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滴油雾化器棉花量地里滴人吃的油行吗?能提高产量吗

搜索热词:
 棉花的植保管理技术-苗期
一、生育特点棉花苗期长根、长茎、长叶,以增长营养体为主,通常为40天左右。在苗期根的生长快,主根伸长比地上部株高增长快4—5倍。影响棉苗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因此时气温一般偏低而不稳,幼苗抗逆性差,棉苗生长较弱,易导致病害、死苗或晚发。由于棉苗较小,苗间相互荫蔽少,光照问题不突出。只在个别年份连续阴雨天气,或间苗、定苗不及时,或在麦垄套作下,荫蔽严重,幼苗相互争光,形成高脚细弱苗,延迟生育。幼苗株体小,对养分吸收量不多,但对养分反应敏感,缺氮影响营养生长,缺磷则抑制根系发育。氮肥过多,会使棉苗营养生长过旺,叶片过大,茎节过长,呈旺苗长相。苗期对水分要求较低,土壤水分偏少时,有利根系下扎,地上部墩实,促苗早发。苗期生育要求,在一播全苗基础上,达到壮苗早发。关键在于促进根系发育,壮苗先壮根,发苗先发根。只有根系长得深而广,才能培育壮苗,才能促进早发,早现蕾、早开花、早结桃,桃多、桃大。壮苗的长相长势:株高日增量0.3-0.5厘米,6月上中旬现蕾,现蕾时株高12-20厘米,真叶6-8片。棉株暾实,宽大于高,茎粗节密,红绿各半,叶片平展,大小适中。二、棉花育苗移栽&(一)建苗床、制钵块1、选建苗床。苗床宜建造在背风向阳、易排水、水源近、靠近大田、无枯萎病的田块。做床前要深中耕,施足基肥,苗床宽1.2-1.3米,长10-13米(根据需要而定)。苗床面积通常为移栽棉田面积的8-10%。做床时首先耙平压实,四周围埂,高出地面。苗床上搭拱形棚架,覆盖塑料薄膜增温保墒,夜晚加盖草帘保温。2、制钵。选用无盐碱,无病菌的肥沃好土,混拌20-30%的腐熟有机肥作为制钵用土,也可加入少量氮、磷肥,但要严格控制用量,以防烧苗(硫酸铵和磷肥各0.2-0.3%)。制钵时,钵土的水分含量在75%左右为宜,手感以手握成团,齐胸落地即散为宜。影响钵体质量的主要是水分,因此水分含量要控制好。营养钵的规格一般是直径六厘米左右,高8-10厘米,重约0.5公斤。过大用料多,苗床占地面积大,过小营养面积不够,不利于培育壮苗。制钵过去是采用手工操作的制钵器,现在已有电动制钵机。将制好的钵整齐排列在苗床内,注意钵口平齐,高低一致,排列紧密。然后用细土填塞钵间空隙。&&&&(二)播种保苗1、浇水。播种前浇足苗床底墒水,出苗前一般不再浇水,出苗后也要少浇水,防止苗床湿度过大,引起病害死苗。2、播种期。播种期要根据当地春季气温回升情况和移栽时间而定。北方大部分棉区一般在3月中旬气温上升到10℃时(发芽最低温度10.5-12℃),苗床温度可达17℃,这时即可播种。播种到移栽需要40-45天,才能达到适龄棉苗(3-4片真叶),因此长江流域或黄淮流域的适宜播种期早的在3月中下旬,迟的在4月上旬。另外,移栽期有时受前茬作物收获期的限制。因此要先确定前茬作物的收获期(也就是棉花的移栽期),再定播种期。麦套棉可在3月中旬播种,4月下旬-5月初移栽。油菜、小麦茬移栽,4月上中旬播种,5月底移栽。3、播种。每钵播种2-3粒,然后覆盖细土2-4厘米厚,喷施除草剂,最后密封薄膜。4、定苗。齐苗后要及时定苗,每钵一株或双株。定苗选在无风晴天进行。要求用手掐苗,不要拔苗,以免拉动苗根。5、适时通风、调节苗床温度
棉苗出齐前,不要揭开薄膜,以增温促苗为主;齐苗后,将苗床温度控制在20-25℃为宜。晴天苗床温度过高,采用昼通风夜盖不揭膜的办法,在苗床的向阳一侧将薄膜揭开2-3个小口进行通风调温;2片真叶以后,随温度升高,采用昼夜通风不揭膜的方法,逐渐增大通风口和通风时间,使棉苗逐步适应外界环境。移栽前5-7天,可进行揭膜炼苗,遇有霜冻,阴雨等天气,还要进行盖膜,以防棉苗受害。&&&&(三)适龄适期移栽1、苗龄。当棉苗长出3-4片真叶时,是移栽的最适苗龄。适龄苗栽后表现返青快,现蕾开花早。但如果苗过小,抗逆能力弱,早栽温度低,早栽不早发,如遇阴雨降温,还会引起子叶脱落,发根更晚。苗大移栽伤根重,缓苗期较长。2、时期。移栽时间主要根据地温上升情况,一般年份是在4月下旬到5月初,当5厘米深土层日均温度达到17℃(直播14-15℃),此时晚霜已过,为移栽的适期。在移栽适期范围内,尽量做到晴天移栽,切忌大风和雨天移栽。&&&&(四)提高移栽质量1、浇好移苗水。首先在移栽前一天要浇好移苗水,水量原则上保证起苗时既要钵不散,又不能过湿。2、施足&安家肥&。大田整地质量要求平整疏松,开沟施足&安家肥&,随开沟、随施肥、随移栽。钵面略低于地面。先覆土2/3,然后浇&定根水&,水不宜过多,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发苗。“安家肥”:营养钵育苗移栽时,在穴内集中施肥,可满足蕾期生长的需要。在开花前不必再施肥。这次施肥一般以有机肥和化肥混合施用较好。3、缩短缓苗期。棉苗从苗床移栽到大田后,地上部分有一个生长停滞的阶段,称为棉花的缓苗期。(1)出现缓苗期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因为移栽棉苗的主根被拉断,大量的侧根被破坏,根系受到损伤,影响对肥水的吸收,不能满足地上部分生长的需要,从而使茎叶生长暂时受到抑制。(2)如何缩短缓苗期。缓苗期的长短,是和棉苗素质、苗龄的长短、移栽质量、栽后管理等有密切关系。一般表现是,壮苗比弱苗缓苗期短,适龄苗比老苗缓苗期短,移栽质量好的缓苗期短,管理好的缓苗期短。所以,要缩短移栽棉的缓苗期,就应培育适龄壮苗,提高移栽质量,及时管理等。&&&&(五)移栽棉花的注意事项1、中耕松土。棉苗缓苗期后,及时中耕松土,保温保墒,促使新根早发。前期中耕切勿触动营养钵,发根后中耕一般不宜过深。2、培土壅根。移栽棉花因主根切断,扎根不深,现蕾以后要结合中耕分次培土、壅根,防止棉株倒伏。其它追肥、整枝、治虫等措施都要相应提前。3、加强中后期的肥水管理。移栽棉花结铃早,常易早衰。所以要重视中后期的肥水管理,发挥其充分利用生长季节的优势,增加后期产量。4、种植密度。移栽棉花生育期长,施肥量多,发棵较大,每亩密度可稍低于直播棉。&&&&(六)移栽后的肥水管理技术苗期管理的总要求是:栽好全苗,在此基础上培育壮苗,促苗早发。各项管理的作用,主要是克服不良自然因素的影响,改善生育环境,保证幼苗正常生长。(1)查苗、补种、移栽。播种后要及时检查,发现漏播、露籽,要立即补种、覆土。棉花现行后,如发现缺苗、断垄,应及时进行催芽补种或芽苗移栽。贴芽补种,催芽长1.5厘米,挖穴贴芽,每穴2-3粒,2-3天就可出苗。芽苗移栽就近取苗,取密补稀,简便易行,成活率高。两片子叶平展后,则应采取带土移栽,移栽时,土台要大,不能散台,适量浇水,避免棉苗周围出现土壤板结。为保证棉苗生长均匀一致,要求播种时,于行间播种一定数量的预备苗。(2)间苗、定苗。间苗要求齐苗后进行,间至“叶不搭叶”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的程度,穴播棉田每穴留2-3个棉苗,l-2片真叶期定苗,并及早进行株间松土,减轻苗病。定苗时按密度留苗,缺苗断垄处留双株,定苗时间最晚不得晚于3片真叶期。定苗过晚,易形成高脚弱苗、棉花迟发晚熟。(3)中耕棉花苗期中耕可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是促进根系深扎,地上部健壮生长,实现壮苗早发的关键措施。北方棉区,苗期一般进行3次中耕。第一次在子叶期,中耕深度4-5厘米。第二次中耕在2-3片真叶期,深可达6-7厘米不要壅土。第三次中耕在现蕾前,深达7,8厘米。南方棉区、苗期一般多雨,不利于苗期生长,应在清沟排渍的同时,进行松土防除杂草。出真叶后适当加深中耕松土深度。套作棉田,待前作收获后,应抓紧中耕灭茬松土。(4)施肥在基肥用量不足时,尤其是中低产棉田,应重视苗肥的施用,以促进根系发育、壮苗早发。苗肥以化肥为主,一般每亩施速效氮肥3-5千克、过磷酸钙20-25千克、硫酸钾5-7.5千克,或配合追施腐熟好的饼肥和人畜粪。苗肥过多,造成流失浪费,且易形成旺苗。对瘦弱的二、三类苗,可偏施追肥,促使小苗赶大苗。基肥用量足的高产棉田,可不施苗肥。(5)灌水和排涝 北方棉区的一熟棉田,摇前浇足了底墒水的,苗期一般不浇水,做好中耕保墒工作,头水争取推迟到现蕾后。实在需要浇水的,则应小水轻浇,隔沟浇,浇后要中耕保墒,改善通气状况,提高地温。苗期田间持水量以55%-70%为宜。麦田套作棉花,苗期正是小麦灌浆成熟期,耗水量大,遇旱应浇水、避免棉苗生长受抑。&&&&三、棉田灌溉与排水1.苗期。棉花出苗到现蕾阶段,由于气温不高,植株体较小,土壤蒸发量和叶面蒸腾量均较低,因此需水较少。此阶段的需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15%以下,0-40cm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55%-70%为宜。&&&&四、病虫害防治&&&&(一)棉花炭疽病棉花炭疽病是棉花苗期和铃期最主要病害之一,南、北棉区发病均较严重,重病年份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炭痕病病菌不仅浸染幼苗的根茎部,还能为害幼茎、叶、真叶和棉铃,后期还可造成烂铃。对棉花产量有直接影响。1、症状幼苗受害后,在茎基部发牛红褐色梭形病斑,有时开裂。严重时病部变黑,幼苗萎倒死亡。潮湿时病斑上产生橘红色知性物质。子叶土在叶缘生半圆形揭色病斑,边缘深红褐色,严重时枯死早落。棉铃受害后,开始有暗红色小点,逐渐扩大为褐色凹陷病斑,潮湿时中央产生橘红色赫性物质,病铃往往不能开裂甚至腐烂。成株期棉叶及茎部发病并不常见,受害后,叶上的病斑呈不规则圆形,病部容易干枯开裂,茎部发病往往在叶痕处发生,病斑红褐色至棕渴色,病株容易被风吹断。2、病原炭疽病病原物无性态为棉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ossypii Soutllw.),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有性态为棉小丛壳菌(Glomerella gossypii (Southw.)Edg),子囊菌亚门小丛壳属。在自然情况下很少发生。分生抱子盘周围生有许多褐色刚毛,盘上产生许多根捧状、无色、单胞的分生孢子梗,梗顶端各生一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一端稍窄短棒状,无色、单胞,尺度为(9-26)微米×(3.5-6.7)微米,许多分生饱子聚集一堆时,形成橘红色的黏质物。3、发病原因一是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棉苗病害发生的主导因素,各种病菌的生长繁殖及浸染均需要较高湿度,因此,阴雨天多最适棉苗病害发生。播种后遇到低温多雨会影响棉籽萌发和出苗速度。易遭受病菌侵染而造成烂种、烂芽;出苗后棉花生长发育不良,降低抗病力,发病重。特别是低温伴随有寒流和阴雨,有利叶部病害大发生,造成成片死苗。二是棉种质量。棉种纯度不高、籽粒不饱满、生活力弱,播种后出苗缓慢,棉苗生长衰弱,易遭受病原菌侵染,因而发病重。三是耕作栽培措施,连作多年的棉田,土壤中积累大量病菌,翌年初侵染来源多,发病较重。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棉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水分过多,通气性差,土温偏低,土质黏重,土壤板结,致使棉苗出土困难,易导致烂种、烂芽,.出苗后生长发育不良,而易遭受病原菌侵染,发病较重。播种过早、过深或覆土过厚,棉种芽慢,出苗延迟,常造成烂种、烂芽。畦边行间种油菜或蚕豆,使棉苗遮阴面过大,光照弱,湿度大,发病较重。氮肥施用过多或缺乏钾肥,会使棉苗生长柔嫩而易染病。不及时松土、除草、追肥、间苗、治虫等,均会造成棉苗生育不良,促使发病重。&&&&(二)棉苗立枯病立枯病是棉花苗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棉区普遍发生,一般的说,南方较北方为重,尤以长江流域棉区为害最重。棉苗受害后,造成缺苗断垅,损失很大。(1)症状立枯病主要发生在幼苗期,播种后至棉苗长8-4片真叶期间受害最重。出土40夭后,由于棉苗茎基已形成木栓组织,则很少受害。棉籽发芽时受害呈黄褐色腐烂。棉籽发芽出土后6-7天,近土面部分最易受害发生腐烂,烂斑初为水渍状,后呈黑褐色,稍凹陷,并带有菌丝及小菌核粘附其上。子叶上有时可产生不规则或圆形棕色斑点,病部易脱落而成穿孔。成株期一般不受害,但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茎基部也能受害而腐烂。