由学校安排他到各部门去打打杂,然后每月有100元的补助。这样,铁彪终于可以安心继续他的学业。
因为没人居住,家里本来就年久失修的房子破败得不能住人。一放假,铁彪无家可归,只好请求留在学校宿舍里。暑假还好,到过年的时候,就十分凄凉。
马上就要上大学了,已经懂事的铁彪心里嘀咕着说:我不幸有这样的父母,却有幸总能遇到好人。确实。上天总是公平的。中学的费用都是学校减免的,铁彪自幼缺乏父母关爱,完全不善表达感情,只是看着学校曾经帮过他的那些师生不舍的离开了,上车后,眼泪忽地流下来。
那些陌生的关怀和爱护,很大程度上修补了铁彪成长中缺失的许多东西,让他回到健康而正常的道路上,不再自卑不再忧郁不再痛苦。但另外有一些,却已经永远烙在他的心里,无法遗忘。
然后铁彪毕业,工作。从第一个月开始,按月归还偿还学校的资助。学校不肯接受,铁彪说:“你们就当是我捐给另外一个像我这样的孩子吧,不要拒绝我。”自此 后,铁彪认识了现在的女友若曦,两人真心相爱,在北京的生活携手奋进。 本来铁彪的生活终于苦尽甘来了,谁曾想,他的父亲这个时候找他来了。我问:“你打算怎么办?以德报怨?”铁彪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好。痛快。
铁彪的父母很快来找到他。原来是铁彪回老家给奶奶扫墓,留了电话给家乡的人,他的父母回去后问到了。铁彪看着他的亲生父母,问:“你们找我有什么事?”铁 彪父亲说:“我们找你找得好辛苦。这些年,也不知道你是怎么过的,唉,都怪我们当年做生意亏本了,就想到沿海去发展,没想到,,”铁彪一言不发。听着听着, 总算听出个苗头。
他们本来做生意还赚了些钱的,只是养了个败家子,挥霍无度,后来还吸毒。这样,就算万贯家财也不够败了,最后走投无路,只有回老家看看两间祖屋是不是还值点钱,没想到听说儿子回来扫过墓,还知道儿子居然在北京大学毕业工作了,他们立刻找来了。
铁彪干干脆脆地说:“我没钱。”铁彪亲妈急了:“再怎么说我们也养大了你,你也不想想,要不是我们寄钱,你有今天吗?”铁彪冷冷地看着她:“该给的,我一 分不少,不该给的,一分不给。就算上了法庭,我也无非给你们一口饭吃。其他的,你们就别做梦了。”他们大怒,说要告到铁彪公司去,“看你有什么脸!”铁彪 说:“好,去吧。公司里的人都以为我是孤儿,你们去了,正好把故事说给大家听。”最后,只好灰溜溜回去了。
后来居然找到若曦家去,说是要彩礼。铁彪又羞又怒,几乎没气晕过去。若曦父母也是见过世面的,哪里会给他们好脸,不卑不亢地打发了他们。若曦心善,也想着 怎么也是铁彪亲爹妈,私下里给了他们三千元。铁彪知道后说:
“佛虽说扬善,也说惩恶。再给,就不娶你了!”呵呵,若曦真的就此打住。确实,东郭先生是不能 做的。
铁彪现在过得很好。铁彪结婚时,中学的学校就是铁彪的娘家人。若曦很爱铁彪,不用我们大家操心了。截至目前我跟他联系上,他依然过着平淡却很幸福的生活,生了个宝宝,他百般疼爱和照顾。
我一直都觉得做人是需要原则的。忍让也要有度,不可一昧愚孝。就是那句话: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范文八: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众所周知,怨怨相报何时了?这是我们奉劝别人或提醒自己时常用的金玉良言,有时的确能化干戈为玉帛,变剑拔弩张为风平浪静,缓和了人际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谐。因此,有些人便呼唤以德报怨,用真情去感化“敌人”,用肚里能撑船的宰相肚量去容忍别人的过失,渴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以利于社会的和谐。
在有些事情上,这一做法也许值得提倡,值得一些人去感悟、升华,从而学习、运用。但事不仅此,道理也便不一定完全正确。
著名歌唱家刘欢不是也在歌词中唱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吗?对于有悖于仁义道德,社会公德的敌人,不能以德感化者,特别是有损于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和谐的耗子,我们就要大胆及时出手,做到人人喊打,群起而攻之。如若我们以德报怨,这些耗子也许会视我们无能,也许就因此失去了知错就改的良机,反而更加肆无忌殚,为所欲为,最后害人害己,创造出许多让人摇头顿足的无奈“作品”,结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让他们在社会中没有一点立足之地,没有一点发展空间。
再则,以德报怨,我们又该拿什么报德呢?不还是只有以德报德吗?怨德同样回报,这岂不难以凸显新型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让人产生好坏不分的感觉,甚至让施德者和人民大众心中产生不平衡的感觉,不公平的思想意识,反而不利于社会和谐吗?对待同志要像春风拂面般的温暖又应该拿什么来做参照物呢?
