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都魏道道诈骗诋毁合伙人枭龙说它是二代机

& 新闻客户端 &
美国都看不下去了 称印度LCA比枭龙差很多
作为南亚举足轻重的强国,印度一直以来都有着成为“有声有色大国”的梦想,为了不在世界上“销声匿迹”,印度从建国伊始就十分重视军力的发展,近年来又借着西方遏制中国的东风,在国际上左右逢源大买军火,俨然已成为印度洋霸主。虽然看似不差钱的印度买来了众多先进武器,但在外媒眼里,别说与中国相比,就是与其老对头巴基斯坦相比印度都压力很大。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10月22日报道,美国已经同意向巴基斯坦出售8架全新的F-16战机,该交易将壮大巴空军现有的76架F-16机队。如果交易完成,巴基斯坦将装备26架先进的F-16 Block 52+战机,其余的F-16也已升级为 Block 15 MLU 型号,其战斗力与Block 52+型相差无几。与此同时,其宿敌印度空军却因飞机老化和中队解散而日益萎缩。
巴基斯坦还在采购高达150架的中巴联合研制的JF-17“枭龙”战斗机,巴基斯坦目前装备了49架“枭龙”,还有100架尚未交付。据称,该战机将取代巴基斯坦空军目前装备的中国制歼-7、法制幻影-3以及幻影-5战斗机。巴基斯坦目前装备有140架中国制歼-7P和歼-7PG战机以及约157架法国达索公司生产的幻影-3和幻影-5战机。
文章称,巴基斯坦的底线是,虽然巴空军在数量上无法与印度竞争,但是其一直致力于升级战机甚至扩大规模,与此同时,印度空军却正在萎缩。文章认为,南亚的力量平衡在于印度,虽然巴基斯坦已不再是过去那样的威胁,但是越来越强大的中国却正在日益挑战其地位。印度的军队——尤其是空军正因其混乱的政府、无能的官僚作风以及顽固的谈判策略而遭受损害。
文章称,印度空军应该拥有42个中队,但是由于几十年的疏忽,目前仅有35个中队还能使用,如果不采取措施“止血”的话,其数量还将进一步缩小至25个中队。印空军一部分问题源于缺少训练有素的飞行员,这是因为印度在选拔飞行员上的无能还有无法及时完成战机采购谈判造成的。其无能官僚作风的典型例子就是所谓的“中型多用途战斗机计划”(Medium Multi-Role Combat Aircraft,简称 MMRCA),这个旨在采购126架战斗机的项目在2001年启动,花费了将近10年的时间后法国达索的“阵风”战斗机最终“获胜”,然而印度用各种法国或达索无法同意的无理要求破坏了谈判,致使该项目在今年流产。
现在的消息是,印度将购买36架“阵风”战斗机,但是鉴于印度的记录,最好还是对其保持怀疑。印度空军依然需要至少120架类似“阵风”的战机,事实上,印军方还是想买“阵风”,但是现在看来,其最终可能被迫扩大国产的“光辉”(LCA)战斗机产量来保持空军规模。
美媒认为,“光辉”是航空史上有史以来最差劲的战斗机项目之一。与“枭龙”相比该机在很多领域都已过时和低劣。“光辉”据称有57种缺陷,如果未来爆发战争必将导致很多印度飞行员送命。文章称,苏-30MKI才是印度空军为数不多的亮点,印度不如砍掉“光辉”项目,再买120架苏-30MKI得了。
文章称,未来印度还可能购买在俄罗斯T-50基础上开发的“PAK-FA”隐形战机,但是印俄之间的合作充满坎坷,至今还不清楚印度将在何时购买多少架该战机。印度还在自主开发五代机,但是鉴于其在“光辉”项目上的“努力”,该机想飞起来还早着呢。
同为“金砖四国”成员,印度和中国近年来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人已经喊出了“二十一世纪是印度世纪”的口号,心气不可谓不高,其经济发展前景如何本文不作讨论,单看其军力发展,想要配得上“二十一世纪”的水平无疑值得商榷。中印两国在同一时期建国,新中国饱受封锁限制,不得不自力更生自主发展国防,而印度则充分享受着宽松的国际环境,总能买到先进的武器装备,既然买比造更便宜更方便那为何不买呢?所以印度军队从建军伊始到现在就充斥着“万国造”,几十年过去了,中国自研的五代机已飞上蓝天,核潜艇已发展到第三代,而印度呢,依然在国际市场上当着挥金如土的大买主,花了数不清的真金美元,到头来还被西方媒体冷嘲热讽,不能不说是讽刺。
百年之前,德国的铁血宰相德俾斯麦曾分别接待过中国和日本两个代表团,后来有人问他对中日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他说:“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倏忽百年,历史似乎又翻到了同一页,不胜感慨。
法国军工狂扇印度人脸:枭龙和印度LCA比简直是笑话!
