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抄《刘宝楠 论语正义义》吗

&&观点一:破日本销售量的“鲜肌之谜” 非日本生产
近一段时间,淘宝上架了一款名为“鲜肌之谜的” 鲑鱼卵巢美容液,号称是最近日本的一款推出的全新护肤品,产品本身所...系腰裙(北宋词人 张先)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
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1、【做一个独立的女人】
思想独立:有主见、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上进心,永远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做一份自己喜爱的事业,拥有快乐和成就...你想体验机器人性爱吗?你想和性爱机器人结婚吗?如果你想,机器人有拒绝你的权利吗?
近日,第二届“国际人类-机器人性爱研讨会”大会在伦敦金史密斯大学落下帷幕。而...10.土耳其地下洞穴城市
变态指数:★★☆☆☆
这是土耳其卡帕多西亚的一个著名景点,传说是当年基督教徒们为了躲避战争而在此修建。里面曾住着20000人,......据英国《每日快报》报道,一位科学家兼理论家Robert Lanza博士宣称,世界上并不存在人类死亡,死亡的只是身体。他认为我们的意识借助我们体内的能量生存,而且...《我爱狐狸精》 - 刘馨棋
  (电视剧《屏里狐》主题曲)
  作词:金十三&李旦
  作曲:刘嘉
  狐狸精 狐狸仙
  千年修... under pass
自由人非常擅长传球和垫球。
The libero is very go...美女学霸贝微微,立志成为游戏工程师,化名“芦苇微微”跻身网游高手,因拒绝上传真实照片而惨遭侠侣“真水无香”无情抛弃,却意外得到江湖第一高手信肖奈的垂青。为了赢得...目前,研究人员最新设计一款现实版“牵引波束”,可在太空中使用光线捕获物体。
物理学家指出,这种牵引波束可以使用光束捕获和推动物体,移动1厘米的距离。如果未来升...腾讯科学讯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未来一种微型思想控制的纳米机器人可以植入人体,通过医师的思维控制药物的送递,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完美效果。目前,科学家首次使用思想...Kara Zor-El生于氪星球(planet Krypton),多年前星球毁灭的时候她逃到地球来,一直隐藏自己的超能力。如今24岁,Kara觉得不能使用与生俱...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幻电影中曾出现过一些人类与机器人发生性行为的剧情,目前最新一项调查统计显示,28%受调者认为机器人性爱将是一个刺激的新体验。同时,专家分析...目前,空中巴士公司最新设计一款“自动飞行巴士”,有望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预计这款“飞行巴士”将于2017年首次试飞。据悉,该飞行器被称为“城市空中巴士”,图中是艺...据新华社甘肃酒泉8月16日电(记者吴晶晶、杨维汉、徐海涛)8月16日1时4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一种新形式光线通过结合单个电子,可实现量子电路,从而替代了电子电路。同时,这项研究也将有助于研究量子物理现象,能在...腾讯太空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上周,美国宇航局宣布太阳探测器任务已经进入2018年发射前的最后研发阶段。该探测器目前正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JHUA...网友遐想:“宇宙中的暗物质是无量溶液,所有的星球都像水溶物粒子一样存在,宇宙的起源源于溶解物突然进入溶液迅速溶解,不断扩散稀释……暗物质不是静止的,是力的存在方...一年前,号,“新视野”号经过了近50亿公里的漫长旅程,近距离飞掠冥王星。
美国宇航局行星科学首席科学家吉姆·格林介绍说:“‘新视野’号的不仅...·&·&·&&由于学术渊源的关系,清代学术自近代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方面有影响的成果有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及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而章太炎的这篇《清儒》则是其中较早的一篇。
作者在本文回顾了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对清代乾嘉考据学中的吴、皖二派,重视史学研究的浙东学派,主要由文学家组成的桐城派以及常州今文学派的思想主旨,为学方法、学术传承作了分析和评价。作者认为,清初顾炎武、阎若璩等人考订音韵、辨伪古书,奠定了清代学术的规模,但直到乾嘉时期的吴、皖二派,清代学术才趋于成熟完善。吴派代表人物为惠栋,其学术特点是“好博而尊闻”。惠氏在其其著作中广泛搜罗汉人经说,加以排比罗列,而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除六经外,还兼及史集,涉猎很广。惠栋弟子有江声,余萧客等,著名学者王鸣盛、钱大昕也受其影响。他二人曾教于扬州,汪中、刘台拱、贾田祖等人“以次兴起”。皖派始于戴震,其学术特点是“综形名、任裁断”,即主张实事求是,在训诂考证的基础上阐发自己的观点。戴震在乡里时,即有金榜、程瑶田、凌延堪、三胡与其论学;后教于京师,任大椿、卢文弨、孔广森皆从其问学。而弟子中最知名的有段玉裁、王念孙,二人的《说文》和《广雅》研究达到当时的最高水平。?
浙东学派始于清末,特点是重视史学研究,代表人物有万斯大、万斯同兄弟以及邵晋涵、全祖望等,而到章学诚时达到高峰。章氏著《文史通义》和《校雠通义》,成就超过唐代刘知几。浙江学派还十分重视礼学研究,这方面以黄式三、黄以周父子的成果最有代表性。?
清代桐城派文士与戴震等朴学家的争论在士林曾震动一时。章太炎认为这是因为文士善治文辞而轻视经术,他们这种浮华的学风往往遭到朴学家的蔑视。加之桐城派诸子尊奉程朱,而戴震著《孟子字义疏证》,对程朱多有指责,遂使二者交恶,互相攻击。
? 桐城诸子虽遭到戴震等人的批评,但其浮夸的学风却被常州今文学派继承下来。常州今文学派宗《公羊春秋》、齐《诗》和伏生所传《今文尚书》,而以《公羊春秋》为主。他们立意奇特,文辞华丽,与朴学家质朴的学风迥然有异,而受到文士的欢迎。常州今文学始于与戴震同时的庄存与,后经刘逢禄、宋翔风得到进一步发展。道光时,魏源、龚自珍、邵懿辰治今文经学,三人好为“姚易卓荦”之辞,利用经术表现文采,又不守家法,故其所论往往陷于支离。?
需要指出的是,章太炎是站在古文经学的立场来评论清代学术发展的,因而对清代今文经学的评价不够客观公正。这一点也曾被后人指出。但总体来说,作者对清代学术发展线索的梳理,对各派学术特点的分析,对清代学术成果的总结基本还是符合实际的,许多论点也被后人接受。作者指出,古文学家“不以经术明治乱,故短于风议,不以阴阳断人事,故长于求是”。说明他并非一味偏袒古文,还是有求实精神的。作者反对用六经为后世“制法”,要求把六经当作古代历史看待,把一贯至高无上的儒家经典还原为一批据以研究古代社会发展和变革的珍贵资料,并以此来认识古代社会的发展,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可以说是章氏研究经学的最后心得和最终结论。这一观点虽出自章学诚“六经皆史”,但与后者相比,无疑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
本文首次收入《訄书》重刻本,收入《检论》时有增删。?
古之言虚,以为两纑之间,当其无纑(1)。本《墨子·经上》。纑,即櫨,柱上小方木也。六艺者,凡言六艺,在周为礼、乐、射、御、书、数,在汉为六经。此自古今异语,各不相因,言者各就便宜,无为甘辛互忌。古《诗》积三千余篇,其佗益繁,■触无协(2);仲尼剟其什九(3),而弗能贯之以纑间(4)。故曰:“达于九流,非儒家擅之也(5)。” ■左角右厥
六艺,史也。上古以史为天官(6),其记录有近于神话,《宗教学概论》曰:“古者祭司皆僧侣。其祭祀率有定时,故因岁时之计算,而兴天文之观测;至于法律组织,亦因测定岁时,以施命令。是在僧侣,则为历算之根本教权,因掌历数,于是掌纪年、历史记录之属。如犹太《列王纪略》、《民数纪略》并列入圣书中(7)。日本忌部氏亦掌古记录(8)。印度之《富兰那》(9),即纪年书也。且僧侣兼司教育,故学术多出其口,或称神造,则以研究天然为天然科学所自始(10);或因神祗以立传记,或说宇宙始终以定教旨。斯其流浸繁矣。”案:此则古史多出神官,中外一也。人言六经皆史,未知古史皆经也。学说则驳。
《易》之为道:披佗告拉斯家希腊学派。以为(11),凡百事物,皆模效肤理(12),其性质有相为正乏者十种(13):一曰有限无限,二曰奇耦,三曰一多,四曰左右,五曰牝牡,六曰静动,七曰直线曲线,八曰昏明,九曰善恶,十曰平方直角。天地不率其秩序(14),不能以成万物,尽之矣。案:是说所谓十性,其八皆《周易》中恒义。惟直线曲线、平方直角二性,《易》无明文。庄中白棫《周易通义》曰(15):曲成万物,在《周髀》为句股弦(16),引申之为和为较(17),言得一角则诸角可以推也。《易》不言勾股弦,而言曲成,何也?勾股弦不能尽万物,故一言“曲成万物”,又言“不遗”也。天之运行十二辰,曲成也;地之山川溪涧,曲成也;人物之筋脉转动,曲成也。故言“曲成”可以该《周髀》,言《周髀》不可以该“曲成”也(18)。?
