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官员公务接待是全国最大的农业大省 ,我想知道当地的官员能不能拥有大片的农业土地合同? 为什么我们阿克苏

关于湖北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强省跨越的对策性建议;湖北农学院李同明;李同明,湖北农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教授,兼任湖北;省教育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领导科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20项,出版专著20部,发表论文300多篇,11;湖北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之一,拥有长江流域最大的平原;一、湖北农业的优势与劣势分析(&七大
关于湖北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强省跨越的对策性建议
湖北农学院 李同明
李同明,湖北农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教授,兼任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会理事长,湖北
省教育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领导科学学会副会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迄今已完成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
20项,出版专著20部,发表论文300多篇,11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
湖北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之一,拥有长江流域最大的平原-富饶的江汉平原,具有优越的水、土、气、温等自然条件,农业发展具有很多优势,有巨大的潜力。然而,目前,湖北农业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许多困难与问题,那么,如何扬长避短,兴利除弊,去寻求湖北的强农之路?笔者在此文中将作一些探讨,与同仁们共勉。
一、湖北农业的优势与劣势分析(&七大&、&六小&)
1.优势--农业大省,大在何处?可概括为&七大&:
(1)&块头大&,自然条件优越。湖北省总人口近6000万,其中农村人口4294.6万;耕地3327.2千公顷;地处南北,属过渡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230天-300天),气温适宜(平均15℃-17℃)。
(2)&农业产值占中国大陆的份额大&,主要农产品位居全国前列。粮食产量1997年为2634.4万吨,居全国第9位,其中稻谷居第3位,小麦居第9位,棉花居第3位,油料居第3位,茶叶居第5位,生猪出栏居第5位。
(3)&农业对全省国民经济的贡献大&。全省国民收入的38%来自于农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3左右。湖北以占全国3.35%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5.3%的粮食,12.6%的棉花,11.2%的油料,7.5%的生猪。
(4)&农产品与农业效益增长幅度大&。全省粮食1997年比1998年增长53%,年均增长2.25%,其中油料年均增长11.74%,肉类产量年均增长11.3%,鱼产品年均增长9.4%。改革开放20年来,全省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2%,每公顷耕地产值由1978年的2235元增至1997年的21300元,增长8.5倍,年均增长12.6%;全省农业综合商品率由40%提高到62%。&
(5)&农民生活改善程度大&。农民收入1978年为110.6元,1997年为2102元,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16.76%,全面解决温饱问题。农民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生活质量提高,住房条件有较大改善。
(6)&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幅度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快&。1978年至1997年在产值上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一个调头,两个对半开:即一产业与二产业、三产业之比调头,大约由7∶3变为3∶7;种养业对半开;粮食对半开,粮食品种结构明显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改善明显。1997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中非农产值占63.6%,比改革初增长36个百分点,有1/3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
(7)&农业中科技含量增长的幅度大,走在全国前列&。由1978年不足30%增加到1997年的45%,1997年粮食单产5332千克/hm2,居全国第6位,粮、棉、油单产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劣势--可概括为&六小&。
(1)国家与各级政府对农业投资小,特别是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不足,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98特大洪灾&是对投入不足与资源环境恶化的一次大报应。
(2)农业经营观念转变力度小,商品观念、市场观念淡薄,落后的农业生产观、狭隘的自给自足观、&越穷越生&的生育观等等,根深蒂固。
(3)科技兴农步子迈得小,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较慢,使农业效益越来越低。虽然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较快,但科技人员数量少,劳动者中文盲、半文盲占一半。新品种改良与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力度小,栽培技术,施用化肥、农药技术落后,导致各种农业资源浪费,在农作物栽培中出现过高的水耗、能耗、物耗、药耗、肥耗等,使农业生产成本急剧上升,直至发展到部分农产品出现了负效益,使湖北农业陷入&低质、高耗、低效、卖难&的&陷阱&难以自拔。
(4)农村经营体制与市场机制转换力度小,面临&三大挑战&的严重威胁。农村经营体制仍停留于以小规模的&家庭承包经营&的小生产水平之上,不仅规模效益低,而且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也很低,处于这种经营体制与机制的农业十分脆弱,不仅经不起自然风险的袭击,也经不起市场风险的冲击。特别是在市场转型、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历史条件下,由传统的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市场配置资源的份额越来越大,出现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导致大量农产品,特别是那些质次、高耗、价高的农产品大量过剩与积压。尤其是中国即将加入WTO,&狼&马上就要进来了,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冲击下,大批质优价廉(一般比我国农产品便宜1/3-1/2)的外国农产品将涌入中国市场,严重威胁着中国农产品市场。