法国军事观察家米利尔.让:我刚刚访问过巴基斯坦,我发现他们对他们即将装备的FC-1(JF-17)战斗机非常的自信。不过我在印度的军事论坛上曾经看到过相反的观点。现在我想知道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人可以给我多一点的信息吗? 另外我在巴基斯坦发现一个很有趣的情况,那就是他们非常渴望中国在未来10年内能够研制出可以和美国F22相媲强过美的战斗机。
对于这些大家是怎么想的?请不要笑!
印度国产LCA轻型战机进展缓慢
军事观察家 米利尔。让:
漂亮但幼稚的问题,不过只有未来可以给你答案。 在具体的技术数据没有公开之前我们还不能给出预测,我们最好等到他们都服役之后再看看吧。印度仅仅只研制LCA这一种战斗机吗?关于中国研制F22的问题更是可笑。如果你知道美国研制F22遇到了多少困难,你就不会提出这样的看法了。
目前为止,JF17还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如果它采用西方的电子系统,其表现应该会好一些。不过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导致LCA领先于FJ17,那就是雷达反射面积比较小。因为LCA的表面广泛应用了复合材料。如果两者使用类似的雷达系统,那么LCA将会比较具有优势。下面的就交给专家评论吧。
LCA获得比较小的反射面积,得益于它的外型。当LCA和 JF17迎头接近的时候LCA将获得很多优势。 我的一个参与LCA设计的朋友(材料专家)告诉我说LCA拥有最小的雷达反射信号。不过我们需要为它安装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哈哈哈!
对的,如果拥有AESA那LCA将变成一只致命的鸟。不过我不认为他会很快安装AESA,因为LCA现在正在研制当中。现在只能安装MMR或2032雷达。我想在LCA的改进型号上可能安装国产的AESA雷达。不过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加快LCA的研制工作。
也许印度应该在别的方面采取行动,来延缓JF17的研制进度,直到LCA服役。 是的,这就是阻止他们的方法。不过他们仍然幻想着能够在今年3月得到首批8架JF17,然后每年获得20架。
他们也许会的到一些JF17不过是在俄罗斯提供发动机的情况下。不过我还是怀疑他们今年是否可以的到8架JF17。如果印度确定MIG35赢得印度新战机的招标,同时确定参与俄罗斯的第5代(其实是西方的第四代)战斗机的研制,俄罗斯将不会允许以上情况发生。
即使俄罗斯允许向巴基斯坦提供发动机,JF17也只不过比LCA进入空军服役早两三年而已(可见DD说的LCA&将&要服役需要&将&多久
我看到过你提到的消息。不过我也看到过更有趣的消息:那就是中国已经研制出与RD93相类似的发动机WS13,事实上这种发动机得到了俄罗斯的帮助,比如说向中国提供技术,零配件。俄罗斯不喜欢这样,因为他们不希望与这种价格低廉的发动机在市场上竞争。不过中国有&窃取&他得不到的技术的传统。所以俄罗斯正在积极应对这一情况。中国说WS13研制已经接近完成。这也许是真的。不过研制高性能航空发动机是很困难的。而中国在熟练掌握这种发动机过程中也可能遇到问题,不然他们就不能最终掌握他的核心技术。如果中国不能作到,他们可以把RD93安装到JF17上,然后说这是WS13,俄罗斯会真的关心吗?即使俄罗斯知道他也会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与中国一起撒谎。而拒我所知印度基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能做的只能是抱怨罢了。这只是生意!
