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职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培训模式有哪些

您当前位置: >>
>>文章内容
会泽县农广校五种模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日期: 09:59:28 来源:会泽农业信息网 阅读次数:
  一是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实地调查,围绕当地发展实际,整理出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列出“菜单”,根据“菜单”聘请具有相应职称,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技专家进行专题讲解;
  二是田间上课、现场实践。把培训课堂从教室搬到了田间地头,专家边讲授边示范边带领学员动手实际操作,面对面地讲、手把手地教,提高了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了培训效果;
  三是交流探讨、博采众长。在学员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从县域范围内邀请种养殖能手、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负责人亲身传授技术要领和致富经验,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改变了以往“专家讲、学员听”的传统教学方式;
  四是外出取经,取长补短。积极组织学员走出去,到周边地区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寻找差距,取长补短,让学员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五是强化跟踪,服务到位。采取跟踪与服务相结合的方法,普遍跟踪,重点服务。利用电话问询、入户调查、集体座谈、个别指导等方式回访,对培训后生产经营起色较大或存在问题的农户加强跟踪指导力度,引导符合农业产业相关扶持政策的农户申报支农惠农项目或产业扶持资金。让学员在跟踪中得到服务,在服务中成长,在成长中提升,实现农民教育从培训到培育质的转变。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苏南模式
 来源: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者:责任编辑:白丽克孜·帕哈丁
  一、 基本情况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始创于1907年,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农业院校。一个多世纪以来,学院秉承“励志耕耘,树木树人”的校训,弘扬“勤勉崇农,实干创新”的苏农精神,培养了近6万名高素质农业技术与管理人才,为振兴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学院围绕江苏省委省政府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研究分析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规律,以及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主动承担各类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创新农民教育培训载体平台,通过创建政行校企合作联盟,探索和实践了依托校企合作联盟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体制机制,形成了“政行校企联动,职教成教互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苏南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理论体系,取得了显著的培育效果。
  二、 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为进一步推进服务三农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09年开始,学院成立了为农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社会服务相关工作的统筹协调,审定年度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学院内设二级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学院为农服务工作计划编制、经费预算、师资派遣、项目考核等具体工作。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为农服务的重要内容,纳入学院全年工作计划之中,设置专项经费,由专人负责管理,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实现“有组织领导、有工作计划、有经费保障、有人员师资、有载体平台、有考核评价”,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进一步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载体平台,学院在前期政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在江苏省农委的指导下,2012年11月,牵头联合政府农业主管机构、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园区、科研院所等146家单位合作组建了“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并以此为依托和平台,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工程。
  (二)依托校企合作联盟,实施以学历教育为主新型职业农民定向培养工程
  1.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专业体系
  从2011年开始,学院按照“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总要求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总目标,探索和实施了“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工程”,组建了园艺、园林、现代农业、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等十个专业群,分别对接园艺、园林、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等多个农业产业,完善了对接现代农业产业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专业体系。
  2.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服务体系
  学院与政府、行业协会等签署协议,推行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定向培养和订单班,开展了校地、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试点工作。2013年,学院与太仓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太仓市应届高中毕业生招生“现代农业”专业学生,学制三年。在校期间,学生与太仓市政府签订协议,学费全部由太仓市政府资助,并享受学院奖助贷学金政策。学生毕业后,作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统一调配到太仓市基层农村、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服务、管理等工作。太仓市政府与学生双方签订聘用合同,实行人事代理,工资待遇参照所在村(社区)定工干部副职;最低服务年限不少于五年。
