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排名大学有保健科学么

国际灵芝研究学会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林志彬:科学理解食用菌的养生保健价值
核心提示:国际灵芝研究学会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林志彬:科学理解食用菌的养生保健价值
  据悉,在江苏连云港市海州湾会议中心,召开了&互联网+&与生物制药交流会。会上,国际研究学会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林志彬做了《科学理解的养生保健价值》的专题演讲。他从食药兼用的食用菌和有潜在药用价值的两个方面向参会代表介绍剖析食用菌的保健功能与潜在的药用价值,对、银耳、、猴头菌、灰树花、、巴氏、草菇、、双孢菇、松口蘑、、竹荪及牛肝菌等保健和最新临床研究做了精辟的分析。
  香菇 香菇多糖具有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保肝作用、调节血脂、抗氧化作用。已用于胃肠道肿瘤、癌性胸水、病毒性肝炎的辅助治疗。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银耳多糖具有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放射及促进造血作用、抗氧化作用、调节血脂和降血糖作用、抗实验性胃溃疡作用、保肝作用、抗血栓和延长凝血时间作用等。已有用于防治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慢性活动性肝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等
  猴头菌 Hercium erinaceus,猴头菌多糖具有抗动物实验性溃疡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氧化作用、调节血脂和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动物血糖。已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和辅助治疗消化道癌症。
  猴头菌、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联合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56 例幽门螺杆菌感染(HP)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上皮化生(IM) 和不典型增生(DYS)患者。分为对照组20 例、观察组36 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阿莫西林胶囊0.5 tid&2周,克拉霉素分散片0.25 bid&2周)。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 加用给予猴头菌片口服,3片tid&90d为一个疗程,疗程中不用其他胃黏膜保护剂,连用2个疗程疗程(6 个月), 进行治疗前后形态学对比观察。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22 例CAG 伴IM 组15 例肠上皮化生消失,18 例CAG 伴DYS 组12 例不典型增生消失,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加用猴头菌对老年HP 感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疗效。
  黑木耳 &Auricularia auricula,黑木耳多糖具有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实验性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与抗血栓形成作用、降血糖作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抗辐射与抗突变作用、抗疲劳作用和抗实验性胃溃疡作用。 & 临床研究指出,黑木耳煎剂用于预防高血脂症和动脉粥样硬化。
  灰树花 &Grifola frondosa,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抗肿瘤作用、抗化疗药和放射线损伤作用、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动物血糖、调节血脂作用、预防动脉硬化、降血压、保肝作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调节胃肠道运动、抗衰老和抗病毒作用。
  灰树花多糖抗癌临床研究12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男70例,女50 例;年龄37~70岁,中位年龄62岁。病种为食管癌、胃癌、原发性肝癌、乳腺癌和支气管肺癌。临床分期均为Ⅲb期或Ⅳ期。全部为失去手术和放化疗机会的晚期患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诊治。试验组口服灰树花多糖软胶囊(每粒7.5mg),每次2粒,每日2次;对照组口服灵芝破壁孢子粉胶囊,每次3粒,每日2次。6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评价。
  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和3个月;症状、体征改善率分别为96.7%和46.7%;肿瘤病变缓解率分别为16.7%和6.7%,试验组卡氏指数也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灰树花多糖可使肿瘤患者改善症状,调节机体机能状态,提高生存质量,抑制和延缓肿瘤生长,延长生存时间。
  1998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灰树花组分D治疗晚期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临床研究。
  平菇 Pleurotus ostreatus,平菇多糖和蛋白具有抗肿瘤作用,多糖具有免疫增强作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提取物能减轻四氯化碳所致肝、肾、心、脑的氧化损伤。
  巴氏蘑菇 &Agaricus blazei,巴氏蘑菇(姬松茸)多糖具有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保肝作用、促进造血与抗辐射损伤作用,组分&-6APFA具有调节血脂作用。临床试用于辅助肿瘤化疗。
  草菇 Volvariella volvaca,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和调节血脂作用。
  金针菇 Flammulina velutipes,多糖具有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保肝作用。
  双孢菇 Agaricus bisporus,提取物或多糖具有体外抗肿瘤作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抑菌防腐作用,其外源性凝集素调节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
  松口蘑 Tricholoma matsutake,提取物、多糖或糖蛋白具有抗肿瘤作用、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动物血糖和调节胃肠道运动。
  茶树菇 Agrocybe aegerita,提取物或多糖具有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氧化和延缓衰老作用。
