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款能提唐朝铜器有年号款吗吗?

沈周复本书画研究
沈周复本书画研究
明 沈周 春云叠嶂图 纸本设色 152 2x43 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复本书画研究——《春云叠嶂》与《秋云叠嶂》真伪考辨
文/康耀仁 &&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挂名沈周的诸多作品,有件《春云叠嶂图》,绢本墨笔。其款题:十日消闲障子成,看君堂上白云生。&有人若问谁持赠,万叠千重是我情。文美赵君,知余老,报拙静远,以汉鼎为赠,用助萧斋日长,焚沉悦性,其惠多矣,文美读书好古,于书画尤萃意焉。因作春云叠嶂报之,愧莫敌施也。弘治新元七夕日,沈周。
此作在康熙年间,被高士奇收藏,并著录于其《江村消夏录》。其题画诗见于《四库全书*列朝诗集》明代五十六丙集第八。近年出版的有关沈周的文集、年表或画集,如《沈周书画集》、《沈周精品集》、单国强《沈周年表》,田洪《沈周现存绘画作品系年》和《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注1),均收编此作或题画诗。
有意思的是,榕溪园收藏的《秋云叠嶂图》(以下简称《秋》),也为绢本,规格113.5*57cm。粗略一看,其题画诗词、跋语、行数、格式与《春云叠嶂图》(以下简称《春》)没有两样,但细心品读,会发现两件作品在跋语处有一字之差,北京故宫为“春云叠嶂”,而榕溪园则题为“秋云叠嶂”,各自的题目因此产生。《春》以墨笔展现春山云霭景象;而《秋》却是青绿设色,其群山重叠,青松高耸,高士蹲坐溪岸,眺望云海,一派青山白云红叶树的秋山气象。两者画境、格局、技法相差甚远(见图1)
图1-1,春云叠嶂图,故宫藏。&&&&&&&&&&&&&图1-2、秋云叠嶂图,榕溪园藏。&&&&&&&&&&&&&&&&&&&&&&&&&&
&&图2、《行书五律诗》,疑伪,苏博藏。
按年款所示,弘治新元,沈周已62岁。从现存的作品看,沈周作品的题识,多为自作诗,偶有一诗多题,也必然会出现章法布局异样。作为一个职业画家,这似乎不难理解。而出现上款人,年号,甚至格式的多项重复,就有饽常理,显然其中必有讹诈。但是,《春》本从康熙年间的高士奇收藏、著作,至今深藏故宫,期间出版累累,几乎无人提出异议。而《秋》本却不见任何典籍,也无任何藏印。按照一般思维,《春》既然无人质疑,《秋》本必然是伪迹。果真如此吗?
多种因素证伪《春云叠嶂图》
述两件作品,虽然仅是“春”、“秋”一字之差,却体现季节的不同。而这个细节,容易被忽略。因此,首先从款式差异之字入手。古人的创作,很注重季节的实时
性。故找出合乎“春”或“秋”相关的信息,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幸的是,两件作品都提供了清晰而重要的时间:七夕日,即七月初七。此时已入秋季,“秋”与
“七夕日”显然完全符合季节逻辑。秋高气爽的季节,好友赵文美持汉鼎相赠,沈周绘制“秋云叠嶂”回报,合情合理。相反,“春”则存在着季节矛盾。因此,撇
开沈周书画技法不说,“春”字就是致命硬伤。
