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什么意思 英语?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09-02-04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回答者:06顺利平安 - 高级魔法师 六级 3-14 17:01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超刺激的xxx片地址&&啪啪啪&&高清哦&=====》&&&&&&&&&&&&&&&&&&&<&&&&&各种类型都有&你懂的!&手机也可以看滴!&&&&不要太上瘾!&&f尀sw刘46闊f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已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已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 这个懂了 那你知道“己所欲也,亦勿施于人”的道理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你不想吃饺子 别给人家 &#160;或许人家也不爱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收拾收拾离开利息支出v科维尔哦娃儿玩儿帕维尔撒旦放四大飞 &#160;按时到了法制宣传v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注意不要写成已),自己;所,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 全句可译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去做。 语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如果你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去施舍给别人。人嘛,要用心交流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已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注意不要写成已),自己;所,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 全句可译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去做。 语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室。
奢侈了贪婪的欲望也会增多。君子欲望增多就会贪恋趋慕荣华富贵,就会背起道义招致祸端。小人欲望增多就会想得到的越多,而且滥用已经得到的,致使家道败落自身沦丧。。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
什么气质不详,都是说表达什么含义。 如果是形容女子,有妖媚的意思。中国古代又说柳树容易修炼成妖。 如果是形容身材,是说苗条,有飘逸的感觉。 如果是种植,首先不能...
这句话是描述爱情的,意思是如果有幸两人相爱,希望对方不要辜负这份感情。诚心为你解答,给个好评吧亲,谢谢啦
答: 当他是透明的。不理他。不催他。不找他。就当是空气。你越吵越没效果
答: 2)英国的科学教育:在英国“全国学校课程”中,科学和数学并列为三大核心课程,所有5—16岁的儿童都必须接受法定的科学教育
答: 终于有考教师资格证书的朋友了,哈哈!我今年刚考完,幸运的是,考过了啊 !我的资料共享里就有,你去下载吧!肯定对你有帮助的.还有就是,考的的确挺细的,不要把你认为...
答: 暑期培训班资料有关初中教育的暑期培训课程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急急急_珍藏百科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急急急
编辑: &&&来源:用户发布&&&发布时间:&&&查看次数:23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办?急急急
本人,自己理解的才好
字面意思呗,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就不会知道压力有多大
其它百科相关
本文相关文章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有任何侵权、造谣信息请将网页地址和有法律效力的侵权造谣证明或判决书发往QQ:小时内删除。
苏ICP备号-1&你可以输入汉字、汉字的进行检索,也可以点击“部首检索”,通过部首和笔画进行检索。
部首:女部
注音:ㄖㄨ
四角号码: 46400
笔顺编号:531251
如rú依照顺从:如愿。如意。如法炮制。像,相似,同什么一样:如此。如是。如同。如故。如初。游人如织。比得上,及:百闻不如一见。自叹弗如。到,往:如厕。假若,假设:如果。如若。假如。奈,怎么:如何。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与,和:“公如大夫入”。或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突如其来。表示举例:例如。应当:“若知不能,则如无出”。〔如月〕农历二月的别称。姓。笔画数:6;部首:女;笔顺编号:531251
