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作用爱的两种形式作文

过渡金属离子对过氧化氢漂白的影响--《天津科技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过渡金属离子对过氧化氢漂白的影响
【摘要】:
过氧化氢漂白广泛地应用于高得率浆漂白中。遗憾的是,在漂白过程中过渡金属离子会对过氧化氢产生催化分解作用,使过氧化氢发生无效分解,从而降低漂白效率。
过渡金属离子中,锰离子是最具有危害性的。它催化分解过氧化氢的能力最强。锰有7个价电子(3s~2d~5)并以5种氧化态存在,+2,+3,+4,+6,+7。实验证明,不同的价态的锰离子对过氧化氢的催化分解作用也是不同的。在酸性条件下,Mn(Ⅱ)很稳定,而在碱性条件下,Mn(Ⅱ)是极其不稳定的,它很容易被氧化成Mn(Ⅲ)。在Mn(Ⅱ),Mn(Ⅲ),Mn(Ⅳ)三个价态中,Mn(Ⅱ)为最稳定的价态,它对过氧化氢几乎没有催化分解作用;Mn(Ⅲ)具有强烈的催化分解过氧化氢的能力;Mn(Ⅳ)对过氧化氢也具有较强的催化分解作用,但与Mn(Ⅲ)相比,能力要稍弱一些。加入硅酸钠和硫酸镁可以稳定过氧化氢,使其不受过渡金属离子的影响,发生无效分解。硅酸钠的最佳用量在0.5%左右(对溶液)。将螯合剂与漂剂和稳定剂一同加入到浆中,可以及时地螯合过程中间产生的Mn(Ⅲ),减少浆中游离的Mn(Ⅲ),从而减少过氧化氢的无效分解。DTPA与EDTA都能有效地螯合漂白过程中间产生的Mn(Ⅲ),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过氧化氢的无效分解,提高了漂浆的白度。对于锰离子的螯合作用,EDTA要好于DTPA。加入硫代硫酸钠,可以及时地将Mn(Ⅲ)还原为Mn(Ⅱ),从而减少过氧化氢的无效分解。
过渡金属铁离子对过氧化氢也具有催化分解作用,同时它对浆的白度的影响也很大。溶液中铁离子通常以Fe(Ⅱ),Fe(Ⅲ)两种形式存在。Fe(Ⅱ)不稳定,无论在碱性还是酸性条件下,它都很容易被氧化成Fe(Ⅲ),但相对来说,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Fe(Ⅱ)与Fe(Ⅲ)对过氧化氢都具有一定的催化分解作用,两者之间只有很微弱的差异,Fe(Ⅲ)的催化分解过氧化氢的能力要稍强一些。硅酸钠和硫酸镁对Fe(Ⅱ)的稳定作用要明显好于对Fe(Ⅲ)的稳定作用。在漂白过程中间加入螯合剂也能有效地减少铁离子对过氧化氢的催化分解作用。对于铁离子来说,DTPA的螯合作用要好于EDTA的螯合作用。随着螯合剂的加入量的增加,白度也逐渐提高。pH对螯合剂的螯合作用影响很大,在pH值11-12,DTPA对铁离子和锰离子的螯合作用会达到最佳的效果。在酸性条件下,连二亚硫酸钠的还原作用很好,它能有效地将Fe(Ⅲ)还原为Fe(Ⅱ),从而减少了Fe(Ⅲ)对浆的白度的影响。随着连二亚硫酸钠的量的增加,浆的白度也随之增加。在酸性条件下,纤维素本身也具有还原作用。随着溶液酸性的增强,纤维素的还原作用也越来越强,对浆的白度的改善也越来越明显。在漂白过程中加入硫代硫酸钠能有效地将Fe(Ⅲ)还原为Fe(Ⅱ),从而
减少漂白过程中Fe(Ill)对浆的各种破坏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科技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2【分类号】:TS71【目录】:
第一章 前言9-23
第二章 研究条件及方法23-26
第三章 锰离子对过氧化氢漂白的影响26-42
2 实验26-27
3 结果与讨论27-41
3 、1 空白实验27-37
3 、1、1 过氧化氢自身分解27-28
3 、1、2 Mn(Ⅱ)、Mn(Ⅲ)、Mn(Ⅳ)催化分解H_2O_2能力比较28-30
3 、1、3 稳定剂硫酸镁与硅酸钠的稳定作用30-34
3 、1、3、1 硫酸镁的稳定作用30-31
3 、1、3、2 硅酸钠的稳定作用31-32
3 、1、3、3 稳定剂稳定Mn(Ⅱ)、Mn(Ⅲ)、Mn(Ⅳ)作用比较32
3 、1、3、4 硅酸钠稳定Mn(Ⅳ)的最佳用量32-33
3 、1、3、5 pH值对硅酸钠稳定Mn(Ⅳ)作用的影响33-34
3 、1、4 螯合剂的螯合作用34-35
3 、1、5 硫代硫酸钠的还原作用35-37
3 、1、5、1 硫代硫酸钠的最佳用量36-37
3 、1、5、2 pH值对硫代硫酸钠还原作用的影响37
3 、2 过氧化氢漂白实验37-41
3 、2、1 Mn(Ⅳ)对过氧化氢漂白的影响37-38
3 、2、2 稳定剂硅酸钠的稳定作用38
3 、2、3 螯合剂的螯合作用38-40
3 、2、3、1 DTPA对Mn(Ⅳ)的螯合作用39
3 、2、3、2 DTPA的用量对螯合Mn(Ⅳ)作用的影响39-40
3 、2、3、3 pH对DTPA螯合Mn(Ⅳ)的影响40
3 、2、4 硫代硫酸钠的还原作用40-41
4 本章结论41-42
第四章 铁离子对过氧化氢漂白的影响42-60
2 实验42-43
3 结果与讨论43-59
3 、1 空白实验43-50
3 、1、1 铁离子对过氧化氢的催化分解作用43-45
3 、1、2 Fe(Ⅱ)、Fe(Ⅲ)催化分解H_2O_2能力比较45-47
3 、1、3 硫酸镁、硅酸钠的稳定作用47-48
3 、1、3、1 稳定剂稳定Fe(Ⅱ)、Fe(Ⅲ)的效果47-48
3 、1、4 螯合剂的螯合作用48-50
3 、1、4、1 螯合剂DTPA对铁离子的螯合作用48-50
3 、1、4、2 螯合剂EDTA对铁离子的螯合作用50
3 、2 过氧化氢漂白实验50-59
3 、2、1 铁离子对浆的影响50-52
3 、2、2 稳定剂硅酸钠与硫酸镁的作用52
3 、2、3 螯合剂对铁离子的螯合作用52-56
3 、2、3、1 螯合剂对Fe(Ⅱ)的螯合作用52-53
3 、2、3、2 螯合剂螯合Fe(Ⅱ)的最佳用量53-54
3 、2、3、3 pH值对螯合剂DTPA螯合Fe(Ⅱ)作用的影响54
3 、2、3、4 螯合剂对Fe(Ⅲ)的螯合作用54-55
3 、2、3、5 pH对螯合剂DTPA螯合Fe(Ⅲ)作用的影响55-56
3 、2、4 还原剂对Fe(Ⅲ)的还原作用56-59
3 、2、4、1 连二亚硫酸钠的还原作用56-57
3 、2、4、2 硫代硫酸钠的还原作用57-58
3 、2、4、3 纤维素本身的还原作用58-59
4 本章总结59-60
第五章 全文总结60-62
参考文献62-6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陆瑞江;[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宋德龙;[J];国际造纸;2001年01期
周意旨;[J];中国造纸;1988年03期
钱学仁,于钢,安显慧,刘文波,刘曙辉;[J];中国造纸;2001年02期
张曾,黄干强;[J];中国造纸;2001年04期
李新平,陈中豪;[J];中国造纸;2001年05期
窦正远;[J];纸和造纸;1997年01期
林杰,叶兆飞,祝彩如;[J];纸和造纸;2001年01期
徐志兵;[J];纸和造纸;2001年01期
徐志兵,张群,吴毅;[J];纸和造纸;2001年05期