(5)农业保障体系建立与创新的力度小,农业保护制度落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制度与法律支撑体系。
(6)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优化的力度小,农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二、建设农业强省的对策建议--实现&六大转变&,走六条强农之路
1.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走优质、低耗、高效之路。
首先,要大力加快种植业、养殖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增加优质稻,专用小麦、优质大豆、蛋白玉米、优质大麦、杂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生产面积;适当调减普通玉米、小麦、低质稻面积;调减棉花种植面积,压缩劣质棉生产;调减普通油菜生产,大力发展&双低&油菜;突破性发展多种经营,努力提高其在农业总产值中与农民收入的比重;调减劣质水果面积;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业,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名、特、优淡水养殖地与商品生产基地。
其次,解决湖北各地特色农业多年存在的&优而无势&、&有质少量&的问题。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实行&区域化生产、集中连片开发&战略,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要在统一布局下,根据平原、湖区、山区、丘岗等不同土壤、水、气等资源条件,按照&以销定产&的原则因地制宜,实行集中连片区域开发,努力推行&一村一品&、&一地一业&战略,以形成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2.实现农村流通体制的转变,走营销市场化之路。
湖北农产品&卖难&问题普遍存在,其中重要的一个制约因素就是农产品流通体制不畅,因此,改革农村流通体制已迫在眉睫。
第一,必须明确&卖难&问题,最终要靠扩大市场来解决。要扩大视野,走出湖北,面向国内与国际两大市场,大手笔地运作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大力组织与开展农产品营销,包括向外省加工业赊销余粮,向西部大开发中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地区以及沿海以创汇农业为主的地区推销粮食,要靠创品牌、树形象、抢占东部市场、港澳台市场与国际市场。
第二,用活用足粮食政策,按照&小块定死,大块放活&的原则,在把国家下达的20亿千克专储购销粮这一小块定死之外,其余还有80亿千克这一&大块&余粮,可以充分用足用活粮食政策,采用灵活多样方式销售。
第三,广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大力实行&订单农业&。建立省、市、县、乡、村、户多级农产品流通网格体系,并与国际互联网联网,及时为广大农户的生产、流通提供信息服务。
第四,广泛发展以农村中介组织为载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中介组织是农商品流通的桥梁,又是农村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载体。如日本的农民协会,荷兰的花卉协会、牛奶协会、农产品拍卖公司,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羊毛协会,各种单项技术组织(如澳大利亚剪羊毛公司、日本的插秧公司)等,在我国广大农村都可借鉴。目前,在湖北广大农村已经兴起的粮棉销售大户、运输大户等,都是农民联合组织起的流通中介组织,与广大农民已形成利益共同体,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努力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以强化其市场功能,要放手让这些中介流通组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努力拓展国内与国际市场。在农产品销售方式上,国际上早已从现货交易方式过渡为期货交易方式。在中国未来的农产品交易中,期货交易将是必然趋势。目前在一些地区兴起的&订单农业&是在产前农户与农产品流通部门签订的信用销售合同,类似于欧洲荷兰等国的拍卖公司。这种事前预期销售的方式体现了&以销定产&的原则,有利于消除&卖难&的问题,可以大力提倡与推广。
3.抓住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契机,&四大战略&一起抓,实现从&种植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转变,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湖北农村经济的大飞跃是不可能仅仅依靠传统的&种植农业&来实现的。国际经验证明:只有实现了农业工业化、农业社会化与农村城市化或城镇化,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中国农村如何实现农业工业化?如何实现农村城市化?不可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现成的模式,只能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四大战略一起抓的中国特色的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四大战略&实现的核心与关键在于乡镇企业发展规模与水平。浙江的温州地区与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大部分乡镇企业的规模、技术、体制、产品质量、效益全面上了新台阶,实现了以乡企建镇,以乡企补农,以乡企吸纳千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湖北的乡镇企业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近几年湖北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取得了一定成绩,租赁、拍卖、兼并已成为各地改制的主导,民营企业成蓬勃发展之势。但湖北乡企仍未走出困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结构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乡企效益特别是乡镇集体企业效益明显下降;改制转机不到位,管理不规范;企业整体素质低,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人员文化科技素质低,经营管理不善,因而成本高,产品质低价高,市场竞争力差。有鉴于此,湖北乡企在&二次创业&中脱困振兴的主要办法有4条:第一,大力调整乡企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坚决压缩已经过剩的一般加工业与产品,发展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产业,第三产业以及依托高新技术的高附加值的创汇农业。第二,千方百计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包括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乡企进行技术改造,达到技术升级;通过引进或研制新产品,使产品更新换代;要通过技术改造,压缩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高污染产业,发展低耗、节能、低污染产业,使之节本增效;还要大力提高企业人员文化科技与管理素质。