  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提取液或多糖具有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调节血脂作用、抑菌防腐作用。
  牛肝菌 Boletus edulis,提取物或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作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降血脂作用。已有使人产生过敏反应和迟发性横纹肌溶解症的毒性报告。
  林志斌教授一一分析,并列举大量实验、研究报告及最新临床研究文献资料,以上食用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潜在药用价值,都可以用于开发新资源食品、保健食品。
  最后,林教授总结说: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其特点为高蛋白,含人体必需氨基酸,低脂肪,高纤维素,低热量,是极具营养保健价值的烹调原料,也是制造各种营养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原料。大量的研究证明,许多食用菌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具有广泛的保健功能与药理活性,如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放射作用、降血脂作用、降血糖作用、抗动脉硬化作用、抗凝血作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镇静作用、抗疲劳作用、抗衰老作用等,这些研究结果为食用菌养生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从食用菌中开发新型食品或保健食品提供了资料,一些食用菌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研究结果还具有潜在的药用前景。
&&&&&【读懂中国食用菌产业,请立即关注易菇网公众微信平台!微信号:emushroom】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视频)独家授权易菇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易菇网”、“作者:某某某”。
② 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及网站,并尽可能注明转载出处和作者,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EMUSHROOM.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易菇网】 |
| 深圳市政府“互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 深圳市福田区科技发展扶持项目 |官方微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网站备案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食品经营许可证号:&&&&&&详情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创办时间:
学校网址:
http://www./
学校类型:
教育层次:
主管部门:
中国科学院
学校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
联系电话:
,、3602563
数据统计:
2580次浏览,15条点评,0条留言,1张图片,0个关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概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1958年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为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创立的目的是为了为国家在新兴学科方面的提供高素质的后备人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聂荣臻在开学典礼上称中科大的创办是“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由于1969年的战备大疏散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许多高校都被迁出北京;中国科大也于1970年迁至现址合肥市,并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进入21世纪后,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安徽省政府的支持下,中科大规划的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中科大实行的是独特的“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依托中国科学院的各个研究所,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一方面,中科大注重基础课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数理基础,自建校始一度实行五年制本科学制(2003年改为四年制)。另一方面,中科大也不断进行教学体制改革和创新。例如,中科大是全国第一所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还于1978年创办了著名的少年班,让智力超常的少年进校学习,培养了一大批少年大学生。从1963年开始有第一届毕业生以来,中科大已有42名本科毕业生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平均每千名本科毕业生中产生一名院士,比例之高为全国之最。
中科大目前在合肥市有四个校区,此外在苏州、上海、深圳等地分别建有研究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历史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国家急需大批尖端科技人才,特别是新兴边缘科学技术领域(如核物理、空间科技等)。1958年初,北京地区一些研究所的科学家(包括钱学森、华罗庚等人)提出以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力量为基础,采取“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创办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当年5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代表科学院向中央提出申请,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都表示赞成。随后,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教育部副部长黄松龄以及竺可桢、吴有训、严济慈、钱学森、杜润生、郁文、赵守攻、于光远等人组成大学筹备委员会,开始创办学校的筹备工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被确立为学校名称,设置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技术物理系、化学物理系、物理热工系、无线电电子学系、自动化系、力学和力学工程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系、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系、生物物理系等12个系。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行了成立暨开学典礼;次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成立,并称之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的一项重大事件”。