谭本祝,江燕斌,詹怀宇;[J];纸和造纸;2001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卢立正;[D];天津科技大学;200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丛日昕;张玉苍;孙岩峰;何连芳;石永安;;[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陈梅;魏莉;王迎;赵吉祥;;[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周亮,张建国,舒德友,刘盛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徐志兵,叶少华,程久胜,曹芹;[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徐志兵,张群,王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徐志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徐志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张求慧;赵立;金华;王志荣;;[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年S2期
吴玉英;[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蒲俊文,宋君龙,谢益民,顾瑞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斌;高慧;石苏华;何艳;;[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卢晓林;陈少平;陈孝行;程权;;[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刘忠;逄锦江;惠岚峰;;[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李春鸣;赵建;陈嘉川;陈建宏;;[A];山东造纸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邢仁卫;邱化玉;;[A];山东造纸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徐海升;蒲春生;刘通;;[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魏志刚;高玉池;刘桂丰;刘关君;杨传平;;[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2 功能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与改良论文集[C];2009年
梁富政;张世杰;;[A];中国造纸学会新闻纸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及报告汇编[C];2007年
梁富政;;[A];中国造纸学会新闻纸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及报告汇编[C];2007年
梁富政;张世杰;刘珍珍;;[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袁琳;[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栾复友;[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秦建新;[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邓日灵;[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李静妍;[D];东华大学;2011年
任参;[D];东华大学;2011年
邵灵敏;[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孟莉莉;[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刘鹏;[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林再雄;[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方,詹怀宇;[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徐淑莺,邱玉桂;[J];广东造纸;2000年06期
郭三川,李建军,詹怀宇,黄方;[J];造纸科学与技术;2002年04期
李金宝,张美云,修慧娟;[J];西南造纸;2004年03期
邱玉桂,黄斌,李嘉,陈晓军,窦正远;[J];中国造纸学报;2001年01期
于冬梅;陈克复;赵传山;杨仁党;洪义梅;;[J];中国造纸学报;2006年02期
周意旨;[J];中国造纸;1988年03期
钱学仁,于钢,安显慧,刘文波,刘曙辉;[J];中国造纸;2001年02期
李友明,陈中豪,刘明友;[J];中国造纸;2004年04期
窦正远;[J];纸和造纸;199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秋娟;[J];北方造纸;1996年04期
张曾,郑志彤,蔡开杰,刘小江,余海兵;[J];广东造纸;1999年Z1期
刘加奎,黄干强,周华;[J];广东造纸;1999年Z1期
陈晓军,邱玉桂,徐德,李嘉;[J];广东造纸;1999年Z1期
黄干强;[J];广东造纸;1996年04期
蒲云桥,詹怀宇;[J];广东造纸;1998年05期
尼尔丁米尔恩,武华萍,聂永亮,杜志平;[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0年01期
武丽丽,吕亚臻;[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陈克利,林治助;[J];中国造纸学报;1997年S1期
邱玉桂,陈晓军,孙凌虹,郑志彤,窦正远;[J];中国造纸学报;1999年S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兴刚;[D];天津轻工业学院;200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杰;韩卿;;[J];黑龙江造纸;2011年01期
王秀蘅;任南琪;王爱杰;马放;;[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魏艳;沈淑英;赵梅;吴德清;;[J];清洗世界;2009年03期
刘杰;韩卿;;[J];造纸科学与技术;2011年01期
邵震宇;谢益民;;[J];造纸化学品;2008年02期
邹鸿春,谭国民;[J];纸和造纸;2004年01期
李云川;[J];纸和造纸;2000年03期
苗庆显;侯庆喜;李正莲;秦梦华;;[J];造纸化学品;2009年01期
刘桂南,罗素格;[J];中国造纸;1992年03期
徐永福,苏维瀚;[J];催化学报;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季萍;;[A];全国第四届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赵东阳;徐又佳;;[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成立十周年论文汇编[C];2011年