&&&&&其次,从绘画本身寻找真相。《春》的整体风格,似乎有些米家元素,虽同样横点干皴,但山峦单一,林木呆板,与沈周其他仿米真迹如《西山雨观图》相去甚远。其结构松懈,笔法单薄。撇开仿米部分,其他的绘画元素也与传世的沈周真迹差别太大。于此相似的有某拍卖会的《溪山云霭图》,此卷著录于明清诸多典籍,并多次图片出版。后面有文徵明的嘉靖乙巳年(76岁)的草书长题,从内容、风貌看,的确是文徵明有感而发的题跋真迹,以此判断并非后人拼接而成。此卷印鉴“白石翁”、“启南”与保利拍卖的《花卉卷》的用印相同,《花卉卷》有明代大收藏家项墨林的数枚藏印。虽然《春》的出版图片清晰度不够,但款式的大致形态和签名特征,却与上述两件作品的款式书法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由此推断这三件属同一人所为。这个书法水平不差,但是,遗憾的是,却完全不符沈周任何时期的书风,更别说62岁的风貌。
&&&&&笔者近年以书法和印鉴为主要手段,结合绘画元素,对挂名沈周的公私藏品逐一排查比对,发现这个作伪系列,其最大的特征是签名“周”字右肩的唐突内拐(见图2),还有两套相对固定的印鉴(将另文分析)。其伪品甚至进入各大博物馆,主要作品有苏州博物馆的《行书五律诗》,堪萨斯博物馆的《山水册页》,台北故宫的《扁舟思诗图》等,从前者的文徵明题跋和后者项墨林藏印这两个重要信息看,这个作伪系列的活跃期应在嘉靖年间。
&&&&有关文徵明收藏沈周的掌故,明代大收藏家詹景凤在《玄览编》卷二有载:太
史(文徵明)曾买得沈启南一山水画,悬于堂,予过称真,太史曰:岂啻真而已,得意笔也。顷以八百文购得,岂不便宜。时予念欲从太史乞去,太史不忍割。既辞
出,至专诸巷,则有人持一幅来鬻,如太史所买者,予以七百购得之,及问鬻太史,亦此人也。间以语太史。太史好胜,卒不服。
&&&&如果不是詹景凤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描述,谁也不会相信作为沈周弟子,又是吴门巨眼的文徵明会因鉴定沈周作品而栽跟斗,虽然尚未找到其他资料,但至少《溪山云霭图卷》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秋云叠嶂图》的特征
与《春》不同的是,《秋》显示出沈周青绿山水的所有特征,此图呈现两大特征:工笔青绿,云水勾线。
&在沈周的山水作品中,设色所占的比例要多于墨笔。但是,青绿设色却很少,其青绿系列,笔法上粗笔和工细有时难于界定,而在设色上浅绛和青绿也有模糊边沿。所以,本文不做明确界定。
&&&&&偏于工细重彩一类,目前存世的公藏作品屈指可数,有藏于天津博物馆的《青山红树图》、首都博物馆的《桐荫濯足图》,以及北京故宫的《桐阴玩鹤图》(注2)。私藏有曾现身于保利2011秋拍的《秋水泛舟图》(图3),此作有董其昌题跋:“石田先生设色,山仿赵承旨,遂欲过蓝。□瞻珍之。”赵承旨,即赵孟頫。在这个题跋,董其昌一语道破天机,导出沈周青绿山水的来源。赵孟頫的青绿山水,温润、柔和,华丽而不艳俗,上述几件工细青绿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黄色铺底,青绿层层叠加的共同点,确实可见赵孟頫的影子。
图3、从左至右,1)《桐荫濯足图轴》,首都博物馆藏。&&2)《青山红树图》,天津美术馆藏。&&3)《桐阴玩鹤图》,故宫博物院藏。&&&4)《秋水泛舟图》,保利2011秋。&&5)《秋云叠嶂图》榕溪园藏。
&&&&&从整体构图看,将图3所列的四件作品与《秋》搁在一起,会发现这些青绿山水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重心上移,上部份量较大,而底部简约。但是《春》&本上下分布均匀,尤其是底部太过于复杂化,这点也与沈周真迹的图式不相符合。&&&&&&
云水勾线是《秋》突出且重要的绘画特征。这个元素,传世的沈周作品少见,但仍然可以找到依据。较为典型的是中央美术学院所存的《云水行窝图》。此作极尽夸张的展现沈周的转折、粗细、徐疾等线条技能,大面积的表现云水的变幻莫测。虽然外围的皴、擦、勾三者并用,与《秋》本有所区别,但内部细线的结构和线性,仍然与《秋》有很高的相似度(见图4)。