北京时期(1958年-1969年)
创建之初的校址在北京市玉泉路中共中央党校内。首任校长为郭沫若,郁文任党委书记。赵忠尧、钱学森、华罗庚、郭永怀、赵九章等当时的学科带头人分别担任近代物理系、近代力学系、数学系、化学物理系、地球物理系等系系主任并亲自授课。在建校第二年,即1959年,被列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全国重点大学。1959年8月,中国科学情报大学并入学校,成立科学情报系。日,学校举行首届毕业典礼,时任副总理的陈毅、聂荣臻以及校长郭沫若等参加了毕业典礼。从1963年开始,中科大曾短暂地招收过一些研究生,并有成立研究生院的计划,但由于文革的原因,没有能够实施。1966年,本科学制改为5年。1964年,学校进行了学科调整,将原有的12个系简并为数学系、物理系、近代化学系、近代物理系、近代力学系、无线电电子学系6个系。当年,学校学生总数超过3000人,教师有800多人。
196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学校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毕业生分配被推迟到次年,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录取被停止,学校则停课(1967年,部分年级曾复课)。
第二次创业(1970年-1992年)
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并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迁至合肥(1970年-1977年)
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下,以及战备疏散的要求,尽管受到师生的一致反对,中科大还是于1969年12月被迫搬出北京。搬迁处曾三易其址(初为河南南阳,后改安徽安庆),最终确定为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校址为原合肥师范学院。整个搬迁过程一直到1970年10月才基本完成,搬迁过程中图书、器材、教员均流失大半,其中教师数量不足百人。1972年,学校开始了重建工作;由于师资缺乏,1975年,学校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了300多名届毕业生,组织他们回校学习,培训后作为补充师资。1972年到1976年期间,学校招收了一些学制3年的工农兵学员。虽然受到文革的严重影响,但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到1977年底,全校教师达到1157人。
重新崛起(1978年-1992年)
1978年中共“拨乱反正”后,中科大逐渐回到正常的办学轨道,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的高潮。
在中央的支持下和时任副总理方毅的推动下,中科大于1978年3月开设了少年班,选拔智力超常的少年进校学习,首期少年班共招收21名少年大学生。同年,中科大在北京设立了中国大陆的第一个研究生院,并提出建立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首批录取的研究生为107名;1983年,中国大陆首批授予博士学位的18人中,有白志东、苏淳、李尚志、范洪义等7人为中科大培养的研究生。从1979年开始,学校向国外派遣访问和进修学者,为学校的发展培养高科技人才。
1978年,第一任校长郭沫若去世;1980年,严济慈出任第二任校长;他随后提出了“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建校目标。980年,中科大帮助建立了合肥联合大学,副校长杨承宗兼任合肥联合大学校长。1983年,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获得批准在中科大设立,这也是第一个由高校运行的国家实验室。1984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中科大被国务院批准为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十所高校之一,中科大再度成为中国大陆最受瞩目的理科大学之一。
1986年,学校开始新校区(即现在的西校区)的建设。1992年,根据科技论文发表结果,中科大被国家科委评选为中国四所科研业绩最强的大学之一。
第三次创业(1993年至今)
1993年,国家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要办好100所左右的重点大学,开始实施“211工程”;随后1998年,教育部决定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即“985工程”。中科大作为国家首批211工程(1995年进入)和985工程(1999年进入)支持对象,也大力推行教学科研改革和结构性调整,开始了第三次创业。1998年,中科大加入了中国科学院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从而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更大的支持。
从1990年代开始,学校积极进行教学现代化,将教学设备和方法进行更新,利用多功能教室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展开教学,并在校园中普及计算机网络,使得中科大校园网成为国内高校中普及面和使用率最高的网络之一。
1998年,朱清时担任中科大校长,开始推动学校改革;直到2008年离职,朱清时的任期长达10年,也是首任校长郭沫若之后,任期最长的校长。在担任校长期间,他提出了把学校建成“质量优异、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并大力推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及积极营造创新环境。
1999年12月,合肥经济技术学院并入中科大,成为南校区;这也是1990年代兴起的大学合并浪潮中,中科大的唯一的一次合并。
从2003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开始进一步支持中科大的改革和“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2003年底,中科院下属的多个研究所的所长或院士被聘任为中科大多个学院院长或系主任。并且在2003年至2006年期间,学校还与中科院的多数院属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通过以中国科学院为依托,学校参与了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继1989年建成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后,2003年中科大又独立建立了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使中科大成为目前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实验室的高校。
在此期间,学校举办了两次较受关注的校庆活动:四十周年校庆和五十周年校庆。
