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高精度cnc加工dsd5.6和高精度cnc加工dsd2.8 有什么区别

音频编解码(8)
1DSD和现行的PCM截然不同
随着索尼Hi-Res Audio概念的提出以及近期一些支持DSD解码设备的上市,DSD的曝光率似乎又高了起来,同时这也勾起了无数发烧友的好奇心,现今有很多厂商都以此作为宣传和卖点,声称DSD拥有更好音质。但DSD倒底是什么?它和传统的音频文件比起来优势究竟有多大?有没有必要购买支持硬解DSD的设备?使用解码可不可以?由于目前DSD音频资源以及支持的设备比较匮乏,因此DSD对于大多数网友是比较神秘的,而这些问题可以说是目前关注度最高的,也是有很多网友或多或少拥有的疑惑,笔者也将就这些疑问,结合自己的观点为大家谈谈关于DSD的一些事情。
想要了解DSD得先从PCM说起
说到DSD就不得不提到目前使用广泛的PCM,而我们电脑中常见WAV格式的音频文件其内部封装的正是PCM的音频,苹果的OS X系统下则是采用aiff格式来存储封装PCM的音频。PCM的全称是Pulse-code modulation。中文是脉冲编码调制,是一种音频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方法。PCM将信号的强度依照同样的间距分成数段,然后用独特的二进制来量化。将音频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的过程是一种调制的过程,从数字信号回制成模拟信号的过程则是解调。
4bit位深的PCM编码示意图
我们都知道音频信号是一种模拟信号,日常使用的PC则是数字化设备,内部采用存储的是数字信号,因此在PC这些数字设备当中播放音频就必须先将音频进行数字化的存储,PCM则可以看作是这样的一个解决方法,它可以将音频模拟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上图的当中的红色曲线代表了一个正弦波,蓝色的点则是取样点,横坐标是采样频率,纵坐标是采样位深,这样我们就能从正弦波得到9、11、12、13、14等一组数据,而这些数据可以被数字化的设备轻松识别,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PCM编码的大致原理,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何我们日常播放的音频当中会注明24bit或是48kHz这些参数。在实际应用当脉冲编码调制肯定不会是那么简单的,通常是由专门的芯片来完成的,这就是ADC(模数转换器)。
这张图更加形象的阐述了PCM的编码原理
当然我们得到了这些数字化的音频信号后并不能简单的将其存储在CD或是硬盘当中,为了在播放时能够识别不同规格的PCM还需要为其添加一定的标识或是进行分割,因此我们就将PCM封装成了WAV或是aiff格式,当然直接用虚拟信号采样得到的PCM体积是比较庞大,通常还会对PCM进行压缩,类似于ape、flac、tta等就是PCM经过无损编码压缩后的结果,而我们常见mp3、aac等则是经过了有损压缩。
TI PCM1794A DAC芯片
经过压缩后的PCM在体积上会有不少优势,但播放时需要先将压缩数据解压成还原成PCM才能过DAC芯片解码成模拟音频信号供信号放大器使用。压缩音频编码解码成PCM的过程中并不涉及数字和模拟信号的转换,一般通过CPU即可完成,而PCM还原成模拟信号则需要DAC才可完成,并不能通过CPU来进行,DAC并不是支持解调任何规格的PCM,目前较高规格的PCM可以达到32bit/192kHz,而大多数声卡当中DAC至支持24bit/192kHz的规格,因此播放时还需通过CPU对高规格的PCM进行向下采样。
说到这里大致可以了解凡事数字信号之间的转换可以通过CPU等数字化的可编程设备来进行,而数字模拟信号之间的转换必须通过专门设计的DAC、ADC进行。