(2)病原菌棉苗立枯病是由半知菌类( Rhizoctonia solanikuhn)真菌侵染而引起的。病菌只形成菌丝体及菌核。菌丝有隔膜,幼嫩时无核,成锐角分枝,在分枝处有显著缢缩,离分枝点不远处有隔膜。老熟菌丝体呈黄褐色,较粗大,分枝近直角。此菌的有性时期是一种担子菌,一般不易发现,仅在酷暑高温情况下偶而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子无色,单胞,圆简形,顶端生2-4个小梗,其上各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胞,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学名为Pellicucaria filarnentosa(pat) Rogers。病菌发育适温17-28℃,40-42℃以上或13-15℃以下几乎不能发育。病菌的寄生范围很广,可以为害不同科属的植物200多种。除为害棉花外,洋麻、甜菜、马铃薯、松苗等植物均易感病。(3)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寄主病残组织上越冬。病菌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一般可达2-3年以上,遇到适宜的寄主并配合有适宜的环境条件时,即侵入为害。病菌一般通过人、畜、农具携带以及借水流、风雨传播。(4)发病条件棉苗立枯病的发病适温较低,一般在17-22℃,以18℃最烈。但是低温又不利于幼苗的生长,使幼苗出土和幼苗生长都很缓慢,因而增长了感病时期,发病即重。湿度与立枯病的发生亦有关系,土壤湿度愈大,发病愈重。因此播种过早,土温低或播种后阴雨连绵,气温低等,病害均发生严重。此外,连作地或前作是易感病的作物(如甜菜、洋麻等),在土壤中积累有大量的病菌,亦可引起大量发病而造成严重死苗。(5)防 治1.轮作。轮作的作物以禾本科最宜,不宜用易受立枯病菌侵染的其它作物,如洋麻、甜菜等轮栽。2.耕作技术:棉田注意开沟捧水,深棉苗生长缓慢,容易发病。整地要平整,并掌握适时播种,因播种太早或太3.棉籽处理:温水浸种,可促进种子发育,幼苗生长迅速,可减轻立枯病的侵害。采用有机汞拌种,具有保护幼苗出土的作用,参照棉炭疽病的防治。&&&&(三)棉苗猝倒病又称烂秧病,棉腐病。各大棉区普遍发生,尤其以潮湿多雨地区为害严重。因其病势发展迅速,一两天内可引致病苗似水烫状萎倒致死,故称猝倒病。(1)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幼苗期,种子和幼苗受害并影响出苗。棉苗在早期发病时主要在胚茎尖端开始表现淡褐色水溃状病斑,或在幼茎基部近土面处出现水溃状浅褐色病斑,有时病部略肿大,病纽织迅速扩大腐烂,病菌呈热水烫状软化倒伏。棉苗的地下细饲根也常受害,呈黄褐色坏死,严重影响根系吸收,最后导致整株棉苗死亡。在湿度很高时,死苗表面长出纯白色浓密絮状物,能蔓延扩散侵染相邻健康棉株,以致成片棉苗死亡。病害也常和其它苗病合并发生,以至症状不十分典型。但若将这类病菌或死苗在室内保湿诱发后镜检,则可以见到不同病原物及其繁殖结构.猝倒病在多数情况下能导致死苗,有时局部侧根受侵染,棉苗可幸免一死,但棉株生长缓慢,发育晚熟。(2)病源引致棉茼猝倒病的病原菌,是鞭毛菌巾的腐霉属。在我国棉茵主要的致病种是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mm(Eds.)Fitzp.此外,还报道有P.debaryanum Hesse、P.irregulare Buism.、P.polytylum Drechsl.、P.splendens Braun,以及P.heterothallicum、P.sylvaticum和P.ultimum Trow可以侵染,或从病苗上获得。腐霉的形态特征是营养菌丝极发达。在病组织上或培养皿中均以其洁白密集的菌丝迅速占有基物。菌丝无隔多核,顶端常膨大呈棒状或不规则状的孢子囊,萌发时在孢囊顶端再形成一出管,出管顶端渐膨胀成薄壁球状体,称为泡囊。孢子囊中的原生质流入泡囊,不久泡囊中的原生质以细胞核为中心(一般10余个至数十个)迅速转动,最后形成游动孢予冲出泡囊。具鞭毛的游动孢子可被根泌物吸引游向根尖或根毛表面,静止下来收缩鞭毛并萌发芽管侵入根内。有性世代是经藏卵器和雄器配合形成卵孢子.此外,营养菌丝上还可以形圆形的厚壁孢子。腐霉的种遍及全球,并势布在寒、温、热带多种生境中。它们生活在土壤、水域和动植物体中,还可以和陆生维管植物共生形成内菌根.据Buczack (1981)报道,目前土中已知的89种腐霉中,有50种是植物致病菌,其余约40种是土壤习居菌。我国已报道腐霉46种。腐霉性喜潮湿,大多生活在富含有机质、湿度较高的菜园土、大田土、苗床土中。干燥的沙土以及含盐碱的沼泽土中则较少。卵孢子和厚壁孢子是腐霉在土中长期存活的休眠结构。它们在病组织中大量形成,并随病残组纲迅速腐解而被释放入土中。休眠孢子在土中一般可活半年左右,卵孢子更长。在条件适宜时,特别是当寄主植物的根泌物出现时即萌发侵染。腐霉属于土壤习居弱寄生茵,一般侵染幼嫩多汁的器官和组织,故出土一月以内的棉苗极易感染致死。腐霉的致病特点是和它的种所产生的水解酶和毒素分不开的。例如果胶酶和纤维紊酶是P.aphonidermatum、P.debarganum等常见的致病酶类。腐霉的种寄主范围极广,其中瓜果霉和狄巴利腐霉等的寄主多达数百种。(3)侵染循环腐霉侵染的初次来源主要是卵孢子,其它繁殖结构的存活期一般较短,难以越年。卵孢子在温湿适宜和营养物的刺激下萌发.萌发方式与无性孢子囊阶段相同,并借水流传播。棉苗幼根的延长区是分泌物最丰富的部位,因此也是游动孢子集结侵染的位点.孢子萌发的芽管可以从细胞连接处侵入,其它如气孔和伤口也是侵入口。侵入皮下的菌丝先在细胞间扩展,很快即穿透尚未栓化的细胞壁破坏寄主细胞和组织。扩展繁殖的菌丝1-2日内形成孢子囊并释放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在病组织内部则形成大量卵孢子和厚壁孢子,是休眠器官。田间病株上生长出的菌丝也可以进行再次侵染。棉株长大抗性增强,腐霉停止侵染,除以其卵孢子进入休眠状态外,也可在土中腐生或侵染其它寄主存活,到下一季棉苗出现时再继续为害。(4)发病条件腐霉引致的棉苗猝f病属于土传病害,土壤环境对于病害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土壤环境不只影响病原物,同时影响寄主植物,土壤中其它微生物也受其影响。土壤理化环境中重要的是温度和湿度,其中温度对于棉苗的影响一般大子对腐霉的影响。特别是出苗后持续低温通常是削弱棉苗抗病力的主要诱因。湿度大、含水量高有利于腐霉的侵染传播,也是有利发瘸的重要条件.土壤中的营养状况,例如有机和无机物的含量、施肥水平等,既影响棉苗生长,又影响病原菌的萌发和活力。腐霉侵染前期营养物与棉苗根泌物的关系密切,通常有刺激休眠孢子萌发和侵染的作用。其它营养元素如氮、磷,钾与病害的关系较复杂,一般高氮不利于捅苗组织栓化,而施尿素则有抑制腐霉的作用。增施钙肥有抑制游动孢子的效果。病原物接种体的有效性对于猝倒病的发生程度也是重要的。这是指土壤中病原物的群体数量和毒性,后者又叫做接种势能,它和菌系的遗传性有关。接种势能高的菌系,其成功侵染棉苗的数量相对低些。据分析自然土中瓜果腐霉每克土中有两个游动孢子即可侵染。病菌在土中的数量分布也各不同。耕作土高于非耕作土,根际高于非根际。而接种势能则自然病土中的病原高于人工培养的病原。其它微生物的竞争、抗生,寄生、以及捕食作用对于腐霉的存活也有一定威胁。尽管腐霉是土壤中活跃的腐生菌,但在完全腐生条件下,也有许多 “对手”。腐霉在土中的竞争者中细菌占有突出地位,它们既是争夺养份的成员,又可产生抗生索类物质抑制病菌生长。已报道对腐霉的颉顽细菌有:芽孢菌(Bacillus spp.)、假单孢菌(Pseudomonas sp.)、芦杆菌(Arthrobocter sp.)和放线菌等。腐霉的菌丝和卵孢子也常被土中其它腐生真菌所寄生,较重要的属有木霉(Trichodema spp.)、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镰刀菌(Fusarium sp.)、腐霉(Pythium sp.)和壶菌(Olpidium sp.)等。(5)防治方法一般可结合防治其它土传根病一起进行.在经常发生的重病区,根据腐霉的特点,采用对鞭毛菌有效的药剂保护,并结合排水升温的栽培措施可达到减轻病害的目的。可使用乙蒜素(抗茵剂402)。其作用特点:是大蒜素的同系物,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其杀菌机制是其分子结构中的( S-S-O-O)基团与菌体分子中含一SH基的物质反应,从而抑制菌体正常代谢。对植物生长具有刺激作用,经它处理过的种子出苗快,幼苗生长健壮。剂型:80%乳油。使用方法:棉苗出苗后用1000倍80%乙蒜素乳油药液大田喷洒棉苗。注意事项: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经处理过的种子不能食用或作饲料,棉籽不能用于榨油。浸过药液的种子不得与草木灰一起播种,以免影响药效。中毒急救:被污染的手脸和皮肤应及时清洗,必要时用硫代硫酸钠液敷。目前无特效解毒剂,一般采取急救措施和对症处理。注意止血抗休克,维持心、肺功能和防止感染。口服中毒者洗胃要慎重,注意保护消化道黏膜,防止消化道狭窄和闭锁。早期应灌服硫代硫酸钠溶液和活性炭。可试用二巯基丙烷磺酸钠治疗。&&&&(四)棉花枯萎病棉花枯萎病是棉花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过去曾被列为我国对内、对外的植物检疫对象,至今在有些地区仍作为植物检疫对象。日前,我国各大棉区均已普遍发生。棉花枯萎病造成棉花生长前期大量死苗,中、后期叶片和蕾铃大量脱落,纤维品质下降,甚至提早枯死。棉花一般减产30%左右,重者达50%-70%。(1)症状棉花的整个生长期均可被危害。出苗后即可被侵染发病,1-2片真叶时即可造成死苗。现蕾期也可造成成片死苗。其症状因棉花的生育期和环境条件及棉花品种类型的不同,可表现以下5种常见类型。①黄色网纹型 病苗子叶或真叶的叶脉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或全部呈黄色的网纹状。成株期也偶尔出现。②黄化型病株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黄色或淡黄色斑块,随后逐渐变褐枯死。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现。③紫红型一般在早春气温低时发生,叶片变紫红色或出现紫红色斑块,逐渐萎蔫、枯死、脱落。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现。④凋萎型叶片急性失水褪色,植株叶片伞部或先从一边自上而上萎蔫下垂,不久全株凋萎致死。一般在气候急剧变化,阴雨或灌水之后出现较多,是生长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些高感品种感病后,在生长中后期有时会自植株顶端出现枯死,发生所谓“顶枯型”症状。⑤皱缩型受病植株于5-7片真叶期,顶部叶片常发生皱缩、畸形,叶色显现浓绿,叶片变厚,棉株节间缩短,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并不枯死。黄色网纹型、黄化型以及紫红型的病株都有可能成为矮缩型病株,也是成株期常见的症状之一。以上各种症状类型病株,在根、茎、叶柄维管束内部的导管均变为黑褐色或墨绿色。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不同之处为:①发病时间不同枯萎病发病早,出苗后即可发生,现蕾期达发病高峰;黄萎病发病较晚,一般在现蕾期才开始发生,花铃期达高峰。②发病部位差异枯萎病症状可由下向上发展,也可沿顶端向下发展形成“顶枯症”;黄萎病的症状则一般由下而上逐渐向上发展,不形成顶枯症。③症状特点不同枯萎病常引起植株叨显矮化、枯死;黄萎病一般不产生严重矮化和早期死亡;枯萎病叶脉可变黄,呈黄色网纹症;黄萎病没有叶脉变黄的症状。④维管束颜色不同枯萎病维管束变色较深,黄萎病维管束变色较浅。(2)病原病原为半知菌类镰刀属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vasinfectum(Atk.) Synder et Hanen]。