我认为中国和俄罗斯一定会完成这笔交易,或是俄罗斯提供发动机给中国但是说那是中国生产的(刚刚听说俄罗斯为了钱正在卖给中国150台发动机)或是干脆中国用俄罗斯发动机生产JF17然后进行幕后秘密交易,毕竟中国是俄罗斯重要贸易伙伴。
J10 、鹰狮、 LCA、是同一代战斗机不过担负着不同的任务。JF17则不同代的。 我只就LCA而言:
LCA拥有四余度电传控制系统。而且有45%是应用了复合材料。 LCA不是完全的三角翼飞机,双三角机翼克服了纯三角翼的缺点。LCA拥有全玻璃坐仓(用显示器取代传统仪表
LCA的数据处理器甚至比瑞典的鹰狮战斗机还好。 LCA使用了固态传感器和控制系统。
LCA和J10只是作战角色不同,但是是同一代战斗机。而J10得到了俄罗斯西伯利亚设计局的技术帮助。而LCA因为政府的评估和批准被拖延。
另外J10和LCA都使用FADEC(全权数字控制式)发动机。LCA的KAVERI发动机正在研制中(现在用的是美国货),而中国则在研制WS13不依靠俄罗斯(看来这位把WS13混淆成了
LCA=》鹰狮CD型战斗机 当一切都取决于雷达的性能的时候如果拥有AESA(有源相控阵雷达)LCA可以击落SU30MKI,但是我们能说他比MKI强吗?不能!空战的胜负取决对飞机的整个系统性能。
但是LCA的内部设备是一个挑战。不过LCA很适合安装进口的雷达,接收系统,情报搜集系统以及和预警机协同作战。如果不是受到有效载荷的限制他可能成为多用途战斗机。
大家知道LCA的雷达反射面与法国阵风,欧洲台风,瑞典鹰狮相比是大是小?虽然我知道着可能属于机密,不过我确实很想知道。
可以肯定的是LCA的反射截面是非常低的,这得益于他的外型以及45%的复合材料的用量。而且LCA的进气口也进行了低可探测性设计。我想反射面积应该小于瑞典的鹰狮,如果考虑外型尺寸的话。
45%的数据是依据符合材料的重量还是者表面面积占总量的比率?我听说90%的面积使用了复合材料。
我说的数据是依据重量来说的,其实LCA表面全都用了复合材料。、
中国专家仔细研究印度LCA战机:结论令人哭笑不得
以下来自西安西北工大的一名专家学者对印度LCA战机仔细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我本人是从事军工工作的,对国产的战机研制历程也算有些了解。前几天偶然看到了关于印度的LCA的新闻,感觉比较有趣,就仔细的研究了一番,感觉这样的飞机站在印度空军接收这款飞机的角度,一定令人哭笑不得。
LCA的研制历程是1983年由印度政府提出的,1988年完成任务规划,90年代初完成初始设计。2001年1月首飞,到今年12月才造出第五架样机,据称将很快正式投产。
应该说它的进度并不算慢。要知道,中国的第一种自行研制并且大规模装备的喷气式战机——歼轰七“飞豹”,1978年项目起动,1988年首飞,2000 年才定型,而新歼则经历了18年的研制过程,“18岁了,终于参军了。”应该说对于中国和印度这样技术基础薄弱的国家来说,“第一代”肯定是比较难产的。一般来讲技术储备决定研制周期,技术跨度决定试飞周期。尤其是在试飞过程中,很容易暴露出重大的设计缺陷和技术障碍,导致设计修改甚至推倒重来。这一点在飞豹项目当中曾经多次上演。而对于LCA来说,我们现在对于这个项目可以说是完全不了解,光凭道听途说很难一窥全豹。它在试飞中究竟试飞了什么项目,达到了什么性能指标,遇到了什么障碍更是无从得知。但是我从这个项目简单的报道当中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东西。
首先就是这个新闻过于低调。
尽管我能够看到的报道都是转载的,但是我们仍然看到它的报道过于语焉不详,只说了它的操纵性能非常好,又说道它是“良好的飞行平台”。至于如何良好,不得而知,就算涉及机密,也可以搞几个特技动作来表现一下它良好的飞行性能吧。我觉得对于LCA这样一个对于印度来说具有时代开拓意义的项目,也是一个经历坎坷备受争议的项目,一旦获得重大突破断然没有不做大肆宣传的道理。
其次,它还有一道高坎要过。