《诗》若《薄伽梵歌》(19),《书》若《富兰那》神话,下取民义,而上与九天出王(20)。惟《乐》,犹《傞马》、吠陀歌诗。《黑邪柔》、吠陀赞诵祝词及诸密语,有黑白二邪柔。矣(21)。鸟兽将将,天翟率舞,观其征召,而怪迂侏大可知也(22)。
?《礼》、《春秋》者,其言雅驯近人世,故荀子为之隆礼义,杀《诗》、《书》(23)。礼义隆,则《士礼》、《周官》与夫公冠、奔丧之典(24),杂沓并出而偕列于经。《诗》、《书》杀,则伏生删百篇而为二十九(25)。《尚书大传》明言“六誓”、“五诰”(26),其篇俱在伏书。伏书所无,如《汤诰》者,虽序在百篇,而“五诰”不与焉。以是知二十九篇伏生自定,其目乃就百篇杀之,特托其辞于孔子耳。谓授读未卒遽死者(27),非也。知杀《诗》、《书》之说,则近儒谓孔子本无百篇,壁中之书(28),皆歆、莽驾言伪撰者(29),亦非也。《齐诗》之说五际、六情(30),庋《颂》与《国风》(31),而举《二雅》。迮鹤寿曰(32):“十五《国风》(33),诸侯之风也;三《颂》(34),宗庙之乐也;唯二《雅》述王者政教(35),故四始、五际专用《二雅》(36),不用《风》、《颂》。案:刘子骏《移大常博士》曰(37):“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盖过矣。三家《诗》皆杀本经(38),而专取其一帙;今可见者,独《齐诗》。《齐诗》怪诞,诚不可为典要,以证荀说行于汉儒尔。虽然,治经恒以诵法讨论为剂。诵法者,以其义束身,而有隆杀;讨论者,以其事观世,有其隆之,无或杀也。西京之儒(39),其诵法既狭隘,事不周浃而比次之(40),是故齵差失实(41),犹以师说效用于王官,制法决事,兹益害也。
杜、贾、马、郑之伦作(42),即知“抟国不在敦古(43),”博其别记,稽其法度,覈其名实,论其社会以观世,而“六艺”复返于史(44)。神话之病(45),不渍于今,其源流清浊之所以,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昭然察矣。乱于魏晋,及宋明益荡(46)。继汉有作,而次清儒。
清世理学之言,竭而无余华;多忌,故歌诗文史楛(47);愚民,故经世先王之志衰。三事皆有作者(48),然其弗逮宋明远甚。家有智慧,大凑于说经(49),亦以纾死(50),而其术近工眇踔善矣。?
始故明职方郎昆山顾炎武,为《唐韵正》、《易诗本音》(52),古韵始明,其后言声音训诂者禀焉(53)。太原阎若璩撰《古文尚书疏证》(54),定东晋晚书为作伪,学者宗之;济阳张尔岐始明《仪礼》(55);而德清胡渭审宗地望,系之《禹贡》(56),皆为硕儒。然草创未精博,时糅杂宋明谰言。其成学著系统者,自乾隆朝始。一自吴,一自皖南。吴始惠栋(58),其学好博而尊闻(59)。皖南始戴震(60),综形名,任裁断(61),此其所异也。
先栋时有何焯、陈景云、沈德潜(62),皆尚洽通(63),杂治经史文辞。至栋,承其父士奇学(64),揖志经术,撰《九经古义》、《周易述》、《明堂大道录》、《古文尚书考》、《左传补注》(65),始精眇,不惑于謏闻(66),然亦泛滥百家,尝注《后汉书》及王士祯诗(67),其余笔语尤众。栋弟子有江声、余萧客(68)。声为《尚书集注音疏》(69),萧客为《古经解钩沉》(70),大共笃于尊信,缀次古义,鲜下已见。而王鸣盛、钱大昕亦被其风(71),稍益发舒。教于扬州,则汪中、刘台拱、李惇、贾田祖(72),以次兴起。萧客弟子甘泉江藩,复缵续《周易述》(73)。皆陈义尔雅,渊乎古训是则者也。
?震生休宁,受学婺源江永(74)。治小学、礼经、算术、舆地,皆深通。其乡里同学,有金榜、程瑶田(75),后有凌廷堪、三胡(76)——三胡者,匡衷、承珙、培翚也(77),皆善治《礼》。而瑶田兼通水地、声律、工艺、谷食之学。震又教于京师。任大椿、卢文弨、孔广森(78),皆从问业。弟子最知名者,金坛段玉裁、高邮王念孙(79)。玉裁为《六书音韵表》以解《说文》(80),《说文》明。念孙疏《广雅》(81),以经传诸子转相证明,诸古书文义诘诎者皆理解。授子引之,为《经传释词》(82),明三古辞气,汉儒所不能理绎。其小学训诂,自魏以来,未尝有也。王引之尝被诏修《字典》(83)。今《字典》缪妄如故,岂虚署其名邪?抑朽蠹之质不足刻彫也?近世德清俞樾、瑞安孙诒让(84),皆承念孙之学。樾为《古书疑义举例》,辨古人称名抵牾者,各从条列,使人无所疑眩,尤微至。世多以段、王、俞、孙为经儒,卒最精者乃在小学,往往近名家者流,非汉世《凡将》、《急就》之侪也(85)。凡戴学数家,分析条理,皆■密严瑮(86),上溯古义,而断以己之律令,与苏州诸学殊矣(87)。
然自明末有浙江之学,万斯大、斯同兄弟(88),皆鄞人,师事馀姚黄宗羲(89),称说《礼》,杂陈汉、宋,而斯同独尊史法。其后馀姚邵晋涵、鄞全祖望继之(90),尤善言明末遗事。会稽章学诚为《文史》、《校雠》诸通义(91),以复歆、固之学(92),其卓约过《史通》(93)。而说《礼》者羁縻不绝。定海黄式三传浙东学(94),始与皖南交通。其子以周作《礼书通故》(95),三代度制大定。唯渐江上下诸学说(96),亦至是完集云。
初,大湖之滨(97),苏、常、松江、大仓诸邑,其民佚丽。自晚明以来,喜为文辞比兴,饮食会同(98),以博依相问难(99),故好浏览而无纪纲,其流风遍江之南北。惠栋兴,犹尚该洽百氏(100),乐文采者相与依违之。及戴震起休字,休宁于江南为高原,其民勤苦善治生,故求学深邃,言直覈而无温藉(101),不便文士。震始入四库馆(102),诸儒皆震竦之,愿敛衽为弟子(103)。天下视文士渐轻。文士与经儒始交恶。而江淮间治文辞者,故有方苞、姚范、刘大櫆(104),皆产桐城,以效法曾巩、归有光相高(105),亦愿尸程朱为后世(106),谓之桐城义法(107)。震为《孟子字义疏证》(108),以明材性(109),学者自是薄程朱。桐城诸家,本未得程朱要领,徒援引肤末(110),大言自壮。案:方苞出自寒素,虽未识程朱深旨,其孝友严整躬行足多矣。诸姚生于纨绔绮襦之间(111),特稍恬淡自持,席富厚者自易为之,其他躬行,未有闻者。既非诚求宋学,委蛇宁靖(112),亦不足称实践,斯愈庳也(113)。故尤被轻蔑。范从子姚鼐,欲从震学;震谢之,犹亟以微言匡饬(114)。鼐不平,数持论诋朴学残碎。其后方东树为《汉学商兑》(115),徽章益分(116)。阳湖恽敬、陆继辂(117),亦阴自桐城受义法。其余为俪辞者众,或阳奉戴氏,实不与其学相容。俪辞诸家,独汪中称颂戴氏,学已不类。其他率多辞人,或略近惠氏。戴则绝远。夫经说尚朴质,而文辞贵优衍;其分涂自然也。??
?文士既已熙荡自喜(118),又耻不习经典,于是有常州今文之学(119),务为瑰意眇辞(120),以便文士。今文者:《春秋》,公羊(121);《诗》,齐(122);《尚书》,伏生(123);而排斥《周官》、《左氏春秋》、《毛诗》、马、郑《尚书》(124)。然皆以公羊为宗。始,武进庄存与与戴震同时(125),独喜治公羊氏,作《春秋正辞》(126),犹称说《周官》。其徒阳湖刘逢禄(127),始专主董生、李育(128),为《公羊释例》(129),属辞比事,类列彰较,亦不欲苟为恢诡(130)。然其辞义温厚,能使览者说绎(131)。及长州宋翔凤(132),最善傅会,牵引饰说,或采翼奉诸家(133),而杂以谶纬神秘之辞。翔凤尝语人曰:“《说文》始一而终亥,即古之《归藏》也(134)。”其义瑰玮(135),而文特华妙,与治朴学者异术,故文士尤利之。
道光末,邵阳魏源(136),夸诞好言经世(137),尝以术奸说贵人(138),不遇;晚官高邮知州,益牢落(139),乃思治今文为名高;然素不知师法略例,又不识字,作诗、书《古微》(140)。凡《诗》今文有齐、鲁、韩,《书》今文有欧阳、大小夏侯(141),故不一致。而齐、鲁、大小夏侯,尤相攻击如仇雠。源一切混合之,所不能通,即归之古文,尤乱越无条理。仁和龚自珍(142),段玉裁外孙也,稍知书,亦治《公羊》,与魏源相称誉。而仁和邵懿辰为《尚书通义》、《礼经通论》(143),指《逸书》十六篇、《逸礼》三十九篇为刘歆矫造,顾反信东晋古文(144),称诵不衰,斯所谓倒植者(145)。要之,三子皆好为姚易卓荦之辞(146),欲以前汉经术助其文采,不素习绳墨,故所论支离自陷,乃往往如讝语(147)。惟德请戴望述《公羊》以赞《论语》(148),为有师法。而湘潭王闿运并注五经(149)。闿运弟子,有井研廖平传其学(150),时有新义,以庄周为儒术(151),说虽不根,然犹愈魏源辈绝无伦类者。
大氐清世经儒(152),自今文而外,大体与汉儒绝异。不以经术明治乱。故短于风议(153);不以阴阳断人事,故长于求是(154)。短长虽异,要之皆徵其文明(155)。何者?传记通论,阔远难用,固不周于治乱。建议而不雠,夸诬何益(156)?魕鬼、象纬、五行,占卦之术(157),以宗教蔽六艺,怪妄!孰与断之人道,夷六艺于古史(158),徒料简事类(159),不曰吐言为律(160),则上世社会污隆之迹(161),犹大略可知。以此综贯,则可以明进化;以此裂分,则可以审因革。故惟惠栋、张惠言诸家(162),其治《周易》,不能无捃摭阴阳(163),其他几于屏阁(164)。虽或琐碎识小,庶将远于巫祝者矣。
晚有番禺陈澧(165),当惠、戴学衰,今文家又守章句(166),不调洽于他书,始勼合汉、宋(167),为诸《通义》及《读书记》,以郑玄、朱熹遗说最多,故弃其大体绝异者,独取小小翕盍(168),以为比类。此犹揃豪于千马(169),必有其分寸色理同者。澧既善傅会,诸显贵务名者多张之。弟子稍尚记诵,以言谈剿说取人(170)。仲长子曰(171):“天下学士有三奸焉,实不知,详不言(172),一也;窃他人之说,以成己说,二也;受无名者,移知者(173),三也。”见《意林》五引《昌言》。?