因此,笔者认为,还是恩怨分明、区别对待,赏罚分明,章目俱全,“亲贤臣,远小人”,才能让施怨者倍受民心背离的痛苦,面壁思过,倍受良心和社会公德的谴责,在施怨之时畏手畏脚,做个缩头乌龟,才能让施德者心安理得、正义凛然的继续施德,从而才更有利于社会公德和新型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输入简体字,点下面繁体今天是 日 星期三
“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
——从《论语》中“以直报怨”的“直”说起
(澳门大学)
【摘要】 《论语》中,“仁”一直受到高度重视。相较而言,孔子的另一个重要观点“直”却鲜有关注,特别是针对西方、老子“以德报怨”之学说,孔子实则早有“以直报怨”的观点可做回应。何者更加高明?此问题值得思索和探究。本文将从《论语》中“直”的本意出发,结合各方观点来对比厘清“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希望藉此对孔子的“直”说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对现代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有所指引。
【关键词】 孔子
在人与人交往和发展中,总会因為人趋利避害的本心,抑或利益分配的不公等诸多原因,而產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衝突。作為人情感情绪之一的“怨”随之產生,并与委屈,仇恨一类情绪相伴。随意翻开卷帙浩繁的人类史——征战,屠杀,歧视,诈骗,报复,,,,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问题似乎从来都层出不穷,擢髮难数。面对这样客观存在的矛盾衝突和主观存在的不满情绪,《论语》中提到孔子(西元前551-479)所认為值得宣导的应对方式。这段记载如下: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
有人说用恩德恩惠来回报仇怨怎麼样,而孔子认為应该用直来回报仇怨,用恩德回报恩德。其实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也分别被不同的人接受,并且两者都基於一个“恕”的出发点。但是,在具体应对问题上,仍有著“度”的差别和区分。
笔者认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相较而言更具有它特别的意义和作用,出於以下的思考:首先,在孔子思想裡,“直”有著怎样的意涵,“直”和“德”的关系如何?其次,用“直”来作為区分对待“怨”与“德”的原因為何?最后,用“直”来区分,重视“直”的意义為
一.《论语》之“直”
对於14.34章的解读,李泽厚认為:“这是重要的孔门思想,是儒学不同於那种‘报怨以德’(老子),‘捨身饲虎’(佛经),‘爱敌如友’,‘右脸被打,送上左脸’(《圣经》)等教义所在。也正是实用理性的充分表现。既不滥施感情,泛说博爱(这很难做到),也不否认人情,一切以利害為準则(如法家),而是理性渗入情感中,情感以理性為原则。在这裡,儒家的社会性公德(正义公平)与宗教性私德(济世救人)又是合在一起的。”[2]