2DSD的编码原理以及优势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本次的主角DSD,Direct Stream Digital(DSD)是属于索尼和飞利浦的专利技术,这也难怪索尼的高端音频设备会支持。DSD和我们现用这些音频编码格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基于PDM(pulse-density modulation)脉冲密度调制实现,完全有别于基于PCM的音频。PDM是通过密度来表示模拟音频信号的,PDM每次采样的精度都是1bit,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正弦波波峰的位置几乎都是1,而波谷的位置则是0,因此通过PDM调至的音频信号并不能通过现有的基于PCM的DAC进行解调。
DSD编码的大致原理
目前DSD拥有四种不同的采样率2.8224MHz(64Fs)、5.6448 MHz(128Fs)、 11.2MHz(256Fs)和22.5792MHz(512Fs)。DSD使用的最多的场合是Super Audio CD (SACD),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DSD音频的来源,在SACD当中采用的是采样率2.8224MHz的DSD,同时考虑到体积的需求大约在2005年的时候还推出了DSD的无损压缩格式DST(Direct Stream Transfer),DST同样是可以直接使用在SACD当中。
16 bit PCM
2.8224 MHz
20 Hz – 20 kHz
20 Hz – 50 kHz
90 dB,120 dB
CD与SACD规格对比
如果将SACD和CD的参数进行对比的话,可以看到SACD最大的优势是在于6声道音频的支持以及拥有更高的响应频率,但笔者认为SACD的响应频率意义并不大,因为人类听觉的极限频率在20Hz-20kHz,超出20kHz的部分人耳完全无法感知到。但就每秒的比特率来说,SACD当中的DSD达到了5645kbps,而普通的CD则是1411kbps,理论上来说DSD记录了比PCM更多的数据,解调成模拟音频信号时能够带来更小的失真。如果采用22.5792MHz的DSD的话每秒比特率则会翻倍至45160kbps,这数据量是PCM远不能达到的。
支持DSD解码的索尼PHA-2解码耳放
DSD的优势所在
由于DSD采用了和PCM不同的原理进行调制,因此笔者认为DSD的大多数参数,例如位深、采样率等和PCM是没有可比性的,而笔者认为DSD优于PCM的方面主要是以下两点。DSD较大的比特率可以带来更加丰富的声音细节,这点对于发烧友还是一般大众都是非常有用的,而高达20Hz-50kHz的频率响应可能对普通用户来说意义不大。
1.DSD能够记录更加多的音频数据。
2.DSD拥有更宽的频率响应。
支持DSD录制的索尼PCM-D100录音棒
DSD为何无法普及
DSD既然优于PCM,那为何迟迟无法普及,虽然DSD知名度并不高但从1999年推出至今也有15年的历史了,笔者则认为主要是因为一下这四点,导致DSD普及受阻,就目前的情况来说DSD要想完全普及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DSD只是核心音频发烧友的玩物。
1.消费者缺乏获取渠道,目前只能购买SACD,无法通过时下流行的在线购买数字音乐方式获取。
2.原生支持DSD解码的设备太少,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先将DSD转换成PCM在进行播放,无法体验到DSD的优势。
3.支持DSD的也相当稀少,软件很少原生支持,需要安装插件,播放过程比较麻烦。
4.DSD属于私有专利,其他厂商跟进支持颇有难度。
相对于PCM来说DSD确实是能够记录更加多的音频数据,理论上在还原时也能做到更多的细节,但由于缺少硬件、软件的支持以及其他厂商的跟进,使得目前DSD无法被普及,即使你拥有了原生支持DSD的DAC,但因为SACD发行量很少,导致买不到你想要的音乐,更何况现在连原生支持的硬件也不多,DSD要走的路还很长,近几年之内可能并不会普及。因此笔者建议各位网友完全没有必要盲目的购入原生支持DSD的设备,可能大多数时间用不到其DSD解码功能,更多的还是会把这台设备当作传统设备来用,得不偿失。
参考知识库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CSDN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访问:28967次
