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量的亚铁离子加入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钠反应会有沉淀吗?那么同理铁离子加入氢氧化钠也是如此

《氧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氧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
氧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
范文一: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对应考点一)下列金属中,遇到盐酸或强碱溶液均能放出H2的是( )A.Cu B.MgC.FeD.Al解析: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溶液反应放出H2的为Al。答案:D2.(对应考点一)质量相同的两份铝粉,第一份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第二份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在同温同压下放出气体的体积比是( )A.1∶2B.2∶1C.1∶4D.1∶1解析:由2Al+6HCl===2AlCl3+3H2↑和2Al+2NaOH+2H2O===2NaAlO2+3H2↑可知Al与H2的数量关系相同,质量相同的铝与足量的酸碱溶液反应生成的H2相同。答案:D3.(对应考点二)标准状况下,3.25g锌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xL氢气,下列比例式正确的是( )A.Zn+2HCl===ZnCl2+H2↑1mol1mol3.25gxLB.Zn+2HCl===ZnCl2+H2↑65g1L3.25gxLC.Zn+2HCl===ZnCl2+H2↑1mol22.4L0.05molxLD.Zn+2HCl===ZnCl2+H2↑65g1mol3.25gxL解析:比例式应注意单位要“上下一致,左右对应”。答案:C4.(对应考点二)在500mLNaOH溶液中加入足量铝粉,反应完全后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33.6L,该NaOH溶液的浓度为( )A.1.0mol/LB.2.0mol/LC.1.5mol/LD.3.0mol/L解析:2Al+2NaOH+2H2O===2NaAlO2+3H2↑2mol67.2Ln(NaOH)33.6Ln(NaOH)==1mol,c(NaOH)==2mol/L。答案:B5.(实验题)某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铝镁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和铝的相对原子质量。(1)A中试剂为________。(2)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实验用铝镁合金的质量为ag,测得氢气体积为bmL(已换算为标准状况),B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cg,则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_。(4)实验过程中,若未洗涤过滤所得的不溶物,则测得铝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解析:铝镁合金中二者与酸都反应,但铝和碱反应镁不反应,所以A中的试剂应选择NaOH溶液。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可利用产生的氢气求解,Ar=m/n==,如果在实验过程中未洗涤固体,则残留物质量偏大,铝的质量偏小,结果偏小。答案:(1)NaOH溶液(2)2Al+2NaOH+2H2O===2NaAlO2+3H2↑(3) (4)偏小原文地址:
范文二: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授课人:王文静班级:1班学号:25上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了解铝的重要性质。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会用对比法进行实验的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以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对反应的实验探究【引课】在之前我们已经做过了金属与酸的反应,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金属与碱的反应。我们就知道什么金属既能和酸反应又能个碱反应?【讲授】是的,铝可以和酸反应又可以和碱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板书】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讲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所需要的实验仪器以及药品,这是试管。【讲授】然后,我们将氢氧化意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它的1/3,倒完了以后,向溶液中加入打磨好的铝片,大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下去让同学观察) 【提问】请一名同学来回答一下有什么现象?【答】1.铝片慢慢溶解让同学们仔细观察现2.产生大量气泡象并且仔细思考生成3.试管壁发热了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板书】一、现象铝片慢慢溶解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壁发热【讲授】根据这些现象,我们现在就来考虑一下铝和氢氧化钠在一起产生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提问】首先,产生大量气泡探究能力、提高应用 说明有气体产生,那么这种气知识能力、学以致用 体是什么呢?哪个小组来回答一下?【答】根据反应物守恒定律可以判断出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氧气也可能是氢气。【提问】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答】用燃着的木条放到 验证气体呢?试管口,若有暴鸣声则是氢气。【实验】点燃后有暴鸣声,所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是氢气。【板书】原理:2Al+2NaOH+2H2O=H2 +2NaAlO2【讲授】铝和氢氧化钠反应有偏铝酸钠生成,但要注意它的实质反应,就是铝在氢氧化钠的作用下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偏铝酸钠。【板书】
Al(OH)3+NaOH=NaAlO2+2H2O【小结】铝是两性物质,既可因此铝制品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食物。【板书设计】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二、原理一、 反应现象 1.铝片慢慢溶解 2.产生大量气泡 3.试管壁发热2Al+2NaOH+2H2O=H2 +2NaAlO2实质Al(OH)3+NaOH=NaAlO2+2H2O阅读详情:
范文三: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第2课时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A组 基础达标 ?20分钟 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有关钠的物理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①银白色金属 ②质软,可以用小刀切割 ③熔点低于100 ℃ ④密度比水小 ⑤热和电的良导体A.①②④C.①③④
B.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解析 钠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小,熔点低,密度小,热和电的良导体。答案 D2.除去镁粉中的少量铝粉,可选用A.硫酸C.盐酸
B.水 D.氢氧化钠溶液 (
)。解析 铝与NaOH溶液反应,而镁不反应。答案 D3.用等质量的金属钠进行下列实验,产生氢气最多的是A.将钠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B.将钠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C.将钠放入足量的硫酸氢钠溶液中D.将钠用铝箔包好,并刺穿一些小孔,放入足量的水中解析 A、B、C三项中都是钠与酸或水反应放出氢气;而D项中除了Na与水反应放出H2外,铝还会与生成的NaOH溶液反应放出一定量的氢气。答案 D4.将一小块钠放入下列溶液时,既能产生气体又会出现沉淀的是A.稀硫酸C.硫酸铜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 D.氯化钾溶液 (
)。解析 钠与稀硫酸反应时只生成H2,无沉淀生成,与NaOH溶液反应实质是Na与H2O的反应,也只生成H2,无沉淀产生,A、B项不符合题意;Na与盐溶液反应时,先与H2O反应生成NaOH和H2,生成的NaOH有可能再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C项可生成H2,同时生成Cu(OH)2沉淀,而D项只生成H2,无沉淀生成,故C项正确。答案 C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钠和冷水反应 Na+2H2O===Na+2OH+H2↑B.金属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Al+2OH===AlO2+H2↑--C.金属铝溶于盐酸中 2Al+6H===2Al3+3H2↑ ++D.铁跟稀硫酸反应 Fe+2H===Fe3+H2↑ ++解析 A项电荷不守恒;B项还应有H2O参与反应且电荷也不守恒;D项应生成Fe2。 +答案 C6.某无色溶液放入铝片后有氢气产生,在该溶液中下列离子一定可以大量存在的是A.NaC.H
++B.Mg2