图4、《云水行窝图》勾云法,中央美院收藏。
可喜的是,在多件青绿山水作品,我们也看到这个特征。如《桐荫濯足图》,嘉德19期的《青绿山水》。通过比对,发现沈周在这些青绿山水的云水勾勒法,无论结构的疏密安排,行笔的转折轻重,都与《秋》如出一辙(见图5)。
&有两件图式接近并与《落花诗》有关的作品,也采用云水勾线,分别是台北王雪艇所藏的《文徵明与落花图并诗卷》和台北故宫的《落花图并诗卷》,勾云流动的形态过于松散,尤其是后者,折笔多处圭角,明显犯了大忌,转笔又太过圆滑,不知如何控制节奏,显示画作者在勾云的理解和把控能力有限,其他元素暂时不论,就此云水法便足可存疑(见图6)。&
图5-1、《秋云叠嶂图》之勾云法。结构疏密分明,从而层次丰富,行笔疾速兼行,真如行云流水。
图5-2、《桐荫濯足图》,结构行笔接近《秋云叠嶂图》。
图6、《文徵明与落花图并诗卷》(上)勾云形态松散。《落花图并诗卷》(下)折笔多处圭角,转笔又太过圆滑,均疑伪。
在沈周之前,很少人大面积写意地表现勾线云水。沈周之后,曾影响到文徵明和仇英等吴门画家也参与类似的尝试。文徵明在《万壑争流图》和《听泉图》的泉水用线较为畅快,表现出溪泉潺潺的流动感。仇英的《松下论道》(保利拍卖)的勾云在节奏把握和技法审美基本延续文徵明的上述技法,行笔疾速,但结构平铺。此作的诸多元素,显示这是仇英从周臣转学文徵明的那个阶段完成,难说仇英是受启发于沈周的画技,还是直接得到文徵明的指授。但是仇英的《春山游骑图》,为衬托复杂的山峦,却呈现另外的审美,云的表现比较简要,节奏缓慢而用线从容(见图7)。
图7-1、文徵明《万壑争流图》(左)和《听泉图》泉水法。&
&图7-2、仇英《松下论道》(左)和《春山游骑图》的勾云法。
&&&&&&&&&&&
&&&《秋云叠嶂图》绘画元素剖析
除了这两大重要特征,还有一些具体的绘画元素,他们在不同的方位形成了沈周特有的风貌。沈周的绘画元素大多取法元代,他掌握的所有技能,会根据不同材质、不同题材、不同画面的需求,选择性的融汇其中若干元素重新组成。但是,不管沈周如何适应不同的需求,其自身的绘画习惯,展现的技法形态却有着鲜明的个性符号。因此,画中的所有的细节都不容忽视,理性的分析这些元素,可以感性的加强对《秋》的直观判断。
皴法:以沈周为首的吴门绘画圈,倡导了以书入画的新的文人画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写”画,从而脱离浙派“画”画的旧习,确立了真正属于明代绘画的风貌特征。沈周的皴法,“写”味尤其明显,我称之为线皴,包括长线皴、短线皴两种,相对而言,短线皴侧锋较多,而长线皴则以中锋为主,笔笔见线,中部多有扭曲抖动,这个技法基本来自吴镇的粗头笔法加王蒙的线条形态。
&&&&《秋》显然属长线皴法,虽然山峦丘壑着墨不多,又被青绿色所掩,但基本线皴形态清晰可见。类似的技法屡见其他公藏真迹,如上海博物馆的《西山纪游图卷》和《耕读图》、故宫博物院的《南山祝语图》、广州美术馆的《湖山佳胜图》等,虽然或因毛笔、题材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略有差别,但是笔性和线性却符合沈周一贯的特征。(见图8)。
&&&&必须提醒的是,从目前存世作品看,如果缺失“写”味,而强化皴擦,多为赝品。
图8-1、《秋》与《南山祝语图》、《湖山佳胜图》表现的皴法相同。&&&
图9-1、策杖图,59岁,台北故宫藏。&&&&&&&&&&
&&图9-2、《西山纪游图卷》(上博藏)与《秋》同样用横式苔点