  3.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学体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共同配备专门的教学场所、管理人员、师资力量和专项经费,实现双办学地点、双学生班主任、双任课教师、双教学方式、双考核模式等,做到“双向双行”,提高人才培养成效。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的时间占到总学习时间的一半左右。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设计,根据苏南农业特点,与职业岗位相对应,设计了五大模块,每个模块均由5-8门课程和2-4项专业实践或专题培训组成。专业课程的教学场所全部为“理实一体”专业教室、校内外实训基地、太仓基层农村、农业企业、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全部采用以解决农业生产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考核为导向的社会化考核。
  4.构建“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
  学院依托校企合作联盟,从2013年开始,按照人才共育、科技服务、人员互聘、岗位实践、创业就业“五位一体”的要求,在“联盟”内实施“校中园”(校内实践基地)和“园中校”(校外实践基地)等实训基地,合作共建模式进一步强化,建成了以相城科技园、东山太湖常绿果树推广中心为主的“校中园”和太仓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紧密型合作企业的“园中校”。“园中校”、“校中园”建设工程,丰富了校企合作的内容,充实和优化了校企合作“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模式(见下图)。
  政行校企合作“五位一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模式图
  同时,围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引入职业标准和社会认证,重构教学评价标准体系,创建多元评价体系,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与反馈体系,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有效发展和持续改进。
  (三)依托农民培训基地,实施以农民在职培训为主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孵化工程
  现有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的主体部分,在职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重要途径。学院在深化学历教育改革、系统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同时,还充分发挥地处经济社会发达地区苏州的区位优势,依托国务院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农业部苏州培训中心、农业特种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农业-051站)、苏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中心等培训平台,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强对受训农民创业扶持和技术服务,着力培养出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较大生产规模和较强创业兴业能力的现代职业农民。
  1. 大力推进“科技为农服务”工程,广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早在2009年开始,学院正式实施了“科技为农服务工程”,通过与政府、农业园区、基层乡村签订合作协议,进行结对服务。一是苏州市政府合作实施了“科技结对现代农业园区”(“院区结对”)项目。双方出资100万元,每年资助10-25个项目,着力开展产业指导规划、技术标准制定、项目申报合作以及技术服务和培训等;二是实施“院地结对”服务项目。与海安县、吴江市盛泽镇、泰兴市黄桥镇等签署合作协议,开展科技为农服务活动;三是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按省政府要求,先后与睢宁、太仓、海安开展结对,实施农业“一村一品”,着力推进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的示范推广。“科技为农服务”工程的开展,密切了学院与农业主管部门、农业示范园区、基层乡村的工作联系,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融入到了科技为农服务整体工作,并有效地与技术服务、项目指导、产业规划、农产品营销结合起来,提升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高在职农业农民的科学素质和技术水平。
  2. 大力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孵化工程
  学院从五个方面做好农民创业培训:一是精心编制培训方案。学院在调研基础上围绕县域优势产业确定培训内容,基本上以当地农业生产及产业化特点精心设计培训专业,围绕专业特点帮助学员分析该产业创业优势,指导学员根据专业生产特点、经营模式及市场细化等因素,选择创业项目、编制创业计划、制定技术帮扶措施。二是精选培训对象。采用自愿和推荐相结合的原则和遴选标准,选择思想素质良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及一定的创业基础,具备接受培训的基础知识或专业知识的农民优先培训、重点培训,尤其重视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农业企业经营创办人和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专业知识和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为他们提供培训、技术、信息“一条龙”服务,使其成为发展农村家庭产业、创办农业企业和推动农业产业的骨干。三是精选授课教师。学院遴选了一批院内外的业务能力过硬、实践经验丰富、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乡土专家充实到农民培训师资队伍中来,每一门培训课程有2-3名教师,以竞争机制提高师资水平。开班前,对所聘请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就授课方法、形式及内容进行部署,明确授课要求。同时聘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行业技术能手做兼职教师,给学员传授创业成功经验和专业技能。四是加强教学管理。开班之前,要求每位授课教师认真备课,编写教案和制作PPT,并编写培训教材,由学校统一印刷装订成册,分发给每位学员。加强培训日常管理,每天实行点名签到制,教学中严格要求,规定每位学员要认真做好笔记,认真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丰富教学方式,既有理论讲授,又有实地参观学习,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既有教师讲授,又有农民企业家现身说法,同时还有学员间的相互交流,确保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训的真正目的。五是创建培训档案。培训期间,完成学员资料的收集,为每个学员建立培训创业档案,及时记录相关信息,提供长期技术扶持。为方便向学员提供创业技术扶持,根据学员档案,建立了家庭—村(小组)—乡镇(市县)—学校的信息沟通渠道,以便快捷地做好技术咨询、跟踪服务、信息发布工作。
  三、 培训成效与经验
  (一)工作成效
  1.丰富和发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理论体系
  以政行校企多方联手以学历教育方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践,创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体系、培养载体,培养路径及评价反馈机制,探索和实践了农业职业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交融互通的方法及路径,丰富和发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理论体系,有效破解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招生难、就业难和基层农村人才短缺的三大困境,开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途径、新模式。
