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刘向的书犹药也,什么。道出了读书之于健康读书的重要性和好处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明清之际的朱舜水说,“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会问这个问题的人,多是不读书的。于是他们不知道,读书和不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西方有个“一万小时定律”:一个人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持续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量变质变,10000小时就是那个量,出类拔萃就是那个质。所谓天才,更多是持续不断努力的结果。锻炼的人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一个月看,差异甚微;隔五年、十年、五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就有了巨大差别。到老的那一天,有的耳聪目明,身强体健;有的老态龙钟,病痛一身。&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和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所以,坚持读书,才是人生最稳的依靠,最好的出路。道家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儒家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佛家《无量寿经》说: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早就告诉了我们全部。读书对人的影响,从个人角度看或许不够明显,从一个民族的角度看就是触目惊心了。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除去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一个爱读书的民族,自然是优秀的。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犹太人共拿走了:20%的化学奖,25%的物理奖,27%的生理与医学奖,41%的经济学奖,12%的文学奖。同时还拿到了1/3以上的普利策奖,1/3以上的奥斯卡奖。达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奥本海默、毕加索、海涅、卡夫卡、莫扎特、肖邦、洛克菲勒、摩根、迪士尼、巴菲特、斯皮尔伯格……这些人类历史上各个领域最光辉的名字,全部出自犹太民族。而犹太人只占世界总人口的0.3℅。人口占世界近1/5的中国呢?读书和不读书,最终的差距也是如此。不要像陆游诗说的: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更不要像颜真卿诗说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今天多读一点书,多学一点知识,明天就少一句求人的话。生活这样艰难,求人这样困难,需要抵扣尊严。如果不想如此,那么读书有什么现实用处,就在这里了。所以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近代国画大师李苦禅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有人问:我以前读过很多书,后来都忘了,读了有什么意义?有人答:你以前也吃了很多饭,后来也忘了吃了什么,又有什么意义?意义就是那些吃过的饭,已经长成了你的骨肉。你读过的书,同样也长成了你精神的骨肉。也许这些骨肉对你现实遇到的困境于事无补,但至少,可以让你拥有不一样的心境,不一样的修养。你的心境又会影响身边的人,影响你的孩子,生活就不会彻底沦陷在灰暗的负能量漩涡里。就像我们小时候背的古诗词,背了有什么用?用处就是:长大以后当我们面对三千世界里的无数美景时,脑子里出现的不是“我X”“牛X”,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小时候诗词背多了,长大后每一次旅行,都像是故地重游。用处就是:当你长大恋爱的时候,脑海中回荡的是“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而不是“爱情像糖,甜到忧伤”“离开你以后,才发现眼泪有些咸”“谁为谁悲伤,谁为谁绝望”。经历越多你才会越发现,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诗词们,都已经携带着作者创作时那一刻的情深,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所有的读书,都是一样。&如果要正面回答读书是为了什么,读书是为了看懂这个世界,不迷茫,就不会迷失。明代倪元璐说,“当以读书通世事。”读书是为了治好自己的愚蠢和低级,用更具层次、更有深度、更加丰富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和世间的事情。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是为了熏染一身的静气、雅气、才气、大气、正气、胆气、和气和运气,日后就能少沾染一些躁气、俗气、迂气、小气、邪气、怯气、戾气和晦气。古人云,“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清代大才子袁枚说“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读书读久了,其实是一种脱胎换骨。这是一种对心灵、气象和格局的改造,而人的一切行事和成就无不以此为基础,命运由此而改变。为什么别人能读经典名著,而你只能读网络小说、劣质鸡汤文?为什么别人能读下去好书而你读不下去?你说是因为难,看不懂。这是借口。北朝《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说: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你不是因为难,而只是因为懒。读书,尤其是读好书,从来就是不舒服的,从来都是需要去硬啃的,从来都是需要耐心去磨的。就像朱熹说的,“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不是说读书有多么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另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是为了不让自己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读书,是为了遇到自己想遇到的人。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有趣味、会思考的人。正像曾国藩所说: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他更说:读书可变化气质。(版权声明:推送文章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经小编收集整理,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各大校区报名地址巨野十二中校区:巨野县文庙路中段咨询电话: & &巨野南关校区:巨野县南关小学对过咨询电话: & &世纪长城教育(CenGreatWall08)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CenGreatWall08英语培训学校,菏泽市民最信赖培训机构热门文章最新文章CenGreatWall08英语培训学校,菏泽市民最信赖培训机构&&&&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鏈?被鏂囩珷鎬绘帓琛岀増
鏈?被鏂囩珷鏈?湀鎺掕?