自古今文师法散绝,则唐有《五经》、《周礼》、《仪礼》诸疏,宋人继之,命曰《十三经注疏》(174)。然《易》用王弼,《书》用枚颐,《左氏春秋》用杜预(175),《孝经》用唐玄宗,皆不厌人望(176)。枚颐伪为古文,仍世以为壁藏于宣父(177),其当刊正久矣。毛、郑传注无间也(178),疏人或未通故言(179),多违其本。
至清世为疏者,《易》有惠栋《述》(180),江藩、李林松《述补》(181),用荀、虞二家为主(182),兼采汉儒各家及《乾凿度》诸纬书(183)。张惠言《虞氏义》(184)。《书》有江声《集注音疏》(185),孙星衍《古今文注疏》(186)。皆削伪古文。其注,孙用《大传》、《史记》,马、郑为主。江闲入己说。然皆采自古书,未有以意■析者(187)。《诗》有陈奂《传疏》(188)。用毛《传》,弃郑《笺》(189)。《周礼》有孙诒让《正义》(190)。《仪礼》有胡培翚《正义》(191)。《春秋左传》有刘文淇《正义》(192)。用贾,服注(193);不具,则兼采杜解(194)。《公羊传》有陈立《义疏》(195)。《论语》有刘宝楠《正义》(196)。《孝经》有皮锡瑞《郑注疏》(197)。《尔雅》有邵晋涵《正义》(198),郝懿行《义疏》(199)。《孟子》有焦循《正义》(200)。《诗》疏稍胶(201),其佗皆过旧释。用物精多,时使之也。惟《礼记》、《谷梁传》独阙(202)。将孔疏翔实(203),后儒弗能加,而谷梁氏淡泊鲜味,治之者稀,前无所袭,非一人所能就故。
他《易》有姚配中,著《周易姚氏学》(204)。《书》有刘逢禄,著《书序述闻》、《尚书今古文集解》(205)。《诗》有马瑞辰、著《毛诗传笺通辞》(206)。胡承珙。著《毛诗后笺》(207)。探啧达旨(208),或高出新疏上。若惠士奇、段玉裁之于《周礼》,惠有《礼说》(209),段有《汉读考》(210)。段玉裁、王鸣盛之于《尚书》,段有《古文尚书撰异》(211),王有《尚书后案》(212)。刘逢禄、凌曙、包慎言之于《公羊》(213),刘有《公羊何氏释例》及《解诂笺》(214)。凌有《公羊礼疏》(215)。包有《公羊历谱》(216)。惠栋之于左氏,有《补注》(217)。皆新疏所本也。焦循为《周易释》(218),取诸卦爻中文字声类相比者,从其方部(219),触类而长,所到冰释。或以“天元一术”通之(220),虽陈义屈奇,诡更师法,亦足以名其家。黄式三为《论语后案》(221),时有善言,异于先师,信美而不离其极者也。《谷梁传》惟侯康为可观(222),著《谷梁礼证》(223)。其余大氐疏阔。《礼记》在三《礼》间,故无专书训说。陈乔枞、俞樾并为《郑读考》(224),江永有《训义择言》(225),皆短促不能具大体。其他《礼经纲目》(226),江永著。《五礼通考》(227),秦蕙田著(228)。《礼笺》(229),金榜著。《礼说》(230),金鹗著(231)。《礼书通故》黄以周著。诸书(232),博综三《礼》,则四十九篇在其中矣(233)。?
然流俗言《十三经》。《孟子》故儒家,宜出(234)。唯《孝经》、《论语》,《七略》入之六艺(235),使专为一种,亦以尊圣泰甚,徇其时俗。六艺者,官书,异于口说。礼堂六经之策,皆长二尺四寸。《监铁论·诏圣篇》,二尺四寸之律,古今一也。《后汉书·曹褒传》:《新礼》写以二尺四寸简。是官书之长,周、汉不异。《孝经》谦半之(236)。《论语》八寸策者,三分居一,又谦焉。本《钩命决》及郑《论语》序(237)。以是知二书故不为经,宜隶《论语》儒家,出《孝经》使傅《礼记》通论。凡名经者,不皆正经,贾子《容经》(238),亦《礼》之传记也。即十三经者当财减也(239)。??
至于古之六艺,唐、宋注疏所不存者,《逸周书》则校释于朱右曾(240);《尚书》欧阳、夏侯遗说,则考于陈乔枞(241);三家《诗》遗说,考于陈乔枞(242);《齐诗》翼氏学,疏证于陈乔枞(243);《大戴礼记》,补注于孔广森(244);《国语》疏于龚丽正、董增龄(245)。其扶微辅弱,亦足多云。及夫单篇通论,醇美确固者,不可胜数。一言一事,必求其征,虽时有穿凿,弗能越其绳尺,宁若计簿善承,■视而不惟其道(246),以俟后之咨于故实而考迹上世社会者,举而措之,则质文蕃变,较然如丹墨可别也。然故明故训者,多说诸子(247),唯古史亦以度制事状征验。其务观世知化,不欲以经术致用,灼然矣。■四个工(上下各并排两个)
若康熙、雍正、乾隆三世,纂修七经,辞义往往鄙倍,虽蔡沈、陈澔为之臣仆而不敢辞(249);时援古义,又椎钝弗能理解(250),譬如薰粪杂糅,徒睹其污点耳(251)。而徇俗贱儒,如朱彝尊、顾栋高、任启运之徒(252),瞢学冥行,奋笔无怍,所谓乡曲之学,深可忿疾,譬之斗筲(253),何足选也!?
(文章来源:《訄书》重刻本)
(1)当其无纑,《墨子·经上》:“纑间,虚也。”王引之注:“云纑间虚也者,两柱间谓其无木者也。”
(2)其佗(—tuō脱),其他。■触,犹抵触。《说文·角部》:“■,角有所触发也。”
(3)剟其什九,删除十分之九。《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本三千余篇,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仪者三百五篇。”剟(d u ō多),削,删除。
(4)弗能贯之以纑间,《检论·清儒》作:“弗能专施于一术。”即不能为儒家专有。
(5)非儒家擅之也,意谓六艺通用于墨、道、阴阳各家,非儒家专有。
(5)天官,《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掌祭祀鬼神,治历算等职。
(6)《列王纪略》即《旧约·列王纪》。记述以色列人从大卫死后、所罗门登基为王,到耶路撒冷沦亡之间大约400年的漫长历史。《民数纪略》,即《旧约·民数纪》。“摩西五经”的第4卷。记录以色列人在西奈旷野所经历之事。?
(8)忌部氏,日本古代氏族。大化改新(公元645年)前与中臣氏并列掌管宫廷祭祀。
(9)《富兰那》,即《往世书》,参见《原学》第一注(11)。?
(10)天然,自然。天然科学,自然科学。
(11)披佗告拉斯,今译“毕达哥拉斯”(约前580~约前500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学创始人。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一切事物的基础。?
(12)肤理,指万物中的“数”或“理念”。?
(13)正乏,正反。?
(14)率,遵循,顺着。《诗·大雅·假乐》:“率由旧章。”
(15)庄中白棫,庄中白,名棫。清江苏丹徒人。治《易》、《春秋》,为曾国藩幕客。著有《周易通义》、《易纬通义》等。
(16)曲成万物,《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注:“曲成者,乘变以应物,不系一方者也。”《周髀》,即《周髀算经》,《算经十书》之一。西汉或更早期的天文历算著作,最早记载勾股定理。句股弦,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底边为句,底上之垂线为股,对直角边为弦。以上两句意为,《易传》中所说的“曲成万物”,具体到《周髀算经》中就是指句股弦。这是庄氏对《周易》的附会。
(17)为和为较,指加法、减法。和,加法所得的合数。较,减法所得的余数。
(18) 不可以该“曲成”也,章氏认为“曲成”是广义的说法,而勾股弦是狭义的说法,故“曲成”可以概括《周髀》中的勾股定理,而勾股定理不能概括“曲成”。
(19)《薄伽梵歌》,古印度史诗《摩呵婆罗多》的一个片断。文中以下凡大神的口吻讲述一些宗教、哲学理论,鼓吹崇拜“薄伽梵”。?
(20)九天,指上帝。出王,出往。指上天与民进出来往。王,通“往”。《诗·大雅·板》:“昊天曰明,及尔出王。”
(21)吠陀,梵文Veda的音译,古印度婆罗门经典的总称。分《黎俱》、《傞马》、《耶柔》(也作《夜珠》)、《阿阇婆》四部。约分别成书于两千年至一千年前。
(22)将将,亦作“跄跄”。舞蹈貌。天翟,长尾野鸡。率舞,相率而舞。征召,当为“征兆”。事先显示的迹象。怪迂,怪诞不实。侏大,肥大。
(23)隆礼义、杀诗书,实践礼义为首要,记诵《诗》、《书》为次要。杀,省、差。
(24)《士礼》,又称《礼》、《仪礼》。儒家经典之一。古代礼制的汇编,十七篇。一说是周公制作,一说为孔子订定,也有人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公冠,指公冠礼。冠礼的一种,实行于诸侯之间。)奔丧,《礼记·奔丧》孔颖达疏:“案郑《目录》云,名曰《奔丧》者,以其居他国,闻丧奔归之礼。”初,并非专指奔亲丧,随着后代沿用,即专指奔亲丧。?
(25)伏生,即伏胜。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济南(郡治今山东章丘南)人。曾任秦博士。《史记·儒林列传》:“秦时焚书,伏胜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以齐鲁之间。”今本《今文尚书》即由他传授而存。
(26)《尚书大传》,旧题西汉伏生撰,可能是伏生弟子张生、欧阳生或更后的博士们杂录所闻而成。其中除《洪范五行传》首尾完备外,其余各卷只存佚文。“六誓”、“五诰”,指《尚书》中《甘誓》、《汤誓》、《牧誓》、《费誓》、《秦誓》、《泰誓》和《大诰》、《康诰》、《召诰》、《洛诰》、《汤诰》。“誓”为告诫将士的言辞,“诰”为告诫诸侯大臣的言辞。?
(27)授读未卒遽死者,指汉文帝时,派晁错向伏生学《尚书》,伏生未讲授完而去世。有人认为晁错因此只记录下《尚书》二十九篇,其余各篇则失传。?
(28)壁中书,指“孔壁古文”或“壁经”。《汉书·艺文志》:“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29)歆、莽,刘歆、王莽。驾言,传言。清代一些学者如万斯大辩,刘逢禄、邵懿辰、魏源等一直对孔壁古经持怀疑态度。康有为更是撰《新学伪经考》,对古文经进行了系统考辩,认为是刘歆、王莽伪造。章氏对以上两说均持否定态度。?