搞过飞机的人都知道,飞机研制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不是发动机或雷达,也不是材料和加工工艺,更不是空气动力学和结构力学,而是系统工程能力。简单的说就是如何把一大堆或先进或实用,或国产或引进的设备和技术捏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能力。现在我们可以看到,LAC正在向“良好的武器平台”转变,而且“在随后的18个月内,将进行各种武器和传感器的集成和测试。”也就是说,现在的LAC,武器和火控系统还没有整合进去,“传感器”指的是什么我们还不清楚,可能是指和武器搭配的指示,制导和控制设备,也可能是说一部分飞机状态监控系统也不太完善。我们很容易推断,现在的LCA的技术状态最多处于“枭龙”03号的状态,而不是04号的状态。枭龙从03号到04号经过了两年。而03号本身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良好的飞行平台”,如果不是巴方的要求较高的话,它作为武器平台也是合格的了。至于04号,它的航电和武器系统实际上都是成熟产品,这两年成飞干的工作其实也就是系统整合。那么LCA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肯定将面对重大考验,搞不好还要再度回炉,对于第一次研制先进飞机的印度来说,18个月的周期无疑是很紧张的。这样的过程甚至可能要延续到LCA服役之后:在某些系统不到位的时候用替代品先服役,日后再进行升级。
第三,我们看不到LAC项目对印度整个航空工业的技术辐射作用。
我由于工作原因,长期和歼七,轰六这样的老机型打交道,但是我注意到,随着飞豹和新歼项目的进展,整个中国航空工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正是在那些老旧机型身上,我们可以不断的看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武器的运用。相阵控雷达,电子化座舱,复合材料,数字化加工工艺,巡航导弹,精确制导武器,综合航电,飞火交联,救生,通信,导航,指挥,等等技术的运用,使得歼七和轰六这些经历了50年的机种焕发了新生。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批次的歼七和轰六都有所进步,同时部队装备的飞机也在不停的进行改装。以至于现在出厂的最新飞机与十年前甚至五年前的同一型号都有巨大的飞跃。我们完全可以从歼七的改进看到歼十的进展。
那么,我们知道,印度为了维持它的庞大机群,几十年来一直在不停的生产米格21。那么他们生产的飞机水平如何呢?印度不是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也不是没有获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以中国的眼光来看,实在是非常有限的。
20年来LAC所取得的进展为什么没有表现在印度生产的其他飞机上呢?
我认为可能的原因有3个:
第一,印度自身的技术进展有限。
第二,印度对引进的技术无法真正掌握。
第三,印度对米格21本身吃的不透。
印度90年代中期对米格21提出了改进的要求,参与竞争的有以色列和俄罗斯两种方案。而有意思的是,曾经有人把米格21的两个改进方案和中国同一时期生产的歼七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结果是中国版本无条件胜出。印度当然不愿意买比中国落后的飞机了,但是俄罗斯敢拿着比中国歼七落后得多的方案跑到印度去招摇撞骗,可见当时印度的航空工业水平如何了。而可悲的是:直到现在,印度人自己制造的米格21仍然属于无名之辈的行列。
但是从这一点我们又可以看到一个不同寻常之处:一个进行了二十年的先进项目,涉及整个航空工业的方方面面,怎么就会连一点像样的成就都没有呢?我猜想,这可能和过多的技术引进有关。当然,引进技术不是坏事,拿来主义嘛。但是拿来之后你得学啊,得研究啊,得吃透,然后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啊!印度人怎么就什么都没有学到呢?难不成他们就是站在旁边看热闹?
从这一点看来,印度的LCA即使获得成功,对印度航空工业的提升也十分有限。
第四,印度对LCA的期望值与它实际的航空工业水平之间有极大的落差。
印度的航空工业水平如何,我没见过实物,也没有参观过它的工厂。不过看印度制造的米格21和美洲豹就能看到一点端倪。
我前面已经说过,在印度能够制造高档产品的情况下,是完全没有理由造不出性能良好的低档产品的。
LCA是什么档次?按照印度人的说法,属于第四代,还是西方标准的第四代,还要2020年都不会落后。从第二代到第四代,其中的技术跨度有多大?两道技术鸿沟!