鏈?被鏂囩珷鏈?懆鎺掕?
鐩稿叧鏂囩珷不读书的坏处读书的坏处 _社会杂谈_乐园
不读书的坏处读书的坏处
不读书的坏处读书的坏处
作者:小巴布
本文针对用户提问:“读书的坏处 ?” 所作出解答,网民回复:近视眼,,,,。。。。。
思想多了 就不容易控制
自古闹事都是文人引起的。
看书多了就不单纯了 容易世俗
还有女人 以前是不让看书的
。详细描述如下:
损害眼睛,而且如果沉迷于不好的书中,对身心健康也有很消极的影响。不读书的坏处
消耗时间和金钱读书的好处与坏处
时间 金钱读书的好处和坏处明天要开辩论会我是反方 帮我说几条读书的坏处
谢谢读书有什么坏处哦,我们明天也开辩论会,我帮帮你,我是正方的:
1:读书的坏处:黄书,盗版书对儿童都不利,所以读书不好
2:开卷是否有益,主要还是看谁看书,看什么书和年龄这些因素。
如果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人看书,不管看什么书,他吸收的总是不好的语言和思想。相反,是一个素质极好的人看书,他就会有选择性地看书,而且还会去粗取精,把好句好段和好的思想吸收了,不好的语言和思想就会被他排斥。要是两个心理完全不同的人同样都是看一本警匪书,心术不正的人看了,就会学着做案的手法,而素质极好的人看了,就会学着破案的思维。
看什么书也很重要,看不健康的书,吸收不好的。就像《蜡笔小新》这本漫画书,我认为这本是给成年人看的休闲读物,而现在看这本书的都是毫无判断是非能力的儿童,学了里面一些不良的语言和习惯。所以,我觉得开卷是否有益是不能一锤定音的
3:其二就是,我们看书,要有选择。那些不健康、对我们没有多大帮助的书,就不要看。要看书,就看一些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对我们学习、生活中都有帮助的书。这样的书就是好书,只有看好书,就不会毁了自己。有人把书比作了朋友,看好书,就是交好朋友,才会进步;则看不好的书,当然是交不好的人作朋友,那样你就会退步。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所以,只有看好书才会对你有益。 因此,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 我真心的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有选择的看书。而不要因为看错了一本书,将自己引入歧途,毁了自己的一生。
4: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既然是药,就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置人于死地。不是吗?20年代的德国,不少人因看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受其不良影响而论为希特勒的殉葬品。“不好的书就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一点也不假,现在就有一部分同学迷上了武侠或言情小说,整天看那些庸谷怪诞的书籍,而把功课“丢”在一边,导致学习成绩一直往下降,最后造 成竹篮打水一场空。关于读书的坏处谢谢说谎的坏处现在书太多了,出版社也多,,都是因为读前人的书,,都的一个个不明事理,,,乱出书,乱写书,基本上是浪费时间,,,没读书的人性格直,,读书人基本内心有自己的想法,,和秘密,,,,都书能使人面对处理实际的问题边慢,,,, 善意的谎言的坏处读书,就意味着接触社会晚,晚熟是必然的结局,你看大老板有几个读书出来的?读书,是吧最美还的青春在教室的包围下流逝,唉,简直是浪费生命! 谎言的坏处看多眼睛不好 喝咖啡的坏处读书最重要的一点坏处就是会坏眼睛啊!我的眼睛就是因为看太多书而近视的 喝茶的坏处容易成书呆子,近视眼,迂腐不化, 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有时也会限制人的思维和反应 浪费赚钱的时间,读书出来没工作经验,工作不好找 本人认为读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可言