病菌产生3种类型的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无色,多胞,镰刀形,略弯曲,两端稍尖,足胞明显或不明显,一般有3个隔膜,大小为19.6-39.4μm×3.5-5.Oμm,一般在气生菌丝上形成,很少在分生孢子座上形成。小型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肾形等,假头状着生,产孢细胞短,单瓶梗,大小为5-12μm x 2-3.5μm。厚垣孢子近圆形,卵黄色,表面光滑,壁厚,间生或顶生,单生或串生。对不良环境抵抗很强。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适宜温度为25-30℃,大部分菌株生长最快的温度为25℃左右,35℃以上则生长受到抑割。少数菌株可耐37℃高温。棉花枯萎病菌的寄主范围较广,除危害棉花外,人工接种还可侵染玉米、高粱、大豆、小麦等植株。有关棉花枯萎病镰刀菌对棉花的致病机制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该菌可产生致病毒素镰刀菌酸( fusaric acid, FA),又称萎蔫酸,是一种非特异性毒素,对植株造成生理破坏,导致相应的症状;二是导管堵塞,病原菌在导管内大量繁殖,并分泌果胶酶和甲基脂酶,降解中胶层和原果胶物质,堵塞导管,影响水分等运输,从而使导管变褐。(3)病害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在面籽、棉籽壳、棉饼、病残体或病田土壤中越冬。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距离传播主要与农事操作有关,如耕地、灌水,另外,棉花枯萎病菌通过猪、牛的消化道后并不丧失其致病力,故可通过带菌的棉花病叶、病秆作为饲料或用其作成未经高温发酵的土杂肥传播。第二年棉花播种后,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菌开始萌发,从棉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根的表皮及根毛侵入,在寄主维管束组织内繁殖扩展,直至进入枝叶、铃柄和种子等部位,棉花收获后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种子等场所越冬,做为次年的初侵染源。病菌虽在棉株整个垒长期都能侵染,但以现蕾前侵入为主。自然情况下从侵入到显症一般需要1个月左右。在生长季节里枯萎病有再侵染,但其发生主要取决于初侵染。 (4)影响发病的因素①品种(种)抗病性棉花的品种(种)对枯萎病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亚洲棉对枯萎病的抗病性较强,陆地棉次之,海岛棉较差。在陆地棉各品种间,抗病性也有明显区别,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大流行的基础。②气候条件枯萎病的发生与土壤温度和湿度有关,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苗期,土壤温度达20℃左右时田间开始发病;达25-30℃时形成发病高峰,导致大量死苗,升高到33-35℃时病害停止发展,出现症状减轻或高温隐症。雨水对病害影响也大,夏季降雨导致土温下降,同时又增加了土壤湿度,往往会引起病情上升。一般在多雨的年份,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干旱的年份,病害发生较轻。③耕作与栽培措施病田多年连作,发病趋重。连作病田内推行秸秆还田会加重病害的发生。棉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及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湿度大、温度低,不利于棉花生长,使病害加重。缺乏营养及营养失调是促进棉花感病的诱因。在缺钾或单施氮肥时有利于病害发生。④土壤线虫危害棉花的线虫主要有根结绂虫、刺线虫、肾状线虫等。枯萎病菌和棉田线虫均可单独造成产量上的损失,而复合侵染危害所造成的损失比二者单独危害之和还大,从而引起棉花产量的更大损失。不论抗、感枯萎病的棉花品种,在有线虫参与危害的情况下发病率都有升高。就棉田土壤中线虫来看,感病品种棉花根围的线虫数量要高于抗病品种根围的数量,连作地、重病地及病株根围线虫数最多。(5)防治棉花枯萎病属系统侵染的维管束病害,一旦发生,难于根除。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来控制。①保护无病区(田),消灭零星病区(田)植物检疫,不从病区调种,自选、自育无病良种,种子消毒处理。拔除和销毁零星病株,对病株及其周围的土壤进行土壤处理。②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棉花枯萎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我国科研工作者在研究中发现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优良品种,如鲁抗1号、川73- 27、陕3536等抗枯萎病;中3723、辽棉5耐黄萎病;陕I155和中3474既抗枯萎病又耐黄萎病。③合理轮作倒茬在重病田采取与非寄主植物轮作3-4年,对减轻病害有明显作用,有条件的地区利用水早轮作或种植绿肥等效果更佳。④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及时拔除病苗并田外深埋处理;合理控制水、肥,多施用热榨处理的棉饼和无菌土杂肥,可减轻发病。实行病田隔离,单独灌水,农具专用,单收获、单捆轧,病残就地烧毁,留无病种。⑤种子消毒和土壤处理 棉籽经硫酸脱绒处理后,用抗菌剂402或用含有效浓度0.3%的多菌灵胶悬剂药液处理种子,可消灭种内、外的枯、黄萎病菌,也可利用种子包衣的方法杀菌。另外,对于发病棉田,采用棉隆、农用氨水等药剂按要求进行土壤处理。&&&&(五)棉花红腐病棉苗红腐病在陕西称烂根病。在各棉区都有发生,主要在辽河流域棉区发生较多,其他地区则多与各种根病混生。(1)症状。棉铃受侵,在铃表产生不规则形病斑。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受侵部位和纤维上均产生均匀的粉红色或浅红色霉层,常使纤维粘结一起,成为红白色块状物。病铃不能正常开裂,棉纤维腐烂成为僵瓣,种子常为病菌所毁,或发芽率降低。幼芽受害变赤褐色腐烂。棉苗根系受害,先在根尖变为黄色,后变褐腐烂,以后蔓延到全根。出土幼茎基部受害,先变黄色,后变黑褐色腐烂,病斑不凹陷。土面以下受害的嫩茎和幼根变粗并产生短条状的褐斑,是该病的主要特征。子叶受害,多在边缘生灰红色病斑,病斑常破裂,潮湿时产生红霉,印病菌分生孢子。(2)病原。棉花红腐病病原菌为镰刀菌(Fusarium spp.)属半知菌亚门。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分离鉴定棉种带菌的结果,其中镰孢霉菌种除棉枯萎病菌外,尚有禾本科镰孢,串珠镰孢,半裸镰孢,茄病镰孢和木贼镰孢等。但以禾本科孢和串珠镰孢为最常见。关于禾本科镰孢的形态可参看麦类赤霉病菌;串珠镰孢则可参看水稻恶苗病菌。(3)发病条件。病菌除随病残组织遗留土中越冬外,主要分生孢子附于棉种短绒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部越冬。附于棉籽短绒上的分生孢子,经2年后仍能存活。因此,带病棉种是次年初侵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棉籽播后,幼芽即可受害,后在病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为害真叶,茎秆和棉铃,最后造成种子带菌。。病铃使种子内外均带菌,形成新的侵染循环。病菌最适乍长温度为20-25℃,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25℃,湿度86%以上,红腐病的发生与气象关系密切,病菌潜育期3-lO天,其长短因环境条件而异。故棉苗期如遇低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病菌繁殖生长,而不利于棉苗发育,棉苗抗病力低,发病即严重。铃期日照少、雨量大、雨日多可造成大流行。棉铃受病、虫危害,或机械损伤造成创伤,或棉铃开裂不完全等均可加重病情。(4)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①选种无病棉种或隔年棉种,适期播种、苗期追肥促进棉苗生长,增强幼苗抗病力。②清洁田园,及时拔除病株,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菌的初侵染来源。③及时防治铃期病虫害,避免造成伤口,减少病菌侵染机会。2、化学防治。①药剂拌种。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H丁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5kg拌种lOOkg。②苗期施药。幼苗发病初期,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洒,隔l周喷1欢,共防治2-3次。③铃期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福美双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代森锰锌800倍液均匀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可结合其他铃病进行兼治。&&&&(六)棉花黑根腐病棉花黑根腐病又叫褐根病,主要发生在新疆的南疆和北疆棉区。近年来向南蔓延,2003年在山东聊城等地大面积发生,严重地块发病率达70%以上。幼苗和成株均可受害,发病严重的田块,可造成幼苗大量死亡,造成皮棉产量和品质的降低。(1)发病症状。幼苗染病,先从根毛开始发生,逐渐扩展。病苗根颈部和根部呈黑褐色腐烂,湿度大时产生灰白色霉。茎部的病斑扩展后可致表皮开裂呈长条形或棱形浅绿色病斑,后又变成暗紫色至黑色。皮层干腐易脆,常形成中空,极易从土中拔起。病苗矮化,叶片皱缩不展或萎蔫,不变色,不久倒伏死亡,3-4片真叶期后,气温升高病情发展缓慢,临近秋季在有利的气候条件下表现症状,发病高峰在吐絮期。叶片突然下垂,叶色淡,叶片凋萎但不脱落。病株根茎部肿大并扭曲,病根黑褐色或有一半不变色,比健根细,病部表皮纵向开裂,裂纹彼此衔接,形似网状。纵部根茎部和根部,可见根茎部往下和地上茎基部的木质部呈紫黑色腐烂,干后呈棕褐色。茎部维管束仍是白色,病、健处分界明显,呈黑褐色环状,不同于棉花黄萎病与枯萎病。(2)发病特点。病原菌为根串珠霉[Thielaxiopsis basicola (Berk.et Br.) Ferraris.]。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腐生越冬,翌年侵染幼苗根系表皮及皮层组织。侵染数天后产生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主要通过灌溉水、农具及随病残体混入堆肥或厩肥传播危害。分生孢子在土中能存活几个月,厚垣孢子能在土中存活多年。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土壤菌量、寄主抗病性、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关系密切:土壤温度15-20℃有利于发病,低于15℃,高于27℃很少发病;连作棉田土壤中病原菌数量大,发病严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海岛棉较陆地棉容易感病;黏土较沙土发病重,中性土和碱性土比酸性土发病重,贫瘠地发病较肥沃地重,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地方死亡率高。(3)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利用农业技术措施,创造有利于棉苗生长,不利于病菌繁殖扩展的条件。主要措施有:①精选种子,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结合间、定苗拔除病株并烧毁或深埋。②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土温降低。出苗后和雨后及时中耕松土,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以利于根系发育,减少发病。③合理施肥,增施基腮和磷、钾肥,培育壮苗。也可采用无菌营养钵育苗,减少苗期侵染。④地膜覆盖棉田。采用透明聚乙烯薄膜在夏季覆盖晒土14-66天,在0-46cm土层内病菌几乎完全被消灭。⑤实行轮作。与苜蓿和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可明显降低发病率。2、化学防治。①药剂拌种。棉种先用硫酸脱绒,然后用50%五多合剂(35%五氯硝基苯+5%多菌灵),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30%的苗菌敌可湿性粉剂拌种,用量为0.5kg药剂拌种10Okg。②发病后,可用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0%的苗菌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或灌根。加用甲壳素(天达2116)10O倍液或云大120植物生长调节剂3000倍液喷雾,效果更好。&&&&五、苗期虫害防治&&&&(一)棉蚜棉蚜俗称腻虫,为世界性棉花害虫。中国各棉区都有发生,是棉花苗期的重要害虫之一。寄主植物除棉花外,还有石榴、花椒、木槿、鼠李属、瓜类等。