我们的飞豹是二代半,枭龙是准三代,歼十是正三代,中国用了将近30年才越过了第一道鸿沟。其中的辛酸苦辣实在不足以向外人道。
我们知道LCA的大部分子系统都使用了外国技术,外国设备甚至外国设计,但是最后的系统集成和整合肯定是印度人自己做,否则干脆给LCA安一个美国番号拉倒了。尽管如此,我对印度人跨越障碍的能力仍然深表怀疑,有些东西没有做过就永远不知道,我们开始搞飞豹和歼十之前也曾经对可能面对的难题做过这样那样的猜测。结果搞起来之后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很多大麻烦都是从小毛病引起的。LCA迄今为止已经经过570次试飞,说实话这样的试飞强度并不大,很多有关可靠性的问题都不一定能够暴露出来。而中国队新型飞机的测试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的风洞,高空试车台,地面微波实验室,仿真测试系统都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就试飞而言,不仅有原型机试飞,还有小批量领先使用试飞,还有用歼八2和教八改装的技术验证机试飞——用成熟飞机改装技术验证机,可以进行比还不成熟的原型机复杂的多的试飞。可以说,中国航空工业对新型战机的测试的强度,难度,力度和广泛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最后,中国近几年研制的飞机都存在很大的技术交叉,很多歼十上的设备和技术,飞豹和歼七都能帮它试飞,甚至整个子系统的集成都可以在其他机种身上完成。而我们可以看到,印度是没有这种条件的,它只有一个LCA项目在进行,它的米格21和美洲豹不争气,也没看到它做这方面的工作。那么我只能看到一个选择,那就是让美国人帮它做。众所周知,1998年后印度和美国的关系一度中断,但是其后很快又再度热络起来,鉴于LCA广泛使用了美国技术,帮助印度进行全面的系统测试还是很可能的。但是要想达到“第四代”标准,美国人愿意提供的东西非常有限。
在LCA的整个项目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的从美国,英国,以色列引进的成熟技术,按理说,LCA不应受分子项目进度所累,印度方面的主要工作应该就在于机体设计和系统集成。但是从它的研制进程来说,印度在材料制造,加工工艺,空气动力学,以及系统集成能力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从LCA2001年第一次试飞,时隔1年多之后才第二次试飞来看,它有可能在复合材料结构方面碰到了麻烦。LCA使用了过多的复合材料,是的,过多了。制造高性能的复合材料其实不难,但是复合材料的最大的弱点就是可靠性问题。从制造角度来说,基本上很难保证能够生产出质量完全一致的产品,以至于对复合材料件的性能一般都不以强度,硬度,公差来表示。而是采用一种概率性的表示方法,比如说“有90%的置信度可以达到某一强度标准”,或者“有99%的置信度可以达到某一强度标准”。于是,在复合材料设计时,经常要放大其安全裕度,也就是增加厚度,从而减少了复合材料对于金属材料的比强度优势。
我们可以看到使用了大量复合材料的LCA减重效果并不明显。更要命的是,复合材料极易受损,而且难以检测——金属材料的损伤往往是裂纹,腐蚀等,大部分损伤可以目视检查,难以达到的地方可以用窥镜。但是复合材料如果发生分层,气泡等问题,在表面上是绝对看不出来的。如果仅仅是使用在飞机的表面,用一台手提式超声波验伤机就可以检查,但是如果使用在内部结构上的话,检查起来就会极其麻烦。这也是美国等材料技术先进国家在复合材料的使用上保持谨慎的根本原因。我猜测LCA的第一次试飞之后一放就是一年半的原因可能就是复合材料出现了重大损伤,从而不得不对机体结构设计推倒重来。至于现在LCA的复合材料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就570次试飞而言,尚不足以验证其可靠性。
好了,说到这里了。我对歼十的了解有限,对LCA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面,所以我并不打算对它们的性能作盲人摸象式的所谓分析。
一个比较专业人士对lca(印度光辉)的评价
LCA(Light Combat Aircraft,轻型战斗机),正式名称为Tejas,中文翻译为“敏捷”或“光辉”,为了行文方便,下文一概称为LCA。
如果LCA还没服役,还可以用“将来如何如何”来应付对它性能的质疑,但是既然LCA已经“服役”了。它理所应当不能用验证机或原型机的标准来衡量了,而是必须以现有性能和现役飞机进行对比。
中国人常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我们与其在那些不知道是否可靠的数据上争吵,远不如让飞机在天上飞一圈来的更有说服力。