可以看出,李泽厚是把从老子与孔子,或者说中国儒教和西方宗教作对比,看待“直”与“德”的区分。区分的变数要素之一,就是何者更是“融入了理性的情感”。显而易见,得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结论。再追根溯源,根据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考证,最古老的天文仪器是一种构造简单的直杆——它立在地面,要求垂直中正。因此“直”很容易便和公正,中正联繫起来,进而与“正”结合而成為一种品性,谓之“正直”。而再来看“德”。近代学者对殷代甲骨文以及西周初期金文的分析发现,“德”字是由“直”与“行”(或“行”的一半)构成。到了西周时期,“德”再添加了“心”符。所以“德”更倾向於感情博爱,因而把“以德报怨”与“滥施感情,泛说博爱”相联繫。
而对於此问题,黄玉顺是从孔子观念的解读层面出发的。他认為如果根据孔子的观念层级来区分,“德”是道德礼法层级的事情,“怨”是生活情感层级的事情,两者不相对应。而“直”是出自於人本真的爱,才能和“怨”相对应,所以“应该‘以直报怨’、以情报情,亦即报之以本真的爱”[3]
这两种出发点和区分方式有所不同,但是殊途同归的是:
第一,“以直报怨”中“直”出自于人的本心,出自於情感生活。正如钱穆概括“直”的意涵所提到的那样:“直者诚也。内不以自欺,外不以欺人,心有所好恶而如实以出之者也。”[4]而“孔子所谓直者,谓其有真心真意,而不以欺诈邪曲待人也。”[5]也正因此,孔子认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6]。
第二,正是由於“直”发乎本心的特点,而人之性相近,因此兼具推而广之,由己及他而至眾的特点。亦如钱穆所言,“以直报怨者,其实则犹以仁道报怨也,以人与人相处之公道报怨也。”[7]以直释仁,也是诸多学者的共识,不再赘言。
如若结合周遭现实问题——恐怖分子肆意猖獗的袭击活动,种种比天灾更可怕的惨绝人环的人祸:仇恨,屠杀,战争,歧视,,,,对於这些层出不穷的敌对和问题,需要思考:普罗大眾可以,或者说应该,以什麼样的姿态应对?即便我们没有真正身陷强烈的纷争,也不妨自忖,面对激烈程度相对较低更切身的现实问题现实仇怨,抑或说如果我们真的不幸成為受害人或者弱势群体中的一员——犹太人的后裔,911恐怖袭击罹难者的家人,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惨案的目击者和倖存者等等。承载著这些歷史的创伤和仇恨的人们,又该怎样应对,如何去“报”呢?
二.為何以“直”来区分“德”与“怨”
先回到“直”出自于真心真意,不自欺欺人的特点。正是如此,这种人皆有之的真心实意具有值得提倡的广泛性和合理性基础。相对的,“以德报怨”的价值判断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几乎所有的学者也都认為,它并没有也并不可能适用于普通意义上的人,至多是少数“圣人”可能履行的教义。且看几位元学者对於“以德报怨”的认识:
在朱子(朱熹,西元)看来,“或人之言,可谓厚矣。然以圣人之言观之,则见其出於有意之私。” [8]
在康有為(西元)看来,“孔子之道不远人,因人情之至,顺人理之工,令人人可行而已,,,,孔子非不能為高言也,藉有高深,亦不过一二人能行之,而非人能共行,亦必不能為大道,孔子即不言之矣。耶氏过仁,亦以德报怨,或以之尊之,然实不能行。”[9]
而李泽厚本身也直言“滥施感情,泛说博爱”“这很难做到”[10]。
至此“以德报怨”的合情普遍性很难成立。可是,即便退一步假设——人可以真的做到以德报怨,那接踵而至的问题就是——德与怨似乎将无从区分,因為如果“怨”和“德”都可以直接对应起来的话,我们将没有什麼真正可以拿来和“德”对应了。倡德和尚德的意义与动力又何在呢?“德”的价值是否会随之异化,甚至消失呢?如果对於肆意妄為的恐怖组织恐怖报复所有人都“以德报怨”的话,那对於那些真正支持和救济我们的国际组织(国际救援组织,红十字会)和邦友救助,我们的回报是不是应该有所区分呢?如何区分呢?