四十周年校庆
1998年,学校建校40周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中科大四十周年校庆题词“面向二十一世纪,建设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李鹏题词“庆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十周年,为国家科教事业做出新贡献”;此外,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原国务委员张劲夫,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彭佩云、吴阶平以及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李贵鲜、朱光亚,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安徽省委书记回良玉等题词或致信祝贺。9月份,学校举办了各类纪念庆祝活动以及一系列的报告会和研讨会。当时还属于学校管理的北京研究生院和管理学院在北京也分别举行各种庆祝庆典活动。
五十周年校庆
日,中国科技大学迎来创办五十周年华诞。中国邮政集团同日发行中国科大建校五十周年纪念邮票,这是中国邮政首次为名校五十周年校庆发行邮票。
9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祝贺建校50周年。胡锦涛称赞科大“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勉励科大“努力办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率教育部部长周济、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等视察中国科技大学并祝贺校庆。刘延东称赞科大是“新中国创办最成功的大学之一”、是“一所年轻的又充满希望的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学校组织
中国科大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其运作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学校设有数学系、物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工程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进行本科和研究生教学,2002年新建立的软件学院则只进行硕士培养;具有中科大独特风格的少年班学院,专门进行英才教育;此外还有继续教育学院可进行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学院可进行远程教育。中科大在苏州和上海还设有专门的研究院。
少年班学院
少年班学院包括少年班和教改实验班。中科大少年班创建于1978年3月,得益于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的建议和邓小平、方毅等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其目的是为中国优秀人才的培养探路。招收条件一般为16岁或以下的高中二年级学生。培养方式是采取精英式培养模式,进校后前两年先打基础,再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志向,从三年级开始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至2008年3月三十年间,少年班共招收31期学生总计1220人,已毕业1027人,其中935人考取研究生,占毕业生人数的91%;并有超过93人成为国内外的教授或副教授。
教改实验班全称为“教学改革试验班”,又称“零零班”,和少年班的学生进行混合编班。试验班创建于1985年,是在总结和吸收少年班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依照少年班的模式进行教学。
数学系是1958年由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主持创办并任首任系主任。数学系也是首批全国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在2000年至2008年期间,数学系与物理系、近代物理系、天文与应用物理系共同组成了理学院;2008年,数学系再次独立出来。
物理学院的前身是2000年建立的理学院(实体化),在数学系独立出去之后,是由物理系、近代物理系和天文与应用物理系三个物理学相关的系共同组成,也因此改名为物理学院。物理学院还包括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在内的多个研究机构。
物理系在中科大建校时即设置,原名为技术物理系,首任系主任是当时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施汝为。1964年,与生物物理系、应用地球物理系、物理教研室合并组成物理系;而后在1978年的系调整中,生物物理专业和地球物理专业又再次分化出来。物理系也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以及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
近代物理系的前身是建校时的原子核物理与原子核工程系,首任系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尧。1961年更名为近代物理系。近代物理系是全国理科人才培养基地。
天文与应用物理系的前身是建校时的物理教研室。1983年改为基础物理中心,1998年起正式改名为天文与应用物理系。
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建校时设立的应用地球物理系,首任系主任为当时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赵九章,后并入物理系。1978年的系调整中设立了地球和空间科学系;2002年升级为学院。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是中国空间技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研究生院创建于1978年3月,在北京成立,是中国大陆第一所研究生院。
苏州研究院
苏州研究院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设的高等科研教育机构,自2003年9月起开始招收研究生,并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进行研究生培养。研究院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目前研究院内有苏州市水环境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市下一代WEB服务计算重点实验室、苏州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软件安全与移动计算实验室、嵌入式系统研究中心、中国科大-香港城大联合高等研究中心等研究单位。
上海研究院
上海研究院创建于日,是中科大在上海浦东创办的一所按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模式建立的高等研究院。研究院由科技大学、上海南汇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康桥正阳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研究院的主要机构有:高等数理研究中心和金融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历任校领导