(l)危害特点。
棉蚜以刺吸式口器在棉叶背面和嫩头部分吸食汁液,使棉叶畸形生长,向背面卷缩。叶表有蚜虫排泄的蜜露(油腻),并往往滋生霉菌。棉花受害后植株矮小、叶片变小、叶数减少、根系缩短、现蕾推迟、蕾铃数减少、吐絮延迟。
(2)发生规律。
辽河流域棉区1年发生10-20代,黄河流域、长江及华南棉发生20-30代。北方棉区以卵在越冬寄主上越冬。翌年春季越冬寄主发芽后,越冬卵孵化为干母,孤雌生殖2-3代后,产生有翅胎生雌蚜,4-5月迁入棉田,为害刚出土的棉苗。随之在棉田繁殖,5-6月进人为害高峰期,6月下旬后蚜量减少,但干旱年份为害期延长。10月中、下旬产生有翅的性母,迁回越冬寄主,产生无翅有性雌蚜和有翅雄蚜D雌雄蚜交配后,在越冬寄主枝条缝隙或芽腋处产卵越冬。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区也产卵在花椒、木槿、鼠李、石榴、蜀葵、夏枯草、车前草、菊花、苦菜、瓜类等越冬寄主上越冬。翌年3月孵化.在越冬寄主上繁殖3至4代,到4月下旬,棉苗出土后,产生有翅蚜迁入棉田繁殖为害,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入苗蚜为害高峰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形成伏蚜猖獗为害期。秋季棉株衰老时,迁回越冬寄主上,产生唯一的一代雄蚜,与雌蚜交配后在芽腋处产卵越冬。
棉蚜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4℃-28℃,平均气温高于29℃对棉蚜有抑制作用。降水一方面对棉蚜有冲刷作用;另一方面可增加田间湿度,蚜茧蜂寄生蚜量会增多,可抑制蚜的增长,同时高湿使伏蚜易流行蚜病。因此,在气温适宜范围内,降雨和高湿是抑制棉蚜种群数量的另一主导因素。
棉花与麦、油菜、蚕豆等套种时,棉蚜发生迟且轻。天敌主要有寄生蜂、螨类、捕食性瓢虫、草蛉、蜘蛛等。其中瓢虫、草蛉控制作用较大。生产上施用杀虫剂不当,杀死天敌过多,常会导致蚜虫猖獗为害。
(3)防治措施。
①清除越冬虫源。秋冬季棉秆粉碎后掩埋,铲除田边、地头杂草。在12月底和翌年3月中旬,组织技术人员对室内花卉和温室大棚彻底灭蚜,减少有翅蚜向田间的迁飞量。月初在棉田四周摆放黄色诱蚜板,防止棉蚜向棉田迁飞。黄色诱蚜板的制作方法:采用50厘米×50厘米的纸板,双面刷上黄色漆,外包塑料膜,再涂上废机油即可。
③实行棉麦套种,棉田中播种或地边点种春玉米、高粱、油菜等,招引天敌控制棉田蚜虫。
④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可用3010呋喃丹颗粒剂20千克拌100千克棉籽,再堆闷4-5小时后播种。也可用IO%吡虫啉有效成分50-60克拌棉种100千克,对棉蚜、棉卷叶螟防效较好。
药液滴心:40%久效磷乳油或50%甲胺磷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150-200倍液,每亩用兑好的药液1-1.5千克,用喷雾器在棉苗顶心3-5厘米高处滴心1秒钟,使药液似雪花盖顶状喷滴在棉苗顶心上即可。
药液涂茎:40%久效磷或50%甲胺磷乳油20毫升,田菁胶粉1克或聚乙烯醇2克,兑水100毫升搅匀,于成株期把药液涂在棉茎的红绿交界处,不必重涂,不要环涂。
喷雾防治:苗蚜3片真叶前,卷叶株率5%一10%,4片真叶后卷叶株率10%-20%,伏蚜卷叶株率5% N10%或平均单株顶部、中部、下部3叶蚜量150-200头,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选35010赛丹乳油150CL倍液、20%灭多威乳油、44%雨溴磷乳油1500倍液、40%灭抗铃乳油1200倍液、43%新百灵乳油(辛氟氯氰乳油)1500倍液、90%快灵可溶性粉剂3500倍液,苗蚜2000倍液等。
棉蚜繁殖发展迅速,极易产生抗药性。生产中要注意药剂轮换使用,并尽量使用增效剂。&&&&(二)棉叶蝉 棉叶蝉,分布全国各地。主要危害美人蕉、木芙蓉、大丽菊、菊花、锦葵、佛手、梧桐、柑桔、葡萄等。以若虫、成虫群集叶背刺吸植株汁液,使叶面出现小白点,严重时叶尖、叶缘枯黄,叶片向背面皱缩,最后全叶变色焦桔。【形态识别】
(1)成虫 体长约3毫米,呈黄绿色;头部枯黄,近前端有两个小黑点,头部及前胸背板中央有纵向白带。
(2)卵 长约0.7毫米,长肾形,无色透明,孵化前淡绿色。
(3)若虫 淡绿色,仅具翅芽,前胸背板后缘中央有两个黑点,黑点周围黄色。【生活史及习性】
每年发生1 0多代,以成虫或卵越冬。一般5月开始发生,危害盛期在7月-9月。卵散产于寄主植物的嫩叶背面中脉组织内,若虫、成虫在叶背吸取寄主植物汁液,并栖息于叶背。
该虫繁殖适宜温度为32℃。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时成虫活泼;温度低于15℃时,则行动迟缓,一般很少活动;6℃以下则完全进入休眠状态。
【防治方法】
①加强管理,铲除杂草。结合修剪,剪除被害枝,以减少虫源。
②若虫、成虫发生期喷洒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
③在成虫危害期,利用灯光诱杀成虫。&&&&(三)绿盲蝽棉绿盲蝽不仅为害棉花,还为害红麻、葬麦,绿肥和豆类等作物。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5毫米,绿色一:头三角,复眼黑色;触角比身体短,第_节黄鳙氆,第四蒡雾褐色,尖端黑色。前胸背板深绿色,有许多小黑摩毫:小盾片黄绿色。前翅革质部绿色,膜质部半透明,暗灰鹞羲痕薷色,跗节三节,末端黑色。卵长约1毫米,黄绿色,长茄形,卵盖边缘无柄状突起。 药剂防治:(1)每亩用甲六粉3-4斤,拌石灰粉7.8斤,在露水没有干时喷撒。(2)每亩用6%可湿性六六六粉8两,或用25%滴滴涕乳剂8两。&&&&(四)蓟马棉蓟马(onion thrip)(Thipstabaci Lindeman)又称葱蓟马、烟蓟马,屑缨翅目蓟马科。
棉蓟马国内分布广。寄主很多,达数百种以上,以棉花、大葱、大蒜、瓜类、烟草受害为重。蓟马的成、若虫以锉吸式口器锉破植物组织吸取汁液。棉田受害的关键时期在苗期。棉苗子叶受害,在叶片背面出现银白色斑点,严重时出现黄褐色斑,子叶期生长点被食后,主茎不能向上生长,形成“无头棉”或称“公棉花”。真叶受害除产生银白色斑外,还造成畸形叶、烂叶和瓢状叶。此期生长点被害后,可由腋芽抽出2-4个侧枝,形成无主茎的“多头棉”。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棉田及时进行秋耕和冬灌;冬春及时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减少虫源。加强棉田管理,棉田不与大葱、瓜类等作物邻作、轮作;结合间、定苗,拔除无头、多头棉。2.包衣与拌种
选用25%呋福种衣剂、35%克百威种衣剂或60%高巧悬浮种衣剂等,按种子重置2-3%进行包衣。或采用40%乙酰甲胺磷乳油1.5-2.Okg拌棉种1OOkg,加水量为干种的4%,拌后晾干播种。3.棉苗期喷药
凡未经种子处理的棉田,可据虫情尽早喷药,常用药剂有辛硫磷、抗蚜威、吡虫啉等。&(一)棉花苗期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棉花育苗阶段,如遇低温、阴雨,棉种发芽慢,出苗难,易受病菌侵染,导致烂籽、烂芽;出苗后受低温影响,根系呼吸作用减弱,光合作用差,棉苗生长缓慢、脆弱,抗病力降低;土壤湿度大.有利病菌生长发育;阴雨连绵,雨水飞溅,能增加病菌传播、侵染的机会,因而发病严重,死苗率高。此外,棉种成熟度差,带菌率高,土壤中病残体残留量大,田头、宅旁堆贮病棉秸多,整地质量差,播种过早,播种过密,覆土过深,地势低洼,土质粘重,连作多年,田间管理不善等,都能加重病害发生。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合理轮作与间套作,与禾谷类作物轮作或间套作,可减轻病害发生;秋季深耕保墒,深翻土壤,减少表土菌源;适期播种、育苗移栽,土温持续在12°C以上时才能播种,避免播种过早;多雨年份,抓紧在雨后转晴、“冷尾暖头”抢播;播种深度适当,落籽均匀,并用草灰土盖种;采用营养钵或方块育苗,能减轻苗病发生;施用净肥,增施基肥,齐苗后追施速效化肥或水粪,并及时中耕松土,提倡雨后中耕锄苗,破除土壤板结,以提高土温,降低土湿;适时结合间苗,拔除病苗、死苗,带出田间,集中处理;早治、勤治害虫,以免传播病菌及伤口感病;及时护理间套种的冬作物,搞好棉田通风透光工作。
(2)棉种精选和处理精选健壮饱满的棉籽作种,剔除嫩籽、破籽、虫籽等劣籽;充分曝晒种子,杀灭种表病菌;棉种消毒处理,北方棉区可先用“三开一凉”的方法浸种.播前再用药荆拌种。具体做法是:3份开水加1份凉水后(水温约70℃)浸种,每50公斤温水约浸棉种30公斤,共浸30分钟,其间翻拌1—2次,浸后捞出堆放数小时,临播前摊晾至棉绒露白,再用药剂和草灰或干细土搓拌。南方棉区土壤墒情较好,一般不需浸种,于播前直接用药剂拌种。拌种后如能密贮10-15d再播种,则防效更好。目前常用的拌种药剂有:50%多菌灵、70%托布津、20%稻脚青、70%代森锰锌等可湿性粉剂,一般按种了量0.5%拌种,或用30 9敌唑酮可湿性粉剂、20%粉锈宁乳油按种子量0.3f)6拌种,或用25%多菌灵加15%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以种子繁1%拌种;在棉苗疫病盛发地区可用40%乙磷铝或50V6禾穗胺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0.5%拌种。
(3)药剂防治 在苗期阴雨连绵,棉苗根病始发时,及时用40%多菌灵胶悬荆、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5 96多菌灵或30%稻脚青可湿性粉荆500倍液.70%托布津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洒,隔1周喷1次,共喷2-3次。六、棉花病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一)虫害综合防治技术1.撒施毒土,防治地老虎。棉花间苗后地老虎幼虫处于1-2龄盛时期,可用75%辛硫磷EC O.4kg,加水适量,喷拌在125-175kg细土上,顺垄抵撒,施在幼苗根际附近,效果更好。50%甲胺磷EC 1份拌和1OOO份细沙制成毒沙,1:2000的50%敌敌畏EC,1:2000的20%除虫菊酯EC,都森较好构毒杀效果,不仅能杀死2龄幼虫,对高龄幼虫也有-定的防治效果。一般在错过防治适期且虫龄巳大时,可采用毒饵诱杀。用90%晶体敌百虫O.5kg,加水2.5-5L,喷在50kg碾碎炒香的棉子饼上或豆饼止,或用50%的辛硫磷EC配制毒饵,每公顷用750g,拌棉饼75kg或用鲜草(或鲜菜叶)代替饵料,铡成碎草(或碎菜叶),每0.25kg晶体敌百虫拌草(或莱时):30-35kg。毒饵或毒草在傍晚撒到幼苗行间根际附近,隔一定距离撒一小堆,每公顷用量225-300kg.