孔子先问“何以报德”,问得相当之精妙,精妙之处就在於用逆向思考的方式啟发学生,也便於我们更好地看到用“直”来区分“德”与“怨”的合情性和合理性。
要有所区分,并且以“直”作為区分的原因正在此。——德与怨不应该含混不清。而这样的区分,当然不能是偏激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式的。出自于本心中正,又无私偏的直,与怨对应起来最好。孔子重视“德”,也提倡“德治”。也正是因為这样的重视,他更认為德的界定和对应要相对明晰,并赋予普遍意义。因為“德”和“直”都应该维护。对於值得维护的事物,是有必要和其他事物作出区分的。
三.重视“直”的指导意义
孔子对於“仁”“德”的重视眾所周知,俯拾即是。对於“直”似乎相对不足。正如钱穆所喟叹的那样,“孔子重‘仁’,人皆知之,顾其重‘直’,则知之者献矣!惟不直故终不仁,,,,”
其实翻看《论语》,不乏孔子对直的论述和提倡,仅举几例:
哀公问曰:“何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於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
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於眾,举阜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於眾,举伊尹,不仁者远矣。”[13]()
这两章都是言重视“直”的作用——可以自上而下地引导和纠正,“能使枉者直”,用一句俗语现象来佐证,就是上梁若正下梁难歪。而这一个斧正作用,“以德报怨”似乎难以体现。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為子隐,子為父隐,直在其中矣。”[1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15]()
这两章是孔子对於具体的人事判断,阐述“直”是出自于本心真诚,无私无偏,不刻意為之的特徵。结合前两章可以看出,用“直”这种源自于本心,真诚而率性的认知态度,来直面问题与衝突,区分德怨,体现了李泽厚所谓的实用理性。
孔子亦重视“恕”。即便是“以直报怨”,也和“以德报怨”的这个基本出发点是一致的。所以明确的是,直可以与“公正”“公平”一类掛鉤,只是确定态度和区分度,不包含行為上的方向性暗示。如果我们妄加揣测,借题发挥,用一个“直”来作為下一步行為报复的合理跳板,是有违本义的。
孔子对於他的时代问题从来都是有明确的好恶是非观,也不认同所谓的“人皆爱之”“人皆恶之”的人群。这一点很容易得到认同与共鸣。朱子认為,“於其所怨者,爱憎取捨,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於其所德者,则必以德报之,不可忘也。”[16]他看重“德”与“德”相对应,用“不可相忘”来自勉,身体力行。而钱穆本人身处近现代社会,亦说:“人虽与我有私怨,我未尝以我之私怨而报之,直以人与人相处之公道处之而已。公道即直道也。若人有怨於我,而我故报之以德,是未免流於邪枉虚偽,於仁為远,故孔子不取。或曰:‘直道非一,视吾心何如耳。吾心有怨,报之,直也。苟能忘怨而不报,亦直也。惟含忍匿怨,虽终至不报,然其於世,必以浮道相与,一无所用其情者。亦何取哉?’”他眼裡直道是关乎个人本心的,只是个人行為的参考前提而不是决策方向。钱穆的这一观点十分明确。对於社会层面的问题解释同样简明扼要,鞭辟入裡。他说:“人类之生存於世,端赖其以直心直道相处。至於欺诈虚偽之风既盛,则其群必衰乱,必败亡;其得免焉者,幸也。罔即专务自欺以欺人者也,故曰“‘罔之生也幸而免,,,,’”[17]
可以看到,“直”的确立,无论对於个人情感的去留,还是对於社会性问题的解决,抑恶扬善,抑或社会性公德的巩固都是有实质意义和作用的。
笔者认為,如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放诸解释文章第一部分尾部提到的问题,即当今社会中的衝突和纷争——无论是惊人的恐怖报复袭击还是恼人的人际纠纷积怨——都是意涵斐然。