郭沫若(78.6)
严济慈(84.9)
管惟炎(87.1)
滕藤(88.2)
谷超豪(93.7)
汤洪高(98.6)
朱清时(08.9)
侯建国(2008.9-)
郁文(63.5)
刘达(75.11)
欧远方(77.9)
武汝扬(78.10)
杨海波(87.1)
彭佩云(88.2)
刘乃泉(90.4)
余翔林(98.7)
汤洪高(93.8)(03.5)
郭传杰(08.9)
许武(2008.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校园环境
中科大本部(不含苏州、上海等各地的研究院)校园面积为14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校园共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校区,中科大的学生和老师习惯以东区、西区、南区和北区来称呼各个校区。校区之间通过免费的校园巴士(需刷卡)连接。学校的院系和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东、西两个校区。
东校区位于合肥市金寨路,是1970年代中科大迁至合肥时的校区,常常又被称为老校区。目前东校区是学校行政单位、校医院和科大附属中学所在地,也包括了少年班、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等教学单位。东区理化大楼是微尺度科学国家实验室所在地。
西校区位于合肥市黄山路,在东校区以西,于1986年破土动工。西校区内有生命科学学院、工程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管理学院。西校区也是中科大标志性建筑——主图书馆以及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微尺度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结构生物学部分的所在地。
北校区位于合肥市金寨路和黄山路交界处,和东校区隔金寨路相望。北校区内为继续教育学院以及部分教工宿舍。
南校区位于合肥市美菱大道。该校区是从前的合肥经济技术学院(合肥烟草学校)校园,2002年烟草学校与中科大合并后成为中科大的南校区。南校区内有软件学院和管理学院的一部分(MBA中心)。其南侧的“科大花园”是中科大教职工的主要居住区之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教学科研
中科大的校舍建筑面积为92万平方米,藏书183.5万册,固定资产221392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为79306万元;中科大共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总数超过1000人,还包括有24名科学院院士和4名工程院院士;中科大在校学生总数约为26000人(包括27名外国留学生),其中有12000余名研究生和约7500名本科生;中科大共有38个本科专业、近100个博士学位点、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1个211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以及4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目前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的目标是到2018年建成一所“质量优异、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中科大的本科教育采取的是学分制,学制标准为4年(2003年之前为5年),同时也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培养方案中的本科课程包括通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高级课程四个层次,并按专业学科属性来设计培养计划,与研究生课程贯通设计。
学校重视对于本科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学校在高年级本科生中推行“大学生研究计划”,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创新意识。从1999年起,学校在本科生中全面推行“大学生研究计划”。目前,学校每年实施的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近700项,本科生中约有45%参与了该项计划,参与计划的学生中有15%发表了科研成果。由于学校采取的是“所系结合”办校方针,科研气氛较浓;受此传统的影响,中科大本科毕业生大多选择继续深造。例如,本科毕业生每年的出国学习的比例高达20-25%,其中应届毕业生出国率为10%,在中国大陆大学中名列首位;而保送和考取国内研究生则为50%左右,保送比例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截至到2008年,中科大共培养了近五万名本科毕业生;其中每千人中就产生1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中科大毕业的院士共42名)以及700多名硕士、博士,比例高居全国高校第一。
在中国的各个大学排行榜中,中科大基本上都在前十之列。2008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中,中科大排名第七;同年的“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中科大排名第四,并在所有理工类大学中排名榜首。在各类国际大学排名中,中科大也常常位列其中并通常在所有上榜的中国大学中排名前五。200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中科大排名第141,在所有国内大学中排名第四;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中科大在所有国内大学中排名第五。在Ranking Web于2008年发布的大学排行榜上,中科大在所有国内大学中排名第四。
中科大的学科优势主要集中在理学方面,包括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在教育部发布的2007年-2009年一级学科评估高校排名中,中科大的数学(第五位)、物理(第二位)、化学(第四位)、天文学(第三位)、地球物理学(第一位)、地质学(第五位)、科学技术史(第一位)、力学(第四位)等十多个一级学科名列前茅。
中科大是一个研究型大学,科研力量在国内名列前茅。中国大陆的9个国家实验室(中国最高级别的大型实验室)中,中科大是全国唯一拥有2个国家实验室(分别为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大学;此外,中科大还拥有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1995年至2004年十年间,中科大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用篇数为4576篇,累积被引用次数达25011次,在国内高校排名第5位;2007年SCI收录论文总数也在国内高校中排名第5位,并且在人均论文数上排名保持榜首。从2001年到2006年,中国科大有8项成果10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是入选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年度十大基础研究进展成果数最多的高校。理科(包括数学、物理和材料科学等)是中科大的传统强项,学校通过整合优势学科,发挥交叉学科的竞争优势,提高了科研竞争力。例如,中科大将凝聚态物理和物理化学两个不同的二级学科整合在一起,建成了“理化科学中心”,选取纳米材料作为突破口并获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在理化科学中心的带动下,全校的理化学科得到了发展,从而提高了学校的科研竞争力。