你所说的好处与坏处 我想那可能是因人而异的缘故吧
书――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益友都是良师
只是不同世间观 不同人格观 不同价值观的人
取材不同罢了
有良知的人 有道德观的人――会从书中找到人性 找到价值 找到光明
而心底黑暗 内心恶劣的人――会从书中找到反正常思维 反正常行为的应对性 有助于ta的黑暗与恶劣的成功
所以说 书――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益友都是良师
只是因人而异 取材不同 受益不同沃来告诉你怎样辩论好 开卷有益的由来是宋太祖说过:”只要是读书~总会有好处的"自此,开卷有益便成为一个成语
大家也许想问,为什么要讲这个呢?道理很简单,关键在于"总"字这说的是总会有好处,而不是只会有好处所以说,开卷有益需要论证的是读书是有益处而不是读书无害(千万别被反方缠到这不然一定会输原因看完后面的就会明白)
首先,对于好书是有益处的,这点大家都明白所以要论证的是:所谓的坏书是否有它自己的一些益处呢?对于读书的益处来讲,大能大到使人大彻大悟,痛改前非,走向光明之路,取得成功;小能小到学会几种写作方法,几个词,甚至认识几个字这些都是读书的益处,没法否认的因此就可推出几点来论证坏书也是有它的一些益处:
第一 只要被称为坏书的,它必定会影响人的性格,使之走向邪路但是请想想,如果那些坏书如果无法与读者产生一定的共鸣,使人深入其中,那么哪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如果这书的结构布局,表达方式,构思描写,语言用词等都平平无奇,
甚至连一般"流水帐"似的作文都不如,那么怎么会与读者产生共鸣呢?因此不论它有多坏,在所谓的坏书里至少能学会一些写作方法,再不济也能认识几个字这能说它无益吗?
第二 不论是坏书还是好书,它都是根据该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判断的也就是说,坏书也是有一定益处
第三 我国古代的老子就有一种观点: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既然坏书有害,那么就一定有它的益处
第四 也许你想说:"假设有种坏书,内容不堪入目,文章布局全盘错误,满篇病句错句错字"直到没有优点可寻 但是你想过吗,即使存在这种书,有人能看的懂吗?会去看吗?~~~既然不会去看,那么连"开卷"这个前提都没了,如何来谈开卷是否有益或有害??
第五 尽管你可以举出一堆因看书而堕落,疯狂,行凶犯法的事例那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是看书的人自己本身心态就不正那属于心态问题,不能归咎于书难道有人拿刀去砍去杀人,能怪那刀不好吗???
因此,只要是读书,都是会有益处的,不论大还是小所以可以推及"开卷有益"是一定成立的
至于"开卷未必有益",是个中性词,它的一半(有益)是对的,但另一半__开卷无益就存在问题了:无益,并不是有害就象一辆车在路上行驶,它没有象飞机一样飞上蓝天,难道就能说它在钻地吗?假使论点是"开卷有害",那么根据刚刚的一些论点,自然也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要说"无益"~那就是错误的了所以说,在这个问题上,反方的论点就只对了一半(而且这一半还是正方的论点)
既然正方的论坛是一定成立,而反方的论点只成立一半,那么还有什么辩的理由呢?明显是正方立于不败之地!