  2.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按照政行校企合作定向培养路径,与政府、企业合作开设“太仓班”等订单班、定向班12个;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改革,参与学生8739人;普教成教联动,4年来培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万余人,占苏锡常地区职业农民的32%左右,为苏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了应有贡献;同时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职业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职业能力,强化创业意识,农民收入也得到提高,涌现一批就业创业典型。园林专业2009届学生徐忠界创办的植物医院在央视“青年创业英雄汇”节目中荣获第一,并获省政府“就业创业优秀个人”荣誉称号;校友于永军2012年取得江苏省首个“家庭农场”经营执照,起到了“领头羊”作用。
  3.进一步推动了学院教育事业发展
  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养,一方面紧密了学校与政府、企业、行业的关系,争取到了更多的办学资源,为学院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学院老师和学生为农服务意识和能力,增强了学院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打响了苏农科技服务的品牌,学院因此先后获得“农业部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江苏农业丰收奖”等推广成果奖3项,连续多年荣获江苏省为农服务先进单位。据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技术市场统计报告,我院列全省高职院第三。学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经验获得农业部、教育部、江苏省农委领导和中国老教授协会农专委专家的肯定。教育部鲁昕副部长的高度肯定,并专门作出批示要求推广;《光明日报》以《让农业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为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以《现代职业农民培养的苏南模式》为题分别对此做了专题报道,相关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社科联“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二等奖。江苏省农委对我院校地联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做法在全省进行了宣传和推广。
  (二)工作经验
  1.资源整合,多方联动,构建平台,完善体系,是办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保障基础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院多方的合作,通过建立一个各方参与培养培育工作的平台和体系,才能更好地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协调和发挥各方的功能和作用。
  2.实施农民培训项目化管理是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实效的有效途径
  我院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养工作,无论是订单定向培育,还是科技为农服务工程,或者创业培训,都采用了项目化运作方式,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或团队,确定项目负责人,设定项目经费,明确项目工作时限、内容、考核标准和评价方式,确保培训培育项目的有效运行。
  3.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两手抓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途径
  从当前农业一线从业人口的实际来看,存在着年龄偏大、素质和学历偏低的情况,未来十年将面临着“谁来种地”的问题。对此,一方面要长远规划,着眼未来,开展学历教育,在广大青年学子当中培育“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又“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对新型职业农民;另一方面立足现状,强化在职从业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创业孵化,不断提升农业从业队伍的科学素质。
  四、 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的联系合作,继续开展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定向培训工程,扩大培育规模,完善培育载体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升培育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管理,提升培训特色,打造培训品牌。学院将在前期工作成果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手段,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管理,完善培训过程的监督、管理和监控体系,加强训后的继续跟踪回访和后续服务,提高培训内涵和质量建设,创造自己的特色培训和社会品牌。
[责任编辑:白丽克孜·帕哈丁]
一周图片排行榜
48小时点击排行
光明网版权所有-- 阅读信息
新常态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困境与对策选择
【日期:】 【来源: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作者:杜涛】 【阅读: 次】
我国当前进入“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现代化成为其中的“短板”。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农业技术及管理经验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诸多环节,再加之国内农户兼业化、务农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业发展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抬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补贴效应减弱的困境,这使得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业劳动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其关键在人”。所以,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新形势下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助推器,又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四化同步”的重要引擎,也是培育新型经营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同时是适应经济新常态、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的具体体现。&&&&&&&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除了符合农民的一般条件外,以市场为主体,具有高度的稳定性、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既“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同时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的农业从业者队伍。