第三,乡企&二次创业&的核心是完善产权制度,解决好产权关系明晰化问题,加速机制转换,努力促进乡镇企业民营化。所谓民营化,就是要通过改制使乡镇企业全面走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经营之路,进而逐步走上股份化、集团化道路,将所有权、经营权与决策权&三权分离&,在资本增值上大做文章,努力提高生产要素回报率与资本增值率。尽快完善企业决策层与骨干层的经营风险责任制,推进&权、责、利、险&四统一,实行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结合,从根本上扭转企业经营的短期行为。要下定决心,通过今后三至五年的艰苦努力,使湖北乡镇企业改制取得成功,全面走上规范化之路,真正把体制理顺、机制改活。第四,积极推行乡企融资创新,开辟新的融资途径,解决好资金短缺问题。目前,湖北乡企资金十分困难,传统融资途径已萎缩。要通过金融观念、金融体制、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机制创新来拓宽新的融资途径。
湖北乡镇企业通过&二次创业&的全面到位与成功,必将带来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大推进,按照西方经济学家配第?克拉克的三次产业转移理论与刘易斯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与地域(空间)转移结合的理论,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必将大规模地从农业转向二产业、三产业,从农村转向城镇。因此,正如中央所指出的,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农村工业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得以实现的大战略。所以,全省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广泛筹资支持农村城镇建设,以实现&四大战略&一起推进的目标。要根据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四大战略整体推进的原则,把农村城镇建成乡镇企业与龙头企业的载体,投资与消费的主体,工业的小区,第三产业配套发展的集中点,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乡镇企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应当是&农&型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湖北食品工业发展有巨大潜力。据统计,目前湖北食品工业产值100亿元,相当于农业产值的15%,而全国平均水平为33%,湖北比全国平均低55%。若湖北食品加工业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则产值可达1300亿元-2000亿元,全省农民收入仅此一项年均可增收1000元以上。若能赶上发达国家食品加工水平,则产值可达3300亿元,农民收入仅此一项年均可增加3000元左右,可见增效潜力之大。我们应当十分敏锐地注意到,伴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与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餐桌食品市场需求日趋增多,加入WTO之后,餐桌加工食品进入国际市场,也是走俏之业。因此,食品加工业的前景极其广阔。同时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对农业还具有巨大的带动效益与连动效益,辐射效应,一方面由于可加工转化大量的农副产品而拉动农副业发展;另一方面带动农村一大批相关产业发展,由此,又可吸收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经营战略转变,走科技兴农、提质增效之路。
湖北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促使湖北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战略转型,从粗放经营的数量型发展战略转向集约型经营的质量效益型发展战略。为此,首先要突出抓好生物工程技术的科研及其成果的推广,深入研究并大力推广以转基因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成果,要促进微生物农业、新型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研究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培养良种,不仅质优、抗性强,而且周期短,如应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育技术,可以快速繁殖,能使小麦、水稻、育种时间缩短1/3-1/2。要大力加快种子工程建设,大力选育优质、高产、抗性强的农作物、干鲜果、畜禽等新品种。其次,全面推行配方施肥技术,大力研制推广施用生物农药、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科学使用化学农药,要大力推进我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精华--沤制业,将种植业、养殖业、沤制业&三业结合&,努力推进秸杆还田,培植农家肥及沼气等沤制技术,努力提高农家肥施用量,以此节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肥耗、药耗、物耗等,不仅可以节本增效,而且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再次,要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推广优质高效栽培模式与地膜覆盖大棚栽培、无木栽培以及喷、滴、灌、渗等设施农业技术,以大幅度节地、节水、节能,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在农村大力应用推广科技成果,必须迅速改变目前我省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破&、&散&无力的状态,必须全面落实农村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政策,使他们的工资有保障,能够安居乐业,扎根农村作贡献。调整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奖励政策,重奖有贡献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同时,要下决心办好华中农大与湖北农学院两所农业高校,不断扩大其办学规模,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与科研水平,以造就更多的高级农业科技人才,推出更多的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使他们为湖北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技术培训以及&绿色证书&工程,大力提高农业劳动者文化科技素质。可以设想,再经过15年的努力,即2015年左右,使我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目前的7年增加到12年以上,即平均达到高中水平以上。有的科学家计算,人的体能、技能与智能三者创造的财富之比为1∶10∶100,可见智力农业劳动与体力农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差别之大。还要大力推行农科教统筹,产学研合作,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力争在2010年使湖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5.迎接加入WTO对农业的挑战,实现由国内市场全面向国际市场的转变,走农业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之路。