& .2.清除杂草。及时清除田内和田边杂蕈。可有效地减轻地老虎、棉叶螨和棉盲蝽的为害。3.喷药治蚜。如果在播种时未采取措施防治蚜虫,当幡田棉花卷叶株率达20%-30%,百株蚜量达3000头时,可用10%吡虫咻可湿性粉剂或40%久效磷乳油、40%氧乐果乳油等农药防治。(一)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棉花育苗阶段,如遇低温、阴雨,棉种发芽慢,出苗难,易受病菌侵染,导致烂籽、烂芽;出苗后受低温影响,根系呼吸作用减弱,光合作用差,棉苗生长缓慢、脆弱,抗病力降低;土壤湿度大.有利病菌生长发育;阴雨连绵,雨水飞溅,能增加病菌传播、侵染的机会,因而发病严重,死苗率高。此外,棉种成熟度差,带菌率高,土壤中病残体残留量大,田头、宅旁堆贮病棉秸多,整地质量差,播种过早,播种过密,覆土过深,地势低洼,土质粘重,连作多年,田间管理不善等,都能加重病害发生。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合理轮作与间套作,与禾谷类作物轮作或间套作,可减轻病害发生;秋季深耕保墒,深翻土壤,减少表土菌源;适期播种、育苗移栽,土温持续在12°C以上时才能播种,避免播种过早;多雨年份,抓紧在雨后转晴、“冷尾暖头”抢播;播种深度适当,落籽均匀,并用草灰土盖种;采用营养钵或方块育苗,能减轻苗病发生;施用净肥,增施基肥,齐苗后追施速效化肥或水粪,并及时中耕松土,提倡雨后中耕锄苗,破除土壤板结,以提高土温,降低土湿;适时结合间苗,拔除病苗、死苗,带出田间,集中处理;早治、勤治害虫,以免传播病菌及伤口感病;及时护理间套种的冬作物,搞好棉田通风透光工作。(2)棉种精选和处理精选健壮饱满的棉籽作种,剔除嫩籽、破籽、虫籽等劣籽;充分曝晒种子,杀灭种表病菌;棉种消毒处理,北方棉区可先用“三开一凉”的方法浸种.播前再用药荆拌种。具体做法是:3份开水加1份凉水后(水温约70℃)浸种,每50公斤温水约浸棉种30公斤,共浸30分钟,其间翻拌1—2次,浸后捞出堆放数小时,临播前摊晾至棉绒露白,再用药剂和草灰或干细土搓拌。南方棉区土壤墒情较好,一般不需浸种,于播前直接用药剂拌种。拌种后如能密贮10-15d再播种,则防效更好。目前常用的拌种药剂有:50%多菌灵、70%托布津、20%稻脚青、70%代森锰锌等可湿性粉剂,一般按种了量0.5%拌种,或用30 9敌唑酮可湿性粉剂、20%粉锈宁乳油按种子量0.3f)6拌种,或用25%多菌灵加15%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以种子繁1%拌种;在棉苗疫病盛发地区可用40%乙磷铝或50V6禾穗胺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0.5%拌种。(3)药剂防治 在苗期阴雨连绵,棉苗根病始发时,及时用40%多菌灵胶悬荆、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5 96多菌灵或30%稻脚青可湿性粉荆500倍液.70%托布津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洒,隔1周喷1次,共喷2-3次。
 棉花的植保管理技术-蕾期
一、 生育特点棉花蕾期是指现蕾至开花这一段时间,一般一熟棉田从6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此期棉株生长最快,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但仍然是营养生长占优势,以扩大营养体为主。蕾期氮素供应过多,使营养生长过度,常可引起棉株徒长,结果提早封行,田间荫蔽,通风透光不好,光合作用减弱,蕾铃营养供应不足,往往造成大量脱落,形成所谓的“高、大、空”。如果此时肥水供应不足,营养生长受到抑制,植株矮小,影响蕾花数量,将导致蕾小蕾少,搭不起丰产架子,且易于早衰。所以,蕾期的生育要求是:协调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在氮素供应充足同时,必须供给磷、钾肥,以促进生殖生长,控制营养生长。既要满足棉花发棵、搭丰产架子的需要,又要防止施肥不当,造成棉株徒长。总的要求是在壮苗早发基础上,实现增蕾稳长。正常生长棉株,株高平均日增量初蕾期为1-1.5厘米,盛蕾期2厘米左右,约3天现一个果枝,果枝上5-9天出现一个果节。南方棉区蕾期雨水较多,进入花铃期常遇伏旱,蕾期株高日长势适当偏高些,现蕾至盛蕾为l厘米,不宜超过1.5厘米,盛蕾至初花为2-2.5.厘米,不宜超过3厘米,到见花时株高迭50-60厘米e北方棉区,蕾期雨水较少,花铃期常遇雨季,蕾期棉株长势应适当偏低些。初蕾株高日增为0,6-1.O厘米,盛蕾为1.5-2厘米,见花时株高达40-50厘米。红茎比例健壮棉株,现蕾期为60%左右,盛蕾至初花为70%左右。红茎低于60%则是旺长趋势,红茎过高则为弱苗。蕾期的棉株长相为:株型紧凑,茎秆粗壮,节密,果枝向四周平伸,着生角度较大,节间分布匀称,叶片大小适中,蕾多、蕾大。如果株型松散,茎粗节稀,果枝向上生长,着生角度小,果枝细而果节长,叶片肥大,蕾少、蕾小,属旺苗。若株型矮小,秆细株瘦,叶小蕾少,属弱苗。二、 栽培管理(1)施肥。蕾期施肥既要满足棉花发棵、搭丰产架子的需要,又要防止施肥不当,造成棉花徒长。因此要因苗施用。北方棉区,对于地力好、基肥足、长势强的棉花,可少施或不施速效氮肥,但可酌施磷、钾肥;对地力差、基肥不足、棉苗长势弱的棉田,可适当追施速效氮肥,一般每亩施10-20千克标准氮肥。一般迟发棉田或未施苗肥长势差的棉花,应当早施、多施,对早发或苗肥足、长势强的棉花,应适当晚施、少施或不施。南方棉区,则有施“当家肥’’的经验,为蕾施花用,以有机肥料为主,再根据苗情和地力配合适量的化肥。(2)浇水。北方棉区,蕾期一般雨量偏少,易干旱,应适时、适量浇水,对提高产量有重要作用。对高产棉田,容易徒长,应适当推迟浇头水,有利棉株稳长,根系深扎,增强抗旱能力。头水要控制水量,小水隔沟浇,切忌大水漫灌。南方棉区的蕾期,一般正值梅雨季节,继续加强清沟排水,清除明涝、暗渍。(3)中耕。蕾期申耕可起到抗旱保墒、抑制杂草、促根下扎、提高地温,生长稳健作用。做到雨后锄、浇后锄、有草锄。对有疯长趋势的棉田进行深中耕,有控制营养生长的作用。(4)整枝。去叶枝(油条、疯权)主要作用是促使果枝生育良好,避免田间荫蔽。通常在棉花现蕾后,可以区别果枝与叶枝时,及时去掉第一果枝节位以下的叶枝。去叶枝过迟既消耗养料也易损伤茎皮。去叶枝时一定要保留主茎叶,禁止“捋裤腿”。(5)抹赘芽。主茎和果枝的叶腋里,常会长出一些芽,这些芽生长时,消耗养分。生产上,对于赘芽要随出随抹,力求及时和彻底。灌溉与排水蕾期。棉花现蕾以后,气温逐渐升高,棉花生育加快,土壤蒸发量也随之增加,需水量也逐渐加大。此阶段的需水量占全生育期总水量的12%-20%,0-60cm土层内保持田间持水量的60%-70%为宜。三、 病害防治技术(一)棉花枯萎病棉花枯萎病是棉花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过去曾被列为我国对内、对外的植物检疫对象,至今在有些地区仍作为植物检疫对象。日前,我国各大棉区均已普遍发生。棉花枯萎病造成棉花生长前期大量死苗,中、后期叶片和蕾铃大量脱落,纤维品质下降,甚至提早枯死。棉花一般减产30%左右,重者达50%-70%。(1)症状棉花的整个生长期均可被危害。出苗后即可被侵染发病,1-2片真叶时即可造成死苗。现蕾期也可造成成片死苗。其症状因棉花的生育期和环境条件及棉花品种类型的不同,可表现以下5种常见类型。①黄色网纹型 病苗子叶或真叶的叶脉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或全部呈黄色的网纹状。成株期也偶尔出现。②黄化型病株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黄色或淡黄色斑块,随后逐渐变褐枯死。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现。③紫红型一般在早春气温低时发生,叶片变紫红色或出现紫红色斑块,逐渐萎蔫、枯死、脱落。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现。④凋萎型叶片急性失水褪色,植株叶片伞部或先从一边自上而上萎蔫下垂,不久全株凋萎致死。一般在气候急剧变化,阴雨或灌水之后出现较多,是生长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些高感品种感病后,在生长中后期有时会自植株顶端出现枯死,发生所谓“顶枯型”症状。⑤皱缩型受病植株于5-7片真叶期,顶部叶片常发生皱缩、畸形,叶色显现浓绿,叶片变厚,棉株节间缩短,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并不枯死。黄色网纹型、黄化型以及紫红型的病株都有可能成为矮缩型病株,也是成株期常见的症状之一。以上各种症状类型病株,在根、茎、叶柄维管束内部的导管均变为黑褐色或墨绿色。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不同之处为:①发病时间不同枯萎病发病早,出苗后即可发生,现蕾期达发病高峰;黄萎病发病较晚,一般在现蕾期才开始发生,花铃期达高峰。②发病部位差异枯萎病症状可由下向上发展,也可沿顶端向下发展形成“顶枯症”;黄萎病的症状则一般由下而上逐渐向上发展,不形成顶枯症。③症状特点不同枯萎病常引起植株叨显矮化、枯死;黄萎病一般不产生严重矮化和早期死亡;枯萎病叶脉可变黄,呈黄色网纹症;黄萎病没有叶脉变黄的症状。④维管束颜色不同枯萎病维管束变色较深,黄萎病维管束变色较浅。(2)病原病原为半知菌类镰刀属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vasinfectum(Atk.) Synder et Hanen]。病菌产生3种类型的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无色,多胞,镰刀形,略弯曲,两端稍尖,足胞明显或不明显,一般有3个隔膜,大小为19.6-39.4μm×3.5-5.Oμm,一般在气生菌丝上形成,很少在分生孢子座上形成。小型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肾形等,假头状着生,产孢细胞短,单瓶梗,大小为5-12μm x 2-3.5μm。厚垣孢子近圆形,卵黄色,表面光滑,壁厚,间生或顶生,单生或串生。对不良环境抵抗很强。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适宜温度为25-30℃,大部分菌株生长最快的温度为25℃左右,35℃以上则生长受到抑割。少数菌株可耐37℃高温。棉花枯萎病菌的寄主范围较广,除危害棉花外,人工接种还可侵染玉米、高粱、大豆、小麦等植株。有关棉花枯萎病镰刀菌对棉花的致病机制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该菌可产生致病毒素镰刀菌酸( fusaric acid, FA),又称萎蔫酸,是一种非特异性毒素,对植株造成生理破坏,导致相应的症状;二是导管堵塞,病原菌在导管内大量繁殖,并分泌果胶酶和甲基脂酶,降解中胶层和原果胶物质,堵塞导管,影响水分等运输,从而使导管变褐。(3)病害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在面籽、棉籽壳、棉饼、病残体或病田土壤中越冬。