正如简括前面探讨说明的,《论语》中的“直”既有出乎本心的合情性,又有推而广之的合理性;既有区分“德”与“怨”的理论作用,又有“矫枉”的实际效用;既可以指导个人情感,又可以维繫社会性公德。可能我们人类的问题註定层出不穷,纷争不断,所以人类本身面对问题,选取的态度和姿态几乎可以决定问题的去留和生存的方向。我们可能难以找出很多矛
盾的真正解决办法——如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宗教战争似乎难断是非,爱滋病毒的传播仍带来问题重重,科技带来福祉似乎也造成灾难等等。但是起码,我们可以先找到应对矛盾时候一个最基本的区分尺度——那就是,面对基本的恩德和仇恨,即便我们的应对行為可能受到诸多因素的牵扯而错综复杂,但是至少可以确立的是——我们首先可以,并且有必要进行一个应对态度上的区分。这就是《论语》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最為值得重视的意涵。
参考书目: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钱穆,《四书释义》。臺北:联经,1996。
钱穆,《孔子与论语》。臺北:联经,1999。
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8。
李泽厚,《我的哲学提纲》。臺北:三民书局,2006。
黄玉顺,,《哲学动态》2007年第11期,页12-18。
邓思平,,《经验主义的孔子道德思想及其歷史演变》(四川:巴蜀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罗乐: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2006级本科生 臺湾国立政治大学2009秋季交换学生。出生年:1987年。性别:女。籍贯:中国四川。通讯地址:澳门福安街28号 华兰台16C。电话:27。Email: 。指导教师:贾晋华 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
[1]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8),14.34。
[2]《论语今读》,页404。
[3]黄玉顺,,《哲学动态》十一期(2007),页12-18。
[4] 钱穆,,《四书释义》(《钱宾四先生文集》),卷2页87-92。
[5] 钱穆,,《四书释义》(《钱宾四先生文集》),卷2页92-97。
[6]《论语今读》,6.19。
[7] 钱穆,,页88。
[8] 同前注,钱穆引。
[9] 《论语今读》,李泽厚引,页404。
[10] 同前注。
[11] 钱穆,,卷2页88。
[12] 《论语今读》,2.19。
[13] 同上注,12.22。
[14] 同上注,13.18。
[15] 同上注,5.24。
[16] 钱穆引,,页88。
[17] 同上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版权所有者:中国儒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序号:蜀ICP备号
字按钮进行在线转换
范文十:“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txt
输入简体字,点下面繁体今天是 日 星期三
“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
——从《论语》中“以直报怨”的“直”说起
(澳门大学)
【摘要】 《论语》中,“仁”一直受到高度重视。相较而言,孔子的另一个重要观点“直”
却鲜有关注,特别是针对西方、老子“以德报怨”之学说,孔子实则早有“以直报怨”的观
点可做回应。何者更加高明?此问题值得思索和探究。本文将从《论语》中“直”的本意出
发,结合各方观点来对比厘清“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希望藉此对孔子的“直”说有更
深刻的认识,并对现代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有所指引。
【关键词】 孔子
在人与人交往和发展中,总会因為人趋利避害的本心,抑或利益分配的不公等诸多原因,