当然,飞行表演不是试飞,不见得能够完全表现飞机的全部性能,但飞行表演本身是一种宣传,飞行员必然是最优秀的飞行员,而且必然会竭尽全力在许可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表现战机的性能。
笔者专门从网上搜索了LCA的飞行表演视频,结果能够找到的最新的视频为前天印度班加罗尔航展上的飞行表演。但是今年的表演视频清晰度不高,而且精彩程度也比较低。所以我又找了2009年印度航展的视频。实话实说,LCA的表演还是像模像样的,可以说比较精彩的,比起07年的飞行来说有着天壤之别。这说明这两年它的试飞近程得到了极大的提速。
但是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笔者为了更直观的了解LCA的实际性能,找到了近几年几种大出风头的中国飞机的飞行表演视频,大家来对比一下。
L-15猎鹰在2008年珠海航展上的表演
/programs/view/5ANn-3wwbmE/
埃及空军的K8宣传片
/programs/view/qjrkdpxYDmk/
歼10在2008年珠海航展上的表演
/programs/view/LqyX5pTHWkk/
枭龙在2007年巴基斯坦国庆日上的表演
/programs/view/rFPk5sbGsbs/
枭龙在2010年珠海航展上的表演
/v_show/id_XMjI0MzMwMzg4.html
LCA在2009年印度班加罗尔航展上的表演
/programs/view/EY4FrPaN9Ws/
需要说明的是08年时L-15还没有装带加力的发动机;K-8是做编队飞行,同样的动作,难度比单飞要大。
经过简单的对比我们就可以非常直观的发现,就现在这几种飞机的飞行表现来说,LCA实际表现出来的性能水平也就是和埃及制造的K-8差不多,比还在试飞中且没有加力的L-15都有差距。已知K-8的最大过载为7.3g,因此我认为LCA目前只能飞到6g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
实事求是的说,LCA现在如果确实已经达到“服役”状态,达到它的设计目标的话,那么它的飞行性能在二代机当中都属于非常一般的水平。
用不着什么大神给大家分析,就凭肉眼,大家也能看出来LCA的飞行性能也就是那么回事了,那么它的作战能力呢?我们也不需要做过多的分析了,仅说一点:笔者在网上认真搜索了一下——没有找到任何关于LCA打靶的消息,倒是日LCA发射R-73导弹的事情被拿来到处宣传。要知道发射导弹和打靶是两回事,实弹打靶是飞机具有实际战斗力的标志性测试。为什么发射导弹更有实战意义的打靶却无声无息?笔者认为LCA很可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打过靶,如果打过靶,继续进行导弹发射测试就没什么必要了。而且无论是媒体还是民众,都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打靶而不是发射导弹。这就好比我们的黑丝带首飞之后,滑跑实验自然就不重要了。有意思的是,LCA从日开始实验发射R-73导弹,一直试到日还在试,而且还要“继续进行几次导弹发射实验”。可见光是把导弹打出去就已经碰到了极大的麻烦。他们在过去的三年中到底碰到了什么麻烦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用以色列雷达搭配俄国导弹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麻烦。因为它们之间根本不可能实现兼容,而且这两个国家之间也绝对不愿意共享产品的控制程序代码。因此在LCA统一换装俄国或以色列或欧洲的作战系统和武器之前,要想货真价实的打一次靶是基本上不可能的。
连靶都没打过,再先进的导弹也只能等于配重,充其量也就是火箭弹。LCA唯一可以用于空战的武器恐怕只有机炮(也不知道测试过没有)。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阶段性的结论:至少在2011年初,作为一款已经服役的战斗机,LCA是一种只能用机炮作战,且飞行性能较一般的白昼型战斗机。在现在这个导弹满天飞的时代,LCA事实上仍不具备任何实际的战斗力,它实实在在就是个半成品。正因为这样,它才会被发配到泰米尔纳德邦那样一个距离中国和巴基斯坦几千公里,离斯里兰卡都有六七百公里的鸟不拉屎的地方。说实话,在那个地方连打海盗和土匪的机会都不多。
至于说世界排名嘛~~,不妨直白的说,直到2011年1月份,LCA在世界上所有仍在服役的喷气式战斗机中(包括各种老爷机在内),LCA的战斗力绝对是倒数前几名的水准。假如LCA明天在战场上碰到了K-8,它唯一的选择就是第一时间利用超音速的优势逃之夭夭。它的“初始作战能力”到底能够打的过谁?这是个大问题……