+D.CO23 -++解析 该溶液能与铝反应放出氢气,说明该溶液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碱性。B、C两项中Mg2、H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存在;D项的CO23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存在。 -答案 A二、填空题(本题共2个小题,共计20分)7.(7分)A、B、C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单质,A是金属单质,B、C是气体单质。甲、乙两化合物在常温下分别为黑色晶体和无色液体。这些化合物和单质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判断:(1)若金属元素A有可变化合价,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__,甲的化学式为________。高温(2)写出A+乙――→甲+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金属元素A有可变化合价,一般为铁,有+2价和+3价,可以作为本题的突破口。金属A与气体单质B点燃可化合生成甲,可推知B为氧气。从而推出甲是Fe3O4,气体单质C将单质A还原出高温来,且乙为无色液体,可推知C为具有还原性的氢气,甲与C发生的反应为:Fe3O4+4H2=====3Fe+高温4H2O。A与乙发生的反应为:3Fe+4H2O(g)=====Fe3O4+4H2。高温答案 (1)Fe Fe3O4 (2)3Fe+4H2O(g)=====Fe3O4+4H28.(13分)用如右图所示的方法研究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性质,其中A是带孔的铝箔包着的小钠块。(1)从大钠块上切下小钠块,所体现的金属钠的性质是________。对取下的小钠块要用滤纸吸(或擦)一下。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包裹钠块的铝箔上要预先打上足够多的小孔,若孔数不足,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假如在实验刚开始以后就将镊子松开并拿出水面,“A”表现出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3)根据预测,钠跟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用一种酸碱指示剂证明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这种酸碱指示剂是________;要证明反应生成了氢气,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除了钠与水的反应外,还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答案 (1)硬度小 除去金属钠表面上的煤油(2)发生爆炸 浮到水面上并四处游动 金属钠的密度比水小,与水反应生成氢气(3)2Na+2H2O===2Na+2OH+H2↑ 酚酞试液 将集满气体的试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灯点燃,听到尖锐的爆鸣声或噗声,证明生成了H2(4)2Al+2NaOH+2H2O===2NaAlO2+3H2↑B组 技能过关 ?25分钟 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两种金属混合物粉末15 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时生成标准状况下11.2 L氢气,符合上述情况的金属混合物是A.Mg、FeC.Fe、Zn
D.Mg、Al (
)。 +-解析 本题在标准状况下11.2 L H2是1 g,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1 g H2,需上述金属:Mg—12 g,Ag不反应可视为无穷大,Al—9 g,Zn-32.5 g,Fe—28 g,该两种金属混合生成1 g H2时所需的质量为15 g,应介于两种金属分别与盐酸反应生成1 g H2时消耗金属质量的中间。答案 A2.若1.8 g某金属跟足量盐酸反应,放出2.24 L H2(标准状况),则该金属是 (
)。A.AlC.Fe
D.Zn解析 本题解决的难点在于该金属的价态不明确,若知道该金属的价态,由H2的物质的量便可得该金属的物质的量,从而得摩尔质量,最终得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便可解决问题。由此我们假设金属为R,化合价分别为+1、+2、+3价,当化合价为+1价时,M(R)=9 g·mol1;当化合价为+2价时,-M(R)=18 g·mol1;当化合价为+3价时,M(R)=27 g·mol1,综合考虑,正确的只有当化合价为+3--价时,R为Al时合适,故选A。答案 A3.将2.3 g金属钠放入100 g水中,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A.100%
100+2.34C.100%
100+4+4-0.14×100% 100+2.3-0.1(
)。解析 2.3 g Na与100 g水反应生成4 g NaOH和0.1 g H2,故溶液的质量为(100+2.3-0.1)g,质量分数为4100%。 100+2.3-0.1答案 D4.把金属钠投入到下列物质的溶液中,溶液质量减轻的是A.HClC.FeCl3
D.NaOH++(
)。 解析 金属钠投入溶液中,由于Na―→Na,会使溶液质量增加。但是,钠与水、与酸(H)反应放出H2,都使溶液质量减轻。况且钠与水反应生成的碱还有可能和盐的离子生成难溶的碱导致溶液质量减轻,溶液质量是否减轻,就要看这一增一减的净结果。A中2Na+2HCl===2NaCl+H2↑,H换成Na,溶液质量增加;B中Na与水反应,H2O中H换成Na,溶液质量增加;C6H2O+2FeCl36NaCl进入++++D2H2O===2NaOH进入答案 C二、填空题(本题共3个小题,共计30分)5.(8分)某无色透明溶液与金属铝反应放出H2。试判断下列离子:Mg2、Cu2、Ba2、H、Ag、SO24、+++++-SO23、HCO3、OH、NO3,哪些能大量存在于此溶液中? ----(1)当生成Al3时,能大量存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生成AlO2时,能大量存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无色溶液则一定无Cu2,当生成Al3时,为强酸性溶液,且反应放出H2,阴离子只能有SO24,++--22则一定无SO23、HCO3、NO3、OH、Ba、Ag。当生成AlO2时,为碱性溶液,阳离子只能有Ba----++-+2,则一定无Mg2、Ag、HCO3、H、SO24、SO3。 ++-+--++--+-2答案 (1)H、Mg2、SO24 (2)OH、Ba、NO36.(12分)某校学生课外活动小组为测定N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设计的装置如图所示,该装置(包括水和干燥剂)的总质量为a g,从实验室取出b g(不足量)钠放入水中,塞紧瓶塞,完全反应后再称量此装置的总质量为c g。试回答:(1)实验室取用一小块钠,需要用到_________________。(2)此干燥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此钠块有极少量被氧化,则测出的相对原子质量会比实际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下同);(3)有甲同学建议在图中干燥管上再连一同样干燥管,其目的是__________,计算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为________。(4)有乙同学为避免由于行动不够迅速产生偏差,又建议在集气瓶中再加入一定量煤油,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通过定量实验综合考查钠的取用、钠的理化性质。原理是根据钠与水的反应,通过测定一定质量的钠与过量的水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来求出钠的相对原子质量。答案 (1)滤纸、小刀、镊子、玻璃片(2)吸收水蒸气,避免集气瓶中水蒸气逸出 偏大(3)避免空气中水蒸气被干燥剂吸收 ba+b-c(4)避免钠投入后,立即与水反应,来不及塞上塞子7.(10分)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也是用途最为广泛的金属之一。铁在一定条件下能跟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回答下列问题:(1)以铁为研究对象,仿照实例在框图处填写物质的化学式(所填写的反应物不属于同一类别的物质,生成物必须填写铁的化合物)。(2)实验室要除去细碎铜屑中的少量铁屑,请用化学方法将其除去________。(只用简单的原理描述即可)(3)经研究发现,长期使用铁锅炒菜做饭,可有效地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炒菜时经常加入适量的食用醋,效果会更好,理由是____________。HClCuSO答案 2
FeSO4(2)加入足量稀盐酸,铁即可溶解:2HCl+Fe===FeCl2+H2↑(3)用铁锅炒菜,会有微量的铁元素进入食品中,可补充人体需要的铁元素 铁能与醋酸反应,溶解在醋中阅读详情:
范文四:钠碳酸氢根和氢氧化钠的反应题比如钠碳酸氢根和氢氧化钠的反应:NaHCO3+NaOH = Na2CO3+H2O 离子方程式:HCO3-
H2O补充:以碳酸氢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为例:(澄清石灰水可以看做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可以写作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形式)
首先发生的反应应该是HCO3-
H2O ,这一反应生成的碳酸根离子又可以和钙离子反应,碳酸根离子能不能和钙离子完全反应,这就要考虑谁过量的问题,① 如果氢氧化钙过量(即碳酸氢钠不足量)时,反应产生的碳酸根离子就不能与溶液中的所有钙离子反应(即钙离子多了)也就是说,反应完后溶液中还有钙离子,而没有碳酸根离子 (多余的钙离子没有参与离子反应,在离子方程式中不写出来) 此时的离子方程式应该写为:HCO3-
H2O②如果是碳酸氢钠过量(即氢氧化钙不足量)时,反应产生的碳酸根离子(CO3-)将完全与钙离子反应(即碳酸根离子多了)也就是说,反应完后溶液中还有碳酸根离子,而没有钙离子 (多余的碳酸根离子是第一步生成的,要写出来) 此时的离子方程式为:2HCO3-
2H2O③如果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钙刚好完全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应和①的一样。离子反应总是向着溶液中反应物离子浓度减少的方向进行”对不对?为什么? 如果正确的话,那么这个反应怎么解释——2CH3COOH+CaCO3=2CH3COO-+Ca2++H2O+CO2 看起来开始离子浓度很小,反应后离子浓度变大。
问题补充:我好像觉得你说的有道理……CH3COO-没有参加反应,只不过是因为H+参加反应所以才被释放了出来;钙离子同理。实际上参加反应的只是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而它们的浓度减少(由很少变为几乎没有),符合命题命意。 你理解错这个反应了 如果要写离子反应,应该是2H+ +CaCO3=Ca2++H2O+CO2 是氢离子反应反应之后,CH3COO-的浓度增大,所以H+的浓度降低,和这句话不抵触,CH3COO-的浓度 增大了,但是它不参与这个离子反应,不能写进去什么叫做“反应的方向是向着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少的方向进行”要结合原话的上下文看。一般是说,对于化学平衡体系,加入某离子后,反应会向减少该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也就是说加入的离子会因发生反应而减少。离子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离子浓度减少?怎么理解? 问题补充:离子反应是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那有没有离子反应是没离子参加只有离子生成的?)-离子反应的本质实际上是反应物离子通过化学变化,生成水、沉淀、弱电解质物质、气体、或者改变化合价生成能量上更稳定的物质或者离子。但归根结底是反应物离子消耗了,所以其本质是反应物离子浓度减少。NH3与 HCO3-反应生成NH4+与碳酸根,这个反应能发生吗,离子反应应向离子浓度减小方向进行啊! 最佳答案大哥!你说的,也有些道理!不过你还是错了! NH3 + HCO3- 反应生成NH4+与碳酸根,当然可以!其一,NH3不是直接和HCO3-反应,而是NH3 + H2O = NH3.H2O = NH4+ + OH- 其二,反应实质是:OH- + HCO3- = H2O + CO32-因此,化学反应的叠加:NH3 + H2O + OH- + HCO3- = NH4+ + OH- + H2O + CO32- 化简得到的就是:NH3 + HCO3- = NH4+ + CO32- 反应是没问题的,只是你用的原理不对!离子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离子浓度减少?怎么理解? 问题补充:离子反应是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那有没有离子反应是没离子参加只有离子生成的?) 最佳答案离子反应的本质实际上是反应物离子通过化学变化,生成水、沉淀、弱电解质物质、气体、或者改变化合价生成能量上更稳定的物质或者离子。但归根结底是反应物离子消耗了,所以其本质是反应物离子浓度减一句话,就是反应发生后溶液中的离子总数一定比反应前的离子总数要少 反应物相同,反应浓度不同,反应的原理就不同怎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最佳答案比如铜和硝酸反应:铜与浓硝酸:Cu + 4H+ + 2NO3- =====Cu2+ + 2NO2↑ + 2H2O