如rú【动】(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同本义如,从随也。——《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有律以如己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犬皆如人意。——《柳宗元《三戒》又如:如命(遵从命令);如志(随顺意愿;实现志愿);如令(从令,遵令)好像,如同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状貌如妇人女子。——《史记·留侯世家》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三则》又如:如皋雉(比喻男子以才华博得女子青睐);如许(似这般);如今晚儿(现在);如许豚犊(这样的不肖之子);如应如响(十分灵验)比得上,及不如无生。——《诗·小雅·苕之华》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战国策·齐策》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又如:我不如他去,往如,往也。——《尔雅》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史记·项羽本纪》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遭遇,际遇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因于名场。——《聊斋志异》表示举例。如:大文学家、大诗人,如李白、杜甫;工人都很勤劳,如挖土相敌;抵挡夫宋之不足如梁也,寡人知之矣。——《战国策》应当君若爱司马,则如亡。——《左传》如rú【介】按照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晋·干宝《搜神记》又如:如详缴(照报告中对原案处理的办法处理,并且准予销案);如律令(按照法令执行。是古代檄文、诏书结尾用语);如式(按照规矩)如rú【连】假如,如果如,若也。——《广雅》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坟上矣。——《论语·阳货》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后汉书·张衡传》洛阳亲友如相问。——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又如:如有不妥,请予指正;如不修改,未免粗糙;如使(假使;倘若)与,和公如大夫入。——《仪礼》或——表示选择关系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先进》而——表示连接如有隐忧。——《诗·邶风·柏舟》夜中,星陨如雨。——《春秋》则——表示结果。如:如许;如是如rú【助】用于语末,相当于“然”子之燕居,申申如也。——《论语·述而》褎如充耳。——《诗·邶风·旄丘》屯如,乘马班如。——《易·屯卦》孔子三月如君,则皇皇如也。——《孟子·滕文公上》用于语末,相当于“焉”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易·离》相当于“乎”善如尔之问也。——《礼记》如臂使指rúbìshǐzhǐ比喻指挥如意,毫无牵制或障碍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汉书·贾谊传》如常rúcháng与平常一样,照常一切如常如潮涌至rúcháoyǒngzhì比喻某种事物来势甚猛。像潮涌一样如出一辙rúchūyīzhé像出自同一车辙。比喻两种言论或事情非常相像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宋·洪迈《容斋续笔》如初rúchū跟原来一样地震过后,房子完好如初如此rúcǐ这样,那样;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这样或那样如此则荆吴之势强——《资治通鉴》理当如此达到这个程度或达到这个范围劳苦而功高如此。——《史记·项羽本纪》这样的两座城市发展的状况是如此相同如此而已rúcǐéryǐ如此:像这样。而已:罢了。就是这样罢了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孟子·尽心上》如此这般rúcǐzhèbān虚指没有详细说明或不要求详细说明的某种事物使他竭尽全力来证明如此这般是对这些事实的正确看法如次rúcì如下论据如次如弟rúdì旧时结拜的兄弟,年长的叫如兄,年幼的叫如弟如堕五里雾中rúduòwǔlǐwùzhōng好像掉在大雾里。比喻迷离恍惚,辨不清方向,或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如堕烟海rúduò-yānhǎi好像掉在烟雾弥漫的大海里。比喻摸不着头脑或认不清方向,不得要领如法rúfǎ确实;真正如法做得好炊饼,我要问他做三五十个,不知出去在家?——《水浒传》如法炮制rúfǎ-páozhì本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后比喻照样处理即如法炮制,果然把阵破了。——清·李汝珍《镜花缘》如风过耳rúfēngguò'ěr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后用“如风过耳”比喻不放在心上把好言语如风过耳,一毫不理。——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如故rúgù同过去一样使击柝如故。——《资治通鉴·唐纪》室内摆设如故如同老朋友你大哥是个爽快人,咱们既然一见如故,应该要借杯酒叙叙,又何必推辞呢。——清·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如果rúguǒ假如,假使你如果要来,请事先告诉我如何rúhé用什么手段或方法在退休制下如何提高津贴的问题方式、方法怎样接下去的问题是如何表明我们的意思在什么情况下姐妹三人如何再相会怎么,怎么样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水浒传》“如……何”,表示’把……怎么样”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如虎添翼rúhǔtiānyì好像老虎添上了翅膀,比喻强有力者得到援助后更强有力教得个女儿如虎添翼一般那里听薛夫人的解劝。——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如花似锦rúhuā-sìjǐn形容景色绚丽或前程等美好。也形容衣饰华丽早卸了孝服,换得浑身如花似锦。——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如花似玉rúhuā-sìyù像花和玉一样。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娶得一个如花似玉的浑家。