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义摘要

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摘要】: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意义。对马克思主义需要作出科学界定: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要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它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理论,是一个开放的学说体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求,不能把它当作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要结合本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要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把它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对待。
【作者单位】:
【分类号】:A811【正文快照】: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昌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0年04期
向实;[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金顺福;[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杨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赵文博;[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李学曾;[J];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05期
,田继周;[J];思想战线;1980年02期
S.J.安德里奥尔
,光军;[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王景生,商钧;[J];经济问题;1980年10期
黄德鸿;[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运耕;易佑诗;孙天雄;;[A];充分利用老龄人才资源为科教兴国做贡献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99年
彭松柏;张业明;;[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葛守江;陈路;王青;;[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A];汽车催化净化技术产业化与发展战略研讨会专集[C];1999年
戴人安;;[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高伟杰;;[A];中国航海学会1999年度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1999年
李铭兴;;[A];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21世纪畜牧兽医生产和科学技术论坛会文集[C];1999年
王建华;;[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王玉华;;[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沈伟麟;;[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合肥市包河街道办事处
李孝章;[N];安徽日报;2000年
葛新颖;[N];安徽日报;2000年
卫兴华;[N];北京日报;2000年
作者: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党校哲学专业博士生;[N];北京日报;2000年
黄安年;[N];北京日报;2000年
李桂芳;[N];中国财经报;2000年
胡必亮;[N];中国财经报;2000年
尚超;[N];中国航天报;2000年
李春生;[N];中国建材报;2000年
沈壮海;[N];中国教育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魏立梅;[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8年
贺朝霞;[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孙向军;[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吴尚昆;[D];吉林大学;2004年
张斌;[D];四川大学;2004年
夏德;[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任玉平;[D];东北大学;2005年
崔胜实;[D];吉林大学;2005年
靳继东;[D];吉林大学;2005年
谭学秋;[D];山东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施红英;[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陈珺;[D];河北大学;2000年
戴卫平;[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胡家法;[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崔成涛;[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任宪友;[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刘新;[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施春华;[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刘若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夏维奇;[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理论,是在继承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彻底的社会革命论,是一个博大精深、严谨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同人类思想史上任何一种伟大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历程中也曾被这样或那样地误解和扭曲过.这就要求我们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两大问题.
作者单位: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导读: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应该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科学态度,下面我就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论述一下我的思考,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他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 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作为 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也包括 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 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接班人,我们应该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 主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在天学校业余党校里,我很幸运地成为其中的一员参加党课的培训学习,并且参加了党支部组织的党小组讨论会。五位讲课老师运用生动的事例和详实的数据,为我们讲解了当今国内外的重大变革形势和党的知识。这几次党课让我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我们党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论述一下我的思考。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 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 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 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四个重大问题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回答 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其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 更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集中体现着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科学回答这一问题 对于正确回答其他基本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根据长期历史经验、特别是最近30年的历史 经验,科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下四条原 则。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 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这是我 们党通过长期历史比较和深刻国际观察所得出的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结论。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进程,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 1
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我们党曾不止一次吃过教条主义的亏,这种错误的态度曾使党陷入严重的困境。如今,我们党之所以能冲破艰难险阻,赢得举世瞩目的光荣与辉煌,就在于党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生机和活力。 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它以探求真理,揭示规律为取向,因而不迷信任何偶像,不盲从任何教条,不附和任何权威,只承认事实,只服从真理。同其它任何科学一样,马克思主义内在地包含着怀疑的、批判的、实证的和变革的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社会实践在不断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新的实践进行新的创造,不断为新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并不包容一切科学,也没有穷尽一切真理,它需要发展完善,需要同时代一道前进。这一切离不开对现实实践的研究,离不开对古今中外历史经验的总结,离不开与不同学说、不同观点相互交流、相互碰撞。没有研究和总结,就没有发展;没有交流和碰撞,就没有创新。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真理的燧石是不怕敲打的,如果一种学说、一种观点经不起碰撞,经不起敲打,就无科学可言。即使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如果失去碰撞和敲打的机会,也会僵化起来,从而窒息其生机和活力。因此,马克思主义反对把自己与其他学说绝对对立起来,深知自己需要在同其他学说交流、碰撞中汲取营养,不断用新的知识、新的经验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马克思主义不同于狭隘封闭、万古不变的教条,它虽然坚信自己理论的正确性,但绝不认为自己发现了终极真理。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的战斗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的奥秘所在。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到《资本论》的发表,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都是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生动体现。时代的发展呼唤理论创新,历史的进步需要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正是在顺乎时代潮流、应对时代挑战、破解时代课题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完成新的飞跃的;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洞悉历史规律、推进历史变革中显示强劲活力、发挥巨大威力的。
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任何人无论怎样伟大也不可能超越时代对自己的限制。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都面临着这个时代特定的主题,能否解决好这个主题,决定着人们能否适应时代的要求,把社会历史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1]实践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也没有止境。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用马克思 2
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用当代最新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不断深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才能做到与时代并驾齐驱,与实践一道进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后人总是要继承前人,又要超越前人,这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之所在。故对于后人超越前人,应持宽容与扶持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社会主义由其内在本质和外部条件所决定,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不甚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演进过程,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展开过程。要实现这两个过程的有机统一,理论上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创新、变革、深化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广泛地研究了前人的思想资料,批判地吸取了前人的思想成果而形成超越前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创立了科学的思想体系。从马克思主义诞生迄今已经一个半世纪了。一百多年来,整个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从时代条件和本国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使它始终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列宁提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成功的观点;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邓小平科学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根据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新旧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者是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要突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是如何对待前人的文明成果的,是如何对待自己已有的个别结论的,以便从中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开放的学说、发展的学说,是人类思想、时代精神之精华。
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凡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方针、政策、措施、办法,都是社会主义所要求、所允许的。社会主义要代表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反映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身的方针政策,不断扩大和增强自身的包容性和凝聚力。而社会主义能否与时俱进首先取决于马克思主义能否与时俱进。这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而且因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先导。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是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动力之源。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3
益;既具有科学的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要直接为现实的实践作论证,直接维护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促使这些路线方针政策变成广大人民的自觉行动。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要对历史进行总结,对现实进行反思,对未来进行预测;要汲取其他学科的优秀成果,并把这种成果创造性地运用于自身的发展之中;要致力于对自身的建设性批判和创造性扬弃,以确保自身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属性都是不可偏废的。那种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忽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属性,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仅仅理解为以本本为转移,把发展马克思主义仅仅局限于为本本作注解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马克思主义要始终成为科学,始终成为引导社会主义航船破浪前进的灯塔,就必须具有批判性、前瞻性、原创性,就必须引导人们从己知走向未知,从知之不多走向知之较多,就必须具有自我否定、自我扬弃的品格。它的评判标准不应是本本,而应是生动具体的社会实践。
4 包含总结汇报、IT计算机、计划方案、人文社科、办公文档、党团工作、专业文献、文档下载、旅游景点以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中国,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科学态度,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