铜与稀硝酸 3Cu + 8H+ + 2NO3- =====3Cu2+ + 2NO↑
再比如H2S与O2:获知氢硫酸即H2S水溶液 2H2S+O2=2S↓+2H2O 2H2S+3O2=2SO2+2H2O下列各组在溶液中的反应,不管反应物的量是多少,都能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悬赏分:5 - 解决时间: 12:33A FeBr2和Cl2 B Ba(OH)2和H2SO4 C HCl和Na2CO3 D NaHCO3和Ca(OH)2 拜托说一下为什么啊,谢谢了~A Cl2通入后会先氧化Fe2+,再过量会进一步氧化Br- B 一样C 少量HCl是 H+ + CO32- == HCO3-,过量生成CO2
2H+ + CO32- === CO2 + H2OD 少量Ca(OH)2是 Ca2+ + 2OH- + HCO3- === CaCO3 + H2O + CO32-,过量是Ca2+ + OH- + HCO3- === CaCO3 + H2O下列各组试剂在溶液中反应,当两种试剂的量发生改变时,能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FeBr2 & Cl2
B.Ba(OH)2 & H2SO4
C.HCL & Na2CO3
D.Ca(HCO3)2 & NaOH 全部都要列化学方程式说明,不要离子方程式
最佳答案 应该是B A.1:2FeBr2+Cl2=FeCl2+Br2 2:12FeBr2+Cl2=2FeBrCl+BrCl 2:32FeBr2+3Cl2=2FeCl3+2Br2B.Ba(OH)2+H2SO4=BaSO4(下降箭头)+2H2O C.2:12HCl+Na2CO3=2NaCl+H2O+CO2(上升箭头) 1:1HCl+Na2CO3=NaCl+NaHCO3D.1:2Ca(HCO3)2+2NaOH=CaCO3(下降箭头)+Na2CO3 1:1Ca(HCO3)2+NaOH=CaCO3(下降箭头)+NaHCO3 介于这中间的就用相邻的乘以系数相加1下列各组在溶液中的反应,不管反应物的量是多少,都能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A FeBr2和Cl2 B Ba(OH)2和H2SO4 C HCl和Na2CO3 D NaHCO3和Ca(OH)2 拜托说一下为什么啊,谢谢了~
最佳答案A Cl2通入后会先氧化Fe2+,再过量会进一步氧化Br- B 一样C 少量HCl是 H+ + CO32- == HCO3-,过量生成CO2
2H+ + CO32- === CO2 + H2O D 少量Ca(OH)2是 Ca2+ + 2OH- + HCO3- === CaCO3 + H2O + CO32-,过量是Ca2+ + OH- + HCO3- === CaCO3 + H2O下列各组试剂在溶液中反应,当两种试剂的量发生改变时,不能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氯化镁,氢氧化钠 B.硫酸钠,氢氧化钡 C.氯化铝,氨水 D.溴化亚铁,氯水提问者: 人a字n拖n - 见习魔法师 二级最佳答案 DA.氯化镁+氢氧化钠->氢氧化镁
B.硫酸钠,氢氧化钡->硫酸钡C.氯化铝,氨水->氢氧化铝 (氨水碱性不足,不能让氢氧化铝溶解成偏铝酸) 以上都是唯一的 D.溴化亚铁,氯水随着氯水量的增加,先把亚铁氧化成铁,然后把溴离子氧化成溴,然后是溴酸根离子o
o现有NaOH, Na2CO3和Ba(OH)2三种无色溶液,用一种试剂把他们鉴别出来.。
NaOH,Na2CO3,Ba(OH)2用一种试剂把它们签别出来是什么?
什么试剂可以鉴别出NaOH Na2CO3 Ba(OH)2这三种溶液
用一种试剂就可以分辨NaCl.NH4Cl .Na2CO3。选则:
更多相关问题>>其他回答
共 4 条 加稀硫酸
H2SO41.H(+)+OH(-)==H2O2.2H(+)+CO3(2-)==H2O+CO2↑3.Ba(2+)+2OH(-)+2H(+)+SO4(2-)==BaSO4↓+2H2OH2SO42NA0H+H2SO4=NA2SO4+2H20
2OH-+2H+=2H2ONA2CO3+H2SO4=NA2SO4+H20+CO2 冒泡了CO3-+2H+=H20+CO2BA(OH)2+H2SO4=baso4沉淀+2H20
BA2+ +OH- +H+ +so42-=BASO4+H20
记得写箭头
气体和沉淀的~现有NaOH,Na2CO3和Ba(NO3)2,3种无色试剂,选用一种试剂把他们鉴别出来,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提问者: 2548824 - 实习生 一级最佳答案用硫酸!2NaOH+H2SO4=Na2SO4+2H2O无现象,Na2CO3+H2SO4=Na2SO4+CO2+H2O有气体,Ba(NO3)2+H2SO4=BaSO4+2HNO3白色沉淀!…离子:氢离子+氢氧根=水,2氢离子+碳酸根=水+二氧化碳,钡离子+硫酸根=硫酸钡…ok!手机打字很辛苦4回答者: 太阳魔高一的化学题.某化学试剂厂甲乙丙丁4个车间排放的污水中,分别含有污染物Cu(NO3)2,HNO3,Na2CO3,NaOH中的一悬赏分:0 - 解决时间: 21:58高一化学题某化学试剂厂甲乙丙丁4个车间排放的污水中,分别含有污染物Cu(NO3)2,HNO3,Na2CO3,NaOH中的一种.现对污水作如下处理:①将甲的污水与乙的蓝色污水通入1号反应池,产生蓝色沉淀.将丙的污水与丁的酸性污水通入2号反应池,产生大量气泡.②将1号反应池上层碱性污水与2号反应池流出的酸性污水通入3号反应池,最终污染水显中性,再向外排放.回答下列问题:(1)推断车间污水中的污染物:甲____
丙_____ (2)最终向外排放的水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3)写出1,2反应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第3反应池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最佳答案(1) 甲
Na2NO3(3) 1:
2NaOH+Cu(NO3)2=2NaNO3+Cu(OH)2
Na2CO3+2HNO3=2NaNO3+H2O+CO2
(OH-)+(H+)=H2O注:Cu(OH)2后有向下箭头
CO2后有向上箭头下列物质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的是:Cu,Na2CO3溶液,NaOH溶液,铁锈稀硫酸氧化性不强不能和铜
氧化铁即铁锈反应
铜稀硫酸不能和氧化铁反应?这是复分解 酸的通性 啥也不懂别误导LZ
Cu稀硫酸不能和Cu反应,因为稀硫酸中的氢离子氧化性不足。 碳酸钠是能反应的,主要是碳酸根结合氢离子的反应。 氢氧化钠中氢氧根离子结合氢离子,发生反应。铁锈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碱性氧化物}(也称氧化铁),所以酸能和它反应。换句话说,铁锈和稀硫酸反应和稀硫酸的氧化性无关!!稀硫酸氧化性低,在与铁单质反应时生成2价铁离子,而浓硫酸反应时会生成3价铁离子。
只有Cu不能与稀硫酸反应 酸的通性:有腐蚀性,溶液呈酸性,能与活泼金属,碱,某些盐和金属氧化物反应 与排在氢之前的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NaOH溶液:NaOH+H2SO4=NaSO4+H2ONa2CO3溶液:Na2CO3+H2SO4=NaSO4+H2O+CO2↑ 铁锈:Fe2O3+3H2SO4=Fe2(SO4)3+3H2O某硫酸溶液分别与下列物质完全反应,所得的溶液酸性基本保持不变的是:A BaCl2 B NaCO3 C NaOH D Cu悬赏分:0 - 解决时间: 20:14提问者: tttzzhh5 - 书童 一级最佳答案BaCl2+H2SO4=BaSO4↓+2HCl 离子方程式:Ba2+ +SO42-=BaSO4↓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离子方程式:CO32- +2H+=H2O+CO2↑ 2NaOH+H2SO4=Na2SO4+2H2O 离子方程式:H+ +OH-=H2OCu+2H2SO4(浓)=CuSO4+SO2↑+2H2O离子方程式:Cu+4H+ +SO42-=Cu2+ +2H2O+SO2↑可以得到4个方程式中只有第一个方程式不消耗H+,因此只有A保持溶液酸性基本不变。1回答者: georgxx - 上位魔导士 九级 19:58我来评论>>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啊,呵呵,我,,像有了惯性一样居然把HCl写成了下列物质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的是:Cu,Na2CO3溶液,NaOH溶液,铁锈 下列物质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的是:Cu,Na2CO3溶液,NaOH溶液,铁锈其他回答
共 4 条稀硫酸氧化性不强不能和铜
氧化铁即铁锈反应
铜稀硫酸不能和氧化铁反应?这是复分解 酸的通性 啥也不懂别误导LZ3Cu稀硫酸不能和Cu反应,因为稀硫酸中的氢离子氧化性不足。 碳酸钠是能反应的,主要是碳酸根结合氢离子的反应。 氢氧化钠中氢氧根离子结合氢离子,发生反应。铁锈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碱性氧化物}(也称氧化铁),所以酸能和它反应。换句话说,铁锈和稀硫酸反应和稀硫酸的氧化性无关!!稀硫酸氧化性低,在与铁单质反应时生成2价铁离子,而浓硫酸反应时会生成3价铁离子。
只有Cu不能与稀硫酸反应 酸的通性:有腐蚀性,溶液呈酸性,能与活泼金属,碱,某些盐和金属氧化物反应 与排在氢之前的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NaOH溶液:NaOH+H2SO4=NaSO4+H2ONa2CO3溶液:Na2CO3+H2SO4=NaSO4+H2O+CO2↑ 铁锈:Fe2O3+3H2SO4=Fe2(SO4)3+3H2O阅读详情:
范文五:不同学生对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理解不同学生对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理解摘要 学生对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理解常常让教师“想不通”、“搞不清楚”。基于此,作者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关于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理解情况作了调查,比较了他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了差异背后存在的原因,以期能为化学教学提供参考。关键词 铝 氢氧化钠溶液 氧化剂 配平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及大学无机化学教科书中不外乎有如下2种表述: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金属铝能与碱溶液发生反应:2Al+2NaOH+6H2O=2NaAl(OH)4+3H2↑四羟基合铝酸钠那么学生对铝和强碱溶液之间反应的实质是如何理解的呢?能正确写出这个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学生是否就清楚反应发生的实质呢?围绕此反应,我们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现场收回问卷的无记名做答方式进行(时间约为15 min)。1 调查材料笔者自行设计了有关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调查问卷。问卷涉及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配平,呈现所用的配平方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等多个方面。问卷共5个问题,呈现方式为填空和简答2种。具体参见附录。阅读详情:
范文六:不同学生对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理解维普资讯 20 0 7年第 6 期化学教育不 同学 生对 铝 和 氢 氧化 钠 溶 液反 应 的理解冯 翊 李广洲江苏南 京 209) 107   (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摘要 学生对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的理解常常让教师“ 想不通”“ 、搞不清楚” 。基于此 , 作者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关于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的理解情况作 了 调查, 比较 了他们之 间的差异, 分析  了差异背后存在的原因, 以期能为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铝 氢氧化钠溶液  氧化剂 配平      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 在现行 的高 中化学教材及 大学 无机 化学 教科 书 中不 外 乎有 如下 2种 表述:2 调 查对象本次调查 的对象涉及高 中 3 个年级 、 刚入学的大 学理 工科 一 年级 的学生 。参 加 调查测 试 的学生共   2 5人 , 效 问卷 共 23 。调查 对象 的组 成见表 1  7 有 7份 。铝与 氢 氧 化 钠 溶 液 反 应 时 生 成 偏 铝 酸 钠( A1 )反应 的化 学方 程式 为 : Na Oz ,   2 +2 OH+2   A1 Na H2 O=2 A1 +3 十 Na 02 H2   金 属铝 能与碱 溶液 发 生反应 :   2 +2 OH+6 O=2 AIOH)+3 十 A1 Na H2 Na ( 4 H2四羟基合铝酸钠3 调 查 结果 与 分 析31 关 于铝和 氢氧化钠溶 液反应方程式 的配平  . 对 于这 个 反 应 方 程 式 的 配平 结 果 进 行 统 计 , 有9  的学生( 6 高中学生 9  , 6 大一学生 9 ) 6 都正确。   这表明, 无论是高中学生还是大一学生 , 对于这个反应方程 式的配平掌 握还是 比较理想 的 , 大多 数学生 可  以正确 写出这个反 应 的化学方 程式 。那 么学生 对铝 和强 碱溶 液之 间反 应 的实质 是如  何理 解 的呢 ?能正 确写 出这 个反 应化 学方 程式 的学  生 是否 就清楚 反 应 发 生 的 实质 呢? 围绕 此 反 应 , 我  们进 行 了调查 。调 查 采 用 现 场 发放 调 查 问卷 、 场  现 收 回问卷 的无记名做答 方式进行 ( 时间约为 1  i)  5r n 。 a至于配平的过程 , 高中学生和大一学生有较大的  区别。经统计, 3  的高中学生过程正确, 有 3 主要采  用的配平方法是观察法、 双线桥或单线桥法和反应实质法( 在本 文 中指 写 出铝 和水 、 氧化 钠 和氢 氧化 铝  氢1 调 查 材 料笔者 自行设 计 了有关 铝 和氢氧 化钠 溶液 反应 的  调查 问卷 。问卷 涉 及 该 反应 的反 应 方 程 式 配平 , 呈这2 个反应 的方法)其中4  的高三学生是用反应  , 1实质法来配 平 ;5 的大一 学 生过 程 正确 , 采用 的  7  所 方法 主要集 中于观察法 、 反应法 和反应 实质法 。在  半 所 有调查对象 中, 用观 察法 的学 生 占到 3  , 中  使 O 其现所用的配平方法 , 出电子转移 的方 向等多个方  标面 。问卷共 5 问题 , 现方式 为填 空 和简答 2 。 个 呈 种具体参见附录。表 1 调 查对 象组成表  年级  高中学生/ 人  大一学生 ( 生物 、 食品专业 )人  /大一学生比例明显高于高中学生。这表明经过高 中阶段接触较多的化学用语后 , 大一学生具有较高的符号表 征水 平 。在 高 中学 生 中还 有 5 7 的学 生 直 接  .%参加过省化学奥赛预赛高 一  组成  5  374  7参加过化学科高考注明是通过记忆而得出结果的, 没有给出配平的具体过程 。这 与教师在 教学 中总是有 意无 意地把 化学式 、高二  4  参加含有化学 的综合高考  4  8 3高三  学生合计/ 人  有效问卷/ 份  有效问卷合计/ 份  4  3 高考没考化学的  11 3  11 3  23 7  3  4化学方程式等有着实际意义的化学用语 当作无具体指 向的抽 象符号 进 行 只涉及 个 数 累加 比较 的单 纯 的  数 学技能训 练是分不 开的 。在教 学 中 , 师花较 多 的  教 时间去训练学 生配平化学 方程式 , 没有将 符号所 承  却14 4  12 4载的丰富信息揭示出来[ 。因此 , 1 ] 学生未能在符号和  其所代表的化学意义间建立有效联系。对此, 国外也* 联系人 : 李广洲 ,- i iun z o @nn . d .n 电话 :2 - 8 5 8 3  Ema :l a g h u ju e u c , l g 05 3922维普资讯 化学教育2 0 年第 6 07 期有研究表 明 , 多化 学教师仅讲授化 学方程 式 的配平  许问题 , 而没有让学 生学会解释方程 式所描 述 的化 学反  应 的过程 _ 。 2  ]答案 中 比例 最 高 的是 “ 为氧 化 剂 是 N O 和  认 aHHz 这一答 案 , O” 给出这 一答案 的学 生达 到总人 数 的  4  , 4类 大一 学生 中给 出此答 案 的学 生 比例 逐  1 在值得注意的是, 统计结果中的高中生配平结果和过程 的正确率相差 较大 ( 分别 为 9  和 3  ) 6 3 。分析渐升高( 参加过化学科高考 3  , 5 参加含有化学 的   综合高考 4  , O 高考没考化学 的 6  ) 5 。这些数据  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 不同的考试( 包括高考) 对于  学生 理科学 习 的要 求 不 同 , 则学 生 对 此 化学 反 应 的掌握 情况也 有 相应 的差别 。这些 学生 大 多停 留在 符其原因, 主要是高中生运用的配平方法以双线桥或单线桥法为主 , 这种 方法 涉及 正 确指 出氧化 剂 的 问题 ,   使用这种方法 的学生 配平过程 的错 误率 较高 。可见 ,学生能正确配平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并 不 意味 着他 们 能 正确 理 解该 反 应 发 生 的实 质 。   为了进 一步分析学生对 这个 反应实 质 的理 解情况 , 我  们还 调查 了如下 问题 。3 2 反应物 之间电子的得 失  . 32 1 指 出该反应 的氧化剂 和还 原剂  ..号层面 , 简单地认为氢气 中的氢原子来 自于反应物  NO a H和 Hz O中的氢原子 , 并进行 机械加和 , 而不能正 确理解 该化 学 反应 方 程 式 表 达 的含 义 , 由符  即 号表 征 向微 观 表征 的转换存 在 困难 。   32 2 标 出 电子转移 的方 向和 数 目 ..   这个 问题 与 上 题 有 着 非 常 密 切 的联 系 。经 统  计, 正确标 出 电 子 转 移 方 向 和 数 目的 学 生 为 9 3人  (4 ) 3  。在 14位正 确 指 出氧化 剂 是 H: 的学 生  3 O 中 , 5位学 生 在这 题 中表 示 Na 有 OH 和 H: 都 得  O到 了电子 , 有 8人认 为 Hz和 Hz 是 1:1的 关  还 0 系 , 1 子 Hz 由 1 子 Hz 中的 2个 H 原 子  即 分 是 分 O学生对这个问题 的回答统计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 2 指 出 反应 的 氧 化剂 和 还 原剂 结 果统 计\ 答  案正  确错  误学   \ 2 A N0  和H0 念 淆 生 H0 l aH   2 概 混高一/ 3 5 人  高- / 7 - 4 人  高三/ a 4 人  1  4 1  3 3  6 5  1 4  5 4  1 7   l  1 O   1   O   2  6 3  1 4   O   O   2   O   O氧化 还原 认为氧  认为氧化  氧化剂  剂是 剂是 化剂是 剂是 Na OH  和还原剂  其  他结 合 而成 的 ; 1 认 为 氧 化剂 是 Na 在 6位 OH 的学 生  中 , 1位学 生正 确标 出 了反 应 中电 子转 移 的方 向  有 和数 目, 5位 学 生 标 出 Na 有 OH 和 Hz 都得 到 电  O 子 。可 见学 生从 不 同角 度 回答 相 似 问题 时 , 维 出  思 现 前后 不一致 的现 象 。问卷 中 向调 查对 象呈现 的是2   1   1   O未配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它是最典型的化学用语 ,参加过省化学  7   奥赛预赛/ 人  7参 加过 化学  3  4既 表示着 参 与反应 的物 质 有 铝 、 氧化 钠 和 水 以及  氢 该 反应 的宏 观 现象— — 铝 片表 面有 大 量气 泡 产 生 ,4  711  2OO科高考/ 7 4 人  参加含有化学的  2  5 综合高考/ 3 4 人  高考没考  化 学 的/ 4人  3 5   4  3 1   1  7 O   O又表示着反应过程中铝 、 、 钠等元素 的原子之  氢 氧、间 的重新 组合 过程 即反 应 的微 观 本 质 , 表 示 着 反  还 应 物铝 、 氢氧 化钠 和水 、 氢气等 生成 物之 间 的物 质 的  量 的关 系 。学生思维 前 后不一 致 的现象 反映 出学生3  222  223在描述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的过程和现象 ( 宏观  表征)认识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实质——  、总计 /7 23人  1 4  26  1 / 3/ 6/ 6(9 )9  ) 6 ) 4    7  (    (1 2  1/(1 ) 44  /、  |(  ) ( % ) 1   3原子的重新结合过程 、 量的关系( 微观表征) 和书写 、配 平有关 化学 方程式 ( 号表 征 ) 3者 之间进 行有  符 这 效转 换时 出现 了 困难 , 能 将这 三 重 表 征有 机 地 融  未 合 起来 。这 也从 一个 方 面印证 了如下 说法 :大 多数  “ 学生 无法 在这 3种 表 征 之 间进 行 自 由转 换 , 而教 师从表 2可 以看 出大 多数学 生 (7 ) 9  能够正 确指  出还原 剂是 Al但是 只有 4  的学生 能够 正确 指 出  , 9氧化剂是 H O。其 中高 中学生在指 出氧化剂 的问  : 题上正确率只有 4  , 4 而高考没有考化学 的学生 中只有 1  的 学 生 能 够 正 确 指 出 该 反 应 的 氧 化 剂 。 5   可见 , 学生 不清楚 该 反 应 的 氧化 剂 是 导 致 不能 正 确在教学时通常缺少对表征之间 的转换过程 的解释,从 而导 致学 生学 习化 学 的困难 。 [  ”3 ]反应产物 Hz 中的氢原子来 自哪里是正确解题的 关 键 。大 多 数 学 生 把 含 有 氢 原 子 的 反 应 物理解该反应的瓶颈。从表 2中我们 可以看出 , 错误维普资讯 20 0 7年第 6期化学教育Na 和 H  OH O都 作 为 H 中氢 原 子 的 来 源 , 然 , 显   他们 只是在 纯粹 的符 号层 面上将 反 应物 和生成 物 中  的原子 总数 拼凑 至相 等 , 能在 微 观 层 面 真 正 理解  未 反应物 中各 原子 之 间 是如 何 结 合 的 , 反 应 的 过程  在 中 Na OH 中究 竟 是 Na O 键 还 是 0~H键 断 裂 , —   H  O分子 中的键是 如何 断裂 的 , 子之 间是 如何 重  原 新 组合 形成 产物 的 。这 说 明学生 从符 号表 征 向微观  表 征 的转换 存在 困难 。我 们 认 为 , 成 这个 困难 的  造4 结论和思 考通 过对 调 查 问卷 结 果 的 分析 , 我们 可 以得 出以下结 论 :() 1学生 能正 确 配 平化 学 反 应 方程 式 并 不 意 味着他们能理解方程式所包含的信息;() 2 大部 分学生 化 学 学 习 的宏 观 一微 观 一 符 号  三重 表征 的思维 方 式 尚未形 成 , 乏 在 3者 之 间进  缺行有效转化的能力 , 其中微观表征相对薄弱 ;() 3 大部分 学生 对 平 衡 知 识 的理 解 和 运 用 是机械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微 观表征相对薄弱, 即对反应 的微 观实质 理解 不够 。