而產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衝突。作為人情感情绪之一的“怨”随之產生,并与委屈,仇恨一
类情绪相伴。随意翻开卷帙浩繁的人类史——征战,屠杀,歧视,诈骗,报复,,,,人与人,
群体与群体之间的问题似乎从来都层出不穷,擢髮难数。面对这样客观存在的矛盾衝突和主
观存在的不满情绪,《论语》中提到孔子(西元前551-479)所认為值得宣导的应对方式。这
段记载如下: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
有人说用恩德恩惠来回报仇怨怎麼样,而孔子认為应该用直来回报仇怨,用恩德回报恩德。
其实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也分别被不同的人接受,并且两者都基於一个“恕”的出发点。
但是,在具体应对问题上,仍有著“度”的差别和区分。
笔者认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相较而言更具有它特别的意义和作用,出於以下的思考:
首先,在孔子思想裡,“直”有著怎样的意涵,“直”和“德”的关系如何?其次,用“直”
来作為区分对待“怨”与“德”的原因為何?最后,用“直”来区分,重视“直”的意义為
一.《论语》之“直”
对於14.34章的解读,李泽厚认為:“这是重要的孔门思想,是儒学不同於那种‘报怨以德’(老子),‘捨身饲虎’(佛经),‘爱敌如友’,‘右脸被打,送上左脸’(《圣经》)等教义所在。也正是实用理性的充分表现。既不滥施感情,泛说博爱(这很难做到),也不否认人情,一切以利害為準则(如法家),而是理性渗入情感中,情感以理性為原则。在这裡,儒家的社会性公德(正义公平)与宗教性私德(济世救人)又是合在一起的。”[2]
可以看出,李泽厚是把从老子与孔子,或者说中国儒教和西方宗教作对比,看待“直”与“德”的区分。区分的变数要素之一,就是何者更是“融入了理性的情感”。显而易见,得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结论。再追根溯源,根据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考证,最古老的天文仪器是一种构造简单的直杆——它立在地面,要求垂直中正。因此“直”很容易便和公正,中正联繫起来,进而与“正”结合而成為一种品性,谓之“正直”。而再来看“德”。近代学者对殷代甲骨文以及西周初期金文的分析发现,“德”字是由“直”与“行”(或“行”的一半)构成。到了西周时期,“德”再添加了“心”符。所以“德”更倾向於感情博爱,因而把“以德报怨”与“滥施感情,泛说博爱”相联繫。
而对於此问题,黄玉顺是从孔子观念的解读层面出发的。他认為如果根据孔子的观念层级来区分,“德”是道德礼法层级的事情,“怨”是生活情感层级的事情,两者不相对应。而“直”是出自於人本真的爱,才能和“怨”相对应,所以“应该‘以直报怨’、以情报情,亦即报之以本真的爱”[3]
这两种出发点和区分方式有所不同,但是殊途同归的是:
第一,“以直报怨”中“直”出自于人的本心,出自於情感生活。正如钱穆概括“直”的意涵所提到的那样:“直者诚也。内不以自欺,外不以欺人,心有所好恶而如实以出之者也。”[4]而“孔子所谓直者,谓其有真心真意,而不以欺诈邪曲待人也。”[5]也正因此,孔子认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6]。
第二,正是由於“直”发乎本心的特点,而人之性相近,因此兼具推而广之,由己及他而至眾的特点。亦如钱穆所言,“以直报怨者,其实则犹以仁道报怨也,以人与人相处之公道报怨也。”[7]以直释仁,也是诸多学者的共识,不再赘言。
如若结合周遭现实问题——恐怖分子肆意猖獗的袭击活动,种种比天灾更可怕的惨绝人环的人祸:仇恨,屠杀,战争,歧视,,,,对於这些层出不穷的敌对和问题,需要思考:普罗大眾可以,或者说应该,以什麼样的姿态应对?即便我们没有真正身陷强烈的纷争,也不妨自忖,面对激烈程度相对较低更切身的现实问题现实仇怨,抑或说如果我们真的不幸成為受害人或者弱势群体中的一员——犹太人的后裔,911恐怖袭击罹难者的家人,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惨案的目击者和倖存者等等。承载著这些歷史的创伤和仇恨的人们,又该怎样应对,如何去“报”呢?