我国加入WTO指日可待。加入WTO,一方面为湖北农业与农村经营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对湖北农村目前生产经营体制等问题也带来严峻挑战。我们的策略应当是兴利除弊,化弊为利,扬长避短,抓住历史机遇,加速自我发展提高。第一,瞄准国际大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为我所用,有序进出,努力作好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加快农村经营体制,流通体制改革,大力扩大土地规模经营,加速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农业贸易上,按市场法则与WTO&游戏规则&加速与国际农业贸易接轨,促进我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向市场机制全方位转变。第三,创新科技体系,大力推进农业高新科技成果的引进、研究、推广,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努力提高湖北农业与农村经济现代化、农业工业化水平。第四,在全省各级干部与群众中深入持久地开展&观念入世&的教育,以逐步增强对加入WTO所产生的各种行为的适应性,增强应变性;要层层组织专班深入研究WTO组织所规定的各项&游戏规则&,用好、用足规则内的&绿箱&政策,把各种名目的直接或间接的对农业的财力投入如农业科技投入、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环境生态保护投入等,都转移到WTO规则所规定的&绿箱&政策合法名目之下,注入到农业投入中去,使
之真正&到口&,用于促进农业发展。第五,在农业贸易全球化战略指引下,充分发挥湖北农业比较优势,灵活运用全球农产品大进大出&开直通车&的产品替代战略,与农产品的国际专业化分工相衔接,努力建立我省优势产品出口基地与品牌特色生产基地。第六,主动适应加入WTO的需要,加速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增强我省农业与农村经济抗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6.创新与增值农业保护体系,实现农业保护机制转变,走现代农业保护之路。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都建立有十分完善的强有力的农业保护体系,由一系列的农业保护制度来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农业足以抗御各种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我省农业保护制度不健全,保障体系比较脆弱。因此,转变保护机制,创新与培植农业保护制度体系是我省实现&跨越&任务的后盾与可靠屏障。
(1)创新与培植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可以借鉴美国、欧共体、日本等国政府对农产品价格补差与出口价格补贴的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来保护我国粮食等农产品。各国农产品价格保护程度通常用出口补贴名义保护率(PSE值)来表示,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达,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故PSE值为正值。正值越大,说明该国反哺农业数量越大;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是农业支持工业,PSE值为负值,通常为&负保护&,负值越大,说明农业为工业提供的剩余越大。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显然PSE值为负值,仍处于负保护阶段。建国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各级政府对农业进行价格保护,对农产品先后七次提价,对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问题作了大量工作。但是,目前仍处于较大的负保护状态,应当努力创造条件,降低PSE值。可设想:近期(2010年)使PSE值达到零,中期(2020年)在零的基础上小幅度上升,长期(2030年以后)有较大幅度上升。
(2)创新与培植财政、信贷支持制度。财政支持主要是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包括对农业生产领域(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等)投入与流通领域投入;信贷支持主要是增加农业贷款,可借鉴美国的&无追索&权贷款(政府承担低于支持价以下的农产品市场风险)与日本的无息或低息农业贷款的作法。通过较大幅度增加农业无息或低息贷款来支持农业发展并为其分担风险。从长远来看,农村信贷应逐步发展为多元信贷体制,特别要大力扶持与发展民间与中介信贷组织,同时借&入世&之机,大力引进外资信贷机构,真正把农村信贷体制搞活。
(3)创新与培植农业保险制度,健全各级政府农业保险组织。农业保险本质上是一种政府与市场结合但以政府为主导的行为,其经营活动必须纳入政府保险体系之中。要使农业保险从单项保险逐步过渡到农业综合保险,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保险,包括强制性的生产性农业保险,自愿性的生活性农业保险与养老保险以及农业互助保险模式。从目前湖北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实际出发,可大力推行低层次的&低保险费、低赔付、基本保障&的保险办法,做到&无灾投保、受灾赔付、损失少少赔、损失多多赔、无损失户支持损失户。&
(4)创新与培植防污染制度,推行庇古税与科斯产权协商理论。在发达国家防污染政策制度的理论依据是西方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按污染量征收税的理论,即庇古税理论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由具有独立产权的污染方(企业)与受污染方共同协商解决污染的产权协商理论。现在西方各国通行的&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与&收污染费&的制度都是来源于这两个理论。我们国家也奉行&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与收取污染费的制度,但执行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污染方与被污染方存在非对称性问题,往往是污染方肆无忌惮,拒不治理,而被污方特别是农户眼睁睁看着农田受污染而无可奈何;二是监测体系与执法体系&软化&。因此,为了保护农田、水域及生态环境不受污染,在执行&谁污染谁治理&或&收污染费&政策时,必须补充两条制度;第一,政府补充干预,即当协商的污染方与被污染方出现非对称性问题时,由政府出面干预解决;第二,&硬化&污染监测体系与执法体系,确保&治理&到位。这就是说,在治污中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奏效。