B n v 等 人 (92 1 8 ) e —Z i 18 ,97 的  研 究也表 明 , 学生 不 能将 化 学 反 应 看成 一个 包 含 键  的断裂 和键 的生成 的过 程 ; 是 把 化 学 反应 看 成 是  而 将 反应物 加 和在一 起形成 产 物 的过 程 。学 生不 能理  解下 标 和系 数 的含 义 [ 。其 实 , 观 表 征 在 化 学 学  2 ] 微 习 中具有 极其 重要 的作用 。学生 只有 掌握物 质 的微  观组 成 和结构 、 微观 粒子 的运 动及相 互 作用 、 化学 键  的断裂和 生成 等微 观 属性 , 能增 进 对 化 学 知 识 的  才 理解 , 高分析 和解 决化学 问题 的能力 。 提3 3 能否 从化 学 平衡 的 角 度来 解 释 该 反 应 发 生 的  .过程因此 , 在教学中将化学用语所承载的丰富信息  充分揭示出来 , 并有意识地 围绕三重表征的转换, 突出微 观表征 , 培养 学 生 的思 维 能力 , 进学 生进 行有  促 意 义学 习 , 是值得 注 意和提 倡 的 。附 : 查 问卷  调金属铝既能和非氧化性酸发生反应产生氢气,又 可 以与碱 反应 , 也放 出氢气 。例 如 , 铝和 氢氧化 钠  溶 液 的反应 :口Al +口Na OH+ 口H2 O一 口Na 02 A1 +口 H2十在 进 行本 调 查 时 , 高一 学 生 还 没有 学 过 化学 平  衡 的相 关知 识 , 以 没有 要求 他们 回答 此 题 。在 其  所请你 :() 1 配平此 反应 方程式 。他参加调查的 20 2 名学生中, 3  的学生解释较  有 6/ 9 6 为合理 , 认为氢氧化钠溶液溶解 了铝表面致密 的氧化膜 Al 和 反 应 中所 生 成 的 A1OH) 物 质 , z   03 ( 。等   促进 了铝 和水 反应 的不 断 进行 , 氢气 被 源 源 不 断  使 地置 换 出来 。有 2的学 生 认 为是 由 于 反 应 产 生  3/ 9 6 的 H  铝 与水 的平 衡 反 应 向正 向移 动 , 表 明 学  使 这() 将配 平 的具体 过程 写在下 面 。 2请   () 出该 反应 的氧化 剂 和还原 剂 。 3指   () 出 电子 转移 的方 向和数 目。 4标   () 否从 化 学 平 衡 的角 度 来 解 释 该 反应 发 生  5能的过程 。参 考 文 献生对“ 生成气体能促进平衡反应 的进行” 这一结论性知识 的理解 和运 用是 机械 的 、 全 面 的 , 能 与反应  不 未E q 毕华林等. l 化学 教育,0 52 ( )5  20 ,6 5 :2 1 3 S a n^   l ne a T eP yh l yo  e ri  c ne -   hw , G y  t 1 h  s co g   f a n S i c. 2 L n  . o L n g eNe   es y L wrn eEr a m  s c ts 1 9 : 1 —1 2 w J re : a e c   l u Aso i e , 9 1 1 9 2   b a的实质 联 系起 来 以 合 理 解 释 该 反 应 能 够 发 生 的原  因 ; 还有 一些 学生 从水 的电 离 平衡 来 解 释 , 反映  也 出 同样 的 问题 。学 生 的 回答 情 况 表 明 , 们 虽 然 学  他1 3 任红艳. - 3 化学 问题解决及其教学 的研 究. 南京 师范大学化学 与环境科学学院. 博士学位论文 ,0 5 3  2 0 :8习了有关平衡 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 但却不 能将之合理应 用来 解释 化学 现象 。[ 3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化学 卷编辑委员主编. 4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 ?化学卷. 沈阳: 阳出版社 ,9 0 3 5 沈 1 9 :0*有文献指 出, 铝和氢氧化钠溶液, 实质上 发生了 2 个反应 :① 2 1 6 O ;= 2 ( A + Hz =  AlOH)+ 3 [  3 Hz  j ② AI0H) +Na ( 3 OH=Na 02 Hz 或 表 示 为 : ( Al +2 O AlOH)+ Na 3 OH— Na ( AlOH) 4第一个反应生成氢气, 常温下第一个反应很微弱 , 但 即使生成气体也很难从铝片表面逸出 , 同时生成 的凝 胶状 A ( l 0H) 可能会附着在铝  s 片表面而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 。因此 , 与其解释为生成氢气促进了第 一个 反应 , 如解 释为所生成 的 A ( H) 倒不 I O 3的即时溶 解 , 影响了第一  个反应 , 促使该反应进行 的迅速 、 彻底 。事实上 , 对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还有 待进 一步的研究 。阅读详情:
范文七: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_安永全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文/安永全摘要:通过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事实,探究反应的实质,传授控制实验变量的对比实验法。关键词:探究;实验;学习方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溶液变成浅红色。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到肥皂液难溶于水会覆盖在铝的表面从而阻止铝进一步)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中用燃着的木条接近气泡有轻微的爆鸣声。实和水反应。这和同学们在初中学习过的实验室必修(1的化学性质中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课本验结论:溶液使酚酞变红证明呈碱性,有氢氧化制取CO2时要选择CaCO3和盐酸而不是硫酸,中首先做一个对比实验:分别在装有5ml盐酸铝生成;有气体产生而且可燃证明是氢气。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放入一小段铝片,发现都有气体产生,经过验证是氢气。然后给出铝二、进行氢氧化钠和铝的反应因为CaSO4溶解度小会阻止硫酸进一步反应的原理和CaCO3反应的道理一样。氢氧化钠的作氢氧化钠的电离除在水中可以外,还可以用是将生成的Al(OH)3溶解掉从而保证水能和2Al+通过加热熔融的办法。在大试管中加入混合好铝继续反应,所以水才是真正的氧化剂。方程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2H2O=2NaAlO2+3H2↑,并分析铝在反应的铝粉和固体氢氧化钠(此处用铝片试管容易式:2Al+2NaOH+2H2O=2NaAlO2+3H2↑,实际是如破裂,的过程中被氧化具有还原性。内容很简单,另外铝粉的量要少)用酒精灯加热熔融,两个反应即:2Al+6H2O=2Al(OH)+3H2↑和Al(OH)33+果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到这种地步会强调让学用连导管单孔塞塞住试管口将导管末端插入装NaOH=NaAlO2+2H2O叠加的结果。生记住此方程式即可,然而新课程的理念是以有肥皂液的表面皿中,此间并无大量气体产生,学生通过这样几个简单的实验能理清反应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要求更无爆鸣声。结论:氢氧化钠和铝加热熔融并没的实质,同时教师也在向学生传授化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有发生反应。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叫控制实验变量的对比试体现学科本质,突出科学探究,促进学生全面素三、向氢氧化钠和铝反应的试管中加入水验法。学生刚升入高一学习中急需一些成功的质的提升。为此在安排此节教学时采用探究式待氢氧化钠和铝反应的试管恢复至室温后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教师能在传授知识的同观察现象:立即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探究点生成:在铝与氢氧用洗瓶沿试管内壁注入少量水,时又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并有意识地用连导管单孔塞塞住试管口化钠溶液反应中铝做了还原剂,从化合价角度有大量气体产生,指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方法进行学习能有效增强分析氢氧化钠和水做的是氧化剂,那是不是意将导管末端插入装有肥皂液的表面皿中,用燃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也可以经历知识的发待反应证明是氢气。味着铝单独和水以及铝单独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木条接近气泡有爆鸣声,发展并形成结论,在思考探索过程中通过感完全后发现试管中还有少量沉淀,将其分别置于生、呢?于是设计实验进入实验验证环节。领悟而获得积极的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两只小试管中分别滴加浓度为2mol/L盐酸和受、在一只大试管中加入5mL水并滴加两滴2mol/L氢氧化钠溶液,发现沉淀均可以溶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使我们的教学过程从简单的给予—接受过程,转变为伴随学生对科学酚酞试液,将一条宽1cm长3cm一面用砂纸实验总结:一、进行铝和水的反应打磨的铝片加入试管中,观察现象:无明显变化。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将上述三个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下知识的思考和获取的同时,然后用酒精灯加热煮沸,在打磨过表面粗糙的述结论:铝和氢氧化钠反应实质是铝和水的反全和全面发展的体验过程。方程式:一面有大量气泡产生,光滑的一面无明显变化,应,2Al+6H2O=2Al(OH)Al(OH)3+3H2↑。3(作者单位内蒙古乌兰浩特一中)↑↑↑↑↑↑↑↑↑↑↑↑↑↑↑↑↑↑↑↑↑↑↑↑↑↑↑↑↑↑↑↑↑↑↑↑↑↑↑↑↑↑↑↑↑↑↑↑↑↑↑↑↑↑↑浅谈生物实验教学文/林娟娟摘要: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的基础就是实验。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实验这个工具,才能充分调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仅帮助他们学习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方法。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还能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学习兴趣;潜力;能力培养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旨在发掘同的应试教育使得众多学生对理论知识只是单纯习生物知识。1.传统教学模式遗留的种种问题,实验教根本就不能真正领悟到理论背后学受重视的程度不够。重知识传授,学们的潜力,激发他们的能动性,以便更好地学地死记硬背,轻技能培的知识精华,而实验教学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养,教学方法的单一已经对人们在理论知识的不仅能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而且掌握上留下了根深蒂固的思想弊端,而作为生物学基础的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模式所欠缺的,对学生动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首先谈谈实验教学在生能让学生深刻地学习,真正让学生对知识的把脑动手能力培养的欠缺,导致学生知识学习和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一、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相分离,缺乏主动性和创2.