近日,组织学生进行了“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的辩论会,同学们积极地准备发言材料,搜集证据,精选辩手,辩论会上精彩迭起,让人目不暇接。听完孩子们的辩论,也引起了我对这个话题的沉思:
在我心中,始终认为“开卷有益”。记得从前听过一个故事,说一个人酷爱读书,他的富翁朋友就与他打赌,请他住进自己的庄园里,每日独守书房,不能离开房间,一日三餐给他从窗口送进去,时间为一年。如果能坚持下来,富翁许诺将庄园输给他。
一年过去一半的时候,富翁朋友还不信世上还真能有如此书痴,他仍然胜券在握的样子。一年过去了。当那个酷爱读书的人从书房从容地走了出来时,富翁朋友彻底服输了。没办法,他只好履约。可那位读了一整年书的朋友说,谢谢你让我读了那么多好书。读了这些书后,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我还要你的庄园干什么呢?说完飘然而去。
孩子们听了我的故事,依然有众多的反对理由:“你说开卷有益,可是为什么这个读书的朋友出来的时候说‘谢谢你让我读了那么多好书’呢”?一句话,让我哑口无言。看来,孩子谈锋了得。
想想真是这样,每读一本好书,感觉自己就像乘上了远行的列车,欣赏着窗外迷人的风景,心情是那么舒畅。有时,又像是面对着一位陌生又亲切的朋友,听着他波起浪迭的故事,被那种娓娓叙说的气氛感动着,心情久久难能平静。如果是一本言情小说,我总是匆忙翻阅,了解故事梗概即可,看来,开卷未必有益啊!
好人看坏书还是好人坏人看好书也还是坏人光说开卷有益是片面的书做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对人的影响是有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但整个大的社会环境下书不是唯一改变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的工具开卷未必有益有很多青少年就是因为看了不健康的书籍才走上犯罪之路的所以对青少年来讲,看书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不能片面地认为开卷有益,就不加制止地让孩子随便看书如果一个人有自己明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那么他自己会用自己的眼光来取书中之精华去书中之糟粕!这样,开卷才能说有益!
正方:(开卷有益,多看书既可以懂得许多知识,又可以积累词汇,一举两得。
反方:开卷未必有益,多看书确实有好处,但是万一看到对青少年不宜的书刊,不仅没有益处,反而还有害处。
正方:多看书不一定要看不良的书刊。
反方:如果你看了书又不去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看了也没有益处。
正方:(挠头)看书就看对自己有益的书,用正确的方法多看书。至于那些不良书刊,完全可以不看。
反方:(十分神气)现在少年儿童对什么都很好奇,如果看了那怎么办?
正方:都十二岁了,完全有自我识别能力,无益的书就不看。
反方:多看书未必有益。
正方:多看书有好处。
我认为开卷未必有益。诚然,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修养身心,但“开卷”只是“有益”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既然是药,就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置人于死地。不是吗?20年代的德国,不少人因看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受其不良影响而论为希特勒的殉葬品。“不好的书就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一点也不假,现在就有一部分同学迷上了武侠或言情小说,整天看那些庸谷怪诞的书籍,而把功课“丢”在一边,导致学习成绩一直往下降,最后造 成竹篮打水一场空。试想,“开”这样的书“卷”,能说是“有益”的吗?“一本好书胜过珍宝,一本坏书比一个强盗更坏。”因此,开卷是否有益,得先看开什么卷。开卷有益的辩论词
有位哲人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时,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见书就读的人,而是会读书的人。有的人看书不认真思考,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随便翻翻,有的人去读不适合自己的书,有的人甚至抱着猎奇的态度去读书,试问,这样的“开卷”,又何益之有?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作为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自然有它的积极意义,但若作为“开卷”就“有益”的断语,却是不妥当的。 漫画看多了不好 近视眼,,,,。。。。。
思想多了 就不容易控制
自古闹事都是文人引起的。
看书多了就不单纯了 容易世俗
还有女人 以前是不让看书的
不宜读不健康的书 标签:&&&&&&&&&&&&&>&&>&&>&&有关于"" 的文章列表
古代的读书与做官
两千多年前子夏一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将做官和读书联成一体:官做得有声有色了就可安逸地读读书,书读有所获了就可以做做官。当书还刻在竹简上时,读书只是贵族的特权,所谓“学在官府”;等到春秋王官解纽,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平民才有机会读书,所谓“学在四夷”。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读书成了平民做官上升的通道。
到了隋唐以后,科举制度更是将“读书做官”制度化。“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了天下书生的梦想。那么,是不是古人做了官就真的不读书或不用读书了呢?