(5)创新与培植农业政策法律体系,为江汉平原农业提供可靠的政策法律保障体系。农业政策法律具有经济、环保、政治、人道四大功能。所谓经济功能即保护与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环保功能,即保护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政治功能即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人道功能即扶持贫困,救助灾害等。因此,健全与创新农业体系与法律体系对保护与支持湖北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作用巨大。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行业资料、外语学习资料、各类资格考试、生活休闲娱乐、关于湖北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强省跨越的对策性建议49等内容。 
 改革,结合湖北省农业现状探讨了湖北省农业发展的对策...(二)农民素质不高,消费保守,资本流动性不强,农村...农场每年 向公司提供必要的保险基金,实行政府监控专款...  湖北 作为农业大省,其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进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作者 在系统...人才强省”三大战 略,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湖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为实现全省农业农 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两圈一带”战略建设, 加速推动我省由农业大 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在认真总结“十一五”发展基础上,编制《湖北省 农业发展...  对湖北省畜牧强省发展战略的思考 畜牧业是农业、...已进入一个新阶段,站在了新起点,处在跨越式发展的...湖北省畜牧业初步实现了由农村副业向支柱产业地位的转变...  加快安徽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 对促进全省经 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速安徽崛起具有重大意义。 1 准确把握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党的十六大...  加快农 业发展方式转变, 探索具有湖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对于促进全省经济 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农业发展...  龙源期刊网 .cn 努力推进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的对策措 施 作者:姚醒鸿 来源:《吉林农业? 下半月》2014 年第 09 期 摘要:剑阁是...  实现转型升级;完善区域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强化...一、深刻认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努力,实现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跨越,进而推进工业...  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二、 奋力实现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历史性 跨越 湖北文化底蕴深厚, 文化...一个农业大省的升级之路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一个农业大省的升级之路
.cn 日06:09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编者按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河南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如何从根本上化解“三农”问题?如何走出一条农区工业化的升级之路?这些问题不仅我们自己在思考,而且也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经济日报赴河南采访组日前在我省各地进行了深入采访,与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座谈交流,他们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敏锐地看到了河南从农业大省走向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巨变,迅速地反映了河南人民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感召和鼓舞下,团结奋进,加快发展,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昂扬风貌,深刻地揭示了河南依靠农业推进工业,发展工业促进农业,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出的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大省的工业化道路。本报今日全文转载7月5日经济日报一版头条《一个农业大省的升级之路》,共同关注河南在农区工业化道路上书写的精彩篇章。①1
  未赴河南采访,先查有关资料,一查,查出两个没想到。
  其一,没想到河南经济总量如此之大。
  资料显示,2005年,河南全省生产总值达10535亿元,成为继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之后全国第五个经济总量超万亿的省,除沿海四个省外,位居中西部各省区第一。
  其二,没想到河南发展速度如此之快。
  5年前,全省经济总量每年增加200亿元左右;2002年,增加500亿元;2003年,增加800亿元;2004年,增加1400亿元;2005年,增加1800亿元!一年一个大台阶,噌噌噌噌往前蹿。
  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已属不易,而经济运行质量之好,亦令人佩服,即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而论,2005年比2000年整整翻了一番还多,已达537亿元。其他诸如城市建设、农民收入、城乡协调、环境保护等,也均有出色表现。
  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不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本报“又快又好发展新看点”系列报道的采访主题吗?
  于是,在深入一个一个县市进行微观采访的同时,记者脑子里装进了另一个更加宏观的主题――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河南是如何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
  让我们先听一个故事。
  故事讲述人,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处处长刘云。
  2002年,刘云到全省农业大县扶沟蹲点。扶沟曾是河南农业发展的老典型,上世纪90年代初,其综合经济实力位列全省108个县市前30名;到90年代中期,下滑至前40名;而到刘云前去蹲点的2002年,已滑至60名以外!
  刘云颇感奇怪,这么好的一个农业大县,为什么经济发展竟每况愈下呢?