二.為何以“直”来区分“德”与“怨”
先回到“直”出自于真心真意,不自欺欺人的特点。正是如此,这种人皆有之的真心实意具有值得提倡的广泛性和合理性基础。相对的,“以德报怨”的价值判断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几
乎所有的学者也都认為,它并没有也并不可能适用于普通意义上的人,至多是少数“圣人”可能履行的教义。且看几位元学者对於“以德报怨”的认识:
在朱子(朱熹,西元)看来,“或人之言,可谓厚矣。然以圣人之言观之,则见其出於有意之私。” [8]
在康有為(西元)看来,“孔子之道不远人,因人情之至,顺人理之工,令人人可行而已,,,,孔子非不能為高言也,藉有高深,亦不过一二人能行之,而非人能共行,亦必不能為大道,孔子即不言之矣。耶氏过仁,亦以德报怨,或以之尊之,然实不能行。”[9]
而李泽厚本身也直言“滥施感情,泛说博爱”“这很难做到”[10]。
至此“以德报怨”的合情普遍性很难成立。可是,即便退一步假设——人可以真的做到以德报怨,那接踵而至的问题就是——德与怨似乎将无从区分,因為如果“怨”和“德”都可以直接对应起来的话,我们将没有什麼真正可以拿来和“德”对应了。倡德和尚德的意义与动力又何在呢?“德”的价值是否会随之异化,甚至消失呢?如果对於肆意妄為的恐怖组织恐怖报复所有人都“以德报怨”的话,那对於那些真正支持和救济我们的国际组织(国际救援组织,红十字会)和邦友救助,我们的回报是不是应该有所区分呢?如何区分呢?
孔子先问“何以报德”,问得相当之精妙,精妙之处就在於用逆向思考的方式啟发学生,也便於我们更好地看到用“直”来区分“德”与“怨”的合情性和合理性。
要有所区分,并且以“直”作為区分的原因正在此。——德与怨不应该含混不清。而这样的区分,当然不能是偏激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式的。出自于本心中正,又无私偏的直,与怨对应起来最好。孔子重视“德”,也提倡“德治”。也正是因為这样的重视,他更认為德的界定和对应要相对明晰,并赋予普遍意义。因為“德”和“直”都应该维护。对於值得维护的事物,是有必要和其他事物作出区分的。
三.重视“直”的指导意义
孔子对於“仁”“德”的重视眾所周知,俯拾即是。对於“直”似乎相对不足。正如钱穆所喟叹的那样,“孔子重‘仁’,人皆知之,顾其重‘直’,则知之者献矣!惟不直故终不仁,,,,”
其实翻看《论语》,不乏孔子对直的论述和提倡,仅举几例:
哀公问曰:“何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於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於眾,举阜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於眾,举伊尹,不仁者远矣。”[13]()
这两章都是言重视“直”的作用——可以自上而下地引导和纠正,“能使枉者直”,用一句俗语现象来佐证,就是上梁若正下梁难歪。而这一个斧正作用,“以德报怨”似乎难以体现。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為子隐,子為父隐,直在其中矣。”[1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15]()
这两章是孔子对於具体的人事判断,阐述“直”是出自于本心真诚,无私无偏,不刻意為之的特徵。结合前两章可以看出,用“直”这种源自于本心,真诚而率性的认知态度,来直面问题与衝突,区分德怨,体现了李泽厚所谓的实用理性。
孔子亦重视“恕”。即便是“以直报怨”,也和“以德报怨”的这个基本出发点是一致的。所以明确的是,直可以与“公正”“公平”一类掛鉤,只是确定态度和区分度,不包含行為上的方向性暗示。如果我们妄加揣测,借题发挥,用一个“直”来作為下一步行為报复的合理跳板,是有违本义的。
孔子对於他的时代问题从来都是有明确的好恶是非观,也不认同所谓的“人皆爱之”“人皆恶之”的人群。这一点很容易得到认同与共鸣。朱子认為,“於其所怨者,爱憎取捨,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於其所德者,则必以德报之,不可忘也。”[16]他看重“德”与“德”相对应,用“不可相忘”来自勉,身体力行。而钱穆本人身处近现代社会,亦说:“人虽与我有私怨,我未尝以我之私怨而报之,直以人与人相处之公道处之而已。公道即直道也。若人有怨於我,而我故报之以德,是未免流於邪枉虚偽,於仁為远,故孔子不取。或曰:‘直道非一,视吾心何如耳。吾心有怨,报之,直也。苟能忘怨而不报,亦直也。惟含忍匿怨,虽终至不报,然其於世,必以浮道相与,一无所用其情者。亦何取哉?’”他眼裡直道是关乎个人本心的,只是个人行為的参考前提而不是决策方向。钱穆的这一观点十分明确。对於社会层面的问题解释同样简明扼要,鞭辟入裡。他说:“人类之生存於世,端赖其以直心直道相处。至於欺诈虚偽之风既盛,则其群必衰乱,必败亡;其得免焉者,幸也。罔即专务自欺以欺人者也,故曰“‘罔之生也幸而免,,,,’”[17]