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距离传播主要与农事操作有关,如耕地、灌水,另外,棉花枯萎病菌通过猪、牛的消化道后并不丧失其致病力,故可通过带菌的棉花病叶、病秆作为饲料或用其作成未经高温发酵的土杂肥传播。第二年棉花播种后,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菌开始萌发,从棉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根的表皮及根毛侵入,在寄主维管束组织内繁殖扩展,直至进入枝叶、铃柄和种子等部位,棉花收获后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种子等场所越冬,做为次年的初侵染源。病菌虽在棉株整个垒长期都能侵染,但以现蕾前侵入为主。自然情况下从侵入到显症一般需要1个月左右。在生长季节里枯萎病有再侵染,但其发生主要取决于初侵染。 (4)影响发病的因素①品种(种)抗病性棉花的品种(种)对枯萎病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亚洲棉对枯萎病的抗病性较强,陆地棉次之,海岛棉较差。在陆地棉各品种间,抗病性也有明显区别,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大流行的基础。②气候条件枯萎病的发生与土壤温度和湿度有关,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苗期,土壤温度达20℃左右时田间开始发病;达25-30℃时形成发病高峰,导致大量死苗,升高到33-35℃时病害停止发展,出现症状减轻或高温隐症。雨水对病害影响也大,夏季降雨导致土温下降,同时又增加了土壤湿度,往往会引起病情上升。一般在多雨的年份,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干旱的年份,病害发生较轻。③耕作与栽培措施病田多年连作,发病趋重。连作病田内推行秸秆还田会加重病害的发生。棉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及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湿度大、温度低,不利于棉花生长,使病害加重。缺乏营养及营养失调是促进棉花感病的诱因。在缺钾或单施氮肥时有利于病害发生。④土壤线虫危害棉花的线虫主要有根结绂虫、刺线虫、肾状线虫等。枯萎病菌和棉田线虫均可单独造成产量上的损失,而复合侵染危害所造成的损失比二者单独危害之和还大,从而引起棉花产量的更大损失。不论抗、感枯萎病的棉花品种,在有线虫参与危害的情况下发病率都有升高。就棉田土壤中线虫来看,感病品种棉花根围的线虫数量要高于抗病品种根围的数量,连作地、重病地及病株根围线虫数最多。(5)防治棉花枯萎病属系统侵染的维管束病害,一旦发生,难于根除。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来控制。①保护无病区(田),消灭零星病区(田)植物检疫,不从病区调种,自选、自育无病良种,种子消毒处理。拔除和销毁零星病株,对病株及其周围的土壤进行土壤处理。②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棉花枯萎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我国科研工作者在研究中发现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优良品种,如鲁抗1号、川73- 27、陕3536等抗枯萎病;中3723、辽棉5耐黄萎病;陕I155和中3474既抗枯萎病又耐黄萎病。③合理轮作倒茬在重病田采取与非寄主植物轮作3-4年,对减轻病害有明显作用,有条件的地区利用水早轮作或种植绿肥等效果更佳。④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及时拔除病苗并田外深埋处理;合理控制水、肥,多施用热榨处理的棉饼和无菌土杂肥,可减轻发病。实行病田隔离,单独灌水,农具专用,单收获、单捆轧,病残就地烧毁,留无病种。⑤种子消毒和土壤处理 棉籽经硫酸脱绒处理后,用抗菌剂402或用含有效浓度0.3%的多菌灵胶悬剂药液处理种子,可消灭种内、外的枯、黄萎病菌,也可利用种子包衣的方法杀菌。另外,对于发病棉田,采用棉隆、农用氨水等药剂按要求进行土壤处理。(二)棉花黄萎病棉花黄萎病从苗期到花期均有发生,以花期为发病高峰.发病早的损失重。1、 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从定植后1个月左右开始。地上部位出现病症,一直到收获结束时持续发病。最初,下部叶片局部萎蔫。叶边上卷。过2-3天后,病部由黄自色转为黄色。叶片边缘变色较多,以小叶脉为中心呈楔形。接下来,变色部位逐渐扩大,整片小叶黄变,慢慢褐变枯死。病害加重时,上部叶片也依次发病枯死,并导致下部叶片慢性枯萎。因此,病侏株高降低、果实的坐果及生长明显受影响。剖检病株叶柄,可见导管部有黄褐变。2、 病原病原物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 Kell),半知菌亚门轮枝孢属。菌丝体白色,分生孢子梗直立,长110-130微米,呈轮状分枝,每轮3-4个分枝,分枝大小(13.7-21.4)微米×(2.3-9.1)微米,轮枝顶端或顶枝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卵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3-9.1)微米×(1.5-3.0)微米。孢壁增厚形成黑褐色的厚垣孢子,许多厚壁细胞结合成近球形微菌核。大小30-50微米。该菌在不同地地区、品种上致病力有差异;美国分化有T0型和SS- 4型;(非落叶型)两个生理小种。T0型引起的症状是顶叶向下卷曲褪绿,迅速脱落,后项端枯死。SS-4型引致叶片主脉间呈黄色斑驳,向上稍卷,病叶脱落略缓,植株矮化。T型比后者致病力高10倍.前苏联分为0号小种、1号小种、2号小种。其中2号小种致病力强。我国分为3个生理型,生理型1号致病力最强,以陕西泾阳菌系为代表,生理型2一号致病力弱,以新疆和田菌系为代表,生理型3号在江苏发现与美国T0菌系相似。3、 发病原因(1)气候发病最适温度为25-28℃,低于25℃或者高于30℃发病缓慢。夏季多雨水,而温度略低时。有利于发病。(2)耕作栽培棉田连作时间越长,发生越重。棉田积水,排水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田间湿度大,有利于发病。(3)棉花的种与品种未发现有免疫的品种和品系,海岛棉抗、耐病能力较强,陆地棉次之,中棉偏向感病。偏施氮肥或施用带菌粪肥杂肥,加重发病。(4)棉花生育期棉株现蕾期前抗病、现蕾后感病。4、 传播途径病株各部位的组织均可带菌,叶柄、叶脉、叶肉带菌绿分别是20%、13.3%级6.6%,病叶作为才病残体存在于土壤中是该病传播重要菌源。棉籽带菌率很低,却是远距离传播重要途径。病菌在土壤中直接侵染根系,病菌穿过皮层细胞进入导管并在其中繁殖,产生的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堵塞导管,此外病菌产生的轮枝毒素也是致病重要因子,毒素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具有很强的致萎作用。5、 防治方法(1)保护无病区加强植物检疫,做好产地检疫,保护无病区,禁止从病区引种或调种,建立无病良种繁殖基地。(2)种植杭病品种如陕401,陕416,中棉12号,1155,,,78-088,86-6等。(3)生物防治芽抱杆菌属(Bacillus)和假单胞属(Pseudomonas)细菌的某些种能有效地抑制大丽轮枝菌生长。本霉(Trichoderma ssp.)菌肥,有防病增产作用。(4)药剂防治铲除零星病区、控制轻病区、改造重病区。对病株超过0.2%的棉田采取人工拔出病株,挖出病土,或选用16%氨水或氯化苦、福尔马林、90%-95%棉隆芬剂等进行土壤熏蒸或消毒。也可用12.5%治萎灵液剂200-250倍液,于发病初期、盛期各灌1次,每株灌对好的药液5-100毫升,防效80%-90%。(三)棉花红腐病棉苗红腐病在陕西称烂根病。在各棉区都有发生,主要在辽河流域棉区发生较多,其他地区则多与各种根病混生。(1)症状。棉铃受侵,在铃表产生不规则形病斑。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受侵部位和纤维上均产生均匀的粉红色或浅红色霉层,常使纤维粘结一起,成为红白色块状物。病铃不能正常开裂,棉纤维腐烂成为僵瓣,种子常为病菌所毁,或发芽率降低。幼芽受害变赤褐色腐烂。棉苗根系受害,先在根尖变为黄色,后变褐腐烂,以后蔓延到全根。出土幼茎基部受害,先变黄色,后变黑褐色腐烂,病斑不凹陷。土面以下受害的嫩茎和幼根变粗并产生短条状的褐斑,是该病的主要特征。子叶受害,多在边缘生灰红色病斑,病斑常破裂,潮湿时产生红霉,印病菌分生孢子。(2)病原。棉花红腐病病原菌为镰刀菌(Fusarium spp.)属半知菌亚门。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分离鉴定棉种带菌的结果,其中镰孢霉菌种除棉枯萎病菌外,尚有禾本科镰孢,串珠镰孢,半裸镰孢,茄病镰孢和木贼镰孢等。但以禾本科孢和串珠镰孢为最常见。关于禾本科镰孢的形态可参看麦类赤霉病菌;串珠镰孢则可参看水稻恶苗病菌。(3)发病条件。病菌除随病残组织遗留土中越冬外,主要分生孢子附于棉种短绒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部越冬。附于棉籽短绒上的分生孢子,经2年后仍能存活。因此,带病棉种是次年初侵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棉籽播后,幼芽即可受害,后在病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为害真叶,茎秆和棉铃,最后造成种子带菌。。病铃使种子内外均带菌,形成新的侵染循环。病菌最适乍长温度为20-25℃,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25℃,湿度86%以上,红腐病的发生与气象关系密切,病菌潜育期3-lO天,其长短因环境条件而异。故棉苗期如遇低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病菌繁殖生长,而不利于棉苗发育,棉苗抗病力低,发病即严重。铃期日照少、雨量大、雨日多可造成大流行。棉铃受病、虫危害,或机械损伤造成创伤,或棉铃开裂不完全等均可加重病情。(4)防治方法。1、 农业防治。①选种无病棉种或隔年棉种,适期播种、苗期追肥促进棉苗生长,增强幼苗抗病力。②清洁田园,及时拔除病株,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菌的初侵染来源。③及时防治铃期病虫害,避免造成伤口,减少病菌侵染机会。2、 化学防治。①药剂拌种。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H丁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5kg拌种lOOkg。②苗期施药。