  调查结果,让她深思。扶沟虽然是农业大县,但也仅仅是“农业”大县而已,多年来,这个县除一心抓农业外,几乎没有发展过别的产业。而在挖掘农业生产潜力上,扶沟人可谓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为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他们在小麦地里套棉花,棉花地里套红薯,又在红薯地里套蔬菜,从一年两熟搞到三熟、四熟,个别地方甚至“套”出了一年七熟!为了增加粮食产量,他们施了化肥施农家肥,施了农家肥再添化肥,“我到大张村调查,还没下到田头,就闻见浓浓的化肥味和农药味!好嘛,这么个种田法,真是把土地的骨头汁液全榨干净了。”
  然而效果怎么样呢?扶沟农民一年苦扒苦做,一亩地里最多能挣几百元,刨去成本留下种子,几乎就赚不了几个钱!而要搞别的什么营生,当地农民从没干过当然也不会,何况,他们还从没动过这个心思!
  细心的女处长与农民算完账后得出结论,像扶沟这样一心闷头就农业搞农业,农民是不可能富起来的,单搞农业终究也是没有出路的。
  相反的例子,出在巩义市,这是全省乃至全国最早创办社队企业即乡镇企业的地方。由于巩义几十年坚持不懈发展工业,以工带农,以农促工,全市经济生机勃勃。去年,巩义生产总值已达250亿元,连续14年稳居河南各县综合经济实力之首。
  一个扶沟,一个巩义,明明白白地向河南昭示着一个道理,囿于农业搞农业,路子只会越走越窄,只有跳出农业搞工业,围绕农业抓工业,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一句话,传统农业大省,也必须走工业化道路。
  说到走工业化道路,有的人脑子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你是传统农业大省,优势就是农业,为什么非走工业化道路不可呢?
  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向河南同志时,他们哈哈一笑,然后不慌不忙向你讲出一番道理。
  道理一,工业化是一国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最终的发展道路,必然是实现三化,即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一个没有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也是不可能跟上世界发展潮流的。三化之中,关键何在?倘若就城镇论城镇,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城镇凭什么建起来?难道把农民搬到一堆儿就是城镇吗?如果就农业搞农业现代化,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这两大难题,根本没法解决。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通过财力、物力、人力和技术的长期积累,才能进而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道理二,工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
  农民问题,关键在两条,一是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减少务农人员。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人多地少,几亿人搞饭吃,是不可能持续提高农民收入的,农民终究也是没有出路的,而要减少务农人员,又非工业化莫属。否则,没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以及由此带动的第三产业,没有相应的就业岗位,减少下来的农民,你让他们往哪里去?道理三,工业化是培植财源的重要途径。
  传统农业大省也好,农业主要产区也罢,没有一定财源,且不说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就是保持农业发展后劲也非常困难。近些年,中央对农业已陆续加大投入,但这个担子,必须由中央地方双肩挑,不发展工业,地方配套资金哪里来?何况中国农业一向是弱势产业,基础条件相对薄弱,没有自上而下的持续投入,农业就不可能继续发展。正因此,中央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重大战略。而此一战略的实现,基本前提便是工业的强势发展。道理是明摆着的:没有工业,你拿什么反哺农业?
  为了把道理讲得更明白也更具说服力,与记者一起座谈的省发改委、农业厅、政研室等有关部门的同志,让记者看了一组数字:
  --在河南108个县市中,经济实力连续多年拔得头筹的巩义市,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3%,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458元。
  --传统农业大县扶沟县,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22%,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266元,而在全省排序仅为第87位!
  --还有一个农业县,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扶沟还低(仅为21%),其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顺理成章地比扶沟更低(2175元)。
  “一个县市,GDP的增长80%左右靠的是农业和少得可怜的第三产业,这个县怎么可能迅速发展?”