点苔:《秋》本的皴点,呈现横点趋向,通过查找,这个横点,很少存在于沈周的青绿和设色山水系列中。但在表现倪瓒水墨技法时却每每使用,尤其是59岁前后。如台北故宫的《策杖图》,上博的《西山纪游图卷》,还有下面将要谈到的《溪山晚照图》,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相对而言,《西山纪游图》的长线皴结合横点,与《秋》的组合搭配相近。差别在于,前者纯为水墨,更讲究笔墨情调而偏于写意;而后者因为需要铺色,较为规整(如图9)。
&&&&相对于沈周秃笔砸戳的惯用苔点,将倪瓒的横点嫁接于青绿山水,不失为沈周新的尝试。除了《秋》,传世不再有其他作品有类似的表现。
树木:《秋》本近景的林木有多种,最主要有松树、夹叶树。《南山祝语图》的松树结构特征于此相近。因其更为写意,故松针表现较为随性,不若《秋》本规整。但是,在《桐荫濯足图》和《文会图》可以找到这个规整性。另外,夹叶树在沈周作品,也是常用的道具,《秋》最左边的半棵红叶树,与《青山红树图》的树干、红叶几乎完全一样。其中的树梢枯枝的这个细节,一般不为人所留意,正因为如此,才彰显关键。两件作品在枝丫分叉断离的形态,以及逆笔空点的笔法等特点都是惊人的相似(见图10)
10-1、《秋》与《南山祝语图》松树结构形态相近。&&&&&&&&&&&&&&&&&&&
&图10-2、《秋》与《文会图》(左)的设色钩针相同
图10-3、《秋》与《青山红树图》(右)夹叶树及其枯枝完全一样。
人物:山水画的人物,虽然仅是点景之用,但其造型、用线却不容忽视。沈周《秋》本高士,线条精准,造型生动,完全符合沈周简、朴、拙的人物特点,而这些特点在传世的作品中,如《卧游册》、《听泉图》、《青山红树图》、《文会图》、《灞桥诗意卷》都是类似的表现,人物结构、造型相似,因创作时间不同,用笔略有差异罢了(见图11)。
图11、依次为:1)《秋云叠嶂图》,62岁。&&2)《听泉图》,约65岁。&&3)《卧游册》,约68岁。&4)《青山红树图》,约78岁。&&5)《灞桥诗意卷》,81岁。&&6)《文会图》,81岁后。
&&&&&赵文美其人&&
此画受赠人赵文美,沈周曾在多件作品的款式上提到他。
其一、沈周在《溪山晚照图》题款云:“文美赵君别一载,再会方暑赫赫,晚凉为作溪山晚照图,仍即景成此诗,消遣半日之闲耳。乙巳岁六月五日,沈周。”乙巳岁沈周59岁。这个时段,是沈周仿倪瓒作品最倾心的时期。(注3)
其二、沈周曾题跋倪瓒《松亭山色图》:“此图实我松贵游家物,尝目击其人之爱护
比珠玉。人往物移,今为淮扬赵文美所得,文美号赏识,其致重将逾于前而保于久也。云林先生戏笔,在江东人家以有无为清俗,此笔先生疏秀轶常,然非丹青炫
耀,人人得而好之于此,而好者非古雅士不可,先生之道,殆见溢于南而流于北矣!文美特来求跋,因次先生之韵为诗,用偶得失之叹云。”(注4)
综合以上题跋,大致可知,赵文美应是淮扬人,好古玩,喜欢书画,与沈周交往不错,至少在59至62岁之间,他们交往频繁。但是具体何人还有待详查。
通过上述的分析,答案一目了然,故宫所藏《春》为赝品,而《秋》本才是真迹。根据款式格式相同这个特征,《秋》本真迹最早在嘉靖年间,曾经仿家之手,仿家虽
为牟利,却并未完全模仿,而是根据其内容格式,有意留下破绽而臆造春景。过去仿家讲究职业规矩,觉得仿造将会遭天谴,所以,往往留下一点与原作不一样的地
方,既可以让人辨别,内心也聊以自慰。
文人画的抒情性笔墨为核心的吴门文人圈,沈周在晚年是以粗笔、拙劲、率意见长,《秋云叠嶂图》的发现,为沈周存世极少的青绿山水系列,增添一抹亮丽的色
彩。不单如此,《春》、《秋》二作的挖掘和比较,留给我们两个思考,遇到关乎真伪的类似案例的判断,我们是相信文字著录和物品流传还是依靠实物信息?是先
入为主,还是客观分析?