(30)《齐诗》,《诗》今文学派之一。汉初齐人辕固生所传。景帝时,立为博士。喜引谶纬,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五际,汉代齐《诗》学派的说法,以卯、酉、午、戌、亥当阴阳终始际会之时,*上就必然发生大变动。六情,《诗》学认为《诗》有六情。《毛诗正义》孔颖达疏:“六情者,则《春秋》云:喜、怒、哀、乐、好、恶是也。《诗》既含此五际六情,故郑(玄)于《六艺论》言之。”宋均以为六情即风、赋、比、兴、雅、颂六义。?
(31)庋(guǐ鬼),放置,收藏。
(32)迮鹤寿,字青崖,清江苏吴江人。道光进士。著有《齐诗翼氏学》等。
(33)十五《国风》,《诗经》“风”以国分篇。共十五国,故名。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34)三《颂》,《诗经》中《周颂》、《鲁颂》、《商颂》的合称,用于宗庙祭祀。?
(35)二《雅》,《诗经》中的《大雅》与《小雅》,为西周京城丰镐(今西安市西)一带的作品。因其为周代最通行的诗歌,公认为正声,故命之为“雅”。?
(36)四始,《诗》学术语。《诗纬·泛历枢》:“《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牧》在寅,木始也;《嘉鱼》在巳,火始也;《鸿雁》在申,金始也。”?
(37)刘子骏,即刘歆(?~23年)。字子骏。参见《订孔》第二注(56)。《移大常博士》,即《移太常博士书》。汉哀帝时,刘歆建议将《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列于学宫,遭五经博士反对,刘歆移书予以责难。书见《汉书·刘歆传》。
(38)三家《诗》,汉代今文学《鲁诗》、《齐诗》、《韩诗》的合称。西汉时皆立学官,置经学博士。
(39)西京之儒,指西汉长安的今文经学博士。?
(40)周浃,周济,遍及。《荀子·君道》:“古者先王审礼以方皇周浃于天下。”??
(41)齵差(óu一),参差不齐。《说文》:“齵,齿不正也。”
(42)杜,杜子春(约前30~58年),东汉经学家。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师)人。初治《公羊传》,后治《左传》,兼治《周礼》。所注《周礼》,为郑玄采用。曾给郑众、贾逵等传授《周礼》。或说为杜林。 贾,贾逵(30~101年),东汉经学家。字景伯,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室至侍中。治经以古文为主,兼治《谷梁》等今文经。撰有《周官解诂》、《左氏传解诂》、《国语解诂》等。 马,马融(79~166年),东汉经学家。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教养弟子千数,性好音乐,达生任性,不拘受儒家仪节,住房服饰器用奢侈。著《三传异同说》,又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等。郑,郑玄(127~200),东汉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曾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学,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后因党锢事被禁,潜心著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人称郑学。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毛诗》、《三礼》注,即采用郑注。
(43)抟国不在敦古,治国在不于推崇古法。《管子·霸言》:“抟国不在敦古。”尹知章注:“在于合今之宜。抟,聚也。”
(44)“六艺”复返于史,指把“六艺”当作古代史料看待。六艺,六经。
(45)神话之病,指西汉今文经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而产生的各种荒诞说法。??
(46)乱于魏晋,及宋明益荡,指魏晋和宋明时期出现了玄学和理学,使东汉以来的古文经学治学方法遭到破坏。?
(47)楛,粗劣,不精致。
(48)三事,指理学、歌诗文史和经世之学。
(49)大凑,集中在一起。
(50)纾死,延缓死亡。纾,延缓。
(51)工眇,奇妙。眇,通“妙”。踔善,超绝。桓谭《新论·琴道》:“此以工妙踔善,故藏隐不传焉。”
(52)顾炎武,见《学蛊》第九注(37)。《唐韵正》,《音学五书》之一,名为改正唐宋韵书,实为《诗本音》的详细注解。《易诗本音》,指《易音》和《诗本音》,《音学五书》中的两部。前者专讲《易经》用韵,后者考证《诗经》古音。
(53)禀,继承,接受。?
(54)阎若璩(),清初经学家。字白涛,号潜丘,山西太原人,迁居江苏淮安。曾与胡渭等帮助徐乾学修《清一统考》。长于考据,撰《古文尚书疏证》八卷,证明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所献《古文尚书》为伪。其他撰著有《四书释地》、《潜丘札记》。?
(55)张尔岐(),清初经学家。字稷苦,号蒿庵,济阳(今属山东)人。对《仪礼》有精深研究,著有《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
(56)胡渭(),清代经学家。初名渭生,字胐明,号东樵,浙江往清人。曾与阎若璩、顾祖禹助尚书徐学乾修《大清一统志》。精于地理考证,撰有《禹贡锥指》二十卷,阐述《尚书·禹贡》,为研究中国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
(57)谰言,诬妄之言。
(58)惠栋(年),清代吴派经学的奠基人。字定宇,号松厓,江苏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传祖父惠周惕、父惠士奇之学。搜集汉儒经学,加以编辑考订,以详博见长。撰有《周易述》、《古文尚书考》、《九经古义》等。?
(59)尊闻,指尊从古训。清钱大昕云:“宋、元以来说经之书盈屋充栋,高者蔑古训以夸心得,下者袭人言以为已有。独惠氏世守古学,而栋所得尤精。”
(60)戴震,清代学者。参见《学蛊》第九注(37)。?
(61)综形名,任裁断,重视对事物的反映认识,并阐述己见。?
(62)何焯,清代学者,字屺瞻,号茶仙,江苏长州人。学者称义门先生。精于校书,所校定《两汉书》、《三国志》,考证尤精核。康熙曾命撰《四书章句集注》,有《读书记》五十八卷行于世。陈景云,清代学者,字少章,著有《读书记闻》、《纲目辩误》、《两汉书订误》、《三国志校误》、《韩文校误》、《柳文校误》、《文选校误》、《通鉴胡注正误》。 沈德潜,清代学者、文人。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吴县)。乡试十七次不第,有诗名,其诗受高宗赏识,召入南书房,授礼部尚书。
(63)洽通,洽闻通达。《汉书·刘向传》:“唯孟轲、荀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杨雄,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指多闻博识。
(64)士奇,惠士奇(年),清代经学家。惠栋父亲,字仲孺,一字天牧,长州(今江苏吴肥)人。早年兼治经史,晚年尤深于经学,于《易》力矫王弼以来空疏说经之弊,于《礼》、《春秋》也有较深研究。著作有《春秋说》、《礼说》、《大学说》等。
(65)《九经古义》,惠栋著,十六卷,广采古人之书,互相参证,对古义多所发明,亦偶有爱博嗜奇之弊。《周易述》,二十三卷,其中以采汉代荀奭、虞翻《易》说为主,兼及郑玄各家之说,予以疏解注释。未完成,其再传弟子江蕃沿其体例成《周易述补》。
(66)謏闻,小的声誉、名望。《礼记·学记》:“发宪虑,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67)王士祯(年),清诗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治诗创神韵说,其诗多抒写个人情怀,七绝较胜,在当时负有盛名。有《带经堂集》等。
(68)江声(年),清代经学家。字叔沄,晚年自号艮庭,元和(今江苏吴县)人。师事惠栋,为《尚书》之学,精于训诂,长于旁搜博引。著有《尚书集注音疏》、《六书说》、《论语质》等。余萧客(年),清代经学家。字仲林,又字古农,长州(今江苏吴县)人。治经宗惠栋之学,崇汉唐古训,致力于提倡古学,发扬惠氏学风。著作有《古经解钩沉》、《注雅别抄》等。
(69)《尚书集注音疏》,十四卷,清江声著。此书在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与惠栋《古文尚书考》的基础上,搜集汉儒诸说,以注《尚书》。汉儒经说不备的,则参考他说,而不取梅颐所献伪古文《尚书》与《尚书孔代传》,是一部研究《尚书》故训的专书。
(70)《古经解钩沉》,三十三卷,清余萧客著。从唐以前的古书中摘取训释《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谷梁》、《孝经》、《论语》、《孟子》、《尔雅》诸书的旧注,按《十三经注疏》的次序编排,并加叙录,对研究唐以前儒家经学有重要价值。
(71)王鸣盛(年),清代经学家。字凤喈,一字礼堂,又字西庄,晚年号西沚,江苏嘉定(今上海市)人。著有《尚书后案》三十卷,并有《西沚居士集》等。钱大昕(年),清代经学家、史学家。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嘉定(今上海)人。精研群经,于经史、音韵、训诂、典章制度、职官、氏族、金石、历算等,莫不精通。著有《唐石经考异》、《经典文字考异》及《廿二史考异》、《潜研堂文集》等。
(72)汪中(年),清代经学家。字容甫,江都(今江苏江都)人。早年丧父失学。十四岁受雇于书商,贩书之余,浏览经史百家之书,卓然成家。著有《大戴礼正误》一卷,并撰《荀卿子通论》一篇,制《荀卿子年表》一部,肯定荀学为经学真传。刘台拱,清代经学家,字端临。江苏宝应人。一七七〇年中举,后屡试吏部不第。与朱筠、王念孙、戴震等交游,旦夕讨论,稽经考古。其学长于考订,对于声音文字的研究尤其精深。著有《论语补注》、《汉学拾遗》和《荀子补注》、《国语补校》等。李惇(年),清代经学家。字成裕,又字孝臣,高邮(今江苏高邮)人。乾隆进士,博学多才,悉通经学。著有《左传通释》、《群经识小录》及《说文引书字异考》。 贾田祖,清代学者。字稻孙,又字礼耕,江苏高邮人。十三岁即补博士弟子,好学,多所涉猎,尤嗜《左氏春秋》。工为诗,著作很少传世,其学深受汪中推许。
(73)江藩(年),清代经学家。字子屏,号郑堂。甘泉(今江苏扬州)人。少年从学于惠栋弟子江声和余萧客等经学大师,博综群经,长于训诂。把经学分为汉学和宋学两大派,而尊崇汉学。在惠栋《周易述》基础上撰成《周易述补》。另著有《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师承记》。
(74)江永(年),清代经学家。字慎修,江西婺源人。学识渊博,贯通古今。专心于《十三经注疏》,对于《三礼》的研究尤其精深。在学术上对戴震影响很大,后人称江戴。著作较多,主要有《周礼疑义举要》、《礼记训义择言》、《仪礼释例》、《礼书纲目》等。
(75)金榜(年),清代经学家。字辅之,一字蕊中,号檠斋,安徽歙县人。性淡粕,工文词,以才华著称。师事江永,与戴震友善,治礼宗郑玄,博采旧闻,摭密撷要。著有《礼巽》、《周易考古》等。程瑶田(年),清代经学家。初名易,字瑶田,后更字易田。与戴震、金榜问学于江永。以授馆为生,笃志治经。长于旁搜曲证,不为经传注疏所束缚。著有《禹贡三江考》、《宗法小记》等。?