——《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如画rúhuà景色如绘画一般美丽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头。——宋·张孝祥《水调歌头·桂林中秋》如火如荼rúhuǒ-rútú荼:开白花的茅草。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来形容军容盛大,现在用来形容气势旺盛、热烈或激烈正是:如火如荼,军容何盛;疑神疑鬼,草木皆兵。——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如获至宝rúhuòzhìbǎo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一样高兴。形容对所得的东西十分珍爱兰荪正在着急,看了一看,如获至宝。——清·李汝珍《镜花缘》亦作“如获至珍”如饥似渴rújī-sìkě像饿了想吃,渴了想喝那样。形容要求十分迫切迟奉圣颜,如饥似渴。——《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如箭在弦rújiànzàixián箭己搭在弦上,势在必发。形容形势危急大军继续东进,如箭在弦。——姚雪垠《李自成》如胶似漆rújiāo-sìqī形容感情深厚,难舍难分那张三和这婆惜,如胶似漆,夜去明来,街坊上人也都知。——《水浒传》又说“如胶如漆”“如胶投漆”真是一对烈火干柴,如胶投漆,燕尔新婚,连月那里拆得开。——《红楼梦》如今rújīn在这些日子里;现在,当今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如今咱们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如旧rújiù如故;跟原来一样小桥,荷花,…一切如旧如君rújūn妾的别称如来佛Rúláifó佛祖释伽牟尼。如来意为从如实之道而来,启示真理的人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红楼梦》如狼似虎rúláng-sìhǔ形容勇猛。也形容凶暴、残忍两旁走过几个如狼似虎的公人,把那童生叉着膊子,一路跟头,叉到大门外。——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如雷贯耳rúléiguàn'ěr贯:贯穿,进入。像雷声传入耳朵。形容名声很大小可久闻员外大名,如雷贯耳。——《水浒传》亦作“如雷灌耳”如临大敌rúlíndàdí好像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形容戒备森严,十分紧张衙门里扎许多兵,如临大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如临深渊rúlínshēnyuān渊:深水潭。好像到了深潭的边缘。比喻极其危险,行事十分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雅·小旻》如履薄冰rúlǚbóbīng像踩在薄冰上。比喻随时都会发生危险,做事极为小心谨慎忠恪祗顺,如履薄冰。——三国魏·曹操《请爵荀彧表》如芒在背rúmángzàibèi如同芒刺扎于背上,形容焦躁的心情我听了这两句话,又是如芒在背,坐立不安。——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如梦初醒rúmèngchūxǐng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从糊涂、错误的认识中醒悟过来今日被老子点破了前生,如梦初醒,自觉两腋生风,栩栩然蝴蝶之意。——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亦作“如梦方醒”“如梦初觉”如鸟兽散rúniǎoshòusàn像受惊的鸟兽四处逃散。形容打败仗后四处逃散的情景粤兵素弱,见之即溃,如鸟兽散。——清·采蘅《虫鸣漫录》如期rúqī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会议将如期召开如其rúqí表示假设,正句中往往有“必”、“就”等跟它呼应,相当于“如果”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资治通鉴》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用在下句或下段开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论语·先进》如泣如诉rúqì-rúsù形容声音十分悲切凄婉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宋·苏轼《前赤壁赋》如日方升rúrìfāngshēng就像太阳刚刚升起。比喻事物处于开始阶段,前途远大如日中天rúrìzhōngtiān像正午的太阳。比喻事物正在兴旺的时候如入无人之境rúrùwúrénzhījìng境∶地方,区域。好像到了没有人的地方。形容军队作战所向披靡。也指人行动非常自由,没有任何阻挠、干预赵云一骑马飞入绍军,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三国演义》如若rúruò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号
家长帮版权所有 Copyright &#169; 2005- . All Rights Reserved七年之痒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七年之痒
阳光大学生网【故事】 编辑:admin
七年之痒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七年之痒,七年之痒的由来
朱德庸:&所谓七年之痒,就是一年新鲜,二年熟悉,三年乏味,四年思考,五年计划,六年蠢动,七年行动。&
心理学解读:七年之痒
假设,他对她一见钟情,她对他也一见钟情,完美的爱情发生了。
那么,这两个幸运儿彼此迷恋的甜蜜会持续多久?
或许,7年是一个极限。那些非常有感觉的爱情与婚姻,只怕势必会遭遇七年之痒。
近一段时间,不断听到关于七年之痒的故事。结婚7年了,今年离婚;恋爱7年了,今年分手。也想起了以前几个朋友的事,一样是在结婚第7年陷入严重危机。
看来,七年之痒这个词是相当有道理的。只是,为什么是第7年,它有什么特殊含义?