;[A];“亚伯”杯2011年第五届全国纺织印染助剂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陈荣圻;;[A];“亚伯”杯2011年第五届全国纺织印染助剂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戴兴征;;[A];中国重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暨重冶学委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唐冲;;[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王磊;;[A];2009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A];第30届[2010]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张世炳;尹文星;张勇;何丹丹;刘长林;;[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李晓丽;董辰方;高晨;王桂荣;陈操;石琦;田蝉;梅国勇;董小平;;[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孟晖;[N];中国化工报;2004年
刘仲;[N];中国石化报;2010年
华兆哲;[N];中国纺织报;2005年
;[N];山西科技报;2005年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王旭峰;[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新华社记者
梁思奇;[N];广东科技报;2002年
彭蕴茹 沈明勤 罗宇 慧叶等;[N];中国医药报;2004年
;[N];今日信息报;2003年
王功立;[N];中国医药报;2006年
;[N];消费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立梅;[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Faisal Hamoud Ali O[D];浙江大学;2004年
梁辰;[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谢修银;[D];武汉大学;2004年
杨惠娟;[D];浙江大学;2007年
张玉军;[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
刘艳兰;[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方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5年
李红斌;[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吴继敏;[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雨萌;[D];天津科技大学;2002年
刘承军;[D];青岛大学;2003年
杜建修;[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杜先华;[D];四川大学;2003年
郑延松;[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赵丽;[D];辽宁中医学院;2002年
罗刚;[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殷强锋;[D];四川大学;2003年
梁英杰;[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李洪斌;[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种子分解,seed precipitation process,音标,读音,翻译,英文例句,英语词典
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 ->
-> 种子分解
1)&&seed precipitation process
2)&&seed precipitation rate
种子分解率
The paper studies effect of red mud A/S,N/S,bauxite consumption,soda consumption,seed precipitation rate,process power consumption of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with bauxite back sweetening digestion on operating conditions,also makes suggestion of how to use thi.
以国内外拜耳法氧化铝生产后加矿增浓溶出技术理论、实验数据为基础,结合该技术在选矿-拜耳法氧化铝生产上的应用实际,从后加矿增浓溶出部分赤泥A/S、N/S、矿石消耗、碱耗、种子分解率、工艺能耗及对操作条件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并对该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出建议。
3)&&seed crystal digestion
This paper studies magnetic reinforcing action on seed crystal digestion of sodium aluminate solution.
研究了磁场对氧化铝厂拜耳法铝酸钠溶液种分分解的强化作用。
4)&&seed solution
5)&&seed precipitation
A Research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ulti-phase Flow in the Seed Precipitation Process of Sodium Aluminate S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中多相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
In order to get sandy alumina,a systematic study was made of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additives on seed precipitation process from high content sodium aluminate solution.
研究了添加剂对高浓度铝酸钠溶液采用两段法晶种分解过程的影响,结合SEM观察了添加剂作用下氢氧化铝晶体形貌的变化,并分析了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In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data of the seed precipitation of sodium solution by method of rough set based on tolerance relation ,emphasized on drawing rules from missing database .