排名:千里之外
原创:20篇
转载:17篇
译文:10篇
(2)(2)(1)(2)(2)(2)(4)(11)(6)(1)(5)(7)(3)查看: 2682|回复: 7
DSD128(5.6MHZ)轉DSD64(2.8MHZ)或192/24 flac求教
網路上找了很多具體找不到可以這樣轉的軟件
DSD128的檔案ZX1不能播(不要跟我說用其他播放程式。。)
請教各位該如何轉?用哪個軟件??謝謝了
求助。。。。。。
Zx1播dsd也是软解,不如转成wav,fb2000就可以转换
JRIVER [s:5]
audiogate比较简洁
我用audiogate 把DIFF128转成DSF64,很简单的
) 粤公网安备 98号
Powered by查看: 10822|回复: 42
【认识DSD格式--DSD的优缺点以及和PCM的关系】
DSD格式也就是著名SACD应用的格式,由于带了套保护得很好,很难rip出来到电脑。它是流行,它是趋势,但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好还是不好?我正好上过Weiss公司的一节课来跟大家分享下,英文课程,我的专业词汇有限。希望大家能有对DSD正确的认识,而不是盲目猜测,看你们撕逼的样子太淫荡了。
基倍数和采样率(Quantizing)
DSD是1bit采样率,也就是CD采样率的64倍(64X44100Hz = 2.8224MHz)。CD用的是16/44.1KHz所以DSD的信息率是CD的4倍,也就意味着SACD可以比CD表达更准确丰富的音频信号。
16/44.1KHz的底噪大概是低于刻度16X6dB=96dB。
而DSD的低噪是1X6dB低于刻度,也就是说如果不降低低噪,DSD的录音会有很大的噪音,yes?
在这里DSD的高采样率就派上用场,采用过滤噪声成型可以去除音频中0-20kHz以及更高频率的噪音。这样一来低噪就会被降得很低很低,比CD还要低,但是代价是高于20kHz的噪音会加大。
过滤(Filtering)
信号送去放大器和音箱之前,必须抑制之前这个高频率的噪音,不然功放设备等会表现异常,也就是爆音。这时解码器会低通过滤措施来抑制这个噪音。在一台解码器里面这个低通过滤是设计在模拟这块区域的,因为他的本质是非线性的,所以也是个问题。但是当DSD转为PCM格式后,比如24/176.4采样率,这种低通过滤器就可以正常发挥出他的功能,因为是数字的。说到这里也就是为什么Weiss的DSD解码/界面其实是把DSD回转成PCM(176.4或88.2)再进行解码,而不是回转成192或者其他采样率。
DSD运用和缺陷
最早DSD出来的时候是为了存档,后来流行于录音但有几个问题我凭当时的笔记来说下。
DSD诞生90年代,为当时的典范。当时这种1bit的sigma-delta的AD以及DA转换器很流行。但是解码器已经进步了,现在的sigma-delta转换器多为6bit设计,用6bit取代了DSD的1bit。所以建立在1bit的基础上,出现了些问题比如抖动和闲音(dithering和idle tones)。如果SACD是今年发明的,那肯定会选用6bit。
DSD处理(Processing)
如果把录音录成DSD然后要进行处理,首先音量和部分EQ需要进行调节,然后转换为PCM才能进行后期处理。也就是说在PCM格式下数字信号才有的“生成”处理后的效果。既然是这样那直接DSD录音是没意义的。反而采用PCM24/88.2kHz录音才象是科学的,处理好后再转成DSD。(手里有更多的数据来支持88.2这一档,但我已经看不懂了)
DSD和PCM谁更好?
如磁带,MP3,PCM,DSD等等,都是不同的介质,没有更好的只要其中一样有人喜欢。有些人更喜欢MP3的味道。个人比较喜欢24/96。
技术上讲,PCM到了24/88.2kHz是肯定比DSD好的。有些部门尝试过把DSD的采样率从2.8824MHz提高到5.6XXX甚至11.XXXXMHz。在这样的一个尺度DSD的问题会有所缓解,但是1bit这个原始设计是没法更改的,所以这就是我描述的DSD在早期落下的后患。
沙发,不懂但帮顶。
也是一家之言了,飞利浦当年也发了几篇论文专门驳斥这些观点,总之吵的很厉害,普通人不用认真。
dsd的信息量比88/24还是高的,信息量上对等的格式是176/24
非常好,学习了!