生物实验的硬件条件不够。由于实验教3.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验教学可造性。1.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拥有学以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前提下,更加轻松地去尝习兴趣,才能真正让学生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试自己的想法,而大胆的尝试可以让学生充分学离不开昂贵的实验设备,存在前期投入大、后情。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些现代的实现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在实践中增进知识,在期维护费用高,开展过程受时间、地点、人力、物先进的教学手段,譬如多媒体的应用,但是这只实践中发展知识,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充分促进力、财力等限制问题,因此使得生物实验无法顺是理论知识的灵活性体现,其本质仍然是理论。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利、有效地开展。但是实验则不同,实验不仅手段灵活,而且形势性和主动性。更加新颖,有趣。只有通过有趣的实验,才能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二、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3.教师指导不到位,教学目标达不到。由于目前我国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大班模式,所以,虽然实验教学在生物学中的重要地位不容有限的老师根本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任务都很重,又面临着课时少任务重的问题。2.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传统教学中的单忽视,但是,当前的生物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诸多的生物实验指导和教授。再者,每个学期的教一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传统问题。阅读详情:
范文八:不同学生对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理解20 年第 6 07 期化学 教 育3 1不同学生对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理解冯 诩 李广洲苦(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 江苏南京 209) 1 7 0摘要 学生对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理解常常让教师“      想不通”“ 、搞不清楚” 。基于此, 作者 对不同 年级的学生关于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理解情况作了 调查, 比较了 他们之间的差异, 分析了 差异背后存在的原因, 期能为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以关键词 铝 氢氧化钠溶液 氧化剂 配平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在现行的高中化学 教材及大学无机化学教科书中不外乎有如下 2 种表述:2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涉及高中3      个年级、 刚人学的大学理工科一年级的学生。参加调查测试的学生共铝与 氢 氧      化 钠 溶 液 反 应 时 生 成 偏 铝 酸 钠25 有效问卷共23 调查对象的组成见表 1 7 人, 7份。 ,( a 12  N A0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1 N O +2 2  N A0 +3 个      H H 0 2 a 12  : A+2 a =  H 金属铝能与碱溶液发生反应:      2 l a H+6 2 =2 a l H 4 H 个    N O A +2 H 0 N A ( )+3 : O 那么学生对铝和强碱溶液之间反应的实质是如      何理解的呢?能正确写出这个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学 生是否就清楚反应发生的实质呢?围绕此反应, 我 们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现场发放调查问卷、 现场3 调查结果与分析31 关于铝和氮氧化钠溶液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对于这个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结果进行统计,      有四羚基合铝酸钠%%的 学生( 学生%%, 高中 大一学生9% 都正确。 6)这表明, 无论是高中学生还是大一学生, 对于这个反收回问卷的无记名做答方式进行( 时间约为巧mn, i ) 1 调查材料 笔者自      行设计了有关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 调查问卷。问卷涉及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配平, 呈现所用的配平方法, 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等多个方应方程式的配平掌握还是比 较理想的, 大多数学生可 以正确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至于配平的过程,      高中学生和大一学生有较大的 区别。 经统计, 3 有3%的高中学生过程正确, 主要采 用的配平方法是观察法、 双线桥或单线桥法和反应实 质法( 在本文中指写出铝和水、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铝 这2 个反应的 方法)其中4%的高三学生是用反应 , 1 实质法来配平; %的大一学生过程正确, 7 5 所采用的方法主要集中于观察法、 半反应法和反应实质法。在面。问卷共 5 个问题, 呈现方式为填空和简答 2 种。 具体参见附录。衰 I 调查对象组成裹年级高中 学生/ 人高一5 3大一学生( 生物、 食品专业)人 /参加过省化学奥赛预赛参加过化学科高考组成74 7 4 33 4高二高三4 84 3参加含有化学的综合高考高考没考化学的11 311 3 23 7学生合计/ 人14 4 12 4有效问卷/ 份有效问卷合计/ 份所有调查对象中, 使用观察法的学生占到3 , 0 其中 大一学生比例明显高于高中学生。 这表明经过高中 阶段接触较多的化学用语后, 大一学生具有较高的符 号表征水平。 在高中学生中还有 57 .  %的学生直接 注明是通过记忆 而得出 结果的, 没有给出配平的具体 过程。 这与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化学式、 化学方程式等有着实际意义的化学用语当作无具体 指向的抽象符号进行只涉及个数累加比较的单纯的 数学技能训练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 教师花较多的 时间去训练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 却没有将符号所承 载的丰富信息揭示出 C。因 学生未能在符号和 来[ 此, 1 7 其所代表的 化学意义间建立有效联系。对此, 国外也, 联系人: 李广洲,- a;  aghu jueuc, Em i lunzo)n .  n电话:2一8583 li g n d.  05 3922()?3 ? 2化学教育20 年第 6 07 期有研究表明, 许多化学教师仅讲授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问题, 而没有让学生学会解释方程式所描述的化学反应过图 的程 。值得注意的 统计结果中的高中      是, 生配平结果和 过程的 正确率相差较大( 分别为9%和3%) 分析 6 3 。 其原因, 主要是高中 生运用的配平方法以双线桥或单 线桥法为主, 这种方法涉及正确指出氧化剂的问题, 使用这种方法的学生配平过程的错误率较高。 可见, 学生能正确配平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并不意味着他们能正确理解该反应发生的实质。 为了进一步分析学生对这个反应实质的理解情况, 我 们还调查了如下问题。 32 反应物之间电子的得失 .答案中比例最高的是“ 认为氧化剂是 N O a H和 H O 这一答案, 2” 给出这一答案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 4%, 4 1 在 类大一学生中给出此答案的学生比例逐 渐升高( 参加过化学科高考 3%, 5 参加含有化学的 综合高考4 , 0 高考没考化学的6%) 5 。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 不同的考试( 包括高考) 对于 学生理科学习的要求不同, 则学生对此化学反应的 掌握情况也有相应的差别。这些学生大多停留在符 号层面, 简单地认为氢气中的氢原子来 自于反应物 NO a H和 H O中的氢原子, 2 并进行机械加和, 而不 能正确理解该化学反应方程式表达的含义, 即由符 号表征向微观表征的转换存在困难。 322 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 目 .. 这个问题与上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经统321 指出 .. 该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      答统计结果如表 2 所示。表 2 指出反应的叙化荆和还原荆结果统计\高一/3 5人 高二/7 4人高三/2 4人1 4正确错误计, 正确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学生为 9 人 3 (4o。 3 位正确指出氧化剂是 H O的学生 30 在14 ) 2 中, 5 有 位学生在这题中表示 N O a H和 H O都得 2 到了电子, 8 还有 人认为 H 和 H O是 1 1 : 2 : 的关系, 1 即 分子 H 是由 1 : 分子 H O中的2 H原子 2 个氧化 还原 认为氧 认为氧化 氧化剂 其 剂是 剂是 化剂是 剂是 N O 和还原剂 aH 他 A1 OH H2 O    Na 和 H O 概念混淆   25 1 4 54 11 10 12 6 3 1 402 1 11 3 3 620参加过省化学 奥赛预赛/ 人 / 7参加过化学 科高考/7 4人 参加含有化学的 综合高考/3 4人高考没考770000结合而成的; 1 位认为氧化剂是 N O 在 6 a H的学生 中, 1 有 位学生正确标出了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 和数目, 位学生标出N O 有5 a H和 H O都得到电 2 子。可见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相似问题时, 思维出 现前后不一致的现象。