&&&&&&&   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集中体现在“两新一高”上,即新身份(是体面的、有尊严的职业农民)、新作用(是新型农业经营的主体,符合“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要求)和高素质(有系统性农业教育培训,具备较强的生产技能和市场意识,能熟练运用现代科技技术,较为长期稳定的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新型职业农民可分为三类,即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其中居于“白领”阶层是“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居于“蓝领”阶层的是“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地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积极探索,例如陕西、福建、山东等地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农业部、教育部等部门实施推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诸多重大举措,也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尚未形成大气候、培训规模和效果还有提升,各地对其思想认识还不统一,认识有些偏差,个别县甚至放弃试点;部分地方工作力度不够细致,一些政策和制度还存在不完善等问题。集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优质培育源”相对短缺。我国农村劳动力集中表现在数量萎缩(当前农村务农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空心化”现象严重)、结构失衡(留守农民以老年、妇女居多,平均年龄接近50岁)、素质堪忧(目前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仍然偏低,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超过九成,且参加过专门职业技能培训的尚不足一成,农村“乡土实用人才”缺乏)和后继乏人(在大学扩招及适龄人口下降的双重挤压下,农村新生代劳动力绝大部分在结束求学后选择“跳农门”从而使得现代农业的发展绩效不佳)。&&&&&&&   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环境有待改善。职业农民因其以市场为主体、依靠自主创业,其在农业生产与经营中面临诸多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容易受工作居住、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再加之受到长期历史原因、身份歧视,以及受家长、自身和社会择业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农村中后备劳动力出现“不想务农、不爱务农、不会务农”的困境,这种现象对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成很大阻力。&&&&&&&   三是新兴职业农民培育的运行管理机制还需优化。从管理体制来看,统筹协调难。鉴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涉及人力社保、农委、教委、供销联社,以及社会团体的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等部门,政府对各部门间的各类培训整合难度较大、且由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使得培训效率不高;从组织运行机制来看,培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师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凸显,同时培训缺乏长远规划、长效学习机制和互动机制,尤其是农业信息化、农业物联网发展相对滞后,其产业商业模式有待大力推广。&&&&&&&   四是新常态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诸多风险。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亮起“红灯”和保障农产品供给难度增加,生产成本的“地板”持续抬升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农业补贴逼近约束“黄线”和农村金融制约仍未突破的困境,再加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人员“兼业化、老龄化”问题突出。&&&&&&&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建议&&&&&&&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是我国破解“三农问题”的一项战略工作。积极构建新型职业农民“三位一体”培育体系,即以培养生产精英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主线,以建立“初、中、高“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制度,大力开展涉农类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为主要形式,从而满足农民实际需求,激发农民学习热情,赢得农民喜爱,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努力建成一支与现代农业产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现代农业从业队伍。所以,我们借鉴发达国家培育农民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四点对策:&&&&&&&   一是树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新理念、培育“新主体”。我们这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而非简单培训,既要处理好教育与培育的关系,又要处理好学历与能力的关系,同时需要从传统培训到现代化、信息化培训的创新,尤其是在遴选培育对象环节,要围绕产业来着重把那些“爱农、懂农、务农”的真正从业者选出来进行培育。例如借鉴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经验,除重点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从业人员之外,还要从长远角度培育未来的新型职业农民。例如围绕发展区域经济和地方特色产业,优先选择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务农青年、打工返乡户、农村“两后生”,以及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来进行重点培养,储备农村创业兴业的生力军。&&&&&&& 二是构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平台、探索“新方法”。按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大规模、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新型农村人才。通过搭建职业教育培训平台、教育培训学分认定平台、国际农业科技与合作平台、涉农创业发展促进平台和农业新技术实验示范平台(促进互动交流、综合集成智慧农民云平台,提升其信息化服务水平),着重把新型职业农民资源开发同农业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两新并行、两新融合”,不断增强农业吸引力。同时突出专业协会建设、突出新型技术推广、突出基础服务配套和突出示范引领作用。例如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作为国内唯一的国际性蔬菜专业品牌展览会,在蔬菜种植、加工等方面对于农村实用人才发挥着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育“新模式”。