采用基于相容关系的粗糙集方法,处理氧化铝晶种分解过程中的数据,分析缺失数据表中规则的提取,为发现氧化铝种分过程的机理,优化氧化铝生产过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6)&&seeded precipitation
Research of intensifying the process of seeded precipitation from caustic aluminate solutions with surfactants PEG3000;
表面活性剂PEG3000强化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的研究
Effect of nonionic surfactant on seeded precipitation of sodiu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的影响
Study on the seeded precipitation of sodium aluminate solution with linoleic acid as additive
亚油酸影响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附聚过程的研究
补充资料:铝酸钠溶液加种子分解
铝酸钠溶液加种子分解
decomposition of sodium aluminate liquor with seed
分解原液息森,,化。竺一七肖创
(返回溶出)
图1铝酸钠溶液加种子分解工艺流程在用种子分解高浓度铝酸钠溶液生产砂状氧化铝的工艺中,以瑞士的新瑞铝法最具代表性。该法采用两段分解法:一段分解是用晶粒附聚的条件产出粗颧粒;二段分解是再通过控制晶体生长条件使颗粒强度和产出率增加。晶粒附聚的初温为339~35oK,加种子量按溶液过饱和度(g/L)与细种子表面积(m“/L)之比为7~169/m,计,附聚时间为6h。晶体生长是把物料冷却到3z8K温度后,按4009/L(粗、细粒合计)加入氢氧化铝种子,停留时间为5。~7叭。
氮氧化铝分离和洗涤多在专用的水力旋流器、弧形筛以及多级沉降分级槽进行。中国开发的旋流筛可一次完成成品氢氧化铝、粗晶种和细晶种的分级.晶种氢氧化铝用转鼓过滤机撼去所附带的母液。成品氢氧化铝稠浓浆液采用二次反向过滤洗涤。洗涤后成品氢氧化铝含Na20应不大于0.12%,水分不高于12纬。采用助滤剂可使成品氢氧化铝附着水含量降到6%~8%。设备包括溶液冷却设备、分解槽、分离(分级)和洗涤设备。
冷却设备将铝酸钠溶液冷却到分解初温的设备。采用较多的有板式热交换器和闪速蒸发器组等。板式热交换器是利用分解母液冷却分解原液。闪速蒸发冷却一般采用2一5级闪速蒸发。二次蒸气用于逐级加热蒸发前的分解母液,二次蒸气冷凝水可用于洗涤氢氧化铝。
分解槽组分解槽有空气搅拌和机械搅拌两种形式。操作按组配置,每组12~15台。
(1)空气搅拌分解槽。为焊接封闭容器,内装两个空气升液器,槽容积为1250一lsoom3,直径7.75一9.om,总高25.7一33.sm(图2)。新建分解槽容积达3000一40oom3。
图2空气搅拌分解槽
1一槽壳;2一过料空气升液器;
3一冷却水套;4一搅拌空气升液器
(2)机械搅拌分解槽。由于这种分解槽能减少动力消耗,在20世纪70年代又重新获得发展。机械搅拌分两种方式,一种是轴流式机械搅拌,在空气搅拌分解槽升液管内的上部装设轴流泵式螺旋桨;另一种是用螺旋桨叶搅拌的平底分解槽。螺旋桨叶形状特殊,槽内壁上装设挡板,以造成强烈搅拌。最大的机械搅拌分解槽的容积为4500m3。在欧洲式拜耳法分解条件下,得到产出率高、粒度细的氢氧化铝。这种氢氧化铝需经1573K温度缎烧,才能制得不易飞扬的“面粉状”氧化铝。在美国式拜耳法分解条件下,得到产出率低、粒度粗的氢氧化铝。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具有吸附-分解ox功能的多酸催化体系制备、调变及性能研究.pdf21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80 &&
具有吸附-分解ox功能的多酸催化体系制备、调变及性能研究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摘要 随着氮氧化物 NOx 排放总量的逐年增大及限制NOx排放的法律法规日
益严格,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加大了对NOx去除的研究。在NOx去除的众多方
法中,直接催化分解法由于无还原剂消耗、不产生二次污染、工艺简单等优点而
成为NOx去除的研究热点之一。杂多化合物 HPCs 由于其独特的晶体结构及
催化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各催化领域,将HPCs用于NOx去除的已有研究多局
限于杂多酸 HPAs 对NOx的吸附及催化还原,而关于催化分解的研究较少,
簇来说,HPW的相关研究只是其冰山一角。由此本文制备了一系列Keggin、
Dawson结构杂多酸、杂多酸的稀土盐与铯盐以及负载型杂多酸,用于开拓杂多
化合物催化分解NOx的新领域。研究主要内容为以下五个方面。
H5GeWl I 1V040 HGeWV 、H5GeMolV040 HGeMoV 及H5GeW9M02V040
的吸附、脱附及催化分解性能。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催化剂均具有吸附
NOx的能力,在最佳吸附温度230 oC时,各催化剂对NOx吸附效率及吸附容量
的吸附效率及容量分别为80%与16.2 mgNOx儋;通过IR表征发现NOx主要以 [H十 N02‘,No+ 】形式吸附于杂多酸的二级结构中,此外有少量Nox以亚硝酰基 NO? 形式吸附。吸附于HGeW的NOx可通过升温热脱附与降温通水蒸汽反取
代脱附两种方式进行脱附,后者由于有水蒸汽及时补充了杂多酸二级结构中NOx
脱除而产生的空位,因而可以实现HGew的重复使用。通过程序升温分解.质谱
检测 TPD.MS 研究了NOx的催化分解,首次发现了NOx在杂多酸催化分解
中02的产生;考察了杂多酸中杂原子与中心原子对NOx催化分解的影响,结果
发现以Ge为杂原子的杂多酸的催化活性高于P为杂原子的杂多酸,多原子为W
的杂多酸对NOx的转化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国家权力分解定律作用形式之宪法学透视_宪法研究_中国宪政网
国家权力分解定律作用形式之宪法学透视
作者:童之伟 &
本文以国家权力所有权与国家权力行使权概念的区分为前提,用社会权利分析方法对国家权力分解定律借以发挥作用的几种形式作了评析,揭示了一系列并存、对称、但看起来似乎又相互对立的国家权力行使权运动趋势后面的同一性基础及其社会经济动因。
笔者曾提出并论证了国家权力发展演变所遵循的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即国家权力分解定律):“从国家权力产生并具有了成熟的存在形式以后,它就处在渐进但又永不停顿的分解和再分解过程中,直至它被分解完毕;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权力既分解为不同的存在形式,由不同的主体掌握和运用,又逐渐转化为社会成员的权利,由权力形态向权利形态回归,经过充分分解的国家权力最终将全部转化为社会成员的权利。”〔1〕当时由于文章篇幅限制, 未能专门论及这一定律起作用的具体形式,实为一大缺憾。为了有所弥补,本文拟以笔者一向倡导的社会权利分析方法〔2〕为学科分析工具,对国家权力分解定律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它在当代运动的几种趋势作一番评析。