可以看到,“直”的确立,无论对於个人情感的去留,还是对於社会性问题的解决,抑恶扬善,抑或社会性公德的巩固都是有实质意义和作用的。
笔者认為,如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放诸解释文章第一部分尾部提到的问题,即当今社会中的衝突和纷争——无论是惊人的恐怖报复袭击还是恼人的人际纠纷积怨——都是意涵斐然。
正如简括前面探讨说明的,《论语》中的“直”既有出乎本心的合情性,又有推而广之的合理性;既有区分“德”与“怨”的理论作用,又有“矫枉”的实际效用;既可以指导个人情感,又可以维繫社会性公德。可能我们人类的问题註定层出不穷,纷争不断,所以人类本身面对问题,选取的态度和姿态几乎可以决定问题的去留和生存的方向。我们可能难以找出很多矛盾的真正解决办法——如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宗教战争似乎难断是非,爱滋病毒的传播仍带来问题重重,科技带来福祉似乎也造成灾难等等。但是起码,我们可以先找到应对矛盾时候一个最基本的区分尺度——那就是,面对基本的恩德和仇恨,即便我们的应对行為可能受到诸
多因素的牵扯而错综复杂,但是至少可以确立的是——我们首先可以,并且有必要进行一个应对态度上的区分。这就是《论语》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最為值得重视的意涵。
参考书目: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钱穆,《四书释义》。臺北:联经,1996。
钱穆,《孔子与论语》。臺北:联经,1999。
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8。
李泽厚,《我的哲学提纲》。臺北:三民书局,2006。
黄玉顺,,《哲学动态》2007年第11期,页12-18。
邓思平,,《经验主义的孔子道德思想及其歷史演变》(四川:巴蜀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罗乐: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2006级本科生 臺湾国立政治大学2009秋季交换学生。出生年:1987年。性别:女。籍贯:中国四川。通讯地址:澳门福安街28号 华兰台16C。电话:27。Email: 。指导教师:贾晋华 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
[1]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8),14.34。
[2]《论语今读》,页404。
[3]黄玉顺,,《哲学动态》十一期(2007),页12-18。
[4] 钱穆,,《四书释义》(《钱宾四先生文集》),卷2页87-92。
[5] 钱穆,,《四书释义》(《钱宾四先生文集》),卷2页92-97。
[6]《论语今读》,6.19。
[7] 钱穆,,页88。
[8] 同前注,钱穆引。
[9] 《论语今读》,李泽厚引,页404。
[10] 同前注。
[11] 钱穆,,卷2页88。
[12] 《论语今读》,2.19。
[13] 同上注,12.22。
[14] 同上注,13.18。
[15] 同上注,5.24。
[16] 钱穆引,,页88。
[17] 同上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版权所有者:中国儒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序号:蜀ICP备号
字按钮进行在线转换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满招损,谦受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蔡厚淳孔子与论语智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