一天,无意中思考这个问题时,脑子里突然跳出一句话:第一次童年,是6年;第二次童年,还是6年。
这句话一跳出来,我就知道,这是我的大脑暂时为七年之痒找的答案。
七年之痒意味着成熟
第一次童年,是0~6岁。心理学理论认为,6岁孩子的人格结构和智力机构基本定型。
第二次童年,是恋爱,是婚姻。七年之痒如此普遍,意味着第二次童年可能也是6年。
第一次童年,是命运,我们没有选择权,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和亲人,我们不能主动选择只能被动接受。
第二次童年,我们有了相当的主动权,我们选择恋人,我们选择结婚,我们选择分手&&
第一次童年,我们希望自主,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父母。童年越痛苦,改造意愿就越强,但不幸的是,这些改造愿望很少被实现。
第二次童年,我们再现第一次童年实现过的美好,于是恋爱中的人常觉得两人像是&两个快乐的孩子&。同时,也会再现童年的童年和童年未被实现的憧憬与愿望。童年越有问题的,这时就越渴望改造恋人。假若改造成功了,那仿佛也意味着以前的命运也被改变了。
第一次童年,当我们&成熟&时,即人格基本定型时,是6岁。做父母的多有体会,6岁的孩子和5岁的孩子有很大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差异或许是,6岁的孩子在相当程度上放弃了改造父母的愿望,他们学会了接受事实,接受&父母就是这个样子&的事实。不过,改造梦想并未消失,只是深深地压抑到潜意识深处而已。
第二次童年,第6年时极可能会重现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前6年,我们潜意识深处的渴望&&改造父母、纠正童年的错误&&又被唤醒,我们把这个愿望投射在恋人身上,像6岁前渴望改造父母一样而渴望改造他们,但到了第6年,我们再次发现,这是行不通的,我们得再次放弃这个改造梦。
这时,一定会有巨大的失望,我们的意志再次被命运嘲弄,你这时常常会惊讶地发现,这个最亲密的人根本不是你想像的那样,他(她)似乎完全是另外一个人。
他(她)的确不是你想像的那样,你其实是将你的想像强加在他(她)的头上,当你看到他(她)时,你看见的不是对方的真实存在,而是你加诸在他(她)身上的幻想。他(她)的确是另外一个人,而这恰恰是他(她)的真实存在。
由此,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契机。假若两人都看到了对方的真实存在,并愿意接受彼此的真实存在,那么,一个新的、真实的关系就会得以建立,这个关系看起来不如前6年的关系那么动人,但它更稳固、更牢靠、更有弹性也更轻松自如。
假若这个关系发展下去,它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迷人。
我们常说,相恋容易相处难。相恋时,其实我们没有和对方的真实存在打交道,我们是将自己的幻想投射到对方身上,然后与自己的幻想打交道,这自然比较容易。相处时,我们就要看到彼此的真实存在,从而能适当地放下自己,与那个和自己一样拥有独立意志的人打交道,这的确更难。
执着于幻象,故意不看清事实
七年之痒,意味着婚恋的第7年会出现严重问题,譬如第三者、分手或离婚等一些标志性事件。不过,从感觉上而言,或许第6年更重要,我所了解的一些婚恋故事,都是在第6年出现了幻觉的破灭感。
一个叫&月凉&的网友在我的博客上的一个留言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点。
在留言中,她写道:&算一下,我今年正好结婚第7年,从去年发现自己的幻觉破灭了。别想着靠任何人,只能靠自己。&
幻觉破灭了,那么,她的幻觉是什么?
我一个朋友的说法可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她前不久与男友分手,两人正是相爱了7年。和&月凉&一样,她也是在去年有了一些破灭感,并预感他们的恋爱即将结束。
她的一个重要的破灭感是,她终于发现,男友是一个花心的男人。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其实,相恋的第一年,她曾离开广州一段时间,没想到她刚离开广州不到一个月,就听说男友和另一个女孩走到了一起。
显然,从事实上看,她的男友一开始就是花心的。然而,从感觉上看,她却一直到恋爱的第6年才&发现&这个事实,并尊重这个事实,接受了男友是个花心男人的真相。
任何自发的心理或行为都有道理,那么,她的这种感觉与事实的严重脱节是怎么一回事呢?