  让我们再听听河南省领导是如何阐述工业化的吧。
  “从总体上说,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是个大方向。但针对河南当前实际,我们只有牵住工业这个牛鼻子,大力发展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才能更好地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当前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就是大力推进工业化。”(省委书记徐光春)。
  “从河南实际看,从现在起到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们都必须紧紧扣住加快工业化这个关键,这是全省经济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攻方向。”(省长李成玉)。
  工业化“干不干”?河南已形成基本共识。
  工业化“怎么干”?河南正进行有益探索。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推进工业化有一个明显特点:围绕农业干工业。河南食品工业近些年的超常发展,就是一个例证。
  提起食品工业,河南有着诸多令人自豪的第一。
  --年产值近2000亿元,在河南六大支柱产业中,位列第一。
  --粮食加工规模和畜禽加工规模,全国第一。
  --方便面、饼干、速冻食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双汇”年销售额超200亿元,在食品企业总排序中,全国第一。
  --“三全”的速冻汤圆等速冻食品的规模及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河南食品工业为何发展如此迅速?从客观条件看,河南是我国最大的粮食和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粮食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这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主观因素看,则是因为河南省委、省政府多年来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从上到下,已经形成共识,发展食品工业可谓深入人心,一路绿灯。
  就在记者赴豫采访期间,6月17、18两日,省委书记徐光春带领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三全、思念、白象等食品企业调研考察,召开现场会,就全省如何发展食品工业有一番精彩讲话,试摘如下:
  --食品工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也是人人离不开的、永不衰败的、最具潜力的产业。近些年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食品工业功不可没。
  --解决三农问题,最现实、最有效、最便捷的路子就是发展食品工业,因为食品工业跟三农关联度最大、最直接,可以使农产品增值,还可以直接安置大批农村劳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食品工业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实现中原崛起,必须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食品工业就是河南的优势产业之一。河南要从我国的“粮仓”变成我国数一数二的食品工业基地。
  天时地利人和,食品工业在河南可谓开局良好,起步迅速。省里同志介绍,下一步,他们将在做深做精上下功夫,努力拉长四条产业链。
  一是从小麦到专用面粉到方便面、饼干等精加工面制品。
  二是从畜禽到屠宰加工到火腿肠、肉肠等精加工肉制品。
  三是从玉米薯类到淀粉到淀粉的精加工制品。
  四是从牛奶到奶粉到奶的其他精加工奶制品。
  或许正是看中了河南食品工业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不但省内食品企业纷纷做大做强,省外甚至国外不少知名企业也陆续参与其中。伊利来了,蒙牛来了,光明来了,统一来了,康师傅来了,连麦当劳、肯德基也把90%的主要原料基地建到了河南。
  发展食品工业,无疑是农业大省走工业化之路的最佳选择。
  此外,还有别的“第二”或者“第三”选择吗?
  当然是有的。那就是,承接东部沿海企业的梯度转移。
  提到中部崛起,梯度转移,人们都会说,中部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相对低廉啦,此地连接东西,贯通南北,具有区位优势啦。以上“理论”,在实践中究竟运用如何,一次亲历体验,令记者印象非常深刻。
  那是采访豫东农业产区鹿邑县时,记者提出,可否去看看从东部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县委书记刘金志说,可以可以,就在附近,咱动身吧。
  车行约二十分钟,来到豫东最大的皮革和制鞋企业“鞋城皮革集团”。进得厂门,但见这家占地近千亩的企业,矗立着一座座巨大厂房,厂区内几乎见不到人影。集团老总崔明杰觉出记者疑惑,笑着说,咱们先到车间看看吧。
  一行人来到旁边一个车间。推开房门,嚯,好家伙,一个车间,全是工人!密密麻麻,坐成数排,竟有1000多人!崔明杰说,这是我们一个制鞋车间,生产的户外冬靴,全部出口国外。集团主要产品就是皮革和运动鞋,年销售额已突破20亿元。
  “听说你在上海也办有鞋厂,大部分迁到了这里。为什么?”
  “我给你算一笔账吧。在上海,我一个人工,每月大概1000元,现在劳力紧张,快涨到1200元了。这里呢?工人就住附近家中,一月500元,他们满意得很。企业成本也大大下降了呀!做鞋尤其是运动鞋,几乎全是手工活,用人成本一低,你这竞争力不就上去了吗?要我看,沿海好多企业迟早都得外迁,地皮贵、人力贵、管理费用贵,不外迁咋生存?”
  “迁到这里劳力是便宜,出口不是不方便了吗?”
  “出口好解决呀。别看这里是中部,交通不成问题,到连云港也才四个小时。何况你要打中西部市场、打东北市场,这里不比沿海还方便吗?”
  自信的崔明杰告诉记者,他正同美国一家公司谈判,打算合资把企业做大,争取出口做到1亿美元,安置劳力上万人,“到那时,企业对当地的贡献不就更大了嘛!”