(76)凌廷堪(年),清代经学家。字次仲,安徽歙县人。慕其乡人江永、戴震之学,遂究心经史,长于考辨,对六书、历算、古今疆域沿革、职官之异同无不通达。尤精于礼,撰有《礼经释例》及《燕乐考原》等。?
(77)匡衷,胡匡衷,清代经学家。安徽绩溪人。著有《周易传义》、《三礼札记》、《周礼井田图说》等。承珙,胡承珙(年)。清代经学家。字景孟,号墨庄,安徽泾县人。著有《仪礼古今文疏义》。另对《毛诗》也有精深研究。撰《毛诗后笺》。培翚,胡培翚(年)。清代经学家。字载屏,一字竹村,安徽绩溪人。传祖匡衷之学,又学于凌廷堪。主讲钟山、惜阴两书院。精于《礼》,认为唐贾公颜疏解《仪礼》多有失误,乃积四十余年之力,纂述《仪礼正义》,书末成而卒。由弟子杨大堉续成。?
(78)任大椿(年),清代经学家。字幼植,又宇子田,江苏兴化人。长于对《礼》的名物研究。著有《深衣释例》、《弁服释例》等。卢文弨(年),清代经学家。字召弓,号抱经。浙江余姚人。与戴震、段玉裁交善,潜心研究汉学。校刊《抱经堂丛书》,合经史子集三十八种,摘字而注,辑成《群书拾补》。孔广森(年),清代经学家。字众仲,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八代孙,袭衍圣公。师戴震、姚鼐。博涉群经,尤长于《春秋公羊传》。著有《春秋公羊通义》等。
(79)段玉裁(年),清代经学家,文字学家。字若膺,号茂堂。江苏金坛人。师事戴震。潜心著述,治学广泛,尤精于小学。以《说文解字注》影响最大。又有《古文尚书撰异》、《毛诗古训传》等。王念孙(年),清代经学家。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少通《尚书》,世称神童,受业于戴震,精音韵、文字训诂。著有《群经字类》、《读书杂志》、《逸周书杂志》等。
(80)《六书音韵表》,清段玉裁著。共有五表,即“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古十七部谐声表”、“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群经韵分十七部表”。今本《说文解字注》后列有此表。?
(81)疏《广雅》,指王念孙所著《广雅疏证》。凡三十卷,搜罗汉魏以前古训,详加考证。
(82)引之,王引之(年),清代经学家。王念孙之子。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幼承父学,与其父并称为“高邮王氏父子”。发展其父的文字训诂之这,取得极高成就。著有《经传释词》、《经义述闻》及《周秦古字训解》等。《经传释词》,十卷。王引之著。共释经传中虚字160个,对正确训解经文有相当价值。
(83)《字典》,指《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撰。康熙五十五年印行。共收字47035个,另附古文字1995个。修《字典》,指道光年间,王引之奉命作《字典考证》,改正该书引书讹错2588条。?
(84)俞樾(年),清代经学家。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迂居仁和(今浙江杭州)。治经宗王念孙父子,力倡通经致用。学问渊博,对群经、诸子、语言、训诂及小说等,皆有著述。著有《经说》、《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孙诒让(年),清代经学家。字仲容,浙江瑞安人。潜心于经学和文字的研究,著有《周礼正义》、《周礼政要》、《墨子闲诂》等。
(85)《凡将》、《急就》,皆古字书名。《凡将》,汉司马相如撰。《说文》常引其说。《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作一卷,已佚。有辑本。《急就》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也称《急就章》。为蒙童识字课本。今本三十四章,二千一百四十四字。(未一百二十八字为汉以后人所加)。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首句有“急就”二字,因以名篇。
(86)■密,稠密。《说文》:“■,发稠也。”严瑮,严密。■珍的右边。
(87)苏州诸学,即吴学。因惠栋为苏州人,故称。
(88)万斯大(年),清代经学家。字允宗,晚号跛翁,学者称褐夫先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从父万泰之令,师从黄宗羲治学。精于《礼》学,著《周官辨非》,认为《周礼》非周公作,疑后人伪托之作。另有《仪礼商》、《礼记偶笺》、《学礼质疑》等。斯同,万斯同(年),清代经学家、史学家。字季野,学者称石园先生。以布衣入史局,手定“明史”,于经史皆博通,尤长于史。有《历代史表》、《历代宰辅记考》等。?
(89)黄宗羲,明清之际思想家。见《王学》第十注(44)。
(90)邵晋涵(),清代经学家。字与桐,一字二云,号南江,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博闻强识,深于训诂,亦长于史,搜集明末遗事,撰有《南都事略》等。全祖望(年),清史学家、文学家。字绍衣,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人。学术上推崇黄宗羲,并受万斯同的影响。所著《鲒埼亭集》收明清之际碑传极多,富有史料价值。另续修黄宗羲《宋元学案》。?
(91)章学诚(),清思想家、史学家。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继承清初“通经致用”的传统,提出“六经皆器”、“六经皆史”说,主张考证史料和发挥义理相结合,把治经引向治史,开学术思想摆脱经学传统束缚的风尚。《文史》,即《文史通义》。八卷,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内篇多半泛论文史,《易教》等十一篇阐明“六经皆史”之治,认为六经是古代典章制度的记载。外篇论修志体例,阐述甚详。《校雠》,即《校雠通义》。三卷。总结刘向以来目录学的丰富经验,对郑樵的学说有所纠正和发展。创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研究目录学的门径。并提出“互著”、“别裁”等方法,是古代目录学的名著之一。?
(92)歆、固,刘歆,班固。刘歆著有《七略》,班固修《汉书》列有《艺文志》,为文献目录之学的倡导者。
(93)《史通》,二十卷四十九篇。唐刘知已撰。内篇三十六篇,多论史书源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十三篇,多论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认为史家必须兼有“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而特别重视史识。对当时官修史书的弊病,曾多所揭发,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史学论著。
(94)黄式三(),清代经学家。字薇香,定海(今浙江定海)人。博通群经,尤精三礼之学。著有《论语后案》、《周季编略》等。?
(95)以周,黄以周(),清经学家。式三子。本名元同,后改以周,而以元同为字。定海(今浙江定海)人。精于三礼之学,撰《礼书通考》一百卷,博采众说,论述精核。另有《礼说》、《礼说略》、《礼易通诂》等。
(95)渐江,今浙江。
(97)大湖,太湖。
(98)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周礼·春官·大宗伯》:“时见曰会,殷见曰同。”这里指聚会。?
(99)博依,广泛地取助于比喻。《礼记·学记》:“不学博依,不能安诗。”郑玄注:“博依,广譬喻也。”?
(100)该洽,全部通晓。该,通“赅”。百氏,指诸子百家。?
(101)直覈,直接真实。覈,“核”的异体字。《汉书·司马迁传》:“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是故谓之实录。”温藉,亦作“蕴藉”。宽容函盖。《汉书·酷吏传》颜师古注:“少温藉,言无所含容也。”
(102)四库馆,即四库全书馆。清乾隆于一七七二年(乾隆三十七年)根据御史王应綵和安徽学政朱筠的建议,下诏征求国内所有的存书,次年指派军机大臣为总裁官,设馆整理编纂,题名为《四库全书》,至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完成。全书共七万九千三百三十卷,三千五百零三种。缮写七套分藏于北京大内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文溯阁,热河文津阁,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杭州文澜阁。
(103)敛衽,犹敛袂,整一整衣袖。《国策·楚策一》:“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
(104)方苞(年),清散文家。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进士。论文提倡“义法”,为“桐城派”创始人。所作散文,多为经说及书序碑传之属,立论大抵本程、朱学说,有《方望溪先生全集》。姚范(年),清文学家,字南青,号薑坞,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官编修。持论对其侄姚鼐颇有影响。有《援鹑堂文集》、《援鹑堂笔记》等。刘大櫆(年),清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官黟县教谕。提倡古文,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有《海峰文集·诗集》等。
(105)曾巩(年),北宋散文家,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嘉祐进士,官至中书舍人。散文平易,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归有光(年),明散文家。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人称震川先生。嘉靖进士。推崇唐宋名家,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有《震川先生集》。?
(106)尸程朱为后世,意谓祭拜程朱于后世。尸,尸祝。
(107)桐城义法,清桐城派所提出写作古文的准则。“义”指“言有物”,即作品要有符合儒家传统的内容,“法”指“言有序”,要求文章在组织形式上根据《四书》、《五经》、《史记》及唐宋古文家的文章规范,达到“雅洁”的标准。?
(108)《孟子字义疏证》,三卷,清戴震著。借释《孟子》字义,对宋儒所言的性、理、道、才、诚、明、权、仁义礼智、智仁勇都进行了否定,认为非六经与孔孟之言,而是用异学杂糅而成的观念,提出了血气心知的人性论,肯定了人欲在人性中的正当性。
(109)材性,又作“才性”。指人的自然本性。与宋明理学所言天理之性相对。
(110)肤末,肤浅微末。
(111)诸姚,指姚范、姚鼐、姚莹。姚鼐(年),清散文家。姚范之侄。乾隆进士。有《惜抱轩全集》等。姚莹(年),清文学家。姚鼐侄孙。嘉庆进士,有《中复堂全集》。纨绔绮襦,指富贵人家。
(112)委蛇宁靖,随顺恭敬。委蛇,随顺貌。
(113)庳,低下。
(114)匡饬,告诫,匡正。?
(115)方东树(年),清代学者。字植之,安徽桐城人。师从姚鼐。初好文学,中年后宗主宋学,力辟汉学。《汉学商兑》,三卷,方东树著。此书为反驳江藩《汉学师承记》而作。书中罗列自顾炎武以来数十家治汉学者之说,先列原文,次溯根源,论列是非。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斥其“纯以私意肆其漫骂”。
(116)徽章,标志。?
(117)恽敬(年),清代文学家。字子居,号简堂。江苏武进县阳湖(今武进)人。以诗文著名,世称阳湖派。著有《大云山房文稿》。陆继辂(年),清代文学家、诗人。字祁孙,一作祁生。江苏阳湖(今武进)人。善诗文,工诗曲。著有《崇百药斋诗文集》、《合肥学舍札记》及传奇《洞庭缘》。?