问卷中向调查对象呈现的是 未配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它是最典型的化学用语, 既表示着参与反应的物质有铝、 氢氧化钠和水以及 该反应的宏观现象— 铝片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又表示着反应过程中铝、 氧、 氢、 钠等元素的原子之3 44 711 2002 54 311 700化 /4 学的 3人53 222 2231/ 6 总计/7 人 (9 23 4%)9 0) ( %) (7 0 614 26 3/ 6/12 1/4    /7    /(1 4 %)(%) (%) 1 3从表2      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70能够正确指 90) 出还原剂是A , l 但是只有 4%的学生能够正确指出 9 氧化剂是 H O 2 。其中高中学生在指出氧化剂的问 题上正确率只有4%, 4 而高考没有考化学的学生中 只有 1%的学生能够正确指出该反应的氧化剂。 5 可见, 学生不清楚该反应的氧化剂是导致不能正确理解该反应的瓶颈。从表 2 中我们可以看出, 错误间的重新组合过程即反应的微观本质, 还表示着反 应物铝、 氢氧化钠和水、 氢气等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 量的关系。学生思维前后不一致的现象反映出学生 在描述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和现象( 宏观 表征)认识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实质— 、 原子的重新结合过程、 量的关系( 微观表征) 和书写、 配平有关化学方程式( 符号表征) 3 这 者之间进行有 效转换时出现了困难, 未能将这三重表征有机地融 合起来。这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如下说法: “ 大多数 学生无法在这 3 种表征之间进行 自由转换, 而教师 在教学时通常缺少对表征之间的转换过程的解释, 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 ;7 s 反应产物 :     H 中的氢原子来 自 哪里是正确解题 的关键。大 多数 学 生把 含 有 氢原 子 的反 应 物()20 年第 6 07 期化学教 育?3 . 3NO a H和H O都作为 H 中氢原子的来源, 2 : 显然, 他们只是在纯粹的符号层面上将反应物和生成物中 的原子总数拼凑至相等, 未能在微观层面真正理解反应物中各原子之间是如何结合的, 在反应的过程4 结论和思考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 下结论: ()      1学生能正确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并不意味 着他们能理解方程式所包含的信息; ()      2大部分学生化学学习的宏观一微观一符号 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尚未形成, 缺乏在 3 者之间进 行有效转化的能力, 微观表征相对薄弱; 其中 ()      3大部分学生对平衡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机 械的。 因此,      在教学中将化学用语所承载的丰富信息 充分揭示出来, 并有意识地围绕三重表征的转换, 突 出微观表征,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进行有 意义学习, 是值得注意和提倡的。附: 调查问卷 金属铝既能和非氧化性酸发生反应产生氢气,中 N O 中究竟是 N :O键还是 ( aH a- - - ) -H键断裂, H 0分子中的键是如何断裂的, 2 原子之间是如何重 新组合形成产物的。这说明学生从符号表征向微观 表征的转换存在困难。我们认为, 造成这个困难的 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微观表征相对薄弱, 即对反应的 微观实质理解不够。Bn v等人(9218) e一Zi 18,97的 研究也表明, 学生不能将化学反应看成一个包含键 的断裂和键的生成的过程; 而是把化学反应看成是 将反应物加和在一起形成产物的过程。 学生不能理 解下标和系数的含义[。其实, 2 1 微观表征在化学学 习中 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掌握物质的微 观组成和结构、 微观粒子的运动及相互作用、 化学键 的断裂和生成等微观属性, 才能增进对化学知识的 理解, 提高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33 能否从化学平衡的角度来解释该反应发生的 .过程在进行本调查时,      高一学生还没有学过化学平 衡的相关知识, 所以没有要求他们回答此题.在其 他参加调查的20 2 名学生中, 6 有3%的学生解释较 为合理, 认为氢氧化钠溶液溶解了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 A2 3 1 和反应中所生成的 A ( H) 等物质, 0 lO 3 促进了铝和水反应的不断进行, 使氢气被源源不断又可以与碱反应, 也放出氢气。例如, 铝和氢氧化钠 溶液的反应: 口A 十口N O +口H 0一 口N Aq+口H 个 l aH 2 al : 请你:      ()      1配平此反应方程式。 ()      2请将配平的具体过程写在下面。 ()      3指出该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      4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      5能否从化学平衡的角度来解释该反应发生的过程 。参 考 文 献尸 ‘ L L .‘地置换出来。有 2%的学生认为是由于反应产生 3 的 H 使铝与水的平衡反应向正向移动, : 这表明学 生对“ 生成气体能促进平衡反应的进行” 这一结论性 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机械的、 不全面的, 未能与反应 的实质联系起来以合理解释该反应能够发生的原因’ 还有一些学生从水的电离平衡来解释, ; 也反映 出同样的问题。 学生的回答情况表明, 他们虽然学, 1J刁毕华林等. 化学教 2 52() 2 育, 0, 5; 0 6 5「 J . 1八 乙JSa nM Gyn a T e  co g o La i Si c hw l e l h Pyhl y  er n cne n t  .  s o f  n g e .N w r yL w ec El u A sc t , 119 2 e J s :  rne b m s i e 19 :1一12 ee a ra oa s 9刁 Jr . L J 介任红艳. 化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学位论文, 0; 博士 2 53 0 8r . . ‘4」 门习了有关平衡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但却不能将之合 理应用来解释化学现象。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化学卷编辑委员主编,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 化学卷. 沈阳: 沈阳出版社, 9: 5 1 03 9 0二      有文献指出, 铝和氢氧化钠溶液, 实质上发生了2 个反应: ①  l H 0; 2 l )+3 21      2 F }A( H 3 H E 2 +6 A : = = O 0 )A( H +N O      3 a H=N A0 +2 2 l ) O a l2 H 0或表示为: l H 3  a H a 1 H) A( )  O =N A( 4 O +N O第一个反应生成氢气,      但常沮下第一个反应很微弱, 即使生成气体也很难从铝片表面 逸出, 同时生成的凝胶状A( H 3 l )可能会附着在铝 O 片表面而阻止反应的 进一步进行。因此, 与其解释为生成氢气促进了 第一个反应, 倒不如解释为所生成的A( H 3 l ) 的即时溶解, O 影响了第一 个反应, 促使该反应进行的迅速、 彻底。事实上, 对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阅读详情:
范文九: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考题归类解析1、化学课上,老师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后者没有明显现象,CO2和 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甲、乙两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来验证,观察到现象是:装置A软塑料变扁,装置B活塞向上运动。(1)甲同学认为这两个实验都可行,其反应原理都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使容器内压强变小的原因是CO2与反应,还是CO2溶于水,甲同学认为可以补充一个实验来回答该问题,该实验是
。(只利用A装置――矿泉水瓶进行)2、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反应时,小明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①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4)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1)第一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右图所示),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A.温度差
D.浮力差(2)第二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也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A现象为
。(3)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一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
。(4)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第一组同学滴加
;第二组同学滴加
。他们虽然看到的现象不同,但都可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6.为了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A、B两同学分别设计了探究实验的方案。A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如图甲所示。B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按图乙进行实验,观察小花颜色变化。请你对A、B两同学的实验探究方案进行评价:①哪个同学的方案更合理:______________,方案合理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②图甲实验中的化学方程式是
。③图乙中第(Ⅰ)(Ⅱ)步骤的目的是说明:
。④图乙中步骤(Ⅲ)的现象是:
。⑤若将图乙步骤(Ⅳ)已经变色的小花从集气瓶中取出,再放到装有浓硫酸的烧杯中有空塑料板上(如右图),一段时间后,现象是:
。参考答案1.(1)
CO2+2NaOH=Na2CO3+H2O(2)或做个对比实验:取两个同样大的矿泉水瓶充满CO2后,注入同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盖上瓶盖振荡,比较两矿泉水瓶变瘪的程度等;(也可图示)2.(1)a烧杯;b胶头滴管(或滴管)(2)实验①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形成水柱;实验③小气球胀大3)矿泉水瓶(或其它合理答案);矿泉水瓶变瘪或向内凹进(4)NaOH溶液中有水,CO2又能溶于水且和水会反应,究竟是CO2溶于水或和水会反应使气压减小的结果?还是CO2与NaOH反应使气压减小的结果?(5)有气泡产生(实验步骤方法: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再逐滴加入稀盐酸)(6)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将CO2通入NaOH溶液后)滴入CaCl2溶液(或石灰水Ca(OH)2溶液或BaCl2溶液或Ba(OH)2溶液……);或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稀盐酸;表明CO2与NaOH反应生成了Na2CO33、(1)A:溶液进入试管内