白天做官,晚上读书
读书人在古代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如果在乡间,家有秀才,那么其地位就会高于别家;在官场,书香门第同样是引以为傲的事。因此,古代官员“白天做官、晚上读书”,十分普遍。
一是习惯使然。历朝历代的官员大多年幼时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寒窗苦读,养成了长年读书的习惯,做了官以后大多不改其习惯,能勤于读书,即使在休假中、退休后也依然手不释卷。总之,读书是古代官场的主流。
二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价值观的推崇。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品评官员往往看其出身门第、识其谈吐风度、论其书法辞章、讲究名望口碑等,有了这些不成文的尺度,官场上读书、作文蔚成风气,不读书之辈很难在官场里立足和生存。
三是宰相须用读书人,历代皇帝用人导向的指引,以及偃武修文、重用儒生的制度建设,都要求做官必须读书。汉武帝时考核提拔官吏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能否通达儒学。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治的儒生备受器重。汉朝标榜以孝治天下,因此,汉代官员争相阅读《孝经》。据《太平御览》载:“故汉制天下皆诵《孝经》,选吏则举孝廉,尽以孝为务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官员自然也就将学习《孝经》奉为必修课。
盛唐时期好学之风遍及朝野,官员士子对读书极为重视。唐太宗常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告诫百官多读史书。韩愈说,“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中唐以敢于进谏出名的阳诚因家贫无书读,便去做了抄书吏,昼夜不出门,“经六年,乃无所不通”,堪称“励志哥”。
史载“宋太宗崇尚儒术,听政之暇,以观书为乐”,宋真宗“听政之暇,唯文史是乐”。公元990年,宋太宗更是向各路官员遍赐《九经》,赵普、范仲淹等宋代名宦几乎个个都是勤学苦读的典范。宋太宗给赵普撰《神道碑》,称其“及至晚岁,酷爱读书,经史百家常存几案,强记默识,经目谙心,硕学老儒,宛有不及”。《宋史》对宋代官员的读书之风给予了高度评价:“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无不擢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
明成祖朱棣看到“士人家稍有余资,皆欲积书,况于朝廷”,便于永乐四年动用文人儒臣三千余人,集古今图书八千余种,历时六年编成11095册、3.7亿字的《永乐大典》。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明代刻书业发达,书市繁荣,尤以帝京云集天下书商,书市之大,书籍之全,历史罕见。明代官员亦以淘书、刻书为乐,举凡科举考试上榜者“必有一部刻稿”。
清代官员中不仅汉人热衷读书,就连满人都爱学汉文读汉书。清代前期出了不少通晓汉籍的满族官员,如和王申?就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康熙皇帝更是作出了表率,他不仅能诗善文,对西方的算学、地理、光学等自然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下令将《几何原理》译成满汉文字发给官员学习。
上马杀贼,下马读书
古代官员分文官和武官,文武之间最容易产生矛盾,互相瞧不起。五代后汉时,双方曾大吵一架。这边说:“安定国家在长枪利剑,安用毛锥?”“毛锥”就是用来记账收税的毛笔。那边说:“无毛锥则财赋何从可出?”武官认为文官“授之握算,不知纵横,何益于用”?但统治者当然明白这是片面的理解,连元初耶律楚材都主张“守成必用儒臣”,重视保护书院,优礼儒士。
绝大多数武将出生入死之际,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重视谋士,如刘邦、刘备等。有的武将本身就是文官,如辛弃疾、陆游等;也有不少文人投笔从戎,征战沙场,特别是大唐和大宋年间;还有的武将酷爱读书,如关羽灯下读《春秋》,曹操本身就是诗人,武人狄青接受范仲淹建议读兵法终成一代名将。另外,文官爱读兵书也很普遍,如韩信据说得了一部《太公兵法》。