DSD的最大缺点是不能编辑
所以除了原声录音以外 都是PCM-后期-DSD 或者DSD-PCM-后期-DSD这样的过程
另外 DSD的信噪比确实只有渣渣的-6dB 但是噪声是在MHz的超高频带 所以只需要把这个远超音频带的噪声滤除 剩下部分的噪声几乎没有
dsd缺点挺多的,还是pcm比较好用
引用第2楼cadenza42于 08:54发表的 :
也是一家之言了,飞利浦当年也发了几篇论文专门驳斥这些观点,总之吵的很厉害,普通人不用认真。
dsd的信息量比88/24还是高的,信息量上对等的格式是176/24DSD64对应的是176.4kHz/16bit,只不过DSD的特点导致了动态、信噪比会随着频率发生变化。
无论如何,相比这两年通过网络贩售遍地开花的高清PCM,DSD已经毫无疑问成为了小众的玩物。
但信息量 pcm 24/96已经够大了~
根据抽样定理 44k的抽样就已经能够完整还原 音频信号频谱了~
为什么需要96,192甚至更高的抽样率?
主要是为了方便滤波器制作,提信噪比。直观点就是对于20khz的信号,96k比44k能多抽样几次~ 这对还原信号波形是有利的~
但是光有特定频率的波形是不够的~ 为了定义波形幅度,pcm有了16bit,24bit量化级~
很显然24bit的量化级要比16bit大很多~但实际效果如何 还得看滤波器设计~
24bit最大的优势 是可以大大减小数字音量对信息量的损失~
另外相对dsd,pcm的优势主要在后期制作,编辑的便利性上~
/////////////////////////////////////////////////////////////////////////////////////////////////////////
听过dsd的朋友 都普遍觉得 信息量,自然度上 dsd似乎有着不小的优势~
这主要和他的编码方式有关~ 但不能单纯地把dsd的码率和pcm的码率进行换算,推出大概相当于哪种pcm!
就频域而言dsd由于超高的抽样率,频率分辨率更高,把高频噪声挤出了可听阈,这是pcm比不了的
而波形还原上,最初的dsd的量化级数远小于pcm,但是问题在于人耳对响度的敏感程度要远小于频率的。。。
这和眼睛的特性是类似的,分辨色彩要比分辨8bit显示器和10bit显示器灰阶差别容易得多~
实际上用压扩技术可以让dsd有限的量化精度,注重于表现人而敏感高频,从而改啥听感~
现在多bit dsd的出现,量化精度就更不是问题了~
///////////////////////////////////////////////////////////////////////////////////////////////////////
说到抖动~ 个人真不觉得人耳真能听出 晶振那一点 频率相位漂移,,, 能听出,那也肯定是后续电路设计问题 放大了这个差别!
有人说dsd由于抽样数提高,对时钟精度要求更高了~ 个人觉得并不确切,pcm虽然抽样数少 但并不代表 不抽样时 时钟就不工作了~ 而且由于抽样数少,pcm依靠时钟正负漂移抵消误差的机会就要少多了,反而加重了对时钟精度的要求~
实际上多位编解码的pcm 电路要比dsd复杂,难免对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就结果而言比一定不简单的dsd好 [s:2] [s:5]
终于看到个有营养的帖子 [s:2]
176/24那个我弄错了.
高清pcm也没有遍地开花啦. 借着传统优势在规模上稍微多些, 也没有事实上火起来, 一般般吧.
好像是andreas koch也是写过篇文章, 讲高清pcm很多指标其实是虚的, 没有实际提升. 也代表dsd这边的一种观点.