B:反应后烧杯内的水会倒吸到锥形瓶中
C:挤压滴管内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小气球会胀大
D:挤压滴管内的氢氧化钠溶液后,会形成喷泉。(2)因二氧化碳被吸收,盛有二氧化碳的容器内的压强减小,与外界大气压形成压强差。(3)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说明有碳酸盐存在,证明二氧化碳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4.⑴B.试管内的液面明显上升;C.水槽中的水倒吸入烧瓶中;D.盛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内的长导管口有气泡产生;E.烧瓶内形成喷泉。F.瓶内小气球会胀大。⑵A:无明显的现象变化;B:产生白色沉淀。 5.(1)C (2)A现象:塑料瓶变瘪了,B现象:鸡蛋进入(或部分进入)瓶中,C现象:气球胀大。(3)CO2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消耗了CO2;(4)稀酸,冒气泡;CaCl2溶液(含Ca或Ba的溶液均可),产生白色沉淀。(两种方法不分先后)6.①B同学的方案合理
B同学进行了几个对比实验,通过观察小花颜色的变化可以说明:紫色石蕊变红不是水的作用,也不是二氧化碳的作用,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的结果;②CO2+H2O=H2CO3;③证明醋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④紫色小花变红;⑤红花又变成紫色。2+2+小强和小芳两位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能发生反应.(1)小强关闭k,通入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则B中盛放的是氢氧化钙 溶液.(2)小强打开k,继续通入二氧化碳.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小芳认为: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因此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3)小芳用洗干净的上述实验装置重新实验,分别量取50mL上述溶液放入A、B中,关闭k,通入约500mL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如果没反应,则B中会出现浑浊现象 .(4)请你另外设计一组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将有关的设计实验步骤和现象填入下列表格中.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实验设计题。分析:(1)小强关闭k,通入二氧化碳,如果A中为氢氧化钙,则会出现浑浊现象;而A、B中均无明显变化,则B中一定为氢氧化钙.(2)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出现浑浊现象.(3)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如果没反应,则B中会出现浑浊现象.(4)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过一会儿;再向其中注入一定量的氯化钙溶液,如果出现浑浊现象,则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解答:解:(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所以会出现浑浊现象.(2)利用现象,得出本质:Ca(OH)2+C02=CaCO3↓+H20(3)A、B中均无明显变化.则二氧化碳已与氢氧化钠反应,否则B中会出现浑浊现象.(4)二氧化碳和氯化钙不反应,但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故答为:(1)氢氧化钙(2)Ca(OH)2+C02=CaCO3↓+H20
验证B中盛放的是澄清石灰水(3)如果没反应,则B中会出现浑浊现象(4)实验步骤: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过一会儿;再向其中注入一定量的氯化钙溶液 实验现象:出现浑浊现象.点评:掌握反应现象与本质的联系,了解碱的化学性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2010o泰州)某兴趣小组对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的变质情况进行了研究.把一小块固体氢氧化钠放在表面皿里,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发现其固体表面逐渐湿润,部分溶化成液体后又逐渐形成晶体,最终变成粉末.请回答兴趣小组产生的下列问题:(1)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固体应怎样保存? 密封保存 .(2)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表面容易变湿,主要原因是什么? 氢氧化钠固体吸收水或潮解 .(3)氢氧化钠固体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最终产物主要是什么 碳酸钠 .(4)用酚酞试液 不能 (填“能”或“不能”)检验氢氧化钠变质.为什么 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5)除加酸以外,怎样用其他方法检验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变质? 取试样溶于水,加入(6)为了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已经全部变质,兴趣小组中小薇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变质固体样品,放在右图所示装置中,然后从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的盐酸,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二氧化碳,根据二氧化碳的体积和密度计算变质产物的质量,确定是否全部变质.①你认为这个方案 不行 (填“行”或“不行”)法集气,用排水法收集误差较大 .(溶液,过滤,在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不变色,则氢氧化钠已经全部变质,变红,则部分变质 .阅读详情:
范文十:有关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有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探究提出问题:当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时,会出现白色的浑浊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发生反应,但当把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无明显现象,那二者究竟有没有发生反应呢?解答:不能通过没有明显现象就说明二者没有发生反应,明显的现象只能帮助我们判断反应是否发生,但要判断一个反应发生的根本依据要看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提出问题:那我们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确实发生反应了呢?回忆旧知识:当时在学习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时也无明显的现象,我们是如何判断反应的发生并判断反应的终点的?(提示:可以用酚酞指示剂)解答:设计思路一:通过检验生成物来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确发生反应实验方案:取少量通入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的确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如果所选的试剂不用稀盐酸还可选用什么试剂,现象是什么?设计思路二: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提供仪器和药品:一只收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可乐瓶,氢氧化钠溶液.实验方案:向塑料瓶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盖紧瓶盖,振荡,塑料瓶变瘪归纳思路: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使装置内外产生压强差,产生明显现象,从而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根据上述设计思路,请同学们描述实验现象现象:试管内液面上升。现象:水槽中的水沿导管倒流入烧瓶。现象:导管内液面上升,至尖嘴处出现红色喷泉。现象:洗气瓶中长导管处出现气泡。练习:1.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1)第一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右图所示),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A.温度差
D.浮力差(2)第二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也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A现象为_________,B现象为_____________,C现象为___________。(3)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一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4)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第一组同学滴加_____________,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同学滴加____________,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虽然看到的现象不同,但都可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5)除了第四种方法设计的实验方案可以进一步证实二氧化碳确实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外,还可以设计什么样的方案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提示:设计一组对照实验。)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铁离子沉淀的ph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