(118)熙荡,嬉乐游荡。
(119)常州今文之学,亦称常州学派。清代今文经学派,其创始人庄存与,刘逢禄为常州人,从地名而称常州学派。该学派发发挥《公羊传》为主,推尊《公羊》学大师董仲舒、何休。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受其影响,在清末产生极大社会影响。
(120)瑰意,奇异的思想。眇辞,美妙的言辞。
(121)《春秋》,公羊,指《春秋公羊传》。汉代传授《春秋传》的有今文、古文之分。今文有《公羊传》和《谷梁传》,古文有《左传》。《公羊传》因由公羊高所传而得名,起初为口头流传授受,汉初由公羊寿与胡毋生写成著作。书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重在阐发《春秋》微言大义。?
(122)《诗》,齐,指《齐诗》。汉代传授《诗》有今文、古文之分。今文经有齐、鲁、韩三家,古文经有《毛诗》。《齐诗》因创始人为齐人辕固生而得名。景帝时立为博立。以善说阴阳灾异,推论时政著称。
(123)《尚书》,伏生,指《今文尚书》。汉代传授的《尚书》有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尚书》二十八篇,由伏生传授,用当时流行的隶书抄写。另有相传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馀从孔宅壁中发现有《古文尚书》。
(124)《周官》,即《周礼》。见《儒法》第五注(9)。《左氏春秋》,简称《左传》。解释《春秋》的古文经传。因相传其作者为左丘明而得名。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出十七年。记事详实,多用事实解释《春秋》经文。与《公羊》、《谷梁》专释“春秋”之义理有异。《毛诗》,《诗》古文学派。相传为西汉初毛亨和毛苌所传。据称其学出于孔子弟子子夏。《汉书·艺文志》著录《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毛诗》在西汉时未立于学官,东汉时郑众、贾逵、马融、郑玄等都治《毛诗》。魏晋以后,今文三家诗散亡或无传者,毛诗独盛。至唐孔颖达定《五经正义》,《诗》取毛、郑,更为后世所崇尚。马、郑《尚书》,指东汉马融作传、郑玄作注的《古文尚书》。?
(125)庄存与(年),清代著名经学家,常州学派的创始人。字方耕,号养恬,阳湖(今江苏武进)人。精通《六经》,长于《春秋》,提倡今文经学,不拘文字训诂,力主公羊家所谓“微言大义”,但也不排斥古文经学。著有《春秋正辞》、《易说》、《毛诗说》等。?
(126)《春秋正辞》,十一卷,清庄存与著。除正文外,又有《举例》、《要旨》各一卷,实十三卷。其中以阐发西汉公羊学派的“微言大义”为宗,是清代常州公羊学派第一部较为系统阐发今文经学的著作。?
(127)刘逢禄(年),清代经学家,常州学派的奠基人。字申受,江苏常州人。少年时期从学于外祖父庄存与和舅父庄述祖。1814年中进士,曾任礼部主事。在部12年,常以经义决疑事,为众钦服。其学精于《公羊春秋传》,以何休《公羊解诂》为主,创通条例,贯串群经,发挥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著作较多,计有《公羊何氏释例》,《公羊何氏解诂笺》等。
(128)董生,指董仲舒。见《学变》第八注(1)。 李育,东汉今文经学家。字元春,扶风漆(今陕西彬县)人。少习《春秋公羊传》,为班固所器重,常隐居教授,门徒数百人。建初四年(79年),参与白虎观议五经同异,以《春秋公羊传》诘难古文经学家贾逵,著《难左氏义》四十一条。?
(129)《公羊释例》,李育著,全称《公羊经何氏释例》,十卷,主要阐发何休《公羊解诂》中的微言大义及《公羊》学的“例”(原则)。
(130)恢诡,亦作“恢恑”。怪异。《庄子·齐物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谲怪,道通为一。”
(131)说绎,同“悦怿”。喜悦。《诗·小雅·頍弁》:“既见君子,庶几说怿。”
(132)宋翔凤(年),清代经学家,庄存与的外孙,字于庭,江苏常洲(今吴县)人。治西汉今文经学,是常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所撰《论语说义》十卷,认为《论语》是孔子言性与天道的“微言”所在。另有《周易考异》、《尚书略说》、《四书释地辩证》等。?
(133)始一而终亥,指《说文》部首排列“立一为端”、“毕终于亥”的原则。即以“一”部开始,而以“亥”部终结。《归藏》,三《易》之一。杜子春说是黄帝之易;郑玄说是殷人之《易》;归藏以坤为第一卦,坤代表地,万物皆归藏于地,故名。
(134)翼奉,字少君,东海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人。西汉经学家。师后苍,以治《齐诗》闻名于世。
(135)瑰玮,奇传,卓异。曹植《酒赋序》:“余览杨雄《酒赋》,辞甚瑰玮。”??
(136)魏源(或1857年),清代思想家、经学家、文学家。字默深,邵阳(今属湖南)人。治经宗西汉今文学派,力主通经治用。诗文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著作繁多,计有《书古微》、《诗古微》、《董氏春秋发微》、《春秋繁露注》等。
(137)经世,治理世事。
(138)以术奸说贵人,当指魏源于道光二年入江苏布政史贺长龄及江苏巡抚陶澍幕府,并对二者多有建议。奸说,干求、游说。奸,通“干”。
(139)牢落,孤寂落寞。
(140) 诗、书《古微》,指《诗古微》和《书古微》。《诗古微》,十七卷,以阐发今文《诗》为主旨,而多下以已见。《书古微》十二卷,以阐发西汉《今文尚书》为主旨,认为不仅东晋时出现的《古文尚书》和《尚书孔氏传》是伪书,连东汉马融作传、郑玄作注的《古文尚书》也不可信。
(141)欧阳、大小夏侯,汉代传授《尚书》的今文经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皆列于学官,立为博士。欧阳指欧阳生。字和伯,千乘(今山东高青县高苑镇北)人。师事伏生,习《尚书》,形成汉代《尚书》欧阳一派。大夏侯,即夏侯胜,字长公,鲁东平(今属山东)人。先后事师夏侯始昌、简卿、欧阳氏,创立《尚书》大夏侯学。精《洪范五行传》,善说灾异。著有《尚书说》、《论语说》,已佚。清陈乔枞辑有《尚书欧阳夏侯遗说考》,收入《皇清经解续编》。小夏侯,指夏侯胜从兄子夏侯建。字长卿。师事欧阳生及欧阳高,左右采获,又从诸儒问与《尚书》相关的问题,牵引以作《章句》。宣帝时,夏侯建之学被立于学官,为博士,是为《尚书》小夏侯之学。
(142)龚自珍(年),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名巩祚,字瑟人,号定庵。仁和(今浙江余抗)人。一生困厄,博通经史。工诗文,与魏源齐名,时称龚魏。初曾受乾嘉以来考据学代表人物戴(震)、段(玉裁),二王(念孙、引之)的影响,后又受同代《春秋》公羊学派庄存与、刘逢禄的影响,是嘉道间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有《尚书序大义》、《春秋决事比》及《龚定庵集》等。?
(143)邵懿辰(年),清代经学家。字伦西,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经学宗李光地,方苞等人,兼通汉儒经注。认为《仪礼》十七篇并无残缺,以古文《逸礼》三十九篇为西汉刘歆伪作;并称“乐本无经”,“乐之源在《诗》三百篇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中”。著有《礼经通论》、《尚书传授同异考》、《尚书通义》等。
(144)《逸书》十六篇,指汉代发现的《古文尚书》。《汉书·艺文志》说是得于孔壁之中,较《今文尚书》二十九篇多十六篇,对汉代《古文尚书》,古文经学家皆信其事,但所多十六篇却“绝无师说”。今文经家则以二十八篇为备,不信《古文尚书》之说。《逸礼》三十九篇,即《古文逸礼》。汉代发现的《仪礼》十七篇外的部分,共三十九篇,与《逸书》十六篇同出于孔壁之中,由孔安国献于朝廷。经学史上古文经学都相信《逸礼》之说,而今文经以《仪礼》十七篇为备,故否认在十七篇外有所谓《逸礼》的存在。东晋古文,指东晋梅赜所献伪造的《古文尚书》。
(145)倒植,即“倒置”。与正常情况相反。
(146)姚易,轻浮妖媚。卓荦,卓特不受拘束。
(147)讝语,呓语。
(148)戴望(年),清代经学家。字子高,德清(今属浙江)人。先好颜元之学,继师从陈奂学声音训诂,后向宋翔凤学《公羊春秋》(一说学治《尚书》今文学)。为常州学派继承人。著有《论语注》、《管子校正》、《颜氏学记》等。?
(149)王闿运(年),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湖南湘潭人,咸丰举人。太平天国起义时,曾为曾国藩幕僚。后被聘讲学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地。清末,授翰林院检讨。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经学治《诗》、《礼》、《春秋》,宗法《公羊》。著有《周易说》、《尚书大传补注》、《尚书笺》、《诗经补笺》、《周官笺》、《礼记笺》、《春秋公羊笺》等。
(150)廖平(年),清末经学家。原名登廷,后改名平,字季平,先后自号四益(译)先生。五译先生、六译先生。四川井研人。清光绪进士。早年信奉宋学,后受王闿运影响。又改从今文经学。一生学经六变。六变中的第一变解决了经学史上二千多年未决的今古之分,最有学术价值;第二变的代表作《知圣篇》、《辟刘篇》,则启悟了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与《新学伪经考》的成书,影响最大。廖平一生著述一百五十余种,大部分收集在《六译馆丛书》中,其中《今古学考》、《谷梁古义疏》是其代表作。?
(151)庄周为儒术,廖平在其《孔经哲学发微·道家出于〈六经〉》一文中说,“《六经》为古道家所主《诗》、《易》之天学”,“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而慕之”。
(152)大氐,大抵。
(153)风议,放言议论。《诗·小雅·北山》:“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154)求是,求得符合实际。《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
(155)皆徵其文明,《检论》作“皆徵其通雅”。指对经文作出合理的解释。
(156)不雠,得不到响应。《说文·言部》:“雠,犹譍也。”《玉篇·言部》:“雠,对也。”以上两句意为,对治国提出建议,却得不到响应,夸大其辞是没有用处的。?