赵匡胤出身行伍,却酷爱读书,他随后周世宗攻打淮南,有人告发他私载货物数车,一查,发现其实是数千卷书籍。周世宗说:“你一个武将,应该多想想坚甲利兵,带这么多书干什么?”赵匡胤回答:“臣承蒙陛下用为将帅,担心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所以弄来些书随时观看,就是为了学知识、广见闻、增智虑啊。”公元962年,赵匡胤对身边人说“欲武臣尽令读书以通治道”。
明清两代的督抚本身还兼军职,负有战守之任。王阳明一代大儒,先后带兵平定了多次叛乱;曾国藩率湘军东征,身边将领如罗泽南、胡林翼、郭嵩焘、刘蓉、左宗棠、李鸿章等大多是读书人,他们朝出鏊兵,暮归讲道,上马杀贼,下马读书。湘军悍将曾国荃的志愿就是“百战归来再读书”。太平军李秀成后来总结失败的原因之一便是太平军中无读书人。
拜师交友,读书悟道
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读书历来都是修身养性、明理求道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人品官德的重要标准。读书穷理,格物致知,为的就是明心见性,正身立德,“热闹场中冷得下,纷华场中淡得下,艰苦场中耐得下,便有几分人品,几分学力。”
《论语》云:“学也,禄在其中矣。”多读点书,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是一种继续学习,既是儒家要义,也是为政需要,且不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官员读书旨在增加学识,开阔心胸,提高施政水平。如董仲舒以《诗经》《春秋》断狱,赵普以《论语》为治理天下的依据等都是一时美谈。
北宋寇准被罢免丞相后,以刑部尚书知陕州,蜀帅张咏返京述职时路经陕州,寇准以东道主身份接待他,临别时低声问张咏:“何以教准?”张咏只说了一句话:“《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寇准不解其意,立即命手下找来《后汉书》阅读,读至“不学无术”四字,笑着说:“此张公谓我矣。”可见即使官居高位,长期不读书不学习,也贻误国事、害人害己。
古人可读书籍有限,为了弥补不足,士大夫之间还重视拜师访友,以广见识,以开心智,逐渐形成各自的师友圈,或书信往还,论书问学,或借假日相邀而聚,以文会友,品评文章,交流心得,互相启发,相互促进。这样的事例史不绝书,如曾国藩在京城时到处拜师学习,交友访学,寻求读书良法。后来做了高官,他身边也聚集大批门生好友,如李鸿章说,“吾从师多矣,莫若此翁之善教者。”这为他们后来书生领兵奠定了基础。
著书讲学,化民成俗
古代官员仕宦一生,最终往往将安身立命之地寄于学术事业,将“求道”作为自己一生最大的奋斗目标。读书成为古代文人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二选择,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读书也是“透得名利关,便是小歇处”。《红楼梦》里薛宝钗就以自家是个读书人家,祖父爱藏书引以为傲。
一是在著书作文方面勤勉笃毅,成为作官和作文两方面的典范。汉唐以来大小官员中,身为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的就不少,文化人和政治家往往合为一身。特别是自魏文帝曹丕把文章提到“经国之大业”的高度后,诗文著述就成官场的显规则。古代官员大多能咏诗言志,赋词遣情,并将其融汇于从政实践中,涵养为一种以读书铺就为官之路、以为官提升品性的优良传统。唐宋官员几乎人人都有诗文集传世,南宋司法干部宋慈还撰写《洗冤集录》,成为中国法医学的里程碑之作。
二是在讲学布道方面不遗余力。如唐宋官员每到一地,都乐于收门生,建书院,讲学传经布道。宋代书院之发达,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明清继承这一传统,讲学之风更盛。如万历年间,以顾宪成为精神领袖的一些文官经常利用休假时间在无锡东林书院读书讲学,议论时政。顾宪成还为东林书院题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代特别是甲午战争后,官员们终于从虚骄梦中惊醒,士林争讲西学,官吏竞谈新法成为官场新常态。开读书会成为政务之余的新时尚,如长沙由谭嗣同、熊希龄发起南学会,联络全省官绅读书讲学,每七日集会演讲一次,听者数千人,“专以开浚知识,恢张能力,拓充公益为主义”。
著书讲学,在官员们看来也是儒家赋予他们的社会责任,正官风,倡士风,教民风,化民成俗,开悟民众。
【版权声明】
本文【图】来源于西交民巷23号微信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读书的重要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