答案很简单,她是将自己现实父亲的形象投射到了这个男孩身上。
她对这个男孩一见钟情,后来她发现,这个男友许多方面像她父亲。但他毕竟不是父亲,并且还有一些关键性的差异,其中一个差异就是,她父亲对母亲非常忠诚。
她爱这个男孩。这种爱,势必会有这样的情形&&把自己理想男人的形象投射到他头上,而她的理想男人的原型势必源自父亲,并且其中一个关键内容是对爱忠诚。
于是,当她看到这个男孩时,其实常常看到的不是他,而是她投射到他身上的幻象,而这个幻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忠诚。
因此,尽管这个男孩一开始就显得很不忠诚,并且以后也有一些信息显示他很花心,但她将这些不符合她的理想男人原型的信息都给过滤掉了,没有让它们进入她的意识。不过,她其实很在乎这些信息,她试图通过一些方式努力改造男友,这些方式的原则就是&对他好&,就像她的妈妈对她爸爸那样的好。
然而,这些改造努力几乎都会失败,一个花心的男子,很少会因为女友&对他好&而放弃花心的努力。她男友也不例外,他也有自己的逻辑&&&我只把你当老婆,其他的女子都是玩玩而已&。他用这套自欺欺人的逻辑解决了自己内心的矛盾,于是可以一边很爱女友,一边可以非常花心。
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到了最后,她就不得不去直面这个事实。只是,直面事实的时间选在了第6年。
我这位朋友,她并非是简单地重复童年的苦难。毕竟,她的父亲不是花花公子,相反很忠诚,而她在家中也是最受宠的,爸爸妈妈都爱她胜于爱彼此。她也有过一些改造梦想,但都与忠诚无关。她花6年时间才接受男友花心的事实,可能反映的是一个普遍性的规律&&和第一个童年一样,在恋爱的第二个童年,也是在第6年的时候才开始成熟,才能做到放弃自欺欺人,放弃幻想,直面并接受一些真相。
幻灭感产生之后,会有更多真爱
不是所有的婚恋都会经历七年之痒,有很多婚恋,还没到第6年或第7年就严重地痒了,甚至几天几个月就结束了。
然而,即便这些短命的婚恋,也常常可以发现是对童年的又一次重复。
一位男士谈过一次为时3年的恋爱,前两年尽管有些磕磕碰碰,但两人相处整体上是非常默契的。然而,到了第3年,一些严重的问题爆发出来,女友一度指责他自私,深谈之下,他发现女友是真的相信他是自私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指责,这令他极其伤心,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宽容大度,而身边所有朋友也这样称赞他的。
之后,女友一次又一次误解他,并且还做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事,简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最后,两人分手。
后来,他了解到,这个女孩3岁时,她的父亲离家出走,与另一个女人组建了一个家庭,这对她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这可以理解为,这个女孩在重复她童年的经历。3岁时,她被父亲抛弃,恋爱3年时,她在潜意识力量推动下,做了许多莫名其妙的事,以再次重复这种被抛弃的经历,她说男友自私,其实不过是将她心中的父亲的自私形象投射到了男友身上。
当然,她并非是追求被抛弃。假若男友仍然一如既往地对她好,甚至对她更好,他们的关系能安全地度过这个第3年,那么,她童年被父亲抛弃的痛苦就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修复。可惜,她没有这个好运气。
我们多数人都没这个好运气,因为当我们因潜意识的指挥而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时,我们的另一半不会明白我们在干什么,他们最后也会和我们一样落入我们潜意识的圈套,认同我们的投射,然后和我们一起重复童年的苦难。
当然,特殊的三年之痒也罢,普遍的七年之痒也罢,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令我们放下加诸于幻象,从而看到恋人的真实存在。
看到了真实存在,就要做一个抉择:是继续幻想,还是和恋人的真实存在打交道。
假若继续维持幻想,那么这个亲密关系就只有瓦解,然后换一个人,继续幻想下去。
我一个已离婚的朋友回忆她的七年之痒说,她和前夫早就有了问题,但一直忍着,自己总说,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他也一样。但到了第6年,她和他都不想忍了,于是分居。分居一个月后,他好像放弃了幻想,不再渴望改变她,而开始改变自己,用一种新的方式与她相处。
然而,她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责任,她拒绝改变自己,仍渴望改变他。也就是说,她仍在坚持心中的幻想,而不愿也不能与真实的他打交道。
结果,到了第7年,他们离婚。现在,她有些后悔,她说,假若自己当时能懂得这一切,不再总想着改变他,而开始自我改变,那么他们也许不必离婚。