总之还有得等
模拟设计师的两大敌人:
一个叫失真。
一个叫噪音。
DSD后者做的不好,由于不能把带外量化噪音推到聆听极限频率的两倍以上(20khzx2=80khz),所以没有一种模拟滤波器能把动态范围做到117dB以上。
DSD的动态范围是非标准的,可以和CD一样是0dB,也可以是-3dB。
至于DSD相当于啥样的PCM……
如果按动态范围算,充其量是24/88稍低一点。
24bit理论动态范围144dB,DSD256也赶不上,带外噪音太猛,木办法。
Weiss对DSD数字滤波的说法,
似乎没法解释Cirrus和旭化成DAC内部的可编程数字滤波器。
事实上,这个滤波可以用FPGA或软件来做。
不信你看看Foobar的DSD插件。
我们家的播放器,对DSD的支持一直不是很积极
原因很简单
饭总早年在美国目睹了索尼SACD自问世起
就兜售不出去的惨剧
心里阴影。 [s:19]
hifiman的数字技术就免了 [s:2]
至少DSD相当于PCM 24/176这样的话,我是不会说的。 [s:18]
撕逼的样子太淫荡了~~哈哈哈
楼上想多了,我只是出来为论坛贡献点点击量。 [s:2]
引用第14楼猫盹儿于 10:59发表的 :
撕逼的样子太淫荡了~~哈哈哈吃相吓死我了, 都不敢挑错了 [s:51]
支持好文!
weiss其实是有公布过一个关于DSD的白皮书的,google能找到,跟LZ分享的差不多意思。White Paper on DSD
之前也是做过一篇关于PCM VS DSD的翻译文
站在声音喜好和储存便利性的角度来说,个人也是更喜欢24/96. [s:2]
引用第13楼头领科技于 10:57发表的 :
至少DSD相当于PCM 24/176这样的话,我是不会说的。 [s:18]DSD64不行还可以上DSD128嘛[s:2]
schiit家的顶级解码ygg, 也有人说是世界上最好的解码之一,也是不支持DSD的,理由是:
But what if I want DSD?
If DSD becomes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market, where “significant” is defined as “more than 1% of total sales,” then we will support it via a separate dedicated DSD decoding box. Today, when it is less than 0.01% of recorded music, well, hey, we're not so interested.
What? But I hear DSD is the future!
Yeah, and reel-to-reel was the future in the 1970s, and it’s dead now, and DAT was the future in the 1980s, and it’s dead now, and HDCD was the future in the 1990s, and it’s dead now, and SACD was the future in the 2000s, and it’s dead now. But, let's say Sony suddenly opens their vaults and offers 30,000 DSD albums with guaranteed direct-from-DSD provenance at $5.99 each, and Apple starts streaming DSD as its de facto format for iTunes, (yes, we know, stop laughing) then hey, Yggy is fully upgradable...and then we just change it up to be the best DSD DAC out there.
) 粤公网安备 98号