&&&&&&&&&&&&&&&&&&&&&&&&&&&&&&&&&&&&&&&&&&&&&&&&&&&&&&&&&&&&&&&&&&&&&&&&&(原载《东方收藏》2013年
1、《沈周书画集》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沈周精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单国强《沈周年表》,《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曾经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和《内务部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
3、此作纸本,墨笔,纵159cm,横32.8cm。故宫博物院藏,《启功全集》第四卷也提到这件作品。
4、据《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十记载,《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1073页。
发表评论:
馆藏&37642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书法落款知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书法落款知识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2016年书法落款怎么写_书法落款怎么写
2016年书法落款怎么写_书法落款怎么写
学习啦【其它书法教程】 编辑:淑贤
  落款有&双款&&单款&两种。双款是将书赠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为上款,后者为下款。上款写明作品内容的名称、出处、受赠人的姓名;下款记述创作年月、创作地点、作者姓名等。2016年书法落款怎么写呢?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书法落款,希望你们喜欢。
  书法落款欣赏
  书法落款1
  书法落款2
  书法落款3
& & & &书法落款4
& & & &书法落款5
  书法作品落款常识&
  落款是指书法作品中除正文内容以外的书写内容。落款包括:正文内容的出处、赠送对象、创作缘由、创作时间、作者姓名字号等。
  落款有&双款&&单款&两种。双款是将书赠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为上款,后者为下款。上款写明作品内容的名称、出处、受赠人的姓名;下款记述创作年月、创作地点、作者姓名等。
  上款:位置应比较高,以示尊敬之意,包括姓名、称呼、谦词。
  下款:写时间、地点、姓名、谦词。有下款没有上款的称为单款,单款可以包括上款的内容,也可以不包括上款的内容。如果没有书赠对象,就只落单款。
  单款有长款、短款、穷款之分。长款即在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名号、地点前面再加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感想或缘由,文字应情真意长,使人玩味无穷。它不仅起能到调整作品重心的作用,也从中体现出作者的人品和修养。
  短款即只落正文出处、时间、名号、地点等其中几项。若作品空白较多或出于构图的需要,可以落长款;若作品内容占画面较满,则需要落短款或穷款。如果余纸不多,留白太少,亦可只落作者的名号,谓之&穷款&(如下图)。
  书法作品在谋篇布局时,要考虑到落款的位置。如果书赠,须将上款写在上联,下款落在下联;其他作品格式一般都写在左边,如分两行落款,则上款写在前行,下款写在后行;若单行落款,则上款写在上半部,下款写在下半部,以示礼貌。
  单款和双款都不能和正文平齐,要有参差,才不致平板,一般上下都要空出几个字的位置,而且落款要尽量上靠,宁可上紧下松,不可上松下紧。
  落款的字体,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行草不用楷书。落款,一般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书、章草、楷、行书;正文若是隶书、楷书、魏碑,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草书落款,除用于自身为草书外,因较难识别,一般不用于落款。实际运用最多的落款字体还是行书,既易识别,又显活泼。
  款字的大小应小于正文字体的大小,以使主次分明。
  以上落款形式,是针对竖幅作品而言的。对于横幅作品,一般只落下款而不落上款。与竖幅作品相同的是,落款的起头与结尾,都不能到达或超过作品正文的最上面和最下面的一个字。
  常用落款用词