  无论豫东农业区采访,还是豫西工业区调查,记者总能见到一家家从沿海转移过来的企业。梯度转移在这里已经不是一个概念和纸上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必然趋势。“这个问题,谁意识得早,动手得快,谁更有比较优势,谁就能在大转移中占得先机。”不止一个市县领导对我们如是说。
  分析食品加工和梯度转移企业在河南的勃兴,记者发现一个规律,农区工业化无论走哪条道路,其本质都是:立足当地资源(人力、粮食、畜牧、土地等)优势。
  “完全正确。”河南同志对记者的分析表示首肯。他们又举了几个例子。一是铝工业,二是农机业,三是文化产业。
  --河南依据当地铝矿资源丰富、煤炭资源丰富这两大特点,大力发展火力发电,进而生产电解铝,目前,河南电解铝产量已跃居全国第一,铝也成为河南一大支柱产业。
  --河南依据自己是粮食生产大省,机耕、机播、机收、机加工需求量大的特点,大力发展农机产业,并以此作为农区工业化的又一着力点,目前不但农机业发展迅速,全省机耕机播率也已达80%以上。
  --河南依据本省文化资源异常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各地纷纷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去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39亿元,比上年增长26%,成为增势强劲的又一新兴产业。
  “总之,我们的工业化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工业化,也是实事求是、稳扎稳打的工业化。所以,河南的工业化也是科学发展的工业化。”省发改委的同志如此概括。
  “农区工业化会不会削弱农业生产,甚至影响到粮食和土地安全呢?”这是一些人谈及工业化时自然产生的疑虑,也是记者在采访中一再询问的问题。
  “这个问题,即使你们不问,我们也必须认真回答。”豪爽的河南同志言谈及此,面部多了几许郑重和严肃。
  在河南,各市县在推动工业化的同时,都清清楚楚地知道有两条“高压线”是绝对不能碰的。一是粮食播种面积,二是耕地保有面积。记者到农业大县遂平采访,打算对这个县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的情况进行报道。采访中,记者提及对粮食与土地问题的担心,县委书记杨汝北正色道:“咦!这可是天大的事哩,谁都晓得,可不敢碰这两条高压线!这些年我们县不但粮食连年增产,就是耕地也做到了占补平衡,并且还略有增加。”
  “土地又不会生长出来,怎么还能做到略有增加呢?”
  “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吧?”杨汝北一笑,扳起指头给记者算了几笔账。一是清理空心村,二是整理旧砖瓦窑,把农民多年废弃的土地清理出来,三是开垦改造山坡荒地,增加优质耕地。“三项措施加在一起,增加的耕地可不是一笔小数哩。”
  回到郑州,与省综合部门的同志谈及此事,他们的认识更加宏观,“中国的粮食问题和土地问题,是关乎基本国策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这一点,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从来都知道自己肩负的担子。不说中央有要求,就是没有要求,我们从自身发展考虑,也不会拿粮食和土地开玩笑。道理明摆着的,河南本来靠的就是农业立省,而新兴工业的发展,又几乎全与农业息息相关,没有农业的稳定和发展,可以说河南的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河南的同志并非仅仅从道理上明白,他们的实践,或许更能说明问题。2005年,就在河南全省工业增加值达4923亿元,位居全国第五时,全省粮食产量达916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今年夏粮产量568亿斤,在去年较高基数上又增长9%,再创历史新高!
  据记载,河南的粮食稳产高产,已经持续了将近十年。
  同样的,河南有效耕地面积近十年一直稳定在1.03亿亩左右,从未减少。
  “河南由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升级,已经初步见到成效。比起东部一些工业化起步早的省市,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不过正因为我们起步较晚,更可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这条路走得更快些,也更稳妥些。走工业化道路是河南历届领导班子一致的目标和追求,我们还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采访省委书记徐光春时,他分析说,“工业化道路不外有两种走法,一是只顾工业发展,不顾甚至削弱、伤害了农业,这条路是我们坚决不能走的。另一条路就是在不影响甚至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前提下,推进工业化,依靠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工业促进农业。河南正在努力实践和探索的,正是这样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大省的工业化道路。”
  七月入暑,烈日高照。本报记者组赴河南采访已近一月。连日来,在城市,在乡村,我们看到,9700多万中原儿女正意气风发,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劳作着。他们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他们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科学发展观在这里已深入人心,正实实在在地得到贯彻落实。中部崛起在这里也不仅仅是一种象征,而是实实在在的伴随着每一个人言行的自觉行动。
  记者惊喜也欣慰地看到,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河南,已从农业大省逐步转变为新兴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他们正努力探索一条农业大省实现工业化嬗变的升级之路。我们相信,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一个发展更加迅速、运行更加健康,一个继续“又快又好”向前发展的河南,定会在共和国中部“率先崛起”。
  我们和河南人民一起,衷心地期盼并祝福那一天。
  经济日报赴河南采访组组长:詹国枢组员:胡敏隋明梅苏民顾阳党涤寰王伟
  经济日报赴河南采访组
】【】【】【】
世界杯|球星|美女|风景|更多&&
  歌曲名
  歌曲名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疆当地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