幼苗发病初期,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洒,隔l周喷1欢,共防治2-3次。③铃期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福美双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代森锰锌800倍液均匀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可结合其他铃病进行兼治。四、棉花虫害防治技术(一)棉蚜棉蚜俗称腻虫,为世界性棉花害虫。中国各棉区都有发生,是棉花苗期的重要害虫之一。寄主植物除棉花外,还有石榴、花椒、木槿、鼠李属、瓜类等。(l)危害特点。棉蚜以刺吸式口器在棉叶背面和嫩头部分吸食汁液,使棉叶畸形生长,向背面卷缩。叶表有蚜虫排泄的蜜露(油腻),并往往滋生霉菌。棉花受害后植株矮小、叶片变小、叶数减少、根系缩短、现蕾推迟、蕾铃数减少、吐絮延迟。(2)发生规律。辽河流域棉区1年发生10-20代,黄河流域、长江及华南棉发生20-30代。北方棉区以卵在越冬寄主上越冬。翌年春季越冬寄主发芽后,越冬卵孵化为干母,孤雌生殖2-3代后,产生有翅胎生雌蚜,4-5月迁入棉田,为害刚出土的棉苗。随之在棉田繁殖,5-6月进人为害高峰期,6月下旬后蚜量减少,但干旱年份为害期延长。10月中、下旬产生有翅的性母,迁回越冬寄主,产生无翅有性雌蚜和有翅雄蚜D雌雄蚜交配后,在越冬寄主枝条缝隙或芽腋处产卵越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区也产卵在花椒、木槿、鼠李、石榴、蜀葵、夏枯草、车前草、菊花、苦菜、瓜类等越冬寄主上越冬。翌年3月孵化.在越冬寄主上繁殖3至4代,到4月下旬,棉苗出土后,产生有翅蚜迁入棉田繁殖为害,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入苗蚜为害高峰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形成伏蚜猖獗为害期。秋季棉株衰老时,迁回越冬寄主上,产生唯一的一代雄蚜,与雌蚜交配后在芽腋处产卵越冬。棉蚜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4℃-28℃,平均气温高于29℃对棉蚜有抑制作用。降水一方面对棉蚜有冲刷作用;另一方面可增加田间湿度,蚜茧蜂寄生蚜量会增多,可抑制蚜的增长,同时高湿使伏蚜易流行蚜病。因此,在气温适宜范围内,降雨和高湿是抑制棉蚜种群数量的另一主导因素。棉花与麦、油菜、蚕豆等套种时,棉蚜发生迟且轻。天敌主要有寄生蜂、螨类、捕食性瓢虫、草蛉、蜘蛛等。其中瓢虫、草蛉控制作用较大。生产上施用杀虫剂不当,杀死天敌过多,常会导致蚜虫猖獗为害。(3)防治措施。①清除越冬虫源。秋冬季棉秆粉碎后掩埋,铲除田边、地头杂草。在12月底和翌年3月中旬,组织技术人员对室内花卉和温室大棚彻底灭蚜,减少有翅蚜向田间的迁飞量。月初在棉田四周摆放黄色诱蚜板,防止棉蚜向棉田迁飞。黄色诱蚜板的制作方法:采用50厘米×50厘米的纸板,双面刷上黄色漆,外包塑料膜,再涂上废机油即可。③实行棉麦套种,棉田中播种或地边点种春玉米、高粱、油菜等,招引天敌控制棉田蚜虫。④药剂防治药剂拌种:可用3010呋喃丹颗粒剂20千克拌100千克棉籽,再堆闷4-5小时后播种。也可用IO%吡虫啉有效成分50-60克拌棉种100千克,对棉蚜、棉卷叶螟防效较好。药液滴心:40%久效磷乳油或50%甲胺磷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150-200倍液,每亩用兑好的药液1-1.5千克,用喷雾器在棉苗顶心3-5厘米高处滴心1秒钟,使药液似雪花盖顶状喷滴在棉苗顶心上即可。药液涂茎:40%久效磷或50%甲胺磷乳油20毫升,田菁胶粉1克或聚乙烯醇2克,兑水100毫升搅匀,于成株期把药液涂在棉茎的红绿交界处,不必重涂,不要环涂。喷雾防治:苗蚜3片真叶前,卷叶株率5%一10%,4片真叶后卷叶株率10%-20%,伏蚜卷叶株率5% N10%或平均单株顶部、中部、下部3叶蚜量150-200头,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选35010赛丹乳油150CL倍液、20%灭多威乳油、44%雨溴磷乳油1500倍液、40%灭抗铃乳油1200倍液、43%新百灵乳油(辛氟氯氰乳油)1500倍液、90%快灵可溶性粉剂3500倍液,苗蚜2000倍液等。棉蚜繁殖发展迅速,极易产生抗药性。生产中要注意药剂轮换使用,并尽量使用增效剂。(二)棉叶蝉棉叶蝉,分布全国各地。主要危害美人蕉、木芙蓉、大丽菊、菊花、锦葵、佛手、梧桐、柑桔、葡萄等。以若虫、成虫群集叶背刺吸植株汁液,使叶面出现小白点,严重时叶尖、叶缘枯黄,叶片向背面皱缩,最后全叶变色焦桔。【形态识别】(1)成虫 体长约3毫米,呈黄绿色;头部枯黄,近前端有两个小黑点,头部及前胸背板中央有纵向白带。(2)卵 长约0.7毫米,长肾形,无色透明,孵化前淡绿色。(3)若虫 淡绿色,仅具翅芽,前胸背板后缘中央有两个黑点,黑点周围黄色。【生活史及习性】每年发生1 0多代,以成虫或卵越冬。一般5月开始发生,危害盛期在7月-9月。卵散产于寄主植物的嫩叶背面中脉组织内,若虫、成虫在叶背吸取寄主植物汁液,并栖息于叶背。该虫繁殖适宜温度为32℃。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时成虫活泼;温度低于15℃时,则行动迟缓,一般很少活动;6℃以下则完全进入休眠状态。【防治方法】①加强管理,铲除杂草。结合修剪,剪除被害枝,以减少虫源。②若虫、成虫发生期喷洒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③在成虫危害期,利用灯光诱杀成虫。(三)绿盲蝽棉绿盲蝽不仅为害棉花,还为害红麻、葬麦,绿肥和豆类等作物。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5毫米,绿色一:头三角,复眼黑色;触角比身体短,第_节黄鳙氆,第四蒡雾褐色,尖端黑色。前胸背板深绿色,有许多小黑摩毫:小盾片黄绿色。前翅革质部绿色,膜质部半透明,暗灰鹞羲痕薷色,跗节三节,末端黑色。卵长约1毫米,黄绿色,长茄形,卵盖边缘无柄状突起。药剂防治:(1)每亩用甲六粉3-4斤,拌石灰粉7.8斤,在露水没有干时喷撒。(2)每亩用6%可湿性六六六粉8两,或用25%滴滴涕乳剂8两。(四)蓟马棉蓟马(onion thrip)(Thipstabaci Lindeman)又称葱蓟马、烟蓟马,屑缨翅目蓟马科。棉蓟马国内分布广。寄主很多,达数百种以上,以棉花、大葱、大蒜、瓜类、烟草受害为重。蓟马的成、若虫以锉吸式口器锉破植物组织吸取汁液。棉田受害的关键时期在苗期。棉苗子叶受害,在叶片背面出现银白色斑点,严重时出现黄褐色斑,子叶期生长点被食后,主茎不能向上生长,形成“无头棉”或称“公棉花”。真叶受害除产生银白色斑外,还造成畸形叶、烂叶和瓢状叶。此期生长点被害后,可由腋芽抽出2-4个侧枝,形成无主茎的“多头棉”。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棉田及时进行秋耕和冬灌;冬春及时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减少虫源。加强棉田管理,棉田不与大葱、瓜类等作物邻作、轮作;结合间、定苗,拔除无头、多头棉。2.包衣与拌种选用25%呋福种衣剂、35%克百威种衣剂或60%高巧悬浮种衣剂等,按种子重置2-3%进行包衣。或采用40%乙酰甲胺磷乳油1.5-2.Okg拌棉种1OOkg,加水量为干种的4%,拌后晾干播种。3.棉苗期喷药凡未经种子处理的棉田,可据虫情尽早喷药,常用药剂有辛硫磷、抗蚜威、吡虫啉等。(五)棉铃虫棉红铃虫(cotton pink bollworm) EPectinophoragossypielta (Saunders)属鳞翅目麦蛾科,是世界性棉花害虫.国内除新疆和甘肃的河西走廊外,其他各棉区都有发生。棉红铃虫主要以幼虫蛀食棉花的蕾、花、铃等繁殖器官,幼蕾被害后苞叶发黄,向外张开后脱落;中、大型蕾被害后仍能开花,但因幼虫吐丝缠绕花瓣,被害花冠扭曲,花瓣不能正常展开,形成风车花;青铃受害,造成烂铃或僵瓣;棉被害后,种仁被食空,造成卒壳或双连子。一、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5mm,翅展12mm。棕黑色。头顶鳞片光滑。下唇须长而弯曲如镰刀状,超过头顶。触角棕色,基节有栉毛5-6根。前翅尖叶形,暗褐色,沿前缘有不明显的暗色斑,翅面夹有不均匀的暗色鳞片,并由此组成4条不规则的黑褐色横带,外缘有黄色缘毛。后翅菜刀形,银白色,缘毛较长。卵:长0.4-0. 6mm,宽0.2-0.3mm,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膊化前变为粉红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1-13mm。体白色,体背各节有4个浅黑色毛片,毛片周围红色,粗看好像全体红色。前胸及腹部末节硬皮板黑色。腹足趾钩为单序缺环。蛹:体长6-9mm,宽2-3mm。淡红褐色。尾端尖,末端有短而向上弯曲的钩状臀棘,周围有钩状细刺8根。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种植抗虫品种。目前推广应用的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红铃虫也有较好的抗性。调整棉花播期。控制棉花生长发育进度,可有效地控制棉红铃虫的为害。帘架晒花除虫。利用幼虫背光、怕热的习性,结合收花、晒花,驱出潜藏其中的幼虫到帘架下面,集中杀灭或作为鸡鸭饲料。2.诱蛾灭卵种植诱集植物。在棉仓、村庄附近种植苘麻、蜀葵等,诱集成虫产卵,集中消灭。黑光灯诱蛾。在仓库内安放黑光灯,或在田间按每6.7hm2设20W黑光灯l盏,诱杀成虫,减少产卵。按45 hm2的密庋设置性诱捕器,诱杀雄成虫。3.生物防治春季4月份日平均温度达14℃以上时,在棉花仓库内释放棉红铃虫金小蜂等,释放量30-50头/M3,或每5000kg籽花释放1000头。4.化学防治①仓库药剂处理在棉花仓库内墙面喷洒菊酯类或有机磷农药可防治越冬幼虫。②田间喷雾防治 田间药剂防治参考指标是第2代为68粒卵/百株或20-30头幼虫/百铃,第3代为200粒卵/百株或40-60头幼虫/百铃;防治适期和常用喷雾药剂见棉铃实夜蛾。(六)粉虱棉粉虱1.分布与为害 棉粉虱(Bem,isiatabaci Gennadius)也叫小白蛾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均有分布,可为害棉花、豌豆、青椒、番茄、瓜类、十字花科蔬菜和多种花卉等。成虫和若虫均能为害,以若虫为害更为严重。成、着虫群集在中、上部叶背吸食汁液,棉叶上出现褪绿斑点或黑红色斑点,棉株生长不良,重者引起蕾铃大量脱落,降低棉花常量和品质。2.形态特征成虫体小,长约1毫米,全体及上肢有细微的白色蜡质粉状物,两对翅,休息时呈脊形。1龄若虫末端有2对刚毛,前方的1对较长。腹面有3对足,能爬行,其他各龄若虫也叫蛹,蛹壳长0.7毫米。3.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10代左右,5月上、中旬开始人棉田繁殖为害,9-10月份是为害盛期,由于世代重叠严重,同一时期各种虫态同时存在。成虫多产卵于棉株中、上部叶背面,喜欢在温暖无风的天气活动。成虫有趋向黄绿色和黄色的习性。4.防治药剂噻虫嗪作用特点:该药是一种新型的高效低毒广谱杀虫剂。