  一、 称谓 长辈:吾师、学长、先生、女士。如果长辈是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可称某某老;八十岁以上的长者可称某某翁。平辈或小一辈: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仁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博士(对书画或某一方面专长之称) 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兄)弟。如眉公赠亲墨可谓:吾弟亲墨雅赏;景军赠佩刀使者便可谓:秀峰仁兄惠正。老师对学生: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
  二、上款客套词或敬词 雅属、雅赏、雅评、 雅鉴、雅教、雅存、 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博鉴、尊鉴、法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请正、指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一粲、粲正、一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
  三、下款客套词或敬词书法题款用: 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
  四、落款中的时间落年份时公立、农历勿混用,可用公历:两千零九年十一月,或用农历:己丑年孟冬。落款中月令及别称一 月:正月、孟月、初春、开岁、芳岁二 月:仲春、杏月、丽月、花朝、中春  三 月:季春、暮春、桃月、蚕月、桃浪  四 月:孟月、槐月、麦月、麦秋、清和月  五 月:仲夏、榴月、蒲月、中夏、天中  六 月:季夏、暮夏、荷月、署月、溽署  七 月:孟秋、瓜月、凉月、兰月、兰秋  八 月:仲秋、桂月、正秋、爽月、桂秋  九 月:季秋、暮秋、菊月、咏月、菊秋十 月:孟冬、初冬、良月、开冬、吉月  十一月、仲冬、畅月、中冬、雪月、寒冬  十二月:季冬、残冬、腊月、冰月、暮冬  春:初春、早春、阳春、芳春、暮春  夏:初夏、中夏、夏暮、九夏、盛夏  秋:初秋、金秋、三秋、暮秋、中秋  冬:初冬、寒冬、九冬、暮冬、中冬。
  五、 印章的使用 印章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的位置是相当正要的,别看这一小块红,真有画龙点睛之妙。
  1.引首章(随行章、闲章)这是印章在作品右上方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选形顺势成章,所以引首章不宜是大方形章,说它是闲章,真是闲而不闲,这方小章的内容都应与正文混然一体,人家结婚你赠横幅&美意延年&,盖引首章&苦中乐&就文不对章了。
  引首章还包括如下几个内容:
  (1) 年号章:甲子、乙丑、丙寅、一九六六年等。
  (2) 月号章:何月、谷雨、盛夏等。
  (3) 斋号章:隅馨斋、观石楼、半石斋、神安居、亲墨轩、太阳堂、墨人居、瑞德草堂、积字阁等。
  (4)雅趣章:这类引首章的内容非常广泛,应当多准备几方,如:厚积薄发、戏墨、秀才人情、金石书画、乐而康、苦中乐、天地心、墨趣、神功、写我心、墨乐、勤奋、苦功、治学、酒中仙、情趣、师古不泥、勤笔补拙、心画、师法、精勤、书德、百寿、福寿、百通而后、墨香、梦笔生花、观远、江山如画、悟法。
  2. 腰章长的条幅右上只盖一方引首章显得中间空余太多,可以加腰章、内容多半为书写者的籍贯或属性的肖形印。腰章比引首章和名章还要小一些,一般是小园。小长,小方形。
  3、名章:名章一般分为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的名章最好不盖两个朱文或白文章,要盖两方印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之间隔一个章的空位,两章大小不宜悬殊。
  篆刻边款用: 刻作、记、制、治石、篆刻 书法作品的幅识和款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留心多看古今书法家的作品,并将一些新颖的章法与款识记下来,反复临写,到创作时便得心应手了。 书画同源,国画的款识只从谋篇布局上与书法略有不同,其他均可通用。
看过&2016年书法落款怎么写&的人还看了:
本文已影响 人
[2016年书法落款怎么写_书法落款怎么写]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814人看了觉得好
【其它书法教程】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啦 版权所有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楔子中提到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共改了几个年号?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金瓶梅》
D、《水浒传》
A、圣手书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