不过,看到了恋人的真实存在,并不意味着关系一定有救,有时结束反而是最好的选择。譬如,前面我提到的那个女孩,她终于放弃了投射到男友身上的忠诚幻象,接受了男友是一个花花公子的事实,这个事实她绝对不能接受,那么分手对于她而言就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当陷入七年之痒时,不必惶恐,也不必沮丧,相反应去认识到它的价值,并接受自己的幻灭感,这种幻灭感一定是好的。只有当幻灭感产生后,接下来的相处,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相爱,两个幻影,不管多么迷恋彼此,都不过是幻影而已。
七年之痒的由来
七年之痒是一个舶来词,源自美国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主演的同名影片。这部影片是一个轻喜剧,讲述的故事是一个结婚7年的男子在妻子去乡间度假后,被刚搬来的一个风骚的女房客撩拨得心猿意马,整日对其想入非非,但最后还是幡然省悟,悬崖勒马,回到妻子身边。
按照词义,七年之痒很容易被理解为到婚恋第7年才产生的不轻不重的问题,一般常被称为是审美疲劳。
不过,在我看来,七年之痒并非指到了第七年才产生问题。常常是,问题早就产生了,但两人都在忍受,给对方也给自己留点机会。然而,到了第7年,再也不愿意忍受了。
所以,七年之痒并非仅仅是轻轻地痒,而可能是大问题,其实许多婚姻或恋爱是在第7年结束的。
幻觉的破灭常发生在第6年
爱情,是对再一次重复童年的憧憬。
这就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童年美好,爱情就重复了美好;童年不幸,爱情就重复了不幸。
当然,很少有人会明确地期待不幸的爱情,我们一开始总是憧憬着爱情的幸福和快乐,只是到了后来才发现,所谓的爱情居然与童年如此相像,那个我们寄予了很大期望的异性,原来与令自己失望的异性父母那么相像。
在我的博客上,一个叫&愚者&的网友的回复也反映了这一心路历程。她写道:
我即将踏入婚姻的第7年,今年是第6年。我突然发现,我的丈夫仿佛重复着我父亲的足迹。我结婚时,下定决心选择一位爱我多过我爱的人,选择一位有责任心的丈夫,要和我父亲完全不同的人。我父亲事业曾遇到重大挫折,一蹶不振,弃家庭不顾。
现在,我丈夫也遇到了事业的瓶颈。我的丈夫,和当年我父亲一样想自己去做点买卖,同样地也缺少资金,同样地也想向我的亲戚借钱,同样一旦遭到拒绝就火冒三丈。
我感觉有点恐惧,因为我父亲当年在我母亲的帮助下借到了钱,但生意失败了,从此家四分五裂。当年年少的我,看到父亲弃家而不顾,我母亲为应付亲戚和各式各样的债主而痛苦不堪。
现在,究竟是我在重复我母亲的足迹还是我丈夫重复我父亲的经历?对此我感到迷惑。
这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分裂。意识上,她想找一个与父亲完全不同的男子,但潜意识还是指引她找到了与父亲像极了的男子,甚至还令她与丈夫重复了与她的母亲与她的父亲几乎一样的历史。
究竟是她在重复她母亲的足迹,还是她丈夫重复她父亲的经历呢?这是一个双重问题,从她丈夫的角度看,想必他也在重复他的童年的一些历史,从她的角度而言,她显然是在重复她自己的童年时的一些历史。
这些可怕的命运重复是怎样发生的呢?
这是潜意识的力量。读了《一见钟情或是致命诱惑》后,一些读者对我反映说,我漏写了一种情况&&因为对父母不满,所以会对与父母完全不同的异性一见钟情。
这样的一见钟情,其实常常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意识上,我们好像是被这些异性与自己父母完全不同的地方吸引了。潜意识上,我们还是被这些异性与自己父母相同的地方给深深地打动。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第一次爱上异性,一定是爱上异性父母。这种第一次产生的生命感觉留下的印刻是如此之深,所以当它再次在一个异性身上强烈重复时,几乎势必是因为这个异性像极了自己的异性父母。
在我此前的文章《迷恋:源自幻象的爱》中,我举过这样一个例子:H对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一见钟情,他原来一直以为之所以对她一见钟情,是因为他一直憧憬外向快乐的女孩,但过了多年后他才突然明白,他对她一见钟情时,恰恰是因为她陷入了抑郁之中,而他的妈妈一直是抑郁的。H对现实妈妈的抑郁很不满,于是他从小就在心中勾勒了外向快乐的理想女性的形象,但当一见钟情发生之时,打动他的并非是那个女孩的活泼开朗,而是他早已习惯并曾一度严重抵触的忧伤。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实,然而,有趣的是,H也是到了第6年的时候,才突然明白了这一点&&他的确非常喜欢她的活泼开朗,但真正令他一见钟情的,是她快乐背后藏着的深深的忧伤。
和前面的例子一样,H也是到了第6年,才做到了放弃幻想,直视真相。
本文已影响 人
[七年之痒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七年之痒]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201人看了觉得好
109人看了觉得好
96人看了觉得好
【故事】图文推荐
在管理后台进行一步配置,就可以开始使用多说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句话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