是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作用机理与吡虫啉等第一代新烟碱类杀虫剂相似,但具有更高的活性。对害虫具有胃毒、触杀、内吸作用,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等特点。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叶蝉、粉虱等防效较好。剂型:25%水分散粒剂。使用方法:每亩用7-l5克,加水40-75升喷雾。注意事项:①勿让儿童接触本品。加锁保存。不能与食品、饲料存放一起。尽管本品低毒,但在施药时,应遵照安全使用农药守则。③避免在低于- lO℃和高于35℃储存。③对蜜蜂有毒。中毒急救:无专用解毒剂,对症状治疗。(七)棉叶螨棉叶螨又称棉花红蜘蛛,我国各棉区均有发生.除危害棉花外,还危害玉米、高粱、小麦、大豆等。(l)危害特点。棉叶螨主要在棉花叶面背部刺吸汁液,使叶面出现黄斑、红叶和落叶等危害症状,形似火烧,俗称“火龙”。暴发年份,常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2)发生规律。棉叶螨秋冬季以雌成螨及其他虫态在冬绿肥、杂草、土缝内、枯枝落叶下越冬,下一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始,首先在越冬或早春寄主上为害,待棉苗出土后再移至棉田危害。杂草上的棉叶螨是棉田主要螨源。每年6月中旬为苗螨危害高峰,以麦茬棉危害最重,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伏螨危害棉叶9月上、中旬晚发迟衰棉田棉叶螨也可为害。天气是影响棉叶螨发生的首要条件。天气高温干旱、久晴无降雨,棉叶螨将大面积发生,造成叶片变红,落叶垮秆。而大雨、暴雨对棉叶螨有一定的冲刷作用,可迅速降低虫口密度,抑制和减轻棉叶螨危害。(3)防治措施。①棉花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的棉秆枯叶和杂草,并及时秋耕冬灌(深16 -20厘米为好),同时破除田埂,减少棉叶螨的越冬基数。②合理轮作倒茬,间作、套作,避免连作及与大豆、芝麻、玉米、瓜类等棉叶螨寄主作物间作套种。安排好棉田边的邻作,减少棉叶螨喜好的寄主,棉田周作韧孵虫害防治技术。围以种单子植物为好。③选用抗螨品种,合理使用氮、磷、钾肥,促进棉株健壮生长,控制螨害。④药剂防治。种子处理:用75%或60% 3911乳油拌种,药量为种子量的0.8%-1%。喷雾防治:在棉叶螨点片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点片药剂喷雾防治,控制害螨进一步蔓延和危害。喷雾时应使用专用杀螨剂,先喷外围,逐渐向内圈喷施。可选药剂有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28%哈螨倍液或I0%哒四嗪悬浮剂倍液等。(八)棉小造桥虫棉小造桥虫(Anom.is llava)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除西藏、新疆外,广布全国各植棉区。危害特点幼虫食害棉等叶片,食成缺刻或孔洞,常将叶片吃光,仅剩叶脉。棉铃受害青铃不能充分成熟,对棉花产量、品质影响很大。形态特征成虫头胸部橘黄色,腹部背面灰黄至黄褐色;前翅雌淡黄褐色,雄黄褐色。触角雄梢齿状,雌丝状。前翅外缘中部向外突出呈角状;翅内半部淡黄色密布红褐色小点,外半部暗黄色;亚基线、内线、中线、外线棕色,亚基线略呈半椭圆形,内线外斜并折角,中线曲折末端与内线接近,外线曲折后半部不甚明显,亚端线紫灰色锯齿状,环纹白色并环有褐边,肾纹褐色、上下各具1黑点。卵扁椭圆形,青绿至褐绿色,顶部隆起,底部较平,卵壳顶部花冠明显,外壳有纵横脊围成不规则形方块。幼虫头淡黄色,体黄绿色。蛹为红褐色,买中部有1乳头状突起,臀刺3对,两侧的臀刺末端呈钩状。发生规律一年发生3-4代。南方以蛹越冬,北方尚未发现越冬虫态。第一代幼虫主要危害木模、苘麻等,第二、三代幼虫危害棉花最重。一代幼虫危害盛期在7月中、下旬,二代在8月上、中旬,三代在9月上、中旬,有趋光性。天敌有绒茧蜂、悬姬蜂、赤眼蜂、草蛉、胡蜂、小花蝽、瓢虫等。防治方法 掌握在幼虫孵化盛期至3龄盛期,喷洒40%毒丝本乳油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甲萘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辛氰乳油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40%菊马乳油2000倍液等复配剂;还可用100亿个/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500 -1000倍液喷施;或用2.5%敌百虫粉剂2-2.5千克/亩喷粉防治。(八)棉大造桥虫1.分布与为害棉大造桥虫(Ascotis selenara dlan,eraHubner)也叫棉叶尺蛾、脚攀虫,在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均有发生,是一种间歇性发生、局部为害的杂食性害虫。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豆类、花生、向日葵、麻类、柑橘、梨等多种植物。棉大造桥虫是棉花中后期食叶性害虫,幼虫从叶边咬食叶片,受害严重的棉田叶片被吃光,形成光杆,有时也为害花蕊,影响结铃。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为16-20毫米,前翅暗灰色稍带白色,中央有半月形白斑,外缘有7-8个半月形黑斑,连成一片。老熟幼虫体长40毫米,黄绿色,圆筒形,光滑,两侧密生黄色小点,自有胸足3对,腹足2对着生于第六腹节上,尾足1对。3.发生规律在长江流域棉区1年发生4-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第一代主要为害豆类,第二代主要为害柿花,第三代因气候炎热,发生不太严重,第四代在棉田和大豆田发生量增加。卵散产在土缝内或土面上。棉花与大豆间作的田块发生较重。4.防治药剂5-氰戊菊酯(来福灵)作用特点:5-氰戊菊酯为高效杀虫剂,杀虫范围广,乳化性能好,常温贮存稳定(两年以上),应用于防治棉花病虫害,除有良好的防效以外,还对棉花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九)棉大卷叶螟棉大卷叶螟(Sylept,a derogata Fabricius)(英文名cotton leaf roller)属鳞翅目,螟蛾科。(1)分布与为害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菲律宾、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业、印度、澳大利亚、前苏联的西伯利亚。我国除新疆、青海、宁夏及甘肃西部外,其他棉区均有发现。淮河以南,特别是长江流域棉区发牛较多。近一二十年来,棉田发生很少,多在其他寄主上繁殖。如苘麻、木槿、木芙蓉、蜀葵、黄蜀葵、梧桐、冬葵、扶桑等。幼虫卷叶为害,轻则棉铃过早吐絮,棉籽不能完全成熟,重则叶片被吃光,棉花不能开花结铃。(2)形态特征卵椭圆形,长约0.12mm,宽约0.09mm。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绿色,孵化前为灰白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25mm.宽约5mm。头扁平,灰色,有不规则的深紫色斑点。胸、腹部青绿色,前胸盾板深褐色。胸足黑色。背线暗绿色,气门线稍淡。除前胸及腹部末节外,每体节两侧各有毛片5个。腹足趾钩多序缺环。蛹长14-12mm,棕红色,第4腹节气门特大。第5、6、7腹节前缘1/3处有明显的环状隆起脊。第5、6腹节腹面有腹足遗迹1对,臀棘末端有钩刺4对,中央1对最长。成虫体长8-14mm,翅展22-30mm,全体黄白色,有闪光。前后翅外缘线、亚外缘线、外横线和内横线均为褐色波状纹。前翅中央接近前缘处有似“OR&形褐色斑纹(右翅),在R纹下有1段中横线。雄蛾腹末节基部有1黑色横纹。(3)防治要点初冬清除田间枯叶,铲除田边杂草。注意防治春季寄主上第一代幼虫,以压低虫口基数,减轻棉田为害;棉田初发生卷叶时,结合整枝捏死卷叶内幼虫;应在幼虫1-2龄未卷叶时进行化学防治,各种具触杀和胃毒作用的药剂均有效。(十)地老虎地老虎士名 “地蚕”是旱土作物苗期的大害虫。幼虫食性很杂,能危害棉花、绿肥,玉米,高梁,小麦,烟草,麻类、油菜,瓜类,豆类,茄果类和十字花科蔬菜等幼苗。1、 形态及发生特点:我省小地老虎最普遍,湘北等地还有大地老虎口其形态。小地老虎一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或蛹在土中过冬。成虫夜出活动,对甜酸酒味和黑光灯有强趋性,产卵量很大,1只雌蛾能产卵1000粒左右.多的超过2000粒。1-2龄幼虫在杂草或作物幼苗心叶里为害,食囊很小,被害状不明显,易被人们忽视0。3龄后转入土内,昼伏夜出,阴天则整天出土活动口4龄后食量加大, 1夜能咬断幼苗3-5根,多的可达10株以上。4龄后对六六六抗性显著加大。幼虫有假死性和迁移危害习性。大地老虎发生代数尚不清楚,习性与小地老虎相近似。2.防治方法(1)冬春结合积肥,铲除田埂杂草,消灭过冬虫源和第1代初龄幼虫。(2)前作是绿肥的棉田,翻耕时每亩先施6%六六六粉2斤左右,并多犁多耙,消灭部分产在土面上的虫卵。(3)留足预备苗,及时补充。(4)毒饵诱杀和人工捕捉:①用糖酒醋液(红糖6份,酒1份,醋3份,加水1 0份,或用红薯和水各半,煮成糊状,加少量敌百虫)或杨柳枝、黑光灯诱杀成虫。②用棉子饼粉100斤炒香后,喷90%敌百虫半斤(加水20-30斤),拌匀后在傍晚撒于行间,每亩撒10斤左右。③每亩用21-40斤鲜草或菜叶(铡成半寸长),拌6%六六六或2.5%敌百虫半斤。可将菜叶放入90%敌百虫400倍液中浸10分钟,傍晚时撤在幼苗基部土面上。④作物出苗后,在清早或阴天,到田间巡查,发现断苗,立即扒开附近浮土捕杀幼虫。五、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棉花现蕾阶段1.中耕灭茬。在小麦收获后第1代棉铃虫羽化前及时中耕灭茬,消灭棉铃虫蛹。如麦棉套种棉田在麦收后中耕灭茬、耙地浇水,灭蠕效果更好。2.诱蛾灭虫。用杨树枝把、黑光灯或高压录灯可诱集到大量的棉铃虫、红铃虫、造桥虫等害虫的成虫。有杨树资源的地方,选2年生的黑杨枝条60-70cm,待叶片萎蔫后每5-10枝捆成一把,中间插一根木棍,在棉铃虫或其他蛾类成虫发生初期入棉田,每公顷150把,扬树枝把略高于棉株顶端,每日清晨捕捉成虫。黑光灯的有效面积可达2-3hm2,高压汞灯可达5hm2左右。黑先灯安装高度为灯管低部距地面1.5m左右,高压汞灯的安装方法是在灯下设一个2m见方的无盖木箱,箱高20cm,箱内塑料薄膜,灌水15cm深,水中加0.1%洗衣粉,灯距地面10cm。3.棉盲蝽的药剂防治。在棉育蝽成、若虫发生盛期或棉盲蝽百株虫量达到5头以上时,可喷施10%吡虫啉WP300g/hm2或10%大功臣200g/hm2。由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滴油雾化器换棉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