必须说明的是,LCA的纸面性能和设计指标是非常出色的,只不过它在漫长的研制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如果它没有“入伍”,那么印度人仍然可以用美好的前景自我麻醉,自我吹嘘,但是现在不同了,一纸初始作战能力证书将LCA从美好的理想一下子拉到了残酷的现实面前。
这就好比一个望子成龙的老爸,养了个宝贝儿子,28岁了,拉出来给大家一看,长了个一米二三,整个一侏儒。做老子的当然拉不下脸啊,忙着给儿子解释呐:别担心,他还小,还得长,再过五年,他能长姚明那么高。
总结来说,“现在”的LCA/tejas还是不行的,尽管它已经“服役”,但是将来行不行,咱们还是不要那么早下结论。
台湾人怎么评价印度LCA和大陆的歼10
今天在重温白象的军备大茶几的时候突然想研究一下LCA的发展历程, 然后看到了这篇文章, 段子不长, 但是想转帖过来给大家看看台湾的军迷怎么说LCA的, 话说, 我一直觉得是因为IDF让他们同病相怜的说~ (话说IDF在那个时候还是不错的, 比不上F2但对抗下七姬八姬还是可以的)
[昨天的印度光辉]LCA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是说最近看到几篇军武文章,都不约而同的谈到印度的国防发展,对印度追求国防自主的历程是眨多于褒。当然这些文章的论点都算中肯,毕竟印度发展自制武器并不顺利,包括自制的主力坦克、仿制的防空飞弹、与国外厂商合作发展的战机,都难逃发展时间漫长、性能过时、造价高昂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印度自制的LCA轻型战机,更是被批评的最惨,因为早从1980年代中期就开始发展的LCA战机,竟然到今天还没有量产服役。而西方的下一代战机,如美国的F-22、F-35、法国的飙风战机、欧洲战机都已经陆续服役下,LCA的性能却只相当于F-16中、后期构型的水平,当然会被批评是一服役就已经过时。特别是台湾在1980年代也同时展开轻型战机的发展计划,最后的成果 IDF不止已经服役了二十年,连中期性能提升计划都已经上路了,而LCA竟然还在为首批的量产而努力。台湾的军武作家会觉得LCA的计划太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那为什么会说LCA受到不公平的批评??是因为亚洲在1980年代开始发展的战机计划,除了LCA、IDF以外,还有中国的歼十战机,而且从某个层面上来说,LCA与歼十的发展历程非常相似,甚至性能也在伯仲之间。但是在台湾,LCA受到冷嘲热讽,而歼十则被捧上天了。所有批评LCA的理由,其实套用在歼十上也是完全适合。LCA的发展时程漫长,歼十算是同梯,LCA刚要量产服役,而歼十服役亮相,受到台湾媒体吹捧也才是这一两年的事。LCA靠大量外国厂商的技术协助,歼十的发动机不也是俄制的产品吗??以LCA的性能来看,在今日才服役已经算落伍,但是歼十的性能不也与LCA相去不远吗??不信的话到网上搜寻「LCA 歼10」这组关键词,双方的口水大战还未停歇。一方讥笑LCA搞了三十年到今天还没有真的服役,另一方则还击说歼十也是搞了二十几年才终于服役,采用俄式系统的歼十,在性能上差LCA一大截。
平心而论,LCA与歼十会有这么漫长的发展历程,有其政治因素,印度一再拖延LCA的服役时间与歼十没有大量量产装备部队,也有一样的原因。毕竟国际情势的转变,让印度与中国在冷战结束后获得了高性能战机。印度有Su-30MKI与幻象2000当家,LCA的服役就没有那么急迫,而中国拥有了Su-27SK与Su-30MKK/MK2后,歼十的量产服役压力就没有那么大。不像当时台湾发展IDF是在风雨飘摇时,老旧的F-104战机已经无力支撑台湾空防,让IDF甚至必需要一边生产一边改的情况下,紧急担任战备。同时印度与中国在获得了高性能战机后,部署策略调整为高低搭配,自制战机成为了低端搭配的角色,更严重压缩了LCA与歼十的量产资源。台湾获得了F-16 A/B Block20后,IDF的量产数量也从250架下降到130架,甚至还有些爹不疼、娘不爱。
以LCA这样的性能,在这样的时代服役,当然不会是一款令人惊艳赞赏的战机,其背后显示问题也都是印度发展国防工业上的沉疴固疾,许多批评都算公允。只是LCA的同梯歼十,在台湾被捧成宇宙无敌巨神兵,印度人如果知道,大概一方面啼笑皆非,一方面也忿恨不平吧。
印度欢呼国产LCA服役,称直接对象J20
当世界目光聚集到中国歼-20隐身战斗机身上时,印度也欢呼“世界上最小的单座战斗机”加入印度空军。1月10日,印度花费28年时间打造的第一种纯国产LCA“光辉”轻型战斗机交付印度空军,印度媒体盛赞它的“性能排进世界前八”、是“印度航空工业的里程碑”。