Powered by*【HIFI说】分享HIFI新闻和影音发烧友精彩点评!*【新朋友】点击上方标题下蓝色字“HIFI说”关注*【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小图标,分享到朋友圈上个月26日,我在台北重庆南路上知名发烧唱片行「38度C」地下一楼主持一场名为「地表上最强数位流播放器-LUMIN S1鉴听会」的导聆活动。活动一开始,我在引言时便先声明,我不敢保证这部LUMIS S1是地表上最强的数位流播放器,毕竟我还没听过地表上所有的数字流播放器。不过,截至目前为止,这部LUMIS S1确实是我在台湾听过音质最好,音响性最强且数字电路素质最高的数字流播放器」。实力非凡,瞬间爆红各位以为这部LUMlN S1是欧美或日本厂家的力作吗?不,它是以研发数字视频设备、机顶盒驰名的港商Pixel Magic System(PMS)独资生产,自力开发的全新音响品牌。同为华人的港商竟能够打造出造型线条如此洗炼简约,工艺质感那么漂亮夺目的数字流播放器,实在教人难以置信。但,也不得不佩服原厂的研发能力,因为打从去年他们推出旗下首部网络数字流播放器「Audiophile Network Music Player」以来,就凭着媲美欧美机种的精致造型,「真」DSD格式译码机能与扎实高档的电路用料,吸引全世界音响迷与代理业者的目光。区区不到一年,经历过德国慕尼黑音响展、美国CES大展、日本东京国际音响展等世界各大展的洗礼,LUMIN瞬间跃升成为国际知名音响品牌。如此惊人的市场号召力与爆发力,当然要归功于产品本身的实力,产品本身的实力则来自PMS原厂的研发能力与执行力,甚至是财力。说到此,着实令我好奇这家港商公司为何能有如此能力,能在短短时间内设计出这样高端的电路,这样高竿的产品,这样高目标声音?有机会真希望能与原厂代表好好聊聊。话说回来,音响圈每年都会出现许多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耳朵为之一振的新兴品牌,可是,渠等新品牌的研发续航力如何,会不会只是一片歌手,昙花一现呢?这乃是世界各地音响代理商与乐迷朋友在购买前会多加斟酌的重点,毕竟,没人想买一部日后成为孤儿的机种啊。一口气发表五大全新机种在今年CES大展上,LUMIN一口气发表五款机种响应世人质疑,型号分别是S1、A1、T1、D1、L1。这五款机种有什么不同呢?先从A1开始介绍,A1就是LUMIN去年发表的那部「Audiophile Music Net Player」,之所以要改名,当然是为了让消费者好记,好口述,否则谁能记得住一长串英文。S1呢?这是LUMIN最新发表的新旗舰,与A1一样采分离式电源外接供电设计,但加大了电容数组容量,且电容品牌从Rubycon改换Pioneer ELNA。至于讯号处理电路仍旧采大量SMD组件作最短路径设计,模拟输出端也是采双单声道,左右对称,全平衡架构,并以一对Lundahl LL7401作输出变压器。不同的是S1将A1原本装载的1对Wolfson WM8741数类转换芯片换成4颗更高档的ESS90 18 Sabre 32bit数类芯片供左右声道使用,支持格式也从原本的DSD 64 (DSD 2.8)升级到DSD 128(DSD 5.6)格式,成为当今第一部能用网络接口「真」译码DSD、128 (DSD5.6)讯号的数字流播放器。至于老三T1,不管是外接电源设计,电路架构、组件选用或最高支持DSD 64 (DSD 2.8)的译码规格,全与A1如出一辙,唯一差别就是T1换装方正无华的铝质机壳,制作成本得以下降,售价上就比A1更便宜。而排行老四的D1,也是采电源分离供电设计,不过,原本A1数字与模拟各自独立的电路板改为一体式,并删除负责模拟输出耦合的LUNDAHL LL7401,也删去外接显示器用的HDMI端子,其余机能与最高支持DSD 64 (DSD 2.8)的译码规格则不变,因此,体型变得相对袖珍。最后,就是L1 NAS硬盘,这是设计来搭配任何一部Lumin使用的NAS硬盘播放器。真FPGA译码DSD音乐档案好了,现在大家都晓得S1与A1的内涵差别,那么此二机的定价分别是多少呢?A1维持先前「Audiophile Music Net Player」的定价为新台币28万元,旗舰S1则喊到定价49万元之谱。