聚焦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更加注重信息化手段应用,着力从突破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探索农业物联网运行机制和应用模式以及进一步加大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力度,以期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各领域中的应用。所以,需要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根据不同层次需求,开展“精准化”的培训服务。例如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充分利用现代多元化传媒手段,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不断提高职业农民整体素质;针对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满足农民教育培训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对于农民学历教育,积极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农民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切实提高农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对于培育师资、课程设计、培育方式、绩效评估以及后续服务等进行优化调整,以期不断推动农民职业化科学发展。例如山东寿光积极探索新路径,培育大批职业农民,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是完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保障扶持政策、营造“新环境”。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系统谋划、有序推进,其发展需要特定社会环境,例如确立土地流转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强化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维护农民正当权益,让种田能手可以承包大量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高收益。在市场建设方面,以产业发展为纽带,在加工、物流、科技与市场服务等环节增加农产品技术附加值,增强其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使其创造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同时实行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制度,提高其社会尊重感和社会地位。另外需要深化户籍、财税金融等方面改革,不断创新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与农业社会化服务,营造良好的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环境。&&&&&&& 作者简介:杜涛,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科技大学思政部。
来源:《农家科技》2015年第2期
本网申明:转载本网站的信息,务请注明来源。本网转载的其他媒体信息,旨在信息共享,
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不同意转载,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 ┊┊┊
Copy right 2015 www.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四川扶贫和移民工作局 承办:省移民安置规划中心 四川扶贫与移民网技术支持:成都博州科技有限公司 在线QQ: 网站QQ群:
为了获得更好的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推荐使用360、Firefox、Sogou)登陆本站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需求分析与培训模式探讨
 摘要: 本文以番禺区的农业生产为例,在番禺区城市化进程急速发展的背景下,分析了的番禺区的农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阐述了农业增产增收与农民职业素养的关系,并提出了番禺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模式。&
&&& 关键词:新城区农村;老龄化;新型农民;培训模式&
&&&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9-03
&&& 自教育部与农业部联合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后,区县一级的职业学校都在着手制定本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本文从农业在番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扮演重的要角色出发,深入分析农业效益与农民群体的关系,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与农业效益提升的关系,并对新城区农村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农业在新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仍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许多郊县并入城市,成为新的城区,如广州市南部两区(番禺、南沙),前身为县级的番禺市,它们地处珠三角腹地,过去是传统的农业县,至今仍有305个村,五十多万亩的基本农田,现在既是广州市都会建设的重点,又是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城市与农村并存成为新城区域内最为重要的特征。尽管城市化进程不断在加速,广州市区南部的番禺和南沙两区的农业依然存在,农业生产总值逐年增加(见图1),番禺区农业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21.36亿元, 2010年的24.5亿元,一直增加到 亿元;南沙区是2005年从番禺划出的新区,2012年又将番禺区南部的三个镇划归南沙区,其农业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7.1亿元,增加2014年的48 .01亿元。两区的农业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00亿元,农业在番禺和南沙两区约占GDP的5%。
  农业生产产生的效益,在农村居民的收入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关的统计资料显示,番禺区的户籍人口101.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6.5万人,占总人口的45.8%,农业生产为近一半的区内农民提供了生活的重要来源。据区统计的调查,2014年番禺区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4万元,其中有9662元来自农业生产,占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也就是说,在将来的一段时间里,农业生产产生的效益,为农村人口提供近四成的收入。可见,尽管第二、三年产业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在农村居民收入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通过新型职业农业的培训,农业的效益仍然可以提升