(157)魕鬼(q í奇 —),侍奉鬼神。《说文·鬼部》:“魕,鬼俗也。《淮南传》曰:‘吴人鬼,越人魕。’”段玉裁注:“谓好事鬼成俗也。”象纬,象数谶纬。
(158)夷六艺于古史,把六艺看作古史。夷,放置。
(159)料简,亦作“料拣”。品评选择。汉蔡邕《太尉杨公碑》:“沙汰虚冗,料简贞实。”
(160)吐言为律,指根据经义制订法律。吐言,发言。
(161)污隆,亦作“隆污”。指世道的盛衰或*的兴替。《晋书·后妃传序》:“晋承其末,与世污隆。”
(162)张惠言(年),清代经学家。字皋文,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精研《易》,深钻《礼》。言《周易》宗虞翻,论《仪礼》主郑玄。撰《周易虞氏义》、《虞氏易言》、《仪礼图》、《读仪礼记》等。?
(163)捃摭,摘取,搜集。《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
(164)屏阁,排斥,屏弃。??
(165)陈澧(年),清代经学家。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今广州)人。道光举人。遍览群经,不囿于汉学和宋学的门户。撰《东塾读书记》,详述经学源疏,为学者推崇。另有《汉儒通义》、《经驯比义》等。
(166)章句,古代经学家以分章析句来解说经义的一种著作文体。
(167)勼合,聚集,集合。
(168)翕盍,相合。
(169)揃(jiàn),剪断,分割。豪,毫毛。
(170)剿说,抄袭别人的言论。《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
(171)仲长子,即仲长统。参见《学变》第八注(29)。
(172)详不言,装着不说。详,通“佯”。假装。
(173)受无名者,接受无名人物的说法。移知者,改变知名人物的说法。《玉篇·禾部》:“移,易也。”
(174)《十三经注疏》,南宋以来开始合刻,共四百一十六卷。《周易》用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用伪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毛诗》用汉毛公传、郑玄笺,孔颖达正义;《周礼》用郑玄注、唐贾公颜疏;《礼记》用郑玄注,孔颖达疏;《春秋公羊传》用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用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春秋左传》用晋杜预注,孔颖达正义;《论语》用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孝经》用唐玄宗注,邢昺疏;《尔雅》用晋郭璞注,邢昺疏;《孟子》用汉赵歧注,宋孙奭疏。
(175)王弼(226~249年),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字辅嗣,三国魏山阳(今河南焦作东)人。著有《周易略例》、《老子注》等。枚颐,一作梅颐、枚赜。东晋经学家,字仲真,汝南(今湖北武汉)人。官豫章内史。献伪《古文尚书》及伪《尚书孔氏传》,立于学官。杜预,晋经学家、史学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拜镇南大将军,封当阳县侯。著《春秋左氏传集解》。
(176)不厌人望,有负众望。厌,满足。人望,众人所望。也指众望所归的人。
(177)仍世,累代。宣父,指孔子。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故尊称“宣父”。
(178)无间(—jiàn),无暇隙,指完善。
(179)疏人,作疏的人。注是解经的文字,疏是对注的解释。
(180)惠栋《述》,指惠栋所著《周易述》。参见注(65)。
(181)李松林,字仲熙,清江苏上海县人。嘉庆进士。官户部主事。有《周易述补》五卷。《补述》,《周易述补》。另参见注(73)。
(182)荀、虞,指荀爽、虞翻。荀爽(128~190年),东汉经学家。一名諝,字慈明。颖川颖阴(今河南许昌)人。精于《易》,著有《易传》,其侄荀悦称其据爻象承应阴阳变化之义,以十翼之文解说经义,兖、豫言《易》者全传其学。其书早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皆辑有佚文。虞翻(164~233年),三国吴学者,字仲翔,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传西汉今文孟氏《易》,将八卦与天干、五行、方位相配合,推论象数。撰有《易注》九卷,已佚散。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曾采录,清黄奭《汉学堂丛书》、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亦有辑录。
(183)《乾凿度》,《周易乾凿度》。二卷,郑玄注。为汉代《易纬》的一篇。对《易》旨也多所发明。自东汉迄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征引最多。纬书,对“经书”而言。汉代用神学附会儒家经典的书,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和《孝经》七经的纬书,总称七纬。又有《论语谶》及《河图》、《洛书》等,合称“谶纬”。?
(184)张惠言《虞氏义》,指张惠言著《周易虞氏义》。参见注(162)。?
(185)《集注音疏》,即《尚书集注音疏》。参见注(69)。?
(186)孙星衍(年),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字渊如,又字伯渊,号季述。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早年以诗名于世,袁枚称其为“天下奇才”,后穷心于经史、文字、音训之学,旁及诸子百家,金石碑版,尤精于校勘。《今古文注疏》,指《尚书今古文注疏》。三十卷,采辑汉、魏、隋、唐、清代诸有关注释和研究成果而成。唯不取宋、元、明诸儒之说,以其无师传,恐滋臆说。是清代学者有关《尚书》注解中较为完备的一种。?
(187)■析(pì譬一),裁断,决断。《方言》二:“■,裁也。梁、益之间,裁木为器曰■。”
(188)陈奂(年),清代经学家。字硕甫,号师竹,晚号南园,江苏长洲(今吴县)人。敏而好学,在京与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及郝懿行,胡培翚等人交。专治《诗经》,著有《毛诗传疏》、《释毛诗音》、《毛诗说》、《毛诗传义类》等。
(189)毛《传》,《毛诗故训传》的简称。《汉书·艺文志》著录三十卷。相传为大毛公亨所作。训诂大多以先秦学者见解为说,因而保存了很多古义。郑《笺》,指郑玄所作的《毛诗笺》。?
(190)孙诒让《正义》,指《周礼正义》。八十六卷,清孙诒让著。广采汉以来关于《周礼》的各种注疏,及清人的训解,根据《尔雅》与《说文》辩正文字训诂,又依《仪礼》、《礼记》、《大戴礼记》考证制度,对文字、制度多有发明。?
(191)胡培翚《正义》,指《仪礼正义》。四十卷,清胡培翚著。以郑玄注为主,采集汉以来各家之说,加以补订申说。取材广博,考订精详,是较有系统注释《仪礼》的专书。参见注(85)。
(192)刘文琪(年),清代学者。字孟瞻。江苏仪徵人。博通群经,尤其致力于《左传》的研究。搜集贾逵、服虔、郑玄三家的注疏,并广采唐以前各家之说予以疏证,辑成《春秋左传旧注疏证》。对晋杜预注多所驳正,主张“释《春秋》必以《周礼》明之”,故对典章制度、姓氏地理、历法天算、鸟鱼虫兽、饰服器用等训释尤详。《正义》,当指《春秋左传旧注疏证》。
(193)贾、服注,指贾逵《左氏传解故》和服虔《春秋左氏传解》。贾逵,东汉经学家。参见《清儒》第十二注(42)。服虔,东汉经学家。字子慎,河南荥阳人。除《春秋左氏传解》外,又据《左传》驳何休所论汉事六十余条。
(194)杜解,指晋杜预所做《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引刘歆、贾徽、贾逵、许淑、严容诸家之说,是唐以前有关《左传》最重要的著作。唐修《五经正义》,《春秋》即用杜预注为底本。
(195)陈立(年),清代经学家。字卓人、默斋,句容(今属江苏)人。少年客居扬州,师刘文琪等受《公羊传》、许慎《说文》、郑玄《礼》,而致力于《公羊传》。博采唐以前公羊家言与清代学者孔广森,刘逢禄等有关《公羊传》之著作,撰成《公羊义疏》七十六卷。另有《白虎通疏证》、《尔雅旧注》等。?
(196)刘宝楠(年),清代经学家。字楚桢,号念楼,江苏宝应人。专治《论语》。以为宋代邢昺疏解《论语》,颇多芜陋,于是详采各家之说,并吸取清代学者对《论语》考订训释的成果,撰《论语正义》,未完,由其子恭冕续成。
(197)皮锡瑞(年),清代经学家。字鹿门。善化(今湖南长沙)人。曾主讲湖南龙潭书院,江西经训书院。1898年,因赞成变法,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攻击。宗今文经学,敬仰西汉传今文《尚收》的伏生,暑所居曰“师伏堂”,学者称为师伏先生。主张《易》、《礼》为孔子作,五经经过孔子整理后,使经学包含特有的“微言大义”,始成为经。除《孝经郑注疏》外,还有《经学通论》、《经学历史》等。?
(198)《正义》,指《尔雅正义》。二十卷,清邵晋涵著。该书以郭璞《尔雅注》为主,兼采各家,自谓此书苦心,不难博证,而难于别择之中有所割爱。为清代《尔雅》注疏中精当者。
(199)郝懿行(年),清代经学家。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嘉庆进士。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于《尔雅》用力最久。著有《尔雅义疏》等。《尔雅义疏》,二十卷。在郭璞《尔雅注》的基础上,广采各家之说,吸收清人成果而成。?
(200)焦循(年),清代学者、经学家。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年号里堂先生。博采强识,对经、史、历、算、声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阮元誉为“通儒”。《正义》,《孟子正义》,三十卷,焦循及其子焦延琥撰。其书多推阐赵歧之注,而“于赵氏之说或有所疑,不惜驳破相规正”。对其他各家之说,采录达六十余家之多。是清代关于《孟子》最详备的注解著作。
(201)《诗》疏,指陈奂《诗毛氏传疏》。胶,指固守师法。章氏《太炎文录·癸卯与刘光汉书》:“陈硕甫(即陈奂,号硕甫)之疏《毛》,惠定宇之述《易》,皆因执守师传,以故拘挛少味,仆窃以为过矣。”
(202)《礼记》,包括《小戴礼记》和《大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西汉初儒家各种礼仪著作选集,是研究古代礼制、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谷梁传》,亦称《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儒家经典之一。专门解释《春秋》经文。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203)将,疑问词,抑或。孔疏,指唐孔颖达《礼记正义》。
(204)姚配中(年),清代经学家,字仲虞。安徽旌德人。道光时诸生。博览群书,旁通百家之言,尤善《易》。善张惠言《虞氏义》,苦其简略,推之成《周易言象》,又为论十篇,后删之为三,移冠编首,题曰《周易姚氏学》。?
(205)《书序述闻》一卷。清刘逢禄著。因记述闻于外祖父庄存与而题名曰《述闻》,间附己意,则曰谨案别之。书中喜知人论世,而不重名物训诂,与当时考据著作有所不同。《尚书今古文集解》,三十卷。清刘逢禄著。该书多本其外祖父庄存与之说,同时博采众家,《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有“择焉不精之憾”。?
(206)马瑞辰(年),清代经学家。字元伯,安徽桐城人。嘉庆进士。曾历主江西白虎洞书院,山东峄山书院,安徽庐阳书院讲席。博研经籍,尤精于《诗》,著有《毛诗传笺通释》三十二卷。?