一、国家权力所有权与国家权力行使权概念的区分
我们首先看看国家权力的相对地位和数量构成。根据社会权利分析的观点,宪法学最重要的范畴是社会权利。社会权利以所有权归属已定之财富为物质基础、以一国宪法承认和保护的全部利益为本体,表现为宪定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总和。作为社会权利的一个基本构成部分,国家权力是以所有权属于公共权力机关之财产为物质基础、以宪法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体的国家强制力量。从量上看,国家权力的总量与公共权力机关拥有的财富的总量相适应,在外观上则表现为由一国所有公共强制力构成的集合体。
要深入研究国家权力,就必须在宪法学中引进两个新概念,即国家权力所有权和国家权力行使权。就宪定形式而言,国家权力在不同的国家往往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如资本主义国家宪法通常将其划分为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社会主义国家如我国宪法则另有自己的分类或列举方式。但无论怎么分,这些都是依宪法在国家机构内所作的职权划分。从理论研究的要求看,我们不能仅仅限于描述宪法对国家权力所作的分类,而应当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另辟蹊径。
对国家权力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学理分类,但最必要、最基本的却应当是按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将其作所有权和行使权的分类。学术界现有的作法,一般都是将国家权力仅仅理解为以国家机关及其官员为主体行使的权力之总和。严格地说,这种理解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则是有害的。合理的理解应当是,宪政制度下的国家权力由以下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政治权利,通常具体表现为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和对国家机关及其官员的监督权等。各国宪法对公民这方面的权利的规定不尽一致,但在现代民主制下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公民的这类权利是国家机关及其官员手中权力的宪定来源,前者派生、决定和控制后者,后者的行使须对前者负责、受前者监督。这些政治权利总括起来,实际上构成了国家权力的核心部分即所有权部分。其二是国家机关及其官员掌握的权力,这部分权力虽然显得强大、显赫,但在宪法地位上说它却是国家权力的外围部分,派生于、受制于并从属于公民的政治权利,受后者的监督控制,实际上只是国家权力的行使权。将国家权力所有权与行使权从学理上分解开来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很多理论问题就说不清、理不顺。例如,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二条),而如果我们在理论上假定国家权力的全部权能都在国家机关及其官员手中而公民没有保留其中的任何部分,那么试想人民手里岂不是空空如也、哪有“属于”他们的权力呢?又如,我国宪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第三条),“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第四十一条),宪法的这些规定正好表明人民或全体公民是国家权力所有权主体、是主人,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其行使权主体、是公仆。
合乎逻辑地看问题,如果认定国家机关及其官员掌握的权力就是全部国家权力,实际上就在理论上否定了人民或全体公民的国家主人翁地位,同时也肯定了国家机关及其官员的国家主人地位。这显然是荒谬的。
将国家权力在学理上分为所有权与行使权两部分的必要性,本世纪初就有政治家意识到了,现在也开始逐渐为法学界所认同。例如,孙中山先生虽然没有使用国家权力所有权与行使权的词语,但却是历史上第一个在实质上将两者作了近似的区分并给予了较充分论证的思想家。这反映在他的权能分开和政权与治权分开的理论中。他说“国民是主人,就是有权的人,政府是专门家,就是有能的人”;又说,“在我们的计划之中,想造成的新国家是要把国家的政治大权分开成两个。一个是政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人民的手里,要人民有充分的政权可以直接去管理国事。这个政权,便是民权。一个是治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政府的机关之内,要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全国事务。这个治权,就是政府权。”〔3〕他认为, 要用人民的“政权”去控制政府的“治权”。他所说的“政权”是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公民权利的总称,而“治权”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官员手中掌握的全部权力。显然,这两部分中任何一部分都不是他心目中完整的国家权力,而只有两部分的集合体“国家的政治大权”才是完整的国家权力。这种完整的国家权力,正是宪法学或政治学上所说的主权。可惜,孙中山先生这方面的思想成果,我国宪法学界未能很好吸收。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将国家权力区分为所有权与行使权的必要性和意义,法学界已有所认识。〔4 〕需要指出,个别或部分公民对其政治权利作个别的行使时,政治权利仍然是“权利”而不是“权力”,只有当公民作为一个整体以全体人民的名义运用政治权利并借以建立国家机构、向其委托国家权力行使权并控制这种权力时,该种政治权利才成其为国家权力的构成部分。
二、国家权力所有权与行使权相互关系发展中两种趋势并存
国家权力所有权与行使权之关系变化呈现出两种客观历史趋势,这两种趋势是国家权力分解定律发生作用的首要表现,认清它们对于理解宪法现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治法律制度史表明,在国家权力形成后的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大体上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所有权与行使权通常是合一的,这种状况是与自然经济下生产专门化程度低、劳动分工不发达的状况相适应的。在那时,国家权力所有权与行使权合一的典型形式是君主专制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虽然并不一定是那时各国的历史现实,但却比较确切地反映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政治特征。