此外,由于中科大是中国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唯一培养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大学,学校采取的是“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通过与近百所科学院下属的国家级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在共建学科专业、联合建立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互聘高级学者、教学与科研资源相互开放等展开全方面合作,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力量和研究水平。
中科大近年来著名的研究成果有: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潘建伟等在量子通信实验领域取得的突破,理化科学中心侯建国等人在C60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研究获重要进展,侯建国还与杨金龙、朱清时等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成功直接观察分子内部结构。
中科大所办的学术刊物有:《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英文期刊)、《教育与现代化》、《实验力学》、《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化学物理学报,英文期刊)和《低温物理学报》。
中科大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包括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安徽省政府三方,以签订三方协议的方式提供经费支持,各方投入相同数额的资金(3-4亿元人民币)。科研经费是学校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资金来源,2000年学校科研经费为1.172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获得约0.21亿元的经费资助,而2005年获得的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增加到0.53亿元。总体上来说,中科大的资金远不如国内其他顶尖高校,例如,中科大的办学经费在全国高校中排在30名之后;因此,中科大的办学理念是“少而精”、“小而专”,以低投入而获得高产出。
校友基金会
除了政府投入外,中国科大的校友也成立了一些基金会来推动学校的发展。校友基金会不同于政府教育基金会,创立、运作完全由校友负责。中科大现在有两个校友基金会,分别是中国科大海外校友基金会(USTCAF.ORG)和中国科大校友新创基金会(USTCIF.ORG)。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校友会、北京校友会、上海校友会、江苏校友会、广东校友会、深港校友会、香港校友会、硅谷校友会、海外校友基金会(USTCAF)和校友新创基金会等全球相关校友组织负责人或代表在苏州市人民大会堂召开校友基金会筹备会议,呼吁发起更大范围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基金会。
海外校友基金会
中国科大海外校友基金会于1995年正式成立,是中国留学生中创办最早、海外校友捐赠比例最高的基金会。基金会拥有美国联邦税务署(IRS)认可之501(c)(3)免税地位,已初步建立覆盖北美的校友网络。2005年12月,筹款总数达到五十万美元;日,筹款总额超过一百万美元。为了缅怀对耕耘讲台三十年的阮图南教授,校友基金会于2007年设立阮图南纪念基金,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闻讯后慷慨捐赠1000美元。
校友新创基金会
新创基金于2006年初开始酝酿,是为中国科大发展服务的教育类非政府组织(NGO),也是中国第一个独立的大学校友基金会。日,新创基金核准首次两笔项目经费——15万元郭沫若奖学金、30万元爱心奖学金被汇往中国科技大学。为了做到信息公开,新创基金会每年都会进行财务报告公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名师校友
曾经或正在执教中科大的名师:
竺可桢、郭沫若、吴有训、侯德封、严济慈、赵忠尧、贝时璋、钱临照、郭永怀
傅承义、华罗庚、张文裕、钱志道、钱学森、刘达、钱三强、卢嘉锡、马大猷
赵九章、朱洪元、关肇直、吴文俊、刘有成、杨承宗、谷超豪、童秉纲、周光召
邹承鲁、唐孝威、陈希孺、汤洪高、王水、梁栋材、阮图南
中科大的教育体制成功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从建校至2008年,中科大已有42名本科毕业生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有11名毕业生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而高科技企业带头人中也不乏中科大校友,如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等。1999年到2008年间,校友中共有7人入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而由于毕业生的高出国率,其海外校友中颇负盛名者亦不少,如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2003年度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获得者庄晓薇以及其他一些任职于世界著名高校的教授等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国家级科研机构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
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科院、安徽省、部级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基础等离子体物理重点实验室
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高性能计算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光电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计算与通讯软件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生物质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高等学校先进功能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高等学校物理电子学省级重点实验室
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技术药物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综合国力信息监测系统研究中心
Powered by &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药科大学保健品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