听到这个价差,我猜肯定有读者正在嚷嚷:不过就是换了更高档的数类译码芯片,换了更大容量的电源电容,顶多就是在前面板加装一块金质铭版,身价就可以涨21万,这岂不是暴利?在38度C的导聆讲座上我就特别针对此点说明,希望各位先了解传统PCM(WAV)与DSD档案对于数字译码器来说有何差别?基本上,PCM是以脉冲编码调变(pulse code modulation)方式,采多Bit编码、译码,并依靠Bit位量来量化波形取样精度,例如传统CD物理储存规格16bit就是以2的16次方来记录每秒44100次取样点的正确位置,而记录Bit精度点是透过电压或电流变化。至于DSD则是采取、Bit脉冲密度调变(pulse-density modulation)来进行每秒2.8224 MHz—即44.1 KHz的64倍超取样的编码、译码,其取样点的编、译码方式相当类似D类扩大机的脉冲宽度调变。各位大概晓得DSD与PCM在取样编、解碼上的不同后,接下来,我希望各位能理解真正的DSD译码过程要在全数字环境中进行,而且只要一个FPGA可程序规划逻辑电路所写的DSP信号转换器将封包讯号转换成2.8224MHz PWM脉冲讯号,然后再过一个低通滤波电容即可,完全无须数类转换器。但是,如果只这样设计,一来该译码器就只能解DSD档案,无法解PCM档案;另一方面是FPGA可程序化逻辑数组DSP哪是说写就写,没这么简单,否则,过去不会只有dCS、emm labs、Playback Designs等数字厂家能写。再者,LPF低通滤波器如何决定那些讯号该滤掉,那些该通过呢,这也是个难题。洋洋洒洒写那么多读来生硬的技术解说,相信很多音响乐迷都看得雾傻傻。好吧,我改用更简单的方式直接建议各位:观察这类号称可「真」 DSD解碼的机种,要看的是它FPGA可程序化逻辑DSP写得如何,而不是看它数类转换芯片的规格,因为数类转换芯片部分只是对应PCM档案之用,而FPGA DSP程序才真正决定DSD档案解碼的良窳。世界上各大顶尖数字讯源厂的真正强项就在于此,不传之秘也在于此,贵也是贵在FPGA DSP。附带说明,市面上有不少号称可以译码DSD档案的数字流播放器,其实都不是自行开发FPGA DSP作贞DSD档案译码,而是在输入端就先透过输入接收芯片,将DSD档案转成PCM,再送交后端的数类转换芯片作处理。就我来看,这些都不算是真的DSD译码器。真正的DSD译码器应该像LUMIN-样,用FPGA DSP译码DSD档案,最后才送进模拟电路作输出。因此,如果各位真的以为S1与A1的差别就只有换了数字演算芯片以及几颗电容,就要海噱二十几万,这绝对是流于表面的批评。如果各位能想象Lumin的工程团队花了多少心力,才将FPGA DSP程序写得那么好,再想象区区一间小厂药开发FPGA DSP,其成本怎么与dCS、emm labs等大厂相比,您就可以认同为何S1会贵A1那么多。【作为全世界第一部支持DSD 5.6网络传输译码的播放机,Lumin S1不仅让世人感受DSD规格的美好,能让所有音乐档案都升级电脑DSD音质】慢快门,小光圈的底片摄影质感试听S1分别在两个地点,一处是在本刊视听室,搭配试听器材有Mark Levinson ML-7前级,Anthem MCA-2后级以及Audiovector Si3落地喇叭。另外,我也在全台第一位收藏S1的新竹王姓玩家家中听过A1两回,其喇叭为Magico S5,搭配Constellation Audio旗下每声道250瓦(8Ω)的Centaur立体声后级与Virgo II电源分离式前级。现场试听时,我还与王姓玩家旧用的「Audiophile Network Music Player」比较音质。这一比,立刻感受到S1与A1确实有着天壤地别的声音风貌-如果说A1呈现出来的是一派犀利直白的音响性风格,S1就是在犀利直白之外,在追求高度音响性之余,还加入人性、温度、韵味等音乐性于音乐之中,使任何音乐听来更动人,更富感染力。还记得当年我评论「Audiophile Network Music Player」时说过它所呈现的音质、音色、音域与解析力、对比感,彷佛是在摄影棚高辉度灯光下,用高画质数字相机拍摄的全片幅照片。