在国家权力所有权与行使权的关系发展过程中,客观事实显示出两种确定不移的历史趋势。其一是这两种权力分离的趋势。两权分离的现象早在古希腊城邦国家和古罗马共和国就出现过,但只是到资本主义时代后才成为政治生活中一般的和普通的现象。这种趋势的出现是必然的,它实质上是生产力发展、生产专门化程度提高和劳动分工加深的政治法律表现。这种趋势的产生及其原因笔者曾作过较充分的论述。〔5 〕此处仅补充说明如下内容:在当代,这种趋势仍在继续,只是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而已;在政治发展滞后的国家,表现为从某种专制制度走向代议民主制,在政治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则表现为按一定性质经济基础的要求建设或进一步完善代议民主制;它在我国目前乃至未来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将主要表现为建设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权力所有权与行使权关系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的第二种趋势是国家权力行使权从国家机关及其官员手中向社会成员手中逐渐转移。从逻辑上看,这种现象的出现须以国家权力所有权与行使权分离状况的出现为前提。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因为,国家权力所有权从国家机关及其官员手中转移到公民手中,意味着有关国家事务由“公仆”代为管理转变为由公民依法直接决定,即由间接民主转变为直接民主。而我们知道,尽管直接民主制在启蒙运动时期就在卢梭等人那里获得了理论反映,但它作为宪政实践真正在间接民主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却比那个年代要晚得多。这种趋势目前在我国还只有少许体现,其中主要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还有县、区和乡、镇两级行政区域选民直接罢免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制度。这一趋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极为广阔的发展余地,因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使国家消亡,并使社会走向“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 〕促使此种趋势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生产和分配等经济过程的社会化。
三、国家权力总量变化过程中两种趋势并存
这对趋势是国家权力分解定律的第二种表现形式。
根据社会权利分析原理,从总的历史过程看,存在着国家权力在社会权利总量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其行使范围受愈来愈多限制,同时其运用程序日益严格的趋势。早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洛克就曾说:即使是拥有最高权力的国会,“它对于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不是,并且也不可能是绝对地专断的”;〔7 〕又说:“立法权和最高权力机关不能揽有权力,以临时的专断命令来进行统治,而是必须以颁布过的经常有效的法律并由有资格的著名法官来执行司法和判断臣民的权利。”〔8 〕这在当时表达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要求,这一要求的实现,意味着两点:一是限制并压缩了国家原有的行使权力的范围,二是增加了国家运用权力的条件限制和程序限制。英国、法国、美国的宪法性文件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宣言都体现出了这两种必然历史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权力的运动也应当朝逐步收缩国家权力行使范围、相对扩充公民权利、严格国家权力运用程序的方向进行。当今我国放弃计划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宪政的观点看,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其所以说它是一个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有助于国家权力收缩其干预范围、合理降低国家权力在社会权利总量中的比重。不论国家权力所有权与行使权是合一还是分离,国家权力从量上看并没有什么差别。所不同的是在合一的情况下,国家权力所有权与行使权的配置,都是国家机构体系内部的事,但在分离的情况下,国家权力的所有权要以社会成员为主体并通过社会成员与国家机关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获得表现。这种互动关系表现为,社会成员通过选举国家机关及其官员、授予他们国家权力行使权并监督其运用等方式,来直接实现其作为国家权力所有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又通过促使国家机关及其官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运用国家权力行使权来间接实现其作为国家权力所有者的利益。在国家权力所有权与行使权不分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其所有权和行使权都集于君主一身,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为国家权力的运用规定严格的限制条件。所谓规定限制条件,不外乎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划定国家权力与社会成员权利的界限,二是划清国家权力行使权不同运用主体的权限,三是规定国家权力行使权的主体资格和运用程序。这些界限和限制,作为国家权力单一主体的君主是不可能接受的。但在国家权力所有权与行使权分离后,不论是为了保证直接实现公民作为国家权力所有权主体的利益还是为了保证间接实现这种利益,甚至只是基于合理分工、提高国家权力行使权运用效率的考虑,在这三个方面划出明确界限、作出严格限制,都是十分必要的。