(207)《毛诗后笺》,三十卷,清胡承珙撰,该书主要申明《毛传》之义,未完成,《泮水》以下由陈奂所补。书中有些见解也有与《毛诗》不符者。
(208)探啧,探索奥秘。啧,通“赜”。达旨,表达意旨。
(209)《礼说》,十四卷,清惠士奇著。为考辩《周礼》的专书,但不载《周礼》原文,唯标举有所考证辩驳的内容,各为之说,依原文次序排列条目。?
(210)《汉读考》,即《周礼汉读考》,六卷,清段玉裁著。本书在于考定汉人“作注发疑正读”之例,即“‘读如’、‘读若’者,拟其言;‘读为’、‘读曰’者,易其字。‘当为者’,定为字之误、声之误而改其字”。书中摘经文及注,为之疏通证明。
(211)《古文尚书撰异》,三十三卷,清段玉裁著。该书对《说文》中所录古文尚书文句,进行考证,力证古文胜于今文。?
(212)《尚书后案》,三十卷,清王鸣盛著。书中遍采群籍,搜罗郑玄之注,其残阙的地方,取马融、王肃传疏补义。又列案以解说郑玄之义,对马融、王肃异同,折中于郑玄。?
(213)凌曙(年),清代经学家。字晓楼,一字子升。江都(今江苏江都)人。少贫,以佣佃为生。年20,为塾师。初治《礼》,后闻公羊学派之说,转治《公羊》,专主董仲舒、何休之说。广征博引各家之说,有《春秋公羊礼疏》等。包慎言,清代学者,字孟开,安徽泾县人。有《春秋公羊历谱》、《温故录》等。
(214)《公羊何氏释例》及《解诂笺》,指《公羊何氏释例》及《公羊何氏解诂笺》。刘逢禄著。参见注(127)。
(215)《公羊礼疏》,指《春秋公羊礼疏》,凌曙著。
(216)《公羊历谱》,指《春秋公羊历谱》,十一卷,包慎言著。此书在于以历证经,据殷历,将“润余、月朔、三正冬至,无润有润之法,列诸简端,自隐元年至哀十四年,详为表谱。”(《续修四库总目提要》)
(217)《补注》,指《春秋左传补注》,惠栋著。
(218)《易通释》,二十卷。该书为焦循《易学三书》之一。全书以数之比例求《易》之比例。同时举经传之文,会而通之,字字求其贯彻。
(219)方部,指类别、部类。?
(220)“天元一”术,我国古代建立数字系数方程的方法。焦循曾用“天元一”术释《易》。
(221)《论语后案》,二十卷,清黄式三著。此书前列何晏《集解》、朱子《集注》,后加案语,以别同异,明是非,仿王鸣盛《尚书后案》之例,名《论语后案》。?
(222)侯康(年),清代经学家。原名延楷,字君模,广东番禺人。道光举人,与同乡陈沣最为友好,深研注疏、群经,长于《春秋》之说。
(223)《谷梁礼证》,二卷,侯康著。以为典礼莫备于左氏,义理莫精于《谷梁》,据《谷梁》以证三礼。以《公羊》杂出众师,时多偏骇,排诋《公羊》独多。
(224)陈乔枞(年),清代经学家。字朴园,福建闽县(今闽侯)人,一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传其父陈寿祺之学,以西汉今文经学为宗,长于辑佚,疏理源流,而不重思想发挥。博通诸经,主治《诗》、《书》及《礼记》。有《礼记郑读考》,另有《三家诗遗说考》、《四家诗异文考》等。郑读考,指《礼记郑读考》。有陈乔枞著六卷和俞樾著一卷两种,对郑玄《礼记注》中“读为、读若之例”,详加考定。?
(225)《训义择言》,即《礼记训义择言》。八卷,清江永著。此书从《礼记》的《檀弓》至《杂记》,于诸家注说中选择一种以为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不免“臆度,终不如郑注为得。然全书持义公允,非深于古义者不能也”。?
(226)《礼书纲目》,八十五卷,清江永著。分为嘉礼、宾礼、凶礼、吉礼、军礼、通礼、曲礼、乐八大门,仿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之例,参考群经,对朱熹的误说,不足多所补正。?
(227)《五礼通考》,二百六十二卷,清秦惠田著。清初徐乾学著《读礼通考》,只详丧礼一门。秦惠田依徐书体例,补吉、凶、嘉、宾四礼,共五礼七十五个门类。其书考证经史,详密精核,井井有条,为研究古代礼制的重要著作。?
(228)秦蕙田(年),清代经学家。字树峰,号味经,金匮(今江苏无锡市)人。乾隆进士。专精三礼,继徐乾学《读礼通考》后作《五礼通考》。又著有《周易象义日笺》。
(229)《礼笺》,三卷,清金榜著。分别讨论三礼,其中《周礼》十五篇,《礼经》十七篇,《戴礼》十六篇。 (230)《礼说》,《求右录礼说》,十六卷。清金鄂著。?
(231)金鹗,清代经学家。字秋史,临海(今属浙江)人。其学长于礼,除《求右录礼说》外,另有《解遗》、《乡党正义》等。?
(232)《礼书通故》,一百卷,清黄以周著。此书博通三礼,分礼制、学制、封国、职官、田赋、名物、乐律、刑法、占卜等四十九类,博采汉唐至清各家之说,详加考释。其后九卷,为《仪礼图》、《名物图》等。全书考辨详细,是清代研究三礼的重要著作。?
(233)四十九篇,指《小戴礼记》,共四十九篇。以上三句意为,以上诸书,综合三礼,而《礼记》四十九篇体现于其中。三礼中《礼记》讲礼的原理,故章氏有此言。?
(234)宜出,章氏经的本义是指古代官书,以二尺四寸竹简抄写。而《孟子》、《孝经》、《论语》本为子书,故不当列入十三经中,下文即对此展开论述。?
(235)《七略》入之六艺,指《七略》将《孝经》、《论语》列入六艺略。《七略》,见《订孔》第二注(55)。
(236)兼半之,减少一半。兼,通“减”。
(237)《钩命决》,即《孝经·钩命决》。纬书,已佚。《后汉书·方术·樊英传》李贤注:“孝经纬,援神契,钩命决。” 郑《论语》序,指郑玄《论语注》前的序言。《论语注》原书已失,清刘逢禄、臧庸有辑本。
(238)《容经》,贾谊《新语》中的一篇。主要记录立、坐、行、趋时的仪容仪表。?
(239)财减,裁减。财,通“裁”。??
(240)《逸周书》,原名《周书》,连序共七十一篇,有人说以为与《竹书纪年》一起出土,误称为《汲冢周书》,多数出于战国时拟周代诰誓辞命之作,其中《克殷》、《世俘》、《度邑》、《作雒》等篇,记录周初事迹,当有所根据。书中文字多脱误。今存晋孔晁注本。
(241)朱右曾,清代经学家。字尊鲁,又字亮甫,江苏嘉定(今上海市)人。道光进士。其学精于训诂。著有《逸周书集训校释》、《汲冢纪年存真》等。
(242)《尚书》欧阳、夏侯遗说,则考于陈乔枞,指陈乔枞著《欧阳夏侯遗说考》、《今文尚书经说考》,使久已失传的西汉欧阳(生)、大小夏侯(胜、建)《尚书》经说,大略可知。
(243)三家《诗》遗说,考于陈乔枞,指陈乔枞著《三家诗遗说考》,《四家诗异文考》,搜集古书中保存的有关三家诗的解说,使其约略可知。
(244)《齐诗》翼氏学,疏证于陈乔纵,指陈乔枞著《齐诗翼氏学疏证》,对《齐诗》“四始五际”之说进行疏解。
(245)补注于孔广森,指孔广森著《大戴礼记补注》。
(246)龚丽正,清代学者。字旸谷,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嘉庆进士。为段玉裁女婿,著有《国语韦昭注疏》。董增龄,清代学者。字斯坦,清浙江归安(今胡州市)人。撰有《国语正义》二十一卷。疏于龚丽正、董增龄,指龚、董所著《国语韦昭注疏》和《国语正义》。
(247)■视,仔细察视。■,“展”的古字。《说文·■部》:“■,极巧视之也。”
(248)故训,旧时的典章、遗训。多说诸子,指多引用诸子之书,如王念孙《读书杂志》引《墨子》、《管子》、《荀子》等;俞樾《诸子平议》引《管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
(249)蔡沈(年),宋代学者,字仲默,建阳(今属福建)人。少学于朱熹,因隐居九峰,学者称为九峰先生。著有《书集传》,并存今古文,为元代科举所采用。陈澔(126~1341年),宋代学者,字可大,号云庄,又号北山,都昌(今属江西)人。著有《礼记集说》,明清两代并行于世。清代学者多有批评。?
(250)椎钝,愚笨。亦作“钝椎”。《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司马贞索隐引颜游秦曰:“俗称愚为钝椎。”
(251)薰粪,香草和粪便。污点,玷污侮辱。
(252)朱彝尊(年),清代学者、经学家。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其学精于金石考证和古文诗词。著有《经义考》、《曝书亭集》等。顾栋高(年),清代学者、经学家。字震沧,又字复初,号左畲,江苏无锡人。研习经学,尤长《左传》,积十年之力著《春秋大事表》五十卷,又有《毛诗类释》、《尚书质疑》等。任启运,清代学者、经学家。字翼圣,世称钓台先生,荆滨(今江苏宜兴)人。雍正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宗人府府丞等职。其学精于《仪礼》的研究。著有《宫室考》、《肆献裸馈食礼》等。
(253)斗宵,斗,容十升;宵,竹器,容斗二升。斗宵都是容量很小的量器,因此用来比喻人之才识短浅,器量狭窄。《论语·子路》:“斗宵之人,何足算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王朝网络无关。王朝网络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为你推荐&&&&&&转载本文UBB代码HTML代码复制到剪贴板...&更多内容··········&&&&&&&&&频道精选&&&王朝女性&&|&&|&&|&&|&&|&&|&&|&&|&&|&&|&&|&&|&王朝分栏&&|&&|&&|&&|&&|&&|&&|&&|&&|&&|&王朝编程&&|&&|&&|&&|&&|&&|&&|&&|&&|&&|&王朝导购&&|&&|&&|&&|&&|&&|&&|&&|&&|&&|&王朝其他&&|&&|&&|&&|&&|&&|&&&&&2005-&&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正义 pdf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