S1呢?同样给我在摄影棚内用强照明打灯的鲜明印象,论整体质感却更酷似采用低感光ISO的120底片,以慢快门,小光圈,慢慢曝光所得的模拟美学,并且亮处不过曝,暗处富细节,明暗对比反差极大,音像呈现饶富立体感与雕刻感。此外,其音场透视度、景深感、层次感也都有小光圈,慢快门拍摄的音响画印象。相较之下,当年让我评为音场纵深漂亮,定位清楚,层次分明的A1,与S1同场一比,竟显得扁平狭隘。哎呀,音响果然是机比机,气死人啊。几乎不闻电源底噪上述差异是我听DSD 64 (DSD 2.8)与DSD 128(DSD 5.6)音乐档案时的心得,若是播放传统44.1KHZ至384KHz取样分辨率的PCM音乐档案呢?诚如当初我在38度C导聆时所作的示范与解说,S1乃是我目前体验过那么多号称可以升频DSD规格的数字讯源当中,唯一一部升频之后,声音非但不会形体变瘦,调性变硬,音色变冷,高音变尖,线条变毛躁,反而会带来线条更光滑,质感更细致,衔接更顺畅,细节更丰富,音色更自然,带宽还更大,动态对比更强等加分效果。这些听感印象,无论在本刊社内的参考系统,新竹王姓玩家家中的系统或者在38度C的示范会上,在在验证S1的DSD升频机制对于音质表现真的毫无副作用,相信当晚有在38度C听我示范的乐迷与新竹王先生都也能认同这个结论。总之,S1是少数我会推荐大家开升频,而且是直接升频到DSD档案输出规格的数字流播放器。至于A1呢?我建议还是用Native,也就是原生取样分辨率播放最好,言下之意,各位可晓得S1比A1贵那么多的价值何在了吧?最后,我想请各位会留意本刊AP(Audio Precision)仪器测试图的读者看看S1的测试结果,有没有看到它标准测试讯号的左半部所代表的电源底噪完全没有失真噪声,当然也就没有电源噪声衍伸的诸多谐波失真。如此澄澈干净的电源质量,对于一部DSD译码等级且电路内部装有大量数字线路的数字流播放器而言,乃是最终音质听来之所以如此迁透,细节如此自然,对比如此鲜明的重要关键。如果您还有兴趣,请再将这部S1的测试结果与过去本刊所曾报导的数字流播放器相比,您一定会发现S1真的是失真有够低的讯源,难怪乎,它所呈现的音色会那么纯,那么美,那么好听。有了S1,何必再听假DSD档我在标题写上「从今以后,过着DSD规格的音乐生活」,想表达的就是如果各位有幸收藏这部S1,可别太烦恼市面上DSD5.6 (DSD 128)音乐档案讯源还不多,也别急着追问现在还有录音室作真正的DSD 5.6 (DSD 128)原生录音吗?因为不管您硬盘里的DSD格式档案是不是真的原生DSD格式档案,还是软件商甚至网友自行透过软件升频转码的假DSD档案,或者只是区区44.1 KHz音乐档案,有了S1,透过它内建的DSD升频机能,任何音乐档案都能立刻升级成DSD等级的音响性。所以,还在傻傻地花大钱在网络上买几乎全是假的假DSD档案干嘛?不如把钱省下来,买CD,买44.1KHz PCM档案就好,其他的,就交给Lumin S1去处理。* 如果你觉得有用,请点击右上角小图标,然后选择“分享到朋友圈”;* 订阅我们:点击右上角→选择“查看公众号”→点击“关注”。或者,打开微信通讯录→点击右上角“+”→搜索hifishuo,点击“关注”即可;* 查看更多HIFI新闻和最新影音产品点评、评测,访问【HIFI说】;* 看详细的图文格式,点击“阅读原文”试试;* 想查看以往推荐文章,请返回一级,然后点击右上角头像,点击“查看历史消息”。HIFI说(hifishuo)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hifishuo发布发烧音响、家庭影院、时尚HIFI的最新产品新闻、评测和发烧友评论。热门文章最新文章hifishuo发布发烧音响、家庭影院、时尚HIFI的最新产品新闻、评测和发烧友评论。&&&&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精度弹性筒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