与上述趋势并存的是国家权力绝对量增加和运用规模扩大的趋势。由于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及由此引发的分工的加深,自国家出现至今,社会权利不论在哪里都极大地增加了其总量。因此,尽管国家权力在社会权利总量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国家权力的绝对量却显然是在增加的。因为,几乎人类每一个活动领域的开辟,都会给国家带来一项或数项新权力,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领域,即使在一国的人口规模和地域规模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人们生产、消费规模的扩大和交流活动的增加,国家在相应领域运用权力的规模也不免要增加。几个世纪来,相同人口和地域规模的国家,其政权机关的机构和官员数量都增加了这一事实就是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和证据。当然,这并不是说,国家机关的机构和人员无论怎样扩大都是合理的。事实上,这种扩大在其阶段性上必须与生产、消费规模的扩大程度相适应。这一趋势的发展是可以与国家权力分解定律相互印证的。从形式上看,这种趋势似乎是对国家权力分解定律的否定,其实不然。国家机关的机构和官员数量一定程度的扩张只是国家权力行使权走向社会化配置即向全体社会成员手中回归的一个必经的阶段。
列宁曾说:“彻底破坏官僚制是有保证的,因为社会主义将缩短劳动日,发动群众去建设新生活,使大多数居民都能够毫无例外地执行‘国家职能’,这也就会使任何国家完全消亡。”〔9〕列宁这么说, 并不是主张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机关的规模和人员可以无限制地扩大,而是主张通过国家权力行使权配置的社会化来达成其历史使命,使国家消亡。
国家权力在社会权利总量中比重下降的同时,必然是社会成员权利比重的相应增加。因此,在宪政条件下,随着社会权利结构向着这一方向改变,公民运用权利对国家权力进行的监督控制也会加强。这一变化对国家形式能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这就是国家权力行使权在国家机构体系内配置的理论背景,要正确认识国家形式就必须深刻理解这种背景。
四、国家权力行使权横向配置和运用中两种趋势并存
这对趋势是国家权力分解定律的第三种表现形式。
在国家权力的所有权与行使权分离后,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分别行使国家权力行使权乃势所必然。从国家权力行使权横向配置的实践看,并存着两种相反的趋势。第一种是各个权力主体在发展过程中既相互协调、合作,又彼此约束和平衡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各权力主体之间法律地位和实际地位都不一定非得是完全平等的,但却必须是相对独立的,其中一个主体不得废除和取代其他主体。第二种是各权力主体中,某一个主体地位和重要性日益突出,有压倒、控制其他主体的趋势。对这种情况,学者们注目的实例主要是200 余年来资本主义国家中立法权主体与行政权主体的实际地位和重要性变化的历史动向,对此有的学者将其描述为代议民主制向行政集权民主制的转变。〔10〕但是,上述两种形式上不一致甚至对立的趋势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根据国家权力分解定律,答案应当是,国家权力行使权不同主体间既相互协调、合作,又彼此约束和平衡的趋势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某一个机关集权的趋势只是阶段性趋势,是一般历史趋势阶段性波动的表现。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权力集中程度提高的现象通常是由于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引起的垄断造成的,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并不会消灭竞争。政治上也一样。即使纯粹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生产和资本占有形式社会化的趋势也是同垄断的趋势并存的,而且,前者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反映事物本质要求和最后归属的方面,后者既是前者的产物,又是前者的对立物,最终将会被前者所克服。同这种社会经济生活内容相对应的正是国家权力横向配置的一般历史趋势与其阶段性趋势的关系。确认这一点是正确认识当代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及其他国家机关的地位和职权关系的关键。
五、国家权力行使权纵向配置和运用中两种趋势并存
这两种趋势也是国家权力分解定律的重要表现形式。
对于全国性政府集权的趋势,我国学者在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时,往往根据列宁提出的“资本主义必然要使国家政权趋于集中”〔11〕的著名诊断给予阐述。但是,对于区域性政府分权、自治的趋势,往往讳莫如深。至于我国的纵向权力配置,学术界除了解释宪法规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有关条款外,有定评的理论见解还不多,讨论往往表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倾向。
其实,许多事实表明,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也好,社会主义国家也好,全国性政府集权的趋势与区域性政府分权、自治的趋势是并存的。对于前一种趋势,许多学者都作过论证。但是前一种趋势没有、也不可能消灭后一种趋势。这个观点我们以学术界常常讨论的美国联邦政府与州和地方政府关系为例就能得到证明:第一,联邦政府固然在集权,但联邦政府集权程度的加深至多只是相对缩小了州和地方政府行使权力的范围和它们在国家权力总量中所分享到的份额,它们拥有的权力的绝对量并未减少,相反,这种绝对量是在增加的。一百多年来州和地方政府预算支出的急剧增长说明了这一点。第二,一个客体是可以有多个管理主体的,在同一个领域,联邦政府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权力一般只是宏观层次的,大体表现为宏观决策、制定标准和进行监督,具体管理和执行等微观层次的职权仍然留在州或地方政府手中。在现代,联邦政府宏观层次集权程度的提高,往往意味着州和地方政府担当更多的行政执行职权,因为联邦集权此时常采用的是诸如“还权于州”之类的新联邦主义方式。十多年来,我国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特别行政区制度,以及中央政府的一系列放权让利措施,则是这一趋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表现。