  广州市南部两区的农村与农业生产情况基本上与全国一样,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大量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越来越多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特别近几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机械化、标准化和科技化,农业生产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然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业生产的增速远远落后于第二第三产业,在地区经济中占的比例也逐年减少,特别是近十年基本上都在5%以下(见图2)。农业总产值增加,与占GDP比重的不断下降,这是新城区社会经济变化的客观事实。因此,农业生产往往会被人们忽视。加上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民常常被人们误认是一群生活在农村、收入低、素质差的群体,是贫穷的&身份&和&称呼&,而不是可致富、有尊严、有保障的职业。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农民一夜之间发现,&农民&一样可以到城市挣钱,特别是青年农民对在农村种田已经彻底放弃,虽然在城市扎不下根,但除非老了、干不动了,才会回到农村种田。我们通过对番禺区的有关种植、养殖等农业专业村的调查,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可知,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中,65%是女性,60岁以上的超过20%, 40岁以下的青年不足15%。图略  &&& 从表1、表2分析可知,如果不早作准备,及时应对,今后的农村将长期处于老龄化社会,&今后谁来种田&的问题绝不是危言耸听。由于农业从事人员的素质偏低,农业的效益也没有发挥出来,与邻近的顺德相比,番禺区的农业亩产值还在7500元,而顺德达到8100元,有600多元的差距,提高农业的效益,一方面需要引进技术,另一方面也要引导优秀的人才进入农村和培养大批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模式探讨
  广州市番禺区的农民培训起步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未,当时村镇企业刚刚起步,大量洗脚上田的农民急需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番禺职校(前身番禺农校)抓住这一机遇,联合镇成人文化学校,送教到企业、生产队,培养了大批适应企业管理的人才和镇村干部。当时我们采用的学籍管理模式与现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极为相似,他们的毕业学分基本上是采用单科学习,成绩累加的形式,通过3~5年的业余学习15门课程,规范考核,成绩合格者,就能取得业余中专毕业证书。进入2004年后,又用了近6年的时间对区内的农民进行转岗培训,成为合格的工人。2011年后,在广州市有关专项经费的支持下,我校作为农业技术培训的中标单位,主要进行专业村农民的培训,根据多年来面向农民的培训经验,接下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我们认为应该根据农业产业规模与发展情况,做好规划、抓好重点人群培训,而培训的方式方法,要更加灵活动多样,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需求分析与培训模式探讨1.依据区的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做好新型农民培训的规划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许多过去的郊区县划入城区,城乡二元结构的城区将会越来越多,城市化、工业化主导下的新城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业产业依旧存在,仍然需要一批懂得农业技术与生产、经营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广州市,除中心城区外,类似番禺区、南沙区、花都区、罗岗区等这样的新区,仍然保留着基本农田,就拿调整后的新番禺区来说,有超过11万亩的耕地,且基本上是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从事水稻、甘蔗、花卉、水果和养猪、三鸟;有水产养殖面积6.65万亩,主要用于淡水鱼虾的养殖。番禺农业基本上已是集约经营型,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根据10个市级示范户,52个区级示范户,示范面积2719亩;化龙镇100户农业专业,经营1400多亩农田)的情况进行推算,若每一个示范户至少有2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番禺区全区至少需要熟练掌握各种种养技术的从业人员达10000人以上,而番禺近十年,培养的农业方面的技术人员不足600人。
  2.番禺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对象应重点放在中职或高中毕业后的青年
  根据国家公布的方案,新型职业农民的招生对象为&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初中毕业以上学历,重点招收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干部等&。而番禺区1995年开始,已经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初中毕业95%以上接受过中职或高中教育,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年纪偏大,且文化水平较低,不适合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对象。广州市已计划从2015年开始,由政府出资,对农业区级示范户的从业人员进行种养专业的新技术培训,番禺职校作为定点培训单位,将按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方案,进行学籍登记,采用弹性学制,按照有效学习年限为2至6年的要求,分课程计算学分,允许他们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专业分为种植、畜牧养列、水产养殖等三个方向,基础课承认他们过去在职业学校的学习成绩。
  3.采用多种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和优化培训资源
  通过发挥学校办学的传统网络优势,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要充分利用学校办学与农口线、各街镇成人学校、社区学校紧密联系的资源优势,直接到各镇进行面对面的宣传,与各镇农办、成人学校的领导一起商讨适合当地农民的培训项目,结合番禺的实际情况,学校组织相关专业的教师,聘请社会上培训经验丰富的专家开展培训工作的专题研究,确定培训项目、制定培训计划、编写培训讲义、添置与专业有关的设备。
  一是与镇街成人学校合作,直接招业余班,按照专业村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农业技能培训,对过去五年内学习过的五门课程承认其学分。
  二是由番禺职校为办学主体,以镇街为单位,招收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承认基础课程学分和相关的专业课学分,借助政府有关的农业资助项目,开设单科农业技术课程,达到规定学分的学员,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
  三是通过政府行政主导的形式,在全区职业学校中开设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村经营管理、农产品物流、农村电子商务等选修课程,为更多的中职毕业生接触农业、农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便利,有助于将来扩大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
&&& 参考文献:
  [1]张桃林.更多高素质农民成为职业农民,..cn /kjpd/jypx/874.htm.
  [2]李娜.试论中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1).
  [3]古建泉.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做法[C].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责任编辑:何丽华)
<input type="hidden" name="content" value=" " />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教育杂志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