它的服役对于印度航空工业仍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印度时报》10日称,当天LCA交付印度空军,已具备初始作战能力。“这对于印度航空工业来说是历史性时刻,也是班加罗尔的自豪之日。”当天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和空军高层亲临LCA的交接现场,安东尼说:“LCA的研发极大增强了国防安全,我们为制造本国的战斗机而感到骄傲。”
印度空军参谋长内克将军说:“‘光辉’成军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如同美梦成真。它将我们的研发能力和科技水平完美地结合起来。”印度媒体也对这种战斗机的未来充满希望。喀拉拉邦新闻网称,“这种轻型战斗机被视为世界上最小的单座军用飞机,无论从技术还是性能上,它都能排进世界前八名。”喀拉拉邦新闻网说,从立项到交付印度空军,LCA经历28年时间,在世界第三代战斗机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新记录”。
印度LCA舰载战斗机最终难逃鸡肋下场
印度国防部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航空系统主任K。塔米尔马尼(K Tamilmani)告诉《德干先驱报》,第2架舰载型“光辉”(Tejas)战斗机原型机(编号NP-2)正在进行地面试验,将在未来15-20天内首飞。这一节点比原定计划(NP-2在2011年年底前首飞)拖后了三年。
印度政府于2003年批准实施舰载型“光辉”战斗机发展项目,首架原型机(编号NP-1)于2012年4月在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位于班加罗尔的机场完成持续22分钟的首飞,但该机是一架双座教练型机,而NP-2将是首架单座舰载型。目前,印度政府已批准了制造4架舰载型“光辉”战斗机原型机(编号NP-1~NP-4)。
只有在该机的性能得到检验之后,印度国防部才会决定是否投产。目前正在科钦造船厂建造的印度“维克兰特”号航母和之后第2艘印度国产航母(将比“维克兰特”号更大)都计划搭载舰载型“光辉”战斗机。按计划,印度将于2014年11月或12月,在位于果阿的陆基舰载机起降试验训练场进行舰载型“光辉”战斗机的滑跃起飞试验。
莫迪上台后豪言要加强印度的装备自主化战略,所以作为印度庞大航母计划的一部分,国产舰载战斗机毫无疑问的是重中之重.但是从印度军工的LCA光辉战斗机的发展历程来看,要想实现光辉上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航母舰载机的技术要求相比空军版的还要严格得多.印度要进行的陆基训练场滑跃起飞试验只是个简单的开始.
笔者认为印度LCA的舰载版设计只是个面子工程,毕竟其单发动机的配置是国际上航母舰载机的非主流,安全隐患对于事故频繁的印度海空军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其轻型战斗机的设计基础,加上上舰的机体加强要求带来的增重,LCA即使能够通过全面测试,其有效载荷和作战半径也令人担忧.海军能否最终接受它还是个未知数.
而就当今世界的舰载机的研发准备来看,一般都是选取性能稳定的空军型号作为基础机.印度的LCA战斗机至今在印度空军没有实现批量化装备,而且印度空军为了保证作战实力,坚持引进126架法国达索公司的阵风战斗机,印度空军高层同时也对LCA的性能和稳定性提出了质疑.印度空军对于LCA的坚决态度必然会对海军构成影响.
印度军方和政府准备在自主航母上使用自主设计的舰载机,来彰显印度军工的进步和成就,但是对于印度航母舰队指挥官来说,他们看重的首先是舰载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然后就是作战能力.目前印度海军航母舰载机部队已经正式开始米格29舰载机的训练,这种先入为主的因素将影响印度海军对LCA舰载版的评判.
如果印度空军在获得阵风战斗机之后,使用效果满意的话,那么印度海军就又多了一种选择余地,因为法国有现成的阵风战斗机舰载版.从维护和保养角度上上讲,印度海军都有可能选择这种经过实战检验的航母舰载机.笔者认为印度海军有两个理由跟政府叫板,一是空军可以选,海军为什么不可以,二是LCA空军不要为什么要硬塞给海军.
关键问题是,印度航空军工企业能否按时保质完成LCA舰载版的批量生产,如果仍然像现在这个样子一拖三两年,那么其中的变量将大大增加.美国承诺要与印度合作研发高端装备,所以不排除美国有向印度出口F35舰载机得可能.估计只要美国松口,印度海军应该害怕求之不得了,另外俄罗斯也不会放弃印度航母建设这块肥肉.因此无论怎么看,LCA舰载版的前途都不是很明朗.高峰/狼的空间评论.
(本文来源:铁血军事网
没有相关新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诋毁商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