在全国性政府集权与区域政府分权、自治这两种并存的趋势中,哪一种是基本的即代表着国家权力行使权纵向配置的总方向的趋势呢?根据国家权力分解定律,全国性政府不断提高集权程度不可能是基本趋势,区域性政府分权、自治,国家权力行使权重心不断自上而下降低才是基本趋势。就这两种趋势的关系而言,前者只是后者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波动的表现。全国性政府集权的经济背景是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集中控制,这种集中控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最典型的表现是资本集中和垄断,尤其是国家垄断,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典型的表现则是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和用指令性计划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做法。区域性政府分权、自治的趋势对于全国性政府而言就是人们常说的非中央集权化和权力下放的趋势,这种趋势是由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源控制的社会化过程推动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劳动过程的社会化、产品的商品化、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股份化和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国家权力行使权在国家机构体系内纵向配置的重心从全国性政府向区域性政府下移的总趋势,只是说明全国性政府与区域性政府之关系变化在过去、现在直到遥远未来这一总的历史过程中的一种基本方向。这里应当强调指出以下两点。
第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差别,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生活内容对国家权力行使权纵向配置状态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甚至在同一个阶段的不同时期也有很大差别。所以,国家权力行使权纵向配置的重心变化除了总的历史趋势外,还有一个阶段性趋势问题,阶段性趋势以总的历史趋势为中轴线波动,通常不会完全与总趋势重合,但也不会永远分道扬镳。认识和把握总的历史趋势需要对国家权力行使权纵向配置的状况作大纵深历史考察,需要研究这一现象的多方面的联系,而对于相关的阶段性趋势,往往是通过经验就能感知的。阶段性趋势在运动过程中,以体现历史总趋势的中轴线为基点作向上或向下的波动,它始而离开中轴线,经过一般时间的运动继而又在另一个点上回到中轴线并与其相交,这一期间形成的弧线长度,从时间的观点看,可称为周期,从空间观点看可称为波长,其上下限则称为波峰或谷底。许多事实表明,阶段性趋势绕中轴线波动的周期和波动幅度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内容是密切相关的。从理论上说,它们同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应当有着紧密的
对应关系,但实际上并不尽然,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关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同时也还有其他一些主客观原因。直接地看,对阶段性波动的周期和幅度影响最大的是生产集中和社会经济资源集中的程度和方式,以及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手段及其体现的集中化控制程度等因素。
第二,承认国家权力行使权配置重心下移是总的历史趋势,决不是说可以不考虑特定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一国的具体国情,一概地主张全国性政府多下放权力、主张区域性政府尽力扩大分权和自治。实际上,全国性政府集权的程度和区域性政府分权、自治的程度都应当同一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此外还得考虑一国的民族构成、居民的不同宗教倾向、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国家权力行使权纵向配置重心下移的趋势是在阶段性波动中进行的,因此,在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这个重心的位置总是处在波动状态的,有时在波峰,有时在谷底。当这个重心爬升到波峰时,它必然逐渐向体现其发展演变一般趋势的中轴线回归。
而当其跌到谷底时,又不得不向中轴线爬升。我们不妨以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央政府的集权程度变化的实例来说明这个道理。据专家统计,在我国解放以来已完成的总共8 个五年计划(从“一五”到“八五”)中,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按先后顺序分别是74.1%、48.1%、61.1%、54.2%、49.4%、48.7%、38.6%和39%左右;他们认为,根据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上述比重应当大于65%。〔12〕现在我国政府也有在目前基础上较大幅度地提高中央政府财政能力的想法。我们可以说,大于65%这个数字,就反映了人们对国家权力行使权纵向配置的重心目前应放在哪个具体位置的一种认识。这是维持中央权威所必须采取的步骤。当然,中央政府权力集中的程度是由多种指标决定的,但财政指标是最基本的,是中央政府权力的物质基础。
〔1〕〔5〕童之伟:《国家权力分解定律的假设与求证》,详见《法学》1995年第4期。由于该文最初发表时出现不少技术性错误, 准确的排印请看即将发行的《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社科卷,中国科学院龙门书局1996年版。
〔2〕该方法(或理论)的要点刘茂林同志有较全面的归纳, 详见他的《也谈宪法学体系之重构》,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5期。
〔3〕《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76、793页。
〔4〕童之伟:《用社会权利分析方法重构宪法学体系》, 《法学研究》1994年第5期;郭道晖:《论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 《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2期。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
〔7〕〔8〕洛克:《政府论》下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3、84页。
〔9〕《列宁选集》第3卷,第273页。
〔10〕曹沛霖、徐宗士主编:《比较政府体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22页。
〔11〕《列宁全集》第15卷,第147页。
〔12〕王绍光,胡鞍钢著:《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页、189页。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发布时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语c1是什么水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